《心理之書:和自己玩的心理遊戲》:心理測驗讓我們更認識自我,還是步入對號入座的迷思?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讀上面這段話,你有沒有對號入座,覺得很像自己?

知道巴納姆效應的人,應該對以上這段話印象深刻,因為這段模稜兩可的措辭幾乎適用於每個人。這是1948年西方心理學家弗拉對其學生進行的一場人格心理測驗。測驗結果是,每個學生的結果都是相同的。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和「諂媚效應」一樣,使測試者不自覺被「主觀驗證」的作用所影響,一時間搜集所有讓自己符合描述的證據。這也是,許多人對星座、血型的分類深信不疑的原因。

《心理之書:和自己玩的心理遊戲》里有一句話說:「瘋狂的人是心智健全的,心智健全的人是瘋狂的。這是1960 年代盛行的觀點。」可見,在那個年代,人們一開始特立獨行,拒絕標籤化。

但,難道由於一次失敗的測試,心理測驗的未來就要止步於此嗎?

心理測驗,是一種探索自我的有效方式

世界上有一種人,是開悟了的人。他們極度幸福、養尊處優。高高在上的散播真理。

比如蘇格拉底。古希臘人認為,自我理解是極其重要的事情。「認識你自己」被刻在德爾菲神廟,它不是要人目空一切式的陶醉。在柏拉圖《申辯篇》里有一句話:

每一個工匠都會因為自己在技藝上的成功而認為自己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也會非常明智。

與工匠不同的是,蘇格拉底意識到自己知之甚少,他因此就具備了認識上的謙遜,這正是他所說的「自知」的明智。

我們每個人,都有無數次自我覺醒的機會。生命並不聽從你的邏輯,它也不會麻煩你用自己的邏輯去思考它。心理測驗,卻可以供受試者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確實具備的本質,即是我意識。

我們要區分兩種現象。

自我知識,是關於自己的心智狀態的知識。例如,自己當下的經驗、思想、願望、信念。比如,「我想喝檸檬水。」

自我意識,是識別自我的能力,既能夠把自我區別於其他東西。

而心理測驗,將帶入的是人的自我意識。一個人對自己的內省道路是私人性的,任何人不可干預進入一個相同的通道。

人格類型:體液、血型、星座與基因,哪種因素更關鍵?

1921年,弗洛伊德的門生榮格發表《心理類型》,他主張從知覺、直覺、思考等識別心理功能,並結合內向或外向性格辨別人格類型,形成了人格分析理論的核心維度。榮格的理論成功引流思潮。要說這個核心維度形成的原型正是弗洛伊德與榮格。二人發生爭吵分裂後,榮格陷入深深的沮喪,開始思考二人的差異。最後榮格,得出結論:弗洛伊德熱情奔放,喜歡社交,而他自己孤僻內斂,喜歡獨處。

我們都擁有同樣的基礎品質,不同的是這些品質在我們身上的表現程度。相較於把自己標籤化某一種類型,我們需要的是哪一種人格類型,讓我們找到自己,和芸芸眾生相比,我們偏向於哪一種。

榮格並非是將人格分類型的第一人,早在希臘人羅馬人就提出「4種體液」人格類型。古代的醫師用體液學說解釋心理和生理疾病。人包含四種基本體液:黑膽汁、黃膽汁、黏液質、血液。

到了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心理測試還是變得越來越普遍了。大概這個時候,「大五人格」模型出現了。許多心理學家一致認為,有五種基本的人格要素:外向型、宜人性、責任心、神經質和開放性。

我們的自我,具有多面性:個體自我、社會自我、意識自我、身體自我,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後又有了虛擬自我。

當代心理學家孜孜不倦的修正心理測驗,克服偏見,就是希望心理測驗能夠超越人們日常的娛樂消遣,而是通過心理測驗的關聯研究更加幫助人們實現對自我的探索。

現如今,心理測試逐漸被認可,也會表現出它的許多積極意義。

描述認知。心理測驗可以幫我們認識個體之間的差異。從個體的智力、能力傾向、創造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對個體進行全面的描述,說明個體的心理特性和行為。比如許多的人格測試等。

預測未來。心理測量可以確定個體間的差異,並由此來預測不同的個體在將來的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差別,或推測個體在某個領域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我記得讀高中時,我在雜誌上,做了一個職業測試。在測試的引導下,說我適合學習哲學。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積極的暗示,讓我在學習比較艱澀難懂的知識比別人擁有了更多的信心。

甄別選拔。選拔心理測量的結果可以為客觀、全面、科學、定量化地選拔人才提供依據。因為它可以預測個體從事某種活動的適宜性,進而提高人才選拔的效率與準確性。如美國自從1942年制定了飛行員的選拔量表以後,使飛行員的淘汰率由65%下降到36%。

生活更多的啟示意義。在中國古代,有一個「一手畫圓,一手畫方」的心理測驗。

許多人小時候應該都玩過,但是那時,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這個測驗其實是一個「注意力分配測驗」,那麼這個測驗就會對於我們只有娛樂意義。大多數人都無法完成這個實驗,是因為我們雙手同時進行著朝向衝突的動作。

所以,這個實驗對我們個體和生活也有更多的啟示意義,就是說,多個任務會幹預我們大腦的注意力分配,一心多用,往往導致事倍功半。

最後我們一起做一個有趣的畫圖心理測試:

把這些圖表抄到一張紙上。在圖表的6個部分分別畫一幅畫,其中5個部分已經包括了一些線條和形狀。在第2個格的空白空間里,畫上任何你想畫的東西。

這是由心理學家艾瑞格·沃特戈 (Ehrig Wartegg) 於1943 年設計的,目的是揭示人格特點。

答案在最後:

箱子1. 這幅畫與你的自我感有關。你可能是自信的或者猶豫的(畫一張臉,給一個圓圈塗上顏色,等等),或者你在暗示有一些來自你的圈子之外的壓力。你可能將自己看作一個耀眼的太陽或者一朵花。

箱子2. 你的整個生活都能從這個空間中看到。哦,天哪!沒有任何提示,你就已經暴露了最深處的自我。

箱子3. 這個空間是一個建築單元,你的反應與你對房子/ 家或者花園的感情有關。這些可能暗示了你身份的某個方面。

箱子4. 兩條線代表宇宙不可避免的二元性,尤其是性別上的二元。你可能已經暴露了你對愛的最深的感覺。(另一方面,你也可能沒暴露。)

箱子5. 這個基本圖案/ 主題與你的感情生活有關。你在隨波逐流、站在浪端還是沉在海底?你是在逐浪而動還是已經溺水而亡?或者你看到並投射了其他一些東西?

箱子6. 這會揭示你與朋友的關係,他們曾經是你的一部分,現在又與你分開了。(摘自[英]朱利安·羅森斯坦著作《心理之書:和自己玩的心理遊戲》,譯者/姜圓圓)

作者簡介:朱利安·羅森斯坦(Julian Rothenstein),是一名從業超過25年的心理學家兼出版人。1986年,作者建立了紅石出版社(Redstone Press),以出版精美的盒裝書和設計書見長。

內容簡介:《心理之書:和自己玩的心理遊戲》(PSYCHOBOOK)不僅會為你帶來知識、快樂、喜悅,還會令你驚訝不已!這本書將為你打開一個長期以來一直躲藏在大眾視線之外的神奇世界。你將從中看到一系列令人驚喜的心理測試與調查問卷,以及所有經常被生活掩埋的心理秘密。

作者以奇思妙想和俏皮的文字巧妙地打破專業人士的假設和嚴肅刻板的理論,為讀者提供充滿想像力、有趣而尖銳的心理遊戲、問卷和測試,使讀者一邊進行多方面的自我檢視,一邊回顧心理測驗的歷史。其中不僅敘述人類對於「正常」的認知之發展、集結各項如遊戲般有趣的測驗,還附上了詼諧且發人深思的解釋。既見證了學者們在人格研究中所展現的無窮創意,更重要的是,還能用一種了不起且有趣的方式來探索自己的心靈。相信從翻開它的那裡一刻開始,你便會從中感受到蘊藏其中的魅力與喜悅。

推薦閱讀:

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漫談
消費者理論的重新認識——再讀varian的現代觀點
40個姓名里的冷僻字,你都認識嗎?
如果可以重新認識就好了

TAG:心理 | 遊戲 | 自我 | 自己 | 認識自我 | 認識 | 迷思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