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暑期特獻】於鍾華講《嶧山碑》

按語:按照魔營的教學慣例,我們要學習的第一本經典法帖是《嶧山碑》,很多同學不理解,但魔頭稱《嶧山碑》為書法的零點,接下來的幾天小編會將「於鍾華講《嶧山碑》」做一個系列分享給大家。一、《嶧山碑》的書法史地位中國書法的發展,是從「觀乎天文」到「觀乎人文」的兩個階段。觀乎天文是「文」的階段,觀乎人文是「書」的階段。《周易·賁卦》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天地間孕育出來的現象——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是剛柔交錯的「天文」,文,「錯畫也」。「賁」即「飾」,就是「文」的意思。甲骨文、大篆時期,人是沒有介入的,只是從自然界直接取象,古人見鳥獸蹄迒之跡,然後描摹過來,賦予它一定的含義,於是,文作為一種語意的符號而得以存在。

從周朝開始,天文逐漸向人文發展,「三才」的觀念得以形成,此時的人是作為主體來貫通天地的。人文是在其中加入了「我」的意思,即書法的頂層設計。從大篆的參差錯落到小篆的均勻對稱,可以看出書法不再單純地以自然的美,而是以人的理性觀念開始衡量。於是,「文」開始走向「書」,其中賦予了人的要求、頂層設計,這種頂層設計在王羲之時代最終得以完成。《嶧山碑》恰恰是由文向書轉變的節點,我稱其為書法的零點。從《嶧山碑》往後書法開始不斷地做加法。從線條到筆畫,從粗細一律到粗細變化,從水平到角度的傾斜;結構上,從對稱到打破對稱,並不斷在四維上面做文章,產生動態;空間從均勻到疏密的變化;章法從大小一律、左右對齊到參差錯落有變化;墨色從均勻到脹墨、枯筆的變化等等。後邊的加法做得越多,越要回頭看看原點,才能夠理解它。從《嶧山碑》往前走即「天文」,也是在不斷地變化,不過其節奏、形態的變化是無意識的。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這樣的一個進程,之前是無意識,直接向自然界取象的,之後人的精神開始介入,看似是形式和技法,實則是人文精神的追求,這時候的書法成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種折射,這就是零點所處的歷史地位。一旦明白了這個零點,你在左右兩邊所有的碑帖裡面都可以穿梭無礙、優遊自如,這就是我們學習《嶧山碑》的目的。二、嶧山碑的特點我在上一講說到《嶧山碑》作為書法的零點恰恰是書法從文向書轉換的節點,所謂零點就是沒變化,表現在線條上就是粗細一律,水平沒角度。將《嶧山碑》與其前後的書法做一比較,我們便能發現它的特點:線條平行、結構對稱、空白均勻、四維撐開、秩序井然。而結構、空白、四維又都建立在線條的基礎之上。1、線條《嶧山碑》的線條緊實精緻、圓厚通潤,達到真正的裸線,這得之於筆墨的精度。正所謂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線條的精度就像打鐵的淬鍊,要打造精美的線條,必須汰盡渣滓。而判斷一根線條的好壞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⑴、線形:主要包括長短、粗細和弧度,這是構成線形的三個基本點。線條長短和粗細之間比例要協調,《嶧山碑》中即使很短的線條拿出來也是修長的。篆書的「篆」有盤繞之意,所以《嶧山碑》中有很多弧線,對弧度把握的些許偏差便會使線條大打折扣。⑵、線質:線質即線條的質量,我們對線質的要求分為兩點,一是公共要求,二是獨特質感。線質的公共要求即:圓、厚、通、潤。善用筆者,雖細如髮絲亦圓,不善用筆雖粗如椽亦扁;厚乃一字之血脈、精氣神;通者,通暢不滯也;潤者,清潔光潤也。在線條的公共要求基礎上應努力達到線條的獨特質感。《嶧山碑》就因其溫潤並飽含硬度的線質而被稱為鐵線和玉箸。⑶、線律:線律是線條在運行過程中的節律、節奏。在《嶧山碑》中有很多「S」形的曲線,在運行過程之中,有的地方會稍作停留,然後一划而過,這便是其節奏。

⑷、線韻:線韻就是一根線條的韻味、氣質。《嶧山碑》的線條端莊典雅卻又充滿了王者之氣。而我們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後線條才能得到不斷的淬鍊,直到通體脫落,那種高貴安靜的韻味就出來了。中國文化講究隱和藏,是內斂、隱讓,線條是綿里藏針、外圓內方的。2、結構:結構又稱為線構,即線與線相交結或者相接構的形式。《嶧山碑》的結構對稱有三種不同的類型:完全對稱,如「皇」、「帝」,中間有一個明顯的軸,左右兩邊完全對稱;局部對稱,漢字在局部是對稱的,如「在」、「嗣」;類對稱,看似對稱,實則並不對稱,如「世」、「兵」。

3、空白線條與線條之間的交錯和構架方式主要指向空白。我們在書寫時要注意線與線之間的銜接方式以及它圍出來的空白大小、形狀和質量。常人在書寫時注意力總在黑的線條之上,但高手總留心於空白。寫黑的線要讓人感到意不在書、一揮而就,但是留出來的空白要讓人感覺到是經過精確計算、打磨出來的。線要無意,白要有意,書法才是真正的書法。4、四維四維就是漢字的四個角。我們的漢字作為方塊字,總是存在四個維度。《嶧山碑》作為漢字由文向書轉變的節點,人的理性開始在其中覺醒。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天地間形成了空間的觀念,這個觀念體現在漢字上就是它的四維得以撐開。所以我們在書寫時要像女媧斬鰲足撐起四極一樣把漢字的四個角撐開,若不如此,天便像塌了一樣。如「國」這種明顯能夠找到四維的字,四個角都被撐開。有的字雖不能明確看出四維的存在,如「皇」、「為」等,實際上卻總有隱性的四維撐起整個字而不使其塌方。

三、如何書寫《嶧山碑》書寫《嶧山碑》最重要的是控筆能力,我們的手剛開始是散的,沒有節制,尚沒有控制線條的能力。所以在書寫前要多做準備性的工作,毛筆落到一點,馬上停住,觀察運筆是否合理。前面我們講到「逆入平出」,書寫《嶧山碑》時毛筆的狀態應是束毫、直管,並且指腕不動、要挺住,不加任何多餘的動作。這裡所說的多餘動作主要指指腕翻動、轉動和拈指,這三種都是意識操縱下的動作。然而書寫的最高境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古人寫字大腦思考的是語義而不是如何書寫、手如何動作的。蘇東坡說,「口必至於忘聲而後能言,手必至於忘筆而後能書」,凡是意念控制的動作都要取消,要尋找手不思而能、自然而然的動作。所以我們將《嶧山碑》的用筆總結為逆入起筆、平動行筆、回護收筆。筆法是教我們如何寫(how),形式構成則教我們如何把握字的造型(what)。《嶧山碑》的形式構成特點可總結如下:線條粗細一律、靜態,同類線條平行等距;結構對稱,所以臨摹《嶧山碑》首要的是找到它對稱點;四維撐開;空間分布均勻,無疏密對比;章法上,字都在格子的正中央,所以要將上下對齊、左右對齊;墨色基本不變。零點之後的書法史到了行書、草書,越來越強調節奏、墨色的變化、空間的疏密對比以及造型的跌宕起伏,而這些都建立在《嶧山碑》這個零點之上,從這個零點開始,書法從靜態不斷地走向動態。四、《嶧山碑》與清篆的對比清篆,顧名思義,即清代書家書寫的篆書,主要代表人物有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和吳昌碩,他們都是從秦篆出發並對其進行反動。有一種觀念認為,「所謂的清篆就是加入了隸書的筆法」,其實並非如此。書法是讓書寫事件中的人、毛筆得以顯現,清人做的最重要的就是讓篆書中的毛筆得以在場。中國書法的發展有兩條路,一條是按照字體的發展將結構、字法改變,從線條走向筆畫,變成隸書。另一條路則是在不改變字形結構的情況下使得毛筆在場,於是就有了清人的篆書。清篆是篆書從靜態到動態發展的結果。


推薦閱讀:

2017年暑期檔電影大片
近40年來,最賣座的暑期檔大片都有哪些? | 片單
暑期保底發行爭奪戰:《美人魚》保底方現身《絕地逃亡》 | 每經網
工作忙不能成不陪孩子理由 暑期過半你陪孩子幾天

TAG:暑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