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謀天下 | 日本1930s:通往癲狂之路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之際,回顧日本如何走上戰爭之路,對東亞諸國來說頗為重要。日本以明治維新追趕現代化,一戰後成為主導區域國際秩序的強國,卻脫離正常國家運行軌道,發動非正義的、自取滅亡的侵略戰爭,最終毀掉明治一代的雄厚家底,也給中國、朝鮮等亞洲諸國帶來深重災難。
日本帝國由鼎盛走向毀滅,一戰後的近二十年尤為重要,悲劇在此時奠定。明治憲法先天跛足,約束軍隊多靠明治天皇和一干元老的權威。一代人消逝後,長期惡劣的經濟民生促使軍隊擺脫文官政府控制。最令人驚訝的是,日本沒有一個一言九鼎的人或組織,它在集體不負責、集體癲狂中走上戰爭之路。
1舉國癲狂 日本戰前歲月剪影
經歷明治時代自信心增長和大正時代中前期的黃金歲月,日本迎來19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在國際上也不斷被孤立,人們開始變得失落與焦躁。國民情緒日益亢奮,演變出狂熱的民族主義,繼而發展為恐怖主義。再加上政黨政治先天跛足,極右翼漸佔上風,社會思潮越來越詭異,終於為舉國癲狂培植了豐厚的土壤。
1936年7月16日,東京舉行防空演習,女學生頭戴防毒面具列隊走過街頭。適逢「二·二六」政 變後統制派成功清洗皇道派,掌控陸軍,進而綁架國家。統制派相信現代戰爭是一場總體戰,一切國民生產要為戰爭服務,國民生活要適應戰爭節奏,他們讓整個國家變成一部效率日漸提升的戰爭機器。不過,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陸航的 B-29轟炸機以遮天蔽日的陣列向日本投擲燃燒彈時, 日本之前準備的全民防空工作都失效了。
1927年4月11日,日本芝浦製作所株式會社的車間一景。它在1939年和東京電氣株式會社合併,成立了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東芝公司的前身,只是要到1984年才改名為株式會社東芝。無論是戰前,還是 戰後,它都屬於巨大的三井財團。所有日本企業都是日本對外侵略「總體戰」中的一個環節,二戰時公司主要生產雷達、軍用電子管等半導體 設備,但技術水準明顯不及美國。日本海軍在美軍的優勢雷達技術面前,吃了巨虧。
1931年5月16日,東京,工會在組織集會,這是日本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的五一遊行。日本的工會組織一般是在左翼政黨的指導下進行活動,左派反對政府、軍隊、天皇,自然也反對對外擴張。此次遊行中,超過1000人被捕,不過幾無受傷者。4個月後,關東軍開始大規模侵略中國東北,此時國內仍然有左翼組織抗議活動。
1931年「九·一八」後,立憲政友會成員討論對中國東北的佔領事宜。同年12月政友會總裁犬養毅出任首相,犬養毅內閣對關東軍暴走採取默認態度,加快了對中國東北全境的佔領。實際上,記者出身的犬養毅是「中國通」,與康有為、孫中山等中國人私交甚厚,卻縱容罪惡。孰料,他為應付大蕭條而裁減軍費,被軍部記恨在心,翌年5月15日遭海 軍軍官刺殺。「五·一五」事件,成為「二·二六」事件的一個遠因。
1936年,昭和天皇一身戎裝,騎在一匹叫作「白雪」的白馬上,神態拘謹。此時日本已經歷了國體明徵運動,強化國民對天皇的無條件忠誠,大正民主時期的現代政治啟蒙成就被一掃而空,軍民變得更加狂熱,隨時準備為侵略戰爭當炮灰。
2日本軍部暴走 被失控軍人綁上不歸路
陸軍是將日本推出正常國家軌道,令周邊國家生靈塗炭的最大禍首。愚蠢的理想主義、貧窮中的歇斯底里、對權力的追逐,促使軍人打著拯救國家的旗號徹底戰勝文官政府,也徹底令國家運行失控。此時軍人刺殺政要之風氣盛行,小規模叛亂活動層出不窮。政治恐怖主義的高峰,便是1936年令「日本戰車」急速轉向的「二·二六」軍事政變。
1931年12月6日,東京,軍民狂熱歡送前往中國東北的陸軍官兵登上火車。人們喜形於色地揮舞著日章旗或帽子,聲嘶力竭為出征者歡呼。日本全國上下誤以為,侵略了廣袤的中國東北全境,就是一勞永逸解決了日本持續多年經濟困境。實際上,火車正駛往不歸路,關東軍或掙扎於遼闊的中國大地,或被抽調到太平洋後集體「玉碎」於島嶼上,或戰後在西伯利亞被勞動改造多年。
1932年2月25日,哈爾濱當地的白俄守候在路邊,揮舞日本國旗歡迎日軍入城。白俄,特指十月革命後逃亡到國外者。他們不歡迎蘇維埃政權,故對敵視蘇聯的日本充滿好感。日本自「九·一八」事變後推遲入侵哈爾濱,即考慮到此地靠近蘇聯很敏感。1932年1月25日至2月4日,東北軍殘部在零下30度氣溫里進行了哈爾濱保衛戰,戰事規模不大,孤立無援的東北軍經過一陣激戰後撤離哈爾濱。
1936年2月26日,叛亂當天,全副武裝的叛亂部隊到達東京市內的兩國站,行走在隊伍最前者手持捲起來的軍旗。叛軍此時尚躊躇滿志、精神高昂,相信天皇會支持他們的「義舉」。幾天後,他們就垂頭喪氣,天皇怒斥他們是「叛軍」,東京市民因大規模軍事叛亂打 亂了日常生活而憤怒不已,陸軍平叛部隊則團團圍住叛軍營地。叛軍士兵逐漸開小差,直至在軍官授意下集體投降。
1930年11月14日上午9時,東京火車站站台,浜口雄幸首相準備乘坐「燕」號特快列車去觀看陸軍演習。他突然被一槍擊中腹部,開槍者是右翼團體愛鄉塾成員佐鄉屋留雄。「當聽到『乒』的一聲響的一剎那,下腹部感到 異樣的疼痛,像是什麼物體以很大的力量穿進我的下腹,頭腦中隱約閃現『我被殺了』,『我死得稍微有點早』的意識。」浜口在遺稿中記錄遇刺時刻。浜口經搶救脫險,但身體一直未痊癒,只能在1931年4月辭職,內閣解散。「九·一八」前夕,浜口死於傷口惡化。下圖為佐鄉屋留雄被當場抓獲。
3無止境蠶食 日本陷入全面戰爭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已佔據了朝鮮半島、台灣、東北等地的大片土地和實際利益。此時距離挑起中日全面戰爭乃至太平洋戰爭、走向滅亡的命運尚有時日。「九·一八」 後,失去控制、驕橫跋扈的日本軍隊,繼續將「蠶食中國」當作本小利豐的生意,軍國大事也就變成了掌中玩物。考察日本陷入泥沼、自取滅亡的過程,這六年間的局勢流變可謂關鍵所在。
1933年,參加長城戰役的29軍將士,正高舉大刀展現軍威。29軍繼承了馮玉祥西北軍的傳統,大量配發大刀用以近戰,實際上是解決刺刀匱乏的臨時手段,因為刺刀的製造工藝比大刀複雜。現代戰爭,大刀在實戰中作用甚微,但被賦予濃烈的戰時宣傳價值,29軍的大刀隊經喜峰口一戰後名聞全國,大刀和大刀隊成為中國不甘屈服、以弱抗強的抗日精神象徵。
1933年5月31日,華北中國軍代表、北平軍分會總參議、陸軍中將熊斌,與日方代表、關東軍副參謀長、陸軍少將岡村寧次握手,雙方剛簽署了不平等的《塘沽協定》。該協定間接承認日軍對熱河的佔領,將冀東22個縣化為非武裝區。《塘沽協定》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激烈聲討,但為國民政府爭取到了 忍辱備戰的時間。此前在華北的一系列戰事,一方面讓中國軍隊領教到日軍之強大,戰爭強度不同於以往的內戰;另一方面也獲得了對日本陸軍作戰的寶貴經驗。
1937年7月1日,日本的「中國駐屯軍」正在集結,日軍在1936年就控制了北平的北、東、南三面,永定河上的盧溝橋成為北平通往外地的唯一通道。圖中的日軍裝備齊整、訓練有素,他們即將開始進攻華北各地。
[更多相關報道,詳情請參考《鳳凰周刊》2015年第21期總第550期【封面故事】]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看女領導如何帶陳學軍「闖關」》等周刊好文章神秘入口
推薦閱讀:
※直擊日本最牛三大名妖:玉藻前與妲己有無關聯?
※人口萎縮使日本難再崛起
※由日本百鬼夜行想到咱們國家的百鬼,真的越想越慚愧
※日本146名議員集體「拜鬼」 規模系史上第三
※日本大地震 2011年03月13日,日本氣象廳將日本大地震震級上修為里氏9.0級,為世界觀測史上最高震級。日本核電站核泄漏對中國暫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