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
08-07
紅色悲歌 在西方世界力量重新整合,東西兩方陣營力量對比發生逆轉的同時,由於沒有來自人民的有效監督,蘇共以及東歐其他共產主義政黨正在一步步地變質,由工人階級的領導者蛻變成了新的權貴集團。 最終,權貴集團在一己私利的趨勢之下,背叛了人民以及他們曾經的信仰,這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因此走入了低谷,而國際格局也因此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大勢不再 「最危險的敵人往往來自我們內部……」這句話在許多時候、許多地方都是適用的…… 對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人而言,蘇聯其實已經越來越不足為慮了……兩個陣營之間的實力差距從當年的兩屆奧運會就可以看出來。當時美國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借口,帶頭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結果不算蘇聯自己,當年參賽的國家只有80個,參與報道賽會的新聞記者共有5615名,比參賽運動員的人數還要多。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蘇聯還以顏色,也帶頭搞了一次抵制,但聲勢上要小得多,參加抵制的只有保加利亞、民主德國、越南、蒙古、寮國、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南葉門和古巴等國家。 ……在總體實力居於劣勢的情形下,蘇聯要繼續和資本主義陣營保持均勢,那麼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重工業和輕工業的?例以及工業和農業的比例就都無法保持平衡,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和國家經濟增長就無法成正比。 舉個例子,在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聯一架米-24武裝直升機的價格只約合9噸豬肉,這不是說蘇聯直升機多便宜,而是意味著當時那裡的豬肉太貴了,這背後就是蘇聯國內輕重工業嚴重失衡。蘇聯的封閉經濟體系里,發行的貨幣和生產的產品是對應的,然而這些產品中大多數都是衣不能穿、食不可餐的軍工產品,刨除這一塊,只對比和老百姓生活相關的消費品的話,盧布的發行就是過量的。 有人說蘇聯為?么不能不搞對抗,為什麼不以「和平與發展」作為自己的主題?問題是西方國家不會給社會主義國家陣營這個機會。里根上台以後,美國開始對蘇重新採取遏制政策……同時,保持各種渠道,加強同蘇聯的「對話」——也就是促使蘇聯「和平演變」。……和平與發展在後面的歷史的確成了時代的主題,但其前提是美蘇兩邊必須有一方衰落直至滅亡,而很不幸,蘇聯是滅亡的那一個。 異化 由於缺乏人民對黨實施有效監督的體制,自赫魯曉夫時代開始,蘇共從一支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共產主義政黨一步一步蛻變成了所謂「全民黨」,實質就是變成了一個新的權貴集團,國家資本主義蛻變成了權貴資本主義,列寧被他們改造為一個形象越來越模糊的簡單圖騰,用以維護其執政的合法性。黨開始背離社會主義,背離人民的利益;領導幹部日益脫離群眾,退化成為一群貪婪如狼、懦弱如羊、蠢笨如豬的官僚;官僚主義與幹群關係緊張大大地損害了原本運轉正常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內政問題進一步惡化……在經過長達18年的、穩定的、「一團和氣」的勃列日涅夫時代之後,蘇共的權貴化已然到了積重難返的時代,為了讓自己以及子孫後代永享到手的利益,蘇共的既得利益集團最終開始搞起了政治體制改革——拋棄社會主義搞私有化,好讓自己從管理財富的國家幹部變成掌握財富的資本家。 某些原本就自視高老百姓一等的所謂「知識分子」,此時也迫不及待地站出來,高喊著要對國家進行民主改革,實質則是妄圖在動蕩中為自己分一杯羹——當初靠搞「民運」上台的這批人,後來無一例外地成了新貴族,譬如喬治亞的薩卡什維利、烏克蘭的尤先科等等。 最可笑的是,由於蘇共背離黨的宗旨和原則、背離社會主義所產生的種種社會弊端,在這些人嘴裡卻成了社會主義的罪狀,以此來徹底否定社會主義。當然,更多的知識分子,則是由於蘇共的腐化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快速發展的表象才接受了西方的新自由主義思想,進而不自覺地成為這些思想在蘇聯國內的傳播媒介,而這些天真的知識分子們包括當時蘇聯的「經濟學家」對市場經濟和私有化的認知尚處在「西方19世紀的水平」——面對一堆經濟問題,他們的理解是只要私有化了,一切「自然」就解決了。 除了黨內與知識界的這兩股力量以外,民族分裂勢力、各種宗教勢力以及沙俄時期的舊貴族在這段時期也都活躍了起來。而這些人又都不約而同地紛?將手伸向了西方國家,以期藉助外部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 蘇聯時代大量所謂「異見人士」的活動經費來源於哪兒呢?顯然並不是從蘇聯的工人農民那裡募集來的,蘇聯時代從未聽說過有這樣的集資活動。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一個大金主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呢?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又譯為「國家民主捐贈基金會」,簡稱END,熟悉國際政治的人恐怕都不會太陌生。它號稱美國上百萬個非政府組織中的「龍頭老大」,和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署、中央情報局有密切的聯繫,被認為是中情局的「另一塊招牌」。這個20世紀80年代初成立、主要靠美國政府撥款從事活動的「非政府組織」在世界很多地方扮演過特殊的政治角色,可以數出來的有:委內瑞拉等拉美國家、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伊朗等西亞國家、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它們都受到其顛覆活動或推動「顏色革命」的影響。 不僅僅是在黨外,在蘇共黨內,為了抓住權力很多人同樣選擇去搞「挾洋自重」。在雅克列夫的牽線搭橋之下,1984年戈爾巴喬夫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倫敦郊區切克斯別墅一對一地秘密會見,談了什麼至今沒有完全解密,但之後西方?個國家立即統一形成了輿論熱潮,它們「盛讚」戈氏「是蘇聯理想的接班人」,「是具有新思想的新一代領導人」,「是可以打交道的人」。戈氏的那顆帶有招牌式胎記的半禿腦袋在當時常常會出現在西方的各種雜誌上,其中包括《時代周刊》——撒切爾夫人曾自豪地說:「是我們把戈爾巴喬夫提拔起來當了總書記。」 1986年里根和戈爾巴喬夫的雷克雅未克會見也是一對一,戈氏亮出了他的底牌——已做好犧牲蘇聯利益,為美國效忠的準備。戈氏後來公開地承認:在雷克雅未克會見時「實際上已把蘇聯交付美國聽憑處置」,他說:「雷克雅未克實際上是一場戲……一場重頭大戲……我認為,如果沒有里根這樣強有力的人物,整個過程就不會開始……這次峰會上我們……走得已經那麼遠,根本就不可能再有回頭路。」1989年戈爾巴喬夫在馬爾他同老布希總統會見的時候,整體移交蘇聯內政、外交陣地的過程已經完成,當時有個快言快語的外交官形象地說:「冷戰是在地中海暖洋洋的海水中埋葬的。」 背叛 如果說戈爾巴喬夫還只是迎合西方勢力的話,葉利欽、謝瓦爾德納澤、切爾諾梅爾金等人則走得更遠,這些人代表了蘇共黨內的反叛力量?早在1987年夏天,當葉利欽尚未與戈爾巴喬夫發生衝突之時,葉利欽就開始與美國駐蘇聯大使進行接觸,他反共反社會主義的「坦率」,給美國大使留下了強烈的印象,美國隨即將他作為重點工作對象,全力支持他對抗蘇共中央、對抗蘇維埃政權、分裂蘇共和蘇聯的一切行為。由此開始,葉利欽或者說是蘇共內的反叛力量取代了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蘇共改革派,成為西方國家眼裡「更可以打交道的人」,此前戈爾巴喬利用外交場合所反覆宣傳的「新思維」、政治改革等話題,此時對西方國家恐怕已經不再有那麼強的吸引力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