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中國人為何對經濟如此焦慮?

王文:中國人為何對經濟如此焦慮?

2016-06-13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王文

摘要

諸多宏觀經濟企穩向好的好消息與一些干擾性的壞消息,正在發生一場拉鋸戰。中國經濟的畫面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呈現消極與積極、慘淡與繁榮並存的局面。能否讓中國經濟在社會良性輿論環境下發展,關鍵在於是否講清、講好中國經濟故事,讓正能量佔據主流。  儘管從2016年上半年的部分數據看,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跡象在增多,中央一系列針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措施應對有了些成效,但社會輿論對中國經濟的焦慮情緒很重。

  三大社會焦慮心理

  2016年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一些來之不易的企穩向好信號,然而,抵消經濟企穩回暖的社會焦慮心理也很明顯,主要表現在三點:

  一是通脹壓力抬頭。數據顯示,消費品價格和資產價格的通脹值得警惕。更糟糕的是,國內消費品價格上漲並未帶動質量的提升。一個典型事例是,2014年中國赴日旅行達220萬人次,比前一年增加了82%;2015年更達到500萬,再翻一番。去年訪問日本的外國遊客,中國人數佔了25%,但消費額卻占近一半,且將近1/3的中國人兩次以上去日本,俗稱「回頭客」,多數為購物。

  二是社會階層固化,加劇青年人對未來的無望感。近年來,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基尼係數也呈小幅下降趨勢,但中國存量社會財富的差距日益擴大,資產的增速遠遠超過工資收入的增速。2013年以來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股權價格上漲,以及一二線城市房產價格大幅上漲,都加大了人群財富差距,固化了社會階層分析。其中,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尤甚,正摧毀年輕人的夢想,對社會及產業層面都有負面影響。

  三是國際輿論看空,助推國內的心理情緒波動。國外智庫、媒體等時常釋放一些崩潰論、停滯論的聲音,轉移中國民眾對經濟轉暖積極面的注意,提升了社會的經濟悲觀預期,也間接助推了人民幣貶值和資本流出的中期壓力。

  好消息與壞消息在賽跑

  從國內智庫的研究評估看,中國經濟發展從2016年開始的「十三五」時期將呈現前低後高的走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高概率事件。但進入中高收入的國家發展時期,國民心理對經濟形勢的判斷與觀感,將不再只取決於「量」的增長,還有賴於「質」上的提升,後者所產生的公眾情緒,將反作用於經濟的長期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諸多宏觀經濟企穩向好的好消息與一些干擾性的壞消息,正在發生一場拉鋸戰。中國經濟的畫面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呈現消極與積極、慘淡與繁榮並存的局面。能否讓中國經濟在社會良性輿論環境下發展,關鍵在於是否講清、講好中國經濟故事,讓正能量佔據主流。

  在國內,依靠服務、消費增長和效率提升支撐的中國經濟轉型成效將越來越明顯,然而,大量中國經濟的消極故事也將長期存在,比如,電信、金融、教育、文化、養老、體育等領域有效供給不足;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煤炭、輕工、紡織等行業出現相對產能過剩;企業成本長期高企,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不斷蠶食企業競爭力;地區性或局部金融風險的威脅長期存在,地方債務規模不斷膨脹。

  國際上,隨著中國國力的持續走強,中國與部分國家之間的戰略互信赤字也在上升,雙方合作意願低於經濟競爭的導向。美國、日本對中國「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反應消極,美日構建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貿易包圍圈之勢凸顯,美元加息的預期將對全球金融市場構成持續衝擊,給全球經濟復甦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挑戰。部分地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升級,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仍困擾各國,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在全球「大通縮」的大環境下,資本賬戶逐漸開放的中國經濟的各類隱性風險逐漸顯性化,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帶來極大挑戰。

  國內外宏觀形勢的壞消息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不斷克服困難、戰勝挑戰的進程中個體幸福感的上升。而此時,傳播並放大更多的中國人個體幸福感上升的經濟故事核心要素,是以正壓邪,進而助推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重大變數。

  讓國民為中國經濟改革自豪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遭到了消極輿論干擾,大量經濟成本耗費在對國內外負面消息的應對上。經濟改革的有效性與發展趨勢的不確定性,也隨著國內外輿論衝擊的烈度呈現正向的比例關係。要吸取過往的經濟發展教訓,既解決短期經濟下行,又實現長期願景目標,非常重要的一環就在於,讓民眾與社會輿論經常性地體會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興奮點。

  第一,讓民眾既體會到各類改革的困難度與複雜性,又能體會到各級政府的堅定改革意志,用真切的個體故事,喜聞樂見的媒體方式,真實、客觀地描述好政府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等的不易與艱辛,讓民眾感受到政府的改革誠意。

  第二,在真正能夠提升國民幸福感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安全感的經濟政策上下功夫,如發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的基礎性作用,對老少邊窮困群體予以底線救助,樹立中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成功典例,激發鬥志。

  第三,講好群團式創新故事,樹立群團式創新團隊榜樣,對創新團隊進行制度性的表彰和獎勵,大力支持和推進技術創新轉化。

  第四,加強在各級官員和企業家群體中形成穩定的發展預期,嚴禁「朝令夕改」,強化各類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與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觀念,調動各方參與經濟建設的積極性。

  第五,推動雙邊與多邊的產能合作,更多講述中國在「一帶一路」中的精彩奮鬥進程與對世界的積極貢獻,以真實的中國海外運營實力和資源配置能力提升事例,增加中國作為「大國國民」的尊嚴感、自豪感。

  換句話說,目前經濟發展需要的不僅是真改革,也需要巧改革,要注意改革故事的闡述與傳導。畢竟,中國經濟急需找尋刺激與提振社會信心的興奮點,最大化地釋放來之不易的改革紅利。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女人要經濟獨立?不僅僅是害怕男人拋棄
山東省出現經濟負增長的兩座城市
李嘉誠的彪悍人生:用經濟征服英國
2012年經濟改革落子開局
探尋中國經濟背後的邏輯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人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