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學習環境的設計

教學設計視野中的學習環境初探

彭 飛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系,上海 200062)

[摘 要] 該文從學習的理解和學習環境概念的探討入手,闡釋了學習環境的內涵與外延,進而對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中的學習環境進行了分析,並由此基礎上提出了教學設計視野中學習環境設計的基本構成和模型。

[關鍵詞] 學習環境;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

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育中影響的深入,教學也從以教為中心的理念過渡到以學為中心的理念。教學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在形式和內容上悄然發生著變化。在建構主義理論作為基礎的教學設計中,對學習環境的理解和設計的變化體現的更為明顯,而且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力的推動著教學模式的變化。從基於多媒體課堂環境中的教學模式到基於internet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學習環境的因素越來越多的加入到教學的實踐操作中,而且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在模式變化的背後隱含著信息技術對學習環境設計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邊緣的參與」理念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任何學習活動都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中。學習環境由於其對學習產生重大影響而越來越多受到人們的關注。本質上說教學設計中學習環境設計體現出對「學習」的理解,同時也是教育教學理念的具體反映。本文試圖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對學習環境進行探討。

一、學習與學習環境

「人是如何學習的?」,這一問題的探究始終沒有停止過。20世紀前50年,行為主義觀成為解釋學習的主流觀點。華生、桑代克等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把學習主要看作「反應的獲得和強化」[1]。行為主義力求用外顯的行為解釋學習,而避免涉及心智活動。

這種迴避受到50年代後認知科學的挑戰。認知科學「目的是發現和正規的描述人類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中形成的意義,並提出意義形成過程的假設。」[1]認知科學認為外部世界中人類行為是由內部過程和機制解釋的。由此解釋學習是外部的教學條件和認知結構的互動過程。進入90年代建構注意觀點受到極大的關注。意義建構成為學習的主要觀點,建構主義既包含教學理論又包含教學理論,它把學習解釋為通過協商、對話,學習者主動探索並建構意義的過程。這既非純心智的過程也非絕對的外部行為。現今情意認知的提出從文化和物理的情境角度彌補了認知和意義建構觀點中學習發生機理認識的不足。

受學習理論變化的影響,學習環境的認識也發生變化。環境原意為在某個範圍內繞圈,學習環境的理解被局限於對「範圍」的理解,被定義成「場所」。學習環境一度成為教學環境的代名詞。美國教育技術學家Knirb.F.G認為「學習環境是由學校的建築、課堂、圖書館、實驗室、操場以及家庭中的學習區域作組成的學習場所。」[2]這種觀點認為學習環境中物理環境是主題。有些人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和人際關係的一種動態組合。」[2]在這裡學習者的學習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情景中有許多學習者共同合作來完成的,學習環境不僅提供共享信息和知識意義建構的外部條件,還提供文化背景和活動支持,這將有效的促使默會知識的形成和建構。

學習環境可以用抽象的、概括性強的語言來描述。如果我們把環境理解為是相對某項中心事物而言的,學習環境可以用「學習活動展開的過程中賴以持續的情況和條件。」[3]這種概括描述的概念,易於理解卻不利於實踐操作。教學設計視野中的學習環境需具有可操作性,學習環境的變數應該是具體的,至少能用規則描述。學習環境的概念較多的依附對「環境」的理解,而「環境」一詞在引入教育中的時候及捨去了一些含義,也就是說環境的一些內涵在使用學習環境時候已經部分的忽略而同時又擴充了一些。基於此,教學設計視野中的學習環境概念減弱了對光線、座位、教室等物理因素,而對教學中的硬、軟體媒體資源、動機狀態、人際關係、活動、教學策略和模式等因素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對影響學習發生的內在和外部條件給與更多地關注,因此把教學環境重點理解為學習的條件則順理成章。在教學設計應用於實踐過程中,如果把學習環境的設計的概念與學習條件概念相融合,那麼則會使學習環境的設計更明晰和可操作性。

二、基於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理論背景下教學設計中的學習環境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佔據主流時期,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目的在於設計形成能引起刺激—反應的外部環境。這種外部環境---刺激主要包括外部文本、語言、圖片等信息資源,當然也包括實踐。學習環境被設計成學生動手親自操作的現實場所,通過實踐親身體驗,是學習發生在「做」中。這種直接的感知顯然對於具體經驗知識的獲得有很大的幫助;學習材料提倡小步子分化,把複雜的材料分化呈現,是學習任務更容易實現,而且成功的經驗能起到強化作用,同時能激發學習繼續發生的動機;學習環境中的目標具體化和任務分化;強化和反饋是行為主義學習環境設計中非物質因素,可以理解為手段、方法和策略。另外學習材料、反饋等的重複性設計是環境設計中強調的策略。為了保證知識、技能的遷移,相似的或真實的練習情景設計也是行為主義教學設計要考慮的因素。

對比行為主義下學習環境的設計,認知主義理論則注重了影響信息加工的內部思維過程的學習條件創設。在學習環境的設計中增加了新的事物或變化,以引起學習者的注意,這種對期望因素的考慮能夠影響學習過程中的知覺。與行為主義學習環境不同的教學材料因素中注重了材料組織的結構和呈現與學習者認知結構相匹配原則,這種環境的創設有效的使得材料和知識之間能通過積極的思考和反思建立聯繫。動機策略設計是學習者能夠有效的自我效驗,而非行為主義的激勵和強化。

基於以上分析,行為主義學習環境設計因素和作用可作以下歸納:

①教學材料、信息資源。資源其本身作為教學或者說學習內容,它們的組織、呈現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主義、感知、提取、保持和遷移。這些因素在設計中主要考慮的事這些因素能否提供給學生有效的感知材料,這些外部材料的加工和呈現是否與信息加工過程有效的配合。

②工具。工具是引起刺激,促進感知的工具,工具媒體它們本身並不是學習者的認知工具,而強調的是媒體工具本身的教學功能。

③動機、練習、強化、反饋等因素。這些因素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試圖通過這些手段的使用,促進知識的記憶、保持和遷移。

三、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背景下教學設計中的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既包含學習的理論又包含教學理論的成分。建構主義派別林立,但是總結有以下共識: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學習者主動性的發揮;學習過程包括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和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學習不僅是個性化行為還是社會性的,學習需要對話和合作;強調情境的重要性。[4]

建構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喬納森提出學習環境的CLE模型,如圖1[1]

此模型說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括6個要素,六個要素從外到內逐級包含。學習者的學習是置於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的,在這個大的環境中學習者藉助認知工具、信息資源並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協作來完成意義建構。在意義建構過程中問題、實例構成學習環境的焦點,也就是學習的目標。此模型為教學設計中學習環境設計提供了模塊化、逐級設計的思想,對學習環境設計的要素給出了描述。但此模型對於學習環境的描述側重了學習的外在因素認知工具、信息資源、協作會話等,而對學習環境中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學習氛圍和學習活動等並沒有提供明確的設計指導。教學設計中的學習環境理論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應該提供設計的處方性方案。

四、教學設計視野中學習環境構成和設計模型

學習任務/問題

學習資源設計

認知工具設計

學習活動策略

人際關係情境設計

問題/任務情境設計

教學組織策略

學習內容/目標

學習者分析

評價修改

學習環境

基於以上分析,在具體學習理論指導下學習環境設計時有差異的,側重點和因素均有差別,而教學設計理論需要是宏觀的適應性強的理論,因此要求學習環境設計的理論適應不同學習理論的觀點。據此筆者設計了教學設計中學習環境設計模型,如圖2所示:

教學設計中學習環境設計模型

用學習條件的角度分析,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各種外部因素的整合體,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物理條件(如教室光線等)因素,由於是一些外在的、教學設計者只能適應而不能人為創造的客觀因素,所以可以將這些因素置於學習環境設計過程之外,而出現在整個課程安排環節中。此模型中學習環境的設計基於學習目標的分析和教學內容、任務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以任務/問題為中心,學習資源、學習活動、教學組織、認知工具、問題/交流協作情境分析設計構成學習環境設計的因素。

五、結束語

當前學習環境的概念隨著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擴大,人們對學習環境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探討一直是方興未艾。教育學視野中學習環境概念重在學習氛圍與情境,學習氛圍和情境因素的設計在實踐中需要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而非籠統的、含糊的。任何學習活動都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中,學習環境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將影響學習過程和結果。筆者以上的分析旨在拋磚引玉,期待引起同仁的關注和探討。

[參考文獻]

[1]喬納森.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何克抗.教學系統設計[M].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武法提.基於Web的學習環境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0(5)

[4] 桑新民.學習科學與技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推薦閱讀:

PLE--個人學習環境

TAG:設計 | 學習 | 環境 | 學習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