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被打臉?一首歌而已
港大禮堂幾百人合唱《我的祖國》,說明不了什麼太「深刻」的問題,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而已,很美好,也可以說很愛國,但沒有攻擊性,不是要打誰的臉。
文|萃大叔
10月7日,龍應台在香港大學發表名為《一首歌,一個時代》的演講。她問現場觀眾「你的啟蒙歌曲是什麼」,坐在前排的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回答說,是自己剛進大學時師兄帶著唱的《我的祖國》。龍應台的臉上顯露出驚訝的表情,她問這首歌怎麼唱,聽眾席上有人開了頭:「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開始歌聲還零零落落的,隨著更多人的加入,最後演變成了全場大合唱。
就是這麼一件事,搞得很多媒體和自媒體像是被打了雞血,紛紛發表文章說,龍應台被打臉了。
「打臉」一說,不知從何而來。
港大禮堂全場合唱《我的祖國》,讓龍應台女士感到很驚奇。她在後來的回應文章中說:「讓我驚訝的是,原以為大陸人之間會有代溝——也許年輕人不太會唱,但是發現年輕人一樣純熟地唱;原以為港人可能不太會,發現港人能唱的也很多。」
站在龍應台女士的角度,她的「驚訝」是可以理解的。一般來說,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歌曲;不同年齡段人群各有自己喜愛的歌曲;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流行的歌曲也會有區別。但《我的祖國》這首歌,在一個特定的時空,將上述「不同」都超越了。
龍應台女士顯然是低估了祖國大陸的愛國主義教育力度。有些愛國歌曲的流行範圍,早就不限於時代、地域和人群了。比如那首《讓我們盪起雙槳》,從上世紀50年代到今天,一直是小學音樂課的必修曲目,在大陸可謂婦孺皆知,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人人張口就能唱。至於香港高校的師生,很多都是內地過去的,會唱《我的祖國》也並不奇怪。
龍應台沒有在大陸接受過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對全場合唱《我的祖國》感到有些意外。但感到意外並不能證明被「打臉」。生活中意外的事情太多了,若照此邏輯,豈不是天天被打臉。
按照某篇雄文的說法,「抱著洗腦目的去的龍應台,被台下聽眾強行餵了一碗深刻而甘甜的愛國主義雞湯」,因此是被打了臉。
這個說法要成立,得有一個前提,即龍應台女士是不愛國的,她跑到港大演講是別有用心,企圖向港大師生灌輸賣國思想——沒想到演講現場愛國主義情緒高漲,搞得龍應台自討沒趣。但我認為「龍應台不愛國」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至少是可疑的。
說龍應台去港大「洗腦」,這樣的欲加之罪並非沒有來自。近年來網上流行一種說法,說「龍應台是台獨分子」。我從沒聽到官方有這樣的明確定性,但「民間」一些人,很踴躍地給龍應台女士貼上了「台獨」的標籤。
說龍應台「台獨」的依據,從攻擊龍應台的諸多網文看,主要緣自龍應台的兩篇文章:《請用文明說服我》以及《台灣人為何不想和大陸統一?原因實實在在》。前一篇文章直接批評大陸存在的若干問題,按某種簡單的思路,一個人說家鄉不好,就是不愛家鄉,說祖國不好,自然也就是不愛祖國——再聯想到龍應台女士的台灣人身份,她必是「台獨」無疑。至於後一篇,更是直接「為台獨張目」。
龍應台是寫過不少批評大陸的文章,但不要忘了,她也有大量批評台灣的作品,她的《野火集》,很多篇章都在批判當時台灣社會存在的問題,譬如那篇著名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難道龍應台也不愛台灣?
龍應台的作品中每每提到「中國人」,而她筆下的「中國人」,既包括大陸人,也包括台灣人、香港人、澳門人,當然還包括她自己,可見她對「中國」是有文化和心理認同的。但與此同時,她是一個堅定的批評者,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既批評台灣,也批評大陸。準確地說,龍應台不是批評作為地域的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更多是在批評當地的政府。批評政府這件事,今天我們知道,並不是不愛國,甚至是「真愛國」的一種表現。當然,對那些把「國家」和「政府」混為一談的人,就沒法和他講這個道理。
至於「為台獨張目」,就更是不知所云。《台灣人為何不想和大陸統一?原因實實在在》這篇文章,首先是擺明了一個被遮掩了很多年的事實。很早以前我們被告知,在美麗的寶島台灣,贊成祖國統一的人占絕大多數,認同「台獨」的只是一小撮;後來又聽說,台灣人中間「統派」和「獨派」都是少數,多數民眾傾向於維持現狀。現在龍應台告訴我們「台灣人不想和大陸統一」,這裡的「台灣人」當然具有普遍性。對於熱切期盼祖國統一的很多大陸人民來說,這當然不是個好消息,於是一些聽不得「壞消息」的人犯了王小波筆下花剌子模國國王的毛病,要把說真話的信使送去喂老虎。
其次,這篇文章還說到,現在的台灣人並不關心統一還是獨立,他們只是希望能夠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話有些人就更不愛聽了,國家領土和主權、民族大團結這些東西難道不應該高於一切嗎?龍應台的言下之意其實是,台灣人最看重的是已經擁有的民主制度,最擔心的則是統一之後將失去民主制度,這裡暗藏著對將來國家統一的某種建議和期待。
龍應台向我們報告了台灣真實的民心,同時還提出了建議(當然我們可以有不同意見),我們卻要說她不愛國,說她「台獨」,這就是蠻不講理了。
龍應台女士到港大演講,主題是《一首歌,一個時代》,有人說這是想給聽眾「洗腦」,我是沒看出來龍應台有給人「洗腦」的企圖,這就是一個與音樂、歌曲有關的文化講座而已。但習慣了上綱上線的人,總有辦法把所有事情往政治上扯。
說全場合唱《我的祖國》是打龍應台的臉,已經先入為主地賦予了這首歌強烈的政治色彩,加之有「龍應台是台獨分子」作為前提,於是這件事在某些人眼中,就成為大快人心的「愛國者打賣國者的臉」。
《我的祖國》真的有那麼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那麼強大的打擊力量么?我不覺得,至少這個問題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這首歌人人會唱,但唱的時候心中的感受恐怕也各不相同。
眾所周知,它首先是一首電影插曲,後來才成為公認並廣為傳唱的著名愛國歌曲。可見很多歌曲承載的內涵和文化意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本人也會唱很多「紅歌」,除了《我的祖國》,還有《唱支山歌給黨聽》、《學習雷鋒好榜樣》等等,也是張口就來。這當然是從小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結果,但時至今日,唱起這些歌的時候,心中湧起的,更多是童年、少年、青春的記憶,是這些歌曲陪伴我走過了人生的重要階段。當然也會有油然而生的愛國情感蕩漾,但不是唯一的了。
愛國主義歌曲被廣為傳唱,還有一個原因是這類歌曲往往旋律優美,歌詞朗朗上口。中國「紅歌」集中誕生的年代,無論作詞、作曲還是演唱,音樂界的高手基本都被動員了,從藝術的角度說,這些歌曲質量都很高,遠非今天的流行歌曲可比,它們被經久傳唱與歌曲本身藝術精良有很大關係。換言之,人們喜歡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音樂、對美的欣賞,未必全然基於歌曲所承載的政治意義。文革期間的八個樣板戲, 從京劇藝術的角度而言都堪稱經典,不少經典唱段都被編入了今天的卡拉OK曲庫,很多人還在唱,舞台上也還在演。你能說今天唱樣板戲的人都是在緬懷文革嗎?
說到《我的祖國》,二十多年前我初戀時也對著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唱過。那是在我們家鄉的一條小河邊,當時夕陽西下,碧波蕩漾,佳人在側,我心花怒放,結果「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脫口而出。那一刻,我是把它當成情歌了,但這好像也算不上政治錯誤吧。
所以,港大禮堂幾百人合唱《我的祖國》,說明不了什麼太「深刻」的問題,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而已,很美好,也可以說很愛國,但沒有攻擊性,不是要打誰的臉。我相信現場唱歌的人對龍應台女士是友善的,龍應台雖然感到有些意外,但最終也是可以接受並感到愉悅的,正如她在後來的回應文章中所言,「在當下的情境里,唱的就是大河波浪,詠的就是稻花白帆,歌所帶出來的個人記憶當然不同,可能是往日初戀,可能是家國情懷,可能是某種不堪回首,可能什麼都沒有,就是那簡單美麗的旋律。那是非常純凈的幾分鐘。」
對龍應台女士而言,《我的祖國》只是一次演講中小小的意外事件,一首歌而已,上升不到「打臉」的嚴重程度。
非要把這件事說成「打臉」,反覆炒作搞成一個大新聞,才是別有用心。
- END -
本文經公眾號萃萃LOOK
本文經公眾號萃萃LOOK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早上好,為你點播了一首歌,快打開看看~
※百年人生一首歌
※一個人,一首歌,一段情【經 典 圖 文】
※你是我心內的一首歌【圖文實例教程】
※只聽一首歌就入坑的歌手——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