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 銀行踩雷了?票據大案頻發 人為作案防不勝防
過去由於銀行票據流通環節太多,內控人員審核不嚴,很容易被鑽空子。如今正在實施的電子票據可以減少風險,但也不能完全保證安全性
隨著風險事件的陸續曝光,銀行票據案不斷升級,日前,中旅銀行等銀行20億票據大案的爆發,令被普遍認為安全係數較高的電子票據代理接入機制陷入了隱患,也打破了電票「零案件」的紀錄。
令人唏噓的是,與以往小銀行踩雷有所不同,今年以來踩雷的多數是上市行或大行,所涉金額巨大,也在挑戰銀行同業之間慣有的信賴基礎。
緣何銀行業票據大案頻頻爆發?是先天缺陷還是後天不足?票據在銀行業務中的地位如何?如何遏止票據風險進一步蔓延?
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作為鏈條複雜、風險高、收益少的同業業務,票據的終極風險是人為道德風險,而加強風險監管和系統控制,減少人為虛增環節,也成為控制票據風險的癥結之所在。
人為作案防不勝防
「一些銀行票據案後,行里對從業人員管控更加嚴格,也加強了業務演練,員工個人賬戶實時監控,入賬金額過萬都要打報告說明情況。」南方某省會城市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由於最近正在裝修新房,和家人的往來賬較多,打報告的次數也比較多。
銀行的警惕側面反映了對票據人為作案的無奈。
從記者拿到一本銀行內部票據案例分析手冊看來,不論是主動犯案、習慣犯案,還是盲目犯案、無知犯案,票據風險的成因多數與經辦人員審查不嚴、違規操作等有關。畢竟沒有內部員工的失職或內應,外部人員也很難通過相關審核。
銀行承兌匯票是指在承兌銀行開立的存款賬戶,由資信狀況良好的法人組織簽發,並由開戶銀行承諾到期付款的一種票據,它是企業間相互結算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成本較低的融資手段。畢竟企業只需交納一定百分比的保證金存款,就可在一定時期內使用銀行信用作為到期付款保證。
但是,基於存在背書轉讓、提前變現等中間流轉環節,由於不是企業開戶行,沒有預留印鑒,中間貼現的銀行一般很難核對企業印章和資料的真偽,多數只能審查票據的真實性和從承兌行的資質上把關。
「以往的紙質匯票中間環節多,相對難以把控,現在電子匯票一定程度避免了這樣的風險,出錯也只在最初。」業內認為,最近一次河南焦作中旅銀行發現有不法分子通過偽造銀行證照和印章的手段,冒用中旅銀行名義在其它銀行開設同業賬戶,以中旅銀行為承兌行,利用其它銀行電票系統代理接入的方式開具13億電票的案子大多材料也是錯在最初。
「現在大銀行承兌匯票都是層層審核,開票權上移,不是櫃檯想開票就開票,由系統提指令,在下一階段開票。但有的小銀行管控不嚴,內部人員拿到空白的真票填,由於票是真的,也可以生效,或者流轉環節被偷換都很難發現。」
為了防範和控制銀行在人員配置和內控管理的差別風險,對於轉貼現業務,某上市銀行規定僅開放接受大銀行的單子,對地方小銀行會設置一定額度的授信和門檻,超額的部分則不予受理。
「接收大行的原因,一是風控較嚴,二是即使企業沒錢,大行也會掏錢墊付。」上述經理表示。
票據流通環節增多致風險加大
「票據具有可流通性,主要指銀行承兌匯票,持票人可以背書轉讓,貼現和再貼現,銀行向出票方查詢審核票據的真實性,否則票據貼現給銀行,銀行是最後接棒人,無法向出票行承兌。」多家銀行管理人員向記者介紹,儘管銀行承兌匯票有鏈條複雜、風險高、收益少的特點,但由於可以通過操作能變化出更多的業績,也為國內銀行所喜愛。
據悉,銀行承兌匯票目前主要分為全額保證金和部分保證金,全額保證金為100%收取,部分保證金的比例根據企業信用情況,一般分為10%、30%、50%等幾個檔位。
利用銀行承兌匯票的保證金制度虛增存款,成為銀行業內公開的秘密。1000萬的獲批貸款在外轉一圈後,回來變為1000萬的承兌匯票和保證金存款,一筆貸款人為變成三筆業務:短期貸款、票據和票據貼現;而銀行人為增加兩筆「存款」:保證金存款和貼現派生存款。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僅是虛增業績使銀行人為增加業務,損失尚可控制,畢竟企業狀況不好,損失的是同一筆錢。但如果裡應外合,不是全額交納保證金,開票金額與貸款差別過大,如以部分保證金的方式分批撬動多筆資金,融資槓桿將被迅速放大。
「繳納保證金,企業可以獲取存款利息,銀行為了搞附加產品,降低貸款成本來放大了業績。」上述一位銀行管理人員說道。
但是,由於可以流通,銀行承兌匯票存在簽發、轉讓、貼現、轉貼現、再貼現、買入返售、賣出回購、保管、承兌等幾十個環節等。總量巨大,鏈條漫長,也給犯罪分子進行偽造、套取、詐騙和盜竊等金融犯罪提供了巨大空間。
流轉環節仍待監管
「票據的終極風險是人為道德風險,紙質票據交易決定了其天然具有較高的風險,一旦發生風險極大,票據資金將會被中介挪用至股市或其他投資渠道,最終因為出現虧損無法堵漏釀成大案,而依託央行的電子化票據,通過票據交易所等降低風險,也只能夠解決部分問題。」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交易過程漏洞百出,加上銀行人員和外部中介的勾結,讓票販子套取資金並不複雜,甚至通過提供票源、套取流動性,或者管理某些城商行、農信社和農商行的同業戶在貼現業務中實行截留利差,嫻熟地主導整個過程。
自去年底以來,票據大案涉及金額動輒數十億。問題多發生在保管環節、返售環節。儘管監管層多次採取檢查和自查,但是仍有難以解決的盲區,大案要案常發。
對於業內所稱難以解決的盲區,宋清輝指出,主要是因為商業銀行在票據業務經營中對風險認識不全面,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只注重真票假票等貼現環節的操作風險和到期能否支付的信用風險,對轉貼現環節的風險、票據業務本身隱含的利率風險重視不夠,導致管理不到位;第二,內控機制不健全,特別是對員工的道德風險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內部人員利用職務進行犯罪的現象屢有發生;第三,缺乏風險監控手段,尚未建立全國聯網的計算機控制平台,無法對票據業務的各個處理環節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控,對業務經辦人員的行為缺乏剛性控制;第四,部分經營機構利用票據信用風險轉化功能進行違規操作,將高風險的企業信用業務轉化為低風險業務,逃避授權授信的監控,而市場監管政策的缺失增加票據融資業務的風險源頭。
「票據產業鏈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監管漏洞,是當前的票據業務監管幾乎處於真空地帶,有的監管或流於形式。」宋清輝認為,只有糾正片面追求規模和速度的行為,正確處理好票據業務發展和風險防範的關係,不為票據收益和效應去承擔巨大的墊款風險,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指定票據業務發展目標和規劃,業務的發展才有可能建立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之上。
(責任編輯: 柳蘇源)推薦閱讀:
※免費啦!銀行將取消異地取款手續費!還有這些消息你一定要知道!
※民生銀行股權爭奪戰:盧志強很有錢,但註定與寶能不同
※巧用銀行存款構架家庭防禦體系*
※出口貿易制單與銀行結匯實務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