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師:佛教的五大社會功能及未來工作發展方向
導語:明海法師高度概括了佛教在社會發展中的五大社會功能,並就河北佛教未來如何發展給予了指導性意見,為省內各佛教團體今後的工作重點指引了方向。小編認為,這篇講話稿不但對河北佛教的未來發展有著指導意義,對其他兄弟省份佛教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所以我們決定刊發全文,以饗讀者。
2月25日,農曆正月十八,上元節剛過,河北省佛教協會便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
誰參加?河北省佛教協會理事及咨議委員會部分委員計一百七十多人。
為什麼說這次會議重要?因為在這次會議上,
1、除了總結河北省佛協上一年的工作成績之外,還展望2016年工作規劃。
2、理事會審議通過了《省佛協第六屆理事會增補及秘書長任免情況的報告》,肖占軍不再駐會並擔任省佛協秘書長職務,任命李泓擔任省佛協新一任秘書長。
3、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崔曉輝副廳長發表重要講話,他對省佛協自換屆以來的工作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並對河北佛教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殷切的期許。
4、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明海法師發表重要講話。法師曆數兩千多年來於燕趙大地湧現的佛教界歷代先賢,希望全省佛教界繼承先賢精神,勇於擔當,重現燕趙佛教的昔日榮光;高度概括了佛教在社會發展中的五大社會功能,並就河北佛教未來如何發展給予了指導性意見,為省內各佛教團體今後的工作重點指引了方向。
本篇文章,我們將重點刊發明海法師的這篇重要講話。首先先來一起了解下明海法師講話的部分內容要點:
一、繼承傳統,堅守本分,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明海法師指出,我們要堅持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方向。無論何時我們都應具足正知正念,不能忽略佛教協會作為橋樑紐帶這一本分和社會職責,一定要返本還源,正本清源,願佛教協會不辜負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信教群眾的期許,堅守信念,弘揚正氣,在末法時代做如來的使者、眾生的良師、社會的楷模。
二、繼承往聖先賢,勇於擔當,重現燕趙佛教的昔日榮光:他說,我們應該繼承往聖先賢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學習他們以戒為師、以法為依、無我利他的信仰操守,效法他們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甘為眾生作牛馬的菩薩精神。各地都應挖掘本地區、本寺院過去高僧大德的歷史資源和精神養料,研究學習他們的生平事迹、信仰品格,以文化的形式宣傳弘揚,使今人與古人對接,現實與歷史對接。
三、發大乘心,行菩薩道,為社會發展文化繁榮作貢獻。
明海法師重點概括了佛教的五大社會功能:
1. 佛教有道德支撐和示範功能
2. 佛教有心靈撫慰與調適功能
3. 佛教有文化承載與整合功能
4. 佛教有社會關懷與慈濟功能
5. 佛教有國家公關與外交聯誼功能
明海法師不但對這五大社會功能加以闡述,並且結合這五大社會功能,就今後佛教界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提出了深具時代性及操作性的工作方法和指導意見。
PS: 小編認為,這篇講話稿不但對河北佛教的未來發展有著指導意義,對其他兄弟省份佛教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所以我們決定刊發全文,以饗讀者。
詳細內容,敬請仔細閱讀下面的講話全文。
在河北省佛教協會六屆二次理事會上的講話(全文)
尊敬的崔廳長、各位領導、各位理事、各位同仁: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生機勃發的初春,我們在這裡召開省佛協六屆二次理事會,總結換屆以來的工作,共商河北佛教發展大計。在此,請允許我代表省佛協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各位理事、各位同道致以新春的祝福和衷心地感謝!向新當選的秘書長李泓表示熱烈祝賀!向支持省佛協工作的民宗廳領導表示感謝!
河北佛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改革開放以來,在老一輩高僧大德的帶領下,百廢俱興、氣象萬千。現在,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重任落到了我們大家身上。這既是神聖的歷史使命,也是我們作為佛子應盡的本分。下面我想就省佛協及我省佛教事業的未來發展講幾點意見與大家分享和共勉。
一、繼承傳統,堅守本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
愛國愛教,這是中國佛教二千多年的優良傳統,也是今天我們要堅持的政治方向。沒有隻愛教不愛國的佛教徒,也沒有隻愛國不愛教的佛教徒。橋樑紐帶是佛教協會自誕生之日起就擔負的社會職責,也是它的本分,無論何時我們都應具足正知正念,不能忽略這一職責,忘記這一本分。近些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道德的滑坡,在原本以精神價值見長的佛教界也出現了一些見利忘義、捨本逐末的顛倒現象,出現了以黨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兌現商業利益的「信仰尋租」現象,這是很值得我們警覺和注意的。如果我們不保持正知正念,不返本還源、正本清源,那麼佛教協會就會背離它成立的初衷,也會辜負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信教群眾的厚愛和期望。願佛教協會的各位同仁堅守信念、弘揚正氣,在人心不古、道德萎靡的末法時代做如來的使者、眾生的良師、社會的楷模。
二、繼承先賢,勇於擔當,重現燕趙佛教的昔日榮光
燕趙大地二千多年來高僧輩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佛圖澄、道安大師,地論宗的光統律師,二祖慧可大師。唐代有趙州禪師、臨濟祖師、一行禪師,明末有顓愚禪師,近代有法舫、密悟、法尊,這些高僧都是中國佛教史上的豐碑,也是我們河北佛教最寶貴的歷史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河北佛教的復興有賴於凈慧長老、有明老和尚、弘川律師、哈木兒活佛、明空長老、能文長老尼等老一輩高僧大德的道德智慧,慈悲願力。尤其是凈慧長老、有明老和尚、弘川律師,這三老是當代復興河北佛教的三賢。弘川律師以弘傳研習戒律為己任,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且為文革後首位回歸大陸定居的高僧,其愛國精神,感人至深。有明老和尚,一生淡泊、樸實無華,梵行堅固,堅守祖庭,忍辱負重,他的定力、行持是我們僧眾的榜樣。我會創會會長凈慧長老振興宗門,倡導生活禪,禪心朗照,悲深願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是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實踐者,也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探索者。
我們應該繼承這些往聖先賢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學習他們以戒為師、以法為依、無我利他的信仰操守,效法他們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甘為眾生作牛馬的菩薩精神。各地市佛教協會,各個道場都應該挖掘本地區、本寺院過去高僧大德的歷史資源和精神養料,研究學習他們的生平事迹、信仰品格,以文化的形式宣傳弘揚,使今人與古人對接,現實與歷史對接。我想這也是習總書記所說堅持宗教的中國化方向在佛教信仰建設上的落實,也是弘揚、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三、發大乘心,行菩薩道,為社會發展文化繁榮作貢獻
最近,我讀到一位宗教社會學學者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根據各種數據估算目前中國佛教的信仰人群在2至3億左右。我自己也從工作和生活中直觀感受到近些年來,社會大眾渴求佛法的人數急劇增多,一方面這是社會競爭激烈、忙碌喧囂、壓力過大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社會全面發展,文化復興的表徵。
社會大眾渴求佛法,渴望高僧,黨和政府也希望佛教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這都說明佛教有其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我將佛教的社會功能概括為五個方面,下面結合這五大社會功能談談今後我們發揮積極作用的渠道和方法。
1. 佛教有道德支撐和示範功能
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社會普世的倫理道德都不是建立在世俗社會自身,而是建立於宗教信仰的傳統上。以中國社會而言,儒釋道三教正是維繫社會道德的核心資源,尤其佛教「三世因果說」、「善惡必報說」成為道德人心的重要支撐。而佛教高僧大德的嘉言懿行,社會賢士的卓絕善舉則成為歷史上垂範不絕的道德楷模。要發揮好道德支撐與示範功能,我們就必須加強信仰建設和道風建設,重視以戒為師,對源自佛經的道德教言作出契合時代因緣的闡述。講經說法要善體佛意、善通經文、善觀群機。既不能脫空發揮,也不能僵化死板。
2. 佛教有心靈撫慰與調適功能
佛法是心靈的智慧,是認識自心,把握自心的妙法。佛法對於人類精神世界的認知與了解最徹底、最全面。也是由於此,淵源於西方的心理學自上世紀以來有逐漸與佛教心理學和佛教禪學融合的趨勢。佛教禪修中調適心理的技巧在歐美世界也開始被廣泛應用於心理諮詢、體育競技、重病關懷和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時銷」,王維這兩句詩確實道出了佛教消解內心迷惑,疏導情緒糾結的特殊擅長。事實上,一座寺院,大門一開,有人禮佛上香,無形中就在面向社會大眾進行心理撫慰與調適的轉化工作。
自覺到佛教的這一社會功能,我們就應該重視寺院環境的綠化、美化以及殿堂佛像的整潔莊嚴,著眼於遊人香客的心理感受與心理需求,營造文明、生態、溫暖親切的寺院環境,以及相應的硬體設施。要因應於公眾長假,開設面向社會大眾的禪修班與佛學講座。要在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策劃並組織有文化內涵,有佛法寓意,有心靈撫慰效果的活動,發揮佛教化世導俗的功能。這在社會急劇變革、人心浮躁不安的今天尤為重要。
3. 佛教有文化承載與整合功能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深入廣泛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倫理習俗、哲學思維、文學藝術,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關鍵要素。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形成民族身份認同和國家凝聚力的重要精神紐帶。佛教界有傳承和守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我們要從民族文化傳承和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認識佛教文化的價值以及弘揚佛教文化的緊迫性。佛教界的各位同道既要高高山頂立,也要深深海底行,既要修持和傳承佛法不共世間的解脫道、菩薩道,也要因應大眾訴求,「著弊垢衣,執除糞器」,立足於普世的價值,以文化的形式傳播善法,令人心和善、家庭和美、人際和樂、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我們要把佛教的思想智慧以人們喜聞樂見的音樂、舞蹈、文學藝術,甚至電影電視等形式表達出來,進入主流社會,喚起正能量。我們要借用社會智力資源,善於運用信息化時代的傳播渠道,使臘八、佛誕等傳統佛教節日進入公眾視野,形塑大眾的文化歸屬感,增益和氣,化解戾氣,提倡正氣,帶來喜氣。
4. 佛教有社會關懷與慈濟功能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佛教的核心教義,也是廣大佛教徒開展慈善公益事業的動力源泉。中國佛教在歷史上就有「邑社」、「無盡藏」等慈善機構。救助弱勢群體,關懷轉化社會邊緣人群是佛教寺院的重要社會功能。在今天,佛教界除了參與傳統的慈善公益事業之外,還可以以佛教思想智慧資源培訓社會服務人才。諸如臨終關懷、重病安慰、心理諮詢、災後療愈、幼兒教育等諸多領域都需要大量受過佛學教育和禪修培訓並掌握心理學醫學知識的專業社工。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力市場,有待佛教界調動社會人才資源進行大力開發。
5. 佛教有國家公關與外交聯誼功能
中國是大乘佛教的第二故鄉,也是大乘佛教在歷史上向東亞傳播輻射並遍及全球的始發站。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大乘菩薩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也是歷史上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國大乘佛教的智慧及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是國家公關最好的形象大使。趙朴老開創的中日韓「黃金紐帶」關係,已經成為三國重要的民間外交大事。在「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戰略中,佛教界可以發揮獨特的形象公關、對外聯誼的作用。各寺院應充分挖掘各自文化資源、聯誼傳統,在政府主管部門領導下以各種形式開展對外文化輸出和友好交流,為國家發展戰略作出應有的貢獻。
各位理事、各位同仁: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又步入了一個更加宏偉壯麗的新境界,讓我們發起大乘菩薩心,堅守信念,堅定信心,發揮作用,為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佛教界應有的貢獻!
推薦閱讀:
※與梅蘭芳之戀不歡而散留下心病,孟小冬下嫁黑社會大佬成為五姨太
※香港黑社會
※[母系公有制社會]的復興
※外媒:普京誓言不容忍社會陷動蕩
※對未成年人犯罪社會成因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