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採購是節約還是少浪費6600億
關於「採購」,已鬧出過不少橋段,如採購Ipad當U盤,而「天價採購」,早就成了政府採購中的痼疾。若化用「那些年體」來形容這,可來上一句「那些年,我們一起見證的天價U盤」。
在政府採購「只買貴,不買對」的軼聞難絕的語境下,說政府採購很「節約」,難免讓人啼笑皆非。日前,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表示,政府採購法頒布10年來累計節約財政資金6600多億元,就引起如潮的爭議。當然,這不是指採購規模越來越小,相反其規模10年增加10倍,由1009億元增加到1.13萬億元。
「正面」的新聞,卻遭負面解讀。民眾很想追問的是:10年節約6600多億的數據,是如何算出的,依據又是什麼?語焉不詳的新聞表述,沒涉及細化的闡釋,我們也不得而知。平心而論,就全國範圍而言,一年省出600億採購資金,並非難事。「10年省下6600億」,或非憑空捏造。
王保安表示,10年來「優先採購本國產品的政策逐步建立」,「豐富了財政調控方式,強制採購節能產品制度基本建立等等」。這些顯性進步,值得肯定。只是,這些基本的制度性構架,近十年才基本成型,正間接說明了,目前的政府採購還存在一些模糊地帶。而「採購腐敗」,正是寄生在這種制度漏縫中。
優先採購國貨,是為支持本土產業、民族企業,但支持是有前提的。假如有些國產物品質次價高,政府部門還要花高價來「採購支持」,也不願選質優價廉的「非國貨」,那這樣的採購模式勢必問題重重。因為不加區分的一味進行「財政溺愛」,可能適得其反,只會催生被保護企業的惰性,進一步喪失市場競爭力。
當然,除了強制性採購之外,一般部門似乎還是習慣「用市場說話」,某些部門大肆超標採購非國產豪車,也是常見情形。可見,採購法應首要約束的,並非是否支持國貨,而是是否公共財政每一分錢的採購,都是秉著不超標不浪費不虛報的態度?
強調「不浪費」,就是因為在一些部門和公眾眼裡,是「節約」還是「不浪費」,因解釋權不同,看法截然相反。以最常見的U盤和內存條為例,一般人如果自費買這兩樣東西,肯定就會嚴格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按市場價甚至會瘋狂砍價妄圖以低於市場價的優惠價格買到。這才是「節約」。可是,在某些部門預算里,如果預算又不是那麼透明公開,所以「U盤」採購價是可自由支配的,甚至不超標天價採購,不買iTouch4作U盤,預算肯定用不完。就意味明年預算會大幅縮減。想想都心疼,所以明知違反常識,一咬牙還是買了。
所以,10年政府採購,是「節約」還是「少浪費」了6600億,這筆賬最好還是詳盡公布具體賬單後,請公眾來細算一遍。這個監督權、解釋權應還給公眾,不然,一個U盤你沒買iTouch4買了iTouch3,你也不管這叫「浪費」而叫「節約」,那你讓我們上哪說理去?
推薦閱讀:
※服務類政府採購項目報價合理性分析
※淺談政府採購中的保密問題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帶你認識《政府採購法》
※這6種情形會被直接判為串通投標,你zao嗎?
※政府採購如何告別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