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沒有人養
作家馮唐在小說《春風十里不如你》里有這麼一段有意思的話:
兒子問:「你為什麼讓我學醫啊?」
老媽答:「養兒防老。我本來想生四個孩子,一個當售貨員,一個當司機,一個當醫生,一個當廠長。這樣,生活不愁。你姐姐當售貨員,不用油票和糧票,不用排隊,也能買到花生油和糧食。
你哥當司機,你當大夫,我和你爸有了病,你哥就開車接了我們,到你的醫院去看病,不用擠,不用挂號,不用花錢。你的弟弟當廠長,廠長有權分房子。
結果只生了你們三個,而且你哥和你姐都沒有出息,不上進,不聽組織決定,不按照我給他們設計的軌跡成長。就剩你了,你當然要當醫生。」
這種現象雖然有些誇張,卻反映出在不少中國父母有意無意的觀念里,養兒防老的實質,就是把兒女當成一種用來養老送終的保險工具。
可養兒防老真得保險嗎?
無數的事實證明,將自己的命運系在另一個人身上本是一件不太靠譜的事,哪怕那個人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
數據告訴你養兒防老有點難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從2015到2035年,中國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佔比提升到29%。這意味著啥?意味著:
2012年五個人養一個老人,2030年 兩個人養一個老人,2050年一個人就得養一個老人!
俗話說「養兒防老」,然而80後、90後在本該「三十而立」的年紀,對贍養父母卻倍感壓力。據調查,九成80後確定自己無法贍養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後還需要父母進行資助。
當年都言「養老防兒」是笑談,孰料如今卻一語成讖。
現如今,「啃老」已經成了極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很多年輕人就像螞蟻一樣,將父母的資產一點點搬空。
膨脹的物價、競爭激烈的職場、日益上漲的生活成本都讓80後、90後感到「鴨梨山大」。
對於這些80、90後而言,因為步入社會時間不長,經濟基礎並不樂觀,然而,隨著「421家庭」的潮湧,倒金字塔結構的家庭模式讓塔尖人不堪重負。
除了經濟壓力,「空巢」現象也讓「養兒防老」變得力不從心。
社會在變化,觀念在改變,「養兒防老」的時代正在悄悄過去。
未來,我們到底要靠什麼養老?
在八零、九零後越來越信奉及時行樂,他們的父母乃至他們自己,都不指望子女為自己做什麼的當下,「親屬贍養」模式的解體已是必然。
養老院和社區養老就成了是目前唯一現實的方案,也是未來幾代人的主要歸宿。
而至今還不完善的養老院制度,又使得這個看似完滿的歸宿,充滿了問題。
問題一:醫保有戶籍門檻
最大的問題就是醫保有戶籍門檻,北京的養老院只能接收本地老人,外地醫保用不了。但是河北的養老院卻可以收治北京老人,像燕郊地區,北京老人扎堆。
問題二:醫養結合依舊不完善
北京地價過高,養老院選址沒法準確對接醫院。但病房空間也嚴格受限,很多器材裝不了,老人出了問題還得送醫院。
問題三:缺乏專業護理人員
對於護理理念上,先後供職於多家養老機構,從業經歷豐富的護士李某認為這方面差得更多。護理應注意鍛煉保留老年人自理的能力,李護士告訴我們:「除了長期卧床,哪怕有偏癱,比如左邊,也會讓這個老人用右手拿衣服給自己穿。」
而實際操作中恰恰相反,國內護理大部分都是家政轉行的。通常是一個人負責多位老人,為了節省時間只會直接喂老人吃飯,完成任務即可,不考慮老人自理能力的鍛煉。
而針對養老存在的灰色瓶頸,科技對抗衰老可能是現階段唯一可行的解決途徑。
以智慧養老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開始走入千家萬戶,開啟了智慧養老的新時代。
我們以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技術為基礎,採用實時雲計算和生物反饋技術,研發的出基於自動化的居家雲智能系列家居,正是其中一員。
如腦控感知床可通過定量提取老人腦狀態指標控制床自主翻身的過程,有效增強失能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重建大腦受損神經中樞,有效預防老年痴呆,延緩大腦衰老,有助於腦卒中的康復。
不僅如此,還能利用移動終端將收集到的老人大腦數據,自動上傳雲端,進行自動數據分析與處理,再將結果發給主治醫生,為醫生診斷提供依據。
另外,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的數據還可以科學指導老年人的活動,幫助老人年維持健康的用腦習慣,延遲大腦老化的進程。可大幅度減少老人機能過早老化所導致的大量治療成本。
在預防階段,還可以使用腦控感知椅、腦控機器人等設備,參與腦競技活動,對老年健康也有著巨大的效果。
相信隨著家庭智慧養老方式的流行,傳統養老模式帶給社會、家庭的巨大壓力,會得以緩和,真正讓老有所養落到實處。
推薦閱讀:
※今天,我們如何養老
※專家談「以房養老」:出租比抵押更靠譜
※報告稱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缺口將達18.3萬億(2)
※養老金並軌該如何破冰
※養老|當中國老了
TAG: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