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Store 十周年:繁與簡
來自專欄大破進擊26 人贊了文章
去年的 WWDC 上,蘋果做了一個名為 Appocalypse 的短片,用調侃的語氣描繪了一個「沒有 App 的世界末日」。但我卻從這個片子聯想到一種真實存在的「危機」。過分用需求導向的 App 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我們,是否正漸漸失去「創造性使用工具」的能力?
App Store 也十歲了。大家在社交媒體上興奮地分享著自己當年購買下載的前幾個 App,感嘆著 iOS App 在過去的 10 年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我第一次體驗到 iOS App,是 2010 年前後的事,在 iPod Touch 上,我玩到了一個名為《Tap Tap》的音樂遊戲。在之後的幾年內,我又玩到了充分利用 iPhone 觸摸屏交互特性的《Fruit Ninja》和利用到重力感應的《Doodle Jump》,體驗到了設計優良的 Weico 微博客戶端,社交平台 Path。再之後,iPhone 4S 的 Retina 顯示屏上呈現出的 Instagram 和 Evernote,給我帶來了一次概念上的顛覆,我第一次意識到,一個 App 的 UI 和交互能夠做到如此精緻,如此具有美學上的力量。
但真正讓我感覺到 App 功能之魔力的,是一個我已經不記得名字的騎行 App。
高中畢業的暑假,隔幾天就出去騎車的我,在 App Store 里第一次嘗試依照自己的需求,搜索了關鍵詞「bike ride」。這樣一個 App 將 GPS 定位、地圖、計時等 iPhone 自身的功能結合起來,在我穿行城市的過程中,為我提供了騎行路線、配速、熱點區域等等新的視角。
正如其名稱的字面意義所指,App 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應用」。開發者洞察到用戶的需求,將手機的各色硬體功能調用起來,組成一個新的 App。App 從最初就是為「解決問題」而生的。它們的存在,讓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從計算機那裡,獲得一種超出我們肉體本身的能力。到了 iOS 時代,App 可以做到的事情更是無所不包,且不像 PC 的時代的軟體,大多針對某一個「場景」或「領域」進行開發,而是往往具體到一個特別小的事情上。
我手機里的 App 越來越多了,從 iPhone 4S 上的不到 50 個,到兩年前,iPhone 6s 上有著近 200 個 App。App Store 里已經有 200 萬個 App 了,它們中的大部分都可以被用完成某件小事,但越來越多的 App,被下載之後,可能僅僅只是當時用過一次,就被放置在某個角落裡,再也不被打開。
這開始慢慢變成了一種依賴。當我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下意識的反應已經變成了「找一個 App 來解決」。
去年的 WWDC 上,蘋果做了一個名為 Appocalypse 的短片,用調侃的語氣描繪了一個「沒有 App 的世界末日」。但我卻從這個片子聯想到一種真實存在的「危機」。過分用需求導向的 App 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我們,是否正漸漸失去「創造性使用工具」的能力?
當我發現自己的 iPhone 上有 3 個壁紙 App,兩個「只用到其某個濾鏡」的相機 App 的時候,我感到一種擔憂。這些事情,明明都是可以通過「在網站上找壁紙自己裁剪」以及「自己去調整照片的參數」來做到,甚至做得更好的。這讓我開始覺得完全依賴於 App 的數字生活,並不符合我最初所嚮往的美學。
App 是簡單、直觀的,在使用它的時候,你沒有很多彎路可走。App 的邏輯很簡單,你若有需求,App 便給予你一個最直白的解決方案,幫你以最快的方式完成它。
但這種「簡」,在重複、堆積之後,不免就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繁」。當我們要用 5、6 個 App 來完成一件簡單事情的時候,當各種 App 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變得越來越封閉,商業巨頭都試圖把用戶和注意力盡量圈在自家 App 內的時候,我感到自己使用計算設備的方式正在退化。
過去一年,我把自己用手機的方式簡化了很多。我開始只用手機進行通訊以及簡單的信息處理,手機上的 App 的量也減少了一半多。
在 App Store 十周年這麼一個時間點上,我這種「去除自己對 App 依賴」的做法看似站在了 App Store 發展的對立面上。但我想,真正合理而高效地使用 App,讓它們給數字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才更是 App Store 最初的初衷,也是其在十年之後的未來,能繼續保持強健生命力的根本動力。
十歲的 App Store,生日快樂。
(本文原載於大破進擊博客)
推薦閱讀:
※中國科技富翁凈資產集體上漲 順豐王衛漲348%
※如何優雅的安裝一台win10
※想進這家年終 20 個月、頂尖人才擠破頭的科技公司,你得具備的 3 個條件|經理人
※電影《致命魔術》片段技術揭秘,特斯拉科技能成為現實嗎?
※點火創意PK!里約高科技 悉尼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