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十問崔永元》:赤膊上陣口出惡言,其背後的真實意圖是…

馮小剛《十問崔永元》:赤膊上陣口出惡言,其背後的真實意圖是…

14 人贊了文章

原創: 陳歷傑 陳歷傑

凝視深淵太久,深淵必將回以凝視。

崔永元因為《手機2》的開拍大罵馮小剛與劉震雲,並手撕范冰冰的熱點剛剛消停,在前一段一直保持沉默的馮小剛出擊了。

本以為經過這麼久的醞釀與專業團隊的策劃,反擊檄文必是精品,作為演藝圈混跡多年的「人精」級大腕,本著學習的態度,特意來學學馮大導演的衝突管理智慧,可是通篇看下來,看到的卻是滿滿的情緒宣洩與常識性的邏輯錯誤。

一篇《馮小剛「十問崔永元」里的邏輯謬誤》的文章做了詳細的解剖,堪稱邏輯思維訓練的經典範文。

作為一名親密關係衝突管理培訓師,我還是想從衝突管理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馮小剛的衝突應對的動機與手法,以及這樣的應對方式可能引發的後果。上次我從衝突管理的幾大原則分析了范冰冰團隊在衝突應對中的失誤和可能引發的後果(詳見前文從崔永元與范冰冰的對撕說起:我們應如何管理衝突危機?)。

文中我提到了衝突管理技巧的三大基本原則,分別是「關注對方感受」「放下立場,關注需要」和「學會積極暫停」。從這三個原則看來,馮小剛可以說是全部踩了紅線。如果說當時范冰冰心直口快不知道事情輕重還可以理解,事情都已經過去近兩個月了,在當時的風口浪尖上都能夠三緘其口的老江湖,現在突然跳出來發聲,並且是用這樣的一種「無賴」手法,我則不得不認真追問一下以下幾個問題了:

問題一:馮小剛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發聲?他反擊的目的是什麼?

估計很多網友都會納悶,為什麼馮小剛不是在第一時間進行反擊,尤其是針對崔永元提出的問題進行直接回應,而是在事件似乎要成為舊聞的情況下用情緒化的方式來揭開舊傷疤,從時間的選擇上大概有兩種可能:

一是影片已經殺青(不知道是否已經通過了審核,估計問題不大),現在時間點反擊不會影響到影片「流產」了,時間點足夠安全。

二是前一段引發的對於整個影視業的整頓和稅務稽查估計已經告一段落,現在正好可以喘口氣了。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

作為「人精」的馮小剛不可能打無準備之戰,尤其已經熬過了最為艱難的火山爆發期,那現在反擊,其目的無非兩個:

一是為了泄憤。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畢竟前一段崔永元揭開了影視圈「陰陽合同」的黑幕,引發了一場全民聲討影視圈明星大腕的高潮,更是有稅務部分的直接介入,導致與影業相關的股票大跌,作為華誼兄弟的重要合伙人,估計馮小剛「放了不少血」。對於經濟利益看得很重的他,憋了一肚子的火也情有可原,不過作為「無利不起早」的精明商人,馮小剛只是為了泄憤的可能性不大,畢竟最難的時候都忍過來了,如果跳出來沒有好處只有壞處,我相信他不會這麼高調的反擊。

二是為了電影的宣傳。這種可能性更大。作為目前中國影視圈商業上最為成功的導演,他在電影中的植入廣告的能力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包括這篇《十問崔永元》的戰鬥檄文,在最後部分也提到了電影已經殺青的事情,這無異於還是在給電影做廣告,並且比「電影殺青,敬請期待」的效果要好得多。

並且,他反擊的第一條就是強調電影的人物設置的不同,希望接下來把討論的焦點放到是不是「影射」了崔永元上,帶著這個疑問,你就得走進電影院哈,正如當年《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反而促進了《無極》的票房一樣,馮小剛不是陳凱歌,沒有那份文人的清高,票房才是硬道理。所以,所有有利於票房的爭論多多益善。這可能是他點燃這一波輿論狂潮的主要目的。

問題二:他在衝突管理技術上犯了那些錯誤?是明知故犯嗎?

從我前面提到的衝突管理幾大原則,他可以說全部踩紅線,換句話說,這個「十問」不是來解決問題的,而是來挑起爭端的。

第一, 「十問」通篇都是反問或質問,這是理性溝通的大忌。

衝突管理中,提問方式非常重要,如果是希望緩和情緒理性對話,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好奇的積極發問,並且盡量使用開放式問題。何謂「開放式問題」呢?就是以「why」」what」 」how」(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做?)這些詞引導的問句,目的是激發對方分享更多信息,把話題變得開闊,並且把討論引向深入。而與之對應的「封閉式問題」,則是故意讓話題變得局限,或者按照自己的方式主導或者結束對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美法系律師在庭審過程中的發問,他們並不給被提問者展開話題的機會,而是強調「你只要回答是或者不是」,一步步誘敵深入,讓對方落入自己精心設置的閉環之中。

而更為糟糕的則是質疑問句或者反問句,提問者不僅不想知道答案,並且已經預設了明確的立場,先入為主的給對方「定了罪」,這樣就沒有對話的基礎了。

第二, 全篇充滿了標籤與人格攻擊,全是評價性的暴力語言,這是非暴力溝通的最大殺手。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就是描述觀察到的事實,並且儘管客觀的陳述,要求客觀到什麼程度呢?就像一台攝像機一樣,真實的記錄所發生的一切,能夠用數字、事例、證據對發生的事情進行中性的描述,而不是用評價性的語言隨便給對方貼標籤,尤其要區分人和事,對事不對人,不要對對方人格進行攻擊或者侮辱。

而馮小剛對於崔永元的質疑並未給予任何解釋或者正面回答,比如「到底有沒有偷稅漏稅的問題」,而是採取反咬一口的流氓招數轉移注意力。他給崔永元貼上了「壞人」「病人」「謊話連篇」「斷章取義」「顛倒黑白」……一長串的標籤,短短的十段話,基本上標籤佔去一大半,這樣的表述除了發泄和煽動情緒,實在對於正面溝通沒有任何的促進作用。這樣的辯論,和潑婦罵街也沒有本質區別。

第三, 通篇全是滿滿的情緒煽動,充滿了挑撥與教唆,尤其是煽動股民的仇恨。

他給崔永元扣了「告密」「恐嚇」「撒謊」「碰瓷」「煽動網路暴力」「綁架民意」這麼多的大帽子,但是卻缺乏任何有理有據的論述,尤其是煽動網路暴力和綁架民意這兩條,我覺得馮小剛更是個中的高手,這也是他能夠登上商業票房第一導演寶座的原因吧?不過這些文革中「大字報」「扣帽子」的套路到今天還在用,並且被一個如此有影響力的大導演毫無愧意的高調使用,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作為一個全國知名導演和影視圈的大腕,馮小剛也請得起足夠專業的法律團隊給他做智囊團。所以,我還沒有天真和狂妄到覺得可以給大導演上「衝突管理智慧」的方法課,我相信他都懂。既然懂,那為什麼還會犯下如此常識性的錯誤呢?我只能說這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明知故犯了。既然「明知故犯」,證明大導演已經胸有成竹,覺得整個事態發展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

問題三,事件可能的走向是什麼?事態完全可控嗎?

第一, 崔永元可能不回應,讓輿論自己發酵,而公眾輿論本身可能就會將馮的言論批駁的體無完膚。

其實這個苗頭已經開始,馮小剛的微博剛發微博,反對的聲音馬上出現,並且佔到絕大多數,讓馮小剛不得不關閉評論公能。有趣的是,在幾萬條評論中,前幾條都是支持崔永元的,其中一條「按你的性格竟然能裝孫子能忍到現在就已經說明問題了。」獲得了4.6萬人點贊。

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現在自媒體的力量確實驚人,網友如果看不過去小崔被欺負,主動跳出來把馮小剛的「往事」翻個底朝天,很可能他也會吃不了兜著走。

第二, 崔永元正面迎戰,或者爆出進一步的猛料,讓網友的爭論進一步發酵。這樣的話,這個話題的熱度很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對於電影的公映可能會通過話題效應起到宣傳效果。這倒是幫馮小剛他們省了一大筆的宣傳費用。

但是也有可能如當初崔永元與范冰冰的對撕一樣,一旦又曝出「陰陽合同」之類的猛料,可能局面就不是雙方所能控制的了。

第三, 馮小剛達到目的後見好就收,或者飄然而去,或者來個道歉聲明,然後讓事件重歸平靜。

我相信馮大導演這次打的應該不是無準備之戰,對於如何退出應該設想了方案,而對於崔永元手上究竟有多少彈藥可能也做了摸底盤查,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作為身經百戰臉皮已經磨得刀槍不入的老江湖來說,輿論圍攻也好,公開道歉也好,倒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真金白銀能夠落袋為安就好。

不過我在這裡還是要說句風涼話,「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個人以為,這裡的瘋狂除了憤怒導致的失去理智以外,也包括狂妄導致的自大。至少馮小剛如果認為自己已經深諳輿論攻擊的真諦,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那個,可以輕鬆操控民眾的洶湧澎湃的情緒為己所用時,可能還是有點高興的太早。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凝視深淵太久,深淵必將回以凝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常懷一份敬畏之心,知道有些底線不能突破,有些利益不要奢求,守住自己的良知與底線,只為那一份踏實與心安!而衝突管理的智慧說到底還是做人的智慧,正所謂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因為真誠才是通往人心的最短路徑。


推薦閱讀:

TAG:馮小剛導演 | 崔永元 | 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