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世界盃引入VAR:公義與利益的鬥爭從未停止
來自專欄柴犬君的球評
4 人贊了文章
任何比賽都難免有爭議判罰,世界盃也不例外,本屆世界盃將是史上首次引入VAR的一屆。今天就借世界盃這熱點來聊聊這個本來早就計劃寫的話題:VAR。
VAR是Video Assistant Referee的簡稱,也就是視頻助理裁判。今年3月份,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IFAB)在瑞士蘇黎世召開會議時,就表決通過了決定:VAR技術將在今屆世界盃上投入使用。
下面的內容主要是直接引用自國際足聯的內容:
VAR團隊由一名視頻助理裁判(VAR)及三名輔助的視頻助理裁判(AVAR1,AVAR2和AVAR3)組成。VAR團隊的所有成員都是國際足聯賽事方面的頂級官員。
至於四名錄像操作員(OA)將會提供最好的攝像機位畫面。他們其中的兩位會預先選擇最可能會被用到的鏡頭角度;另兩位則會提供最終的攝像機位畫面,供VAR和AVAR2各自在評估及進行錄像回看球場事件時使用。
本次視頻助理裁判團隊會在位於莫斯科的國際轉播中心裡工作。至於什麼光纖連接,什麼多少個慢動作機位,這些相對來說不是介紹重點。據FIFA介紹,VAR團隊會在以下四種情況下對當值裁判組的判罰作出提示:越位後的進球、點球判罰以及造成點球的犯規、直接紅牌和裁判認錯球員。不過只有在出現嚴重誤判或漏判時,才會主動聯繫當值主裁判。按我的通俗理解,就等於裝了一個殺毒軟體,而且它後台運行的時候不增加內存和CPU等負荷,只會在出現病毒的時候才主動提醒用戶。
而當主裁判認定某項場內事件需要看回放再度確認時,他會作出類似於一個電視屏幕的手勢,他甚至可以親自在視頻回放區域看過回放後再作出最終決定。看過意甲和德甲等已經採用了VAR技術的聯賽的球迷,都已經很熟悉這個做法了。
而這次世界盃特別的一點是VAR回放會有專門的技術官員向電視轉播商、評論員及其他媒體告知錄像評估過程的不同步驟,其中包含進行錄像回看的原因以及評估結果。即使是主裁判到視頻回放區觀看關鍵事件回放時,電視轉播商也能同步收到主裁判所觀看的內容。另外還會採用畫面疊加技術,幫助球迷理解當時的形式,但這個不是本文的重點。
總的來說,整個過程可以說是非常的公開透明。因此,大家都認為,有了VAR技術,以後的世界盃就不會再出現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和蘭帕德的門線冤案了(兩次的受害者都是英格蘭隊)。
但事實上,4年前的巴西世界盃就已經採用了門線技術;而VAR技術本賽季已經在歐洲很多主流聯賽得到使用,包括中超也緊跟潮流採用了VAR。從實際應用上來看,卻也產生了不少爭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德甲一次神奇的「補賽」。在4月份美因茨與弗賴堡的保級大戰中。美因茨在上半場末端發動攻勢,布羅辛斯基的傳中擊中弗賴堡球員的左手,但是主裁判圭多-溫克曼沒有判罰點球,並吹響半場結束的哨聲,兩隊球員也回到更衣室休息。
然而此後通過VAR 回放,裁判卻判定了弗賴堡手球。於是兩隊球員又從更衣室回到場上,德布拉希斯騙過施沃洛夫將球罰進。美因茨通過這個點球1-0領先,最後2-0拿下了關鍵三分。
弗賴堡董事約亨-塞爾表示:「一開始有點難以置信。但從規則上來說,我覺得是完全符合的。我們只能選擇艱難地去接受,這總是很奇怪的。」
對於這項技術,支持者認為它能夠減少誤判,而反對者則認為其影響了比賽的流暢性。從德甲這個事件來看,支持者肯定會認為是球場更公正性的絕佳體現,順便要誇一波德國人的嚴謹;而反對者可能會覺得很無聊了。
我是堅定地支持採用VAR技術的。因為所謂比賽流暢性與比賽的公平(公義),這兩者就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毫無可比性。任何一項競技比賽,肯定是要先確保比賽結果的公平公正,再來考慮觀賞性等其他因素。另外,VAR還可以及時地對暴力行為進行制裁。
雖然實際應用上,有了VAR也無法完全杜絕誤判和爭議的出現。甚至乎,VAR本身在某些場合下還變成了爭議的源頭。不過我覺得VAR就像是為家庭加上了一道堅固的防盜門,你說家裡的門不上鎖,也可能不會失竊,加了各種高科技手段的防盜門也可能一樣被小偷撬開,但顯然加了要比不加的好。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再以本賽季的中超為例,與歐洲主流聯賽裁判的執法方式不同,中超裁判顯得對VAR過分依賴,說白了就是推卸責任。經常出現主裁判自己明明看見爭議場面的經過而「熟視無睹」,反而動不動就諮詢VAR意見和看回放的場面。
他們的邏輯是:球場上的爭議場面,一概當看不到,這些棘手的東西交給VAR處理就行了,到時有什麼問題,鍋就是VAR的,不關我的事。這樣的操作,既割裂了比賽的流暢度,也沒有減少關於判罰爭議,純粹就是主裁判自以為甩鍋了。可以說很中國式處世之道了。
而現在擔任國際足聯裁判委員會主席的「光頭裁判」科里納則建議,引入了VAR之後,邊裁在一些疑似的越位判罰中不要舉旗,將越位與否留待VAR來決定。這不是甩鍋,而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如果進攻沒有越位,但被邊裁舉旗認為是越位了的話,那就無法補償回來了;相反,如果是進球了但通過VAR發現存在越位情況的話,那倒是可以改判。這同樣要求這一屆球迷不要動不動就起鬨說邊裁不作為。
實際上,即使有VAR技術,也是無法完全杜絕巨大利益帶來的刻意誤判的。畢竟最終解釋權還是掌握在主裁判手上,只要這名裁判足夠厚顏無恥,一樣可以將黑吹成白的。日韓世界盃的例子就不說了,我就看過上賽季意甲卡利亞里的某場直播,見識到主裁判親自看完好幾遍視頻回放後,依然將一個進攻方與對手後衛平行的好球判成了越位。
聰明一點的裁判,可以用選擇性執法來達到目的。也就是雙重標準:某些場景用VAR,某些場景不用。在拉齊奧1-3輸給都靈的聯賽中,主裁賈科梅利漏判了都靈一個禁區內的手球,並拒絕觀看VAR回放;但隨後因莫比萊和布爾迪索衝突時,他卻罰下了因莫比萊,哪怕布爾迪索向他表示因莫比萊並沒有觸碰到他。
拉齊奧體育總監塔雷就認為VAR技術讓球隊少拿了12分,「不清楚昏哨和黑哨的界線在哪」。其他高層也一致認為VAR「需要完善」。另外,VAR的追訴期有多長呢,按分鐘還是按上下半場來算?譬如美因茨這場比賽,半場結束了還補吹回一個點球,又是不是完全合理呢?
但畢竟有了VAR,主裁判原來的很多行為就不能用「業務不精」或者「裁判也是人」來敷衍和掩飾了。即使當場比賽結果無法更改,但顯然此裁判之後也難逃處罰。本屆世界盃非洲區的外圍賽,就已經出現了因為裁判重大誤判而導致重賽的例子(塞內加爾對南非)。涉嫌操縱比賽的主裁判約瑟夫-蘭普蒂更加遭到國際足聯終身禁足的嚴厲處罰。
四年前,有文章評論巴西世界盃採用包括門線技術在內的多項「高科技技術」時說,這是人與科技的博弈。這個結論完全搞錯了重點。科技和人並不是對立關係,而且無論是門線技術還是VAR,都只是輔助手段,即使這種手段的精確度可能高過人類。裁判始終是擁有最終決定權的一方。
上文截圖中所提到的「歐冠聯賽的選擇說明他們更相信人的判斷!」,這個看上去很有力度的論斷,不到3年就已經不攻自破了。首先,歐冠聯賽包括歐聯杯,是由歐足聯管轄的。而歐冠沒有用門線技術,最大原因就是當時的主席普拉蒂尼是堅定的反對者。他的理由是這項技術花費太大,「不如將錢投入到青少年足球上」。
這個理由十分沒有說服力。歐足聯在徹底廢黜普拉蒂尼,並由原秘書長因凡蒂諾上台擔任主席以後,就大力推行了門線技術。2016年的歐冠決賽,就已經首次採用了門線技術。所以這說白了也是一場鬥爭,不過其中一方在我看來站在了公義一邊。
對於VAR的使用,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相信它會在世界盃上發揮作用,「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誤判沒有得到糾正,這樣人們會說你們有VAR,但誤判依然還在。不過如果沒有VAR,誤判根本沒機會得到糾正。」
推薦閱讀:
TAG:足球 | 體育 |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