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怎樣堅持?

我們該怎樣堅持?

5 人贊了文章

文/志力

一、引子

為什麼我總是開始熱情萬丈,後來卻偃旗息鼓?

為什麼我總是決心下得咬牙切齒,行動卻不痛不癢?

為什麼我總是目標設得清清楚楚,實現起來卻斷斷續續?

為什麼我總是半途而廢,別人卻能持之以恆?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

為什麼我總是不能堅持?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打擾了,我知道答案!

二、對「堅持」認識的兩個誤區。

解決問題的簡單方法就是認清問題的根源。在給自己開藥方前,我總是給自己來個「望聞問切」,下面兩個誤區要清楚:

1.不是不能「堅持」,相反我們時刻都在「堅持」

「我不能堅持!」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喪氣話,其實細思之下卻是大錯。準確來說,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堅持」,只是「堅持」的對象不是我們想要的。為什麼?世界是一個矛盾的世界,一個事物總是與另一個事物相互對立,非此即彼,如果將一方比作A,另一方就是非A,也即是說,如果你想堅持A,但沒有做到,那麼你就一定在堅持非A。所以說,我們一直都在堅持,只不過對象不同罷了,好比「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舉例而言,你總想「練字(A)」,但總不能堅持,那麼你一定在堅持「不練字(非A)」,而這也是最要命的地方。

為什麼這是最要命的?因為「堅持」得越久,越會形成一種慣性,通俗地講就是「習慣」,一旦「堅持」上升為習慣那麼我們就能更容易「堅持」了。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們一旦養成某種寫字的習慣,現在無需刻意去運筆就能自然而然地寫出我們的手跡了,也就很容易堅持這種「寫法」。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能「堅持」我們想堅持的,那麼就一定在「堅持」它的反面,長此以往我們也就形成了一種習慣,通常稱之為「壞習慣」。

2.堅持是行動,不是意志

「我怎麼就沒有意志力,怎麼就堅持不了?」這是我們另一句經常聽到的話。首先要澄清的是,「堅持」是行動這樣的物質性活動,而不是「意志」這樣的精神活動。何為「物質性」?就是不依賴意志的一種自在的客觀的特性,也即是說,「堅持」作為一種「行動」有著足以支撐它出現的客觀因素,只要有這種因素,就會出現「行動」,無論意志參與否。有人即刻就會反駁:無此心即無此行,意志能夠控制行動。

從現實經驗來看,我承認,意志能夠在一定程度「影響」行動,但不能絕對控制,如果你有因為緊張而手腳顫抖這樣「身不由己」的經歷,就不難體會,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不論如何心理暗示,都似乎無多大作用,這是因為促成「行動」的物質因素的自在活動使然,所以可以這樣所,「意志」只不過是「堅持」這一行動的「外因」,而促成這一行動的「物質因素(通常不明)」才是「內因」,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然而因為這樣的物質因素通常比較隱蔽,不易察覺,而我們的意志更易被覺察,所以在「堅持」訓練上,更多的是強調訓練「意志」,比如制定計劃要清晰等。不能說這樣的方法無用,只是還不完全,效果不理想。

三、「堅持」的正確方法:意志空白法

也許「制定清晰計劃」等訓練意志的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想相信也有人有這樣無可否認的事實:

1.即使制定完美的計劃,我也還是沒行動,邁不出「第一步」;

2.即使我邁出「第一步」,也還是有可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第一個事實說明「堅持」的難點之一是促成行動、開始行動,也即是如何邁出「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萬事開頭難。現實中我們確實有這樣的經歷:「只要開始,後面就會沉迷其中。」說實話,寫這篇文章時,我也有這樣的問題,總覺得困難,總感覺眼睛疲憊,總感覺心裡不安。我相信這些感受不僅僅是寫文章,還有很多地方也如此。但為什麼我還是寫了?因為我用到了這樣一種方法,我自稱為「意志空白法」。

「意志空白法」原理:簡單說就是不管自己思想積極與否,只管行動,不需要「想」只管「做」。具體方法是:當你在事前已經經過考慮,認定一事值得做或應該做時,不管心裡如何不願意、如何擔憂,都不要去感受心裡的感受,不要去感受身體上的反應,讓「意志」放空,使腦中「空白」。現在一些人想早起,那麼當你前期工作已經到位,比如沒熬夜等,到了早上規定時間,鬧鐘一響,立馬翻身而起,不要用意志去感受身體上的疲勞,眼睛睜不開等。一旦思維參與,就會陷於被動和拖延。

那麼這個方法為什麼能實現?先從正面舉一例說明,人走路時不必想著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就能走,而且還能走得很好,有時還能邊走想其他事,這就說明行動有其自己支撐自己的因素,並不一定需要意志的參與。

再從反面舉一個例說明,經常有人說,明明思想認定不應該,但身體上就是不行動。明明知道看電視玩遊戲不對,應該立馬看書或工作,但身體就是不動,心裡急得像一團火,但身體就像凍僵的木頭不動。這就說明,有一種促成「不行動」的現實因素存在,它不受意識的控制、指揮而自我工作。聽到這裡怕有人說:

「這是心理壓力超過了心裡承受度,造成了拖延。」

「是的,確實如此,但能說明什麼,知道這樣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不行動』嗎?既然知道思想或者說心理如此脆弱為什麼還要依賴它?為什麼一定要靠思想引導後才行動?為什麼一定要用意識去鼓勵自己才行動?行動不是能不依賴意識而自我產生嗎?」

要特別注意,「意志空白法」不輕視「意志」,只是它要求意志在行動前就要完成其決策分析的職能,而不要在行動開始時思考。比如上舉起床一例,有人擔心用「意志空白法」立即起床不科學,現在提倡醒後緩幾秒起床,那麼你就在下決定前,用你的「意志」去思考清楚,緩多久起床,時間一到,立刻行動。一句話:意志在行動之前,不在行動之始。

第二個事實也只能依賴「意志空白法」,只能通過此法多行動才能解決,這是世界規律,無能為力。何以見得?正如前文所言,世界上的事物總是與另一方對立著,非此即彼。我們不堅持A,必然在堅持非A。如果要戰勝對方,至少要在「量」上佔優勢,以讀書為例,闡述如下:

假設你以前「讀書」這一行動的次數為20,「不讀書」這一行動次數為30,現在兩者突然要較量一場,你認為20人能打得過30人嗎?不要舉以少勝多的例子,你我不是「以一當十」的戰神。所以要打敗「不讀書」這一行動,單從量的角度來說,你至少要讓「讀書」的次數超過「不讀書」的次數,比如你計劃每晚9點至10點讀書,一月30天,那麼「讀與不讀」均有30次可能(世界是矛盾的,非此即彼,很公平),如果你堅持16天讀書,在量上就佔據了優勢,那麼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質」的優勢,即越行動越能行動,形成了「習慣」。好比你一月存1千,剛開始得到的利息是x(可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鑒於複雜度與傷感度,此處忽略不計),一年之後有1萬多,再來存,獲得的就不同了,至少可以算一算了。

總之,意志空白之時,方是行動之始。


推薦閱讀:

堅持,本身就很難能可貴

TAG:堅持 | 有效堅持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