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一個決定使得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在中國不會出現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即概括了中國歷史王朝的特點,同時也暗示了中國歷史最終是一個整體。羅貫中的這句話用在中國是非常恰如其分的,但要是用到歐洲就完全不對了,歐洲的歷史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一直分,偶爾合,最後全崩潰。

一個是東方,一個是西方,為什麼會呈現出如此不同?

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的最關鍵的那個時間段吧。

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這個說法,在歐洲稱之為封建制。被封的國家在領土之內擁有完全獨立的權力,財政、經濟、軍隊、行政等等是完全獨立於中央的,在平時時間,是不受到中央支配的。就像是《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門派,他們平時是自己管自己,岳不群管華山派,莫大管衡山派,他們都相當於被分封的諸侯,什麼齊桓公、晉文公就是處於這個狀態,而左冷禪和他管轄的嵩山派就相當於天下共主的周王,但在江湖中,他們有另一種稱呼——五嶽盟主。

所謂盟主就是大家公認的一個頭頭,可以管下面所有的事情。一開始的歷史進程是和平的,大家尊重盟主的權力和他所定下的秩序。但無論是岳不群也好、莫大也好,他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擁有著絕對的權力,當左冷禪的命令和岳不群的命令有衝突的時候,岳不群可以讓下面的人按照自己的命令來執行。而等岳不群千辛萬苦煉成了辟邪劍法之後,認為自己的實力已經超越盟主左冷禪時,就可以開始對盟主發起衝擊。而其他的諸如南越衡山、北嶽恆山、東嶽泰山等在這時保持觀望態度,並不輕易出兵幫忙。這就導致了盟主地位的實際衰落。

西周末年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周王共主的真實實力大大弱化,而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更加深了諸侯的怨恨,國家開始進入到實質性的大分裂狀態。中國大地上出現幾百個諸侯各自為政,誰也不聽誰的。大的諸侯手下還包含若干小的諸侯,可以說是亂的不能再亂了。

歐洲的歷史上也經常出現中國在東周時期出現的這種現象,他們的諸侯擁有著絕對的實權,王室成為名義上的共主,在實際事務中卻必須靠諸侯們共同投票來決定。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下去,後來王室幾乎形同虛設,並沒有實權,他們發展出了君主立憲的制度。

而中國的這一切之所以發生改變,由於一個人的出現——秦始皇。秦國早早廢除了分封制,實行「縣制」,這也就是後來郡縣制的前身。等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正式確立了郡縣制的行政制度。

大家可能會問,這有什麼不同呢?諸侯國是一個大的行政單位,裡面分縣,縣下面分村,本來不也就這樣嗎?實際上真正的核心不在於地域劃分而在於權力的劃分。從前的分封制之下的運作情況是這樣的。比如周王封姜子牙為齊王,那麼齊國這個地方就是姜子牙最大,姜子牙去了齊國之後,可以在齊國招募丞相、將軍、士兵,並且選拔官吏擔任各個縣的縣長,這樣,整個齊國的人都是姜子牙的人,因為他們全是姜子牙提拔出來的。沒有人會去聽周王的。

而郡縣制的情況就完全不同,秦始皇不再讓人到那個地方去為所欲為,培植親信、建立武裝。不僅郡的太守是秦始皇指派、郡下面的所有縣的人事任免權力全部都歸秦始皇,還有郡的軍事權、各級財政人員等等,全部要受中央的委派,郡的太守只有管理權,而不具有絕對的指揮權。

李斯

在秦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丞相王綰建議秦始皇封幾個兒子到北方偏遠的地方做諸侯王,以加強管理。但李斯大力反對,他認為雖然現在可以控制他們,但時間一長,會演變成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從此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完成了從分封制到皇帝制(或稱之為君主集權制)的歷史性改變。

從此之後,全國的人只有一個頭頭,那就是皇帝,他們都會直接聽從皇帝的命令。雖然後來也有偶爾的分封制的存在,比如漢初劉邦分封、明初朱元璋分封,但都是小範圍的,且存活的時間非常短。可以說,秦始皇對於中國的決定性意義就在於此,從此之後的中國皇帝們決定把所有的權力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在給予地方官。

自此,中國也就掐斷了走向歐洲式的君主立憲的道路。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我:劉弘文

推薦閱讀:

獨家對話周國平:我是一名女性主義者
史觀|拜金主義與「利出一孔」(上)
為什麼只有中國人能繼續推動馬思克主義發展?
一個愛情理想主義者的"覆滅"
什麼是虛無主義?

TAG:中國 | 秦始皇 | 資本主義 | 資本 | 主義 | 君主 | 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