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擒賊擒王
2010-11-11 19:56:33|分類: 談天說地 |標籤:孫權擒賊擒王張遼曹操鄧艾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擒賊擒王計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前山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一軍之中統帥是靈魂,地位舉足輕重,擒得賊首,賊兵自然必敗,整體力量瓦解,就像龍離開大海到陸地作戰而面臨絕境一樣。 擒賊擒王實質是抓主要矛盾。凡事都有許多方面,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不同,能抓住關鍵的方面,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東漢未年兩次黨錮之爭;宦官將何進誘入內宮殺害;王允、呂布謀董卓;諸葛恪、孫綝被刺; 諸葛亮收伏蠻王孟獲之心;幾次謀殺曹操事件的發生;張飛收伏嚴顏後,入西川一路順利;司馬懿斬掉公孫淵父子,誅滅曹爽家族;等等,都是擒賊擒王的實用戰例。
<一>樂文謙疾謀孫權
武將的用計是計不象計但很精彩。 看看樂文謙疾謀孫權。 孫權自赤壁鏖兵後,久在合肥,與曹兵交鋒,大小十餘戰,未決勝負,但一直不敢逼近合肥下寨,只是離城五十里屯兵。 有天, 得知程普領兵將趕到,孫權大喜,準備親自出營勞軍。忽又得知魯肅先到,孫權趕緊下馬站在路上等待。 魯肅見孫權下馬站在路上等待, 慌忙滾鞍下馬施禮。眾將見孫權如此厚待魯肅,很是驚異。 孫權請魯肅上馬,並轡而行,悄悄問魯肅:夥計, 我下馬相迎,足以顯示你的重要吧? 魯肅回答說:不一定。 孫權又問:那要如何才能顯示你的地位? 魯肅說:等到你威德加於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我魯肅站在旁邊名書竹帛當秘書,這才是顯矣! 這個馬屁可拍得孫權舒服極了, 撫掌哈哈大笑。 沒想到孫權高興過了頭,自以為真的很快便會總括九州,克成帝業.一聽到曹魏合肥守將張遼差人來下戰書, 馬上大怒:張遼還想欺我嗎!知道我的救兵程普來了,故意使人搦戰!明日我不用新軍,大戰一場! 第二天, 兩邊布成陣勢。孫權金盔金甲,披掛出馬;左宋謙,右賈華,二將使方天畫戟,兩邊護衛。曹軍陣中,三員大將全裝慣帶:中央張遼,左李典,右樂進。 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孫權綽槍正要親自出戰,太史慈挺槍驟馬搶衝出去。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這時,曹陣上李典對樂進樂文謙說:對面戴金盔的就是孫權, 抓住他,可與八十三萬大軍報仇。 說猶未了,樂進一騎馬,一口刀,從孫權兵陣邊緣徑取孫權,如一道電光飛至孫權面前,手起刀落。宋謙、賈華急將畫戟遮架。刀到處,兩枝戟齊斷,只將戟桿望馬頭上打。 突襲未成, 樂進回馬便走,宋謙從軍士手中奪一把槍追趕過來。李典看得真切, 彎弓搭箭,瞄準宋謙心窩裡便射,應弦落馬。太史慈見背後有人墮馬,棄卻張遼,望本陣便回。張遼乘勢掩殺過來,吳兵大亂,四散奔走。 張遼望見孫權,驟馬趕來。看看快要趕上,刺斜里撞出一軍,為首大將程普, 截殺一陣,救了孫權。張遼收軍自回合肥。程普保孫權歸大寨,敗軍陸續回營。孫權見折了宋謙,放聲大哭。 孫權勇於認錯, 邊哭邊說, 是孤之過也。從今當改之。 但人的心智一亂, 確實容易出錯, 孫權同樣如此。 不一會,太史慈入帳請示孫權:我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與張遼手下養馬後槽是弟兄,後槽對張遼有怨恨,今使人來傳過信來,想以舉火為號,晚上刺殺張遼,以報宋謙之仇, 我想出兵為外應。 孫權因傷感宋謙之死,急要報仇,不假思索, 馬上同意了太史慈引兵五千,去為外應。沒想到張遼太歷害了, 臨陣前抓住了縱火造亂的後槽, 並設伏恭候太史慈, 最後, 這一仗連太史慈的命也搭了進去, 正可謂禍不單行。
<二> 馬孟起惡纏曹操
曹操在征馬超的時候,兩軍對陣。馬超及其西涼兵非常勇猛,于禁、張郃、李典先後都敵不住馬超,西涼兵一直衝殺過來,操兵大敗。 馬超、龐德、馬岱在陣中殺得正過癮,突然發現了曹操在中軍陣中,於是三人引百餘騎軍士快馬直入中軍來抓曹操,曹操被逼得夾在亂軍中逃跑。 跑著跑著, 聽得後面的西涼軍大喊:穿紅袍的是曹操! 曹操驚慌,趕緊在馬上脫下紅袍。 一會又聽到後面大喊:前面那個長著鬍子的是曹操! 曹操馬上又取出佩刀將鬍子割掉。 追兵又有人將曹操割了鬍子的事告訴馬超,馬超又令人叫呼:短鬍子的是曹操! 曹操聽到後,趕緊扯住旗幟的角圍住自己的頸部,落荒而逃了。 馬超亂軍中記得擒賤擒王, 足見有勇也還有謀。 但這個故事畢竟只是羅貫中戲劇的一個腳本, 切莫當真。
<三>龐士元西川遇難
劉備、龐統在收西川時議取雒城。龐統一路由魏延作先鋒,取山南小路進兵;劉備一路由黃忠作先鋒,從山北大路進兵。臨行前劉備關照龐統,將所騎的白馬交由龐統騎。沒想到劉備的關懷斷送了副軍師龐統的性命。 龐統軍在落鳳坡進入了劉璋大將張任的埋伏圈。張任放過魏延的前鋒部隊,見到了龐統的主力後,認定騎白馬的是劉備,於是只望白馬將軍放箭。可惜三十六歲的鳳雛龐統先生就這樣代劉備而去了。正應「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龐統的英年早逝,讓三國的隱士水鏡先生的斷言大跌身價。 水鏡先生曾經說:「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意即得到諸葛亮與龐統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安定天下。劉備兩人都得到了,可龐統卻戰死了,事後的諸葛亮也沒為劉備安定天下,只不過巧取一片同宗兄弟的基業,偏於一隅當了個"土"皇帝。可見,隱士的斷言其實也並非那麼神 ,關鍵是事在人為。
<四>鄧士載速降阿斗
擒賊擒王最大成果獎歸於鄧艾,其擒獲了蜀主劉阿斗。 魏之鐘會與鄧艾兩路大軍伐蜀, 孔明的弟子、蜀國大將軍姜維扼守劍閣,鍾會受阻不能前進,正議退兵, 另謀他策。鄧艾探知陰平無兵把守,路途雖險,卻是最安全之地,便向鍾會獻計:引一軍從陰平小路出漢中德陽亭,用奇兵徑取成都,姜維必撤兵來救,再乘虛就取劍閣, 可獲全功。 這是「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一條妙計,也是個大好戰機, 可收到擒賊擒王的最佳效果。 當時,鍾會聽了鄧艾的計後虛應說:將軍此計甚妙!可即引兵去,吾在此等候捷音!話雖如此說,心裡卻有點笑鄧艾不智。鍾會背後對人說:陰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餘人守其險要,斷其歸路,則鄧艾之兵皆餓死矣。 鄧艾也看出了鍾會的不屑之態, 但堅定信心。回到本寨,撥兵選將,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士精神, 乘虛往取成都 ,開始了一次艱難的擒賊擒王之旅。 鄧艾命令兒子鄧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只攜帶斧鑿器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行。自已則領兵三萬,帶好乾糧繩索等隨後進發。 當年十月從陰平小道進兵,在巔嶺峻谷之中走了二十餘日,共七百餘里的路程,都是無人之地。由於沿途安扎數寨,陸續屯兵, 快到成都時,只剩下二千人馬。前進到摩天嶺,馬不能走了,鄧艾步行上嶺,見兒子鄧忠與開路壯士盡在哭泣。鄧忠告說:此嶺西皆是峻壁巔崖,不能開鑿,無法前進,一切都白費了。鄧艾大聲激勵:大軍到此,已行了七百餘里,過此便是江油,如何能退呢?於是繼續鼓勵諸軍士,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冒險功成, 富貴共享。 鄧艾命令將士先將武器等攆下山去, 然後帶頭取氈布裹住自己,滾下山去。其餘將士有的跟著滾下, 有的攀木緣崖,魚貫而下。集中起來趕到江油,蜀國守將馬邈馬上投降。鄧艾又驅兵至涪城。城內官吏軍民以為天降神兵,也盡皆投降。 一路向成都進攻, 只有諸葛亮的後代、蜀衛將軍諸葛瞻在綿竹與鄧艾打了一戰, 父子雙亡。還有劉阿斗的第五子北地王劉諶殺掉妻子兒女後, 在祖廟自殺。至於劉禪同志嗎, 鄧艾軍隊剛到成都,便率領太子及諸王、群臣六十餘人,綁縛住自己, 帶著一付上好的棺材,出北門十里迎姜維而降。 鄧艾扶起阿斗,親解其縛,焚其棺槨,並車入城。 後人有詩嘆曰: 魏兵數萬入川來,後主偷生失自裁。 黃皓終存欺國意,姜維空負濟時才。 全忠義士心何烈,守節王孫志可哀。 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 鄧艾乘虛而入,勢如破竹, 擒賊擒王, 大獲全功。
<五>曹孟德當朝誅凶
一軍之中統帥是靈魂,地位舉足輕重,擒得賊首,賊兵自然必敗, 整體力量瓦解,就像龍離開大海到陸地作戰而面臨絕境一樣。 擒賊擒王實質是抓主要矛盾。凡事都有許多方面,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不同,能抓住關鍵的方面,其他方面也就迎刃而解。 東漢未年兩次黨錮之爭;宦官將何進誘入內宮殺害;王允、呂布謀董卓;諸葛恪、孫綝被刺; 諸葛亮收伏蠻王孟獲之心;幾次謀殺曹操事件的發生;張飛收伏嚴顏後,入西川一路順利;司馬懿斬掉公孫淵父子,誅滅曹爽家族;等等,都是擒賊擒王的實用戰例。 但能深刻領會擒賊擒王深意的,可能還要數曹操。 從建安元年曹操將漢獻帝迎到許都,到建安二年底,曹操和漢獻帝度過了「蜜月期」後,逐漸有了矛盾。始初,皇帝和公卿大臣剛從危險、飢困中脫出,能夠解決溫飽已是萬幸,對曹營是比較感謝的。曹操也為漢獻帝建好了宮殿,供應起朝庭所需一切錢財,並且重新舉行了國家祭典。生活安定後,年輕的獻帝想像模像樣掌握實權當個皇帝,那些公卿們也開始要權力、要排場。而曹操在政治熱情上,首先關心的是社會秩序的重建,民眾的生活,國家統治權的安定,對他而言,皇權只是一項工具。因此,曹操對獻帝的尊重,「功利」立場大於「理念」立場。再加上曹操為了日常生活上不受限於朝延,從建安二年起,長期住在洛陽,很少到許都去晉見獻帝,又逐漸使曹營中的文武官員對朝庭也較冷淡。但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曹操手中,因此,漢帝和曹操的矛盾逐漸加深。 有次,漢獻帝乾脆直接向曹操表示:「君若能輔助我治理天下,請尊重我的權責和地位;若不能,我願意讓出皇帝之位,讓你全權處治!」當時,曹操臉色驟變,伏地謝罪,立刻請求退朝。以後,曹操盡量不上朝,有事由荀彧代為溝通。在擊敗袁紹,統一華北後,更長期駐在鄴城的營寨,很少回到許都來。正由於這種矛盾的存在,而曹操又只想效周文王,不想與漢獻帝決裂,因此,在這種政治風暴中曾出現過幾次謀害曹操事件,對手想擒賊擒王殺害曹操瓦解曹氏政權。但曹操倒也處理得很好,幾次都只誅元惡,盡量減少打擊面,既保全自己的優勢,避免樹敵太多,又確保了在外用兵征戰的精力和時間。 建安四年出現了我們在打草驚蛇章節中說過的董承事件。董承是故太后董氏的侄子。當年何進一舉殲滅董氏集團後,董承到處藏匿,最後由司隸軍區中董重的軍團加以庇護,才幸免於難。董卓入京後,念董家同宗之誼,大量起用董氏家族,董承獲重用。董卓遇刺後,其所屬軍團全部歸董承繼領。漢獻帝娶其女為貴妃,更是尊稱董承為國舅。當時,董承可以說是漢獻帝身邊的唯一戰將。 當年的董承事件,是由19歲的漢獻帝「血書密詔」開始的。獻帝用一條素絹寫上血書秘密給董承,要其組織力量誅滅曹操。於是董承聯絡了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皇叔劉備,馬超的父親馬騰等人,策劃陰謀欲害曹操。但沒想到,這個陰謀很快就被曹操查出。由於尚未付諸行動,少人參與,哪些人是站在董承這一方的,必定相當難以追查。為了不把自己與獻帝之間的間隙過分擴大,曹操根本不追究董承密謀的原因,只把責任完全推給董承、王服、吳子蘭等公卿大臣並夷其三族;外番方面的責任則完全推給了劉備一個人,並宣布即刻加以聲討;同時將董貴人處死。 董承事件使獻帝的正宮伏皇后深為恐懼。據說董承事件幕後主角原為皇后之父伏完,伏皇后實在無法忍受曹操的暴行,在董承事件後,曹操離開許多不久,又暗中寫密函給她的父親伏完,請他設法聯絡忠於皇帝的公卿大臣,密謀再除掉曹操。伏完在接到密令後,非常頭痛,好不容易逃過一劫,又要他來主持陰謀,實在令他為難,何況有能力對抗曹操的大臣幾乎微乎其微了。但伏完又很珍惜這件密函,不忍毀掉,想以後找到機會再除掉曹操。就這樣將近過了十年,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伏完得病去逝,密件被保留下來。 建安十七年,荀彧自殺而死後,鄴城與許都關係迅速惡化,曹操的密探在偶然機會搜到了這封密件。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冬十一月,曹操下令御史大夫郗虛持節收皇后璽綬,並以華歆為副,勒後入宮,搜捕皇后,並把伏皇后下監牢縊死。這裡,曹操也只擒了王。
(孟德思奇)
第十八計 擒賊先擒王 攻勝則利不勝取。取小遺大,卒之利、將之累、帥之害、攻之虧也。舍勝而不摧堅擒王.是縱虎歸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圖辨旌旗,而當察其陣中之首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戰爭中,打敗敵人,利益是取之不盡的。如果滿足於小的勝利而錯過了獲取大勝的時機,那是士兵的勝利,將軍的累贅,主帥的禍害,戰功的損失。打了個小的勝仗,而不去摧毀敵軍主力,不去摧毀敵軍指揮部,捉拿敵軍首領,那就好比放虎歸山,後患無窮。擒王不要被軍中將帥的旗幟所迷惑,而應該辨清誰才是軍中真正的指揮者」。在兩軍對戰中,如果把敵人的主帥擒獲或者擊斃,其餘的兵馬則不戰自敗。比喻在解決事情上抓住關鍵,解決主要矛盾,其他的細節便可以迎刃而解。 新三國第10集中張允巧施「連環計」,呂布,董卓雙雙中計,後呂布指天發誓,要為天下除掉董賊。數日後,王允等眾大臣假意推舉董卓稱帝,登基之日,王允奉旨討賊,呂布將董卓當眾刺死,西涼軍不戰自亂,張允假傳聖旨,賺董卓進京登基然後將其殺死,就是使用了「擒賊先擒王」之計。新三國第62集,馬超為父報仇,率西涼軍殺至潼關,曹操親自率軍出戰。西涼騎兵驍勇,很快衝破了曹軍的防線。馬超命令不管別人,直取曹操,殺的曹操殺割須棄袍,幸虧許褚及時趕到,救了曹操一命,馬超也是使用了「擒賊先擒王」之計致使曹操大敗。 新三國第7集,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在返回江東的路上,孫堅被劉表的兵馬攔阻。劉表卻十分客氣,他竟然把袁紹的密信拿給孫堅看,說出一番真誠心語:袁紹令我截殺足下,我是兩邊為難哪。袁紹勢力巨大,恩怨必報,我為了保有荊州,不敢得罪袁紹。但我更不願意行此不義之事,無端加害於足下。思來想去,只好率兵前來假做攔截,以遮人眼目。現在請文孫文台揮兵殺過,在下立刻敗退。之後在下便可報告袁紹說「攔截不成,反而損兵折將」。此為兩全之策啊。孫堅大喜,深謝之。然後揮兵衝殺,劉表所部果然如約敗退,而且敗得很慘,孫堅等安然無恙地登上渡船。在船上,孫堅連聲讚歎劉表言而有信,為人厚道,並且完全放鬆警惕。此時劉表命人萬箭齊發射向孫堅,致使江東人馬大敗,孫堅喪命。劉表先是使用了「笑裡藏刀」之計,麻痹孫堅,然後有使用了「擒賊先擒王」之計,大敗吳軍。至此江東群龍無首,年輕的孫策不得不將父親留下的人馬,寄人籬下的投奔袁術去了。 可見主帥在軍中的作用,他不光起到統領全軍,指揮作戰的作用,他同時起著鼓舞部隊的士氣,穩定軍心的作用。「擒賊先擒王」就是直接摧毀一支軍隊的指揮部,使部隊群龍無首,也可以引申為攻擊敵人的主要目標,主力部隊,將其殲滅,這樣這支軍隊的靈魂就不存在了,那麼自然會土崩瓦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