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文資料007

中國共產黨人的制度情懷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陶文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提出了許多新的重要論斷。其中有關制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先進位度,要堅持制度自信。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要勇於推進位度創新,全面深化各個方面改革,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這些重要論斷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制度情懷,概括起來主要體現為制度貢獻、制度自信、制度目標和制度改革。

  制度貢獻

  回顧歷史,重溫榮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為中華民族作出了三個偉大歷史貢獻:一是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二是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三是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這些偉大歷史貢獻內涵豐富,可以而且應該從各個角度和層面加以觀察。從制度角度來看,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貢獻就是:第一階段,推翻了舊的剝削制度,建立了新國家。第二階段,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第三階段,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些制度貢獻,既有破,也有立;既有制度基礎,也有制度大廈。這些制度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偉大歷史貢獻的有機組成部分,負載厚重的歷史,指向光明的未來。

  制度自信

  自信是基於做得好。有比較才有鑒別,好不好是比出來的。無論是縱向歷史比,還是橫向世界比,中國共產黨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蹟。正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麼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個自信是全方位的,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也包括制度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制度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

  我們堅持制度自信,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當今世界各種制度並存和競爭,長短優劣眾說紛紜。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總是以西方的尺子主觀臆斷和非議中國制度,橫挑鼻子豎挑眼。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究竟好不好,要看事實。最近幾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力提升,人民安居樂業。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中國人民在歷史和現實中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制度目標

  制度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中國共產黨深諳辯證思維,我們強調製度優勢、制度自信,但並不因此自滿自大,滿招損、謙受益。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們今天還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

  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是中國制度的重要特點和優勢。在當今這個複雜而變化的時代,制度的彈性和自我學習、自我調適的能力極為重要。保守僵化沒有前途,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煥發勃勃生機。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實現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必須依靠改革這個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明確提出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化和飛躍,意義極為深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有發展的目標,也有制度的目標。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制度改革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進行改革。我們的制度是全面的,我們的改革也是全方位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發展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世界。中國將積极參与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努力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將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這也是廣義制度建設的新趨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個複雜的體系,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發展還不均衡,如何改革頗費思量。在領域上,有些方面我們確立了基本制度,主要工作是完善。諸如在政治方面,我們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四大制度,以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有些方面,我們還處於正在進行制度構建的階段,諸如社會方面、生態方面的制度。這些方面明確提出的時間比較晚,有關探索處於亟待定型階段。在層次上,我們在根本、基本制度上有經過實踐檢驗的構架,但在具體的體制、機制上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東西,還要依據新情況不斷調適。總的來說,制度改革要有的放矢,哪裡是制度建設的薄弱點,哪裡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哪裡就是我們發力的重點,哪裡就是新制度的生長點。

  在改革中完善制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自覺。我們強調黨的制度貢獻、制度優越、制度自信,但這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我們深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極其艱巨。我們的改革要更加註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敢於涉深水區、啃硬骨頭。我們要以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症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係和矛盾,堅決衝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伊始,面對百廢待舉的局面,鄧小平指出:「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處在新的歷史關頭。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堅守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孫少華

  新世紀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的地位、作用與社會價值問題,以及古代文學研究的前沿與創新問題,逐漸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古代文學不是與現代社會、現代文明、現實世界的發展毫無關係的「旁觀者」,其曾經是創造中華文明的重要參與者,今天同樣可以在復興中華文明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實現古代文學研究的這一目標,研究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世界視野」與「現代意識」,尤其要堅守「中國傳統」。

  堅守「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

  中國古代學術有「經世致用」的傳統,文學研究自然也不例外。錢穆曾經對乾嘉以來的訓詁、考據進行深入反思,他極力反對那種「永遠是一些竹頭木屑之收藏,永遠無一間半架真建築」的「搜集資料」法。姚永朴針對後儒補註《左傳》事曾有言:「處今日之時勢,訓詁固不可廢,然所尤急者,則在考當日山川疆域,以知各國形勢,而求用兵修好之所以然,庶幾有裨實用。」(《起鳳書院答問》卷1第13則)文獻研究的最終價值,在於「有裨實用」,在於學者能夠對古書中的文獻資料勾稽索隱、排列組合,進行「義理」層面的提煉與濃縮,從而使其匯入中華文明的思想長河,並成為滋養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養料。

  在科技高速發展,不同文化、文明接觸頻繁的現代社會,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單單是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層面的博弈,也包括文學、歷史、哲學在內的智力層面的競爭。中華民族要想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不落伍,中華文明要想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歷久彌新,除了國家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的提高,還必須保證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社會學科軟實力的長足發展,始終保持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同步進程。因而,時代要求我們的學術研究,必須具有世界視野和現代意識:在學術選題和研究思路上,研究者在堅持傳統的同時,也要注意學術研究的現代轉換,與世界學術發展保持同步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本民族在世界範圍內的學術、文學、文化、文明的平等交流和對話。

  永葆文學研究的民族底色

中國古代學術有其自身獨特的學術傳統,堅持這一傳統,才能保持民族特色,從而保證古代文學的可持續性研究。

  中華文化的一個基本傳統,就是「和而不同」,即在「差異」中求「主流」。文史撰寫者對文獻的理性解讀及其對新文本的創新性構造,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史傳統。不了解這一點,就會對本民族經典文本的形成過程產生誤解,各個民族之間也會因而產生文化隔膜與歷史誤解。就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文學文本而言,我們既要關注到它們有一以貫之的文學傳統,也要注意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代,文學思想、文學理論也有適應後世文化、社會發展而不斷改變、更新的需要。就各個民族、國家而言,產生於某個民族的文學文本流傳到世界範圍之後,也有為適應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社會需要而被改造的可能。這種闡釋上的改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與傳統闡釋仍要堅守。

  我們不會為了迎合所謂的「世界性」與「現代性」,而放棄我們的學術傳統。我們認同一個道理:中國古代文學文本產生於中國,但其作為一筆精神財富則屬於世界。我們不強求其他國家、民族的研究者完全按照我們的文學闡釋理論解讀文本,也不反對其他國家、民族、地區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文本的時候,按照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特點進行「有限度的改變」的闡釋。文學文本闡釋,某種程度上是符合本國國情、本民族文化特點與本地區文化需要的「文本闡釋」。當前,有些海外學者指責我們的研究是囿於中國本土、本民族的「地區性研究」,而非「世界性」、「區域性」的研究。這是一種偏見。殊不知,放棄了「中國傳統」的研究,還會有什麼生命力呢?

  中國古代文學文本,具有「完整性」與「碎片化」兩個向度(孫少華《先唐文學文本的「完整性」與「碎片化」——兼論文學文本的「不可靠性」問題》,《上海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其中,「完整性」是造成文學文本不斷豐富、文學敘事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中國古代某些文學作品,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能因此否定其中蘊含的積極意義。我們要承認,後世對前代歷史、文學的解讀,都帶有後世研究者的思考和研究者所在時代的色彩,甚至體現的是研究者所在社會的政治、文化需要,蘊含著那個時代學者的集體智慧。脫離特定時代與語境,隨意質疑與解構文學、歷史文本,可能暫時會給人以新奇、創新之感,但未必對本民族文化、文明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甚至會抽離本民族與世界文明、文化對話的基石。

回歸具體翔實的文獻文本

  近十餘年來,無論是中國本土的古代文學研究者,還是世界範圍內的漢學研究者,無不將「回歸文本」作為推進中國古代文學可持續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是堅守「中國傳統」的前提。

  「文本」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織形式,它包括一切以文字固定下來的語言形式(馬克·昂熱諾等主編《問題與觀點——20世紀文學理論綜論·譯者序》,史忠義、田慶生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在選題固定、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研究者若要實現對古代文學文獻的再整理、再挖掘,必須以文獻分析、文本細讀為中心。文獻和文本既是對文本進行解讀、研究的重要切入點,同時也是提煉、總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重要基石。從這個意義上說,「文獻」不應該是僵化的版本、訓詁、文字、音韻,而應該是一個活性的概念,既包括傳統的考據之學,也包括義理和辭章之學。文學研究,必須由文獻訓練入手,但是,文獻並非文學研究的終點,而是開展文學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理想的研究應該是:研究者能夠由文獻出發,去解決文本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並能以此作為提煉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基礎。

五四時期,傅斯年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是在提倡擴大傳統文本研究的文獻範疇。同時,他提出了「我們不是讀書人」的觀點,號召研究者走出書齋,從文本以外獲取史料。傅斯年實際上是為了一反傳統的以文本為中心的研究法,讓研究者跳出文本,走向文獻(新史料、新材料,尤其是新出土材料)。「五四」以來,我們已經在搜集「新材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現在到了必須靜下心來,回歸「文本」的時候了。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傳統的學術成果。

  挖掘古代文本的現實意義

  文學研究者由文本入手,可以充分認識古代文學在創造中華文明進程中的作用,並能揭示出古代文學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的對接問題。

  古代文學作品大多數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士人創造的,這些作品產生後,在流傳過程中就會自然帶有特定時代的思想價值。例如,古代文學作品的創作者,有普通士人、官員、鄉賢、逸民(隱士)、致仕者,他們的作品對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影響,而周圍群體對其人的崇拜、學習以及對其文的接受、模仿的行為,除了個人的不同情感,也有仁、義、禮、智、信等傳統觀念的傳承意義。這種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的示範作用,經過個人、家庭、家族乃至整個地區、社會的層層傳遞,對於矯風正俗尤其是對底層社會秩序的穩定,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就這一層面而言,文學絕對不是簡單的「娛樂」、「遊戲」之作,而是承擔著特殊形式的教育、文化、道德、倫理的責任。努力挖掘古代文學、文人的這種文化、教育身份與社會作用,既為解決古代中國的社會、歷史、文化、文學問題提供新思路,同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把脫貧開發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7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寧夏調研考察。在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習近平總書記實地察看了閩寧合作開展移民搬遷安置和脫貧產業發展情況,並就當地扶貧脫貧工作給予了重要指示。

  一、我國脫貧工作的實施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扶貧工作在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貧困地區研究扶貧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形成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

  第二,從政策上確定和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精準扶貧戰略,最主要的就是改變過去的扶貧方式,從不精準到精準,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2013年年底出台了《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其核心就是對精準扶貧與各種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要求,還明確部署推進十項重點工作。

  第三,經過多方推動,全國已經形成合力脫貧攻堅局面。這主要表現在構建一把手抓扶貧機制,同時,各地紛紛出台「1+N」的政策體系,即根據一個基本文件,配套出台若干個政策文件。

  截至目前,貧困人口的收入明顯增長,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要求,目前已經初步建起了一個包含將近3000萬戶、9000萬人和覆蓋12.8萬個貧困村的大數據,為進一步推進精準脫貧奠定了基礎。當然,這一過程仍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目前我國還有7000萬貧困人口。這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規模,要實現全部脫貧的難度可想而知。另外,脫貧有個規律,越是偏遠的貧困地區脫貧難度越大,因為所處的環境、基礎條件和資源條件等都比較差。第二,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由於農村人口流動,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到城裡打工,村裡只剩下婦女、兒童和老人,這樣會帶來新的貧困問題。第三,在扶貧開發的工作當中,在政策上還存在一些落實不到位的地方,投入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沒有真正把貧困人口的脫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第四,從貧困人口的脫貧的能力來看,相對還是較弱。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災返貧、因市場風險返貧等都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難題。

  二、正確理解脫貧工作的目標

  世界銀行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國際貧困標準,而2005年的標準是每天收入或生活費低於1.25美元就是貧困人口。我國的貧困標準同樣是不斷調整的,2010年,年收入低於2300元就屬於貧困人口,到2014年,這個標準調整為2800元。現在的7000萬貧困人口主要是農民。

  同時,我們衡量貧困的標準不是單一的,還包含其他標準。比如,貴州省在識別貧困戶的時候,一看房,二看糧,三看讀書郎,四看勞動力強不強,也就是勞動力有沒有、有幾個、處於什麼年齡段。綜合評價後,就可以比較準確地識別出貧困人口群體。

  我們脫貧的總目標是,到2020年,全部農村貧困人口在現行標準下實現全部脫貧。要實現「兩個確保」,即確保所有貧困人口都脫貧,確保所有貧困縣都摘帽。要做到「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準扶貧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這不是形而上學的「五個一批」,需要各地根據不同情況,因地制宜來推動。另外,新的政策要求切實解決好幾個問題,首先是幫不幫的問題,這個得要精準識別,此外還有誰來幫和怎麼幫的問題。

  三、轉變保障機制,形成經濟增長點

  目前,脫貧攻堅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改變原有社會保障機制,注重扶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要把扶貧開發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具體的實施措施上,則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戶的投入。包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投入,以及貧困人口收入的增加、消費能力的提高等。這些資金投入會拉動當地的經濟增長。另外,「十三五」期間,國家決定要搬遷1000萬缺乏生存條件的貧困人口,這1000萬人口大概需要投資6000億元。這6000億元的投資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第二,在教育和培養謀生技能上下功夫。通過提高貧困人群的教育水平和勞動技能,讓富餘勞動力在當地就業,找到更好的工作。對於還沒有勞動能力的未來後備力量,要通過職業技術教育提高他們的技能,為未來經濟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

  第三,創新發展扶貧方式。比如說光伏扶貧,在貧困地區只要年光照在1100小時以上就可以發展光伏產業。通過光伏扶貧,既可以實現綠色的發展,又可以產生效益。再比如併網發電,讓無法從事正常勞動的貧困人員,足不出戶就能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還比如電商扶貧,把貧困地區的有機生態產品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各種社會資本的進入,對貧困地區的經濟增長也是一種助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國家既要精準扶貧到村到戶,同時也要注重解決區域性的整體貧困問題。這就要求加大大型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外在的發展環境,增加貧困地區的內生髮展動力。

  (作者: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 黃承偉)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16年第二次

全國政府網站抽查情況的通報國辦函〔2016〕6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進一步加強全國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更好地發揮其政務公開和服務群眾主平台作用,國務院辦公廳組織開展了2016年第二次全國政府網站抽查。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總體情況

2016年6月,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政府網站普查的通知》(國辦發〔2015〕15號)確定的檢查標準,國務院辦公廳隨機抽查了各級政府網站746個,大部分政府網站內容保障水平顯著提升,「殭屍」、「睡眠」等現象明顯減少,總體抽查合格率85%,比一季度有所提高。國務院部門(含內設、垂直管理機構)政府網站抽查合格率為98.5%;北京、遼寧、青海等地政府網站抽查合格率達100%,廣東、湖北、山東、浙江、四川、湖南等地政府網站抽查合格率超過90%。

此外,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4〕57號)中做好國務院重要政策信息轉載的有關要求,本次抽查還對71個國務院部門網站、32個省級政府(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門戶網站轉載中國政府網發布的國務院重要信息情況開展了專項檢查。90%以上的省部級政府門戶網站在首頁顯著位置開設了國務院重要政策信息專欄,超過80%的網站能夠在國務院重要信息發布後24小時內進行轉載。

二、抽查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個別基層網站仍存在嚴重問題。抽查發現不合格網站112個。其中,雲南省「勐臘縣保護所」網超過6年未更新,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中旗「科右中旗統計信息網」、黑龍江省「北安市公安局」網超過2年未更新;福建省福安市「曉陽鎮人民政府」網存在大量空白欄目;陝西省「西鄉縣國土資源局」網部分諮詢留言超過半年未回應;山西省「壽陽縣環境保護局」網大量欄目無法訪問。此外,山西省和黑龍江省連續兩季度抽查不合格率均較高,陝西省被抽查的網站中無法訪問的比例達14.3%。

(二)網站關停整改工作需進一步規範。個別網站出現關停整改不到位的情況。如,安徽省「蒙城縣王集鄉人民政府」網申請暫時關停後本應於今年3月份完成整改並開通運行,但至今頁面仍提示「升級改版中」;福建省屏南縣「屏南人事人才網」、河南省「民權縣司法局」網已申請關停超過半年但尚未完成遷移及關停工作,仍「帶病運行」。

(三)一些地方和部門忽視政府網站基本信息填報工作。從全國政府網站信息報送系統中的數據看,一些地方、部門網站主管單位錯報、漏報和未及時填報新版網站信息的情況依然存在。如,山西省偏關縣「偏關公安便民服務在線」報送的網址與實際網址不一致,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環境保護局」網改版後未報送新網址等。網站基本情況得不到真實反映,降低了全國政府網站基本信息資料庫的準確性,給做好政府網站管理工作帶來困難。

三、有關工作要求

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政府網站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常態化監管機制,切實提高本地區、本部門政府網站的建設管理水平。

(一)建立完善常態化監管機制。各級人民政府辦公廳(室)是本級政府網站建設管理的第一責任主體。國務院辦公廳負責對全國政府網站進行統一監管,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負責本地區政府網站的監管,國務院各部門辦公廳(室)負責本部門政府網站的監管,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門由其辦公廳(室)負責本系統政府網站的監管。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強對政府網站的日常監測,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建立季度抽查機制,抽查比例不低於10%,並於每季度末將抽查名單、抽查結果及有關網站整改情況報送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

(二)加強各級政府門戶網站與中國政府網的協同聯動。中國政府網發布的對全局工作有指導意義、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政策信息,國務院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門戶網站應在24小時內轉載;涉及某個行業或地區的政策信息,有關部門和地方網站要及時轉載。各級政府門戶網站應在首頁顯著位置開設專欄轉載國務院重要政策信息,轉載內容參見中國政府網「國務院信息」欄目(http://www.gov.cn/pushinfo/v150203/index.htm)。國務院辦公廳將把國務院部門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門戶網站轉載情況納入抽查範圍。

(三)做好存在嚴重問題網站的關停整改工作。嚴格政府網站關停標準和程序,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不得申請關停,如需整改或改版升級,應在確保網站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進行;其他政府網站申請暫時關停每年不得超過1次,關停時間不超過60天;擬永久關停的政府網站要做好內容遷移和公告等工作。推進網站集約化建設,將沒有人力、財力保障的基層網站遷移到上級政府網站技術平台統一管理。做好全國政府網站信息報送系統有關數據核查更新工作,新建、改版、關停網站要及時填報有關信息,確保本地區、本部門政府網站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避免錯報漏報。

(四)強化對政府網站的監督考核。中國政府網已開設了「我為政府網站找錯」監督舉報平台,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門戶網站和國務院部門網站要在首頁添加平台入口(具體操作見全國政府網站信息報送系統「政府網站找錯平台添加說明」)。對網民舉報的問題,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將及時通過網站信息報送系統轉有關地區和部門辦公廳(室)進行處理。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健全政府網站績效考核問責機制,對成績突出的予以表揚,對多次出現問題且長期整改不到位的要進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

對本次通報的問題網站,各有關地區和部門要採取有力措施進行整改,並於8月15日前將整改情況書面報送國務院辦公廳政府信息與政務公開辦公室。

附件:1.各地區政府網站抽查情況

   2.國務院部門及其內設、垂直管理機構政府網站抽查情況

   3.抽查發現存在突出問題的政府網站名單

                          國務院辦公廳

                          2016年7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件1

各地區政府網站抽查情況

附件2

國務院部門及其內設、垂直管理機構政府網站抽查情況

附件3

抽查發現存在突出問題的政府網站名單

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論述

李後強 翟琨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重慶市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明確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習近平同志關於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刻洞悉當今世界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躍遷的發展大勢和客觀規律,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來抓,是回應時代命題所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

長江經濟帶具有獨特發展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江流域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綜合實力快速提升,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長江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向軸線,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長江流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產業規模最大、城市體系最為完整的流域,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依託這條黃金水道打造的長江經濟帶,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

長江經濟帶是橫貫東西的經濟驅動軸。自古以來,長江流域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主幹區。從區域協調發展角度來看,長江橫貫東中西、連接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廣袤內陸,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11個省市。位於長江下游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位於長江中上游的中西部地區具有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建設長江經濟帶能夠將我國的發達地區和較為貧困地區串聯起來,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格局。從輻射驅動角度來看,長江經濟帶各省市2015年GDP總量佔全國40%以上。建設長江經濟帶有利於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形成強大發展新動力。從開放合作角度來看,長江經濟帶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紐帶,對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長江經濟帶是輻射南北的文化融合圈。習近平同志強調,長江、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通觀中華文明發展史,長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流域人傑地靈,陶冶歷代思想精英,湧現無數風流人物。長江文化源遠流長,它從原始石器文化到現代工商文化一脈相承,從一個方面記錄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道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文化異彩紛呈,長江流經的十幾個省市區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聚集帶,青藏地區的藏族文化、長江上游四川盆地的巴蜀文化、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荊楚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吳越文化等,交匯融合、互聯互補。長江文化開放進取,長江流域自古以來就主動吸取優秀的外來文化,輻射內陸,走向海洋,率先實現從封閉型農業社會向開放型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

長江經濟帶是影響全國的生態基因庫。習近平同志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長江流域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維護我國生態安全、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戰略意義。長江流域生態資源豐富,擁有全國40%的可利用淡水資源,是4億人的飲用水來源;擁有全國約60%的淡水漁業產量,被譽為中國的天然魚倉;擁有全國約1/5的濕地面積,是維繫流域內生態安全的根基。長江流域生態地位顯著,流域內廣泛分布的湖泊群和密集分布的河流,在降解污染、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長江上游地區,既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地區,又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四川、貴州、重慶等省市分別提出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戰略構想,這對促進我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核心思想

習近平同志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這反映了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核心思想,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尊重。

戰略理念轉變: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習近平同志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近年來,長江流域開發與生態環境不協調的問題日益凸顯,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優先地位,就是在不突破生態環境容量的前提下,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建立健全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長江全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綜合治理。

戰略思路轉變:促進實現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習近平同志指出,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長江全長約6300公里,數百條支流密布東西、輻輳南北,流域各省市要實現協同發展、互動合作,首先要增強系統思維。統籌各地改革發展、各項區際政策、各領域建設、各種資源要素,變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政策為有互補性的兼容化政策,變各自為政的孤立式發展為區域協同的聯動式發展,促進沿線地區效率最大化和發展一體化,使區域經濟更具均衡性和可持續性。要實現協同發展、互動合作,還要樹立補償思維,建立健全公平的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上中下游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試點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充分保護生態建設得力省市的利益和積極性,切實保障上中下遊人民群眾享有同等的發展權。

戰略布局轉變: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布局。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布局,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依託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這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三大城市群的區位、功能和定位各不相同,經濟社會發展的規模、總量、結構與區域資源、環境有較大差異,因此在具體規划上應各有側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聚焦提升整體國際競爭力,充分考慮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合理劃定城市邊界;長江中游城市群著力在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城市互動合作上下功夫;成渝城市群充分發揮重慶、成都雙引擎帶動和支撐作用,提高一體化發展水平。此外,以黔中和滇中兩大區域性城市群為補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促進城市群之間、城市群內部的分工協作,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聯通,優化空間布局,推動產城融合,引導人口集聚,形成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光明前景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是大自然的底色。推動綠色發展,關乎人類福祉,關乎發展未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長江經濟帶建設正是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

長江經濟帶建設是開展精準扶貧的有效探索。長江中上游是我國貧困人口聚集較多的區域,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8個在長江經濟帶範圍內。這些貧困地區大多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地區。通過長江經濟帶建設,實施生態扶貧,發展生態經濟,能夠有力推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和生態環境改善。比如,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長江上游四川省境內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涪江的發源地,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是國家劃定的三江源的核心區域之一。近年來,阿壩州把發展思路和重心轉移到以文化生態旅遊業為核心的生態經濟,文化生態旅遊業成為全州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拉動全州經濟增長、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江經濟帶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載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目標設定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也是長江經濟帶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只有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以最嚴厲的舉措防治污染,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化解落後產能、推動轉型發展,才能守住綠水青山,構築生態文明新家園,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樣本和範例。

長江經濟帶建設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的生動實踐。習近平同志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建設長江經濟帶,探索中國特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就是要從以往的要速度、要規模、要GDP,轉變為要生態、要創新、要協調、要永續發展。這也是當前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勢所趨。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展現了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責任擔當,必將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持續發展的生機活力。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交出人民滿意的答卷——各地黨員幹部表示以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引領改革發展實踐

如何堅守「初心」,如何走好「前進」之路?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講話在各地黨員幹部中引發學習思考的熱潮。大家紛紛表示,要以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努力在深化改革、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等具體實踐中,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改革奮勇爭先

  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上海自貿區建設成效顯著,經濟運行呈現活力增強、功能提升等特徵。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自貿區累計新設企業3.5萬家,其中新設外資企業超過5500家。擴區一年來,上海全市近一半外資企業落戶自貿區。

  上海浦東市場監管局優秀共產黨員、註冊許可分局幹部沈軼慈說,自貿區自掛牌以來,經歷了註冊資本實繳改認繳、「先證後照」改「先照後證」、證照分離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創新試點。「總書記講話指出,改革要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落實到我的工作中,就是要盡心盡責滿足企業的需求,讓創新服務理念不打折扣地落地。」

  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上海還擔負著為全國司法體制改革破冰探路的重任。「這輪司法體制改革,涉及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的深層次、關鍵性問題,要涉的險灘、要啃的硬骨頭很多,是一場動自己『乳酪』的硬仗。」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崔亞東說,改革的成效如何,說一千道一萬,要由人民來評判,歸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有沒有提高。上海法院將始終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決戰脫貧攻堅

  今年7月1日,湖南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村支書龔海華到北京領取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獎牌,並現場聆聽了總書記講話。至今,龔海華還難掩激動的心情。

  「95年風雨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克服了各種困難險阻,使我們更加堅定了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打贏扶貧攻堅戰的信心。」龔海華說,近年來,十八洞村的養殖業有了起色,農產品供不應求,鄉村旅遊也逐漸紅火,1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摘帽」。「今後,黨員幹部更要真抓實幹,做好黨建引領精準扶貧,讓十八洞村提前脫貧奔小康!」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塔卧鎮文昌村黨員瞿繼忠看來,「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數十年來家鄉生活持續改善的點滴。「路變寬了、山變綠了、水更清了、信息暢通了、房子漂亮了、遊客更多了……尤其是近年來,新農合、新農保、涉農補貼等惠民政策接連落實,讓越來越多青壯年留在了老區,發展產業脫貧致富,革命老區變『年輕』了。」

  瞿繼忠說,「不忘初心」已變成我作為一名黨員的具體承諾:主動幫助貧困戶兩戶,因人施計、因戶施策,爭取早日脫貧,共奔小康!

  傳續不竭動力

  偉大的事業,需要經得起考驗的黨員幹部,需要優良作風、創新品格的不斷延續。

  近日,南寧鐵路局在南寧、百色、柳州等鐵路地區舉辦「向先進看齊,做合格黨員」主題巡迴黨課,讓鐵路系統的十八大代表、優秀黨員、道德模範等談作為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這些「身邊人」「真實事」在幹部職工中引起強烈反響。

  南寧車站黨委書記李德漢說,對鐵路運輸單位而言,「不忘初心」就是要踐行「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要自覺向身邊的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對標看齊,不斷強化為民服務的責任感和能力水平。

  每年特定時間給黨員過場「政治生日」,是江蘇南通供電公司從2006年開始的一項黨建創新。在今年的「政治生日」上,1975年7月1日入黨的老職工曹陽向年輕黨員完整講述了他的工作經歷和感悟。

  「每個黨員都要擰緊心中的『總開關』,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這樣即使是在普通崗位上工作一輩子,也能問心無愧。這是我最想和年輕人說的。」曹陽說。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沈成飛說,下學期,學校將把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融入課堂,尤其是《中國近代史綱要》等三門課中。課程將從歷史上回顧中國共產黨艱苦奮鬥和取得偉大成功的卓越歷程,從現實上展望我國的發展契機及面對的複雜形勢和挑戰,讓青年人堅定不移跟黨走,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

杜尚澤 朱磊

七月的寧夏,天高水闊,重巒疊翠。

  18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寧夏調研考察,在固原、銀川等地走訪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農村、企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脫貧攻堅衝刺階段,寧夏作為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欠發達地區如何與全國實現同步走?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牽掛在心。

  循著考察足跡,記者回訪了和總書記面對面交流的部分幹部群眾。

  歷史長河裡找准方位:

  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考察路線:18日上午,固原市西吉縣將台堡

  寧夏南部,距離固原市六盤山機場一個多小時車程的西吉縣將台堡,記錄著紅軍艱苦卓絕的征程。

  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選擇這裡作為寧夏考察第一站。

  夏雨綿綿。在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前,習近平敬獻花籃,整理緞帶。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台堡會師,標誌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紅軍長征會師紀念館,講解員王鳳傑深情地回憶起接待總書記的一幕:「他看得細、問得深,剛進門就在『紅25軍單家集布告』前駐足。單家集一帶是回民聚居區,紅軍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制定了這則布告。」紅25軍經過單家集時,向當地傳授粉條技術,回族群眾因此稱之為「紅粉」。王鳳傑說,總書記對這段長征史饒有興緻。

  紀念館裡,王鳳傑多次誦讀毛澤東的《清平樂·六盤山》, 「真想聽聽總書記吟誦這首詩,遺憾的是,這一次時間太短。『不到長城非好漢』,不正是今天中國的精神寫照嗎?」

  長征路線沙盤前,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一席話,固原市委書記紀崢幾乎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要走新的長征路,長征永遠在路上。當年的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奪取政權的長征,我們現在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長征,這是接續進行的。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總書記話語間展現出強烈的歷史擔當。這席話讓我想起他反覆強調的『不忘初心』4個字。我們接續的這一棒,就是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固原和全國共同實現小康。」紀崢說。

  紀念館外,上百位幹部群眾聞訊趕來。霍家溝的馬國棟一身濕透,卻美滋滋地渾然不覺。「聽說總書記來了,誰都顧不上拿傘。」總書記邊握手,邊問候鄉親們「身體可好?」「種了幾畝地?」「總書記惦念著革命老區人民的生活,這份關懷暖和得很。」

  小康路上補齊短板:

  脫貧攻堅靠幹部群眾齊心干

  考察路線:18日下午,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19日上午,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

  「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習近平對扶貧工作關懷之深、思慮之細,西海固地區是一個生動的見證。

  這是習近平第三次來到西海固。這塊昔日「苦瘠甲天下」的貧瘠地區,20年前同他結緣。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戰略部署,閩寧合作由此起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任組長,牽頭負責對口幫扶寧夏工作。坡地改梯田、打井窖、移民吊庄,習近平當年主導的這些扶貧措施,改變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命運。

  20年來,他始終惦念著這裡的鄉親。

  習近平想到艱苦地方再去看一看。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是個「窮村子」。村裡的貧困戶馬科,沒想到在家中見到了總書記。習近平站在綠意盎然的小院里,和他聊起家常。馬科興奮地向總書記彙報:「過去日子揭不開鍋,現在養了5頭牛,種了15畝地,農閑時外出打打工,全家一年賺個四五萬塊。」

  「糧食夠吃,孩子有學上,看病有新農合,下一步你還有什麼打算?」總書記笑意盈盈,馬科一時不知從哪講起。習近平殷切囑咐他:「首先抓好孩子的教育,不能讓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再一個,扎紮實實把生產搞上去,持續穩定地增加收入。」

  貧困戶馬克俊家格外熱鬧:「就在咱家這炕上,總書記拉著我的手,叫我老弟。這感覺一輩子都不會忘。共產黨帶著我們庄稼人實現夢想,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村幹部、黨員代表、養牛大戶和貧困戶代表,滿滿當當擠了一屋子。「村裡路修好了,雨天不是一腳泥了」「過去挑水,現在自來水嘩嘩流」「幹部都下村了,過去電視里認識的現在當面見到了」……村民們打開話匣子,爭相講述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養牛是楊嶺村產業脫貧的重要途徑。養牛大戶馬全龍想著繼續擴大規模,從現在11頭增加到20頭。「總書記勉勵我發揮好示範帶頭作用。這兩天,我正尋思著把養牛的鄉親們聚一起說道說道。」

  蘭竹林是楊嶺村第一書記,下村9個月。講起脫貧工作,數據信手拈來。習近平扭頭問村支書馬安林,你們配合得怎麼樣?「我連聲稱讚,配合得好,第一書記工作紮實得很。」「總書記的話,我都記在了小本上:『一個村子建設得好,關鍵要有一個好的黨支部。』『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我向總書記拍了胸脯:『請放心,保證完成好任務!』」

  山坡上,十里八村的鄉親趕來了,里三層外三層。雨還在下,他們扔下傘,熱烈鼓掌,爭相同總書記握手。「有叫『總書記』的,有叫『主席』的,還有叫『習大大』的,大家美得很、樂得很,有人掉著淚珠咧嘴笑。」馬安林難忘此情此景:「這就是民心。」

  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脫胎換骨成了「富村子」,萬畝冷涼蔬菜基地聲名遠播。總書記一下車,許多種植大戶和務工村民圍攏過來。

  姚磨村的致富路,得益於「雙帶頭」:大力培育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帶動農民致富。馬秀會就是一位致富帶頭人。14年前她在村裡帶頭種辣椒,如今牽頭一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總書記看了我們新鮮採摘的辣椒和蘑菇。寧夏的蘑菇種植受益於福建農學家林占熺的菌草技術,沒想到的是,這是總書記曾經點將派過來的。林占熺的技術推廣和應用,成為閩寧合作的一個生動故事。」

  姚磨村本來是一個娶不上媳婦的窮村,而今成了爭相嫁過來的福地。郭少玲是冷涼蔬菜基地里的流轉務工人員:「總書記問了土地承包費、務農打工費、入股分紅,他心裡有一本賬呢!」

  羅軍是種植大戶,曬得黝黑,褲腳沾著泥。過去一瓢種子、一把糧,自己肚皮都填不飽;而今,他擔任一家信用合作社理事長,操心著上百戶村民的口糧。「我提出,『想更好了解市場需求』。總書記講得透徹:『防範市場風險,既需要經營個體敏銳把握,也需要政府加強服務,尤其要做好信息服務工作。』」

  一個細節讓姚磨村村支書姚選印象格外深刻。習近平仔細看了展板上的黨支部圖表,蔬菜產業黨小組、肉牛養殖黨小組、勞務輸出黨小組……「總書記這時候說了一句話,『產業鏈上設立黨組織』。多生動的方法論!這句話既是我們的黨建路,也是致富路。」

  賀蘭山腳下的閩寧鎮,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一個樣本。19日上午,總書記到來的消息,傳遍了小鎮。

  1997年,來寧夏扶貧的習近平深入調研,啟動一項根本性工程「移民吊庄」,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眾,搬遷到這裡。他親自命名「閩寧村」:「閩寧村現在是個干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春去秋來,滄海桑田。昔日「天上不飛雀,地上不長草,風吹砂礫滿地跑」的干沙灘,真的脫胎換骨成了金沙灘,閩寧村升級成閩寧鎮,村民收入翻了20倍。

  紅瓦白牆,小樓鱗次櫛比。習近平一行先是乘車繞著小鎮轉了一圈,看看新村新貌。永寧縣委書記錢克孝回憶路上情形:「他一路都在問老百姓的收入、上學、就醫,問村裡基礎設施配套。他說『閩寧合作探索出了一條康庄大道,這個寶貴經驗可以向全國推廣,做一個示範,實現共同富裕。』這對我們來說是光榮的擔子。」

  原隆移民村是永寧縣最大的生態移民村,安置了來自固原市的14個村組10515人。戴著兩千度近視鏡的萬軍紅,家中老人年邁、愛人殘疾。移民閩寧鎮後,他在農業科技大棚務工,手頭一下寬裕了。這天上午,他正專心侍弄蘑菇菌棒,一抬頭,總書記進了菌棚!萬軍紅激動萬分。「我總是一遍遍想起當時場景,今後更要好好乾,不辜負總書記囑託。」

  王泉對農業科技大棚如數家珍,他所在的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支持當地產業扶貧的企業之一。村民缺技術、缺資金,依託企業學技術、找市場。總書記對他說:「當地企業要在產業扶貧過程中發揮好推動作用,先富幫後富。」王泉深感責任重大。今年春節一過,150多個村民排隊爭相承包大棚,可粥少僧多。「這兩天,我就定下了方案,『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只要提出承包,我們就儘力支持』。不僅要讓村民通過務工實現脫貧夢,還要讓更多村民承包、入股,參與創業,實現致富夢。」

  從農業科技大棚出來,習近平又來到黨群服務中心。大學生村官李霞正在民生服務大廳忙活。她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總書記來村裡的照片,收穫幾百條留言。「2013年考大學生村官的時候,報名有2000多個學生。總書記很關心大學生村官的成長成才。」

  來民生服務大廳辦事的陳國學「聽到歡呼聲,一轉頭就在人群中看到了他」。「個頭高,手厚實,我一激動就忘了撒手。」不撒手,讓他成了村裡名人,村民見到他都說羨慕。

  隔壁的衛生計生服務站,由鎮上衛生院派來醫生和護士,他們是村裡不少老病號眼中的「寶」。總書記和幾位病人攀談起來。村民田成林移民前後,從家到醫院的距離,5公里縮短到了300米。村民馬保強有創傷性關節炎,過去買塊膏藥得翻座大山,現在走幾分鐘、花七八塊錢就能來這做一次理療。

  村南區6組16排14號,習近平走進回族移民群眾海國寶的家。院落敞亮、飯菜飄香,移民生活就從這間屋子說起,政府給每戶移民分了54平方米住房,同時在一旁留出空地,讓他們靠雙手勤勞致富。海國寶說:「現在4間屋100多平方米是我後來加蓋的。我作為老黨員代表鄉親們給總書記講句心裡話,『不能等靠要,我們好好乾才能不辜負總書記的關心』。」

  謝興昌是第一批來到閩寧鎮的搬遷戶,「19日那天,我就坐在總書記對面。當年是他在閩寧村奠基儀式上的一封賀信給了我搬出山溝溝的決心。我到閩寧村附近農場掰了4個玉米棒子、4個高粱穗子,回西海固後到處宣傳這兒的好。山區農民世代夢想著走出大山,盼著不缺糧、不缺水,現在終於夢想成真!」「我越說越興奮,告訴總書記『要說共產黨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閩寧鎮黨委書記錢冬深切感受到兩份真摯情感。一份情感是脫貧致富的百姓對「帶路人」習近平的感恩,聽聞總書記的到來,村民們紛至沓來,都想講一講自己的美日子;一份情感,是總書記在字裡行間、舉手投足時流露的真情,「他熱愛這片黃土地,始終挂念著黃土地上的百姓」。

  文化融合中促進團結:

  宗教多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

  考察路線:19日上午,銀川市金鳳區新城清真寺

  寧夏是民族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群眾比較集中。

  習近平走進始建於明末清初的新城清真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寧夏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楊發明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向總書記解釋了禮拜殿內外經文的含義,「愛國、和平、團結、和諧」。

  禮拜殿中,習近平同自治區伊斯蘭教界代表人士親切交談。「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我國伊斯蘭教要做好解經工作,注重宣講最新的解經成果,大力培養宗教人才。」

  楊發明感覺心裡的方向更明晰了:「我們將把總書記的教導變為行動,弘揚伊斯蘭教愛國愛教傳統,引導伊斯蘭教界和信教群眾積極投身於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宗教界的貢獻。」

  馬德泉在清真寺見到了總書記:「如果有機會,我很想對他說,『全國人民心裡想著您,您心裏面裝著全國人民。我們穆斯林群眾感到無比自豪、無比激動。』」

  新城清真寺開學阿訇馬生明這幾天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他們要走走總書記在清真寺走過的那段路。馬生明印象最深的是總書記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了解:「他講到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講到泉州和海上絲路在傳教過程中的作用。他說『我國的各民族和宗教是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孕育發展起來的,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這是深邃理解了歷史、民族、宗教的智慧之語。」

  「國家昌盛,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珍惜民族團結,珍惜幸福生活。」……記者回訪時,伊斯蘭教界人士紛紛表示,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將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既念好古蘭經,又念好致富經,為國家發展營造和諧的環境。

  開放發展上推出實招:

  西北電商對接「網上絲路」

  考察路線:19日下午,銀川賀蘭縣寧浙創業園

  寧夏不沿邊、不沿海,依託「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從內陸腹地走向了開放前沿。

  賀蘭山腳下,寧浙創業園作為東西部協作的深化,一頭牽著浙江義烏市,一頭連著寧夏賀蘭縣。在塞上江南和國際市場之間搭建起一條「網上絲路」。

  賀蘭縣委書記李郁華來自浙江金華市,他在創業園上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電商」。陪同參觀寧浙創業園時,他有很多感受想向總書記說一說:「新常態下新經濟的培育首先是觀念的培育」;「東西部合作也是東部經驗在西部落地」。

  「能感受到,總書記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有效融合的關注。在多家店鋪前,他都問了同一句話,『什麼賣的最好?』答案是枸杞。寧夏枸杞線上和線下的銷售量是5∶1。」

  厚生記是一家做農副產品加工的寧夏本土企業,負責人阮世忠卻是一位浙商:「現場,我向總書記介紹了我們的『扶貧成績單』:『原料都來自六盤山革命老區,和農戶簽訂保護價。單蠶豆項目,就扶貧兩萬農戶』。」「考察結束後,我們連夜開會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要擼起袖子大幹一場了。」

  讓他沒想到的是,總書記的到來,竟帶來了巨大「廣告效益」。這幾天企業銷售額節節攀升,總書記來的第二天,厚生記就比往日多賣了20萬元。

  跨境電商服務中心落戶賀蘭縣3個月,把寧夏一些產品的銷售半徑拓展到了國門之外。蔣曉官給習近平列舉了一組數據:「這個平台匯聚了寧夏120多家中小企業,一個月出口額超過一千萬美金。」他們本想為總書記展示電商平台上的繁忙,不料電腦宕機。習近平拍拍小夥子肩膀說:「賣得好就行。」引來一片歡笑。

  為提高寧夏的電商意識和能力,他們專門擠出一半辦公場地當培訓教室,「總書記特彆強調,『電商培訓很重要,能為寧夏電商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做強做大西北電商,這是我們的夢想,也是總書記的期望。」

  優化升級上下苦功夫:

  發揚工人階級拼搏精神埋頭苦幹

  考察路線:19日下午,銀川市郊寧東能源化工基地

  寧夏是經濟欠發達省區,倚重倚能特徵明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寧夏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能。考察期間,習近平專程來到寧夏龍頭企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看一看。廠區一望無垠,巨大的煙囪、腳手架、作業平台展示著工廠的活力。

  2008年,習近平曾經踏上這塊熱土,考察神華寧煤年產25萬噸甲醇項目;而今天,正在建設的400萬噸煤制油項目,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也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項目。

  總書記到來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員工們涌到高高的作業平台上,齊聲向總書記問好,萬千聲音匯聚,像潮水般一次又一次激蕩現場。習近平一次次揮手,一次次問候。

  總書記即興講話。他聲音充滿了力量:「我的心情也很激動,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大廈在一磚一瓦地建起來。在場的工人兄弟姐妹們,我對你們充滿了敬意。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就是靠著我們工人階級的拼搏精神,埋頭苦幹、真抓實幹,我們才能夠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偉大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中華民族的事業不能停頓、要接續前行。中華民族積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發出來去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奮鬥。」

  36歲的譚斌,負責煤制油項目的總工程師。「這幾天大家都處於興奮狀態。我們開了一個攻堅會,每位員工談起總書記這番振奮人心的話都激動不已。」「現場和總書記握手時,有人介紹我是清華大學畢業的,總書記問:『全國這個領域的優秀人才匯聚到了這裡吧?』」

  神華寧煤集團副總經理姚敏,在這兒一干就是12年。習近平和他握手時,問得很細。姚敏感慨不已:「建設的歷程就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12年滄桑巨變,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建成了今天世界級的煤化工基地。正是靠我們工人階級的拼搏精神,才有了今天的世界矚目、有了明天的無限可能。」

  那一天,車開出去很遠,工人們還在眺望,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在考察結束後的學習部署會上,一再引用總書記這句話。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他說:「我們能否向黨中央和寧夏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關鍵要看我們在新的長征路上是否求真務實地干、只爭朝夕地干、滴水穿石地干。把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合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奮力前進,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把堅如磐石的忠誠獻給黨劉忠培

鳥兒選擇了天空,因為它有一雙凌空飛翔的翅膀;魚兒選擇了海洋,因為它有一雙搏擊碧浪的鰭翼;駿馬選擇了草原,因為它有兩雙馳騁萬里的鐵蹄;中華民族選擇了共產黨,那是歷史的正確邏輯。

歷史的正確邏輯,體現的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驗證的是歷史選擇的唯一性和必然性。從1921年到2016年,中國共產黨經歷了95載艱苦卓絕的努力,先後建立了新中國,開闢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繪就了「一幅逶迤又氣勢磅礴、雄渾而又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95載櫛風沐雨,從嘉興南湖上的一葉扁舟,到紮根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從只有50多名黨員的一棵「小樹苗」,到成長為擁有8800多萬黨員的「參天大樹」,是什麼引領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又是什麼讓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開創新境界、打開新格局、寫下新篇章?

以95年的艱辛和成就回答一切。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95年風雨兼程,砥礪前行,人民不會忘記。鮮紅的黨旗上匯聚了鐮刀和榔頭,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用生命捍衛著這一信念,為了一個自由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在神州大地譜寫了一曲曲忠誠的讚歌。李大釗,38歲。彭湃, 33歲。瞿秋白,36歲。方誌敏,38歲。劉仁堪,34歲……這是為追求信仰而視死如歸的千百萬共產黨人中的代表,他們堅信「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於求達於真理」。因為這一信念,無數革命者慷慨捐軀,他們是理想的殉道者,社會的探索者,是偉大的愛國者,無畏的革命者。李大釗用馬克思主義「照見新人生的道路」;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華羅庚高聲疾呼「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風雲涌動改革開放新時期,「鐵人」李保國紮根山區35年,恪守「活著干,死了算」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共產黨人,用自己的堅守,踐行著自己的對黨忠誠無悔誓言。可以說,正是對黨的忠誠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引領我們開創了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知恩圖報,善莫大禹。」我們每一個受到黨的甘霖滋潤、政策恩惠的中華民族兒女無不從內心發出呼喊:黨啊!您是我們的母親,是您讓中華民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世世代代銘記您比山高、似海深的恩情!對黨忠誠,我們做得再多也不為過。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我們要以當擔的行動來詮釋對黨的感謝與忠誠。感恩於黨首先要對黨忠誠。忠誠,就是心之堅定,在任何時候,都能堅定篤行;就是盡職盡責,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守崗位和公道正義。要時刻牢記黨的宗旨,認真執行黨組織交給的工作任務,在加強黨性修養和政治堅定中對黨忠誠。真正的忠誠是時刻將對黨的絕對忠誠貫注到黨員幹部的血脈里,激勵他們為黨為民的精神,支撐他們敢拼敢幹的脊樑,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工作中要保證以民為先,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掛在心上,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以真情換真心,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掌聲。要以民為本、對人民負責,關心百姓冷暖疾苦,體察群眾所思所盼,多思惠民富民之策,多行為民利民之舉,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曾國藩曾說過:「忠,不必有過人之才智,盡吾心之才盡而已」。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忠誠,不一定要有過人的才能和智慧,盡自己的真誠之心和真實本領就足夠了。但不論什麼樣的忠誠,最終還是要落到具體的實際行動當中,還是要體現到推動發展的具體過程之中,一定的歷史時期,對領導幹部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攻堅階段,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歷史賦予我們更多的使命,更重的責任,黨員幹部不但要守住本分,對黨和人民忠誠,還要具備創業幹事的高超本領和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真實能力。如果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體現的不是推動發展,而是碌碌無為,那這樣的忠誠必然顯得蒼白無力,必然在歷史發展潮流中被遺忘,也必然不被群眾所讚美。

新時期的黨員幹部,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大環境中,在各種關係瞬息萬變的嚴峻形勢下,緊密團結和帶領各族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繼往開來、開拓創新,才能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取得豐碩成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穩腳跟,在歷史發展潮流中擊浪前進,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才不會讓落後挨打的歷史悲劇重演。作為黨員幹部,要始終強化擔當意識,鼓足奉獻精神,擔起責,履好職,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貫徹好、落實好,做好基層黨建工作,做好群眾工作,做好推動發展的各項工作,團結和帶領各族幹部群眾投入到發展建設的大潮中,用在工作中取得的一個又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成效來體現對黨忠誠,來體現黨員先進性和自身價值。

用「忠誠」寫好「趕考」路上的新答卷。95周年又是新的起點,「十三五」正在起航,「新的偉大工程」再出發。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提高執政能力,永葆黨的先進性;踐行宗旨,創先爭優,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反腐倡廉,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在偉大、光榮、正確的黨的帶領下,我們的祖國將走向新的輝煌!我們的民族將走向偉大的復興!

「無論是美女的歌聲,還是鬣狗的狂吠,無論是鱷魚的眼淚,還是惡狼的嚎叫,都不會使我動搖」。就算千言萬語,似乎也表達不完我們對黨的忠誠和高歌禮讚,在我們的心中,除了感動、感激,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驕傲與您相伴,自豪與您同行。中國共產黨,您是一首千古傳唱的英雄讚歌,您是一盞千年不滅的熠熠明燈,您更是一位永遠屹立的東方巨人!我們一定把對您的忠誠落實具體的工作中去!

(作者單位:貴州省劍河縣委組織部)

扶貧協作共奏全面小康「交響樂」郭雪營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日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必須認清形勢、聚焦精準、深化幫扶、確保實效,切實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20年以來,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為區域協同發展、攜手發展、協作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有22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參加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行動指南和重要遵循。

這次座談會,打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跑」階段的「發令槍」。20年前,黨中央布局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經過20年的實踐探索,一些省份趟出了好路子。比如,福建和寧夏兩地「政府、企業、社會」深度協作,探索出「閩寧模式」等等,借鑒利用這些成功模式,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從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跑」階段掌握主動,取得先機,跑出好成績。

東西部扶貧協作要在「實」上下功夫,為此,要做到精準對接,精準聚焦,精準落地,因地制宜,一戶一策。不僅要在省際協作上繼續實踐探索,還要著力推動縣與縣精準對接,探索鄉鎮、行政村之間結對幫扶。把貧困地區最迫切的需求作為幫扶工作的努力方向,從經濟領域向教育、文化、衛生、科技等領域合作拓展,同時,發揮貧困地區的比較優勢,真正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只有牢牢樹立「一盤棋」的全局觀,才能實現先富帶動後富,形成「攜手奔小康」的生動局面。東部發達地區要堅持做到「西部所需,東部所能」,把人才、資金、技術投向西部欠發達地區,提高當地的「造血」能力;西部地區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搭上東部地區發展的「順風車」,大力培育本地產業,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激發自身潛力,從而儘快落實「全面」二字。

全面脫貧奔小康,是「十三五」時期的重中之重。早日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以逢山開路的闖勁、甩開膀子的幹勁、久久為功的韌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為此,還要堅持用好考核這個「指揮棒」,嚴格制度,加強監督,促進扶貧協作規範化、常態化、長效化,只有這樣,才能儘快補齊脫貧攻堅的短板,讓貧困地區的群眾在「大木桶」中有更多的「獲得感」。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東西部兄弟省份謀合力、注動力、放活力,那麼,我們必將早日完成5000萬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攜手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交響樂」。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橋西區委組織部)

災難面前築牢黨和人民的統一戰線龔肅川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安全生產和汛期安全防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守土有責敢於擔當,完善體制嚴格監管,以對人民極端負責的精神抓好安全生產工作。

入汛以來,據國家防總7月3日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已有26省(市、區)1192縣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3282萬人,緊急轉移148萬人,因災死亡186人、失蹤45人,直接經濟損失約506億元。如何直面、抗擊、戰勝災難,成為我們黨執政地位、服務宗旨、戰鬥能力的重要考驗。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給廣大黨員幹部提出嚴厲要求,給人民群眾一個負責的答案,而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講,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以休戚與共、血肉共存的精神直面災難。「水可以離開魚,而魚兒離不開水」,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與黨的利益在一起。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繫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成長的政治優勢,是廣大黨員幹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先進基因。各級黨員幹部要牢記人民群眾利益高於一切,從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大局出發,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擔當精神、責任意識,高度負責、自覺負責、主動負責,真正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工作要求,始終堅信「一切災難都是可以通過人為將損失降到最低」,挺身而出、果斷處置,不能有絲毫逃避,胸懷坦蕩、勇於承擔責任,不能有絲毫推諉,夙興夜寐、殫精竭慮、宵衣旰食,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對人民極端負責」,也是每一個幹部黨員必須具備的「先進基因」。

以身先士卒、捨我其誰的壯志抗擊災難。「災難面前,你首先是一名共產黨員」,這是一名指戰員對抗洪一線戰士的首要要求。如何應對災難是對共產黨的重大考驗,一個黨組織戰鬥力如何,一個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怎麼樣,抗擊災難就是「試金石」。災難面前,黨旗隨風飄揚,堡壘堅固屹立,各級黨組織始終站在抗洪抗災的最前列,用實際行動維護了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地位,黨的各項決策和部署暢通無阻,在抗洪搶險中得到充分體現和落實,充分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點亮了災區人民抗擊自然災害、無懼艱難困苦、共建美好未來的希望。而無數共產黨員冒著生命危險,迅速出現在災區最危險、最困難、最需要的地方,舍小家顧大家、經歷生死考驗,身先士卒、捨我其誰沖在了第一線,投入到抗洪救災中,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的黨、為人民謀福祉的黨,共產黨人始終「計利當計天下利」,衝鋒在前、不勝不休。

以精誠團結、眾志成城的韌勁戰勝災難。洪水考驗了黨和人民,黨和人民戰勝了洪水,這是人定勝天的一曲凱歌。歷次抗洪防汛鬥爭,傳頌著很多「團結就是力量」的普世讚歌,彰顯著黨員幹部與廣大群眾並肩戰鬥的偉大力量。歷史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誠團結、眾志成城,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而在災難面前,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黨員幹部與廣大人民群眾一起修築潰壩、一起幫助災民轉移,一起睡在泥濘地、一起吃著冷飯糰,看到他們面對險情的焦慮、面對勝利的喜悅。正是精誠團結、眾志成城,我們才能戰勝災難。而這個勝利的過程,更加培養軍民一家親的團結精神,密切黨和群眾的魚水關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百年復興奠定了精神支柱和感情基礎。

災難無情人有情,統一戰線同心同行。回想近期的熱播劇《海棠依舊》,「任何災難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災難正遠去,精神當永存,多少次災難面前,我們從容不迫;多少次災難面前,我們不忘初心,在抗擊一次次災難中,牢牢構築起黨和人民的堅不可摧、攜手向前的統一戰線,向著未來、昂首闊步、繼續前進!

(作者單位:達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自覺涵養容才雅量容劍鋒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等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領導幹部要有寬闊的胸襟,有容才的雅量。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推動發展的第一資源,是黨和人民事業興旺發達的寶貴財富。領導幹部對人才的態度和評價,關乎廣大人才幹事創業的狀態,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應該說,大多數領導幹部都具有愛才、護才的積極態度,懷有較為寬闊的胸襟。但是也要看到,有些領導幹部從個人主觀意願出發,對人才求全責備,認為有個性就是恃才放曠,敢直言就是目中無人;有些領導幹部急功近利,對人才價值的評價有失公允,認為「給條件就要馬上出成果」「給待遇必須迅速樹品牌」……所有這些,都是缺乏容才雅量的表現。包容力是現代領導者重要的心理品質和領導藝術,要真正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領導幹部必須自覺修鍊和涵養容才之量。

要集聚「容長」的內在能量。「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領導幹部也不可能是全才,面對自己所用的人才在很多方面比自己突出,某些領域的見識、能力和威望甚至超過了自己,特別是雙方意見不一致而事實證明自己錯了的時候,是妒忌打擊還是點贊笑納,考量的正是領導幹部的胸襟和遠見。劉邦對張良、蕭何、韓信三人評價的那段話,相信已是家喻戶曉,他用了三個「吾不如」,表達了對三位人才的讚賞。劉邦這種容人所長、用人所長的風格與智慧,集聚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優秀人才,成就了統一大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今的領導幹部,更應該虛懷若谷、以誠聚賢,多一些「蕭何月下追韓信」「徐庶走馬薦諸葛」的大局觀念與長遠眼光,對各種人才兼容並包,兼收並蓄,為我所用。

要撐起「容短」的寬闊肚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優秀的人,都存在自身的不足與短板。容人之短,這裡說的「容」並不是縱容、袒護的意思,而是容忍、寬容之意。所謂「大人不記小人過,宰相肚子能撐船」,領導幹部就要從全局出發,在維護原則的前提下對人才的短處有所包容,切莫以「小肚雞腸」對人才的細小不足耿耿於懷、斤斤計較,須知「以人小惡,忘人大美」必然導致「失天下之士」。更何況,優點和缺點是相對的,一個人的缺點往往是優點的延續,優點常常是缺點的轉化。比如,「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對接待聯繫工作崗位是缺點,但對研究和保密工作卻是優點。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獨來獨往,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但是華羅庚獨具慧眼,力排眾議舉薦他,同時,恰恰正是這些「缺點」,他才能安於寂寞、心無旁騖,摘下「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學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要充盈「容異」的恢宏氣量。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世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閱歷、專長、性格、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特別是在前沿領域學習成長的各類人才,一般都比較有個性,特別是想法、看法甚至做法往往標新立異,在普通人看來不免顯得「另類」。二戰時期美國著名軍事家麥克阿瑟,資格老,威信高,聽不得不同意見,但是,他的參謀艾森豪威爾經常提意見甚至頂撞他。麥克阿瑟老婆建議把他撤職,麥克阿瑟則說:人才難用有作用,奴才好用沒有用。領導幹部一定要有寬闊的心胸和度量,對人才要常接觸、多包容、勤關懷,尊重個性、支持創新。不要把率直敢言甚至當面頂撞自己的人才看作是「對著干」的打擊對象;不要對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才貼上「不合群」的標籤;不要對勇於挑戰、敢於探索的人才下「不穩重」「不安分」的負面評價,而是要把有個性的人才看成是難得的財富,倍加珍惜,因為能容才有福,大度量就有大福氣。

要積澱「容錯」的厚實分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特別是從事革新性、首創性工作的各類的人才,更容易面臨犯錯的時候。對人才偶爾出現的失誤乃至錯誤,作為領導幹部,如果「一棍子打死」令其「永不翻身」,不僅寒了人才的心,也誤了黨的事業。須知道,事業發展和人才成長絕非一帆風順,要允許人才在成長的過程中交必要的「學費」,既要鼓勵他們贏取成功,也要寬容他們的失敗,還要幫助他們儘快走出失敗的陰霾,這才是黨管人才的應有擔當和現實分量。而且,即使沒有犯錯,人才的能力和作用也有「潛伏期」甚至「瓶頸期」,如同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有其特定的規律一樣,人才才能的顯露與價值的創造需要一個過程,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在人才開發上堅持辯證、發展的眼光,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力;既要委以重任,又要予以信任;既要壓擔子,又要卸包袱,不急於下結論,不忙於出成果,最大限度地釋放人才的價值與能量。

「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見識俗。」在對待人才方面,器局小,則難容才;見識俗,則難聚賢。作為主政一方的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自覺涵養容才雅量,圍繞中心大局,著眼事業發展,以宏大的格局凝聚人才,以人才的發展贏得未來。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委組織部)

破解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

陳寶生(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場大考,目前已經到了決勝階段,到了一鼓作氣衝刺的關鍵時刻。我們要把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與我們所乾的事情結合起來,把各項推動改革發展的措施儘快落地落實,下大決心、花大力氣破解重點難點問題。

  經濟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和關鍵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確立了我國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三步中的第一步是實現「溫飽」,第二步是實現「小康」,第三步是基本實現現代化。從小康目標的提出,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黨根據形勢變化,契合時代脈搏提出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建設小康社會,經濟是基礎、是支撐。

  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經濟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仍然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使發展達到一個新水平,同時堅持科學發展,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從經濟發展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有很多有利條件。一是物質基礎雄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家經濟實力快速躍升,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二是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科技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有了新的歷史性提升。三是市場空間廣闊。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通過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在不斷拓展市場發展新的空間。四是結構調整取得標誌性進展。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加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五是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隨著宏觀調控不斷完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韌性和迴旋餘地在加大。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不可避免換擋的同時,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增長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也要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艱巨挑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三個沒有變」決定了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目前從總量看,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已居世界前列,但按人均算就排到後面了。我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的70%,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從綜合發展水平看,特別是在創新能力、勞動生產率、社會福利水平等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時,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體也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對此,要加強對經濟發展重要性的認識,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鬆。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破解的重點難點問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補上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短板,是我們努力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首先,解決好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問題。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速度、方式、結構、動力發生了變化,即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這裡的關鍵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遵循經濟規律的協調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其次,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所在。從宏觀上看,短板無所不在,不僅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領域有短板,而且各個地方也有各自的短板,即使是經濟發達地區,短板也同樣存在。從微觀上看,各地短板的種類和長短具有相對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的全面進步。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將主要依靠增進公平激發全體人民的創新活力,形成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因此,在新舊動力轉換的新階段,補短板的核心是補公平的短板,增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並為完成第二個百年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其中,最突出、最具有普遍性的短板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脫貧短板。雖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人人同樣的小康,但如果現有的農村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沒有明顯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不能讓人信服。二是民生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表現在不同群體的民生保障方面。三是生態短板。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經濟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我們要儘力補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最後,提高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十三五」時期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如果發生重大風險扛不住,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重大風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因此,必須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從經濟風險防控來說,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化解產能過剩、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容易引發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有所預判並積極加以應對。

  用新發展理念破解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用新理念推動創新發展,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需要創新。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表面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實際上是有效供給不足,從根本上說是結構性問題。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宏觀經濟調控兩個基本手段,前者的重點是解決結構性問題,後者的重點是解決總量性問題。在不同階段,是以供給側為重點還是以需求側為重點,取決於當時的宏觀經濟形勢。當前,應對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的長期目標,是要通過改革創新釋放經濟潛在的總供給能力,提升供給系統滿足需求的能力與水平,從根本上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和企業整體競爭力。推進供給側改革要有底線思維,要堅決守住增長和民生兩條底線,瞄準既能有效提高供給也能在短期增加總需求的領域精準發力。要以結構深度調整、振興實體經濟為主線調整完善相關政策,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用新理念推動協調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需要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力。「十三五」時期,中央提出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水平,要讓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意義重大。從供給看,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減少的情況下,對穩定勞動力供給和工資成本、培育現代產業工人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從需求看,對擴大消費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擴大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具有重要意義。實現這個目標,既有利於穩定經濟增長,也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是全面小康社會惠及更多人口的內在要求。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打破城鄉二元體制,解放生產力。在這一新形勢下,土地問題成為焦點所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推進好農村這一重大改革創新,是加快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關鍵。

  用新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各個方面,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牢固樹立生態環境底線意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當前,全球產業鏈面臨綠色重構,我們要積極主動應對綠色化挑戰,遵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綠色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搶抓未來發展新機遇的重要手段。

  用新理念推動開放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十三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環境更加錯綜複雜。我們既要立足國內,充分運用我國資源、市場、制度等優勢,又要重視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极參与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努力在開放中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用新理念推動共享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十三五」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突出短板,需要有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制度設計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貧困人口脫貧,就其基本性質而言,應該屬於市場做不了或市場做不好的領域。因此,補短板的制度設計需要在堅持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發揮好政府的作用,解決好政府缺位和不到位問題,補上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的缺位,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堅持理論自主性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前提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金民卿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提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不僅難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這段話突出地強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創造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要完成這個重大任務,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絕不能忽視,這就是必須牢牢堅守理論自主性。

  一、堅持理論自主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

  堅持理論自主性原則,既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同其他階級的理論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體現在它主張每一個國家的理論建構必須體現自身的特色。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代表無產階級立場的新世界觀,深刻揭示了歷史發展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解放道路、奮鬥目標,是無產階級意識獨立性的科學理論形態,同其他意識形態有著根本的區別。堅持理論自主性,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教育群眾,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劃清界限,同時必須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另一方面,每一個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獨立自主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本國實踐、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貫徹理論自主性原則,必須在把握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立足於本國具體國情和實際需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發展。依附於外來的理論標準、話語體系,在理論上絕不可能形成獨創性的建構,在實踐上必然遭致失敗。

  二、堅持理論自主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經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歷史經驗,對於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要啟示,毫不動搖地堅持理論自主性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經驗。

  第一,同錯誤思想進行堅決鬥爭,捍衛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確保理論上的先進性。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就同實驗主義、無政府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進行論戰,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掃清了思想障礙。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先行者們積極開展了同國家主義、戴季陶主義的論戰,向大眾傳播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一種新思想上升為指導理論。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人和一些學者同國民黨圍繞著真假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否適合中國等問題展開論戰,在澄清真假三民主義的同時,宣傳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深入探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任務和出路等問題,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20世紀40年代末,在中國革命即將勝利之際,毛澤東撰寫了《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唯心史觀的破產》等文章,揭露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帝國主義本質,批評了國內一些對美國帝國主義的幻想,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對中國革命作了科學分析。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進行深刻批判,為推進改革開放廓清思想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對西方憲政民主、「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進行了有力批駁,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打牢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

  第二,抵制各種外來力量控制,打破黨內的理論依附思維,捍衛理論上的獨立自主性。中國共產黨為爭取理論自主進行了長期而艱辛的努力。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尚處於幼年階段,缺乏組織上的獨立自主和理論上的獨立建構,實際上存在著對共產國際和國民黨的雙重依附,在重大問題上缺乏獨立話語權和自主決策權。但是,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努力打破限制,在中國社會性質、各階級地位分析、農民運動、領導權等問題上,發表了重要的自主性的理論觀點,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奠定了基礎。土地革命時期,黨內普遍存在著對共產國際指示和俄國十月革命經驗的教條主義,連續出現了三次「左」傾錯誤。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革命道路,並提出「反對本本主義」、「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走向獨立自主的標誌性事件。自此以後,黨在組織上和理論上得到比較順利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不斷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反社會主義的思想進行鬥爭中,保持了自身理論上的自主性,堅持立足於中國具體國情,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第三,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和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創性的理論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是獨立自主的主動性過程而不是外在強制的被動性過程,是根據實踐要求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教條主義的照搬照抄過程。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是中國人而不是其他人,必須把立足點放在中國人自己身上,放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上,必須是獨立自主而不是被動強制地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中國實際。另一方面,這個結合過程是開放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而不是封閉僵化的,因此在本質上是一種再創造的創新性過程。

  三、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理論自主性

  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過程中,必須牢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主性原則,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理論自主性的優良傳統,堅決打破各種理論依附思維,堅定地立足當代中國實際,創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首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雖然我們黨一直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但在思想理論界依然存在著大量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些人以「異質性」「包容性」的名義搞指導思想多元化,用各種各樣的「主義」「理論」來取代馬克思主義,鼓噪所謂的「普世價值論」「西方憲政論」等。對於這些具有鮮明政治色彩的錯誤思想,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堅定的政治定力,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和批判,敢於和善於進行理論鬥爭。

  值得注意的是,在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也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一些人刻意抬高「生存論」「生活論」「實踐論」「主體論」「過程哲學」的地位,力圖降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地位;一些人把西方某些學者的觀點進行包裝,套上馬克思主義的名頭,在中國思想界宣揚,製造馬克思主義多元化的迷霧;一些人主觀地「製造」出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列寧的馬克思主義,青年馬克思主義、中年馬克思主義、晚年馬克思主義,割裂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和一脈相承性,並挖空心思地論證這些「不同的」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對立;一些人把馬克思主義文本化、學院化、晦澀化。我們必須處理好尊重差異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關係、堅持基本原理同學術創新的關係、基本原理統一性與學術研究多樣性的關係、政治性話語與學術性話語的關係,澄清模糊認識,堅決抵制把馬克思主義碎片化、庸俗化,維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整體性。

  第二,堅持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標準。我們正處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種文化觀點相互激蕩,不同意識形態相互滲透,文化意識形態安全形勢日趨複雜。一些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輸出和滲透從來沒有停止,而且越來越以學術化的形態展開。他們編製了一系列所謂的「普世價值」和普遍標準,輸出了一系列包含著意識形態內容的教材,派出大批學者宣講符合自己意志的學術話語,為其他國家培養遵循自己標準的所謂學術精英,以學術發表、會議、評獎等形式推廣他們的價值理念、發展模式和學術標準。中國早已成為這些國家意識形態滲透和學術話語傳播的重點地區。

  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學術化的傾向和文化標準普世化的做法,在我國理論界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表現。一些學者、學術機構甚至某些管理部門,已經自覺不自覺地陷入對「洋教條」的膜拜當中。一些人根本不細究或者故意掩蓋西方學術標準背後的意識形態指向,以適應全球化、思想解放、學術自由的名義,把「普世價值論」、歷史終結論等意識形態話語平移到國內,大力推廣並奉為圭臬,提出一些所謂的「理論」或「主義」來「替代」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一些人把新自由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視為學術標準,彷彿不使用這些話語就是學術水平缺失,反之才是思想精英,特別是當堅守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對這些做法提出質疑和批評時,往往被視為「缺乏時代感」「傳統保守」等。

  標準是最重要的導向。當前必須引起重視的是,一些部門和機構在制定學術考核、機構評估、人才引進、職稱晉級的標準時,把目光盯在西方的學術刊物、評價標準上,以是否使用引進西方原版教材、是否在歐美刊物發表文章、是否有歐美留學經歷作為硬性尺度。在這種導向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失語」「無語」「妄語」情況。一些人完全放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話語和契合中國實際的表達話語,而用西方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的話語體系來闡釋中國的現實。因此,面對朝氣蓬勃的中國實踐,一些理論文章根本不能做出有深度的分析而處於「失語」狀態,或者完全把學術理論變成自說自話的文字遊戲而處於「無語」狀態,或者一味地按照外來話語背後的意識形態指向進行無端地挑刺和攻擊而處於「妄語」狀態。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真正做到政治上的堅定和理論上的自主,徹底打破對西方學術理論標準和學術話語的依賴,絕不能搞依附發展,更不能搞模式崇拜。必須把丟失的話語找回來,把缺乏的話語建起來,把有效的話語繼承下來,把有用的話語引進來,把模糊的話語弄清楚,把錯誤的話語清理出去。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充分發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構建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具有中國自身特色、適應中國發展需要的學術話語和評價標準,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當代水平。

  第三,堅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原則和方法。習近平同志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我們要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優秀文化三方面資源,既要向內看又要向外看,既要向前看又要向後看,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特點、遵循學術發展規律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法和原則,必須認真貫徹落實。

  對於國外優秀文化資源,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自己的實踐和理論需要出發,學習借鑒,為我所用。一方面,必須以開放的胸懷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有益的思想文化,包括哲學、文藝、政治、法律、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成分,推進中國的理論和實踐發展,絕不能搞封閉自守、盲目自大。另一方面,必須摒棄教條主義,破除迷信思維,把立足點放在中國的實際上,把一切外來的優秀文化同中國的現實實踐和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之中國化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絕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發展,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沉澱為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品格,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最深厚的思想資源。但是,傳統文化也是一個良莠並存的複雜系統,包含著特定的時代烙印。為此,我們必須著眼於當代人類社會的基本發展趨勢,進行甄別選擇,去糟粕、取精華,克服其歷史和文化局限性,以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豐富其內容。

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必須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必須在這方面下大功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第四,堅持構建能夠推動中國實踐發展的話語體系。一是建構具有自身標識性的概念系統。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這是創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工作。馬克思在創建科學世界觀的過程中,完成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就是實現術語革命,他所運用的經濟學術語同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術語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也創造了一系列標識性概念,諸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小康社會、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四個全面戰略、五大發展理念等重要概念和範疇,這些都是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性概念。

  二是形成具有創新性的思想觀點。要立足於中國實踐,凝練和提升中國發展經驗,分析和回答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當代中國的發展實踐產生了最新的經驗,需要用新的理論來概括和總結。同時,新的社會實踐也提出了眾多問題,需要從理論上給予回答。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就是要深入總結和提升中國經驗,解釋和分析中國道路,深化和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理論和制度成果,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

  三是創建具有解釋力的學術理論。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到底要能夠形成解釋現實、引領實踐的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深刻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闡明了實現無產階級解放的道路方向和方式方法;列寧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新特徵,科學回答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重大問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列寧主義階段。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期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回答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等理論,不斷推進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發展,這些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構建當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我們應該以高度的理論自信和理論自覺,深入研究、廣泛宣傳、豐富發展這些創新思想。

鮮明樹立正確用人導向

中國組織人事報特約評論員

  用人導向是旗幟、是標杆。換屆要選出好乾部、配出好班子、換出好面貌,必須鮮明樹立正確用人導向,讓幹部群眾從選出來的人身上,切實感受到組織上的公心公平公正。

  要樹立堅定忠誠的導向。對黨忠誠是黨章對黨員幹部最根本的要求,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絕對忠誠。換屆選人要看很多條,首先是看這一條,看理想信念是否堅定,堅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否嚴明,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是否堅決,大是大非面前立場是否鮮明。歸根結底,就是要選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幹部,不能選那些與黨離心離德的「兩面人」,確保各級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忠於黨和人民的人手中。

要樹立敢於擔當的導向。大事難事看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大力選拔使用堅持原則、敢於擔當的幹部,才能激勵更多幹部勇於任事、真抓實幹、攻堅克難。當前,一些幹部思想困惑增多、積極性不高,存在能力不足「不能為」、動力不足「不想為」、擔當不足「不敢為」的現象。換屆中,要重視選拔面對矛盾問題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困難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失誤錯誤敢於承擔責任的幹部。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別要重視選拔那些在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敢於擔當、主動作為的幹部,把那些不擔責、不干事的「逍遙官」「太平官」擋在門外。

  要樹立群眾公認的導向。幹部業績在實踐,幹部聲名在民間。群眾看換屆,最關心的是看選出什麼樣的人帶著大家一起干。要多到幹部群眾中聽真話、察實情,注意在街談巷議、鄉語口碑中識別幹部,真正把那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群眾有真感情、為老百姓辦實事、口碑好威信高的幹部用起來,堅決不用那些漠視群眾疾苦、侵害群眾利益的人,引導廣大幹部一心為民、勤政廉政,更加密切地聯繫服務群眾。

  要樹立重視基層的導向。基層是鍛煉幹部的主戰場、檢驗幹部的主陣地。換屆中,要注重選拔具有基層領導經歷和工作經歷、在基層經過紮實歷練的幹部,注重選拔在艱苦地區、困難地方努力工作、業績突出的幹部,注重選拔長期紮根基層埋頭苦幹、默默奉獻的幹部。通過換屆,引導廣大幹部到基層一線去推進工作、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到條件艱苦、情況複雜、矛盾問題多的地方砥礪品質、錘鍊作風、增長才幹。

  樹立正確用人導向,關鍵是各級黨委發揮好領導和把關作用,公道正派地選人用人。要著眼事業發展和領導班子建設需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新時期好乾部標準,綜合分析、全面把握,既重能力又重品行,既重政績又重政德,真正使品德端正的幹部受到重用,使品行低劣的幹部受到警醒。要以集中換屆為契機,加大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幹部的力度,積極推進幹部能上能下,努力營造敢於負責擔當、爭相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要嚴肅換屆紀律,對拉票賄選、跑官要官、跑風漏氣、說情打招呼等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確保選人用人風清氣正。(中國組織人事報特約評論員)

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精神和創新基因

張豈之

  《道德經》中所闡述的「眾妙之門」,也叫做「道法自然」,即道轉化為萬物是自然而然的,這就是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用語。

  與古希臘不同,中國古代的科學和哲學充滿求實的科學精神和辯證思維。

  我國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既要有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熏陶,也不可忽視西方近代科學精神的研習。只有推動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吸取人類優秀文化(含科學精神),我們才能培養出眾多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

  二十多年前我國高等教育開始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與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聯繫,稱之為文化素質教育,取得很大成效。今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育,不能離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精神,這也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屠呦呦與中國科學精神

  2015年,瑞典當地時間12月7日下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女藥物學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用中文發表了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講。

  在演講中,她將發現青蒿素的原因概括為五個方面,即「目標明確、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學科交叉為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信息收集、準確解析是研究發現成功的基礎」「關鍵的文獻啟示」「在困境面前需要堅持不懈」「團隊精神,無私合作加速科學發現轉化成有效藥物」。其中,「關鍵的文獻啟示」包括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受其啟發,屠呦呦及其團隊創造性地意識到,提取過程需要避免高溫,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關於青蒿入葯,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後的《神農本草經》《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本草綱目》等中醫藥學典籍都有關於青蒿治病的記載,但沒有明確青蒿的植物分類品種,這客觀上增加了發現青蒿素的難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不高,還有藥用部位、產地、採收季節、純化工藝的影響,因而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確實來之不易。

  屠呦呦特別提到,中國傳統醫藥是一座豐富的寶藏,值得醫藥工作者去借鑒和發掘。當年,她通過大量收集和整理歷代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並收集民間防治瘧疾的方葯,得到了從青蒿中提取抗瘧成分的啟示,在非洲和其他地區使用,取得了很大療效。她說:「通過抗瘧葯青蒿素的研究歷程,我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醫藥學研究者可以從中開發新葯。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於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說明中國有自身的科學精神。中國第一部編撰於戰國時代,在西漢時寫定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託名黃帝撰,實際是戰國時諸多醫學家共同完成的,包括《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素問》的內容偏重中醫人體生理、病理學、藥物治療的基本理論;《靈樞》主要論述針灸理論、經絡學說和人體結構等。

  2015年12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指出「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說明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經》的科學精神

  客觀世界的規律——這是今天我們的用語,在中華古代的經典文獻中,稱之為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道德經》。

  在《道德經》中老子闡述世界的本原是道,這裡「道德」不是指人的行為規範,而是論說人們怎樣才能認識並掌握道。全書81章,約5000字,直接談到道的有77章,道字出現74次,從不同角度闡述人們怎樣才能認識世界的規律。

  道在漢語系統中最初指道路,老子講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說的道路。再向前進,走到盡頭,道就變成為世界本原了。《道德經》第一章是全書的經緯,探索世界的本源。讀了第一章,才能理解其他各章。第一章開始:「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表述,但用語言文字表述的道不是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表述,但用語言文字表述的名不是常名。「無,名天地之始」,無才是天地的開端。無指空間,沒有任何形象,所以說無叫做天地的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才是萬物的開端,有了具體的形象。老子接著提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人們用無去了解道的奧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用有去體會道的創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無和有都是道的表現。「同謂之玄」。「玄」是黑色,意味著深遠幽杳,看不清楚它的細節。結論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種玄妙才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

  由以上可以看出,《道德經》不用「神」,不用上帝、祖先去說明世界的來源,也不用不同的物質如金、木、水、火、土去揭示世界的來源,而是用智慧去闡述世界的本質與來源,這是哲學的方式,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體現。哲學與科學,都是智慧之學,是從多中求一的學問。世界現象紛紜複雜,其中貫穿著的本質是道,分而言之,就叫做無和有。道如何轉化為豐富多彩的世界呢?這種變化的過程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需要對此加以研究,很難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總之,《道德經》中所闡述的「眾妙之門」,也叫做「道法自然」,即道轉化為萬物是自然而然的,這就是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用語。

  兩漢之際形成的道教,背離了《道德經》的本來思想,將其轉化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中國道教中仍然可以找到科學思想的因素,不過這些大都和宗教聯繫在一起,被引導到追求長生不死的宗教信仰上去了,它和中國古代的科學精神並不相同。

  中華儒學論獨立思考

  孔子《論語·學而》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講學習與思考的關係,但他更加強調「聞一以知十」,即獨立思考。因為不經過獨立思考,學生們是不會聞一知十的。如果他們經過獨立思考得出與老師不同的結論,那怎麼辦呢?《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如果老師講的是真理,便欣然接受;如果不是,也不盲從。

  東漢時期住在洛陽的一位思想家王充敢於獨立思考,對孔子的一些言論提出了質疑,例如《論語·顏淵》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王充對這段話提出了異議。他贊成「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讓生於有餘,爭生於不足」的理論,認為孔子「去食」的觀點值得商榷。

  獨立思考,自然會產生疑問。人們經過獨立思考使疑問得到解決,認識也就得到提高。這正如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這些話是有道理的。

  中外學界長期有一個看法,認為中國曆來重人事輕自然,長於倫理而短於邏輯,甚至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精神。曾經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先生在回憶錄中說:「中國人很滿意現實世界,從來不想對大自然作深入的探討。中國未曾發展自然科學,只是因為她根本無意於此。」事實是否就是如此呢?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不這樣看,他在《西方科學的基礎與古代的發明》中的一封信里說:「西方科學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發現(在中國)全都做出來了。」與古希臘不同,中國古代的科學和哲學充滿求實的科學精神和辯證思維。

  還要提到,20世紀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說過:「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人則一直傾向於發展辯證邏輯。與此相應,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在這方面,西方是初等的,而中國是高深的。」

  什麼是辯證思維,中國古代哲學家和科學家認為,事物莫不「有對」,如陰陽、正反等;「有對」才有變易;有變易才會暢通、發展。這在《易大傳·繫辭》中有清楚的論述。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經歷了三次高峰。南北朝為第一高峰,以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醫藥家陶弘景,地理學家酈道元和農學家賈思勰為代表;宋元時期為第二高峰,以法醫學家宋慈,數學家秦九韶,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郭守敬,農學家王楨,木工理論家、木工機械設計和製造工藝的總結者薛景石,物理學家、數學家趙友欽為代表;晚明是最後一個高峰,以醫藥學家李時珍,水利學家潘季馴,數學、天文、曆法、軍事、測量、農業和水利專家徐光啟,農學家、工藝學家宋應星,地理學家徐弘祖為代表。三個高峰的起伏間,眾多科學家勇於探索、積極求真,他們的科學思想與中國特有的辯證思維相聯結,成為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在文化互鑒中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

  在我國高等教育中,長期以來,關於古代科學思想的論述,被放在了一個不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有人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缺少科學精神,主張只向西方近代科學思想學習。今天來看,這個觀點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我們認識到,中國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不能忽視向西方近代科學精神學習,也不可置本國歷史長期積累的科學精神於不顧。

  不論是向外國學習科學思想,還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學思想,這兩方面對於中國的大學生都是必要的。不同國家的科學思想實際上是不同文化血脈的表現,其內容和形式都有不同。比如,中國古代科學精神源於對天道和人道相互關係的探討而結出辯證思維的果實,帶有中華文化的特色。培養中國的科學家、教育家,這方面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不能忽視的。

  總之,我國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既要有中國古代科學精神的熏陶,也不可忽視西方近代科學精神的研習。只有推動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吸取人類優秀文化(含科學精神),我們才能培養出眾多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

共產黨員就要有一股「軸」勁賈玉保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紮根中國大地、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從95年前南湖紅船的幾十個人到現在遍布全國的8700多萬人,中國共產黨員隊伍日益壯大;從二十世紀初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落後挨打局面到二十一世紀新紀元的崛起東方、國富民強讓世人刮目相看;從建國之初的舉步維艱、摸索前行到「十三五」描繪「兩個一百年」的偉大「中國夢」。各國看待中國的眼光正在為中國的發展壯大而發生改變,世界經濟的發展正在越來越多地依賴中國經濟提供動力,全球治理正在從中國治國理政模式看到新的希望,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

因為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就有這麼一股「軸」勁!這種「軸」勁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氣,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是「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信仰。

正是這股「軸」勁,在革命戰爭年代讓無數共產黨人甘冒槍林彈雨,不怕流血犧牲,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從「紅槍白馬」的趙一曼到臨刑前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李大釗;從「把牢底坐穿」的何敬平到堅信「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從「努力到死,奮鬥到死」的方誌敏到帶領獄友綉紅旗的江姐。這股「軸」勁讓他們的革命精神在極端惡劣的歷史環境中,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下綻放出耀眼的光輝,激勵著後來者前赴後繼,至死不悔。

正是這股「軸」勁,在和平建設時期讓無數共產黨人甘願奉獻自己,不怕艱辛困苦,為建設新中國而忘我工作,無私付出。從為了祖國石油事業「盆端桶提」的「鐵人」王進喜到臨終前要求把自己埋在沙丘上的焦裕祿;從「把自己當做泥土」的孔繁森到被當地群眾譽為「谷公」的谷文昌;從「希望和百姓經常在一起」的牛玉儒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這股「軸」勁讓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必將永遠珍藏在人民的記憶中。

這股「軸」勁,如一面面旗幟,獵獵飄揚,帶領全體黨員奮勇直前;像一根根支柱,堅不可摧,擎起共和國的建設大廈。這股「軸」勁,已融入千千萬萬黨員的血脈之中,融入了深厚的人民情懷,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

如今的中國,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中國夢而奮勇前行。改革進入深水區,啃的是硬骨頭,靠的是勇氣,是智慧,是擔當,正需要這股「軸」勁。有了這股「軸」勁,才能保持開拓奮進、直面挑戰的激情;才能祛除計較個人得失、幹事瞻前顧後的懈怠;才能嚴防鬥志衰退、作風鬆散的危險。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今天,「軸」勁有助於黨員幹部守住理想信念宗旨核心價值觀的「高線」,也有助於守住黨的紀律這條「底線」。「軸」勁無疑為廣大黨員幹部嚴格自律、乾淨幹事上緊了發條,擰緊了「總開關」。縱觀落馬貪官思想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失守的軌跡,正是忘記了初心,丟掉了「軸」勁,才放鬆了對各種誘惑的警惕,讓權力沖昏了頭腦,突破了「底線」,超越了「高線」。

「軸」勁是信念,是堅守,是執著,也是保持共產黨員純潔性和先進性的砝碼,是忠誠幹事、乾淨做人的約束。共產黨員忠誠履職、盡心盡責、勇於擔責需要「軸」勁;全面從嚴治黨,零容忍懲治腐敗、觸動利益深化改革需要「軸」勁;幹事創業,出成績,爭先進,創品牌需要「軸」勁。我們堅信,中國共產黨只要堅持這種「軸」勁,不輕言放棄,不輕易退縮,必將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委組織部)

年輕幹部要學會「根往下扎」吳作明

根往下扎,樹往上長。樹有多高,根有多深。樹大根深,根深蒂固,根深葉茂。樹離不開根,根離不開樹,二位一體。這是自然現象和客觀規律。

年輕幹部要成長為參天大樹,棟樑之材,就要像根學習,深深往下扎。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當前,有的年輕幹部心高氣傲,眼高手低,缺乏實踐工作和基層群眾工作經驗,不願學根往下扎,而是學浮萍在上面漂著。有的「恐下」怕下基層,怕見群眾,怕紮根;有的「拒下」,寧肯辭職,也不下基層,不想、不願紮根;有的「身下心不下」,人在下面,心在上面,身心兩層皮,無法紮根。以上這些反應和表現,說到底就是紮根基層,怕吃苦、怕受累、怕臟;怕下去上不來,影響仕途發展。

事實恰恰相反。俗話說,不吃苦中苦,難得甜中甜。難做人上人。唐僧歷盡千辛萬苦,八十一難,才取的真經。實踐出真知,基層出經驗,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實踐、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年輕幹部只有紮根基層、群眾,才能吸取政治營養,取得治國理政真經,得到歷練鍛煉,增長才幹,方能成大器,擔大任,辦大事。為國擔憂,為民解難。否則,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從書本到書本 ,從理論到理論,就會犯官僚主義、主觀主義錯誤,亂彈琴,瞎指揮,害人害己,誤國誤民。難怪有的群眾形容有的年輕幹部「嘴上無毛,說話不牢」,「腳下無根,辦事不穩」習近平總書記從上到下,紮根基層多年,從知識青年做起到大隊支部書記、縣委、市委、省委書記直至到總書記,從下到上,從低到高,熟知基層,懂的群眾,與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深受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基層實踐工作經驗,方能擔任大國領袖,擔當起振興中華,奔小康的宏圖大任。

因此,年輕幹部要想成大器,擔大任,做大事,不能鼠目寸光 ,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那嘎達,要放眼長遠,人往下走,根往下扎,深深地紮根於基層和人民群眾中,這是年輕幹部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年輕幹部要學岩石上的勁松,迎風傲雪,根往下扎,默默無聞,破土鑽石,攝取營養,積蓄能量,厚積薄發。暮色蒼茫看勁松。如何做到根往下扎?

一要靜下心。心靜,才能身靜,身靜,才能默默無聞根往下扎。當下,花花世界,物慾橫流,燈紅酒綠,眼花繚亂,心浮氣躁,爭權奪勢,追名逐利,享樂主義。難怪有的年輕幹部「恐下」,「拒下」。主要是心不清,心不靜。太上老君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說的是人神要常清靜,必須譴欲澄心,去掉一切私心雜念,凡塵世俗。心底無私天地寬。無欲則剛。靜能修身,靜能生悟,靜能思遠,靜能制動。年輕幹部只有志向遠大,意志堅定,遠離世俗紅塵,才能紮根基層,造福黎民百姓,為國擔當大任。

要躬下身。根往下扎,要親力親為,不能找「幫辦」,更不能找「替罪羊」,必須親自身入基層,深入群眾。身不下海,不知海深,身不攀山,不知山高,腳不上路,不知路遠。躬身,要有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精神,勞其筋骨,煉其心志,才能強身健體,增長才幹。躬身的另一層意思是在紮根過程中,要先虛心當學生,後當先生,先當群眾,後當幹部。以基層為課堂,拜群眾為講師,虛心、虛心、再虛心;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才能深紮根,扎好根。

要紮下根。不擇土壤環境,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越是艱苦的環境,越是培養鍛煉年輕幹部的「沃土」。紮根,不僅要身扎,更要心扎。達到身心合一,知行統一。身臨其境,心靈感悟。直到從實踐中,群眾中獲取真經。要紮下根,還要磨練耐心和恆心。不能扎一頭就走,踏一腳就跑。要克服紮根一陣子,樹立紮根一輩子思想。要耐住性子,經得住寂寞和誘惑的考驗。咬定青山不放鬆,「十年磨一劍」。鍥而不捨,韌而不斷,直到成大樹,做大材,任憑祖國和人民檢閱。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縣檢察院)

「七一」講話指明中國未來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發表後,得到巴基斯坦學界和媒體的高度評價,他們認為,「七一」講話為中國今後發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國人民未來奮鬥的指南。

  巴基斯坦戰略研究所所長、前駐華大使馬蘇德·漢高度讚揚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講話。他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再一次申明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靈魂是為人民服務,並在這一宗旨指引下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這在當今世界是史無前例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馬蘇德說,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中國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復興之中。將機構改革、強化管理以及現代化發展放在工作的首位。他說,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世界秩序新構想:倡導和實踐「雙贏合作」模式。中國領導人已經表明,中國不會強行推廣其政治理念,會努力在更廣泛的國際共識基礎上,就有關安全、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等事項達成國際合作和決策。而「一帶一路」就是這一原則的最好體現,它無疑將使沿線國家加強聯繫,分享繁榮,避免衝突和對抗。

  巴基斯坦資深安全分析家、退役陸軍准將納西爾·穆罕默德對本報記者表示,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所指明的路線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強調不能忘記過去老一輩共產黨人、無數仁人志士在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建設目標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他說,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科學有機地與本國特點相結合。通過制定和實施內外政策,中國對世界,特別是對鄰國發揮了重大的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清楚地表明,中國願與鄰國共同發展,共同走向繁榮與進步。他強調指出,創新、反腐和法制將為現代中國開闢一條全新的康庄大道。

  巴基斯坦資深專欄作家、記者塔西爾·漢說,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講話為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指明了今後前進的方向。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國在國際上和平解決分歧的立場,向那些自認為是國際問題決策者的國家和領導人發出了明確信息——國際秩序不應由一個國家或一些國家操縱,而是應該由更廣泛的國際共識來決定。

永葆初心跟黨走

陳軍

  鄧小平同志的女兒曾問他,長征的時候做了什麼,小平同志的回答只有三個字——「跟著走」。

  仔細品味,「跟著走」意味深遠。人生之路,從年幼時拽著父母的衣角怯生生地走,到少年時跟隨導師探著走,再到成年後看準方向堅定地走,前方有一盞明燈,身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跟著走,就能始終保持熱血沸騰、心明篤定。

  跟著走,最關鍵的是跟誰走,選擇體現出價值判斷、心理認同和理想追求。跟著正確的、真善美的道路走,離真理會越來越近;沿著錯誤的、假惡丑的道路走,便只能與既定方向南轅北轍。

  從革命到建設年代,為什麼無數仁人志士選擇了跟著共產黨走?為什麼這一走就風雨同舟、不離不棄?因為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人民的利益,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因為共產黨有鐵一般的紀律,前途光明,讓人民看到了希望,自覺自愿地跟著黨走。同時,中國共產黨也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

選擇了正確的信仰,堅定了正確的方向,就要不畏困難和挑戰,不忘初心,堅定不移地跟著走。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說,不管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黨員,只要入了黨,在這個隊伍里,就都是「跟著走」的一員。這樣的「跟著走」是無數股細小的棉麻絮擰結起來的無比牢固的巨繩,這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力量是可以創造輝煌、攻堅克難的。

  跟著走,就要不掉隊。黨的旗幟在哪裡,就要跟向哪裡。但任何一條道路都不是一路平坦、不經風雨的,路上可能有坑灘、有泥濘、有陷阱。不少開始「跟著走」的同志,因為取得了一點成績,遇到坦途、順風路,便認為已經船到碼頭車到站,忘了肩上責任,沉溺於享樂,在功勞簿上睡起了大覺,在半途中做起了春秋大夢,等醒來為時已晚,發現自己被遠遠拋在了後面;有的遇到險阻、遭遇風雨,就畏縮不前、猶豫不決、左顧右盼,甚至打起了退堂鼓,自我要求逐漸鬆懈,最終敗在底線的失守上;還有的走著走著,固守封閉僵化的老路,更有甚者動了歪心思,走上了背道而馳的邪路,走在與黨和人民要求相左的歧路上,註定會碰得頭破血流,跌得鼻青臉腫。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的講話中指出,「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那些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跟不上黨的步伐,將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而那些堅定不移地沿著黨的正確路線前進,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會永遠被後世所銘記。向前走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面向未來,迎接挑戰,一定要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跟著黨走,與時代同步伐,與群眾共命運,前面是信仰的燈塔在指引,後面有億萬群眾做後盾。這樣的黨和人民,這樣的中國將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為文藝打上時代的亮色

毋燕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強調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講話吹響了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時代號角,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進行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也明確了新使命。

  文學藝術是哲學社會科學宏闊範疇內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那些美譽流傳的經典文藝力作給人們帶來了精神的動力和思想的火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習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應該具有鮮明的特性——繼承性和民族性、原創性和時代性、系統性和專業性。這也正是文藝繁榮發展的思想指針。

  文藝工作必須牢牢遵循以人民為根本服務對象的宗旨,創造出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和文藝作品。作為文學藝術研究工作者,要能夠透過各種鮮活真實甚至是駁雜紛擾的文藝文化現象,給予人民生活以深度的觀照,撥開表層看本質,釐清是非辨善惡,堅持那些真正代表先進文化、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真正代表社會發展必然方向的文藝研究工作。

  要保持海納百川的胸懷,把自己融入生活中,沉潛到廣大人民群眾最為普通的日子裡去。深入生活,目的在於捕捉基層百姓的生活氣息和生存脈動,獲得基層百姓的人生體驗和情感共鳴,如此才能更為準確地把握住社會生活的潮流,明確大眾的精神狀態和生存需要,惟其如此,才可算是做到了熟悉生活。但這樣還不夠,研究是需要有理論的審視燭照和系統的研析總結,因此,深入生活就不僅包括了與生活的熟稔,還要有與生活的對話,兩者缺一不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此曾有所論述總結:「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為了做到在這兩者之間遊刃有餘,研究者就應該在熟悉生活之外,有意識地留出一段距離,一段審美的有效距離,以便獲得前所未有的美感體驗和鮮活靈動的生活體悟。

  文藝工作者在研究文藝命題時,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意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又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屬於常態性的研究論題,譬如文藝的一些理論或者文藝創作過程中的具有歷史性傳承性的命題;還有一種就是具有特定時期的特定論題,譬如絲路文學與「一帶一路」的建設、文學的翻譯、文藝電影的未來發展,等等。前者看似古調重彈,其實是不斷地在現有的文藝生態中對文藝的再審視和再定位;後者更是需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具有卓然時代特色的全新探究。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選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夠以全新的視角給予論題以時代的內涵。換句話說,我們要在各種司空見慣了的生活或論題中學會獨立思考,努力捕捉新鮮的元素和時代的呼聲,尋求研究的「爆破點」,圍繞具有原創性、時代性、開拓性的論題深入研究。

  學科體系的創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程,不僅包括學術觀點、原創論題的創新,還包括不斷調整塑造研究者的學科研究系統,通過知識面的拓寬和理論視閾的精深,促使學術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轉化,最終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文藝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先說研究知識系統的構架。文藝研究者的知識必須廣博,這其中要有兩個建構,首先,要有橫向建構,在知識的廣度上下大工夫,矻矻以求,不斷擴大閱讀面。哲學社會科學包羅萬象,文藝的觸角同樣探及到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哲學、歷史、地理、宗教、旅遊等層面。只有當研究者能夠以一種海納百川的情懷去解讀生活現實時,才可能做到論題的正得其時和正得其勢、論述的揮灑自如和大道至簡、論據的旁徵博引和入木三分。其次,要有縱向建構,在知識的深度上做足功課,孜孜不倦,將文藝理論、文藝美學與文藝批評、文化分析深度結合起來。文藝研究的深入宏大,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和深化。在具體的文藝創作和文本分析中,常常會囿於個體的感性經驗,容易就事論事,淺嘗輒止,或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或理論無法準確和實踐對接,顯而易見,這樣不僅耗時耗力,往往事倍功半,很難有效打開研究的格局。因此,這就要求研究者要儘可能排除干擾,去讀有關專業的書。只有不斷地學習,邊學邊研、邊思邊進,才能保證思想的活力、筆觸的敏銳,以及隨之而來的理論與實踐的精巧契合。

  再說研究理論視閾的專屬性。文藝作品不能只有數量而缺質量,同樣的,文藝研究也不能只有高原而沒有高峰。萬丈高樓平地起,打造文藝高峰,追根溯源,還是要從最基本的個體研究著手。文藝研究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大學科,著重研究探討古今中外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各種重要問題,從面上來看,包括文藝理論、文藝批評、文藝史的研究。具體來說,文學藝術的一般理論、文藝思潮、文藝流派研究,以及各種文藝形式研究,即文學、戲劇、曲藝、影視、音樂、舞蹈、美術、書法、建築、雕塑、攝影等部門藝術理論和創作實踐研究等,都屬文藝工作者研究的範疇。

  所謂術業有專攻,面對如此龐雜的一個多元化系統,研究者首先要做的是摒棄浮躁,找好屬於自己的研究基點,或者是一個藝術種類,或者是某一階段的文藝創作,或者是整個文藝思潮的發展變遷,哪怕只是某一個文藝家的創作,一定要和自己的心靈呼應,要和興趣能力匹配,在此基礎上「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潛心耕耘自己的自留地,逐漸形成自己「專業」的研究領域和獨特的美學風格。隨著研究工作進一步的深入,當這種「專業」的研究透徹化、精闢化時,也正是研究從精深到廣博的融透、拓展、跨越之際。

  文藝研究工作者需要葆有一種「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的銳意創新的拼搏精神,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用優秀的文藝學術成果推動文藝研究、文化研究的繁榮發展,用個體的智慧和努力為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以赤子之心開拓復興之路

——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徐守盛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思想深刻、內涵豐富,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對於團結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學習貫徹這一重要講話精神,最關鍵的是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把握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主基調,永葆奮鬥精神,永葆赤子之心,開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一、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是指引黨和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綱領性文獻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是全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的政治宣言,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豐富和發展,是指引我們黨奮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綱領性文獻。

  講話精闢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貢獻,為我們堅定信心、銳意進取,推動中華民族發展實現新飛躍提供了精神支撐。講話科學總結了黨在95年奮鬥歷程中為中華民族作出的三個「偉大歷史貢獻」,並深刻指出這些偉大貢獻的意義在於實現了三個「偉大飛躍」,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蹟,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通篇貫穿著一種深邃的歷史思維、自信的文化底氣、不懈的奮鬥精神、拳拳的赤子之心,令人鼓舞、催人奮進,讓我們牢記黨的豐功偉績,更加珍惜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光輝成就,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們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之源和精神支撐。

  講話深刻總結了建黨95年以來的歷史經驗,為我們把握規律、繼往開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了基本遵循。講話從黨的偉大貢獻和歷史經驗中提煉出三個方面的重大啟示: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紮根中國大地、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大規律,深刻揭示了實現「三個深刻改變」的奧妙所在,讓我們知其所來、知其所趨,是我們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基本遵循和根本保證。

  講話深入闡述了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為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行動指南。講話提出的「八個堅持」,既涵蓋黨的建設各個方面,也涉及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各方面;既有頂層設計、遠景規劃,也有具體目標、推進措施;既體現了放眼全球的宏大視野、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又彰顯了堅如磐石的歷史擔當、躬行踐履的公僕本色、久久為功的堅韌意志、日月可鑒的赤子之心,為我們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不斷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向前進,開闢中華民族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提供了戰略指引和行動指南。

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在於永葆黨的政治本色、鍛造堅強領導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是在新的形勢下向全黨發出的動員令。我們要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必須永葆黨的政治本色,鍛造堅強領導核心。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指導思想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95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於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並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造性地發展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堅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是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奮力推向前進。

  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而奮鬥確定為自己的綱領;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在當代中國,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就要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湖南是一片紅色土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正是毛澤東等老一輩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夏明翰等湖湘英雄兒女為遠大理想英勇鬥爭甚至流血犧牲的生動寫照。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我們要堅定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紮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作為檢驗黨員幹部為人民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基本標尺。要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為民情懷,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傳承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回顧總結95年來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曆程中,字裡行間閃爍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品質,主要是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堅如磐石的擔當精神。這是我們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強大精神保障,也是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不斷開拓進取的力量源泉。我們要傳承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確保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不變異。要居安思危、不懈奮鬥,勇於進取、敢於擔當,永遠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熱情、那麼一種奮鬥精神,以執著追求和堅定行動,構築時代的精神高地,匯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先進性和純潔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我們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進性、損害純潔性的問題作鬥爭,祛病療傷,激濁揚清。」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把嚴的要求貫徹全過程,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黨要管黨,首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我們要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嚴肅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使廣大黨員自覺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真正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高尚人格力量,切實做到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擔責、為黨盡責。

  三、以講話精神為指引在歷史性大考中譜寫好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湖南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進京趕考」這場歷史性考試還沒有結束,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奮力譜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湖南篇章,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向黨和人民交出優秀的「湖南答卷」。

緊抓發展第一要務,加快建成全面小康。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動適應引領新常態,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湖南「一帶一部」戰略定位,推進「五化同步」,著力補齊縣域經濟、非公有制經濟、開放型經濟、金融服務業四塊短板,大力推進精準識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形成「一核三極四帶多點」區域發展新格局,努力實現「三量齊升」總目標,加快建設經濟強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湖湘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加快兩型社會建設,堅守綠色發展底線,守護好湖南的青山綠水。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活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正確改革方向,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發揚「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敢於涉深水區、啃硬骨頭,全力推進各領域改革,決不輸在新一輪改革起跑線上。貫徹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充分挖掘湖南「一帶一部」區位優勢,積极參与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泛珠區域合作,努力把湖南建成內陸開放新高地。

  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加快建設法治湖南。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全面推進法治湖南建設,紮實抓好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項工作。正確處理改革與法治的關係,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弘揚憲法精神,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理念,把管黨治黨責任層層壓緊壓實。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斷強化理想信念、黨章黨規黨紀、道德品行教育。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深刻汲取衡陽破壞選舉案教訓,嚴把換屆選人用人關,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升黨的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把嚴的要求貫徹管黨治黨全過程,努力營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環境。持之以恆加強作風建設,始終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防止脫離群眾這個黨的「最大危險」,消除腐敗這個黨的「最大威脅」。

入黨誓詞:那最初和最永久的激情澎湃

張利英

  一、建黨初期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入黨誓詞

  新黨員在入黨之前進行宣誓,並不是我們黨獨創的,1847年成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章程中,就明確規定了入盟者的宣誓儀式和宣誓詞,後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而被中國共產黨人所接受和採用。黨在成立之初,由於自身力量弱小及各方面組織都不健全,因此在發展新黨員時並沒有嚴格要求,只要承認黨的宗旨和綱領即可入黨,雖然有入黨宣誓儀式,但是誓詞卻沒有統一的規範。

  已知我黨最早的比較規範的入黨誓詞是井岡山時期形成的,其內容為:「嚴守秘密,服從紀律,犧牲個人,階級鬥爭,努力革命,永不叛黨。」1927年10月,毛澤東在湖南水口葉家祠堂主持六名新黨員的入黨儀式時,就是帶領他們宣讀的這六句話。

  除以上版本的入黨誓詞外,福建長汀博物館保留著這樣一份入黨誓詞,油印,左為列寧像,右為馬克思像,中間為黨旗,內容為:「中華民國年 月日在地以至誠加入中國共產黨,願永久遵守下列誓詞:一、遵守黨綱黨章和紀律;二、絕對忠實為黨工作永不叛黨;三、保守黨的秘密;四、服從黨的一切決議;五、經常參加支部生活和活動;六、按時繳納黨費。如有違上列各項願受黨的嚴厲紀律制裁。」

  這一時期的誓詞反映了新生政黨的政治疾呼,中共處於初創時期,黨員人數少、組織力量薄弱,尤其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大量黨員幹部和革命群眾遭到捕殺和迫害,黨的活動受到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嚴格限制,革命鬥爭被迫轉入地下活動,面對反動派的瘋狂鎮壓,許多立場不堅定的黨員紛紛退黨、與組織劃清界限,甚至走上叛黨求榮的道路,給全黨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此犧牲個人、永不叛黨成為組織對黨員的最起碼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這一時期的入黨誓詞就格外強調要嚴守黨的秘密,所以,「犧牲個人」和「永不叛黨」成為這一時期共產黨員對黨忠誠的基本承諾,自然而然也就成為入黨誓詞的核心。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入黨誓詞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歷經戰爭和各種考驗,已經逐步走向成熟,這一時期的入黨誓詞是:「我宣誓:一、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二、黨的利益高於一切;三、遵守黨的紀律;四、不怕困難,永遠為黨工作;五、要作群眾的模範;六、保守黨的秘密;七、對黨有信心;八、百折不撓,永不叛黨。謹誓。」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的生存環境及戰略任務發生了較大變化,這種變化在入黨誓詞中也能得到部分反映。在繼續強調「遵守紀律」、「嚴守秘密」、「永不叛黨」等基本要點的同時,還增添了「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黨的利益高於一切」、「對黨有信心」等新的內容。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我們黨在高度重視黨員黨紀黨規教育的同時,更加註重理想信念教育。從誓詞內容的變化,我們可以感受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威望得到了極大提高,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想也更加堅定和明確,共產黨員對未來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和為民族革命事業獻身的決心。

三、解放戰爭時期的入黨誓詞

  1947 年,中共冀南區黨委組織部印製的入黨志願書內,入黨誓詞如下:「我自願立誓參加共產黨,永遠跟著共產黨毛主席走,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個人利益服從黨的利益,堅決執行黨的決議,遵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遵守民主政府的法令、群眾的決議,在任何情況下不動搖,不妥協,不怕困難與犧牲,為新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實現而奮鬥到底。」  1948 年,東北局宣傳部編印的《共產黨員課本》中,收錄的入黨誓詞如下:「我決心加入中國共產黨,誠心誠意為工農勞苦群眾服務,為新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干到底,自入黨以後,努力工作,實事求是,服從組織,犧牲個人,執行命令,遵守紀律,保守秘密,永不叛黨,如有違背,願受黨紀嚴厲制裁,謹此宣誓。」

  1948 年,西北局宣傳部編印的《黨員課本》中,收錄的入黨誓詞如下:「誓為共產主義,堅決奮鬥到底。密切聯繫群眾,不斷努力學習。實行黨的政策,服從黨的決議。遵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倘有違反行為,願受黨的處分。」

  這一時期的入黨誓詞與之前的入黨誓詞比較,更強調共產黨員堅持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真心真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性。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有的黨員在局部執政和即將執政的情況下思想不純、作風不純的問題。同時,這一時期的入黨誓詞表現出了我們黨對於「打敗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毫不懷疑的自信,以及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嚮往。

四、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誓詞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發展新黨員的時候雖然還進行宣誓儀式,但是入黨誓詞卻出現了很多版本,這是因為在194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表示黨章中沒有明文規定入黨儀式和誓詞,所以不再制定統一標準的誓詞。當時有一份比較流行的誓詞:「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綱黨章,執行黨的決議,遵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隨時準備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全人類徹底解放奮鬥終身。」

  還有一份是當時中南局宣傳部編印的《共產黨員課本》附錄的誓詞:「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承認黨綱、黨章,遵守黨的紀律,服從黨的決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覺悟,積極工作,精通業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屈不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

  這一時期我們黨已經成為執政黨,誓詞也已經比較規範,對黨員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誓詞中出現了「積極工作」「精通業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語句。這些誓詞也反映了我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建立了新生政權,威望空前提高,執政地位得到確立,工作重心由革命轉變為建設,對黨員的要求也變為精通業務、為國家建設服務;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的入黨誓詞強調「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與我們黨一直以來重視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加強黨的宣傳教育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五、改革開放時期的誓詞

  1982年9月6日,黨的十二大通過了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其中明確規定:「預備黨員必須面向黨旗進行入黨宣誓。誓詞如下: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至此,黨的誓詞正式寫入了黨章,並成為之後歷次黨章誓詞的標準表述。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通過的黨章都重申了這一條。

  新的入黨誓詞是對黨的歷史上的誓詞的繼承和發展,是黨的優良傳統的體現。與以往的誓詞相比,新的入黨誓詞繼續強調「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執行黨的決定」「對黨忠誠」「永不叛黨」「積極工作」等內容,這是對黨的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也是每一名黨員的最低標準,更是黨自成立起對全體黨員始終如一的要求。除此之外,還增加了「履行黨員義務」「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等內容。

  結語:梳理入黨誓詞的演變,並對不同時期入黨誓詞的內涵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入黨誓詞的演變反映了我們黨從不放鬆黨的建設,反映了我們黨善於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主題和要求來發展黨員,反映了我們黨高度重視對黨員進行黨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反映了我們黨具有與時俱進的先進性。每一名黨員都要常溫入黨誓詞,經常用入黨誓詞的鏡子照一照、正一正自己的衣冠,經常用入黨誓詞的尺子量一量、找一找自身的不足,經常同模範踐行入黨誓詞的優秀黨員比一比、看一看存在的差距,堅持即查即改、嚴查嚴改,做到慎始慎終、慎微慎獨,不斷增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教育扶貧效益巨大

夏大學教授 李偉, 北京大學副教授 丁延慶

  習近平同志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精準扶貧的實質是科學扶貧。目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正在從單純側重物力資本投入轉向同樣重視人力資本投入。通過讓貧困人口接受教育培訓,提高其素質和勞動技能,可以實現既扶貧又扶智的雙重目標,大大增加其脫貧的機會。

  在扶貧開發中,教育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目的是提高受助者素質;發放救助金和物資等是物力資本救濟,目的是改善受助者的生活條件,二者缺一不可。與物力資本救濟相比,教育扶貧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直接作用於受助者本人,並且需要受助者有較高的參與度;二是不對賑濟、扶助對象的經濟生活進行顯性干預,而是增強其內在的改變自己生活境遇的能力和動力。在實踐中,教育已被證明是效益遠大於成本的投入,其效益不僅在於提高個人長期收入,還包括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增加就業等社會收益,最終有助於在更大範圍消除貧困。

教育扶貧通常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教育對象的機會成本選擇會影響其對教育扶貧的態度;二是扶貧效果難以評估,特別是短時間內不容易評估。以中等教育為例,很多學生到上高中時已具備勞動能力,上學需要放棄工作機會和工作收入,這是上學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此外還要付出上學的直接成本。而完成學業後能否有更好的出路,即上學後能否獲得比原來更好的工作機會是不確定的。因此,在經濟條件脆弱的人群中就可能出現因貧不學、因貧失學以及因學致貧的現象,這些人有可能選擇不接受高中教育。因此,教育扶貧政策應從防止因學致貧、幫助實現以學脫貧方面入手。

  對不同教育階段學生提供不同的公共教育服務。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應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基礎教育;而在高中教育階段,需要讓接受教育的人認識到教育對於消除貧困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實行的一系列針對貧困學生的精準扶貧舉措,比如興建學校、發放現金補助、提供輔助學慣用具等,有效幫助了貧困學生接受學習和提高成績。在大學教育階段,應更加註重教育機會公平。從世界範圍看,貧困學生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遠低於非貧困學生,而且貧困學生更不容易獲得與大學教育相關的市場回報,從而加劇了收入不平等。大學教育的就讀機會與中學教育水平相關,同時貧困學生在從高中升入大學的過程中也面臨一系列困難,需要政策上予以關注。可以在高考及大學錄取制度方面有所傾斜,在大學志願填報、教育費用等方面也應對貧困學生提供相應幫助。職業教育也是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貧困人口長期收入的重要手段,因而應採取切實措施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摸清我國當前教育扶貧受助者的基本情況。主要是了解因貧不學、因貧失學以及因學致貧人口、家庭、地區的基本現狀。我國貧困人口建檔立卡的數據中有對致貧原因的調查,但這種自主申報的方式並不一定能夠完全反映真實情況。這就需要對致貧原因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比如,需要研究教育支出與家庭總支出及家庭負債的關係。教育脫貧作為一項長期目標,需要關注教育扶貧的政策、項目、措施對目標人群擺脫貧困的影響和作用。應該對不同投入力度、不同干預舉措以及不同項目組合所產生的不同減貧效應進行評估,並據此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進而選擇較優的扶貧措施。

  改善教育扶貧措施。一直以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都有教育扶貧的政策和項目。例如,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等等。中央對教育扶貧項目投入巨大。非政府部門如學術研究機構也廣泛參與教育扶貧。應該系統深入研究這些教育扶貧政策、項目、舉措的效果,以總結經驗、優化推廣。在此過程中還需借鑒國際經驗,吸收相關領域學術研究成果,以發現、引入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扶貧舉措。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

倪 峰

  總體國家安全觀幹部讀本》開宗明義,將總體國家安全觀形成的背景作為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其高遠立意、豐富內涵的基本鋪墊,尤其是有關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的闡釋,為我們從一個更為寬廣的視野認識其重要戰略意義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

  今年4月《總體國家安全觀幹部讀本》一書正式出版(以下簡稱《讀本》)。《讀本》對總體國家安全觀豐富的內涵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精闢的闡釋,為我們理解、領會和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提供了重要輔導。《讀本》指出,當前國際形勢正處在新的轉折點上,各種戰略力量加快分化組合,國際體系進入了加速演變和深刻調整的時期。正如美國戰略家基辛格所描述的那樣,當今的國際體系正在經歷四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其中包含有四大趨勢,分別是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西方世界整體性下滑、世界權勢加速東移、全球性問題集中爆發。而在所有這些變化中,中國的崛起無疑是最耀眼的,被視為是「21世紀最重大的地緣政治事件」,中國的快速發展不僅深刻地改變著自己,而且正在影響著整個世界的面貌。

  中國正在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

  打開歷史的長鏡頭,我們就會發現,在浩瀚歷史長河中,中國的經濟、科技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曾長期領先世界;但自近代以來,由於與現代化的浪潮失之交臂,中國國力逐漸衰落,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淵,國家割地賠款,人民生靈塗炭。中國人民即使是在最危難的時候,也沒有放棄過自己對夢想的追求。1894年,正當甲午戰爭的戰火向中國蔓延時,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上下求索、砥礪前行。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誌,一度衰敗、沉淪的中國終於實現了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開啟了建設偉大富強國家的新征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面貌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更是噴薄而出,讓世界驚嘆;2005—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先後超過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成為除美國之外,又一個超越10萬億美元大關的經濟體,佔世界的比重達15%,相當於美國的60%。

  中國的發展還伴隨其他一系列閃亮的數據:2010年超過美國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同年中國實現了由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到中等偏上水平的重大跨越;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首次超過吸引外資規模。另外,中國還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世界最大汽車市場、國際遊客最大來源國,等等。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快速發展勢頭進一步凸顯,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最重要的引擎,2008—2015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讀本》指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的程度在不斷加強。」隨著實力的快速躍升,中國更加主動參與全球問題治理,努力推動國際體系機制變革,在聯合國改革、G20機制建設、世行和IMF改革及權力轉移中,都成為不容忽視的參與方。到目前為止,中國不僅加入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而且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推動巴黎氣候大會取得成功的主要力量。中國積极參与反恐防擴散領域國際合作,為應對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這些都表明,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空前增強,已經逐步進入國際舞台的核心地帶。

  中國的崛起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回顧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基本上是一部西方大國縱橫捭闔的歷史。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西方國家一直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主角,大國的崛起、格局的變遷、秩序的重構基本上就是一部西方世界內部的歷史。從葡萄牙、西班牙開闢新航路建立殖民帝國,到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再到兩次世界大戰和美蘇冷戰;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維也納體系、凡爾賽體系,再到雅爾塔體系,世界歷史演進的主要線索幾乎都是圍繞著西方世界展開,廣大的亞非拉地區和第三世界國家只是其中的配角。正如美國學者沃倫斯坦指出的那樣,當代歷史的演進就是把世界逐漸捲入核心和邊緣的過程,「現代世界體系」明顯地存在著中心—外圍的特徵,其中,發達的西方國家佔據中心,具有支配地位,而廣大的非西方國家處於邊緣或半邊緣,受到來自中心的支配。

  而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格局最突出的一個現象就是一批新興國家的崛起。這些新興國家原先大多處於「現代世界體系」的邊緣或半邊緣,所走的現代化道路不同於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市場巨大,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是世界上市場擴展最快的國家。這樣一批新興國家的出現動搖了原先的中心—邊緣格局。美國評論家扎卡里亞用「他者的崛起」來描述今天的世界:「讓我們放眼世界。目前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在中國台北,但很快就要被正在建設的迪拜塔趕超了。世界首富是一位墨西哥人,世界上最大的註冊貿易公司是中國的。世界上最大的飛機是俄羅斯和烏克蘭製造的,最大的煉油廠在印度,最大的工廠全部位於中國境內。……無論從製片數量還是票房收入看,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產業在印度的寶萊塢(Bollywood),而不是美國的好萊塢。就連美國最大的娛樂活動——購物,也已經走向全球了。世界十大商場只有一家在美國,卻有兩家在中國北京。」以上一連串美國被趕超的名單只不過是信手拈來而已。令人震驚的是,僅僅在10年前,在所有這些名單中美國都是高居榜首。從古至今,我們第一次見證了真正全球經濟增長,這一局面正在造就一個全新的國際體系:世界上所有國家不再是客體和旁觀者,而是掌握自己命運的博弈方了。世界正在邁向一個「後美國世界」,許多國家和個人都在對它進行塑造,為它確定方向。

  在扎卡里亞所描述的「他者的崛起」中,中國無疑是最突出的一個。改革開放以來,國土面積相當於整個歐洲,而人口為其兩倍的中國正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開啟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現代化進程,短短30多年,中國就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外匯儲備比其他各國的總和還要多;鋼產量超過全球其他十大產鋼國的總和;已有210項工業產品位居世界第一。而且,這一波瀾壯闊的發展進程遠未結束,中國經濟有望保持長時間的中高速水平增長。

  總之,從中國與世界關係歷史性的變化中,我們看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光明前景。正如《讀本》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各種矛盾、風險、挑戰也在不斷向我聚集,可預測的風險和不可預測的挑戰同時增加。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這一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站在時代高度,縱觀世界大變局,結合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高屋建瓴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這為我們抓住戰略機遇,防範戰略風險提供了根本遵循。按照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要求,我們要樹立機遇意識、風險意識、底線意識、大局意識,加強統籌協調,行穩致遠、善為善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努力。

習近平致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的賀信

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100周年,並向全國廣大地質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信中指出,100年來,中國地質博物館恪守建館宗旨、不斷精進學術,在地球科學研究、地學知識傳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為發展我國地質事業、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希望你們以建館百年為新起點,不忘初心、與時俱進,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以真誠服務青少年為重點,更好發揮地學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把中國地質博物館辦得更好、更有特色,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立新功。

23日,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100周年專題展開幕。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開幕式上宣讀了習近平的賀信。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立於1916年7月,是中國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也是亞洲館藏最豐富的地學類博物館。

文化自信是文藝創作的精神底蘊

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李鵬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中國共產黨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的行動指南。特別是總書記的講話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駕齊驅,把「四個自信」作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礎,令人耳目一新。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與靈魂。文化的繁榮是社會發展的標杆尺度。文化的最大特質是具有較強滲透性和持久性,它觸物無聲,能以無形的意識或觀念,影響有形的現實和存在,作用於社會的發展和實踐。強調文化自信,能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提供動力與支撐。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有助於增強和豐富對中國道路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種以理性、科學的態度,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文化自信有兩重基本含義:一是對主體而言,要相信自己,要有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只有具備這個心理基礎,才會認真反思自身文化之優劣,開放地對待異族文化,積極揚棄、批判吸納,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二是對文化自身內容而言,因文化獨特、強大而自信,既對自身先進文化發揚光大,又不擔心在傳播交流中被「吞噬」;既能把自身的優秀文化傳達到其他異文化中去,又能充滿自信地去學習異文化的精髓,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自信」,是基於我們黨「對人民赤子之心」的理念和信仰。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要求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對人民赤子之心」是一種政治理念,也是一種精神信仰,它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內核,是文化自覺的持久動力,是文化自強的牢固支撐。沒有「赤子之心」這一理念和信仰的認同,所謂「自信」是盲目、空洞的自信。「對人民赤子之心」,是一種理性堅守的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也是一種付諸實踐的自信,既追求「以文化人」更追求「為民興文」。「對人民赤子之心」,不僅承載著一種精神信仰,而且肩負起一種時代擔當,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自信。

  中華文化之所以值得「自信」,是源於其獨一無二。在人類文明史上,中華文明五千年來生生不息,其所造就的文化傳統未曾中斷。對於文學藝術來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意象思維」和「立象盡意」的審美方式,以及積極入世卻又特立獨行的人文操守,是值得引以為自豪的。

  二、文化自信是文藝創新發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氣、神。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創新發展最終要看文藝創作,文化自信是文藝創作潛在的、基本的精神底蘊和精神品格。「文化自信」的提出,無疑是給文藝創新和發展注入一支強心劑,將有利於克服文藝的「惡俗化」傾向,增強文藝家的擔當意識,喚起文藝家高尚的歷史使命,催生出憧憬理想、凈化心靈、燭照前行的精品力作。

  文藝是文化的形象肖像,在文化的記憶、傳承與傳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文藝本身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類型,體現出最具時代活力和人生底蘊的部分。在文藝創作中,只有對自身的文化有足夠的信心,才能產生出對本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審美認同和實踐認同,從而使創作獲得應有的精神高度、美學風格、表現主題和詩性特徵。文藝創作是用自己的價值理想和審美理想去觀照現實生活,只有主動與民族文化的價值傳統、立場、取向相契合,才能恰當地喚起共鳴和想像。對主題和形式的探究、發現,一定是來自於更好地把握、表現民族的現實存在、歷史傳統和總體風貌;對美學風格、藝術語言的打磨和運用,一定是來自於對文化母體的情感和尊重;生動細緻的敘事安排、表現技法,一定是來自於對表現主體的自信,對民族文化心理、生活質地的細膩感受和豐富觸覺。「文化自信」的過程,是對民族文化理性審視、揚棄繼承的過程,懷抱這種「自信」,文藝家就能把歷史、現實和未來聯繫起來,把個人、民族和時代聯繫起來,就不會在社會轉型中無所附依,也不會對文化傳統盲目地頂禮膜拜。就會像神話中的安泰紮根大地而力量無窮,就會不斷地聽取民族歷史的呼喚,不斷地獲取豐沛的文化感興。

三、在文化自信中實現文藝的自覺自強

  文化自強體現在文藝領域,就是國民藝術素養和精神品位的極大提升,就是全社會審美創造力的極大強化,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審美理想、文化範式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口碑載道,廣為傳播,其文藝產品大量全球輸出,文藝生產形成規模和示範效應,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文藝是一種相對特殊的文化形態,文藝創作是最富有自由自覺特質,也是最需要自由自覺精神的創造性活動。如何增強文化自覺意識、增強文藝創作本身的自覺性,顯得尤為重要。創作者的創造動力、創作熱情,對於創作意義的深刻認識、創作風格的追求,都離不開文藝自覺帶來的歸屬感、參與感和責任感。

  要在文化自信中實現文藝的自覺自強,從文藝創作本身來講,一要牢牢掌握中國文藝理論的話語權。樹立文藝理論上的高度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以健康的文化心態,構建健康的文藝理論生態。要打破對西方文藝理論的盲目崇拜,立足當代中國的文藝實踐和創作經驗,面向時代和大眾的文藝需求,不斷概括提煉現代的、科學的、民族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藝理論話語體系。二要以中國精神作為文藝的靈魂。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要用文藝去刻畫民族文化中積澱的精神追求,梳理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描繪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以民族的文明進步、獨立奮鬥和豐富的生產生活作為文藝創作的土壤,真誠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以各種題材、主題、形式和風格去反映和表現中華民族的輝煌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偉大的變化,譜寫更多精彩的中國故事,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中國經驗。三要把出精品作為文藝創作的責任和擔當。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作為創作追求,特別是要力戒浮躁,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牢牢把握方向,專心致志進行創作,用更多更好的文藝精品煥發為豐沛深沉的文化實力,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從嚴治黨利器」厚植黨執政的政治基礎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 吳小雪

  「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這是中央政治局對問責條例的定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首次提出對「削弱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的」要予以問責,這是我們黨不戀歷史功勞簿,直面新的歷史特點下黨自身存在的問題、直面新時代群眾的利益和訴求,鞏固黨的執政根基的創新性制度設計,標誌著我們黨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行動自覺。

  中共中央近日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聚焦全面從嚴治黨,突出管黨治黨政治責任,著力解決一些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鬆弛、不擔當、不負責等突出問題,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決心和敢於擔當、敢於碰硬的政治勇氣和政治品格,是全面從嚴治黨重要的制度遵循。

  「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這是中央政治局對問責條例的定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首次提出對「削弱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的」要予以問責,這是我們黨不戀歷史功勞簿,直面新的歷史特點下黨自身存在的問題、直面新時代群眾的利益和訴求,鞏固黨的執政根基的創新性制度設計,標誌著我們黨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行動自覺。

  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黨要管黨,才能管好黨;從嚴治黨,才能治好黨。」「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在95年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和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以其科學的理論基礎、嚴密的組織體系和堅定的人民立場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廣泛支持,成為世界上單獨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少數大黨之一。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面對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的考驗,我們黨內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不符合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問題,黨的組織體系特別是基層組織出現了弱化的傾向,黨內腐敗問題和作風問題成為橫亘在黨和群眾之間一座無形的牆,逐漸銷蝕了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積累的政治認同,並直接威脅到黨執政的政治基礎。因此,著眼黨長期執政的政治目標,就必須不斷盯緊黨執政的政治基礎這個關鍵問題。

  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夯實黨執政的理論基礎

  理想信念是全體黨員一致遵循的共同信仰,內含著黨的宗旨、綱領、立場、奮鬥目標,是一個政黨區別於另一個政黨的根本政治標誌,也是一個執政黨先進性、純潔性的最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將理想信念稱之為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無數大黨興衰的歷史都告訴我們,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是從理想信念的迷失開始的,理想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們一些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意識淡漠,有的認為共產主義是虛無縹緲、難以企及的幻想,出現信仰真空;有的不信馬列信鬼神,大搞封建迷信;有的盲目崇拜西方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成為黨內「分歧者」。信仰缺失和信仰異化嚴重威脅著黨的執政基礎。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我們要通過持之以恆抓全黨理想信念教育,不斷培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使我們黨牢牢佔據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人類美好理想的道義制高點。

健全黨內政治生活,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認識到:「無產階級在決定關頭強大到足以取得勝利,必須組成一個不同於其他所有政黨並與它們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黨的組織建設,嚴密的組織體系和強大的組織能力是我們黨經受住各種考驗,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發展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的重要保證。截至2015年底,我們黨已經有基層組織441.3萬個,這些組織構成了我們黨強大的神經系統,是我們黨團結廣大人民群眾,維持自身領導核心地位的組織基礎。近年來,我們的組織工作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一方面一些組織管理乏力,組織體系軟弱渙散,組織生活流於形式,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削弱;另一方面一些黨員幹部理想信念缺失,組織觀念淡薄,無視組織紀律,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泛濫。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些傾向和苗頭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治理,必將成為一個個暗流管涌,最終掏空一代代共產黨人用鮮血和汗水鑄就的堅固堤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通過嚴格組織紀律、嚴格管理標準、延伸管理鏈條、落實管理責任、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重新加固黨的組織防線,重塑堅強戰鬥堡壘。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任何政黨都代表著一定階級階層的利益,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堅持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始終保持血肉聯繫。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是因為將根深埋於人民群眾的肥沃土壤,中國共產黨才能有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正是因為融入了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國共產黨才能「鯤鵬水擊三千里」。經過95年的不懈奮鬥,我們黨實現了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目標,並在這種艱苦卓絕的奮鬥中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但是,我們也必須深刻認識到,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這一規律辦事,才能無往不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階段,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在世界形勢動蕩不安、周邊局勢複雜的大背景下,中國要行穩致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夢想,就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人民,打造好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築牢中國共產黨執政最廣泛、最堅實的群眾基礎。

點亮心中的「政治明燈」

武漢市江夏區委常委、組織部長 李新軍

  講政治,是黨員幹部安身立命之基。「四個意識」中,政治意識擺在首位。「四講四有」要求中,同樣是把「講政治、有信念」放在首位。政治關,成為黨員幹部為官處事的首要關口、核心關口,首關不過,余關莫論。

  一些黨員幹部之所以跌倒,就是因為政治觀念淡薄、政治意識不強、沒有守好政治底線。有人認為,政治關比較抽象,不知道怎樣做才算是守住了政治關。其實講不講政治有著十分具體的衡量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懂不懂政治規矩、守不守政治紀律。當前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強紀律和規矩教育,在思想引領、責任擔當、選人用人、執紀監督上,進一步強化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在守紀律、講規矩中點亮「政治明燈」。

在思想引領上強化紀律和規矩意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要強化政治理論學習,特別是馬列的經典著作、建黨以來黨建理論的經典篇目、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學習中提升政治涵養,補足精神之「鈣」,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時,要紮實有效地開展黨章黨規的學習,把黨的規矩和黨的紀律學深悟透,時刻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成為「舉頭三尺」的警示明燈。要加強「自我凈化」,通過落實民主評議黨員、黨員黨性定期分析評議和黨員領導幹部民主生活會、雙重組織生活等制度,明得失、知不足,運用思想上的「殺毒軟體」,清掃頭腦中的灰塵。要堅持正反兩面教育,在正面教育中找准方向,在反面警示中知道敬畏,紮實築牢思想防線。

  在管黨責任上強化紀律和規矩意識。心中有責任擔當,腳下才有行為自覺。明確的管黨責任,才能保障紀律和規矩規範有效運行。黨的組織是推進紀律和規矩落實的責任主體,要站在宏觀的層面,堅持思想教育從嚴、幹部管理從嚴、作風要求從嚴、組織建設從嚴、制度執行從嚴。黨組織負責人要當好班長,舞好龍頭,既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也要帶好班子、管好隊伍。一般黨員幹部要落實好個體責任,在自律中崇尚實踐養成,自覺用黨章規範言行,在此基礎上,增強看齊意識,形成彼此相互影響的正向合力。組織宣傳部門、執紀執法部門要履行好教育引導和監督檢查責任,強化問責追效,維護紀律和規矩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在評判幹部上強化紀律和規矩意識。選人用人,以德為先。是否講政治、守紀律,應該作為幹部最大的德。在幹部選拔工作中,將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首要標準、底線要求。一方面,在考察評價中強化紀律和規矩意識,在日常觀察、幹部考察、年度考核中,從不同側面了解幹部的政治立場、價值取向、境界格局、見識見解,把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在履職盡責中強化幹部紀律和規矩意識,將黨員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放到艱苦環境、基層一線砥礪品行、錘鍊黨性、鍛煉成長,推動幹部講黨性、重磨鍊、守清廉、有作為。

  在執紀監督上強化紀律和規矩意識。如果說自覺自律是一種內生動力,執紀監督就是一種外力約束。內外兼修,才能更好推動幹部守紀律、講規矩。把執紀監督挺在前面,就是要樹立紀律和規矩剛性約束的「存在感」,讓黨員幹部心生敬畏。加大制度的完善和落實力度,特別是黨內法規制度、幹部規範管理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既要有制度的要求,又要有制度的落實,讓守紀律、講規矩有明確的方向和軌道。暢通監督渠道,探索權力運行公開透明機制,加大黨務、政務和職能職責、辦理流程公開力度,構建立體監督體系,暢通民主監督渠道。加大處理問責力度,經常與下級幹部交心談心,通過「咬耳朵」、「扯袖子」,做到提神醒腦,防微杜漸;對調查發現和群眾反映領導幹部存在的問題,情節惡劣,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和後果的,果斷地繩之以黨紀國法。

以執行力永葆制度治黨的生命力

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郭廣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形勢下從嚴治黨要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使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成為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也要使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成為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二者要同向發力、同時發力。這一重要論述科學闡明了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辯證關係,深刻揭示了新形勢下從嚴治黨的重要規律,指明了建黨治黨的目標和方向,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和治黨方式的重要創新,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和長遠指導意義。

  制度治黨是思想建黨的有力保障,它強調剛性約束,要求黨的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依法依規在制度範圍內活動,都應當按制度程序和規範辦事,並自覺接受制度的管束和監督。只有確保黨的各項活動在制度框架內運行,黨的建設才能真正實現科學化、規範化。制度治黨涉及方方面面,制度執行是最關鍵一環。在全面從嚴治黨新征程中,我們黨高度重視與科學謀劃黨的制度建設,當前需要著力增強制度執行力這一關鍵環節。

  一、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

  對一個政黨來說,制度建設是政黨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一個政黨的制度以其特有的結構形式和功能影響整個政黨成員的意識、行為,並且會對其他社會制度產生作用。而制度治黨的關鍵在於增強制度的執行力。

  在制度執行力問題上,我們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有深刻的教訓。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共黨史就是一部黨的制度建設的歷史。以延安時期為例,我們黨在這一時期不僅頒布了《關於懲治貪污浪費行為》的訓令和《政府工作人員懲辦條例》等法令,對具體懲辦方法做出明確規定,而且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嚴守法度、一視同仁,不允許任何「特殊人物」「特殊組織」逾越制度之牆。通過嚴厲查處黃克功、肖玉碧等違法違紀案件,黨內生活也隨之風清氣正起來,繼而贏得了局部政權的鞏固和群眾的認同。相反,「文革」期間黨內各項制度被擱置一旁、形同虛設,鄧小平同志沉痛地總結道,「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在制度執行力方面也有大幅增強,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顯著提升。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還或多或少存在著制度執行力不足的狀況。例如,制度出台後並不付諸執行或者執行一段時間便不了了之,只停留在表面的宣傳、走形式,形成了一種「掛在牆上、寫在紙上、說在嘴上」的空轉現象,制度成了「稻草人」擺設;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一些執行主體由於自身的制度認知、態度和情緒及利益需求而對制度的條文隨意進行裁量和選擇執行,或者通過置換原制度中某些要點來規避新制度的執行;當破壞制度的行為剛剛出現時,沒有及時查處,於是破壞制度的行為便越來越多,從而形成了「破窗效應」,致使制度應有的權威性徹底喪失。如此等等。所有這些方面都影響著制度的效能,增強制度執行力迫在眉睫。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制度治黨,並多次強調製度執行力的問題。他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鄭重指出,要增強制度執行力,制度執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在他看來,當前制度治黨的關鍵是要加大貫徹執行力度,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才能確保各項法規制度落地生根,才能確保全面從嚴治黨落到實處、貫徹始終。試想,如果黨的各項規章制度不能有效地被執行,權力如何才能被關進位度的籠子里繼而規範有序進行?黨內歪風邪氣和腐敗現象不斷滋生和蔓延的勢頭如何才能得到遏制?我們的黨員幹部又如何能夠應對執政的考驗,如何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危險?

  二、影響制度執行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制度執行的過程會受到諸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從中找出影響執行的關鍵性因素,方能對症下藥。筆者認為,目前有三大主因制約著制度執行力的提升。

  一是制度體系本身的「短板」。面對發展的新形勢新問題,面對各個行業信息化、網路化、智能化的大趨勢,我們黨的制度建設在有些方面還不夠健全與完善,因而跟不上實踐的發展。已有的制度體系內部結構存在不合理現象,有的交錯交叉,冗餘重複,甚至相互衝突;有些制度設計太原則化和空泛化,缺乏實際操作性;有些制度標準過嚴過高,規定太細太微,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人們執行制度的積極性。正是針對這些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以改革創新精神補齊制度短板,真正使黨的組織生活、黨員教育管理嚴起來、實起來。」

  二是制度執行環境與條件的制約。制度運行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制度執行力,如果環境與條件欠佳,制度執行起來就會大打折扣。制度執行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從政治環境看,有些黨員領導幹部習慣於個人專斷的「人治」,對制度置若罔聞,我行我素;有的信奉「潛規則」,使許多好的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執行。從經濟環境看,有些人將市場經濟的逐利和交易法則「引入」黨內,拉幫結派,搞團團伙伙,使制度淪為利慾的犧牲品。從文化環境看,傳統農業經濟模式積澱的熟人社會與熟人文化,使執行主體和執行對象都無法擺脫庸俗的「人情世故」,不自覺地會依據關係的親疏遠近,依據是「請託者」還是「資源支配者」的身份屬性而採取差序有別、迥然各異的互動法則。此外,制度執行需要人、財、物等條件保障,需要監管、考核、問責到位等,凡此種種,都在不同層面影響著制度的執行落實。

  三是制度執行主體自覺性不強或能力不足。當前執行主體的意識和素質不足的現狀,嚴重製約著黨的制度執行力。一方面,制度主體的制度意識比較淡薄,缺乏對制度的敬畏感,這除了受「人情社會」傳統與「人治」政治傳統的影響之外,也不排除一部分利欲熏心、意志薄弱的黨員幹部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有意對制度採取避重就輕、避難就易、避實就虛的態度,以替代性執行、消極性執行、選擇性執行、象徵性執行、附加性執行來為自己、親友或關係人謀利。另一方面,執行主體的能力素質有待加強,在一些人身上明顯存在著一種「本領危機」,缺乏執行能力,特別是缺乏執行所需的組織、溝通、協調能力,習慣於採取強制執行、硬性執行等簡單粗暴的執行方式,極易激起群眾對制度的抵觸和逆反心理。

  三、提高制度執行力的基本路徑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要提高制度執行力,當務之急是儘可能地完善制度體系、優化制度文化,同時增強執行主體的制度意識,提升其能力和素質。

  首先,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為提高制度執行力奠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體現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維,把中央要求、群眾期盼、實際需要、新鮮經驗結合起來,努力形成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以剛性的制度規定和嚴格的制度執行,確保改進作風規範化、常態化、長效化」。一是要補齊制度的「短缺」。要根據實踐的不斷發展與時俱進地推進位度發展、制度創新、制度變遷,使制度在動態的發展變化中始終保持有效性。二是要使制度體系的內部結構更加簡明合理。「制度不在多,而在於精,在於務實管用」,要全面盤點黨內法規制度的「家底」,仔細梳理、清除冗雜,合理歸併,科學分類,有效維護黨內法規制度的協調統一。三是要本著「於法周延、於事簡便」的原則,增強制度的可操作性。要注意制度條文表述的明晰性,使原則性的要求剛性化、模糊性的用語明確化、抽象性的內容具體化、定性的條文計量化,降低制度執行的隨意性,壓縮制度執行的自由裁量空間。四是要加強制度設計和執行中的程序化、民主化,黨內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活動都必須按照既定程序來運行,杜絕「暗箱操作」等破壞制度公信力的現象,增強公眾對制度的信賴和認同。

  其次,要優化制度執行的政治與社會生態,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管和考評。優化制度執行生態,核心是營造尊重製度、以制度作為行動最高準則的政治文化氛圍。一是要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使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的要求。二是要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根治傳統的「人情」「人治」文化頑症,讓「熟」不能生「巧」、潛規則不能潛行,從而讓制度充分發揮作用,提高制度的執行力。三是要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管與考評。要藉助互聯網等最新的技術手段和工具,打造全過程管理的信息平台,儘早發現制度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制度執行的效力;要及時對執行制度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納入績效考核,將制度執行考評內容細化、量化、規範化,使制度執行考評標準更加科學、合理,逐步形成全面覆蓋、全程跟進、組織嚴密、協調有力的考評體系;要加大制度執行不力的問責力度,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不僅要嚴肅查處直接責任人,而且要嚴肅追究相關領導人員的責任,切實維護黨內法規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確保各項制度規定成為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

  最後,要著力提升執行主體的制度意識和執行能力。一是要加強宣傳教育。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提升主體尊崇和遵守制度的思想意識,讓廣大黨員幹部明底線、守規矩、知敬畏,主動在思想上划出紅線、在行為上明確界限,強化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崇規意識、守規意識、執規意識,真正從內心深處敬畏和認同法規制度,形成遵規守紀的思想自覺,並進而落實到行動上。二是要著力提高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基層黨組織幹部的制度執行能力。要讓廣大黨員幹部深刻認識制度的價值、領會制度的精神、熟知制度的內容,並在制度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對制度的理解和執行能力。三是要抓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使其既要做到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一級帶一級,層層傳導;又能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頭按制度辦事、按原則辦事、按群眾意願辦事,做制度執行的「領頭雁」。同時,要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習慣於在「聚光燈」下行使權力,在「放大鏡」下開展工作,養成在制度軌道上用權、在紀律約束下工作的習慣,以此帶動制度執行力不斷提升。

創新理念推進司法行政工作

張玉鼎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針對中國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的時代回答。五大發展理念作為我們黨關於發展理論的一次重大升華,在「十三五」這個「過河」任務面前,司法行政領域應該怎麼看、怎麼辦、怎麼干,如何依次解決好「橋或船」的問題?根據個人的理解把握,並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的思考,將一些粗淺認識加以總結。

  在「怎麼看」上下功夫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認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連日來,通過這次全國司法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培訓班,全國各地同仁們在班上班下積極交流,令我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領導工作要有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把握新發展理念,不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識性、專業性要求,因為新發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新知識、新經驗、新信息、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認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目前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都可以在新發展理念中找到理論指導;更強烈地感受到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深刻回答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極大增強了全党進一步做好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對司法行政機關服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更高要求。五大發展理念所蘊含的具有普遍性、普適性的理念和方法,已成為今日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最新成果。「十三五」時期,作為明確司法行政機關使命,抓好司法行政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行政體系的根本指南和基本遵循,學習好、領會好、實踐好五大發展理念,我們司法行政人責無旁貸。

  在「怎麼辦」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細節處著手,養成習慣。如果對工作、對事業僅僅滿足於一般化、滿足於過得去,大呼隆抓,眉毛鬍子一把抓,那麼問題就會被掩蓋。」如何以精準和系統思維來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好「五大發展理念」?我認為:一要著重精準定位。按照「十三五」發展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思路,準確把握髮展趨勢和戰略走向,緊密結合上級政策導向,特別是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對司法行政重要指示和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認真研究司法部及省司法廳工作指導意見,著力找准地方司法行政機關促進「五大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更加註重司法行政工作發展質量,更加註重製約淮南司法行政系統深層次問題解決,儘快確定「十三五」淮南司法行政工作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工作重點和關鍵舉措。

  二要注重系統推進。在業務建設上,既要注重重點工作、重點任務和重點時段,也要關注日常業務、基本任務和一般工作。在工作指導上,既要堅持抓特色、樹典型、出亮點,也要注重抓短板、補弱項、促協調,努力在謀劃工作中統籌兼顧,更好地推動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各部門、各單位工作均衡發展。三要側重創新驅動。以品牌化理念引領法治宣傳教育,認真實施全國首個法治宣傳教育立法《淮南市法治宣傳教育條例》,繼續抓好以《淮南子》為品牌的區域特色法治文化建設。以均等化目標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依託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和信息化平台,集聚整合網上網下、線上線下法律服務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提供機會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務。以體系化思路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繼續發揮淮南司法行政人敢為人先的精神,對準瓶頸和短板,與新發展理念對錶,著力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思路、創新舉措,加速構建「互聯網+司法行政」工作態勢,為建設中國特色安徽現代司法行政體系添磚加瓦。

  在「怎麼干」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幹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地市級司法行政機關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關係到黨的司法行政事業興衰成敗,在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中,必須以強烈的政治責任、超常的模範作為、過硬的實幹作風走在前、干在先、領在頭,發揮好地市司法局長的應有作用。一要在堅定政治信仰中強定力。堅守對黨忠誠這條「生命線」,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強化「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的率先垂範意識,任何情況下都叫響向我看齊口號,認真學習黨章黨規,進一步明確做合格黨員的標準,提升尊崇黨章黨規、敬畏黨章黨規、遵守黨章黨規的思想自覺,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淮南司法行政系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二要在踐行新理念中增活力。發展理念是發展實踐的先導,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我將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作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提高集成創新意識,最大限度激發乾警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司法行政改革發展方式轉變,為「十三五」時期淮南司法行政事業引好道、領好航,保持淮南司法行政工作良好勢頭,不斷增強司法行政事業科學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三要在敢於擔當中聚合力。我將按照司法部盧恩光主任開班式上提出的關於「進一步明確領導幹部在全面推進司法行政改革發展中的表率作用」要求,始終把「定位準、標杆高、行之篤」作為參照系,拿出「短帽輕衫汗透衣」的勁頭幹事,自覺把工作崗位職責與黨和國家的事業、與司法行政奮鬥目標、與人民利益福祉聯繫起來,以絕不辜負黨的信任、人民期盼和歷史重託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跑好自己的這一棒、干好自己的這一任,履好自己的這一職,凝聚攻城拔寨的合力,打贏這場改革硬仗,努力爭當推進和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排頭兵。

發揮黨內政治生活的熔爐作用

曾 勤

  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有什麼樣的黨內政治生活,就有什麼樣的黨員、幹部作風

  黨內政治生活是鍛煉黨性、提高思想覺悟的熔爐。如果爐子冷冷清清,或者爐火溫度不高,那是煉不出好鋼來的。

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有什麼樣的黨內政治生活,就有什麼樣的黨員、幹部作風。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黨內政治生活,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紀律等為主要內容的黨內政治生活基本規範。在黨史軍史上記載著許多重視黨內政治生活的生動故事,比如,毛澤東不忘找黨組織彙報思想,朱德主動請黨小組長分配任務,鄧小平自覺在黨小組內開展自我批評,等等。

  1948年,東北局組織部關於建黨工作報告中提到:「如果沒有黨的經常的組織生活,即使最好的黨員也會逐漸脫離群眾,甚至變壞。」新中國成立後的初期,我們黨十分強調民主集中制,黨內政治生活比較正常,黨和國家各方面建設蒸蒸日上。歷史告訴我們,黨內政治生活嚴肅認真,黨的事業就充滿生機活力;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大力正風反腐,不斷建章立制,黨內政治生活氣象一新。但也要清醒看到,在一些單位和部門,黨內政治生活不經常、不認真、不嚴肅,庸俗化、隨意化、平淡化等現象依然存在。有的黨員碰到原則問題不開口,遇到矛盾繞著走,自我批評變成了自我表揚,相互批評變成了相互吹捧;有的黨員會上不說、會下亂說,拉人情、當「老好人」;還有的領導幹部搞個人說了算,「決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話、花錢一支筆」。這些問題不解決,管黨治黨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大熔爐」就可能變成沒有溫度的「冷灶台」。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做好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這篇大文章,絕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激濁揚清,立規明矩,讓黨內正能量充沛,讓歪風邪氣無處遁形,才能不斷凝聚起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強大氣場,進一步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原則性和戰鬥性。

建設法治公安深化執法規範化建設

江蘇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 吳躍章

  今年5月20日,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入推進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的意見》,為全面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江蘇公安機關於2008年在全國率先開展執法規範化建設,被公安部確定為全國執法規範化建設四個「領頭羊」之一,省公安廳連續4次被省政府命名為依法行政示範點,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形勢新任務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相比,公安執法工作還存在一定差距。對照上述意見的目標要求,我認為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應當從三方面進行深刻認識:

  一是要充分認識深化執法規範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公安機關的主要活動是執法活動,公安民警的主要行為是執法行為,執法工作始終是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執法規範化建設在整個公安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地位。必須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深化執法規範化建設,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發揮公安機關排頭兵作用。

  公安機關作為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部門,建設法治公安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法治化水平直接關係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國家和政府整體法治化水平。建設法治公安的核心要求是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不作為、亂作為、不公正、不文明等問題,實質上都可歸結為執法不規範。因此,深化執法規範化建設是推進法治公安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根本途徑,要把深化執法規範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升公安機關依法履職能力和執法公信力。

  深化執法規範化建設是做好新形勢下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實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迫切需要。隨著國家民主法治建設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不斷覺醒、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公眾行使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的能力極大提升,公安機關的執法活動時刻處在媒體聚光燈下,執法行為稍有不當就很可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輿論炒作的熱點。因此,新形勢下衡量公安工作的優劣,不僅要看是否體現了執法效率、實現了維穩目標,而且還要看是否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維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公安改革是推進執法規範化的動力所在,促進執法規範化是公安改革的重要目標。江蘇省委近期出台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實施意見,這些都為我們深化公安改革和執法規範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是要深化執法規範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具體工作中把握好幾個重點

  堅持實事求是科學把握執法規範化建設的目標定位。面對提檔升級和外部競爭的壓力,江蘇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要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妥善處理好繼承鞏固和博採眾長的關係,既要鞏固發揚自身既有優勢,也要善於學習借鑒他人先進經驗;處理好長遠目標與現實可行的關係,既要高標定位、適度超前,也不能脫離實際、欲速不達;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關係,既要著眼全局、統籌謀劃,也要承接地氣,尊重基層首創。

  堅持執法為民,讓人民群眾通過執法規範化建設有更多獲得感。之所以存在很多不良現象,主要是沒有真正從思想深處解決好「為誰掌權、為誰執法、為誰服務」這一根本問題。深化執法規範化建設,必須著力整治和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通過健全執法制度、改進執法管理、強化執法監督,不斷提升執法公信力,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個執法行為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堅持重點突破,切實找准執法規範化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執法規範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首先解決好「從哪裡入手」的問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剖析造成執法不規範的原因,最突出的是缺乏嚴密有效的管理監督,這就迫切需要引入治理理念、創新治理手段,以健全執法管理體系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創新執法管理制度,走內涵式、集約式發展道路,實現以管理促規範、向管理要戰鬥力。要以健全執法管理體系為牽引,通過加強執法管理髮現問題和薄弱環節,整改問題完善執法制度、優化執法機制、加強執法培訓、落實執法責任,全面提升公安執法質量和執法水平。

  三是重點抓好深化執法規範建設的五項具體措施

  完善執法標準,讓執法在規則框架內運作。積極適應新的執法形勢發展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執法標準體系,讓每個執法崗位的民警都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做不好承擔什麼責任。健全公安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重點在關係群眾切身利益、自由裁量空間較大的執法警種和執法領域,細化量化裁量標準,切實解決濫用自由裁量權問題。建立健全權力清單制度,全面梳理、準確界定公安刑事司法、行政執法和行政管理等各項權力,建立執法責任清單制度,將法律賦予的執法職責細化到每個執法單位、執法崗位,將執法權力納入制度的軌道、規則的框架內規範運行。

提升執法能力,讓專業的人從事執法工作。加強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引導廣大民警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打牢執法為民思想根基,切實增強嚴格依法履職、維護公平正義、尊重保障人權的觀念,養成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緊緊圍繞日常巡邏盤查、疑難警情處置、警械槍支使用、常見案件辦理、窗口管理服務等一線執法崗位要求,健全完善學練考一體化的實戰培訓和執法資格等級考試體系,提高公安隊伍執法素養和實戰能力。積極適應信息化對民警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加強對民警熟練掌握和規範使用執法信息系統和科技裝備的專門培訓。

  優化執法機制,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工作。針對目前執法辦案工作中警力、任務、場所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的問題,進一步優化執法運行機制,理順各級公安機關、各警種部門的執法職責和案件管轄分工,大力推進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為派出所降壓減負,落實各專業警種的執法主體責任。大力加強專業化執法辦案隊伍建設,積極探索推行主辦民警制、辦案積分制,建立完善各警種執法協作機制和合成作戰機制,讓執法辦案資源最大限度地優化組合,發揮集群效應,提升執法辦案能力。

  強化執法管理,讓執法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針對過去分散式管理難題,建立完善省市縣一體化常態運作的執法管理委員會,統籌警種執法權力、整合執法監督力量,實現對整體執法活動的集約化、精細化管理。針對過去多頭監管、執法監督形不成合力等問題,建立運行案件管理中心(室),全面應用執法管理平台,將執法工作中的「人、案、物、場所、卷宗」等核心要素有機融合起來,推動執法管理由粗放式向內涵式轉變。針對過去執法公開覆蓋面不廣、形式較單一等問題,運用科技手段拓展公開渠道、提升公開效能,打造受眾更廣、傳播更快、應用更便捷的執法公示平台,實現公安機關陽光執法。

  加強執法保障,讓執法工作得到理解支持。積極爭取黨委政府重視支持,在公安經費、基礎設施、執法裝備、警力配置等方面強化保障力度,為公安機關依法履職提供有力支撐。認真貫徹「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深入開展公安法治宣傳,主動宣傳公安法治建設成效和公安執法先進典型,增進群眾對公安執法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著力構建和諧警民關係。加強公安法治文化建設,營造崇尚法治精神、堅定法律信仰、維護法律權威的良好氛圍,提高公安執法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推薦閱讀:

論文造假
《過程原型及其臨床應用初探》(論文集完整版)
一組有關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德的評論文章
怎樣寫好科技論文暨科技論文的簡介及寫作格式

TAG: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