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共享】年輕時學儒家,中年時學道家,年老時學佛家

美文共享微信號 MeiwenGX功能介紹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讓我們一起品味文字的魂,音,韻,美文相伴,共享讀書的美好時光。每天與你分享8篇美文,已經發布近800多期,6000多篇,歡迎訂閱,轉發,分享!

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側重,而這種不同側重恰恰可以對應人生的三大階段——年輕時、中年時、年老時。中國文化因儒釋道的融合而趨向圓滿,人生三階段如果能貼合這三家的根本精神,同樣可以趨向圓滿。這是人生的三種大修行,也是人生的三種真境界。

年輕時學儒家人在年輕時,要麼思想剛剛開始成熟,要麼剛剛踏入社會,此時面臨很多重大人生課題,比如學會做人做事、能夠安身立命等等。而這些課題,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課題;儒家提供的,也正是最恰當、最好的智慧。孟子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什麼是浩然之氣?就是至大至剛之氣,也可以說是正氣。先要有一身正氣,這是做人的根基。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於學」,自此一生不輟;王陽明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這是做事的根基。這兩大根基,都需要也最適合在年輕時確定,如此之後鋪開的人生才能有底線和方向,而避免誤入歧途甚至邪路。人在年輕時,未經社會地充分打磨,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點,如果沒有修養功夫,就很容易跑偏,失去操守、投機取巧,最終變得圓滑世故甚至不擇手段。這就需要儒家的「內省」工夫,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勤於內省並及時修正,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修養功夫,關鍵看能不能重視起來並做下去。如果能養成習慣,日積月累之下就是真修養。此外,人在社會上,最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怯於與世俗存在差異。而儒家主張「和而不同」,要求和氣,但內心也要有自己獨立的意見和品格,這樣才能既不耽誤為人處事,又能保持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也最容易在周圍人影響和現實刺激下不講信用、不講義字。這樣的人,做人已經失敗,做事必也做不大、做不久,甚至把自己折進去。於是儒家所極力倡導的「信」「義」,就顯得尤其重要,最適合年輕人作為做事和做人準則。「恕」,又是儒家的一大精神。人在社會上,面臨複雜的局面,很多事都是不合理,很多人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沒有寬容的態度,不但做不好人、行不好事,甚至連路都可能都走不下去。懂得寬恕,這是一種涵養,也是做人的一種方法和策略。最能概括儒家精神的一句話,就是《易經》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上面所說,就是厚德載物,這是自強不息的底子,人品的底子好,事業的盤子才能大。有了這個底子,儒家最深入人心的,便是那強烈的進取精神,事情是需要去做的,是要努力去做才能成功的。積極進取,剛健有為,安身立命,擔起責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是儒家的目標,也是年輕人的方向。概而言之,儒家對於年輕人的要求,就是六個字:做君子,立事業!

中年時學道家中年人,大多已經有了比較深厚的閱歷,有了一定的事業和物質基礎,所以人生的主要課題也就發生了變化。這時需要關注的,便是道家智慧。有個詞叫「中年危機」,中年時期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而道家的葫蘆里正是對症的葯。人在年輕時奮發進取、有所追求,到了中年時就可能形成一種停不下來的慣性,就好像一個人忙慣了,一旦閑下來就會無所適從、覺得無聊;人到中年,在具備了一定的積累之後,還像年輕人那樣追求物質,也會有問題。一方面,這可能讓人模糊和忽視對真正的人生價值的追尋;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陷入慾望無窮的泥淖中不得脫身。不解決這些問題,精神品質和人生質量就談不上。道家超越物質功利的思想,正是化解之道。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莊子也一再強調「不以物累形」「物物而不物於物」,人要超越物質,不為物質所奴役,用物而不是為物所用,才不會本末倒置、捨本逐末。明白這一點,以超脫的視角去看,而不是困在裡面出不來,就是藥方所在。說白了,中年時期的問題,癥結就在於眼界不夠高,格局不夠大。跳出來之後呢?人生已經到了中段,是該到了重啟對人生意義的追尋的時候了。人在年壯體健的時候不覺得,只有年老力衰甚至接近死亡時才知道,人生的意義有多重要,那關係著你在人生的最後時光,心中是否坦然踏實,是否能夠無悔知足。至於功名利祿,活著時當然有用,在生命的最後卻只如夢幻泡影。中年時正是明白這些並開始著手的時候,不然就晚了。何謂真正的人生價值?老子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反者道之動」,莊子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成敗禍福,都是相對的,都會變化,世間之事的好壞沒有一定。人到中年,經歷體驗過的是非成敗已經不少,就應當對此有所領悟,看淡一些,看透一些。然後就能回歸自我,向老子所說的淡泊虛靜靠近。這種受用,這種精神品質和人生質量的提升,才是實實在在的。此外,人到中年,身體也開始走下坡路,也到了該考慮養生的時候,而這正是道家的長項。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順應自然,則正是道家養生的最高智慧所在。首要的便是要養神,神清則氣和,氣和則身安,辦法就是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返璞歸真,清靜淡泊。中年人大多焦慮,養神之法,也最為切要恰當。至於其它道家養生法,如太極拳、四季調和、飲食進補等,也要以「自然」為依止,不可過,不可強,才是正途。概而言之,道家智慧對中年人的啟示,就是六個字:看淡塵俗,追覓高遠!

年老時學佛家人到了老年,已經看慣世間禍福成敗,歷盡人間滄桑巨變,是到了覺悟和放下的時候了。覺悟才能放下,放下就是覺悟,這正是佛家人生智慧的第一義諦。放下,是不再計較。經歷了那麼多坎坷曲折,看過了那麼多悲歡離合,心性打磨了大半輩子,應當有一份沉穩淡定、寵辱不驚的質地,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愛爭、在乎,於是計較得就會越來越少。人生就是這樣,經歷過,才會甘心;經歷夠了,才會放下。年老之時,正是考驗一生之心性質地的時候。至於名利,或者該有的已經有了,或者沒有但已經不再上心。因為到了這個年紀,更懂得以前的那種活法是多麼累;也看清了凡事有得必有失,為了得到一些東西,也失去了另一些,甚至更多。所以更加珍惜當下,更願意去欣賞身邊生活中的美好,心時時跟自己待在一起,踏實安然。這時的心態,就是平和淡然。這種平和,是一種歷經風吹雨打後的堅韌;這種淡然,是一種看破看透後的達觀。往後看,是蘇東坡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往前看,是莊子的「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合起來看,是李白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能有此感,就是真的放下了。這種不計較的態度,已經近乎於《六祖壇經》所說「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了;這種活在當下、與真正的自己同在的狀態,也近乎於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了。這就是覺悟。即使已經垂垂老矣,能到此境,人生便也是不虛度。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放下」,只是佛家的一面;另一面,則是「慈悲」。看過和經歷過那麼多愛恨悲喜,看到世間還有無數人在慾海中沉浮,作為過來人,心中如何不會有一份大悲憫?所以很多的老人,我們常常能感覺到他們不僅平和安寧,而且慈祥善良,他們更體諒他人,更重人情道義,更加古道熱腸,更能樂善好施。所以,年老時學佛家,要抵達的,就是八個字:心中安然,與人為善。

綜上:西晉左思詩云:「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這正是最正統的中國式理想——先建功立業,後歸隱田園,是一種世間價值和人生價值兩全的圓滿。就像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主角,很多都是先成為一代宗師,再攜佳人歸隱山林、自在逍遙。年輕時學儒家,中年時學道家,年老時學佛家,其實也正是這樣一個路徑:在歲月中一路成長,在閱歷中一生修行,然後抵達人生的通透之境。

來源:儒風大家 編輯:楓葉雅荷淡香書館


推薦閱讀:

7.9元就能喝到適合年輕人的瑪奇朵茶飲,潛力網紅店,還不快快來嘗嘗?
一位逃離北京的年輕人的心聲
喝水時加一物,每天喝,橫掃垃圾毒素,健康又年輕!
玩命工作,就是年輕時最好的生活?
「嘻哈」浮出水面,正視年輕心聲

TAG:儒家 | 道家 | 中年 | 年輕 | 學佛 | 共享 | 佛家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