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每日一國: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通稱新加坡,又稱為星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或星(新)國,別稱獅城、坡島、石叻或叻埠(來自馬來文「海峽」Selat),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邦。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西馬來西亞相隔,並以新柔長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樑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視頻:新加坡旅遊指南 - 不容錯過的景點

1819年,任職於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經萊佛士的努力,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據點。1942年至1945年間,新加坡曾被日本佔領三年半之久,其後回歸英國管理。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自1965年獨立立國後,新加坡在40餘年內迅速轉變成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移民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在國內居住的居民有38%為永久居民、拿工作簽證的外勞和拿學生簽證的學生,建築業和服務業分別有80和50%外勞。新加坡同時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根據2011年7月美國Dow Jones世界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是繼紐約、倫敦、東京和香港之後,位於全球第五名。整個城市在綠化和保潔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的美稱。但在新聞自由方面,新加坡在記者無國界(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發布的2014新聞自由指數顯示,新加坡排名第150位。

在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華語國名。由於因當地華人的不同母語(包括粵、閩、客家話等等)之習慣的影響,也在後期出現許多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星嘉坡」、「星加坡」、「新架坡」、「星架坡」、「石叻」、「叻埠」、「石叻埠」和「實叻埠」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獅城」或「星國」作為簡稱來描述新加坡。

新加坡共有大小島嶼63個,地勢起伏和緩,主島新加坡島的面積佔到90%以上。於北部建有新柔長堤,西部有第二通道,兩者成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柔佛間的聯繫通道。新加坡島以外較大的島嶼有裕廊島、德光島、烏敏島及聖淘沙,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6米(545英尺)。

新加坡很多地區都是填海產生,至2013年3月,填海土地面積達到逾13,000公頃,佔據新加坡原有國家土地面積達約1/4。1950年至今,約20%的國土面積由填海產生,新加坡國土面積於1960年代時為581.5平方千米(224.5平方英里),現在約為704平方千米(272平方英里),至2030年以前,將會增加100平方千米(40平方英里),部分計劃則連結比較小的島嶼,包括裕廊島。新加坡約有23%的國土屬於森林或自然保護區,而都市化限縮了雨林面積,森林主要分布於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新加坡境內共有逾300座公園及4個自然保護區;新加坡在城市綠化方面相當成功,而有「花園城市」之稱。

新加坡並無採行夏時制,新加坡標準時間為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1小時。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長夏無冬,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年平均溫度在24攝氏度至34攝氏度之間:最冷月為1月,受來自中國的東北季風影響,加上低壓帶的南移,較乾燥的東北風會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3至24度左右。在此期間,新加坡的天氣也會比較好;而到了4月至5月這段期間,在低壓帶的北移和東亞大陸高壓帶的減弱的影響下,氣溫會有輕微回升,而且雨量也會增多,濕度較高,每日平均相對濕度早上為79%,下午為73%。降雨充足,也常有雷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到1月為雨季,受較潮濕的季風影響,雨水較多。此外,新加坡由於在數十年來市區發展迅速,使全國皆受熱島效應影響下,平均溫度也比鄰近熱帶城市明顯更高。

新加坡早期的移民多聚集在中南部的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帶,其他地區則大多是熱帶雨林或農業用地;除了少數的自然保護區之外,新加坡基本上都已城市化。

由於缺乏大型縱深的河流,新加坡政府專門修建了多個蓄水池,用以收集平常降雨所帶來的水源。儘管降雨量有時會很大,這些雨水還是無法滿足新加坡的用水需要,因此目前接近40%的水源都是主要從馬來西亞進口的。新加坡政府也在積極開發其他水源,包括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計劃會大大降低對外來水的依賴。

新加坡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摩納哥。

根據新加坡政府2011年統計數據,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518萬人,其中325萬人(63%)屬於本國公民,其他則屬永久居民或外籍勞工,有23%本國公民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出生,永久居民約有50萬人。

新加坡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7歲,每戶平均人口為3.5人,由於土地不足,約五分之四的新加坡人居住於一般稱為組屋的公共房屋(政府部份資助購買的廉價質房屋)。至201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於4房或以上的組屋或私有住宅,住宅自給率則達87.2%。行動電話普及率則高達每千人擁有1,400支行動電話,約十分之一的居民擁有汽車。

新加坡總和生育率於2012年估計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為0.78名嬰兒,小於人口置換的2.1;為了解決此項問題,新加坡政府在過去數十年鼓勵外國人民移居新加坡,而大量移民也使新加坡人口並未減少。新加坡為世界上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過去十年間失業率未曾超過4%,失業率於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達到高峰,失業率為3%,至2011年降回1.9%。

於2009年時,約四成的居民為外國移民,為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雖然外國移民對於國家經濟相當重要,但政府考慮限制外國勞動力,外國勞動力組成了80%的營造業及50%的服務業勞動力。

於2009年,在本地居民(本國公民及永久居民的總稱)中,華人佔74.2%,馬來人佔13.4%,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佔9.2%,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佔3.2%。

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大部分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閩南人(俗謂福建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由於閩南人占華人人口的半數,在官方引進華語(標準漢語)以前,閩南語一直是各祖籍之華人內部的共通語言,甚至普及於馬來人與泰米爾人。

語言文字

新加坡人母語
語言 該語言為母語所佔人口比例
漢語 49.9%
英語 32.3%
馬來語 12.2%
淡米爾語 3.3%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官方語言包括英語、馬來語、華語以及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但自獨立以來,政府機構一直採用英語作為不同種族社群之間的主要通行語和教學語,並將之定位成「第一語言」,新加坡憲法及法律也以英語書寫,在法院中,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也會翻譯成英語;然而,僅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約三分之一的新加坡華人、四分之一馬來人及二分之一印度人以英語為母語,且約有五分之一人口無法理解英語。

新加坡有相當多人能使用雙語,大多為英語及其他官方語言,不過在流利程度上有相當大的差異,能理解各官方語言的人口比例分別為英語(80%)、漢語(65%)、馬來語(17%)及泰米爾語(4%)。由於曾經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新加坡英語也多以英國英語為標準,新加坡式英語則介於標準英語與皮欽語之間,但政府並不鼓勵使用新加坡式英語。

跟新加坡式英語一樣具濃烈口音和地方色彩的是新加坡式華語。雖然華語使用廣泛(有超過七成的新加坡人能說華語,是新加坡華人之間主要的共同語言;華語亦是新加坡最多人使用的母語,約有一半新加坡人以華語為母語),但新加坡年輕一代使用新加坡式華語(Singdarin)的情況卻十分普遍。新加坡政府曾將2008年訂立為「華語年」,不僅鼓勵本國的華族國民多使用華語,同時也希望讓「華語」在商業貿易的溝通場合上可以得到更廣泛的使用。儘管如此,英語仍是整個社會的強勢語言,在新加坡官方與工作領域能說華語的機會不多。新加坡學校的華文程度每況愈下,小學時華文還佔小學升學考試總分的四分之一比重,但是到了中學過後華文就不是必考科目,重要性逐漸降低。很多新加坡華人在離校後也逐漸疏遠漢字書寫,甚至成為中文文盲。

新加坡民間普遍使用閩台閩南語,能與中國大陸的泉州、漳州人,以及台灣的閩南人溝通無礙。但自從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之後,新加坡媒體使用方言受到了諸多限制,甚至是禁止使用,從而導致大部份的年輕新加坡華人無法有效地使用漢語方言。此外新加坡政府對電視、電台的華語節目也有嚴格的限制:例如從台灣與香港進口的閩南語和粵語影視劇就必須用華語重新配音後才可以播出或上映。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詳見新加坡漢字。民間則隨處可見繁簡體字混用。在泰米爾人(當地稱印度族)社群當中,會說泰米爾語的人不超過50%,剩下的人均使用其它印度語言,當中有的也會說點福建話。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發達國家,國民所得至2013年為止已是遙遙領先東南亞各國至少有六倍以上的差距,如果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新加坡更在全球最富有國家內名列第四。1965年後,新加坡經濟迅速成長,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發達國家,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重工業方面,主要包括了區內最大的煉油中心、化工、造船、電子和機械等,擁有著名的裕廊工業區。國際貿易和金融業在機場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也是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和吸納許多人才。旅遊業也在總體經濟結構中占重要比例,遊客主要來自日本、中國、歐美地區和東南亞其他國家港口

新加坡港口,背景為聖淘沙島。

船在海洋上與新加坡天際線(東海岸公園)

新加坡的教育

新加坡的社會背景、人口結構、語言環境以及教育制度都有其獨特性。在新加坡的四大種族中, 華族學生對外以普通話為主。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從開創華僑私塾崇文閣算起,至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新加坡逐步統一了語文源流學校,所有學生不分種族都以英語為第一語文。

新加坡政府為確保新加坡華人仍然保留自己的母語文化,新加坡政府一貫在所有學校推行中文教學,所有新加坡華人都需要學習華語(母語)。就華文而言,新加坡有11所特選學校,比如:德明政府中學、華僑中學、立化中學等,它們早期是傳統的華校,經政府同意,將華文和英文同時並列為第一語文來授課。這些學校負責培養講華語的文化專才,同時也背負著傳授中華文化的使命。

新加坡中小學校一般採用半天制,而初級學院、大學專科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現有350多所中小學、十多所初級學院、一所高中、3所工藝教育學院、9所公立高等院校有:新加坡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共和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2013QS亞洲大學最新排名為第2位以及第10位)、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

2003年後,新加坡六年小學教育對國民是強制性的。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是基礎教育階段,所有課程為必修課,有4門主課,包括英文、華文、數學和科學,其他課程還包括音樂、美術、公民教育、社會以及體育。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六年級生必須參加小學離校考試,考試包括4門主課,根據考試成績進入不同的中學,選修不同的課程。

小學(6年制):6年級學生需要參加小學離校考試(PSLE),考試科目為英文、華文、數學和科學。華文和英文各佔100分,數學和科學各佔50分,總積分為300分。

新加坡中學教育備有特別和快捷課程,還有普通學術或工藝班,當中一半以上的中學生被分派到快捷課程,小部分學生修讀特別課程,還有大約30%修讀普通(學術或工藝)課程。中學生們修讀的科目,包括了:英語、華語(部分學生為高級華語)、數學、科學(包括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人文(包括歷史和地理)、英國文學、美術、技術、家政、公民教育、體育和音樂。在中學畢業後,半數以上的學生將進入中學以後的教育中心,如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而其中只有一部分能夠最終進入大學。其餘大約15%的畢業生則進入初級學院和高中,其中大多數將進入大學。

中學(4年制):4年制(特別和快捷班),第四年必須參加全國統一新加坡劍橋O水準考試,成績將決定升高中、初級學院和理工學院。

中學(5年制):5年制(學術及工藝),學術班的學生在中四必須參加『N』水準考試,通過後才能升上中五參加劍橋O水準考試。工藝班的學生有兩門主課,英文和數學,第四年必須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大多數學生在N水準考試後不再修讀第五年課程,而直接進入技術學院。

工藝教育學院 (2年制):考取技術文憑(ITE 證書課程)。

高中(3年制) / 初級學院(2年制):考取劍橋『A』水

准文憑,成績將決定大學的去向。

理工學院:3年制的大專課程(文憑課程),包括理論和實習。成績優秀的畢業生將豁免大學第一年課程。

大學:除了醫學、法學等專科外,一般需要3年時間來考獲普通學位,榮譽學位需4年。

私立學院:新加坡的私立學院提供兩種課程:預科的課程文憑以及學位的課程。其中學位課程都是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所頒發的國外大學文憑。新加坡教育部在2010年開始實施一個全新私立院校認證資格叫 「教育信託保障計劃」。整個計劃會探討以下領域: 私立教育機構的財務管理和健康; 強調學術性流程,例如課程設計和發展、學生跟進和發展、學生評估及教師的篩選和本地學生的學費保護。該計劃為較好的私立教育機構提供了一個途徑,以突顯其在管理和提供教育服務之關鍵領域具備良好的水平。


推薦閱讀:

【新加坡】值得打飛的去看的絕色夜景
「中西合璧」的新加坡數學,其實還挺牛!
新加坡簽證拒簽
新加坡要倒霉了:這蕞爾小國到底和台灣搞什麼名堂?
大陸人士去辦理新加坡移民條件是什麼?

TAG: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