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漢服 漢家魂魄
身體中流淌的是華夏祖先的血脈,骨髓中沁透了五千年燦爛文化歷史,哪個華夏兒女不心繫中華。難怪漢服粉絲都說:「漢服」是我漢家魂魄所依矣。仔細想想,這種說法確有新意。
「漢服」也稱為華夏衣冠,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從西周開始一直到明末,傳承長達2700多年;「漢服」雖歷經各朝代輪換更替,但華夏民族卻始終以「交領右衽,袖松且長,隱扣系帶,上衣下裳」的服裝特點延續相傳。
交領右衽、褒衣博帶、行雲流水的衣裳特徵,不隻影響了中國少數民族,就連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服裝,也受漢服的影響,以致東亞服飾具有「漢服」的共性。
而今,「漢服」服飾文化的遺失,不是由於漢服的不方便,也不是由於近代的西風東漸。這要追溯到1644年滿清入關後,滿清政府強迫漢人把頭髮剃成他們的樣子,脫掉華夏子孫穿了延續幾千年的「漢服」服裝,改穿滿族人的服飾,這就是「剃髮易服」。它換掉了占漢族社會生活主導者男性的衣冠,動搖了華夏民族「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的禮法制度的根基,素有「衣冠之制」之稱的「漢服」從此遺失。
回顧歷史,有自豪,不免也有些悲情,在我們的生活中,由於歷史的變更出現文化斷層,「漢服」服飾文化與現今人們思想文化的如何銜接,眾說紛紜,有道是恢復「漢服」文化不是簡單的復古,「漢服」也不是現在人們思想中的「古裝和戲服」。很多朋友都說:我們中華民族的衣冠服飾是傳統文化外展的體現,要恢復中國衣冠大國、禮儀之邦的文化,漢服服飾的回歸成為必然。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民族服裝,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藏族、蒙族、維族等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服飾,而漢民族的服裝卻遺失在360年前……,遙遠與現在,歷史與現實,你我看到的是,中國人把中山裝,滿族的長袍馬褂、旗袍,或是西方人的西服、禮服作為自己的服裝……。
《左傳·定公十年》中說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中注有:「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我們的先祖是以服飾華採的美稱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稱之為「夏」;從字義上看,「華」字有美麗的含義,而「服章」就是「漢服」,「夏」字有盛大的意義,「禮儀」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規範;「華夏」連起來確是個美好的詞,所指的是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追溯歷史,恍然大悟,如果沒有服飾與禮儀,又如何稱「華夏」?
「首服」又叫頭衣、頭飾,指的是頭上佩戴的飾物或包裹頭髮之類的物品;如男子的冠、巾、帽等,女子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帷帽、蓋頭等都屬於首服。
春秋戰國時的冠,稱之為首服,天子、諸侯、大夫們用於上朝和祭祀的禮服。加冠之禮出於商周,歷代皆有不同,到明朝時,除士大夫還嚴格遵照古制行加冠禮外,一般家庭則是把冠禮和成親儀式一起舉行。
冠不僅是成年的象徵,也是君子和禮儀的象徵。男子在二十歲時要行成年禮,古語稱 :「二十而冠」,他的父親要選擇一個吉利的日子,為他舉行成年加冠禮,「冠禮」通常在宗廟舉行,期間要加三次冠,一是緇布冠,第二次是皮弁,第三次就是爵弁,三次加冠後,該男子把頭髮梳成成年人的髮髻。
成語「冠冕堂皇」指外表莊嚴尊貴或光明正大的樣子,也比喻表面上莊嚴體面,實際上並非如此。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是很有氣派的樣子。
在漢服的歷史上,人們開始戴冠是為了美觀,漸漸的就成為表示身分「昭名分,辨等威」的標誌,有身分者帶冠,平民把髮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稱為「衣冠」,平民稱為「布衣」。
「士死不免冠」講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衛國做一個大夫的家臣的時候,蕢聵就和孔悝叛亂去襲擊衛國國君出公,子路聞訊,趕回去相助,結果他在與敵人激戰的時候,用以系冠的纓絳被人砍斷,冠搖搖欲墜,為了不讓它跌落,子路放下武器去系好冠,說:「君子死而冠不免。」
意思是:我要死了,也要把頭巾整理好。因此被人趁機砍成肉醬!這就是「士死不免冠」的來歷。通過歷史的故事,也可以看到「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至高地位。
成語「被髮左衽(披髮左衽)」的意思是頭髮散亂披散開,不挽髻,衽,衣襟,就是衣領的衣襟交叉時,右邊壓在左上面,為左衽,這是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再者指去世的人穿的壽衣是左衽。左衽是胡人或者死人的標誌。
被髮左衽,出自孔夫子的《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直譯就是:「沒有管仲,我們就要披散頭髮,穿著左衽的衣服了。」意思就是說,沒有管仲,我們就成為那些異族夷狄,沒有文化的之人了。
春秋時,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論點,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霸主。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是肯定了管仲在維護華夏正統文化,遵守先王法制方面的功績。
華夏民族的來歷眾所周知,「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是為華」。禮儀和服飾在我們的文化里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易傳·繫辭下》中所說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由此看出,華夏服飾體制的確立與形成。盤髮髻,戴衣冠,交領右衽、褒衣博帶的華夏民族,與被髮左衽的異族風俗文化不同。所以,這就是孔子為何將「被髮左衽」視為夷狄野蠻的象徵的原因。
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漢服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中的一部分,不同朝代都可從衣著服飾上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審美情趣,及人文精神的文化背景。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歷史同樣是華夏漢服衣冠的輝煌歷史。願能與您分享「漢服」文化的美麗,開啟您對中華傳統正統文化的熱愛和追尋……
推薦閱讀:
※什麼是中華文明的思想魂魄?它是怎麼樣一脈相承地延續下來的?
※有些人,只一眼相知,卻是魂魄相依
※16.魂魄說
※攝人魂魄極品風光(九) - 香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鄉愁乃一生魂魄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