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大智慧:一個陰謀家是如何煉成的(下)

鬼谷子大智慧:一個陰謀家是如何煉成的(下)

《揣篇》,即是指揣摩,所謂揣摩,即是指內心暗中摸索、推測、思考、猜測,推想,悉心探求。鬼谷子首先說,古代善於治理天下的人,必然衡量天下的權勢,而揣摩諸侯的情志。其實我們任何一個人在為人處事時,都要衡量、揣摩其人其事。可是我們的衡量、揣摩,卻是憑著我們原有的、狹隘的知識和印象去應對已經變化了的人和事。所以鬼谷子說,我們觀察、揣摩一個人,必然要在他非常喜歡的時候,前往而增加他的慾望;因為一個人有慾望時,不能夠隱藏自己的心情。必然要在他非常恐懼的時候,前往而增加他的厭惡;因為一個人有厭惡時,不能夠隱藏自己的心情,心情慾望必然出現變化,這樣才能得到實情。鬼谷子的這個思想也如同孔子一樣,《論語·學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這個意思是說,不要害怕、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擔憂的是自己不知曉不了解別人。正因為我們不理解別人,才不理解他為什麼不理解我,我如果理解了別人,也就理解了他為什麼不理解我,因而我就會想方設法讓他理解我。這才是最佳行為方式。但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實際生活中,實實在在替別人考慮一下了嗎?我們了解、理解周圍身邊的人了嗎?沒有!起碼大部分人都沒有去考慮過別人,都沒有去知曉、了解、去理解過別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就多了起來。人們之間若是真能都象孔子所說的這樣,都能互相理解、相互知曉、了解,那麼,人們之間的矛盾將會大量減少,人們也就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了,也就能很好地為人處事了。

《摩篇》,與《揣篇》是姊妹篇,《揣篇》,是指揣摩,所謂揣摩,是指內心暗中摸索、推測、思考、猜測,推想,悉心探求。「摩」則是指切磋研究,也含有觸摸試探之意。它們同是講人際之間的交流溝通。怎麼與人交流溝通?鬼谷子首先說,精妙的切磋研究要以對方的慾望,測量而探求之,內心的驗證必然響應;對方有響應,必然就會有作為。也就是說,與人交流溝通,必須要懂得人的心理,人的慾望,根據對方特有的社會環境、人情關係,猜測到他的心理活動,才能使他有所響應。如果不符合他的社會環境、人情關係,那麼必然會遭遇對方的排斥拒絕。與人交流溝通,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所以我們有時要以平衡,有時要以公正,有時要以喜悅,有時要以憤怒,有時要以名聲,有時要以行為,有時要以廉潔,有時要以誠信,有時要以利益,有時要以謙卑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其實,說來說去,還是要先理解別人,才能達到交流溝通的目的,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權篇》,即是指「稱量、平衡」,鬼谷子認為首先列出對方的各種言論,其意思就是我們首先要了解對方,知曉、稱量、平衡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後,我們才能夠去進行遊說。我們遊說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說服他人,憑藉他人的力量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連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都不了解,我們的遊說又怎麼能成功呢?沒有眼睛的人不可以向他們顯示五色,沒有耳朵的人不可以告訴他們五音。所以不可以前往的人,就無法開導他們。不可以前來的人,就無法接受他們。然後鬼谷子又說,有智慧的人不使用自己的短處,而是利用愚蠢的人的長處;不使用自己所笨拙的,而是利用愚蠢的人所擅長的,所以不會有困難。言說其有利,是因為要隨從了解其長處;言說其有害,是因為要避開了其短處。然後鬼谷子又說,所以與智者言說,要依靠博學;與博學者言說,要依靠辨析;與辨析者言說,要依靠簡明扼要;與高貴者言說,要依靠權勢;與富裕者言說,要依靠高貴;與貧窮者言說,要依靠利益;與低賤者言說,要依靠謙卑;與勇敢者言說,要依靠敢作敢為;與愚昧者言說,要依靠尖銳。這些都是言說的藝術,而人們經常違反。然後鬼谷子又說,言談有許多類型,事情有許多變化。所以終日言說,不會失去其類型,而事情就不會混亂;終日不改變,就不會失去其主宰。也就是說,我們不要被對方的話題牽著走,而是要牢牢把握住自己遊說的宗旨。

《謀篇》,是指謀劃、計謀、謀略,是指與人交流溝通要事前有謀劃,不能只憑著自己的想像就去與別人交流溝通。鬼谷子首先說,凡是謀劃都有方法和原則,必然要得到所憑藉的,以求得其情形;只有明了其情形,與人交流溝通才會有成效。所謂的度量才能、酌量能力、揣摩情形,就是要掌握方向。第二段的意思是說,與相同觀念的人交流溝通,就容易成功;人的觀念不相同,那麼交流溝通就容易失敗。所以土牆總是從縫隙處毀壞,樹木總是從關節處毀壞,這大概就是事物的原理吧。第三段的意思是說,萬事萬物都有變化,所以我們要有謀劃,而謀劃必然要有計劃,計劃必然要有準則,而準則就是我們的道路。也就是說,與人交流溝通,要根據我們的道路上的準則而進行。第四段的意思是說,與人交流溝通,一定要先了解對方,如果用利益去勸說一個仁愛的人,那麼必然會失敗。如果用困難去勸說一個勇敢的人,那麼必然達不到目的。如果用謊言去勸說一個有智慧的人,那麼必然會被拒絕,甚至會被揭穿。而那些愚蠢的人容易蒙蔽,不肖之徒容易恐懼,貪婪的人容易被誘惑,這些都是要憑藉事情來裁決。第五段的意思是說,與人交流溝通,一定要把話說到對方心裡去,所謂外表親近而內心疏遠的人,是指雙方的觀念不同,有很大差距,但是環境又迫使雙方在一起,比如同事,比如親友關係等。所謂內心親近而外表疏遠的人,是指雙方觀念相同,但並沒有什麼關係。所以我們要憑藉其疑惑的,或憑藉其顯現的,或憑藉其所說的,或憑藉其厭惡的,或憑藉其擔憂的與之交流溝通。然後,通過切磋使其恐懼,通過推崇使其行動,通過微妙的言說而證明,通過驗證之事而使其響應,通過壅塞而使其堵塞,通過混亂而使其迷惑,這就稱之為計謀。與人交流溝通,必要時就要使用計謀,不能只憑自己的想像就去言說。第六段的意思是說,計謀的使用,公開不如私下,私下不如結交;結交就會沒有縫隙了。也就是說,與人交流溝通,首先要根據對方的身份,選擇遊說的內容,不要以人們所不願意的事強加於人,不要以人們所不知曉的事而教導於人。人之所以有喜好,就學著順從之;人之所以有厭惡,就避開而忌諱之。第七段的意思是說,可以知曉的人,就可以利用;不可以知曉的人,就不要去利用。所以說:事情貴在控制別人,而不貴在被人控制。控制別人的人,就掌握了主動權。被人控制的人,就被控制了命運。所有這些與人交流溝通,關鍵就是一定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全篇緊緊圍繞著與人交流溝通的問題,提出了與人交流溝通要事前有謀劃,不能只憑著自己的想像就去與別人交流溝通。所以,關鍵問題就是一定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

《決篇》,說的就是決斷,我們對一件事有疑惑,必然要寄託於內心有疑慮的事,才需要決斷,如果沒有疑惑,就會馬上拍板敲定。但怎樣決斷,則是大問題。取用還是放棄?這就需要選擇,人們每做一件事,都會有疑惑,都想知道後果怎麼樣,都會考慮自己的選擇對不對。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千百萬年。以至於人們大都患上選擇恐懼症。遇到很難選擇時,古代人們就發明了占卜、算命,把選擇權拱手交給了鬼神。一個人在他的一生的生活中、工作中都會有若干次選擇,每次選擇都很重要,倘若不會選擇,就會錯過機遇,最後將一事無成。凡看見的都想要,或是凡看見的都不想要,都不對。輕率地隨便選擇,則會得到煩惱和痛苦的後果。所以,會不會有所選擇,這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有許多人自認為是會有所選擇的,其實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總想選取好的,而厭惡平淡的、差的;殊不知,很多事情從表面上來看是很好,可是其好的景況已經到頭了,盛極必衰!當他選擇了這個好的後,沒多久就盛極而衰了。許多人只看見有利的,殊不知利益後面緊跟著禍患,因為你所看見的利益別人也看得見,你既然獲取了它,別人也想獲取它,你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不得不防止別人的覬覦,以及奪取。這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而許多差的呢,平淡的呢?當你選擇了它後,從中發掘出新的東西,那你就成功了。所以,每個人在他的一生中面臨的選擇就很重要,到底選擇什麼?這就需要智慧了。鬼谷子認為,對於事情的發生度量於過去之事,驗證於未來之事,檢驗於公平的真情,就可以這樣決斷了。也就是說,這一類的事,參考一下過去同類的事情,再考慮一下後果,再檢驗一下是否公平,是否是真情,就可以決斷了。如果有不公平的現象,有不真實的情況,那麼就不可以選擇決斷,最好選擇放棄。

《符言》,是指已經驗證、已經應驗了的言論,已經驗證、已經應驗了的言論是什麼呢?第一節,講位置,意思是要人們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謂安定、徐緩、公正、靜默,其施加於法度無不柔軟,是指人們對待法度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如果人們採用混亂、急速、偏私、浮躁的態度對待法度,那麼就不是柔軟而是堅硬了。所以,關鍵是我們自己的位置和態度。第二節,講明白,人們總是以自己的眼睛來看,以自己的耳朵來聽,以自己的心來尋求所謂的智慧,還自以為很明白,其實這是糊塗。這個世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是不同的,是別有風彩的,有人看到的是陽光面,有人看到的是陰暗面,有人看到的是平面,有人看到的是立體面,有人看到的是橫切面,有人看到的是縱深面,有人站得高看得遠,有人站得低看得近,這取決於每個人角度、立場、高低的不同。所以,要和同於眾人的看法才能稱之為明白。也就是說,不能以自己的明白去代替他人的糊塗,焉知是眾人皆醉我獨醒?還是眾人皆醒我獨醉?第三節,講規律,其中心意思就是講不要固步自封、固執己見,自己堅強而拒絕其它任何學問,就會造成自己心靈的閉塞。世界如此之博大,是我們這一生這一點狹隘的知識所能了解所能包容的嗎?有人說,高山仰望它就不能看到頂;深淵測量它也不能量到底,但鬼谷子認為,高山仰望它就能看到頂;深淵測量它就能量到底。所以,固執己見只能使自己閉塞。這世上萬事萬物都有規律,有誰能真正了解萬事萬物的規律?即使是專家,也只能講清楚一小部分的規律。所以,尊重規律,不要固執己見。第四節,講賞賜與懲罰,我們都是社會人,既然是社會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情關係,那麼,是人情關係重要?還是法度重要?如果我們認為人情關係重要,那麼我們為了維護人情關係,就會破壞社會法度。如果我們認為社會法度重要,那麼我們只有犧牲人情關係。所以,使用賞賜貴在誠信,使用刑罰貴在堅決。也就是說,我們在與人交流溝通時,也要有一定的底線,不能因為人情關係而導致社會混亂。因為混亂的社會對任何人都是不利的。第五節,講詢問,我們現代人,很不善於詢問,原因在於詢問別人很沒有「面子」,會丟人,會被別人瞧不起。自己不懂而別人懂,尤其是一個比我窮的人,一個比我年齡小的人,一個社會地位不如我的人,他憑什麼比我懂得多,我憑什麼要問他?難道金錢、地位與知識能畫等號嗎?所以鬼谷子說,想一想,天、地、人道,四方上下,前後左右,你都懂嗎?第六節,講憑藉,只有憑藉一個平台,才能做事,只有憑藉時勢,事情才能成功;只有憑藉我們的人生道路,才能成就成功的人生。可是有些人卻異想天開,叫喊著我能成功我能成功,就必然能夠成功嗎?第七節,講周密,一個家庭里要有規矩,全家人才會內外溝通,才能知曉人們的所聽所聞;如果家長獨斷專行,全家人唯唯喏喏,家長只憑著自己的意願做事,這樣的家庭能長久嗎?而所謂規矩,則是周密的,不是想到什麼就是什麼。第八節,講恭敬,只有恭敬地對待萬事萬物,恭敬地對待身邊的人,才能擁有更多的眼睛、耳朵,才能真正明白事理。如果飛揚跋扈、固步自封、固執己見,那麼所有的人都會遠離,都會不說真話,又怎麼能明白地知道千里之外,隱微之中的事情呢?第九節,講名與實,與孔子、荀子的「正名」很相似,「正名」理論是孔子反對形式主義的一個明白的表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須各自按照其社會角色遵循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君主要象個君主,臣子要象個臣子,父親要象個父親,兒子要象個兒子,並按照其社會角色遵循各自的社會行為規範,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標準。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即要求用「實」來符合「名」所規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規定的要求去糾正已經存在或變化了的「實」。從而肯定了「正名」的邏輯價值和名辯的社會作用。名稱和實質應當互相關聯,如果事物相類似,就應當叫同一名稱。如果事物相異,就應當叫不同的名稱。荀子提出「正名」,就是要使本來如此的就本來如此,不要用一些奇談怪論把本來如此的變成本來不如此了。只有讓本來如此的依然還是本來如此,不憑藉奇談怪論來擾亂正確的名稱,人們才不會蔽塞和被蔽塞。鬼谷子則說:名稱恰當那麼就是產生於實際,實際產生於事理,事理產生於名與實的規律。規律產生於和諧,和諧產生於恰當。他們說法雖然不一樣,但意思卻是一樣的。在本篇中,鬼谷子用字很簡略,但卻句句切中要害,不思索,就很難讀懂。這些已經驗證,或者是已經應驗了的言論,應該就是歷史的經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本經陰符七篇》,所謂「本經」,是指基本綱領;所謂「陰符」,是指暗中驗證。論述的是「盛神」——旺盛我們的精神,「養志」——修養我們的意志,「實意」——充實我們的思想,「分威」——辨別區分威勢,「散勢」——分散改變形勢,「轉圓」——轉動圓環而追求事物的吻合,「損兌」——減少快刀斬亂麻一般鋒利的言行。


推薦閱讀:

智慧人生:繞開人生的暗礁,需要涵養和洒脫的心境
做個低調智慧的人!
【重磅】吳漢東:人工智慧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制 丨 中法評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佛法是智慧之法
農曆四月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祈願眾生得大智慧

TAG:智慧 | 陰謀 | 鬼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