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近2000萬父母,陪著孩子去北漂
截至2016年,中國老漂族已達1800萬,近一半老人背井離鄉只為給子女做"保姆』。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中顯示,中國戶籍不在原地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60歲及以上的流動老年人已達1800萬人,其中為照料晚輩而流動的老年人口占流動老年人口總數的43%。
什麼叫老漂族呢?老了老了,還在漂泊,是謂「老漂」。
人口研究所所長總結:
中國的"老漂族』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支援幫助型、投靠子女型、提高生活品質型,其中以支援和投靠類型為主。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小女賊,假正經的文青,半吊子寫手,生命不止,折騰不止的假想流浪追求者。微信公眾號小女賊的胡言亂語(id:xnz-912)。
中國老人現狀
進一步老漂,退一步空巢
其實老漂族早已不是個例,前段時間日本NHK製作了一檔關於中老年人的紀錄片《中國的爺爺奶奶們,在大城市中掙扎著》。
片中侯女士為了照顧子女已離家5年,她說「本來說好帶2年,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回去,結果二胎開放,又走不開了。」
她表示相比於擔心子女照顧不來二個孩子,自己更牽掛在老家獨自照顧老母親的老伴,都是為了家庭,他在那裡照顧老人,我在這裡照顧子女。
甚至感嘆:
我們這一輩人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而下一輩人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記者在片中採訪「這些老人們最大的煩惱,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社區總經理說:
主要的困難,覺得自己不是社區中的一份子,自我價值感不是很大,得到的支撐很少。
其實每次子女回家,老人都是渴望能和孩子溝通交流的,但是孩子們總是忙。
老人適應環境慢,但相較於思鄉心切,生活圈小,「精神空巢」是老人最大的苦惱。
鏡頭裡,阿姨開玩笑,回個老家鄉親都羨慕「被接到城裡享福去了,子孫滿堂的。」只有我自己知道,還享福呢,我們就是來給子女做保姆的。
除此以外「老漂族」還面臨著有病難看,醫保難報等窘境。侯女士有次生病,想回老家繼續治療的,孩子不同意,就還是留在廣州治癒了。
她不解:
一輩子掙下點養老保險,到老了卻用不上了,有時不明白這一切到底為了什麼。
末了,她對著鏡頭感慨「中國傳統就這樣,能怎麼辦,還不是為了子女,健健康康就好。」
不知道她這句話是釋懷還是解釋給自己聽,應了日本人說的:「中國老漂掙扎于飛速發展的社會與愛之間,最後多是無私地為家庭奉獻。」
網上有人吐槽,「老漂族」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產物,是時代發展老人的宿命。
中國子女對於老人
一邊嫌棄一邊依賴
那對於老人的付出,子女又是怎麼看的呢?
「沒辦法」是最多的回答,工作忙起來,孩子照顧不了,請不起保姆,只能找父母。
想起之前看到的微博熱門,「婆婆幫忙帶孩子,半年要價一萬五,這個錢到底該不該給?」下面有個留言點贊很高「讓她幫忙帶孩子她不幫,老了要我照顧也別指望。」
理一遍因果關係很通,仔細琢磨,贍養老人已經不是義務而是交易條件了?
換句說法就是:「別人的父母老了都帶娃,就你不帶娃?憑什麼?」
有沒有很熟悉?「別人都聽父母的,就你翅膀硬,不聽話別怪我不給生活費」中國無處不存在道德束縛,只是這次我們和父母角色互換了。
除了帶娃要錢的特例,很多父母是主動表示想帶娃:
退休後太無聊了,想有個孫子玩玩兒。
但無論是以什麼樣的形式開始,只要是老人帶娃,家庭的爭吵不斷。
電視劇《金婚》中有一幕,女主角文麗的婆婆從四川趕來幫忙照顧孫子,婆婆用的是一些鄉下的舊方法,比如,用嘴給孩子餵奶。
這在文麗眼裡實在不能容忍,她很嚴厲地斥責了婆婆,受氣了的婆婆想想自己每天辛苦帶孩子,洗尿布,做家務,不僅沒落到好,還各種被嫌棄,一氣之下就要回老家。
上面提到的日本紀錄片中,也有阿姨提到,以前帶孩子哪有這麼緊張,現在帶第三代反倒是小心翼翼,責任心更強了,特別怕自己靠經驗帶出來的孩子被別人否認:「看到沒,這就是老太太帶出來的孩子。」
所以對於那個帶孩子要錢的婆婆,相對於錢,老人更看重的是這錢背後的心意,以及對他們付出的肯定。
心甘情願為子女操勞的老人很多,但不代表子女就可以理所當然的以愛之名去綁架他們。
你要明白父母對我們的義務,早已在我們18歲那年結束了。渴望幫助,就要去體會和理解他們,給予最大的肯定、尊重和感恩。
中國人是「一個團隊帶一個孩子」
外國人是「一個人帶一個團隊的孩子」
「我不要和老人一起住」基本是每個女孩結婚前的渴望,「生了孩子,老人肯定是要幫忙的」這基本也是長輩最常見的勸慰。
那為什麼外國人都是一個人帶幾個娃,而到了中國卻是一家人都帶不來一個孩子?
這裡根據實例講述日本和法國兩個國家的區別。
日本女性結婚後都願意辭去工作做家庭主婦,所以也不存在老人全職照顧孩子的情況。
這和日本社會的認知和期待也有很大關係,日本社會不流行請保姆,同時結婚生子會有國民補助。
區別於中國的家庭主婦,日本有「專業主婦」這個職業,老公在公司交養老金、社會保險的時候,是連帶老婆的。所以到了60歲以後,日本女人也是有養老金可以領的。
而日本老人,自願踐行著「退而不休」甚至有個口號:「不工作,會變老。」
想來與它是一個超老齡國家、缺乏年輕勞動力有關,也與老人自己的生活態度有關。
法國帶娃除了政府補貼外,還奉行幾點:
善用各種工具和功能
必須合理安排時間
孩子們的協助(給年幼的孩子合理的安排家務)
嚴格執行的家規
盡量在家裡創造適合孩子的環境
規律安排新生兒的起居
以嬰兒換尿片舉例,中國人講究透氣和勤換洗,外國人用尿不濕就節約了不少時間,同時中國熱愛的手工輔食,國外也多買半成品加工。
所以關於中國帶孩子難,改善國家政策是一方面,更高效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樣重要。
中國老年人的美好未來
誰來鑄造?
講到這裡,中國老人的晚年除了孩子,還應該有什麼?
國產紀錄片《三日為期》里的老許,就活出了自己老年的精彩生活。
退休2年的他表示要為自己活,因為騎行的愛好,即便到了古稀,也每天充滿了激情。
紀錄片中更有74歲廣東大爺和80歲老夥伴結伴自駕走西藏。
不是開車是騎摩托,他們的口號是「在家等死,不如出來找死。」
很久前關注的花甲背包客,也刷新了傳統的養老模式:60多歲退休老夫妻,在退休後背上行囊,一句英語都不會說,兩人給孩子留下遺囑,要遊歷全世界30多個國家。
他們表示,不喜歡老年人這個稱呼,覺得暮氣沉沉,還造了一個新詞描述老了也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花甲青年。
所以當真老人就喜歡家裡蹲,守護子女嗎?反正也無事可做,就得帶孩子嗎?老人也有無限可能。
為什麼他們可以做回自己呢?除了老人自己的主動選擇,少不了背後家人的支持和鼓勵。
而大多數老人的養老,他們的未來,作為子女的你問了嗎?給機會選了嗎?太多做了主觀決策:
我媽什麼都不缺,送的禮物連包裝都沒拆;
我過年玩Kindle,老爸一直盯著看,買給他又不要;
我媽很奇怪,住我那兒時衣服都不放柜子,喜歡疊起來放包里放床頭。
你看,他們的世界,我們越來越不理解。也許他說過我忘了,也許我問過她沒說,或者只是我沒問、她沒說。
未來終歸是他們自己的,替老人做決定前多一點的溝通,當他們對未來沒主意時,多一點的建議,即便他們堅持守護,我們也能多一點的理解,看懂他們的心疼和好意。
更重要的是,當「漂」成為老人的無可奈何時,當他們說「你走吧,我來」時,能看到他們的辛勞,並發自內心的感恩。
中國老人的養老是刻不容緩的問題,他們的現在就是我們的未來。
要想老了不無奈,除了做好自己,還需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參考資料:
[1]紀錄片《中國的爺爺奶奶們,在大城市中掙扎著》,NHK
[2]紀錄片《三日為期》,YOUKU
推薦閱讀:
※(3)父母的偏心的後果,看鄭莊公兄弟如何手足相殘
※作為父母怎麼給二寶取個好名字
※男生為什麼不著急帶你見父母?原因只有這兩個
※父母的這個常見行為,很可能會毀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