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富群體成長軌跡:七種致富類型 誰是下一個

中國先富群體成長軌跡:七種致富類型 誰是下一個


簡要內容:30年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分配實行平均主義,稱得上富裕群體的很少,基本上是「共同貧窮」。定向剛性積累:指在該領域行業內,財富總量在分配過程中傾向於固定地從部分成員流向另一部分成員。

  30年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分配實行平均主義,稱得上富裕群體的很少,基本上是「共同貧窮」。「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推動改革的時代強音。

  30年後,「先富」政策效應已經充分顯現,我國富裕群體逐漸壯大,財富正逐年增加,但社會貧富差距從改革開放初期的4.5:1擴大到現在的12.66:1,中國的基尼係數已達0.496,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將要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人們希冀,2010年成為社會收入分配改革年。

  面對「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和現實圖景,我們策划了本期專題,約請有關知名專家深入剖析中國先富群體形成的歷史軌跡和發展趨勢,未來中國「共富」路線圖如何繪就等,並徵集了13298名公眾對「富裕」的理解以及造就更多的後富群體的路徑與方法。值得一讀。

  誰會成下個富裕群體

  中國的富裕群體是伴隨改革開放一起成長起來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至少出現了七種致富的類型:

  一、政策致富。好的大政策使大多數人致富,改革開放之後,經濟政策逐步放開,率先在東南沿海的經濟特區湧現了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發展工業的同時發展旅遊、房地產、金融、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

  二、實業致富。實業致富主要是靠辦企業、出產品致富。1979年改革開放,計劃因素從絕大部分領域逐步退出,民營資本得以進入民生行業、輕工業、服務業等。20世紀80-90年代東南沿海地區的家族(家庭)企業是典型的實業致富,他們生產鞋子、襪子、罐頭、襯衫等民生必需品和打火機、手電筒、縫紉機、家電、塑料等家用輕工產品。消費者只在乎「有」,較少要求「好」。

  三、投資致富。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只能購買政府債券或銀行儲蓄,投資渠道狹窄。隨著經濟發展,金融債券的投資渠道被拓寬。例如股市、房地產市場。

  四、資源致富。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佔有資源,掠奪資源,整合資源就成為了市場經濟中謀求致富的一幕大戲。山西煤老闆就是靠煤炭資源致富的一群暴富者的代名詞。

  五、中介代理。中介代理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市場細分的結果。

  中介代理者中,中層經理以上者的收入都非常高,達到年薪幾十萬、上百萬的量級。這是新興的財富群體,高收入中介代理者中有文化經紀人,他們是在演出、出版、影視、娛樂、美術、文物等文化市場上為供求雙方充當媒介而收取傭金的經紀人。還有保險代理人。

  六、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衡量一個國家創造力大小的重要標誌,與財富創造和先富群體的崛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知識產權所有者(學者、教授、藝人、作家、技術人員等)也因此可以獲得可觀的財富,藉此邁入富裕階層的行列。

  七、違規違法致富。從計划到市場,摸著石頭過河到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制度,需要一個過程。有的人就利用這個過程中的不完善撈取好處。

  如利用「雙軌制」致富。一些商品是計劃定價,一些商品是市場定價,而市場定價是高於計劃定價的,這就導致很多人通過各種關係,倒賣產品和批文,富了很多人。還有的靠走私貨物致富。還有的靠坑蒙拐騙致富(如傳銷)……

中國先富群體產生的規律與趨勢

  規律一:隨改革開放的進程誕生

  1949到1953年,新中國成立後當時首要的任務是鞏固政權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3-1979年間,中國社會一度存在以富有為恥、以貧窮為榮的社會思想和輿論,絕對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使誰都不敢致富。

  改革開放使一切成為可能。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開始引入。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投資致富、知識產權致富成為最新的致富渠道。

  規律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需要

  1980年後的政策致富和實業致富是對當時社會巨大潛在消費需求的反映。商品短缺是當時國民經濟中的高頻詞。在鞋子、襪子、衣服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龐大消費需求,給東南沿海的相關製造業帶來了長期的繁榮發展,正是在這裡誕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萬元戶」。之後又有了家庭投資理財的需求,於是帶熱了金融債券和房地產市場。

  進入21世紀,知識、科技、人才、信息等成為現代化的生產要素,一大批作家、明星、軟體商邁入富豪群體。

  規律三:致富與政策高度相關

  中國富裕群體的產生和國家政策是密切相關的。「抓大放小」政策給個體經濟和民營經濟騰出了空間和舞台,股票債券機構和法規的出台促進了股市的生長,城市化戰略給了房地產業巨大的發展空間。

  可以說政策引向哪裡,富裕群體就可能產生在哪裡。

  規律四:致富從低端向高端發展

  縱觀當今社會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大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那就是從基本消費品時代邁入耐用消費品時代,再從耐用消費品時代邁入知識創造品時代。

  基本消費品經濟主要解決的是人們的「衣食」,蔬菜、食品、紡織、服裝、鞋帽等行業都屬於典型的基本消費品時代的經濟。中國改革開放後的1979-1990年間大概處在基本消費品時代。

  耐用消費品時代主要解決「住行」,如房子、汽車、鐵路網路(高鐵、地鐵)等。1990年至今,中國仍處在此階段。

  知識創造品時代,主要與知識產權創造和精神消費有關。典型形式有文學產業、電視產業、電影產業、音樂產業、創意產業、概念產業、軟體產業、廣告設計、奢侈消費業等。

  中國人的財富創造公式

  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方式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案例,具有中國特色。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國正在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另一方面發現很難套用西方經典經濟學理論解釋。

  西方經濟學認為,財富的短期創造公式是勞動力L、資本K結合產生財富,即W=F(L,K),而長期的財富創造公式是W=F(L,K,T),考慮了技術更新T的因素。在中國,情況則更為複雜,人際關係錯綜複雜,潛、顯規則縱橫交織。政策會產生財富,人脈即社會資本會產生財富,土地資源也是重要因素。於是中國的財富生產公式變得更加複雜,也更貼近中國的實際,我們把它抽象為W=F(L,K,T,Sr,P,Rt,I),其中L為勞動力,K為資本金融,T為技術水平,Sr為人脈等社會資本,P為國家和地方政策,Rt為地租,I為智力因素(知識、創意等)。

  中國人的財富積累方式

  中國人創造財富具有獨特性,積累財富也具有獨特性,即存在兩種積累方式並立並存的現象,在某些行業領域是隨機彈性積累(自由平等競爭),而在某些行業領域是定向剛性積累(壟斷性經營)。

  隨機彈性積累:指機會均等積累,它通過公平競爭創造和積累財富。這種財富積累圖景符合「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建設橄欖形結構社會」的理想目標。在這種分布中,絕大多數群體處在中等收入範圍,極富裕者和市場失敗者都很少。這種積累的典型行業有:農產品、生活必需品、輕工業、服務業、服裝業等。

  定向剛性積累:指在該領域行業內,財富總量在分配過程中傾向於固定地從部分成員流向另一部分成員。一是壟斷,典型行業有石化、電信、重工業、煤礦、鋼鐵、水泥等;二是因為行業規律和內部結構,因為在該行業內,真正創造財富的是少部分人的智力知識(IT產業、投資等)、概念運作(文化創意產業等)和組織模式(中介、代理、信託、直銷等)。財富定向剛性積累的後果是貧富懸殊越來越大


推薦閱讀:

學鋼琴不僅是學一門技藝,更是心靈的啟迪和成長
陸客愛上騎車游台自由行人數火爆成長·每日商報
教師的生命狀態與學生的成長發展

TAG:中國 | 成長 | 群體 | 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