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觀:亞太安全共同體建設的行動指南

  摘要:2013年10月1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出席第八屆東亞峰會時發表講話,呼籲東亞各國增進安全互信,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2013年10月1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出席第八屆東亞峰會時發表講話,呼籲東亞各國增進安全互信,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李克強指出,在亞太地區建立一個符合地區實際、滿足各方需要的區域安全架構勢在必行。中方主張推廣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觀,推動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坦誠對話與合作,讓東亞永享穩定安寧。這是中國政府領導人首次在亞太地區倡議建立以新安全觀為基礎的多邊安全架構,不僅表明中國在地區安全問題上設置議題的能力得到了極大加強,也體現出中國力圖更加積極承擔地區安全責任的強烈願望,對於維護地區和平、促進國際安全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安全觀:新時期中國國際戰略思想的重要理念

  冷戰後,國際安全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一方面,冷戰結束,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由於民族、領土、宗教、資源等因素而引發的國際衝突或局部戰爭並未消失,由歷史糾葛和現實矛盾引發的地區熱點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將世界各國日益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國家間彼此交織的利益關係使得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不得不兼顧他國利益。而以環境惡化、自然災害、恐怖主義、跨國犯罪、難民危機等為代表的全球性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凸顯也給國家安全造成了新的挑戰。因此,國際社會迫切需要一種打破傳統「零和」模式的新型安全觀來指導世界各國的安全合作。就中國自身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持續提升,中國不僅同樣面臨著冷戰後國際安全環境變化的衝擊和挑戰,而且中國的快速發展也引起了一些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的不安。為此,中國也需要尋求一種能夠使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就安全問題進行磋商、協調、合作的新型安全觀,以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和未來走向的擔憂,創造有利於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和周邊環境。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領導人在深刻分析時代特徵和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實踐,提出了一種重在通過對話增進信任、通過合作促進安全的新型安全觀。1996年7月23日,中國政府代表錢其琛在中國首次參加的第三屆東盟地區論壇(ARF)上發表講話指出,「亞太地區已步入一個持久的和平發展時期」,「我們主張,通過對話與協商,增進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通過擴大和深化經濟交往與合作,共同參與和密切合作,促進地區安全,鞏固政治安全。」錢其琛提議,論壇應開展軍轉民方面的對話,並適時開始探討綜合安全方面的合作問題。由於錢其琛在講話中明確涉及了「信任」、「合作」、「地區安全」、「綜合安全」等內容,因此這篇講話被認為是中國新安全觀形成的開端。

  1997年3月,中國政府同菲律賓政府在北京共同主辦東盟地區論壇信任措施會議。與會各方就地區安全環境、安全觀念和國防政策等問題交換了意見。中國政府提出,維護地區安全應尊重各國主權、和平解決爭端和採取綜合安全的觀念,要通過磋商、對話與合作等和平手段促進地區安全。在這次論壇上,中國政府首次正式提出了「新安全觀」的概念。2002年7月31日,參加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了《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方在新形勢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文件指出,「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實質是超越單方面安全範疇,以互利合作尋求共同安全。新安全觀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符合人類社會進步的要求。」

  此後,中國領導人又在一系列多邊國際場合向國際社會介紹和闡述了中國的新安全觀。2009年9月23日,胡錦濤主席在第六十四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題為《同舟共濟,共創未來》的講話,指出,在人類歷史上,各國安全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安全不是孤立的、零和的、絕對的,沒有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就沒有一國安全穩定。「我們應該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既維護本國安全,又尊重別國安全關切,促進人類共同安全。」應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地區熱點問題和國際爭端,反對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不斷深化國際安全合作。這次講話的發表,標誌著新安全觀已經成為中國解決國際安全問題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核心價值理念。

  二、新安全觀:中國特色外交

  方略的理論內涵與邏輯體系在此次東亞峰會上,李克強總理髮表了一段被稱為「筷子論」的著名講話。李克強說,「東亞許多國家都使用筷子,用筷子的人都知道,一根筷子很難吃著東西,兩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夾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斷。每個峰會成員國對地區的安全穩定都負有責任。互信共存是我們共同的理念,也是世界前進的趨勢。」

  新安全觀的基礎是安全行為體在共同面對綜合性挑戰時所享有的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的安全關係,其前提是在安全利益面前各行為體一律平等,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邊主義和冷戰思維。新安全觀強調,要充分尊重和照顧各國正當合理的安全關切,不把本國安全凌駕於別國安全之上,通過互利共贏實現普遍安全;要致力於建立相互理解和信賴的國家關係,化解分歧和猜疑,在平等基礎上開展對話和合作。新安全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高度責任感。

  1.新安全觀的理論內涵

  新安全觀與傳統安全觀根本不同。傳統安全觀主要從政治、軍事、外交角度去判斷安全環境和安全威脅,認識安全性質和安全利益,確定安全戰略和安全目標,以選擇維護安全的途徑和方式。新安全觀認為,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是一種包括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環境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等一系列內容的綜合性安全。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互信,是指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差異,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心態,互不猜疑,互不敵視。互利,是指順應全球化時代國際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互相尊重對方的安全利益,在實現自身安全的同時,為對方安全創造條件,實現共同安全。平等,是指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別國內政,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協作,是指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並就共同關心的安全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隱患,防止戰爭和衝突的發生。有學者認為,互信是新安全觀的基礎,互利是新安全觀的目的,平等是新安全觀的保證,協作是新安全觀的方式。也有學者認為,互信是維護和平的思想基礎,互利是維護和平的物質基礎,平等是維護和平的政治基礎,協作是維護和平的現實途徑。

  2.新安全觀的邏輯體系

  傳統安全觀往往以國家為單位來劃分敵友界限,合作成員國相互間常以結盟等方式搞集體防衛或集團安全,注重以威懾、遏制等手段來制約潛在的對手。而新安全觀則將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相結合,將構建和諧中國與構建和諧世界相統一,強調通過協商、合作,尋求共同安全和共同繁榮,是一個集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於一體的完整的邏輯理論體系。

  第一,新安全觀是一種綜合性的安全觀。這種「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安全領域的綜合性,二是維護安全手段的綜合性。新安全觀使安全範疇涵蓋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能源、科技、環境等諸多領域,並要求把各種手段結合起來綜合運用,以達到有效應對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維護綜合安全的目的。

  第二,新安全觀是一種合作的安全觀。新安全觀要求以聯合國憲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為政治基礎,完善多邊協調機制,積極開展安全對話與合作。要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化干戈、以合作促和諧,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第三,新安全觀是一種共同安全的安全觀。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應增強共同安全意識,既要維護本國安全,又要尊重別國安全關切。要摒棄冷戰思維和同盟對抗,通過多邊合作維護共同安全。新安全觀超越了一國安全的範疇,體現了一國安全與他國安全、地區安全乃至全球安全之間的內在聯繫與互動關係,反映了全球化時代國際社會對普遍安全的共同追求。

  總之,新安全觀的政治基礎是聯合國憲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其經濟保障是互利合作、共同繁榮;其實現途徑是在平等基礎上的對話、協商和談判。新安全觀強調以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強調防務的自衛性、自主性和本土性,反對以任何借口和手段干涉他國內政。這種安全觀追求的是一種雙贏效應,即在維護自身安全的同時,也注意到他國的安全利益,不以損害他國的安全與穩定來換取自身的安全與穩定,是一種和平共處的共同安全觀。

  三、新安全觀:亞太安全共同體建設的行動指南

  中國既是新安全觀的首倡者,也是新安全觀的積極踐行者。亞太地區是中國踐行新安全觀的重點區域,在這一地區,中國倡導的新安全觀具有比一般國際關係理念更加鮮明的地區價值。和諧世界,始自周邊。中國作為亞洲國家,在周邊外交中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政策,著力加強雙邊友好,積極推動區域合作,妥善處理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協商和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為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確認雙方將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南海爭議問題。2003年10月,中國作為第一個東南亞域外大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條約法律義務的形式為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此外,中國還通過積极參与東盟地區論壇、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亞信會議)、亞太地區安全合作理事會以及東北亞合作對話等地區性官方、半官方多邊安全合作機制,將新安全觀理念融入周邊外交,為本地區的和平、繁榮與穩定作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

  1.共同安全是新安全觀的宗旨和目標

  新安全觀所倡導的共同安全,就是要摒棄以武力或軍事同盟為基礎的舊安全觀所倡導的「安全」。新安全觀主張各國人民聯合起來維護世界和平,共同應對日益突出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關係,不應該存在一國要獲得安全就必須犧牲他國安全利益的「零和」模式,應樹立「和則共贏、合則同安」的新思維。以共同安全為宗旨和目標的新安全觀應該成為東亞安全合作的方向和基礎。

  2.以合作促安全是踐行新安全觀的有效途徑

  新安全觀超越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的分歧,強調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並在此基礎上以合作促安全,即通過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平等合作,在擴大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地區和全球的普遍安全。以合作促安全,既包括不同類型的國家之間進行安全領域的合作,也包括有關國家間就安全問題進行制度性安排,建立不同形式的安全機制。在此次東亞峰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的關於中國與東盟合作發展的「2+7」框架中,第六條就是加強安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方建議進一步完善中國—東盟防長會議機制,就地區安全問題定期舉行對話。中方歡迎東盟各國防長適時訪華,並舉行中國—東盟防長特別會。雙方還應在防災救災、網路安全、打擊跨國犯罪、聯合執法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深化合作。中方倡議制定「中國—東盟救災合作行動計劃」,加強與東盟災害管理人道主義救援協調中心的聯繫,願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用於防災救災合作。中方願與東盟國家建立海上執法機構間的對話交流機制,開展人員培訓、聯合巡航等合作。

  3.政治對話與和平協商是新安全觀的要義

  東亞國家普遍存在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念的差異。相互尊重、睦鄰友好、照顧彼此重大關切和核心利益是東亞各國安全合作的政治基礎。只有加強政治互信,通過政治對話與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東亞安全問題,才能推動東亞區域安全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才有可能達成為各方所接受的協議或安排。安全共贏,就是要實現「我的安全也是你的安全」的制度性安排,讓各國共享共同安全的夢想。

  中國的亞太新安全觀是一個「大安全觀」,它追求的是一種共享的安全、共擔的安全、共建的安全和共贏的安全。冷戰時期的安全共享是集體安全、安全聯盟,這種安全模式已被時代所拋棄。在新時代條件下,相關國家共同分享繁榮,共同分享穩定,這才是安全共享的基本邏輯。在區域安全合作中,以一己之利,破壞安全大局的做法,必須得到有效制止。海上安全通道不僅事關相關海域國家的安全利益,也事關域外貿易體的切身利益。在南海問題上,一些國家借炒作「航行自由」來圍堵中國,是攪局的不負責任行為。安全利益攸關方,首先是當事國,其次是域外國家,必須共同承擔相關安全職責。任何國家的安全,都不能建立在別國不安全的基礎上。對此,李克強總理強調,「南海的航行自由從來就沒有問題,將來也不會成為問題。每年有10多萬艘各國船隻安全通過南海。中國與東盟國家已達成共識,將保證南海的航行自由與安全」。「中方願同東盟國家繼續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在協商一致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中方將同東盟國家一道,繼續妥善處理南海問題,共同維護好南海的和平穩定。中國有句古語,叫做『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進一步實現穩定和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武力不能締造和平,強權不能確保安全。新安全觀是一種全新的安全思維和外交理念,反映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呼聲,代表了當代先進的戰略文化和安全觀念,力圖從綜合安全的角度構建起和諧世界的框架,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新時代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愛好和平、謀求發展的新型政治理念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延伸和繼續,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對於國際社會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是亞太安全共同體建設的行動指南。


推薦閱讀:

美防長提名人選 馬蒂斯:將維持亞太軍事部署
專家:亞太近年為何沒爆發戰爭?因為有中國在
日媒:拉丹之死令美再度關注亞太
美:「日美」「中俄」「印東」將鼎足亞太

TAG:安全 | 亞太 | 行動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