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哈薩克族主要部落及其歷史

哈薩克族主要部落及其歷史哈薩克民族溯源綿長悠久,在歷經了漫長的戰亂紛爭、部落遷移和多個部落融合之後,終於形成了今天遍布大疆南北的哈薩克民族。  哈薩克族是屬於跨國境民族。在很久以前,他們的部落就在哈薩克草原過著游牧生活。其中有些部落的名稱,在他們相鄰的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上曾有記載如塞種、烏孫、匈奴、康居(康里)、阿蘭(奄蔡)、克烈、乃蠻、欽察、咄陸(杜拉特)、突騎施(撒里烏孫)、葛邏祿、札刺亦爾、私吉刺特、阿爾根、阿里欽等,但有些部落在公元後才有記載,如突厥、阿爾沁、克依瑪克等。塞種  塞種人為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據漢文史籍記載,塞種人原名「允戎」,世居敦煌,後被月氏排擠而西遷,游牧於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到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的廣大地區。  在哈薩克族中,包含有不少古塞種人的成分。如哈薩克的克昔恰克。阿爾根及其他部落中都有「支爾塞克」、「別斯塞克」、「波爾塞克」和「卡爾塞克」等氏族部落。說明這些氏族部落都是古代塞種人的後裔。又《漢書·西域傳)在涉及到哈薩克族的主要源流之一的烏孫時亦云:「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雲。」這也說明哈薩克族中有古代塞種人的成分。  匈奴  在哈薩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後裔。匈奴是古代北方最早建立國家的游牧部族之一。它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衰落於公元1世紀。在匈奴冒頓單于時,征服了鄰近許多部族,控地東盡遼河,西至蒽嶺。今哈薩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匈奴的控制之下。  據《漢書·西域傳》載,公元前71年,烏孫與朝聯合攻擊匈奴,烏孫俘獲匈奴4萬人。這4萬人後來無疑都被作為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的烏孫部族所融合。  烏孫  烏孫歷來被認為是哈薩克族的先民,是組成哈薩克族的主體部落。烏孫部落現在是哈薩克大玉茲的主體部落。烏孫是我國的一個以游牧為主的古老的部族,公元前2至1世紀崛起於我國西北地區,後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權。據《史記》和《漢書)記載,烏孫在西遷伊犁河流域之前,游牧於敦煌、祁連之間(今河西走廊一帶),為「匈奴西邊小國」,其有史可考的首領名叫難兜靡。在難兜靡為首領時,烏孫為強鄰月氏所攻,國破家亡。其時,難兜靡之子獵驕靡(即後來的昆莫)剛剛誕生,為匈奴單于所收養。  公元前162一161年,在匈奴老上單于支持下,昆莫(獵驕靡)率軍向西大舉進擊,攻破當時在伊犁河流域居住的大月氏,一部分大月氏人繼續西徙;一部分人則留在原地。昆莫收取大月氏餘眾,留居伊犁河流域。此後,烏孫人口激增,勢力逐漸強盛起來,建立了一個地域廣大、國力強盛的地方政權。其地東接匈奴,北抵康居,西達大宛,南連城郭諸國。政治中心在赤谷城。昆莫分設各官,管理全國。烏孫最盛時,擁有12萬戶,人口63萬,勝兵18.88萬人,是西域最強大的「行國」。  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與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極為密切。早在漢武帝時,通過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和女使馮燎與烏孫昆莫、大將聯姻,並與漢朝建立了隸屬關係,抗擊了共同的敵人。此後4百年內,烏孫與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為保衛東西方之間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康居  「康居」(康里)是組成哈薩克民族的主要部落之一。康居是2千多年前的古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部分康居人遷往他處與別的民族融合亦勢所不免。但其主體部落仍然長期在其故地繁衍生息,成為形成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據哈薩克族自古相傳的康居(康里)部落系譜來看,康居(康里)部落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所以哈薩克這一大部落的先世無疑是在漢代出現於史冊的「康居」。  阿蘭  在哈薩克諸部落中,有一個名叫阿里欽的大部落,它是構成哈薩克族小玉茲的主體部落。有人認為阿里欽部落的先世即是2千多年前出現於我國史籍中的「阿蘭」。阿蘭,又名奄蔡或阿蘭聊,是一個以游牧為主、兼營農業的部族.其民俗、服飾與康居大同小異。  漢代時,阿蘭是中亞大國,《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均記其「控弦者有十餘萬人。」  可薩  「可薩」為古突厥汗國的一個部族。「可薩」又作「曷薩」、「阿薩」.有人認為「可薩」,「曷薩」和「阿薩」等即今「哈薩克」同音異譯。  據史籍記載,可薩部在古突厥汗國的西部,即漢代奄蔡故地。可薩人的國王,稱為答爾罕。可薩人以牧業為主,牧放的主要牲畜為牛和羊。「可薩」有四五個城市,城內有不少人定居,從事商業和農業。商業在可薩人中佔有重要地位。  咄陸  咄陸為西突厥的一個部族.「咄陸」又作「都陸」,據對系譜資料的研究,即今哈薩克族大玉茲中的「杜拉特」部落名稱的異稱。有人認為咄陸是大玉茲烏孫的一支。  突騎施  突騎施是西突厥五部咄陸中最強大的一支,有人認為是烏孫部族的後裔。在哈薩克語中,突騎施被稱「撒里烏孫」,意即「黃烏孫」,這也說明突騎施是烏孫的後裔。  葛邏祿  唐代西域的葛邏祿部也與哈薩克族的源流有密切的關係。葛邏祿為突厥諸部之一,故地原在阿爾泰山之西南,原游牧於烏倫古河流域和額爾齊斯河流域及塔爾巴哈台山等地。葛邏祿統有謀落、熾俟、踏實力3個部落。8世紀60年代,突騎施部衰落,葛邏祿據有其地,建立葛邏祿汗國,於是突騎施統治下的古代哈薩克諸部又處於葛邏祿政權的管轄之下。在葛邏祿汗國時期,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伊犁。後來,葛邏祿與東來的回紇及西來的祥窘等部聯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其疆域包括伊犁在內的中亞廣大地區。  有人認為,今哈薩克族中玉茲的阿爾根部落,即古代葛邏祿三部之一的謀落的後裔。  克烈  克烈是今哈薩克族中玉茲的一個大部落,主要居住在阿勒泰地區,另外塔城、哈密、昌吉等地區也有。但克烈部早在蒙古興起之前,便聞名於世。遼金時期,克烈部游牧於杭愛山與肯特山之間的鄂爾渾河和圖拉河流域,西與篾兒乞惕和吉利吉斯部為鄰。當時,克烈是人口眾多、勢力強大的部落,其首領是王罕。王罕是與成吉思汗同時期的人,曾與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禿兒結為兄弟。也速該把禿兒死後,成吉思汗對王罕十分敬重,以父事王罕。後來,克烈部王罕常與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結盟攻打韃靼、篾兒乞惕部。但這種結盟為時不長便告決裂。不久,成吉思汗率軍攻破王罕,奪取了克烈部的大部分領地。一部分克列部遷至西部領土(今哈薩克),這部分西遷的克烈部後來成為哈薩克族的組成部分。  乃蠻  乃蠻部是今哈薩克族中玉茲的一個大部落,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阿勒泰、塔城和伊犁三個地區。乃蠻部的歷史也很久遠,是古代突厥諸部之一.遼金時,乃蠻部與其他突厥諸部一樣,游牧遷徙。他們的主要居住地是大阿勒台、哈喇和林、可可雷昔刺思山和闊闊也兒的石山等.乃蠻與乞兒吉思、克烈、畏兀兒為鄰(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冊,中譯本第224頁)。  公元1204年,在成吉思汗征服克烈部之後,乃蠻王太陽汗聯合篾兒乞惕部和脫黑脫阿札答蘭部的札木合等,策劃攻打成吉思汗部。由於有人告密,成吉思汗先發制人,突然襲擊,將乃蠻部、篾兒乞惕部擊潰,太陽汗被殺。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又突然襲擊乃蠻不亦魯黑汗。乃蠻部毫無準備,不亦魯黑汗被擒,領地被占,部眾四散,有不少逃至額爾齊斯河流域和別失八里等地,這些乃蠻部後來都融合到哈薩克族中。  篾兒乞惕  有人認為,「篾兒乞惕」也是哈薩克源流之一,為今哈薩克族中玉茲克烈十二部之一。主要分布在現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篾兒乞惕部落在遼金時並不屬於克烈部,是一個獨立的強大的突厥部落。後來由於戰爭的緣故,才融合到克烈部。  遼金時,篾兒乞惕部分布在色楞格河流域一帶,北鄰吉利吉斯、禿馬惕等部,南接克烈部,東連乃蠻部,西抵蒙古部。當時,篾兒乞惕部是人口眾多、非常好戰的部落,他們常與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和王罕的克烈部發生戰爭。一次,篾兒乞惕部襲擊成吉思汗部,把成吉思汗的家和營地搶劫一空,還搶走了他的妻子孛兒帖。 不久,成吉思汗部擊潰了篾兒乞惕部,佔有其地,一部分篾兒乞惕部向西潰逃。後來,這部西逃的篾兒乞惕人加入了克烈部,成為十二部 阿克克烈之一。  弘吉刺惕  弘吉刺惕為今哈薩克族中玉茲的一個大部落的名稱,這一名稱,最早見於(遼史》遼金時弘吉刺惕是游牧於蒙古高原的較大的部落之一。分布在克魯倫河下游到額爾古納河一帶。西與蒙古部為鄰,西南與塔塔爾部相接,東南抵金朝邊界。  據史籍記載,弘吉刺惕部世代與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聯姻,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兒帖就是弘吉刺惕部落的姑娘。後來,弘吉刺惕部一部分人融合到蒙古族中,另一部分後來西遷成為哈薩克族的一部分。  札刺亦兒  今哈薩克族大玉茲的還有一個名叫札刺亦兒的部落。札刺亦兒在遼金時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強大的部落之一。  蒙古汗國興起後,札刺亦兒部被臣服.成吉思汗出征中亞和伊朗時,軍中有許多札刺亦兒人及札刺亦兒將領。這些札刺亦兒後來可能留在中亞,成為組成哈薩克族的部落之一。  欽察  欽察是哈薩克族來源之一,「欽察」系哈薩克族中玉茲的一個大部落名稱,一般譯作「克昔恰克」。  哈薩克族的鄰近部落對哈薩克的認識,是由「哈薩克」這個名字而開始的,至今已有幾個世紀。這種說法是確切的,因此哈薩克族直到今天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自己部落的名稱。  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進程,哈薩克族逐步走向了完善和穩定。勤勞、勇敢的哈薩克族人民也正在為新疆的繁榮富強努力奮鬥!哈薩克民族的溯源  哈薩克溯源  哈薩克人非常重視自己的祖先,每個小孩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七代祖先的名字,有些人甚至能背出十幾代、幾十代祖先的名字,由此而作成的氏族譜系對於哈薩克部落氏族的演變及族源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哈薩克人中有這樣一句話:「不知道自己七代祖先名字的人是孤兒」【本來中國人(漢人)的祖先觀念已經是夠濃厚的了——祭祖、傳宗接代等曾經長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可是和哈薩克人一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現在我們有誰還能知道自己哪怕是四、五代祖先的名字呢?不少人恐怕連爺爺的名字都記不清了,更別說爺爺的爺爺了,】。這裡要討論的就是哈薩克的起源問題。中國的研究者往往將哈薩克與烏孫聯繫起來,理由之一是現在哈薩克人中還有名為「烏孫」的部落;其實還可以再往前推,比烏孫更早還有塞人(Saka)部落游牧在今哈薩克草原的廣大區域,在今天的哈薩克人中同樣也可以找到許多以「-塞克」結尾的部落名,而「哈薩克」一詞本身中的「薩克」也與Saka有關,如有一種看法就認為:「哈薩克」的本義正是「真正的塞人」。  從語言上來看,塞人是屬於印歐一系的民族,和波斯人是遠親,烏孫則是突厥一系的民族,但是語言跟種族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考古學的研究證明烏孫和塞人一樣都是歐羅巴人種即白種人,因此烏孫與塞人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參見拙文《突厥源出塞人小考》】,將烏孫語劃歸突厥語族,實是因為烏孫處於塞人與突厥先世的交界地帶,而突厥本身就是一個混合種族,以鐵勒人為主體,其中滲入了不少塞人因子;同樣,塞人作為印歐草原上的古老的游牧民族,分布又廣,其語言由西到東從印歐語逐步向阿爾泰語過渡,中間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線,因而烏孫既可以Asii的名稱出現在塞人部落聯盟中,也可被視為原始的突厥人。  從語言和人種上來看,原始的烏孫最早可能生活在葉尼塞河上游一帶,與堅昆(即後來的黠戛斯、吉爾吉斯)是近親,後來逐步向南遷徙,曾經在敦煌、祁連生息過一段時間,因受月氏的壓迫,又西遷到了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一帶,在這裡他們發展壯大起來,先後擊敗月氏、塞人,建立了強大的烏孫國,並成為漢帝國對匈奴作戰的重要盟友。烏孫國中,有大量的塞人,他們同部分殘留的大月氏人一起,接受烏孫人的統治。  大月氏同烏孫一樣,也是哈薩克的族源之一,近代哈薩克分為大、中、小三個玉茲,烏孫是大玉茲中最主要的部落,「玉茲」這個詞就與「月氏」有關,今天的哈薩克人提起大玉茲時,總以烏孫為代表,他們常說:「大月氏就是烏孫」,可見大月氏很早就融合進了烏孫。與烏孫一起同為哈薩克族源之一的還有康居(康里)、奄蔡(阿蘭),這也都是塞人一系的部落,今日哈薩克部落大玉茲中的康里和小玉茲中的阿爾欽被認為分別就是康居和奄蔡的後裔。公元五世紀中葉之後,「烏孫」的名稱在中國史籍上就消失了,這時候中亞興起了嚈噠人,漠北是柔然人的天下,烏孫中有一部分為躲避柔然人的壓迫,就逃進了蔥嶺【哈薩克人愛好自由的傳統可以說是相當久遠的了】,一部分留在原地,其中因受突厥壓力而西遷的一部後來成為突厥西邊的可薩(曷薩)部,還有一部分輾轉流落到漠北,融合部分鐵勒部落後,發展為西突厥十姓之一的突騎施。  突騎施也是現代哈薩克的來源之一,在哈薩克語中,突騎施也叫做「撒里烏孫」,「撒里」是「黃」的意思,「黃」與「黑」相對,是指頭髮的顏色,可見突騎施是金髮碧眼的白種人,是古烏孫人的嫡裔。撒里烏孫也是今日哈薩克的一個部落名。西突厥衰微後,故地上興起了突騎施汗國,唐帝國也積極扶持它來抵禦大食的進攻,以保衛其西部疆域。突騎施汗國內部分「黃」、「黑」兩姓,可汗所出的突騎施部是黃姓,即歐羅巴人種,另兩部車鼻師和處木昆是黑姓,即蒙古人種【黠戛斯部落中也分赤、黑兩姓,赤姓(赤發藍瞳)為正統嫡傳,黑姓(黑髮黑瞳)則被認為是李陵的後裔,由此也可以證明突騎施和黠戛斯的先世——烏孫和堅昆的親緣關係】,黃、黑兩姓相爭不已,加上後突厥的打擊,突騎施汗國很快便衰落了,繼之而起的是葛邏祿汗國。  葛邏祿也是現代哈薩克的來源之一,今天的哈薩克部落中也有與之相對應的部落名。葛邏祿在中亞的霸權較為長久,從八世紀到十世紀,持續了近兩百年的時間。十世紀中葉,它又作為主體之一,聯合部分西遷的回鶻等,建立了著名的喀拉汗國(即中國史籍中的黑汗王朝),汗國的東邊是佛教回鶻人的高昌王朝,西南是伊斯蘭教塔吉克人的薩曼王朝,後來喀拉汗國滅掉了薩曼王朝,從而統治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正是在喀拉汗國時期,開始了突厥人大規模的伊斯蘭化,而中亞的突厥化也在此時達到高潮。汗國的文化也極為發達,馬赫穆德·喀什噶爾就是在這期間寫出了成為後世研究突厥學經典之作的《突厥語大辭典》;汗國還以「聖戰」的名義出兵滅掉了有千年佛教文化傳統的和田國,使整個南疆全部接受了伊斯蘭教【後來高昌回鶻歸降成吉思汗的蒙古,整個新疆便不再有佛教徒的國家了】。說到這裡,還不得不提及赫赫有名的匈奴,它在哈薩克的形成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北匈奴主體西遷後,有很大一部分留在哈薩克草原上,在中國史籍中叫做「悅般」,悅般人非常講衛生,這一點明顯區別於周圍的其他族人,今日哈薩克人中也有很多特別注重清潔衛生的習慣,可能就和悅般人有關。悅般到了突厥人統治的時代被叫做「咽面(樣磨,牙格馬)」,是西突厥十姓之一,上面提到的喀拉汗國的統治者中,也有不少咽面部落。今天哈薩克的大玉茲中有名為阿爾班的部落,中玉茲中有名為阿爾根的部落(又叫做匈奴),據認為就是匈奴人的後代。  契丹亡於女真之後,耶律大石率餘部遠走中亞,征服當地各部,建立了喀拉契丹汗國(西遼王朝),成為中亞的新霸主,國亡後,契丹人大部留在原地,也成為哈薩克的族源之一,今日哈薩克中還有名為「克塔伊(契丹)」的部落。契丹源出東胡,當屬蒙古人種,黑瞳黑髮,故而西遼也被稱作「喀拉契丹」,即「黑契丹」。西遼亡於乃蠻,乃蠻和克烈等部也是今日哈薩克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薩克中玉茲中還有叫「乃蠻」和「克烈」的部落,而這兩個部落也是生活在我國境內的哈薩克族的主體。乃蠻和克烈雖然後來加入蒙古部,但他們和汪古部一樣,原先都是屬於突厥系統的,即他們源出於鐵勒諸部,從前曾經加入過突厥、回紇的部落聯盟,但這並沒有什麼矛盾,因為蒙古本身就是一個混合的部族共同體,其核心出自室韋,而加入了不少原屬突厥的部落,越往西突厥成分越大,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代的西蒙古語和東蒙古語差別較大【衛拉特蒙古的先世斡亦剌惕活動於蒙古高原西部的唐努烏梁海一帶,這正離突厥先世和堅昆棲居的地域不遠;而蒙古本部的先世蒙兀室韋則是活動於蒙古高原東部的鄂嫩河、額爾古納河上游一帶,接近大興安嶺,距鮮卑的始居地不遠.  按照某些突厥語學者的分類,哈薩克語屬於突厥語族中的克普恰克語組。這個克普恰克也是西突厥中的一個部落,在中國史籍中叫做「欽察」【當初正是由於受到欽察人的壓力,烏古思-土庫曼人才大批西遷,其中的一部遷至小亞細亞,發展成為日後的奧斯曼土耳其,參見拙文《突厥與土耳其》】,俄羅斯人稱他們為「波羅維齊」,而在東歐、拜占庭的史籍中則叫做「庫曼」。欽察是西突厥西北部最活躍的一個部落,他們向西、南兩個方向的發展都很積極。向西,他們一路戰勝了伏爾加河、頓河、第涅伯河、德涅斯特河流域的哈扎爾人、保加爾人和佩徹涅格人,一直行進到多瑙河畔,還多次打敗羅斯人、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向南,他們則逐步佔據了裏海、河中之間的廣大地區,使得原本游牧於此的烏古思部落紛紛向南、向西遷移。於是欽察人勢力大盛,歐亞間的那一大片草原也被叫做「欽察草原」,而歐洲的商人要想從陸路去東方,就必然會經過欽察人的領地,因此,他們認為在亞洲掌握庫曼語(即欽察語)就跟在歐洲掌握拉丁語(或者說像今天我們掌握英語)一樣重要,為此,當時的歐洲還專門出了一本《庫曼語彙編》【足以和眼下的《赴美英語指南》、考「托」諸書以及著名的《考「寄」紅寶書》相提並論;這部《彙編》也成為後世突厥學家們研究古突厥語言的寶貴材料】。蒙古西征時,欽察和俄羅斯(當時叫斡羅思)組成聯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終於擋不住蒙古的鐵騎,拔都在征服了欽察和斡羅思全境後,建立了金帳汗國,因為汗國境內以欽察人為主,所以也叫做欽察汗國。後來十五世紀中葉成立的哈薩克汗國,即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後的一個汗國中再分裂出來的。因此,現代的哈薩克語由欽察語演變而來,哈薩克也通常被歸入突厥一系,雖然加入其中的蒙古成分也有不少。  金帳汗國不久便在其東部領土上分出了白帳汗國,後來從白帳汗國中又分出了烏茲別克(月即別)汗國。1456年,為了逃避壓迫,欽察草原上的一些部落在兩個汗王的帶領下從南部的烏茲別克汗國脫離出來,建立了獨立的哈薩克汗國,從而奠定了近代哈薩克民族和國家的基礎,「哈薩克(Kazak)」一詞最早也出現於此,它的本義是「自由自在的人」、「獨立不羈的勇士」。說到這裡,有必要提一下另一個與之同源的詞,這就是「哥薩克(Cossack)」,兩者本義相同,發音相近,在俄語中,「哈薩克」寫作Казах,「哥薩克」寫作Казак,幾乎完全相同。哥薩克本是俄羅斯人中的一些農奴,因不堪沙皇的壓榨,逃到南方,而南方本是突厥語的天下,因此他們也借用表示「自由的勇士」的「哥薩克」這個突厥語詞來作為自稱。後來,哥薩克又被沙皇徵召為僱傭兵,成為侵略中亞、北亞各族人民的急先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打著「自由戰士」名號的哥薩克們,不去設法解放其他被壓迫的人民,反倒使更多的民族喪失了自由,美好的名稱遭到如此的褻瀆是誰也沒有料到的】。  1991年蘇聯解體,哈薩克成為獨立的共和國,從而取代蒙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看看地圖就可以發現,哈薩克還是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即它的領土中有一小部分位於裏海以北、烏拉爾河以西,那是屬於歐洲的地區。這個有趣的現象說來還和蒙古人有關,當然,也離不開俄羅斯人的影響。原來,那片地區本來正是西遷的土爾扈特人的牧地,他們為了躲避新興的準噶爾人的壓迫,不遠萬里來到伏爾加河下游一帶游牧,哪想到俄羅斯人的壓迫更厲害,辦法,又只得折騰回去【看看《東歸英雄傳》便可想像其場景之慘烈】,就在這之後,哈薩克小玉茲有一個叫蘇丹·布克的部落首領,看上了這片土爾扈特人空出來的牧地,於是投靠沙俄,申請率領部落移居該地,沙俄正好想分裂哈薩克、拉攏小玉茲,因此欣然同意,這樣,那片地區就成了哈薩克人的牧地,後來成立加盟共和國時,蘇聯也就把它劃給了哈薩克。那個本應是「哈奸」的布克,反倒變成了近乎民族英雄的開邊功臣,呵呵,歷史就是這麼愛開玩笑哦。「哈薩克」是哈薩克語「Kazak」一名的漢語譯音。關於這一族稱的來源和涵義,眾說紛紜。十六世紀的米爾咱·馬黑麻·海答兒在其所著《中亞蒙兀史》一書中說,十五世紀中葉,哈薩克人在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汁的領導下,脫離烏孜別克汗國遷至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於他們在這一段時間裡過著遷徙流浪生活,「所以就被稱為哈薩克人,〈從此以後〉人們就這樣稱呼他們。」①因此,不少學者根據這一記述,認為「哈薩克」這一名稱產生於十五世紀,其意義為「避難者」、「脫離者」、「流浪者」等。俄羅斯學者л.и.拉夫羅夫則認為,「哈薩克」即八世紀僧人葉俾弗尼著作中的「哈索格」,這一名稱在卡巴爾達一巴爾卡爾語中是「無家可歸的、處境不好的人」。A.H.別爾納什塔姆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哈薩克這一名稱是由』古代的卡斯甫(kasip)部落和薩克(sak)部落合併以後形成的名稱。」因兩個名稱重疊在一起連讀而發生音變,省略了中間的一些音位而形成了「哈薩克」這一新的名稱。歷史學家M.阿肯占諾夫和文學家C.穆卡諾夫認為,哈薩克一詞是由「哈斯」和「薩克」兩個片語成,「哈斯」是「真正」、「確實」的意思,而「薩克」則是古代中亞的游牧部落(即我國史籍中的「塞種」),兩詞連在一起就是「真正的薩克」或「真正的塞種」之意。①此外,還有一些其他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勇敢」、「大膽」的意思,有的則認為是「自由人」、「獨立者」等義。然而,民間廣泛流傳的則與上述不同,傳說這一名稱為「白天鵝」之意。它是由「kaz」和「ak」兩個詞構成的,前一個詞義為「鵝」或「天鵝」,後一個詞意為「白」,合起來意為「白天鵝」。民間還有哈薩克祖先由白天鵝化身的姑娘與一勇士結合而生的傳說,並有種種與之有關的禁忌和崇拜習俗。中國一些學者認為,「哈薩克」這一族稱很早便出現在中國史籍中。清末學者丁廉認為,「哈薩克」即《唐書》所載之「可薩」、「曷薩」之異名。②史籍除了這兩個名稱之外,還有「阿薩」、「葛薩」等名,這些名稱均為同音異譯,在《舊唐書》、《新唐書》、《經行記》等書中屢見不鮮。有不少學者還認為,「可薩」即《史記·大宛列傳》中的「奄蔡」的同音異譯。若此不誤,則「哈薩克」這一名稱早在漢代便已存在。哈薩克族是由古代許多部落和部族不斷分化並逐步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有塞種、烏孫、匈奴、康居、可薩、克烈、乃曼、咄陸(杜拉特)、弦吉刺惕、札剌亦爾等。當然,並不是說這些古代部落或部族都融入哈薩克族,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如乃曼部落,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和烏孜別克等民族都有這一部落,這說明古代的乃曼部落因戰爭、遷徙等原因分化為若干部分,分別融入這些民族中。烏孫歷來被認為是哈薩克族的主要先民之一,在近代哈薩克中仍有烏孫這一部落,是大玉茲的主體部落。從語言上看,烏孫語言與哈薩克語相近。這些都說明部分烏孫人融入了哈薩克族。如果說,「哈薩克」這一族稱即中國史籍中的「可薩」或「葛薩」等,那麼哈薩克族的最主要的族源應是六世紀出現在漢文史籍中的「可薩」。關於可薩,史籍記載甚少。現一般認為可薩是六世紀以後受西突厥管轄的一個部落,居於南俄草原上。七世紀初曾建立可薩汗國。十一世紀初,在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人的聯合進攻下,可薩汗國滅亡,有的學者認為,可薩是匈奴的後裔。一世紀北匈奴西遷時,大多數匈奴人遷至南俄草原。據西方史籍記載,公元627年可薩軍進攻一座波斯城時,城中居民曾以南瓜繪一匈奴王首,置之城牆以示可薩人,說:「你們君長在此,快來致敬。」當然這不足以證明可薩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但也不能認定可薩人不是匈奴人的後裔。因為匈奴人在西遷的過程中,正好經過南俄草原,有部分人留居於此是完全有可能的。至於七世紀後漢文史籍中記述的居於蒙古草原的九姓回紇中的葛薩,可能是未西遷的一支可薩人,後成為回紇的一部。塞種、烏孫、匈奴、康居、可薩和突厥等是哈薩克族較早的民族源流,至於克烈、乃曼、咄陸等可能都是由上述部族分化而來的,後來成為哈薩克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薦閱讀:

先行者的歷史腳印——評《郭嵩燾全集》
北齊婁太后婁昭君簡介 歷史上婁太后怎麼死的?
歷史資料
《猶太血淚與教會》第二章 凄慘、恐怖的歷史
盤點歷史上全球潰壩事件

TAG:歷史 | 轉載 | 哈薩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