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齊來欣賞雞的藝術品

齊來欣賞雞的藝術品

鍾葵

2017年01月18日10:35來源:廣州日報分享到:

  • 原標題:齊來欣賞雞的藝術品:雞有文、武、勇、仁、信

      漢 陶雞

      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青銅雄雞

      宋 《子母雞圖》

      清 青玉天雞尊

      徐悲鴻筆下的雞

      雞紋在我國傳統紋樣中一向是吉祥的象徵。在漢代以前,雞的形象被神化,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雄雞有可能是傳說中的「天雞」。此後,人們更重視雞的「德」,歷代藝術品均著重表現雞的文、武、勇、仁、信。

      文/圖 鍾葵

      早期雞的造型頗為寫實

      雞,是遠古先民最早馴養的家禽,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類。因「雞」與「吉」諧音,又因雞有雞冠,而「冠」與「官」諧音,故自古以來,雞紋都被視為吉祥的象徵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早在五六千年前,雞的形象就出現在岩畫和陶器上,隨後又出現在青銅器上。早期的雞紋,雖然在形態上以寫實為主,但具有圖騰色彩,反映了先民對雞的神性的認識。漢代以後,雞紋的神性色彩漸淡,人們似乎更重視雞在「德」方面的表現,並以雞紋為主紋飾,開發出越來越多的吉祥圖案。

      近年來,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陶制雞形器。如在江蘇邳州大墩子古文化遺址最下層(距今約6000年),出土了一隻正蹲在窩裡下蛋的陶雞;在湖北境內的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生動的三足陶雞;在距今約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狀像雞的陶器。青銅雞則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實物為昂首挺胸的雄雞,造型風格頗為寫實。因這隻青銅雄雞出土於二號祭祀坑,同坑還出土了眾多的青銅鳥,而這些青銅鳥均為青銅樹的附件,使人們不由得想起古代有關「扶桑」和「天雞」、「玉雞」、「金雞」的神話傳說。

      只聞天雞之名 清代才有天雞之形

      《山海經·海外東經》稱:「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三星堆出土的青銅樹上有10隻鳥,九隻在下,一隻在上,與傳說相符,10隻鳥象徵十個太陽。另據《玄中記》記載:「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則鳴,群雞皆隨之鳴。」《神異經·東荒經》也記載:「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傳說「扶桑山」因有「扶桑樹」而得名。由此可見,「桃都山」即「扶桑山」,「天雞」即「玉雞」,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雄雞,很有可能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天雞」。

      因三星堆的青銅雄雞近年才出土,數千年來人們只聞「天雞」之名而不見其形,故其形象塑造只能靠藝術家的想像。而在歷代藝術品中,極少見到能與家雞區分開來的「天雞」,直到清乾隆年間,才出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天雞」藝術形象。當時的宮廷造辦處曾以不同的工藝塑造「天雞」形象,器型多為「天雞尊」,有玉器,也有掐絲琺琅,造型奇特,紋飾精美,既像雞又不像雞,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雄雞相比,更具想像力。

      雞有「五德」 廣受歡迎

      漢代不僅有陶雞,雞的形象還出現在畫像石、畫像磚和肖形印等上面。因十二生肖文化在漢代已廣為流行,人們對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類格外青睞,並把雞逐漸人格化,賦予雞種種優良品德,其中最著名的是《韓詩外傳》提出的「五德說」。《韓詩外傳》曰:「君獨不見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告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很顯然,具備這「五德」的是雄雞,而母雞的優良品德主要表現在對小雞的悉心呵護上,所以古人在塑造雞的藝術形象時,對雄雞的刻畫主要表現其「五德」,對母雞的刻畫則著重表現其繁衍能力和親子之情。

      在漢代以前,雞紋還遠遠稱不上流行,只是偶爾出現在一些器物上。經過兩漢時期雞文化的積澱,雞紋終於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期。從三國末期開始,越窯、甌窯燒制出一個新品種,名為雞首壺。這個品種出現後,迅速風靡大江南北,各地窯廠紛紛燒制。雞首壺作為青瓷的典型器物,從西晉、東晉到南北朝,整整流行了數百年。雞首壺除在江蘇、浙江大量出土外,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安徽、山東等地也有出土,其出土範圍之廣可謂罕見,可見雞首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受歡迎程度。

      八大山人寫意之雞充滿倔強之氣

      隋唐以後,隨著動物造型青瓷的逐漸式微,雞首壺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但陶瓷上的雞紋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從元代開始,雞紋作為花鳥紋的一種,又重新出現在各種瓷器上。元代的雞紋瓷器數量雖然不多,但在畫面上卻有構圖複雜、筆法生動流暢的特點,更顯珍貴。而到了明清時期,雞紋再次進入高峰期,成為該時期瓷器的主要紋飾之一。典型器有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緒四朝的官窯雞紋器物等,且圖案多有吉祥寓意,如1隻雄雞與5隻雛雞在窠里玩耍,寓意「五子登科」。公雞與牡丹的組合,象徵「功名富貴」。兩隻雄雞相鬥的圖案,寓意「英雄鬥志」。雞冠花與雄雞的組合,名為「官上加官」。三隻公雞在一起,寓意「三公」。一隻公雞站在大石上,寓意「室上大吉」,等等。這些以雞為題材的吉祥圖,經常出現在明清時期的瓷器上。

      雞形象大量出現的藝術品,除了陶瓷外,還有傳統繪畫。我國傳統繪畫不僅在表現形式上更多變,既有寫實也有寫意,而且能表達出更豐富的雞文化內涵。在宋代留存至今的花鳥畫中,有一幅著名畫家王凝的《子母雞圖》及另一幅作者佚名的同名作品。這兩幅《子母雞圖》均以寫實的手法表現母雞和雛雞的形象,刻畫細膩,設色雅緻,將母雞對雛雞的呵護表現得淋漓盡致。明清時期的畫雞名家有八大山人、郎世寧等,八大山人的作品重寫意,個性極強,充滿鬥志和倔強之氣。郎世寧引入西方油畫技法,融合中國傳統技法畫雞,別具一格,影響深遠。

      近現代的畫雞名家有徐悲鴻、齊白石、李苦禪、江寒汀、王雪濤、劉奎齡等。徐悲鴻筆下的奔馬無人不知,而他畫的雞也令人拍案叫絕,不僅造型準確,形象逼真,而且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他很少畫母雞和雛雞,他畫的雞,多為昂首挺立、「怒髮衝冠」的公雞,氣宇軒昂,充滿鬥志。他還將《詩經》名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用繪畫語言表達出來,充分表現了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鬥志。齊白石則喜歡寫雛雞,寥寥數筆,便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名作有《絲瓜小雞》、《玉米小雞》等。


    推薦閱讀:

    東方藝術-書法|隨筆·晉唐古法散論
    【嘉德秋拍】濃縮百年藝術史的珍藏盛宴 | 「大觀—四海崇譽慶典之夜·默齋掇英」(上)
    黃梅戲藝術片114《徽州女人》·下
    藝術家虢賓賓的花鳥作品用筆簡練卻形象逼真,極具藝術魅力

    TAG:藝術 | 藝術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