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

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China

(王雅平)

發端於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已經擴大到全球範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說,美國正陷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之中。卡內基基金會訪問學者大衛?羅斯科夫(David J. Rothkopf)也撰文預測說,目前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可能將超過9?11恐怖襲擊。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到底有多嚴重?對中國經濟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應該從此次危機中得出怎樣的教訓?這次危機將對國際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卡內基中國透視》針對這些問題,採訪了美國權威金融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卡內基高級研究員蓋保德(Albert Keidel),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並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的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

危機的廣度與深度

就影響的廣度而言,陳志武說,大家熟悉的以前的一些危機都是比較局部性的,要麼是股票市場,要麼是信貸,要麼是石油引起的危機,但這一次整個金融市場和美國經濟幾乎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打擊。約翰遜也說,這次危機在國家間也比較同步。以前有些危機還有絕對的贏家與輸家,但這次危機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

就影響的深度而言,陳志武說,這次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到底,只是剛剛開始。我們已經看到一些連動性的反應,但這些連動反應還會繼續,至少還要持續幾年。」蓋保德說,「美國在今年第三季度進入經濟衰退已經是大家都承認的事實。只是這次衰退將有多嚴重,還取決於決策者的未來政策。」他在其最新出爐的《全球金融危機:美國與中國的教訓》(「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Less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一報告中指出,與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相比,今日的美國有著大規模政府支出(包括軍事支出)作為緩衝,而且今日的我們也比以前更了解經濟危機這一現象。但「此次危機仍是全球性的」,「前景並不樂觀」。約翰遜認為此次危機將引起的經濟衰退將是二戰以來我們所見過的最大的一次衰退,將至少持續三到五年。

對中國的影響

蓋保德對中國經濟的現狀持樂觀態度。他觀察到,中國已經成功地把通貨膨脹壓下去了,現在已經準備好刺激擴大國內需求。他在其報告中指出,中國不僅擺脫了通貨膨脹的束縛有自由來刺激國內消費,而且它的財政體系也有能力來支持這一擴張。他在報告中寫道,「短期的貿易收縮會使經濟增長放緩,但這也只會持續幾個季度,不會更長。中國實際上是站在一個優勢地位上來面對此次金融危機的。」

陳志武則更加詳細地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機將給中國帶來的挑戰與機會。「中國的一些金融機構還包括一些國有企業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會有一些在外匯市場與商品期貨市場中的損失暴露出來。但總體而言,中國的金融體系受危機的衝擊還是非常有限的,不會受到實質性的損害。」

「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所將承受的衝擊主要是在實體經濟方面。一些高度依賴出口的沿海省份(如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和山東等),在接下來的一到兩年里會受到非常大的衝擊。」陳志武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打擊會非常大,「至少是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這些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將在「明年更加具體地顯現出來。」

然而,「這次危機也給中國帶來一些好處與機會。」「過兩三年再回頭來看,中國可能走出來是最大的贏家。」他指出,首先,能源與原材料價格的下降大大降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本。其次,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壓力可能會成為中國進一步做出實質性改革的動力,從而對中國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利。

從危機原因看美國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監管

有些人責怪中國引起了美國的次貸危機,因此也是造成全球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三位專家都不同意這種說法。這種說法的邏輯是,中國向世界輸出過剩的廉價商品,導致了美國人借貸過度消費;另一方面,中國把通過貿易盈餘積累起來的大量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國債券市場,也導致了美國次級債券等金融產品的過度發行。

陳志武認為這種說法是「胡說八道」。「中國實際上是在美國有這些需求的情況下才生產這些商品的。美國公司提出訂單,中國公司才生產製造。」「為什麼說問題的起源是中國給美國帶來的,而不是美國作為行為方、決策方自己先做出這些有問題的放貸與證券融資,才產生過剩的需求,從而在根本上造成了今天的局勢?」他還指出,「美國社會不會有太多人把這種說法太當一回事;中國對這種說法也沒必要過於敏感。」

蓋保德則從時間順序上辯駁了歸咎於中國的這種說法。他指出,美國房市在2000年、2001年左右就開始出現泡沫,到2003年、2004年問題就已經越來越嚴重;而中國的貿易盈餘規模在2004年以前都還較小。因此,從時間先後順序上來看,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有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此次經濟危機證明了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失敗,美國那種「靠信貸促進消費、靠消費促進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存在著根本問題的。三位專家也都不同意這種看法。陳志武認為,「這種經濟模式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在度和量上面,美國在特別是過去五到十年走過頭了,超出了現有的制度架構、監管架構,和信息架構所能支持的金融發展的程度。」約翰遜還指出,美國的經濟發展不僅靠消費,也靠投資與科技創新來推動。「美國是一個能夠從危機中很快認識到問題所在,並很快能夠找到解決途徑的國家。」蓋保德也在其報告中提到,「幾個世紀以來,世界上最先進的政治與經濟制度也正是在這樣的危機的刺激之下才迅速走向進一步的完善的。」 許多學者預測,這次危機以後,政府監管將更得人心,因此也將在各國更受提倡。蓋保德反對將政府監管政策過於簡單化。他指出,「不是更多或更少的政府監管——我們不能這樣思考——而是在什麼階段,具體實行什麼樣的監管。」陳志武則認為,即使加強監管是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從這次危機中得出的教訓,這一教訓卻並不適用中國。「中國不是監管不足,而是監管得太多太細,實際上應該稱之為『管制』。」他進一步指出,「金融管制使得金融市場對促進消費增長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中國如果不能在金融管制上從根本上放鬆,中國經濟從靠投資、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到靠國內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轉型就是根本上不可能的。」

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一些學者認為,這次金融危機是世界力量重心繼續從西方向東方轉移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陳志武認同危機後國際格局將更加走向多極化。「這次危機可能使美國的實力受到削弱,同時使中國的實力相對提升。」但陳志武也說,「與此同時,我一點都不懷疑美國自我調整、自我修正錯誤的能力。」「美國自由的媒體,多黨執政、互相制約的政治制度,再加上這麼多的知識分子可以獨立自主地去思考這些問題。這些方方面面的從制度到學術上的優勢就保證了美國自我糾錯的能力。這是中國國內人士所不能低估的。」

約翰遜則認為中國和美國從危機中走出來以後都將成為相對的贏家,歐洲的實力會被削弱。但東方趕超西方還是很遙遠的事情。


推薦閱讀:

越南金融危機:似曾相識又歸來[中國改革論壇]
王偉光:科學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和原因

TAG:中國 | 金融 | 金融危機 | 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