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詐捐」看網路公益的治理方向
2016年1月13日,廣西防城港市,「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詐捐案被告人楊彩蘭接受法庭審判。供圖/CFP
互聯網自身所具有的互動性、跨地域性以及便捷性等特點,使得推廣慈善活動更加便利化、快速化和社會化。微博、微信、博客、網路論壇等互動性較強、參與度較高的社交平台在推廣網路慈善活動過程中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2016年,網路募捐事件頻發,「朋友圈」轉發的各式求助文章、博客中高瀏覽量的各式求助帖以及社交媒體發起的義賣、勸募等活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隨之而來的「騙捐」「詐捐」事件層出不窮,人們在譴責這些行為的同時也表現出對目前網路慈善行為規範以及監管的擔憂。本文以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十大網路詐捐事件為例,分析目前網路慈善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監管的難題,為網路公益治理提供些許方向。
「互聯網+公益」十大詐捐事件
通過對十大網路詐捐事件的案例分析,可以大致將其歸納為五類:
1.蓄意欺騙。與傳統慈善活動相比,匿名化的網路環境為詐捐提供了機會與便利。知乎童瑤詐騙案在2016年初登上了微博實時搜索熱門。@童瑤 是擁有5萬多粉絲的知乎大V。2015年5月,@童瑤 推薦了一篇名為《長期被疾病折磨,結束生命是最好的選擇嗎?》的知乎提問帖,表示自己曾親自看望患病的貼主@ck小小,並為其捐款。之後@ck小小 公布了其支付寶賬號,並對網友們的傾囊相助表示感激。隨著事件影響的擴大化,有網友開始質疑募捐的真實性。經過網友的人肉搜索大家發現,@ck小小 不僅與@童瑤 同為一人賬號,且@童瑤 並不是所謂的「女神」,而是江蘇蘇州市的一位已婚男子。
2.冒名頂替。網路信息隨意盜用,信息安全漏洞大,網路募捐與網路騙捐之間的衝突從未停歇。2016年3月26日,一個名為@希望盼望寶貝康復 的微博賬號求助演員李小璐,稱自己孩子生了重病。但真實情況卻是這個賬號盜用真正患兒媽媽苗女士的微博內容行騙。同樣的事件還發生在2015年8月,廣西防城港市的楊彩蘭利用「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進行詐捐,謊稱自己的父親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去世,以此來博取廣大網友的同情。
3.移花接木。新媒體時代公益組織真假難辨,冒充官方詐騙事件屢次上演。2016年3月,微信公眾號「白血病公益救助會」利用一女孩身患急性淋巴白血病的信息,將捐款鏈接以「女孩圖像+二維碼」的形式推出,之後將捐款基金悉數捲走。「白血病公益救助會」曾在其文章《青春綻放的白血病黃綺雯的呼喊:「救救我」》中注釋:「患者情況全部屬實,本協會聯合廣州市志願者協會已經通過當地政府、患者所在醫院查證,請大家放心募捐。」而在之後的調查中卻發現,「白血病公益救助會」是一家空殼公司,廣州市志願者協會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其與該公眾號毫無關係。
4.「帶血」營銷。慈善,是為弱者提供資源的救助方式,但羅一笑事件所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卻是:如何考量弱者、如何定義弱者,抑或是互聯網上的資源不平等、信息不對稱等等一系列問題。2016年11月,羅一笑事件成為網路熱門話題。微信公眾號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採用每轉發一次患者就可以得到1塊錢的方式刷屏了「朋友圈」,短短几天就有超過11萬的人進行打賞,累積獲得善款近百萬。但隨著事件的不斷擴大,當事人羅爾被曝坐擁3套房產等,從而輿論旋渦不斷擴大,直指這是一場「帶血的營銷」。
5.信息不明。資格審核不清、捐款流向不明,使得現在的網路慈善在不確定受捐人是否達到受捐資格的情況下就開始籌集捐款,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詐捐騙捐事件。2016年2月,某德國留學生被查出患上慢性髓細胞白血病,並在眾籌平台「輕鬆籌」上成功籌集到50萬元。但隨後曝出的其同時享受德國醫保的消息將「輕鬆籌」推上風口浪尖,有關眾籌平台的資格、發起人的資格審核、手續費收取以及籌款資質等問題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
民政部遴選的13家慈善募捐平台
「互聯網+公益」為何失序?
首先,慈善平台眾多,真偽難辨。與傳統官方運作的正式慈善組織不同,網路慈善是由民眾自主發起的一種非正式活動,其組織主體多分散於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受自身分散性強的特點影響,依據現行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註冊登記條件進行組織註冊較有難度。從合法地位來講,目前網路慈善組織要想獲得一張「身份證」,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
從公信力來看,目前網路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不足,這與組織本身的運行機制、信息公開程度以及信息反饋不完善有關。從目前發生的網路騙捐詐捐等事件來看,募捐形式基本上均是「個人信息+賬戶鏈接」,第三方監督機制監管較弱,且慈善組織經手的募捐事件並不能夠做到信息完全公開,民眾所關心的善款去向等問題得不到解決。由於不法分子有意利用漏洞進行詐捐等活動,導致網路慈善組織公信力下降。
從法律層面來看,網路慈善作為「互聯網+公益」的新生事物,沒有健全的相關法律規範,對受捐對象的募捐條件沒有明確的說明,再加上良莠不齊的眾籌平台,使得公眾難以判斷籌款項目的真偽,以至於網路慈善騙局愈演愈烈。
其次,慈善活動缺乏第三方監管。從目前的網路募捐來看,主要存在兩種形式:以個人名義發起的募捐行為以及慈善組織發起的募捐行為。
個人名義發起的募捐多依靠網路關係的傳播,轉發相關信息號召親朋好友獻愛心等。但這對受捐人的信息真實性或者受捐資格的審核並不健全,甚至沒有相關審核就直接開放募捐。目前我國對受捐人的信息審核並沒有明確的標準,對發起募捐的資格也沒有相關規定,對受捐人的信息真實性更是無法考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助長了偽慈善的滋生。
慈善組織發起的募捐,從表面上看是為受捐人提供了更多資源,組織利用本身的資源優勢擴大了捐助善款的受眾範圍,極大地促進了慈善活動的發展。但網路組織信息不公開透明,在籌集了捐款資金後對資金的後續跟進以及用途等沒有進行進一步操作,導致捐款人並不了解受捐人的真實受捐情況,當被發現受捐人是偽募捐行為時,結果已經無法彌補。同時由於各平台的慈善組織自身規範不到位,對籌款金額沒有進行嚴格的把關和控制,也導致隨意修改籌款金額等行為的發生。
第三,利用網路慈善進行牟利活動。慈善本是公益行為,與利益糾葛毫無關係,但是某些不法分子卻利用慈善來牟取私利。2016年10月,快手直播平台的「偽慈善」直播事件點燃了群眾的憤怒。主播「傑哥」楊某、「黑叔」劉某利用網路直播平台做慈善,將3萬元發放給四川涼山村民,擺拍結束後又把錢款悉數收回,轉而送點麵條、衣服之類的「低成本」物品作為「辛苦費」。事件被引爆後,「快手黑叔」在直播視頻中承認,直播慈善就是為了賺錢。
多管齊下築良性互聯網公益生態
國家出台網路慈善管理規範。2014年,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後,習近平總書記就網路安全和信息化發表系列講話,首次為網路公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鼓勵發揮網路技術捐贈優勢,方便群眾就近開展捐贈;優先發展具有扶貧濟困功能的各類慈善組織。2015年5月召開的加強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強調,「讓公益正能量傳導到網路的每個角落。」
回顧2016年,慈善活動諸多事件頻發的同時,國家也相繼出台相應管理措施,規範互聯網慈善組織的相關活動,並且確立權威慈善募捐網路平台,謹防公眾輕信「詐捐」消息而上當受騙。
互聯網公益正式被寫入國家的正式文件中。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9月1日起施行。201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指為規範、引導境外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境內的活動,保障其合法權益,促進交流與合作制定,此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2016年5月,《關於公益股權捐贈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正式執行。2016年7月,民政部開始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慈善募捐信息平台遴選工作,對47家平台進行了形式審查,最終確定了13家慈善募捐網路平台,自此我國互聯網慈善事業開始具備合法的「身份證」。
信息公開透明是網路慈善事業的關鍵。層出不窮的網路偽慈善事件,究其原因主要為信息不對等、善款去向不明等。羅一笑事件中,羅某的經濟實力以及人脈資源使得慈善變成了營銷,在網民眼中,羅某處於資源不平等槓桿中佔優勢的一方,與普遍認知中「被救濟對象」的人物形象不符,這也是點燃網民怒火的導火索,以至於在後期的事件報道中,有關「白血病」「病情進展」的相關消息被淹沒在對羅某營銷行為的譴責中。
受互聯網慈善模式的影響,網路公益平台存在著許多令人不信任的因素,諸如平台自身的合理合法性、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信息技術的不完善等。《每日經濟新聞》對此評論稱:作為傳統公益慈善的重要補充,公益眾籌平台為很多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了便利,但在沒有良好且完善的監管下,這類項目很容易成為網路詐騙者的樂園。《新華每日電訊》也就營造健康公益生態發表評論:全行業都應該努力倡導、推進個體求助募款向專業組織募捐、管理的公益規範化發展,建設更便利、更具公信力的公開募捐渠道和組織,讓公眾能放心地將善款交給專業公益機構,並積极參与善款監督,構建一個良性運行的公益生態。
就如何營造健康良性生態,新華報業網梳理相關專家建議:完善和健全慈善監督制度應納入慈善體制改革以及社會建設的框架內,加快慈善立法和監督體系建設,完善慈善信息公開制度,並充分吸納社會各方意見,做好統籌引導。儘快出台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形成系統化、可操作性的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制度,包括信息公開的主體、基本原則和具體要求,信息公開的主要內容, 信息公開的主要方式, 信息公開的監管和問責, 信息公開的法律責任等。
全國兩會期間出現了網路慈善新動向。2017年全國兩會上,中國致公黨中央就「關於依法規範和監管網路募捐」提出了五條建議:以《慈善法》為核心,儘快出台網路募捐的相關法規及實施細則;進一步理清各部門的監管職責,形成監管合力;加強對網路募捐平台的動態監管,實現由事前規範向事中、事後監管的轉變;加強社會共治,逐步建立網路募捐綜合監管網路;加強政府引導,規範個人發起的網路救助行為。
總體來看,「互聯網+公益」的未來發展,需要靠多部門等形成合力,研究制定網路募捐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制度,加大《慈善法》宣傳力度,使社會公眾認識慈善、依法參與慈善、關心慈善、支持慈善,最終使網路募捐真正走上良性循環發展之路。(齊思慧: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分析師;徐一嘉: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助理分析師;曲曉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見習分析師)
推薦閱讀:
※郭美美事件後,公益怎麼做? | 九度
※拜託各位發一下,一位就行!(公益)
※中國夢組委會:「不忘初心 關愛夕陽」敬老愛老公益活動順利舉辦
※視頻:《不要把福報吃完》佛教公益教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