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林添福:熱愛中華文明的「共享」攝影開拓者,25年只為拍300張照片,如今再不拿起單反相機
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出品
自接觸到相機就發現自己對攝影特別敏感,無論是光線還是構圖總會被周邊朋友稱道,加之美術專業的學習也是與攝影有關,所以拿起了相機就再也不願放下——就是它了!
——林添福
「競爭是促動前進的動力源,所以我願意將自己會的教給身邊的人,用分享造就良性的競爭環境,讓自己在這個環境中更快地成長起來,避免停滯不前。」
這是林添福自拿起相機那天起一直堅信的道理。
1987年,大地地理雜誌社派林添福來大陸選題創作,結果他把自己的「共享」思維也帶到了大陸,為當時以沙龍與比賽獲獎為主要創作思維方式的大陸攝影圈帶來了一股清流,讓更多的人知道:原來攝影可以是這樣的!
▲《馬幫》系列攝影作品
他從香港、台灣、歐美和其他地區購買了大量的非常具有學習、借鑒意義的攝影畫冊,利用雙肩背包、旅行箱、郵政快遞等各種渠道將其帶入中國大陸。當記者問林添福往大陸「背」過多少畫冊的時候,他笑道:「幾噸應該是有的!」
他還在昆明和北京分別設立了攝影書籍閱覽室,經常與大家分享經驗,只是林添福從不承認這種經驗和思想的教授屬於師徒關係。
「只不過是由我將這種經典與主流的攝影觀念傳遞給他們而已。」
▲《涼山彝族》系列攝影作品(1992年)
儘管林添福地認為有些事情做了就做了,不會去記得。但那幾噸的畫冊和不留私心的言傳身教終會留下痕迹——如今昆明的知名攝影師幾乎都是林添福攝影文化交流與共享的「受益人」!
當問及別人用「共享」到的經驗技巧攝影並獲獎會怎麼想時,林添福乾脆地回答「不會!我並不太重視自己獲不獲獎,所以也沒有心理不爽的思維。」
▲《馬幫》系列攝影作品
林添福的豁達,與他在攝影創作方面的時間尺度設定遠超於常人也有一定關聯。
「我大多做的都是長期的,專題性的關注和創作,需要時間來累積,並不是抓住一次按下快門的機會就可以怎樣的。
「我常常和別人講,我正在拍一些正在消失的一些東西,記錄人和物。從時間尺度上看,早期的獨龍族,馬幫等等,現在已經變了樣子,甚至看不到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洗禮,回過頭,你會發現哪些事情更值得去記錄,去留下最後的珍貴影像。」
▲《涼山彝族》系列攝影作品(2017年)
時過境遷,2017年再次來到大涼山的林添福再一次將鏡頭對準了彝族百姓,這一次,林添福鏡頭下的彝族百姓依然是那樣的淳樸,眼神善良、洞邃,幽深,似是無垠的宇宙,裹含世態萬千。
「我在大地地理雜誌做過一段時間,也為了做專題在全世界各地呆過,但是回過頭看,覺得還是中國的變化更值得去記錄。南極、北極、歐洲、美洲,我都不感興趣,因為那不是屬於我們的文化,沒有情感的『根』。沒有情感的拍攝是一種空洞,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
27年生在台灣,長在台灣,28年奔波創作在大陸,林添福覺得自己在大陸的每一寸土地下都已生出了自己情感的根須,那是跨越海峽兩岸的情感融合,分不清彼此。
▲《獨龍族》系列攝影作品
當作品在時間的流逝中成為絕品,影像中的曾經,是林添福為這個急速發展的世界留下的最後回顧。那逝去的歲月悠悠,記錄著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無法磨滅的記憶,發酵,最終成為有溫度的「那一天」。
長江三峽,一輩子沒有見過照片的百姓,當拿到拍立得作品時那見牙不見眼的笑容;梯田深山,受經濟環境衝擊的民族文化,傳統難續;市井鄉間,老手藝成為年輕人嘲笑的對象……這一切讓林添福堅定信念,要用影像形式留下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刻不容緩!
在林添福所有的影像記錄中,時間尺度最長,情感投入最深,文化變革最大的一組作品,便是《半個世紀的愛》(點擊查看詳細信息)。
▲《半個世紀的愛》系列攝影作品
半個世紀的愛,三百多對老夫婦的金婚愛情,跨越神州大地,五十六個民族,記錄中國經濟、文化的巨變……這就是林添福,用常人無法理解的時間尺度記錄,陪同人們一起發現生活的真善美。
為拍攝《半個世紀的愛》,林添福足跡遍及大江南北20多個省區的僻遠角落,總行程達數十萬公里,總共記錄了56個民族300對老夫婦歷久彌真的婚姻。拍攝前十年,林添福停住腳步回顧,發現作品中的夫妻竟有著說不出的「苦難」感。「總覺得『我的愛怎麼那麼苦?』的感受,這是一種不對的東西,不是愛情應該有的味道,所以自己開始反思,放棄了之前拍攝的大部分作品,重新上路,重新定義愛情與陪伴。」
再上路,又是十五個春去秋來!
林添福不僅用影像記錄著改革路上逐漸銷聲匿形的傳統文化,見證了三百對結婚五十年的老夫妻相濡以沫的忠貞愛情,更是跨越了中國改革開放成效最顯著的時期,為後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見證,這一過程,前後共歷時二十五年!
▲《半個世紀的愛》系列攝影作品
人生,又有多少個二十五年?
儘管林添福的作品跨越著超長的時間尺度,但是在時間面前沒有誰是永遠的贏家。對於這一點,林添福的語氣也顯得有些蕭索,「跟我一起合拍(作品)的人,好多,都不在了。」
「自己的年紀也大了,以前年輕的時候有股衝勁兒,從不多想,勇往直前。隨著年紀增加,體力不如以前,更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懂得珍惜。」
珍惜,意味著在未來的日子裡更努力地發現美留住美,更進一步地挑戰自己——這一次挑戰的方式,是放下相機。
▲《鍊石》系列攝影作品
《鍊石》系列作品均由手機拍攝而成,是林添福對手機攝影的探索,更是對色彩獨到理解的展現。若沒有標題,或許你很難看出那紋理縱橫,色彩艷麗的畫面是最普通不過的石頭。
「我一直都是逆向思考,很多時候去做別人想不到的,或者別人認為不可行的,我總是要通過各種方法去試一試。」所以林添福放下了相機,拿起各方面性能相差不知幾許的手機作為拍攝工具。在不知多少次的嘗試與突破後,如今的林添福即便拿著手機也可以將世界拍出油畫般的美感!
十二年,手機從「挑戰」變成了「終結者」。他再一次成功挑戰自我,再不挑剔攝影的器材,那已沒有了意義。
▲《鍊石》系列攝影作品
從拿起到放下,無論膠片機、單反相機還是手機,已成為林添福創作工程中「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做個記錄的儀器,僅此而已。」
「紀實攝影師不能有高於事實的心態,要站在被攝者的立場去看待事情」。這是林添福一貫的觀點和態度,對於將自己擺放在「高處」,認為自己是置身事外的記錄者,有著莫名其妙優越感的人,將很難理解真正的創作,也很難得到真正的好作品。如下,便是林添福在攝影路上發生過的一些小故事。
1、恐怖份子
西藏,高海拔,強紫外線。幾乎每一位前往西藏的人都會用圍巾、手帕等物品遮蔽住面部,以免過多的紫外線照射導致「毀容」。在一次西藏創作的途中,與林添福同行的年輕人也是這般裝扮。
行路半晌終遇到藏民,年輕人在準備敲門進入某藏民家時林添福叫住了他。
林添福對於年輕人蒙這著面,雙眼保護在墨鏡後的行為很不認同。」你要和他們(被拍攝者)做朋友才能拍到最真實的,這種朋友關係是建立在互相的信任和平等之上的,你帶著面巾眼睛就進入別人家,對方會怎麼想?你把自己當成了攝影師還是恐怖份子?你不怕人家關門放藏獒咬你?」
2、田埂上的坨坨肉
某次,林添福一行人前往某農村拍攝當地傳統的殯葬禮儀過程。當地人對於林添福等人的工作心存不解,認為他們的拍攝工作是對死者的不敬,經過溝通,對方退讓了幾分,但要求林添福一行人要遵循當地的習俗,哭喪要真哭、白飯(喪宴)也要真吃。
隨後的喪禮各環節中,林添福完全將自己當做本村本姓的家人,按禮數行事,絲毫不差,隨團的其他人卻面露難色,漸漸有人以各種借口逃離。最後吃白飯的時候,全團只剩下林添福一個人坐在田埂上隨便搭起的場子中,就著冷風吃著大塊的坨坨肉。
「長期從事少數民族影像記錄,必須要深刻了解和遵循各民族的習俗。你不把自己融入創作對象當中,對方就不會接納你,歡迎你,你就沒辦法真正做到拍攝人們最真實的一面。只有遵循少數民族的習俗才能被鄉民誠心接納,(我才能)拍出想要的作品。」
林添福
台灣新北市人
台灣著名攝影家
現任:
桂林維納斯攝影有限公司 董事長
VOGUE國際中文版 特約攝影
台灣攝影家交流學會 顧問
曾任:
台北攝影藝廊 總監
《T-photo影像雜誌》社長
藏龍影像圖片社 負責人
台北攝影節 藝術總監
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理事長
大地地理雜誌專任攝影
PEOPLE國際中文版特約攝影
ELLE國際中文版特約攝影
推薦閱讀:
※轉貼:中華武學精修工程 - 【武術與氣功】 - Unfettered Forum - 任逍..部分.
※中華詩詞的力量
※[首藏作品](480)煥發時代華彩的中華文脈
※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珍藏版——郭淑珍
※中華將星錄 中華將星錄隋唐:薛訥
TAG:單反相機 | 相機 | 攝影 | 照片 | 文明 | 中華 | 中華文明 | 熱愛 | 共享 | 單反 | 開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