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諸葛亮還厲害,他才是三國第一謀士?
郭嘉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勛績,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討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個的「奇佐」。
易中天《品三國》:郭嘉和諸葛亮:誰是三國亂世第一謀士?
事實上,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為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並且在各自陣營的重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今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今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託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今後事屬之」。只不過因為郭嘉英年早逝,咱們沒能看到那一天。也由於同樣的原因,郭嘉這顆將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燦爛明亮。諸葛亮從二十六歲出山,到五十四歲病故,為劉備集團服務了二十八年,並且還有十一年時間是大權獨攬;郭嘉為曹操集團服務卻一共只有十一年,並且職務不過軍師祭酒(參謀)。兩人施展才華的條件,真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儘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逝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並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受阻,也並非僅僅因為沒了郭嘉。咱們不能夠過分誇大個人的作用。但郭嘉的逝世,對於曹操的確是重大損失。因此,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嘆,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那裡,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局面:曹操華容道脫身回到南郡,曹仁設宴壓驚,眾謀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慟。眾謀士說,丞相遇難時全無懼怯,現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能夠重整軍隊報仇雪恨,怎麼反倒痛哭?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著便捶胸大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於是「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那麼,曹操又為什麼要嘆息呢?實際上曹操是在嘆自個命苦,過早失去了郭嘉。《三國志·郭嘉傳》說:「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說,如果郭嘉還活著,工作就不會這樣了。
怎麼就不會這樣呢?因為郭嘉是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工作」,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並且神機妙算,出其不意。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並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討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建議再戰,郭嘉建議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牆,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征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並且勇於出險招,走鋼絲。比如戰官渡、征烏丸這兩回,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孫策和劉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後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斷言不會,也偏偏曹操就敢聽他的,冒此天大的風險。其實官渡之戰這一回,是多少有些僥倖的,這個咱們今後再說。但征烏丸那一仗,則的確體現了郭嘉的軍事天才。
看來郭嘉的確料事如神。所以,《三國演義》便把這場戰役最後的勝利也歸功於他。這個故事咱們前面講過,就是破烏丸後,曹操按兵不動,並不急於去消滅投奔公孫康的袁尚和袁熙,而是等著公孫康把這兩個人的人頭送來,公孫康也果然這麼做了。這可能是曹操自個的決策,《三國演義》卻說是郭嘉的「錦囊妙計」,謂之「郭嘉遺計定遼東」。《三國演義》這麼講,固然是不想讓曹操太風光,但同時恐怕也因為郭嘉真實謀略過人。
曹操的表文說:「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可見郭嘉在做出判斷時,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並且常常幫助曹操下了決心。
不難想像,赤壁之戰時,郭嘉如果在世,他也一定會出其不意,讓曹操轉敗為勝,轉危為安。這就是曹操要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原因。可惜那時郭嘉已經不在了,否則歷史恐怕得重寫,《三國演義》也得重來。因為郭嘉即便沒有「回天之力」,他和諸葛亮之間,也至少會有一場「智斗」的戲好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