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藝史 | 唐代婦女千姿百態的髮型

唐代女俑髮型的藝術創作,受歐亞藝術文化的影響較大,逐漸形成了絢麗斑斕、雍容華貴、中外文化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唐代女俑髮髻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充分表現了唐代女性的精、氣、神,給人以靈動、秀美、飄逸、洒脫、呼之欲出的感覺,使人過目不忘。我們在對大量考古文物資料的研究中發現,唐代女俑髮型的演變過程與唐朝鮮明而突出的精神面貌及時代特徵關聯密切。本文重點研究唐代出土的紅、白陶女俑及唐三彩女俑的髮型,從複雜多樣的造型中歸納總結出三個階段,即:初唐期的上梳髮型、盛唐期的平梳髮型和晚唐期的下梳髮型。這三個階段是一個逐漸變化、反覆交融、相互影響而形成的過程。這些不同造型美的藝術,典型地反映了唐朝民間藝人出神入化的藝術表現力、感染力與創造力,無不體現出大唐的生活氣息和工匠們源於生活的藝術創造力。

原文標題為《唐代歷史的另類見證:千姿百態的女傭髮型》

刊於《藝術市場》2016年8月號上旬刊P76-P79

唐風胡韻 髮髻為尚

唐朝從太宗李世民到玄宗李隆基,在這百餘年的時間裡,開創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流光溢彩的時代,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留下了耀人眼目的亮點。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盛況空前,文學、宗教、雕塑藝術、妝容髮髻服飾藝術,從太宗發端就長盛不衰,在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流溢萬年的輝煌景象。特別是唐代婦女的妝容髮髻服飾藝術,以其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給人以極高的藝術及美的享受。它不僅陶冶人們的情操,增強人們的審美意識,而且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境界。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頭髮受之父母,是身體的精華。認為頭髮中蘊含著人的精力與生命。對女性而言,擁有一頭秀髮不啻是一種美的財富,而唐代婦女對頭髮的鐘愛與重視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唐代婦女髮型示意圖

唐代婦女的髮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在年幼時以梳丫髻為多,成年後則改梳丫鬟,出嫁時則將發鬟改為髮髻。唐代男子以襆頭、圓領衣為常服、變化不太大,但是婦女的服飾、化妝尤其是髮型頭飾造型卻不斷翻新變化,都呈現出奇特華美、繁盛開放的景象,充分反映了唐代婦女社會文化生活的繁榮氣息。婦女髮型頭飾追求裝飾性、多樣性和流行性,表現出雍容華貴、體態豐腴的風格特徵,形成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及裝飾風格,唐代婦女非常重視髮型、首飾、妝容、服裝、輔件等多方位的裝飾。「當窗理雲鬃,對鏡貼花黃。」這是著名的《木蘭辭》中對女英雄木蘭重著女裝時的描寫。髮式與化妝是古代女子區別於男子的重要修飾手段。唐代婦女不僅服裝式樣豐富多彩,面部的妝容與髮型也十分新穎獨特。以髮型來說,唐代沿襲漢魏、六朝以來的高髻,花樣名目樣式更加繁多,僅唐代有關文獻資料中記載的髮髻名稱就有雲髻、反綰髻、交心髻、高髻、雙髻、拋象髻、寶髻、雙環望仙髻等百餘種。再加配以金、銀、花鈿、珠寶裴翠、首飾等形成了一種富麗華貴的裝飾風格。

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的髮髻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唐代文學家段成式在他的《髻鬟品》一文中寫道:「唐高祖時有半翻髻、反綰髻;唐玄宗時宮中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拋家髻、倭墮髻。」見於各類文獻記載的唐代婦女髮髻名目繁多,有雲髻、丫髻、螺髻、雙垂髻、烏蠻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種,其中以各式高髻為主。在傳世唐代繪畫、墓室、石窟壁畫以及眾多出土文物女俑中,梳各式高髻的唐代婦女形象隨處可見。倭墜髻的原型是漢代即已出現的墜馬髻,唐代得以發展,相傳說唐楊貴妃在一次騎馬時不慎摔下,所綰高髻偏向一側,有髻鬟下墮欲解之狀,十分美麗。宮女們見後,競相仿效,於是倭墜髻名傳四方。由此可見同服飾一樣,唐代宮廷婦女總是領時代風騷,開風氣之先。

唐太宗時期,曾有位官史皇甫德參認為高髻是不良風氣的表現,上書太宗,社會上流行高髻,是受宮廷影響所致。太宗聽後怒言:難道黃甫德參想使宮中都是和尚嗎?唐代婦女正是在這樣一種寬鬆開放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在唐人看來,峨峨高髻寓有崇敬高貴之意,並能給人以華麗之美,才使大唐造就出許多傑出的才女。唐代畫家閻立本根據唐太宗會見吐蕃使者的歷史事件繪製的《步輦圖》中,抬輦、軌華和圃扇的9位宮女雲髻峨峨,連額髻也處理成雲朵形,可謂唐代雲髻的典型樣式。

螺髻本是兒童髮式,因其形似螺殼而得名。唐代婦女採用此髻也別具風采。唐人和凝《宮詞》中即有「螺髻凝香曉黛瀝」的贊語。雙鬟望仙髻流行於初唐及盛唐朝期間的少女中,陝西長安系羊頭鎮李爽墓壁畫中的舞伎、咸陽市底張灣薛氏墓壁畫中的侍女以及上述長武系出土的舞俑,都是這種髮式。驚鵠髻也是流行的髮型,它的前身應是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驚鶴髻。眾多造型美麗的髮髻引來了唐代詩人由衷的讚美。唐代婦女梳髻以高髻為尚,不少詩人稱讚曰:「髻鬟峨峨高一尺」(元鎮《李娃行》),「翠髻高聳綠鬃虛」(王建《宮詞》),「高髻雲鬟宮妝樣」(劉禹錫《贈李司空妓》)。

體現時代風尚的女俑髮型

通過唐女俑髮型能直觀而全面地體現出當時社會的時代精神風尚和審美情趣,從出土的紅、白陶女俑及唐三彩女俑的頭飾髮型,大體概括為三種類型:上梳、平梳、下梳。這3種髮型恰好與唐朝國勢的興、盛、衰遙相呼應。即可分為:一、早期上梳髮型,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朝氣蓬勃的健康美,與初唐的百廢待興相對應;二、中期的平梳髮型,展現出一種厚重平實的成熟美,與盛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蒸蒸日上相對應;三、晚期的下梳髮型則傳達出一種散漫疏懶的病態美,與晚唐的衰敗相對應。這些變化過程從「唐代婦女髮髻樣式對比圖」可以看出:

初唐女俑1【初唐期的上梳髮型(618年至711年)】

初唐時期全國流行交髻,人們從戰亂中剛剛擺脫出來,懷著對未來人生的美好寄託,煥發出一股蓬勃向上的激情(初唐鄭仁墓出土的女俑梳雙螺交髻、半翻髻、圓單髻、條形髻等幾種)。這一時期女俑髮型的特徵為上梳、亮出雙耳,形成各種式樣的髮髻,充分展示給人們一種積極向上、健康幹練的美感。如女坐俑、舞女俑,這兩種女俑婦女身體修長、精神飽滿、姿態各異。發上梳出雙耳,形成雲髻,給人一種簡練清麗的美感。

舞女俑身著艷麗的舞服小襖長裙雙臂揮舞,身姿搖曳,翩翩起舞,婀娜的舞姿、輕捷的舞步、婉麗的神態,配上上梳亮耳的高髮髻,使人們感受到了朝氣蓬勃的初唐氣息,給人充滿活力的感覺,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從以上唐女俑的髮型來看,初唐時期的工匠們試圖把唐代開國那種百廢待興、國興民旺、經濟發展、勇於創新、兼收並蓄、百家爭鳴的社會文化藝術風尚,用自己的雙手盡情地展現出來,營造出健康、富有活力的審美藝術,帶給人們以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盛唐女俑2【盛唐時期的平梳髮型(712年至820年)】

盛唐時期的政治氛圍開放性極強,其經濟、文化、人民生活無不烙上外來文明的印記,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給唐代社會生活帶來了清新的氣息;而國家之間和民族之間民俗文化的交流對唐人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尤其是婦女們的服飾、妝容、髮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所謂「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論曲直,造請逢迎,車乘街坊,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唐代婦女地位有所提高,武則天執政時期更是國泰民安,經濟、文化、藝術繁榮昌盛。在這樣富庶的背景下,人們生活安逸、社會和諧,對美的要求較高,時尚的樣式往往從宮中和京都流行開來,逐步形成全國競相模仿的效應。可謂是「城中女子交髻,四方交一尺,城中女子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女子大袖,輥方全匹帛」。白居易的《時世妝》也生動地反映了這一狀況: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轉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淡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最突出的例子,首推中宗的愛女樂公主,她極盡奢華「美容美髮師就有數十人,幾天一樣十天一項,非常時髦」。什麼髮型配什麼服裝相當講究,達官貴婦、富商巨賈家的婦女們競相效仿,這一時期婦女們的髮型特徵為平梳,半掩耳或稀疏掩耳,編梳各種造型,突出人物面部,以胖為美。盛唐時期女俑則見矮墮髻,這就是白居易詩中所說的「風流誇墮髻」。

盛唐女俑

如圖所示,女俑頭髮上梳,旋成雙層扁高髻,淡淡的娥眉下一雙鳳眼,嘴角微微上揚飽含笑意,應是唐代宮廷的一名貴婦形象。工匠們抓住了貴婦的生活情景,刻畫了人物悠閑自得的性格特徵。把寫意性和裝飾性、趣味性和時代性融為一體,體現了對妝容髮髻較高的藝術追求。女俑體態優雅,頭部造型有一種內在的美,但仔細觀察面部,給人一種肌膚豐潤之感。髮型為平梳,稀疏掩耳梳雲髻或雙梳雲髻。

從以上幾件女俑頭髻中可以看出,唐代中期人物造型趨於豐滿,有的達到一種肥美(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其體態就是一種肥美)。她們把盛唐時的富足景象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盡情地予以發揮表達。充分體現了盛唐時期那種國泰民安、生活富裕的時代特徵,也表現出了一種平和成熟的審美情趣。同時,反映了當時婦女善於用妝容髮髻美化自己的社會風尚。尤其是都城長安、洛陽的貴族婦女,從容出入街市,騎馬、觀燈、宴飲、狩獵都大膽展示自身的美麗,她們常著男裝,喜打馬球,廣泛地參與男性社會的多種活動。這個時期女詩人、女畫家、女音樂家、女舞蹈家脫穎而出,還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晚唐女俑3【晚唐時期的下梳髮型(821年至960年)】

唐玄宗統治長達44年,由於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財富日益增加。貴族官員開始意志消沉,貪戀聲色,日漸昏聵起來。自天寶以後,天下因為分裂而無紀,至於大曆,「亂少息而泮散尤甚」,官府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社會處於一種充滿利慾,雜亂無章、好大喜功的狀態。

這一時期女俑的髮型特徵為下梳,形成各種「抱家髻」,展現出膨脹誇張疏懶的肥美。女俑體態豐盈、步履維艱,過於肥胖的肢體已使人變得十分懶散。髮型下梳,完全掩耳,蓬鬆的平髻,是當時流行的一種「重疊繁複的髻式。」

從這些女俑髮型可以看出,唐代晚期藝術工匠們坦誠而充分地表達了當時社會的浮躁、散漫,以及人們對誇張美的崇尚,使人觀後聯想到走下坡路的唐朝江山,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通過鑒賞這些女俑典型髮式,讓人們領略到唐代女性的醉人神韻,也向後人們述說著女俑背後的動人故事,唐代婦女活潑開放的形象,隨處可見,讓人感覺到唐朝兼收並蓄的時代精神風貌。

版面編輯:盧展

微信編輯:李曉霞

推薦閱讀:

變味的「三. 八」婦女節
佛理禪趣:《百喻經卷下》:85.婦女患眼痛喻
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康復放鬆操(專題)
婦女以血為本
一位中國婦女在美國的家庭暴力經歷

TAG:髮型 | 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