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仍需海外推廣 海外票房僅占內地票房6%

原標題:中國電影仍需海外推廣 海外票房僅占內地票房6%

  一面是火焰,一面是海水。

  不可否認,本屆戛納電影節上,雙雙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山河故人》和《刺客聶隱娘》是華語電影之光。但冷靜下來你會發現,其實兩部影片的導演賈樟柯和侯孝賢,都屬於少數「牆內開花牆外香」的華語導演,他們擅長的就是文藝片,但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單從影片的票房產出來看,兩位導演的表現就不那麼盡如人意。

  一方面,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牛市,讓一大批身纏萬貫的華語電影片商,在電影節上春筍出頭一般大肆燒錢,力求博出一把曝光度;另一方面,真正屬於中國觀眾的中國主流電影,尤其是在國內取得過輝煌票房成績的電影,在海外幾乎無一例外全面遇冷。不論本次戛納金棕櫚大獎是否落入華語片手中,中國電影海外知音難尋,已經是當下中國影人的共識。如何才能真正讓中國電影走出去,我們前方的道路並非一馬平川,中國電影人任重而道遠。

  【中國有錢】

  近些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中國電影資本在國際市場上也越發被人關注,具體放在戛納電影節上,就是中國電影與電影節本身之間的相互需求與相互利用關係愈發緊密。

  舉個最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場刊。記者了解到,每年戛納電影節期間,包括英國的《銀幕》、法國的《法國電影》和美國的《好萊塢報道》等業內雜誌,每天都會出一期刊物,主要介紹來參展、參映、賣片的各國電影,就是宣傳語中所謂的「戛納場刊」。就本質上來說,就是以提供電影節資訊和商業信息為主的雜誌,換句話說,給錢就能上封面。

  今年就有兩部中國作品登上了場刊的封面——陳可辛導演的《李娜》登上了《好萊塢報道》,李蔚然導演的《封神》則登上了《銀幕》。而在此前,佔據這些雜誌封面的中國電影,包括了《西遊記大鬧天宮》、姜文的《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

  記者就此連線了身在戛納採訪的《南方日報》記者鄭照魁。鄭透露,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說,上戛納場刊是一個「很實惠,很便宜,很有效果」的操作:「中國電影登上國際權威雜誌封面,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種實力的體現,通過這樣的場合擴散到國內,業內和媒體對於影片的期待值會大大增加。」

  記者同時了解到,登上電影節場刊的價格,其實遠比想像中的便宜。根據去年的消息,登上場刊封面和封底的廣告價格一期在15萬人民幣左右。今年場刊公布的價格沒什麼變化,但由於匯率的波動,摺合成人民幣反而更便宜,據了解,今年上場刊「露一次臉」只需要12萬。但這個價格放在國內,不管是放到平面媒體還是網路媒體,所能起到的傳播效果,顯然不如在場刊上等廣告更加引人注目。

  而正是通過這種「燒小錢辦大事」的模式,中國電影在戛納電影節上關注度,比幾年前明顯要提升了幾個檔次。另一方面來說,一向以藝術標榜的戛納電影節,在強大的金錢攻勢下,也作出了商業上的妥協。

  【任重道遠】

  中國電影海外推廣仍需發力

  201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296.39億元,同比增長36.1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18.7億元,雖然同比增長32.25%,但相對於內地市場,這一收入僅占內地票房的6%。

  同樣拿出頻頻產出票房神話大片的2013年舉例:這一年國產電影集體發力,《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12.66億元;《西遊降魔篇》12.45億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7.26億元。但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致青春》和《泰囧》在美國的票房分別只獲得了9990美元和5.7萬美元。《讓子彈飛》在國內獲得了1.11億美元的票房,但在美國的票房僅有6.3萬美元。

  雖然近年來,以賈樟柯、王全安、刁亦男、侯孝賢為首的文藝片導演,紛紛拿出過硬的藝術作品,在國際影展上給華語電影增加分量,但作為中國電影的「主動脈」,國產商業電影在國內票房榜上「笑傲江湖」,卻均在海外折戟沉沙,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百年中國電影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輝煌,20世紀30年代和80年代都曾有過與國際接軌的繁榮跡象。在成為世界最大賣場之一的當下,除了像戛納、威尼斯、柏林這幾個主打藝術的電影節之外,中國電影卻在海外失去了基本認同,其中的癥結在哪裡呢?

  不少中國電影的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有著世界上最活躍的市場,卻同樣有著最不科學的電影審查制度,這也是阻礙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因為有大量雷區,使中國電影類型單一、題材重複、遠離現實,同時又缺乏想像。同時,中國電影總體上敘事手法陳舊、觀念和語境過時,和國際電影市場接軌程度低,這一切必然使中國電影很難佔有國際市場。

  原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現任新影聯影業總經理的周鐵東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是「文化傳播的弱勢,中國電影在世界主流市場沒有需求」。「中國要傳播自己的文化軟實力,必須借船出海,而好萊塢堪當首選。好萊塢因此而投我所好,便完全可以形成一種各得其所的雙贏格局。」周鐵東認為,目前中國電影的國際文化傳播依然處於弱勢,世界電影市場的主流仍然是美國電影。「走出去」並不是要跟好萊塢抗衡,而是在美國電影剩下的10%的市場份額中跟其他國家競爭。因此,只有合作與合拍才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主旋律。

  快評

  除了「獲獎專供」

  敢不敢拍點別的

  記者梅冬妮

  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從眾星亮相紅毯那的一刻起,就註定2015年的戛納是華語電影人的「大年」。縱觀今年華人電影人在戛納的表現,初次亮相時,我們記住了范冰冰的美還有張馨予的匪;美美噠的亮相之後,是主競賽單元兩部華語影片的全球首映,《山河故人》以及《刺客聶隱娘》為人津津樂道。加之電影節主席皮埃爾·萊斯屈爾的一句,「我看好戛納電影節與中國的合作」,讓一票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影迷們,已經提前準備好了香檳和派對,坐等慶祝時刻的來臨。

  「中國電影的發展正走在創作日益豐富、更加多樣化的道路之上」,果真如萊斯屈爾所說嗎?如果把他請到本地的影院里實地考察一下,你們確定萊斯屈爾不會被排期滿檔的好萊塢英雄們炸暈,又被無盡無聊無水準的國產青春片亮瞎雙眼?現實很殘酷,一票人馬殺去戛納搶獎盃,另一幫留在本地搶票房。

  戛納這塊華語片的福地,對華語電影友好的歷史由來已久,不少導演真是一步一個腳印在戛納打下了自己在盜版碟市場的號召力。回顧一下過往在戛納打下名聲和天下的華人導演們(由以90年代獲獎代表為主),近十年來影片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結果都不盡如人意。榮耀留給過去,蒼白書寫當下。

  縱然受到一些難以名狀的客觀環境的制約,使得「獲獎專供」題材很難和普羅大眾見面,導致現實是沒了「獲獎專供」電影也就沒了可以創作的題材。

  獲獎本是件錦上添花的喜事,若做電影都變成闖關打怪加經驗值,人人都背負著推動電影歷史的雄心壯志,個個盼望著在電影史上名留千古,好電影多不了,電影繁榮長久不了,更別提趕英超美出一個世界一線的電影產業了。

  記者邱晨


推薦閱讀:

媒體:美打擊IS中國不反對 但打敘軍另當別論
中國四大名石
中國歷代掌權太后

TAG:電影 | 中國 | 中國電影 | 票房 | 推廣 | 海外 | 內地 | 海外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