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前幼兒教育誤區

淺談學前幼兒教育誤區

摘要: 盲目跟風、形式主義、"導師"難尋等是當前我國學前幼兒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幾個主要誤區。當前我們在借鑒國外學前幼兒教育法時應該形成兩個基本思路,即"以我為主,他為我用"和"以他為主,他我結合",其中"以我為主,他為我用"應該成為我們借鑒學前幼兒教育法的主要思路。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全面實現小康的高度,闡述了除充分利用幼兒園本身教育資源外,整合利用社區、家庭科教資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並注重闡述了開發、利用社區、家庭科教資源的途徑、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育改革;誤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興趣;實際生活;科學現象;幼兒理解能力科教文化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說過:"想造就一個科學民族,必須培植造就科學的幼兒,由此才有科學的中國。"為了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新世紀,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現全面達到小康的宏偉目標,我們亟需早期培養幼兒的科學素質。

當前我國幼教界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科學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目標、內容,以便適應"科教興國"和新世紀的挑戰,這是正確而無可非議的。同時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引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然而,我們冷靜的觀察和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當前幼兒科學教育存在不少誤區,這勢必影響科學教育的質量和幼兒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現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初步思考:

一、目標不當,單純追求知識傳授

  《綱要》突出強調了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以萌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究慾望為主要目標,強調要克服傳統科學教育只重視科學知識傳授的弊端。這是因為:一、《綱要》提出的教學目標是站在人的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的高度提出來的;二、我們現在實施的幼兒科學教育僅僅是啟蒙教育,其目的主要是讓幼兒具有初步的科學素質和科學精神,而不僅僅是讓幼兒學些科學知識、方法和形成一些科學技能。因而,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否應該是:

  1.過科學教育激發幼兒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情感和探究科學的慾望;

  2.讓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積累初步的科學知識,學習簡單的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形成初步的科學素質(含科學思維和獨創性、批評性等個性品質)。

  其中,最主要是科學的興趣、探究科學的慾望和培養科學精神。而上述的三點中,培養科學精神又是"重中之重"。正如教育部副部長、全國小學、幼兒園"做中學"實驗負責人韋玉同志最近指出:"小學、幼兒園實施科學教育主要是從小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

但是,當前有些教師受傳統科學教育的影響,有的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技能的培養,有的對上述目標平均使用力量,有的把傳授多少知識,培養多少技能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這樣"舍本求末",的做法,花時多多,效果微微,不能達到幼兒科學素質早期培養的根本目的。

  二、內容欠妥,沒有貼近幼兒生活

  《綱要》關於教育內容的要求中,多次提到"用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從生活和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從身邊小事入手"等要求,這是對幼兒科學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體體現。其目的,一是為幼兒真正理解和內化科學知識、經驗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二是使幼兒真正體驗到學習內容對自己及與自己相關的人有用,是自己當前想要了解和知道的東西或問題。這樣,他才能積極主動去探究,才能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才能保持長久的強烈的對周圍生活中科學問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但是有些教師片面追求所謂的"新穎"、"時尚",選一些幼兒很不熟悉或不理解地科學知識,甚至科技成果作教學內容,即費時間講解,幼兒也不感興趣。即是有些教師煞費苦心動用很多電教手段,並輔之以深入淺出地講解,似乎生動、形象,但是幼兒還是很難理解,仍不起興趣。當然,不是不可以選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但是必須是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或者是"幼兒易理解、易感興趣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形式單一,缺乏個體操作探究

  幼兒科學教育教學過程應成為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並獲得有關周圍事物世界及其關係的經驗的活動過程。《綱要》也對這一探究活動過程的教學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它就是要重視小組和個別的操作探索,以保證每個幼兒都有充分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機會

  這些觀點是符合當今世界先進科學教育理論的。例如,美國的科學教育就遵循皮亞傑、布魯納及迦納理論的影響,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幼兒自己的個體操作、探究。他們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通過主體的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寶庫。""沒有活動就沒有學習。""給兒童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概念"。所以他們在教學中多採用"發現法"和"探索實驗法。"在教學形式上,多採用"正規、非正規和隨機"三種活動形式。具體做法是每個單元的第一階段提供非正規的和隨機的教學活動,讓幼兒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去發現,老師不加任何干預和指導。第二階段的活動始終處於老師的指導下,但是指導是"因生而異"、"因材施教"。即老師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與水平提供不同的內容材料,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和學習速度進行自主活動。第三階段是在老師的啟發和引導下,使幼兒從具體的感覺發展到抽象的概念。

而我們不少教師的教法和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幼兒科學教育教學活動往往都按"講解有關知識,引入探究→教師演示,結合教給方法或技能→幼兒運用方法,模仿操作→教師小結"這一單一模式進行。實際上,實施幼兒科學教育的教法和教學模式都很多。就教學模式而言,就有"做中學"、"玩中學","正規教學活動模式"、"非正規教學活動模式"和"隨機教學活動模式"等等。如,韋副部長在電視訪談中就介紹的一種"做中學實驗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簡單說來,就是教師不提任何教學目標和要求,只提供一些材料,讓幼兒自己或參加自願組合的小組去做,在做中提出或發現問題,再通過自己操作、或小組內的相互探究去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經驗(其中包括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並在解決問題中形成初步的技能,大家分享共同的發現和成功。這種模式近似於美國教學模式的第一階段。這類模式一定比上述單一的模式好,實施這一模式必然會收到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探究的慾望和培養科學精神,增強科學素質等多重功效。

  四、講授過多,幼兒缺少合作交流

《綱要》中科學教育目標的第三條指出:"能用適當方式表現、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綱要》中關於內容要求的第四條也指出:"要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慣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這些都是對我們幼兒科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學會交流與合作,不僅能讓幼兒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回顧與反思,及時將自己新發現與老師、同伴分享,而且對幼兒的自身社會性的發展、科學素質的增強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乃至以後適應新時代的需要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當前我國蒙台梭利教育實踐中的主要誤區

  1、盲目跟風,經濟利益驅使下的"蒙台梭利教育熱"

  1994年9月,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早的兩個蒙台梭利實驗班。十多年過去了,蒙台梭利幼兒園和蒙台梭利幼兒班在我國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1萬個幼兒班進行過蒙台梭利教育法園本化實踐。"從沿海至內地,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從企事業單位辦園、私人辦園到教育部門辦園,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國迅速發展。這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進入21世紀後,幼兒教育越來越受重視,蒙台梭利教育法開始在我國廣泛傳播,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實踐研究也成為我國幼兒教育領域的一大熱點。現在蒙台梭利教育法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著作的出版及教具的製造與銷售已經沒有版權及專利限制,因此,蒙台梭利著作的各種編譯版本、翻譯版本不斷上市:蒙台梭利教具供銷兩旺;受蒙台梭利教具銷售所帶來的潛在利益的驅動,很多教育公司以加盟等各種形式積極推廣蒙台梭利教育法"。

  2、形式主義,實踐中對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忽略

  我國不少幼兒園對蒙台梭利教育法抱有極大的熱情,但它們在運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過程中存在著生搬硬套等現象,形式主義之風較為嚴重。在為數不少的幼兒園裡,兒童在擺弄了一個學期或者兩個學期之後就對價值不菲的蒙台梭利教具失去了興趣,有時甚至會把教具當成武器玩遊戲;兒童操作的教具有時並不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徵,而教師則常常把這些教具當作是進行教學示範時的輔助材料: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兒童則在教師的教導下成了教具的奴隸。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少幼兒園在開展蒙台梭利教育實踐時並不重視蒙台梭利重視的兒童,重視的是蒙台梭利提供的兒童操作材料;並不重視蒙台梭利重視的所有兒童操作材料,重視的是蒙台梭利為兒童提供的部分知識探究材料;並不重視蒙台梭利重視的兒童操作材料的內涵和價值,重視的是向兒童展示這些材料吋的一招一式……

  3、"導師"難尋,掌握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教師非常缺乏

  蒙台梭利教師在蒙台梭利教育實踐中扮演著環境提供者、探究支持者和發展引導者等重要角色,發揮著"導師"作用。蒙台梭利教師應該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內涵,並在此基礎上把握其精髓,把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真正滲透到教育實踐之中,然而,當我們用蒙台梭利教師的標準來評價我國從事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師時,又有多少教師是合格的呢?得到國際認證機構專業認證的蒙台梭利教師恐怕更是屈指可數。在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師不到位的情況下,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根本性要求很難在教育實踐中得到落實。比如,很多教師不會為兒童提供系列的"有準備的環境",而只是把"買來的環境"擺在活動室里,更不會引導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中通過活動進行學習;很多教師只是把蒙台梭利教具當作自己的教學工具和輔助材料,他們只是在拿著教具進行直接的教學示範,並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師為兒童提供的、讓兒童與之互動的學習材料。可以說,因為不能掌握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很多教師難以做到讓兒童在操作活動中進行學習,准以做到在個別教育和差異教育中促進兒童發展……教師對蒙台梭利教育法一知半解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學習和借鑒。

但是,不少幼兒科學教育教學活動,教師講的太多,沒有給幼兒留足思考、提問、交流或合作的時間和空間。這些老師不是怕幼兒講不好或"胡言亂語",耽誤時間,就是淺嘗輒止和"越俎代庖"。當然,更談不上讓幼兒充分與教師、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享受發現帶來的歡樂,操作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更不會嘉獎這些幼兒,讓全班幼兒讚賞、仿效,並鼓勵幼兒在今後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繼續探索、分享和體驗歡樂和成功。

幼兒科學教育是引導幼兒通過探究發現和獲得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兒童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教師的作用不再是用範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分步講解或示範,而是支持、引發和引導幼兒的探索和發現過程。因為就幼兒而言,探索本身比通過探索獲得的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操作活動親身體驗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讓幼兒真正地在"做中學"。盧梭對科學教育所遵循的教育觀點及教育方式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對兒童科學教育所持有的觀點與當前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然而,最新的幼兒科學教育研究表明,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教學方法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問題一:重視現成的教材內容,忽視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幼兒園科學教育實踐中,教師開展教學的出發點主要是教材大綱,而不是幼兒。這種做法往往導致教育活動內容過易或過難,無法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事實上,幼兒的日常和常規生活中往往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教育資源,盧梭告訴我們:科學教育要以幼兒感興趣的東西為內容,引導並遵從幼兒的興趣,在幼兒的生活中捕捉科學教育的契機。如以往教學中,小班認識"腳",一般都是使用圖片,認識腳背、腳底、腳趾頭等,幼兒是被動地聽教師講,而現在在小班科學教育活動"我的小腳丫"中,教師和幼兒一起脫去襪子光腳走路,讓幼兒摸摸腳,撓撓腳心,數一數自己的腳趾頭,比一比哪個腳趾頭長,用腳去踩熱的、冷的、軟的、硬的、粗糙的、光滑的東西,說出腳的不同感覺,最後還可以用腳印出五顏六色的畫。這些活動幼兒興趣濃厚,引導幼兒關注自己的身體,激發了幼兒探索身體奧秘的興趣,效果非常好。

問題二:急於下結論,忽視幼兒多角度發現。許多幼兒教師在科學教育過程中為了體現出重視幼兒的探究式學習,常常會選擇一些科學小實驗或小製作,而忽視引導幼兒對周圍生活廣泛科學現象的感知與觀察。在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時,教師要以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描述操作中發現的現象及提出的困惑和需求,以多種方式鼓勵幼兒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不斷發現和提出新問題。對幼兒提出的問題,不要急於馬上給予解答。而應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一份期待,鼓勵和引導他們把好奇心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動力,通過自己的操作去尋找答案。在 "有趣的泡泡"活動中當幼兒提出:比如不用材料,光用兩隻手能不能吹出泡泡的問題時,教師鼓勵他們自己去嘗試。當一個幼兒發現從他指縫及用雙手搭出的各種形狀中,可以吹出泡泡時,欣喜地告訴教師和同伴大家前來觀賞他的表演。之後幼兒都躍躍欲試,此時沒有一位幼兒是旁觀者。他們展示的也不僅僅是操作結果,更主要,是他們思考和探索的過程。當幼兒看到教師在集體面前驗證他們得出的結論- 吹氣的輕重不同吹出的泡泡大小也不同完全正確時,他們歡呼雀躍,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幼兒充分感知操作經驗之後,教師再和幼兒共同驗證操作過程和思維結果是否正確,不僅能給幼兒帶來成功的快樂,增強他們進一步主動探索的自信心,而且能使幼兒的感性認識得到升華。

問題三:重視科學概念的精確性,忽視幼兒的理解能力。幼兒思維發展不成熟,理解能力較弱,尚不能理解深奧的科學概念及原理,但有些教師在活動中過分注重科學概念表述的精確性,使用了諸多的速度慣性重力等科學專業辭彙。活動中有些教師往往比較注重向幼兒傳授科學知識而忽視培養幼兒掌握科學方法缺乏給予幼兒一把打開科學知識寶庫金鑰匙的意識。其實,讓幼兒理解科學的要領並不是講得精準,而是做得到位。盧梭說:通過這樣的教育讓兒童知道有許多的事物是他目前不了解而將來能夠了解的;有更多的事物是別人了解而他是永遠也不能了解的;還有無數的事物是任何人都不能了解的。他有一個能包羅萬象的心胸,之所以這樣,不是由於他有知識,而是由於他有獲得知識的能力;他心思開朗,頭腦聰敏,能夠隨機應變;他雖然不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但至少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問題四:重視教師的講解演示,忽視幼兒的主動探究。即便在一些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注重的還是自己的操作演示和講解示範,雖然也安排了幼兒動手操作,但幼兒的頭腦還是在教師的指揮下運轉著的這使幼兒仍停留在聽老師解釋,看老師操作,回答老師要求回答的問題階段上。在幼兒科學教育操作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當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教師在引導幼兒通過操作活動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幼兒主要是以自己動手而並非傾聽現成的概念來學科學的特點。一方面,為他們創設充滿科學氣息的環境和提供符合教育目標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與環境充分發揮交互作合作。另一方面,應動手操作材努力激勵幼兒去感知周圍環境,並引導幼兒對感性經驗進行整理概括,逐步建構最初級的科學概念。從而真正做到不斷增強幼兒主動探索的意識,給幼兒留下一個期待繼續探索的願望,和一份期盼揭開奧秘的嚮往。盧梭認為:孩子應該全神貫注在他所做的事情上,而你則應該全神貫注在他的身上。他還進一步提出教師觀察學生的三個要:一要預先料到他心中的想法;二要防他產生不正確的看法;三要使他專心到不會發現你在暗中注意他也就是說,教師的觀察應當伴隨著幼兒的整個科學操作活動,並要做到心中有數,及時發現和引導幼兒的操作,以便讓幼兒的科學知識真正來源於自己的操作和理解,而並非教師的講解。盧梭對科學教育所遵循的教育觀點及教育方式告訴了我們三個兒童科學教育理念:圍繞幼兒生活的科學才能真正吸引幼兒,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幼兒生活中簡單的工具或實物就是最佳的科學教育材料;幼兒自己做出來的科學比教師講給他們的科學更容易讓幼兒理解和學習。

  時代需要我們培養出具有探索科學的強烈興趣和願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實踐能力的、具有獨特科學想像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這些科技素質的培養,都必須從小抓起、從幼兒抓起。因此,在幼兒園裡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基本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教育幼兒。從小啟迪幼兒科學意識,激發其探索慾望和主動求學的興趣,引導幼兒熱愛科學、理解科學,並運用科學方法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促進其智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世界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好似沒有一張相同的臉一樣,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環境的不同,其形成的的個體差異也不同。

總之,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多讓自己成為一名和幼兒一樣的探索者,盡量去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疑問,尊重他們的想法,引導幼兒進行大膽嘗試,支持和鼓勵他們的探索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激起幼兒強烈主動的探索慾望。

  參考文獻:

  [1] 劉顯國.課堂提問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

  [2] 馮曉霞.如何面對莫名其妙的答案[J].學前教育,2000,3.

  [3]【日】松原達哉.幼兒提問最佳回答法[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1


推薦閱讀:

嬰幼兒輔食
幼兒「春捂」有講究 超過15℃就別捂了!
幼兒園老師怎樣帶好小班?(下)
淺談幼兒園美術活動教學及指導策略
英蕊英語(幼兒全96集)

TAG:教育 | 幼兒教育 | 幼兒 | 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