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最好的作家訪談結集,這是《巴黎評論》系列的第三卷
巴黎評論 · 作家訪談3
巴黎評論 · 作家訪談3
經《巴黎評論》授權,我們從「作家訪談」欄目中挑選了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六十餘位受訪作家的訪談,分四卷陸續出版(目前已出版至第三卷《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收錄的受訪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
本書簡介
經《巴黎評論》授權,我們從「作家訪談」欄目中挑選了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六十餘位受訪作家的訪談,分四卷陸續出版(目前已出版至第三卷《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收錄的受訪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倫、T.S.艾略特、埃茲拉·龐德、艾倫·金斯堡、索爾·貝婁、約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羅斯、約翰·歐文、多麗絲·萊辛、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奧茲、V.S.奈保爾、石黑一雄。
城市
曾夢龍1 小時前
「現實主義文學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受害者的文學。它把任何普通個體——現實主義文學本身就關心普通個體——都置於跟外部世界作對的困境中,當然,最終外部世界都征服了他。」
作者簡介:「作家訪談」是美國文學雜誌《巴黎評論》(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欄目。自一九五三年創刊號中的E.M.福斯特訪談至今,《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最偉大作家的長篇訪談,最初冠以「小說的藝術」之名,逐漸擴展到「詩歌的藝術」「批評的藝術」等,迄今已達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訪談已然成為《巴黎評論》的招牌,同時樹立了「訪談」這一特殊文體的典範。
一次訪談從準備到實際進行,往往歷時數月甚至跨年,且並非為配合作家某本新書的出版而作,因此毫無商業宣傳的氣息。作家們自然而然地談論各自的寫作習慣、方法、困惑的時刻、文壇秘辛……內容妙趣橫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加之圍繞訪談所發生的一些趣事,令這一欄目本身即成為傳奇,足可謂「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對話行為之一」。
書籍摘錄:索爾·貝婁(節選)
楊向榮 譯
(原載《巴黎評論》第三十六期,一九六六年冬季號)
對貝婁的訪談陸續「舉行」了若干個星期。前兩次錄音都是在貝婁所在的芝加哥大學社科樓第五層辦公室舉行的。在兩次錄音訪談期間,貝婁坐在他的桌邊,在明顯伸進房間的屋檐之間,屋裡反射著從南面的垂直窗戶透進的午後的陽光。四層下面就是五十九大街和米德路,大街上汽車和行人發出的噪音不絕如縷地扎進辦公室。提問時貝婁總是仔細地聽,而且回答也很緩慢,頻頻停下來琢磨他所能想到的精確說法。他的回答都很嚴肅,但充滿自己獨特的幽默特色。顯然,這種愉快的思想機智遊戲讓他感到很開心,往往在幽默中問題已經作答。為了把自己的想法向記者解釋得更清楚,他在整個過程中可謂備受辛苦,反覆詢問這句話是否說清楚了,或者是否應該就這個話題多講些內容。訪談期間,由於注意力高度集中,反而搞得疲憊不堪,兩次錄音結束時,他坦承已差不多精疲力竭。
而之後的幾次錄音採訪結束後,都會打出一份談話文字稿。在這些列印稿上處處都留下貝婁用鉛筆和水筆修改的痕迹,完成這樣一次修改所花費的時間相當於做三次單獨採訪。最後再列印出一份修改稿,整個過程才宣告初步結束。這部分工作都是記者在場時完成,接著他還會頻頻修改。這些採訪工作通常都是在貝婁的辦公室或者他的寓所進行。從他的寓所可以俯視奧特爾大道和密執安湖。不過,有一次修改工作是他和《巴黎評論》坐在傑克遜公園的一張條椅上進行的,那是一個美麗的十月的午後。另有一次列印稿的修改工作是在當地一家酒吧,在啤酒和漢堡的款待中完成。——戈登·勞埃德·哈珀,一九六六年
※網友精彩評論留言彙集(54)
※[評論隨筆]明朝政治制度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
※香港評論(87):政府唔系冇做嘢,得把口的另有其人│脫苦海
※中國評論新聞:全球百大人物陳麗華:以什麼影響世界
※大虛法師開示錄:居士有權評論出家人,但僅限知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