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特工隊:讓情緒守護你的人生|The Science of Inside Out

在十幾歲的時候,「長大」是一件很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的事。

5年前,導演、編劇Pete Doctor因為困惑於自己11歲女兒的突然低落,找到了兩位心理學家,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Dacher Keltner和著名的情緒研究專家Paul Ekman。後來,他決定拍一部電影,通過分析一個女孩的大腦,來解釋情緒是如何在大腦里運行,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的。在電影中,5個小人分別代表著我們的5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厭惡、恐懼、憤怒。

這部電影在今年和我們見面了,就是最近上映的「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電影呈現出了很多與心理學有關的元素,比如記憶、潛意識、夢境;不過,最核心的問題還是:不同的情緒如何控制我們的意識?我們該如何應對和管理情緒?

今天就來聊聊頭腦特工隊的科學。

快樂 | Joy

在電影中,Joy看似是佔主導地位的,然而,她的存在最大的作用,卻是讓人們發現了其他的幾種情緒有多重要。一開始,Riley的父母希望她永遠都是那個快樂的小女孩,媽媽總是告訴她要「保持微笑」。在腦海中,小人Joy忽視和打壓Sadness,將Sadness束縛在小小的空間里,不讓它影響女孩的情緒。

結果就像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生的那樣:Joy的努力結果適得其反,這反而給了她額外的壓力,Riley要花很多時間在父母面前假扮成開開心心的樣子,實際卻陷入了憂傷的情緒,產生社交退縮,甚至想要逃跑。所以,最終,悲傷、恐懼、痛苦、憤怒,全都爆發了出來。

我們都以為快樂是生活的底色,但說到底,「永遠的快樂」是不可能的。孩子需要成長,需要獨自經歷那些負面的情緒,才能逐漸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理性的個體。

多個心理學實驗也證明,過分樂觀的思考往往會妨礙我們,麻痹我們的意志,導致更難實現目標。聽「快樂」音樂的孩子比起聽「悲傷」音樂的孩子,在測驗中的表現要差得多;在減肥開始前就對結果更樂觀的人,反而更容易減肥失敗。(回復171查看「為何樂觀無效」)

而且,研究還表明,雖然那些積極樂觀的人在自評中都以為自己更善解人意,更有同理心,但實際上,他們體察他人情緒的能力比憂愁抑鬱的人更低,特別是,快樂的人對極端的痛苦、抑鬱的理解和感受最差——也就是說,快樂的人並不能很好地共情別人的痛苦。

所以,無論是要達到某個目標,還是過好這一生,僅僅靠「正能量」、「樂觀」是沒有什麼用的。

悲傷 | Sadness

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會發現藍色的小人——悲傷(Sadness)是真正的明星。因為這是一部關於喪失的電影——當Riley要離開明尼蘇達,搬家到舊金山,離開往日的朋友,她感到被悲傷籠罩著。她在和家鄉道別,也是和自己的童年道別。

造成悲傷的,往往是人生的轉變,比如環境的轉換、災難、喪失。我們常常會在聽到一個消息,比如要被迫離開家鄉、親人離世時,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瞬間滾落。

雖然悲傷看起來像是一種緩慢的、淡淡的感情,但實驗證明,悲傷會造成我們的生理喚起,使我們的身體在面對喪失時變得活躍。加州伯克利的研究表示,悲傷的狀態造成的大腦變化,會使得一個人的記憶更加深刻,收集信息、細節的能力會變得更強。

而且,悲傷是一種不會傳染的情緒,它是屬於個體的。相反,集體悲傷還容易使人們更快地恢復。

在你感到悲傷時,很多人會勸你:忘掉那些悲傷吧,多想想開心的事情。但其實,悲傷是不會消失的,你只能選擇面對。

而且,悲傷的特殊性在於,它往往比其他的情緒持續的時間更久一些,也會更深刻一些。因為真實的悲傷會讓你面對現實,體驗生命,從而知道什麼是你真正需要的。

當你悲傷時,可以坐下來,哭泣90分鐘——實驗研究表明,這是一個最容易讓你心情變好的哭泣時間。

厭惡 | Disgust

在你年幼的時候,一定會有某種特別不愛吃的食物,就像Riley在面對綠色的西蘭花時,厭惡的小人就會跳出來。厭惡的情感,往往是針對某一特定事物的:你會厭惡某一種菜品,某一種風格,或者某一個人。

在心理學領域,一個和厭惡聯繫緊密的概念是「恐懼症」(phobia)。雖然這個詞聽起來像是來源於恐懼的,但實際上,恐懼症往往和厭惡有著更深的聯繫,因為厭惡比恐懼更加出自本能。當你害怕蜘蛛、老鼠、血、傷口、公交車上的陌生人……是你的本能的厭惡在抵抗它們。

當你感到厭惡時,你實際上在迅速地對周邊的事物、環境下判斷。這是一種面對可能威脅時的防禦模式:使你避開可能的驚恐,從而免於傷害、污染、感染的情緒。

恐懼 | Fear

因為恐懼考試失敗,所以拚命複習;因為恐懼受傷,所以遠離危險。在強烈的負性情緒中,恐懼是一種信號,它傳遞的信息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恐懼實際上是對身體或情緒上的危險的一種本能回應,它在提醒你:小心。

和厭惡不同,恐懼關乎經歷。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感受到「莫名其妙的」恐懼。但其實,這些恐懼背後也是有原因的。比如,你表面上是害怕某個事物、某種空間和場景,其實是因為,和這些事物、環境相關,你有著相關的記憶、創傷。

如果在當時,你過分地壓抑了自己的恐懼,你的恐懼並不會真的自己消失,而是會埋伏在你內心的角落,當你長大成人,就會轉移到其他的人和事身上。當有些觸動你內心深處情緒的事件出現時,你的情緒就會爆發,甚至可能通過潛意識來干擾我們的生活,影響到工作效率、社交能力。我們發現自己怎麼做都做不好,卻不知道是情緒的干擾在作祟。

所以,恐懼是一種特別需要直面,並可以用來自我分析的情感。不妨分析一下,你害怕的究竟是什麼?說不定你能夠戰勝它。

憤怒 | Anger

最後來說說憤怒,這是最為強烈的一種負性情緒。在一些人的「常識」中,憤怒被視為不理性、具有破壞性的,會打亂我們邏輯思考的節奏,是人際關係的殺手。然而結果並非如此。

在親密關係中,憤怒可能是一種抵抗——對於他人越界行為的抵抗。關係中的邊界是非常重要的,越親密的關係可能越隱藏著越界的危險。有的父母會說,「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而在愛情中,我們也會覺得對一個人愛得太深,好像「失去了自我」,不斷退讓你的底線。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憤怒是對你自己的一種警告,騰起的憤怒是在告訴你,你已經被入侵了。

研究證明,憤怒的情緒表達並不會破壞理性的思考,相反,它有助於我們建立理性的思考。UCLA的實驗證明,在憤怒狀態下的人,反而更願意接觸和原先觀點不同的看法,減少偏見,做出理性的決策。

有時候,「撕逼」會讓事情更加高效地解決。在2015年的一項針對談判中憤怒表達的實驗中,如果一方表現出了憤怒的情緒,另一方的談判者會表現出更多的遷就和讓步,使得談判的效率提高。憤怒還對於團隊的內部動力(dynamic)很有好處,2013年的一項研究還證明,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憤怒的人,比起克制憤怒的人,會讓你的搭檔覺得你更值得信賴,並且更需要你。

2009年的研究表明,那些更強大、更有吸引力、更成功的人,往往更善於釋放憤怒。原因在於,憤怒的一大作用是幫助我們表達出「被低估」的感情。如果你沒有得到你應得的東西,自怨自艾並沒有什麼作用,適當釋放出憤怒的信號會是對自己的有效保護。因此,適當地運用憤怒,你更有可能被這個世界公平相待。

我們的每一種情緒都是基本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不可能選擇一種而忽視其他幾種。它們也是相互關聯的,比如快樂不能脫離悲傷而單獨存在;如果我們對悲傷視而不見,也就不能擁有快樂。對於每一種情緒來說,首先都要理解它們,最終才能觸及它們的核心。所以,要記住以下幾點:

1. 每一種情緒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它們不能用單純的「好」或「壞」來評判。

2.「有情緒」比「沒有情緒」要健康得多。

3. 處理情緒的方式不是逃避,而是面對。

References:


推薦閱讀:

Science關鍵發現:每個神經細胞都獨一無二
神奇!Science重要發現:母愛竟會改變孩子DNA
About | Stanford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科普】Science: 十大突破
裝病裝出一篇Science,這幫醫生太皮了!

TAG:情緒 | 人生 | 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