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紡織服裝業概況
捷克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地處歐洲心臟地帶,是連接西方發達國家與中東歐國家的橋樑。捷克工業歷史悠久,在汽車、機械設備、化工、環保、能源等部門保持了雄厚的工業基礎。紡織服裝行業在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較重要的地位,2013年該行業的銷售收入占捷克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量的2.3%,該行業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占捷克總貿易額的3%。
一、捷克紡織服裝業基本情況
(一)捷克紡織服裝業現狀
根據捷克紡織服裝和皮革協會提供的最新數據,2013年捷克紡織服裝業的就業人數達到3.2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3%),比上年下降3.7%;銷售收入達到471億克郎(約合23.5億美元),比上年上升2.5%。
2013年捷克紡織服裝業總出口855億克郎(約合42.7億美元),其中,紡織業出口額為575億克郎(約合28.7億美元),達到自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服裝業出口額為280億克郎(約合14億美元);總進口額967億克郎(約合48億美元),其中,紡織業進口額為554億克郎(約合27.7億美元),服裝業進口額為413億克郎(約合20.6億美元)。
自歐盟於2005年取消對來自第三國的紡織品和服裝的進口配額以來,捷克紡織服裝業由於受到進口產品的衝擊,行業規模不斷萎縮,從業人數從2005年的近10萬人下降到目前的3.2萬人。
(二)捷克紡織服裝業的主要特點
1、生產行業特點
截止到2012年,捷克的紡織服裝業大約有420家大中型企業(僱員人數在20人以上),其中,最大企業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兩億歐元。捷克的紡織行業目前大多由外資控股,銷售收入的近2/3來自於這些外資企業;與之相比,捷克的服裝行業則僅有約20%的銷售收入來自外資企業。
2012年銷售收入排名前三位的捷克紡織服裝企業分別是:Juta公司(主要產品為土工布,日晒、農業及包裝材料等)、Pegas公司(主要產品為無紡布)和Kordarna公司(主要產品為燈芯絨和技術織物等)。
2、消費市場特點
近年來因歐債危機、緊縮政策等原因,捷克經濟出現負增長,居民實際生活水平並不太高。2013年捷克人均收入為1.9萬美元左右。居民消費的商品高、中、低各檔次並存,且基本上呈中檔為主、高檔為輔、低檔為補的特徵。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捷克購買高檔名牌服裝的人口比例不高,僅為5%左右,多是那些收入較高且追求時尚的白領階層。
捷克服裝市場多以化纖和全棉面料的服裝為主,約佔市場份額的80%左右,作為高檔消費的絲綢服裝在捷則少有問津。
3、銷售渠道特點
銷售渠道一般是進口商或當地生產商賣給批發商,批發商再賣給零售商,零售商包括專賣店、大型連鎖超市、大型服裝商店、一般商店及集市。也有一些進口商和生產商直接從事零售業。
高端服裝的銷售主要是通過那些國際大牌的旗艦店及專賣店,低端服裝的銷售則大多通過遍布各地的集市攤位,這些攤位多數由越南人、華人和捷克當地人經營。處於中端的服裝銷售一般通過當地或國際的批發及零售商。目前,捷克最大的服裝零售商是英國的TESCO,其次是德國的MAKRO。
值得關注的是,對於近年來風靡中國的互聯網零售渠道,捷克大多數消費者仍保持謹慎態度,即使嘗試,也只是網購一些金額不太昂貴的日常用品,如上衣或服裝配件等,以避免萬一產品不符合預期而造成失望及帶來經濟損失。
在布爾諾舉辦的國際紡織展覽會(STYL & KABO)是中東歐紡織服裝領域的重要展會,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舉辦一場,每場為期3天。由於季節和氣候等因素影響,相對2月份的春季展來說,中國參展商更願意參加8月份的秋季展。
4、進出口貿易的特點
(1)產品結構:捷克進口最多的紡織類產品為非織造布、羊毛及其它動物毛和紡織面料,出口最多的紡織類產品為非織造布、紡織面料及其它機織物;進口和出口的服裝產品均以男褲類(包括長、短褲)、T恤及背心類針織品為主。
(2)貿易國別分布:超過90%的捷克紡織及服裝類產品出口到其他歐盟國家,且以德國、義大利、波蘭和斯洛伐克為主;捷克進口的紡織類產品大多來自德國,進口的服裝類產品大多來自中國。
(三)捷克紡織服裝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行業重點仍然集中在產業鏈的低端—加工環節,而這一環節的附加值較低且最易受到來自國外的廉價進口產品的競爭;
2、該行業普遍缺乏熟練技術工人及創新型人才。由於業內的平均工資低於該國的平均工資,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數減少,專業人才供應不足。
二、中捷紡織服裝雙邊貿易基本情況
(一)近幾年中捷兩國服裝服飾的進出口貿易活躍,從2005年至2012年,中國對捷克的服裝出口額幾乎翻了一番。過去幾年中,儘管有來自孟加拉國和土耳其的競爭,中國依然是捷克最大的進口服裝來源地。2013年捷克從中國進口的服裝總價值約為6.5億美元,占其服裝進口總值的近40%,進口的產品多為針織衫和鞋類。
(二)雖然我國服裝業對捷克的出口不斷增長,但產品多以貼牌生產為主,中國的自主品牌極少。
三、相關建議
(一)積極推動我國自主紡織服裝品牌在捷克市場的國際化經營。
受捷克人的消費習慣、中捷文化交流的有限性及對中國品牌認知度低等因素的影響,許多中國產品雖然質量上乘,仍不得不藉助貼牌在捷克市場銷售。雖然貼牌生產是處於擴張期的企業擴大出口的有效途徑,但長遠來看,缺乏自有品牌,直接影響了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還失去了讓當地消費者認知中國品牌的機會,不利於企業的國際化經營。
為此,建議有實力的紡織服裝企業應制定中長期的品牌戰略,學習國際服飾品牌的管理和營銷方式,逐步提高自有品牌的國際化經營水平;建議相關的商會協會應加強行業指導,鼓勵和引導企業發展自有品牌,推動高品質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出台相應的政策扶持措施,積極推動設計人才、技術人才和營銷人才的國際間交流合作,並在政策和資金上支持具有高品質自主品牌的服裝企業走出去。
(二)在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中捷兩國在紡織服裝領域的有效合作形式。
來自德國紡織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國際市場對納米纖維的需求正以每年33%的速度遞增。而捷克近年來在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居於國際領先地位,一些科研機構已與當地有實力的企業合作,建立了大規模製造納米纖維的生產線。我國有實力且欲開發高科技紡織產品的企業,可以考慮將捷克的相關技術引進中國。
資料來源:駐捷克經商參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