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死與永恆的愛情
時代在發展,有些主題卻是不變的,比如愛情。一直以來,各類文藝作品都把謳歌美好而偉大的愛情作為其主旋律。就藝術性而言,平淡無奇的愛情自然不如熱烈永恆的愛情來得扣人心弦,而若要愛情熱烈永恆,多半離不開另一個不變的主題:生死。
一直以來,以死亡來展現愛情之永恆的文藝作品不計其數。以印度電影《永恆的愛情》為例,劇名已直截了當點名了該劇的主題。片中地位的懸殊,家長的阻撓慣常地構成了這段愛情的外在阻力。然而兩人真心相愛,衝破家庭,自立門戶,生活清貧卻快樂。只是天有不測風雲,女主角不幸患絕症去世。直至此時,劇情雖稍顯俗套,卻不是毫無看點,畢竟人生百態,總結起來不過悲歡離合。但結尾卻頗驚人:男主角懷抱愛妻,不吃不喝,凄然離世。「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該劇意欲通過兩人的生死相隨,彰顯其愛情之永恆。
但該思路我不敢苟同。我認為以死亡來終結愛情,難成其永恆。因為影片在突出死亡之偉大時,卻忘記了更加偉大的是生命。儘管詩人吟詠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有生命方能創造愛情,也唯有生命所獨有的記憶方能為一段愛情保鮮。
愛情的終極美好是什麼?在我看來,是能夠凈化人的靈魂,是能給人注入生命力,引人蓬勃向上。沒有生命的愛情註定是灰色的,即便再美好,也只能成為「凄美」的。因此,相較於死亡,生命更能彰顯愛情之永恆,更能體現愛情對於靈魂的救贖。
來看另外一例:日本電視劇《血疑》中,血緣謎團,身份疑雲包括最後女主角的患病離世,都與韓劇《藍色生死戀》頗有幾分相像。不同的是前者的男主角堅強地扛起了未完成的使命,為了所愛的人勇敢地活了下去;而後者則以男主角帶有自殺性質的車禍收場。兩部影片都賺盡了觀眾的眼淚,但哭過之後,觀眾不妨想一想,哪部作品更加意味雋永,催人奮進?無疑是前者。「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為所愛的人留在這個世界上並且勇敢活下去,這是生命的本能,也是愛情的本能。
以生命來突出永恆愛情最成功的文藝作品,在我看來非《泰坦尼克號》莫屬。相傳當年凱特的精湛演技之所以未能為她帶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部分就是因為萊昂納多的影迷認為傑克為蘿絲而死太不值得了,認為他為救蘿絲沉入了海底,蘿絲卻安然無恙地活到了一百零一歲,這太不公平了。
其實,看電影——尤其是看一部佳作,應該要品味細節,推敲每句台詞的意義,細究每個小場景的設置。《泰坦尼克號》中每一個細節都大有深意,且前後情節照應緊湊,如若能認真品味,就不會得出影迷們那樣的認識。
事實上,得出的認識該恰好與之相反:傑克用自己的體溫與冰冷的海水做了交換,贏回了蘿絲的生命,證明了自己的愛情;而蘿絲則用漫長的後半生無限的緬懷,用兌現每一個對傑克的承諾來證明她的愛情。片中,老年蘿絲不管走到哪兒都要帶著大大小小的相片,其實相片中那些美好的瞬間無一不記錄著她和傑克曾經的夢想與誓言。她站在一架飛機前,因為傑克曾對她唱過的歌;她分腿騎在馬背,因為傑克曾答應過要教她;她活到一百多歲,因為傑克對她最後的祝福——你要活到很老很老,死在溫暖的床上,不是現在,不是這裡。
可以說,蘿絲的一生都在踐行她對傑克的愛的誓言。她完成了愛人的心愿,也為自己的愛情做了最完滿的交代。最後,「海洋之心」追隨傑克沉入海洋深處,那有何嘗不是她的心呢?「我心永恆」,永恆不在隨傑剋死在大西洋上,而是為了他更精彩地活。老年蘿絲說,傑克從方方面面救了她,的確如此。從在船上傑克說能看懂蘿絲,說她不會跳海,他就看出了這個女孩頑強的生命力,看出了她不會輕易被壓垮。傑克救了蘿絲,他使蘿絲看清了真正的自己,一個永不低頭,永不妥協的自己。因此,最後死亡來奪去她的愛人,她也沒有低頭。她對傑克說:我永不放棄。
我永不放棄。這才是真正的愛情該給予人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如果愛情只能讓人沉淪痛苦,選擇死亡做終結,這樣的愛情就是不完整的,更難談永恆。特別是在今天這個時代,當愛情已沒有什麼堅不可摧的勢力阻撓,「殉情」已不能引起讀者和觀眾的認同感了。也許還會因為感動掬一把淚,比如韓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但擦乾眼淚就會把這個故事漸漸塵封。因為再回頭看一遍,就會發現主人公把生命看的看太廉價,把死亡看得太神聖。再多看幾遍,甚至會覺得結局令人毛骨悚然。
當然,生命成就愛情之永恆只適用於當今。因為古代的愛情有頑不可破的阻力:封建勢力。因此,古代的「殉情」又承載了比當今更多的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梁祝成了經典,成為了永恆愛情的代表。除了選擇死亡,祝英台再沒有其他選擇,因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讓祝英台秉承著梁山伯的遺志勇敢活下去幾乎是沒有可行性的,所以死亡成全了她的愛情。而最後兩人的化蝶,無疑仍是生命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再觀莎翁的經典愛情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朱麗葉醒後發現愛人已死便刎頸自盡,這也是主題所迫。因為在那個時代,反抗封建家長制是更為有力而迫切的主題,因此連生命這個主題也要讓路。唯有兩人雙雙死去,兩個家庭才有可能冰釋前嫌,修墓合葬。因此,兩人的死亡使他們成為了衝破頑固的封建家長制追求自由愛情的完美典範。
而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不再是愛情的死敵,單純地「為愛而死」失去了深刻的背景,便顯得如此單薄虛假。有人可能會說:殉情至今仍非完全虛假,現實生活中依然存在。我只能說那不是永恆的愛情,而是變質甚至變態的愛情。
如果瞭然生命,懂得世間相逢與離別的必然,懂得精神上的悼念勝過肉體,就不會選擇死亡來證明愛情;同樣地,如果瞭然愛情,懂得愛情的終極力量是使人浴火重生,使人以全新的靈魂來面對世界,就不會選擇死亡來玷污生命。
有些死亡是不值得的,死亡是不選之選。只要還有一絲可能,就該選擇生。所以在今天,為愛而死是懦夫所為,為愛而生的才是真正的勇士。愛人的逝去註定使人痛苦,但不要忘記愛人對我們的期盼。真正愛我們的人,不會希望他的離開也帶走我們的生命。因此,為著兩個人勇敢地活下去,完成愛人未完成的心愿,珍重留藏著對愛人美好記憶的自己,珍重曾經留下愛人痕迹的生命,這才是永恆的愛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