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轉基因為什麼這麼難
「挺身維護科學獎」,這是林基興在做講演前對自己做的一個介紹。這個Nature(《自然》雜誌)主辦的獎,是林基興2013年獲得的。林基興是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台灣《科學月刊》社理事長。用Nature傍身,林基興說他只是為了說明,他「分享轉基因的內容科學上是正確的」。轉基因技術,這項曾經在醫療、農業、環境保護方面有過貢獻的科學技術卻背上了「科學怪食」的名聲,林基興擔憂,原本可以助益人類的轉基因技術,因人們誤解其科學內涵而導致恐慌、抵制。近期,林基興帶著新書《一本書看懂轉基因》到北京、上海兩地舉辦讀書沙龍活動,並接受了法治周末記者的採訪。他希望能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人們了解「轉基因」三個字背後的紛紛擾擾。不使用轉基因行嗎法治周末:你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下,打算要做轉基因科普的?林基興:身為科普教育工作者,我們比較能夠著力的就是針對重大科學議題來談。關於轉基因,科學家們會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但是像這種專業的東西一般的人很少接觸,畢竟太專業的內容有一點不容易理解。現在在英文的世界裡,關於轉基因的科普書是不少的,但是大多數是反對者寫的,所以大概有至少六成以上是錯誤的。在中文世界,正確的也有,但是錯誤的更多一點。為什麼這麼多年一些人對轉基因激烈反對?他們是不是有正確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我把轉基因這個話題寫出來,非常有必要。法治周末:近些年,轉基因成為熱門詞語,那麼轉基因到底是什麼?林基興:什麼叫做基因?什麼叫做轉基因?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這個,因為它們對今天社會的影響會越來越大。1953年科學家發現DNA(脫氧核糖核酸)結構後,就認識到,他們可以將承載特定信息的DNA片段,也就是基因,轉移到其他生物上,於是發展出「DNA重組」技術(或稱基因工程)。轉基因植物一般是利用其他物種的基因,比如抗蟲、耐殺草劑等基因,來改變植物的特性,也有利用同種植物本身的機遇來改變特性的。轉基因最有意義的就是解決了當前的需求,包括農業與醫療、環境污染問題等。農業上,因為大量使用農藥,生態已經受到損害。農藥毒性越來越強,而害蟲的抗藥性也隨之加強。許多蠶食作物的蟲類深藏作物當中,農藥顯得很無力。愛爾蘭馬鈴薯遭受晚疫病攻擊、義大利聖馬利諾番茄被番茄嵌絞病毒摧殘殆盡,還有大量的作物枯萎病疫情……太多這樣的例子出現。這些因素會造成糧食出現短缺,帶來饑荒。氣候因素也在困擾著大家,比如,土質貧瘠枯竭、高溫及沙漠化等。而在作物中植入抗蟲害的基因片段,可以提高糧食產量,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法治周末:這些年來,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其實有非常多的創新和研發,但為什麼轉基因會突然變成眾矢之的?林基興:其實,這裡面各方面是有一些角力的。我知道有一些科學家也會有相反的聲音、錯誤的言論,因為科學的分工越來越細,如果不是做這個領域的話可能會對轉基因有誤解。對於科學家,有錯誤的言論是很可惜的。其次,環保者的反對。我覺得這個社會受到很多的誤導,環保團體他們也許有很好的動機,說是為了保護環境。因為他們認為轉基因有害,便把英國、菲律賓的實驗田拔掉、破壞掉。環保團隊不知道轉基因其實志在為了人的健康、志在保護環境。轉基因這種食品安全性能跟傳統作物是一樣的,甚至是更好。轉基因作物可以減少農藥使用,或者使用毒性較小的農藥,這樣對環境也比較好。再就是有機業者的反對。在台灣、在歐美,有機業者跟轉基因是有一點競爭關係的,畢竟你買了轉基因的菜就不會買有機的菜。此外,有一些人有他的綠色理念,這其中有一些是有專業理念的,就是我們要服從自然,不要隨便改變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他們認為轉基因是在隨意地改變自然。但是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不能隨便稱讚自然好、盲從於自然。如果這樣,那麼一些天生疾病的兒童要不要醫治、自然災害要不要抵抗,盲目的尊崇自然是不妥當的。法治周末:在轉基因遭到大眾、社會團體,甚至一些國家阻礙的時候,為什麼還是有一些科學家積極投入研究,不使用轉基因不行嗎?林基興:我們不用轉基因這個引起爭議的科技方式,其他種植方式是不是可行,或者說是否可以一直永續?傳統的種植,不了解基因這檔事的時候,會使用嘗試錯誤的方法。如果沒有辦法獲得所要性狀,或者營養含量不夠,只好再重新嘗試。傳統的種植因為不知道基因,不了解分子生物學的內涵,所以只能通過試錯的方式,這是非常浪費人力和資源的。但是分子生物學家卻不是這樣工作的,因為他們知道某一個基因帶有某種特定的能力,可以轉化成某些蛋白質,因而表現出例如很大的果粒、好的口感和所需的營養成分等效果。所以,轉基因能夠非常有效地節約資源,不用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種植。現在人口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有限,當然用轉基因的方式更合適。沒有轉基因能不能做,也不是說不能做,但是現在既然已經明確知道有一個好的方法,為什麼要丟棄呢?這個是科技進步的結果,我們應該勇於嘗試、努力接受。轉基因這檔子事,不太容易了解法治周末:那麼就你的觀察,當下人們對轉基因的認識情況如何?林基興:轉基因這檔子事,不太容易了解,但轉基因是非常重要的科學研究成果。我發現民眾、媒體等很多人對轉基因有很深的誤解。轉基因這種知識,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了解轉基因是有相當的技術障礙的,一般的人不一定了解;而轉基因的健康安全則是另外一個技術障礙。所以科學家就有義務去推廣,把這些技術細節轉化成白話文,用通俗的語言讓大家了解,這需要相當的轉化技巧。一些科學家不太願意做這個事情,因為在學校里他可能是受人尊重、有權威的人,但是去社會上講轉基因,可能就會受到這樣那樣的阻礙,像傻瓜一樣的被敲打。科普轉基因現在是有一點劣勢,是明知道不可為而為之,但是我們知道救一個算一個,要有這種傻勁。科普有的時候不容易,但是有的時候會有成就感,即使讓少數人甚至一個人了解了,都是一種樂趣。所以有同仁問我會不會灰心,我說不會。讓大家了解正確的知識,大概是身為科普工作者骨子裡的一種成就感。法治周末:關於轉基因的問題,眾說紛紜,社會上會有質疑,不同觀點的人找到的案例或者證據都是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正確性有待考量,一般大眾應該如何判斷?林基興:科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權重,這個概念是說誰講得比較值得相信。對於一些觀點和看法,不能按照一比一同等看待。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英國皇家協會等,他們都認為轉基因是安全的,值得我們相信;但如果張三、李四等很多人說不安全的話,我們不能太當真,因為他們不是內行。我希望我們的民眾能夠了解,不管你是在檢視一個事實或者是辨別什麼東西,權重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否則我們會被一些不正確的觀點誤導。法治周末:現在轉基因科普做得很艱難,一些人的不理解讓很多科學家不願意對大眾談轉基因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林基興:有一個很重要的現實,一般來講科學家不是非常的能說會道,不是那樣的長袖善舞。通常來講,科學家講話是保守的,以至於讓人們覺得他們講話並不是信心十足,所以這個在氣勢上就會很不一樣。科學家通常會比較注意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發言,至於其他的方面不一定講得好,但是至少他們自己會知道對和錯。而在社會上,電視主持人等他們知道一般的聽眾喜歡什麼,並且他們的表達能力很好,所以在傳達效果上,科學家實在不行。法治周末:你覺得在做轉基因科普的時候應該注意一些什麼?有什麼經驗?林基興:科學的普及有一個很重要的源頭是對這個科學領域的正確了解。因為我們對轉基因有正確的了解,所以我們敢這樣推廣轉基因、這樣跟外界互動。第二個,科學家並不見得就了解某些特殊的領域,比如說做分子生物學的人,不一定知道轉基因的健康效應,但一般民眾現在最關心的就是健康效應。比如,吃轉基因食品會不會長腫瘤,類似這樣的安全顧慮。但是對於做分子生物學的專家來說,他會在實驗室里把基因放進去,把蛋白質表現拿來分析,但他不見得知道健康效應是什麼,或者明白環境污染之類的問題。術業有專攻,不同領域的人分工合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總而言之這個是科技整合的事情。另外,科普還面臨一個困難,有一些人的反對觀念根深蒂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外人無法改變他的思維,就像今天仍然有人堅持地球是平的。如果有人堅持這樣的信念怎麼辦?我們必須要有這個認知或者是接納,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接納正確的知識,讓每一個人都信服,這恐怕期望太高,並且會有太多的挫折感。轉基因面臨的是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檢驗法治周末:按照你的觀點,轉基因在科研層面是非常嚴謹的,現在各國引進或者進口轉基因作物,有非常嚴苛和冗長的審批流程。你覺得對轉基因作物的安全評估情況怎樣?林基興:轉基因作物要經過各種檢驗、把關以及衛生等部門的「挑剔」。比如,有沒有經過500隻老鼠的測試、有沒有獨立實驗、有沒有比對人類醫學知識庫各種序列進行過敏實驗等,有很多標準的程序,過程也是很繁複的。其實,轉基因面臨的是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檢驗。法治周末: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轉基因的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林基興:對於轉基因,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同意不同意,起碼要有某種程度的正確認知。轉基因首先是科學問題,就是說基因是什麼,轉基因是什麼,轉基因作物的健康效應是什麼,環境影響是什麼,這些是科學問題。如果對科學問題沒有正確了解的話,就會因此衍生害怕,因反對轉基因而造成社會的不公益、貿易障礙等。同時,這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還包括社會和政治以及經濟的問題,其中的關係是很複雜的。比如說有人認為歐洲反對轉基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的轉基因技術比美國差一點,所以就設置壁壘,禁止美國的轉基因產品進入。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科學要有正確的認知,當然不是說每一個人對科學的每一個議題、每一個面向都了解得那麼清楚,但是起碼的基礎知識要有,不要隨便聽信別人。比如,五腳雞或者是十個翅膀的鳥這些傳聞,毫無科學根據,不要亂信、亂講。
(來源:法治周末)
推薦閱讀:
※科普 | 蝴蝶的一生
※【健康科普】這些東西真的不助眠,別被騙了啦!
※科普知識|教你看懂食品標籤之配料表
※紫檀科普丨帶你遇見「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