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與西北馬家軍閥的的故事

提起西北馬家軍閥,不由使人想起馬福祥、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馬仲英等一串串如雷貫耳的名字,他們各霸一方,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在西北老百姓的記憶中,留下了一個個難忘的傳奇故事。那麼,他們怎麼形成又怎麼發跡的呢?尋根追源,原來這一切都出自於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

董福祥,字星五,排行老二,寧夏固原人。他生於清道光已亥年(1839),卒於清光緒戊申年(1908)。因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念他勇敢善戰,並且參與了鎮壓戊戌變法等一系列維護封建統治的歷史事件,是清末歷史的一個有功之臣,加封他為太子少保銜,人們又稱他為「董宮保」。吳忠西南十幾公里處的「董府」就是他革職禁錮後,花了四千兩銀子建蓋的府邸。

這董福祥本是一個農民的後代,其父董世猷好賭,董福祥年少時,家境中落,讀書未成,生性頑皮,成人之後,竟長成了一副魁偉彪悍的體魄,身材高大,倜儻風流,能說會道,常於鄉人一起談點天下大事,尤其好談古今歷史兵法、戰爭,談至高興處,他神情激揚,向人流露出了他的胸中大志,說:

「好男兒志在四方……」

鄉人覺得這年輕人不錯,有膽有識,是個難得的奇才。

於是,鄉裡面醞釀著成立「哥老會」時,都推舉他做了當地「哥老會」的龍頭。

後來,他不滿官府,跑到慶陽、安化一帶聚眾起事,投奔了慶陽民團團總高二,高二命短,被人暗害,他又被推出來,坐了民團的第一把交椅。幾年之後,他帶的隊伍,發展到幾十萬,他又改名自稱為「保安司令」。

1869年,左宗棠部將劉松山率兵攻打他的老巢——鎮靖堡。兵敗如山倒,他順勢投奔了老湘軍。他所帶十幾萬流民,其精銳者被劉松山改編成三營,號稱「董字三營」。

同治七年十二月至同治十三年,董福祥跟隨左宗棠、劉錦堂等人鎮壓了金積堡馬化龍的回民起義軍後,他開始與西北馬家軍閥的鼻祖——馬占鰲有了緣分。馬占鰲是當時西北回民起義軍的一支勁旅,他在他的老家河州一帶組建了一支「河州靖南軍」的義軍,董福祥奉命赴河州一帶鎮壓。馬占鰲一看急傻了眼,嚇破了膽,便聞風前去「董字三營」歸降。

董福祥念在同是甘肅人的份上,不但沒殺馬占鰲,僅把他帶的回軍改編成「河州清南馬隊」,馬占鰲授副將銜。馬占鰲有一位部下,名叫馬海晏,任馬隊中旗幫帶,全隊歸董福祥統領。

光緒元年(1875年)四月,董福祥隨左宗棠部將劉錦堂進兵新疆。「河州清南馬隊」一路隨行,再說馬占鰲年紀已大,不願進疆,便叫過他的長子馬安良,說:

「尕娃兒啊,老爹這把年紀,不行了,你去接著闖吧!」

馬安良承襲父職,成為董福祥手下的一員虎將。董福祥先後收復阿古柏侵佔的領地後,被清廷賞加尚書銜,授喀什噶爾提督和烏魯木齊提督。馬安良步將也都得到了好處。

1894年,董福祥進京述職,適逢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西太后見到董福祥的第一面,覺得他人高馬大,頗有將才,隧命他留守京城,授董福祥甘肅提督。光緒皇帝又調甘軍馬步八營歸董福祥統領。馬安良、馬海晏也趁此來到了北京城。但不久,又發生了河湟事變。

河湟事變,首先起源於循化。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於該地區伊斯蘭教新舊兩個教派的爭執;二是由於當時主政的一些地方官員昏聵無能,殘暴專制,對爭教雙方不能秉公辦理,濫殺無辜,結果造成官逼民反。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初九,教民攻循化廳城,進而演變為清末西北地區又一次少數民族的大起義。

起義爆發後,兩、三個月內,應者紛起。清廷命令甘肅提督董福祥自京開拔,前去鎮壓。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9月21日,董福祥率總兵王鉞安,命副將馬安良、參將張銘新、馬海晏等人做先鋒。馬安良、馬海晏馳抵洮河岸邊,苦思一番之後,把河面漂浮著的羊皮筏子串成浮橋,供董福祥通過洮河。董福祥率隊一路上攻掠回民營寨,沒打幾仗,二十幾天,就把個圍困了半年之久的河州城從回民軍的手裡奪了過來,可稱得上用兵神速,但究竟是啥原因呢?原來是這董福祥採納了他手下的幾位軍師王學伊等人的辦法:以回制回。

董福祥大膽起用部將馬安良、馬海晏對河州一帶的回民進行招撫的同時,他還起用了另一幫子回民首領。其中有兄弟兩人,大哥的名字叫馬福祿,弟弟叫馬福祥。馬福祿和馬福祥都曾先後是清朝的武進士,家住河州韓家集陽窪山,他們是陽窪山一位大地主馬千齡的兒子。河湟事變發生後,馬千齡覺得天下亂了,便自動招募了7000多人,組成「安寧軍」,清軍到了韓家集後,馬千齡主動找上董福祥的門來,話雖不多,但感覺到董福祥有點派頭,便把他的兩個兒子以及親戚鄉黨組成的那支7000人的「安寧軍」,托給了董福祥。

董福祥特別看重這幾位姓馬的部將。馬安良、馬海晏、馬福祿、馬福祥等人,也為董福祥十分的賣力。在剿殺馬營、米拉溝時,只見那馬福祿等人騎在馬背上,馬刀一揮,直著進去,橫著出來,無比英勇,回民起義被殘酷的鎮壓下去了,接下來辦理善後,馬安良為了討好董福祥,曾表示每天交人頭50個,最後又嫌人頭不方便,改交耳朵,一次就交了兩大馱。

所以,青海的回民說「馬安良的頂子是用回民的血換來的,馬福祿子孫的大官是用回民的頭換來的。」他們就是這樣贏得了董福祥的重用和提拔。河湟之戰結束後,馬安良授副將職,馬福祿被破格提拔為總兵,馬海晏任千總,馬福祥等人同樣也受到了董福祥的器重。

1897年12月,光緒二十三年董福祥奉命由河湟率甘軍二十營移駐大庄關、平陽府一帶,以便東衛京師,西控關隴,部將馬安良、馬海晏前往。馬福祿、馬福祥兄弟二人同時奉調北上,他們帶的七營兵馬改編為簡練軍,由馬福祿統領,駐防於河北薊州,歸董福祥武衛後軍節制。

1898年6月,「百日維新」開始,西太后暗中調董福祥的甘軍,虎視眈眈,對北京城造成了包圍。「維新變法」失敗後,董福祥命馬安良、馬海晏、馬福祿等人佔領京城的各個要地,並截斷了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從天津通往北京的道路。馬福祿的簡練軍進入紫禁城,替換了光緒皇帝的前後侍衛,囚光緒皇帝於瀛台。

1900年5月(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開始攻佔天津,向北京逼近。董福祥率甘軍紮營於天壇,其部馬福祿等率簡練軍先後駐紮於南苑。

5月22日,董福祥命令馬海晏、馬福林等率隊,配合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混戰於廊坊車站,此戰,是庚子之役的第一惡戰。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董福祥命部將馬福祿的簡練軍,死守正陽門。這次戰鬥,遇到了一風雨交加的夜晚,敵人的洋槍洋炮,董福祥甘軍的土槍土炮,雙方激戰數小時,馬福祿勇猛直前,一連奪下了大柵欄之後,嘴部中彈,立即陣亡,和他一起戰死的,還有從弟褔恆、福宣,以及鄉里親戚100多人。

馬福祿戰死後,其弟馬福祥接統部眾。

馬福祥就是後來當了寧夏省主席的馬鴻逵的父親。而與馬鴻逵、馬福祥一起號稱「寧夏三馬」的另一個軍閥頭頭——馬鴻賓的父親,就是正陽門中彈陣亡的馬福祿。

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西逃,叫來董福祥,說:「董福祥,你是我信得過的人,我現在封你為隨扈大臣,節制滿漢兵權,你要給我好好看住皇帝,不要讓他跟著洋人跑了。」

董福祥將馬隊分為兩半,一半在前,他命他的心腹馬福祥為御前侍衛,侍候並看管光緒皇帝;另一半在後,由自己親率,擔任警戒。

慈禧太后和光緒已經離開了京城,董福祥還留在城裡堵截八國聯軍。八月初四,他帶騎兵日夜兼程,初五在陽高追上了逃難中的慈禧他們。

意外的是此次護駕西行,到了宣化,簡練軍騎官馬海晏病故了。留下了三個兒子:馬麒、馬麟、馬鳳。馬海晏臨死之前再三囑咐董福祥,希望能照顧他的孩子,董福祥念在舊情上,隧命馬海晏的大兒子馬麒承襲父職,任簡練軍騎官,歸馬安良統領。

兩宮來到西安,駐蹕停當,安全保衛依舊由董福祥部輪流值班。馬福祥作為御前侍衛官,盡心儘力侍衛西太后,時日不長,他覺得要接近慈禧太后並不難,只要跟宮廷大總管、太監張蘭德多有來往,以後不愁沒有升遷的機會。馬福祥十分聰明,張蘭德與他的合作,他非常默契。他們兩個,一個是內官,一個是外官。馬福祥對太監張蘭德的吩咐,言聽計從,偶爾也給張蘭德一些小恩小惠,兩個人越來越密切,關係也越交越深。有一天,馬福祥主動提出要和張蘭德結為把兄弟,張蘭德也很樂意。這馬福祥自從和張蘭德結為把兄弟之後,凡是慈禧要張蘭德辦的事,他都主動承擔下來,慢慢地和慈禧太后也熟了起來,得到了西太后的多次賞賜。再說,馬福祥有意靠近張蘭德,還有一個目的,是想把他的兒子馬鴻逵推薦給慈禧太后。這馬鴻逵此時已經長得人模人樣,虎頭虎腦,深得張蘭德喜歡。這年冬天,慈禧太后要過生日了,生日之前,張蘭德進宮有事要辦,順便把馬鴻逵也給帶了去。馬鴻逵一見西太后,便跪倒在地,說:

「小奴馬鴻逵,給老佛爺請個早安,願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幾句話,把慈禧太后心裡說的樂滋滋的,便封了馬鴻逵個禁衛隊的小隊長,那年,馬鴻逵還很年輕。

1900年11月,李鴻章等人在北京和八國聯軍簽訂和約,由於董福祥槍殺日本書記官,擊斃德國公使,攻打外國使館,被聯軍指名「非殺不可」,慈禧太后念董福祥有顯赫戰功,對清廷忠貞不二,力保免於死罪。先後幾次下諭降職,才留了董福祥一個太子少保銜,但最中還是革職還鄉。

董福祥經營了半輩子的甘軍班底,自此被徹底的摧散了,但他的手下部將馬福祥、馬安良、馬麒等一串串馬氏家族的小頭目,總算在他這棵大樹的庇護下,依然皮毛未傷。

董福祥臨返原籍固原時,去見西太后,說:「奴才這次回去,再也見不到你了,部將馬福祥、馬安良等還望您老人家多多提攜照顧。」董福祥說完,放聲痛哭,慈禧太后也禁不住流出了眼淚。

慈禧太后離開西安返京前降旨:

「副將馬福祥隨護有功,著加恩,遇缺儘力即補。」

董福祥返回原籍,所帶三千人馬沒辦法安排,便上報朝廷。慈禧太后又給了他四千兩銀子,讓他到寧夏吳忠金積堡蓋一座院子,就是現在的「董府」。1906年董福祥在他快要終老「董府」宅第的時候,傳來了一個消息,他的部將馬福祥已由副將提升為西寧鎮總兵,成為掌管西北重鎮的勢力人物。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馬福祥不久即致電袁世凱,表示擁護國民政府。1912年8月21日,馬福祥被袁正式任命為甘肅寧夏鎮總兵。第二年改稱「寧夏護軍使」。從此開始了號稱「寧夏三馬」統治寧夏達三十幾年的歷史,也標誌著寧夏馬家軍閥集團的正式誕生。

馬福祥調任寧夏後,青海的位子隨即便由馬占鰲的長子馬安良補缺,馬海晏的長子馬麒作為馬安良手下的一位軍政大員,深得馬的重用。1930年1月,馬安良去世,馬麒被南京政府任命為青海主席。馬麒由三個兒子:馬步青、馬步芳、馬步瀛。馬麒死後,其弟馬麟繼任青海省主席。馬麟共有兩個兒子:馬步榮、馬步援。不久,青海省主席的寶座落入其侄馬步芳之手,形成了西北馬氏軍閥的又一大集團。統治青海達三十多年。

再說馬福祥於1921年調任綏遠鎮都統,其侄馬福祿的長子馬鴻賓即任寧夏鎮守使,此期間,馬鴻賓和時任綏遠第五混成旅長馬鴻逵是馬福祥的主要助手,他們一切都聽馬福祥的。後來馬鴻逵部第五混成旅受編為西北軍陸軍暫編第七師。馬鴻逵由旅長任師長。

1927年6月,馬福祥由北京南下投奔蔣介石。蔣介石委派馬福祥擔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馬鴻賓又被馮玉祥任命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軍長。馬福祥南下後,與蔣介石拜為把兄弟,曾任青島特別市長、安徽省主席等職。馬鴻賓經馬福祥的多次說情,於1931年,蔣介石任命他為甘肅省主席。寧夏省主席的空缺暫由他的叔父馬福壽代理。此時,馬鴻逵作為國民軍十路軍的軍長正率兵駐紮於河南信陽。馬福祥由武漢到信陽去看望兒子,體胖天熱和勞累,引起舊病複發,馬鴻逵即送其往北平就醫,火車抵琉璃河車站,因痰喘交加而去世。終年58歲。

馬福祥病故,蔣介石以顧念西北宿將為名,重新發表任命書,任命馬鴻逵為寧夏省政府主席。

1933年1月7日,馬鴻逵率衛隊抵達寧夏省城,3月1日,宣誓就職,完成了馬家父子對寧夏的繼續統治。

(發表於1992年3月8日《銀川晚報》)


推薦閱讀:

故事1
【狼圖騰故事】中國人的羊性和日本人的狼性
我可能收留了一個恐怖分子
和已婚男人同居的故事
故事:男孩撿到古錢後,老有個怪怪的聲音不離左右,直到那天到來

TAG:故事 | 軍閥 | 西北 | 馬家軍 | 北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