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炎帝故里 文明之脈

2018.2.5寶雞日報炎帝,又稱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史料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

考古研究表明,姜水就是今天的清姜河,而姜水畔的姜氏城就是今天的姜城堡。在姜城堡村,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炎帝誕生於常羊山蒙峪溝,人身牛首,在九龍泉沐浴後,頭上犄角隱去,人也更加聰穎。後來,炎帝嘗百草,制耒耜,教民稼穡,日中為市,逐漸成為氏族的首領。

你知道咱寶雞和炎帝有哪些淵源嗎?小編帶你來感受一下

寶雞是炎帝故里

大量先秦史料表明,炎帝「生於姜水」「長於姜水」「育於姜水」。歷代學者研究認為,典籍中的「姜水」,正是位於寶雞的清姜河。清姜河是市區渭河南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秦嶺主脊北麓的玉皇山北坡,全長43公里,流域面積234.4平方公里,有神沙河、銀洞峽兩條主要支流。清姜河由東南流向西北,至青石崖折向東北,流經觀音堂、楊家灣和益門堡,在石家營匯入渭河。

而清姜河畔的姜城堡,則對應典籍中的「姜氏城」。《大明一統志》記載,「鳳翔府寶雞縣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門堡,堡西有一水,今仍名清姜河。」在寶雞不同地區,考古學者曾發現數件姜炎文化的典型器物——高領乳狀袋足鬲,而其中距今最遠的就出土於清姜河下游的姜城堡一帶。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相互印證,姜氏城就是炎帝氏族最早生活的地方。

在寶雞地區,一些民間習俗也與炎帝有著密切的聯繫,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有的習俗已經消失,有的習俗悄然改變,還有的習俗依然保留至今,如「祭炎」「崇火」「尚紅」等。

傳說農曆正月十一是炎帝的生日、七月初七是炎帝的忌日,每年這兩天,寶雞民眾不約而同地前往神農廟、先農壇、炎帝陵、炎帝祠祭拜炎帝。鳳翔縣槐原村和陳倉區橋鎮村在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三月二十都要舉辦廟會,以祭祀炎帝與其母女登。

《左傳》記載,炎帝以「火師而火名」,炎帝氏族認為,崇拜火就是崇拜炎帝。在寶雞民間,自古流傳著「崇火」的習俗,過去,人們用火來避邪祛病,今天,「崇火」演化成鬧社火、放焰火、舉辦火龍會等民間活動。

炎帝氏族由「崇火」而「尚紅」,寶雞人也歷來喜歡紅色,過年要貼紅春聯、掛紅燈籠,結婚新郎新娘要披紅綢、系紅帶,圖個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彩頭。民俗學家認為,這些習俗與炎帝氏族崇火、尚紅不無聯繫。

炎帝的偉大創舉

炎帝發明醫藥,被譽為「醫藥之神」。

以前,人類居住、飲食條件較差,常因生病難以自愈而死亡。於是,炎帝遍嘗百草,掌握和辨識動植物的特性和作用,甄別哪些可食、哪些不可食,哪些可口、哪些不可口,更重要的是,甄別哪些吃了會中毒,哪些吃了能治病。《世本·作篇》提到「神農和葯濟人」,《廣博物志》記載「神農始究息脈,辨藥性」,都是說炎帝可以針對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藥物,還可以將多種藥物搭配混合使用。《太平御覽》中還有「太原神釜崗中,有神農嘗葯之鼎」,說明炎帝時代已有了湯劑。

炎帝創立農耕,被譽為「農業之神」。

在農業文明之前,人類是靠採集和漁獵來維持生計的,由於採集和漁獵的收穫時豐時儉,人類難以得到長期而穩定的食物來源。而炎帝「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發現了可以培育的「嘉禾」——粟,把「粟」的種子撒在地上,遇到適宜的條件,便會發芽、長葉、結果,從而實現由種粟到食粟、由食粟到種粟的循環。此外,炎帝還創製用以翻土耕地的耒耜,改進了生產方法,提高了生產效率。隨著炎帝創製耒耜、教民稼穡,人類社會從此邁進農耕文明。

在《周易·繫辭下》《竹書紀年·前編》等先秦著作中,均有炎帝始創「日中為市」的記載。北宋學者司馬光在《稽古錄》中寫到:炎帝看到,一個人勞作,不足以滿足自己的多種需要,必須通過商貿交易,以調劑餘缺。於是教民約定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帶上自產所剩之物,以物易物,滿足各自需要。「日中為市」這種交易的出現,不僅促進了原始經濟發展,而且帶動了各氏族、各部落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為以後人類更大範圍的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基礎。

除了嘗百草、制耒耜、教民稼穡、日中為市外,在文獻或傳說中,紡織、做陶、造屋、冶金、制琴、創立曆法等也都始於炎帝或炎帝氏族。炎帝因此成為備受崇敬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紀念炎帝的意義炎帝帶領族人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在擺脫野蠻和愚昧、追求先進和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實踐、創新、務實、進取、奉獻的偉大精神,被學者稱為「炎帝精神」。炎帝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壯大,其內涵不斷豐富和深化,成為中華文明傳承發展、與時俱進的力量和智慧源泉,成為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自信。

在中國,炎帝的祭祀有著漫長的歷史,如果從傳說皇帝在,天台山祭祀炎帝算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如果從有文字記載的戰國時期,秦靈公祭祀炎帝算起,距今也已兩千三百多年……

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或是始祖祭、天帝祭、五帝祭,或是朝廷祭、民間祭,都將炎帝列入其中。宋代尤其是明清時期,祭祀炎帝成為朝廷每年的一項重大活動,不僅皇帝登基要派官員去炎帝陵禱告、祭奠,而且如遇戰爭、災害等大事,朝廷也要派官員前往炎帝陵禱告、祭奠。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文化尋根熱的興起,寶雞開始舉辦祭祀炎帝的典禮,如今,每逢清明節、重陽節以及炎帝生日和忌日,寶雞都會有炎帝公祭或民祭活動。

學者普遍認為:

炎帝所具有的自強不息的艱苦創業精神,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厚德載物的民族團結精神,為民造福的崇高奉獻精神,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壯大,其內涵不斷地豐富,鑄造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品格,是中華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精神的源泉,對於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激發民族情感,團結全球華人力量,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我市圍繞文化旅遊城市建設,將「炎帝故里」作為寶雞的金名片,吸引了國內外炎黃子孫的目光。

今年,我市又提出「炎帝故里,文明之脈」就是要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告,炎帝是中華民族之根,寶雞是中華文明之源!

(圖文來源:寶雞日報)


推薦閱讀:

炎帝到許陶公世系
炎帝陵歷代碑碣石刻
炎帝政權如何從盛極走向衰亡?

TAG:文明 | 炎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