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大的原因與思考》

《美國強大的原因與思考》 --- 聽包剛升老師講座後的理解和思考 發布日期: 2017年11月23日 感恩節 2017年11月11日,我在上海交通大學聽取了復旦大學教授包剛升老師的講座(由大頭思想食堂主辦),講座的原標題是:美國政治傳統的六個特徵——從《聯邦黨人文集》看美利堅合眾國的興起。這天是個特別的日子,397年前的11月11日,五月花號船帶著102名來自英國的移民到了美洲大陸,一個移民國家——美國誕生了。 包老師的講座很精彩,這個講座對於每個追求個人幸福和民族強盛的中國人來說,都值得一聽和了解。我在聽了包老師的講座後很有感悟,經過對包老師講座的整理加上我平時的思考和學習,今天在這裡一併與大家做個彙報,希望能與大家一起互相交流和探討。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公認的最強大的國家。而在1700年,美國的人均收入是527美元,與美國相鄰的拉美國家的人均收入是521美元,但是,到了1950年拉丁美洲的人均收入約為美國人均收入的27%,到了1998年,收入之比降到了21%,到了2016年,收入之比約為15%,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美國的興起?知名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他主編的《落後之源:解釋拉丁美洲與美國的發展鴻溝》一書中提到:「通過追蹤過去400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最近半個世紀的經濟政策,儘管許多因素都很重要,但是,經濟政策、尤其政治制度才是拉美落後的根源。拉丁美洲與美國的發展鴻溝並非是命中注定的,美國建立了一套令人傾慕的政治制度,如時鐘般準確地運轉,而拉丁美洲則經歷了一系列的內戰、軍事叛亂、暴虐的專制時期及革命的幻象。」包剛升老師也同許多學者一樣,認為:優良的憲法和優良的政治秩序造就了美國的強大! 那麼,美國選擇的是何種政治秩序?如何起源?如何演進? 那就要從美國的建國說起,1620年11月11日來自英國的一艘名為「五月花」的英國大帆船帶著102名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來到了美國。在上岸前,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討論著如何管理未來的新世界的問題,究竟依靠什麼:領袖的權威?軍隊的威力?還是國王的恩賜?他們要將這個問題弄清楚之後再上岸。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後,大家認為:「我們需要的是自治團體而不是國王」,為了建立一個大家都能受到約束的自治團體,他們決定共同簽署一份公約,這份公約是新大陸移民重要的政治性契約,後世稱——《五月花號公約》,其內容是:「我們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簽約,自願結為一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夠得到更好地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布的被認為是這個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適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這個團體是基於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並且將依法治理這塊土地上的一切事務。這份公約由「五月花號」船上的每一個成年男子所簽署,因為婦女那時還沒有政治權利。1991年的《世界年鑒》評價該公約是「自動同意管理自己的一個協議,是美國的第一套成文法」,這份著名的文件也被人們稱為「美國的出生證明。」 之後,美國處於美國自治團體與英國殖民者共管的狀態,屬於英國的殖民地。 在1775年至1783年期間,美國爆發了獨立戰爭,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和壓迫,導火索是「波士頓傾茶事件」。在此期間1776年7月4日在大陸會議上美利堅合眾國13個州一致通過《獨立宣言》,其內容如下: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建立起來被管轄者同意的政府。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破壞這些目標,人民就有權利去改變它或廢除它,並建立一個新的政府。新政府所根據的原則及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必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有可能保障他們的安全與幸福。誠然,慎重會使得一個建立已久的政府不因微不足道的和暫時的原因而被改變,過去的一切經驗也表明,人類更傾向於忍受尚能忍受的苦難,而不去為了拯救自己而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形式。但是,當濫用職權和巧取豪奪的行為連綿不斷、層出不窮,證明政府追求的目標是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主義統治之下時,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樣的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這就是我們這些殖民地的人民一向忍受的苦難,以及現在不得不起來改變原先政治制度的原因。(政府的權力來自於被統治者的同意)。 在此,我想特別再提一下:「人生而平等」。應該是出於宗教信仰的緣故,基督徒們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人,大家都是亞當和夏娃的後代,因此人人平等。而這種理念在中國幾千年帝王專制社會裡從來都沒有過。正因為有了「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才會懂得在自己需要「自由」的同時也會尊重別人的「自由」,沒有「人人平等」的自由就會是弱肉強食的「叢林自由」。另外,基督教在傳播神愛世人的同時,也號召人們要彼此友愛,情同弟兄姊妹,這也就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基督教的「聖愛」是平等之愛,儒家的「仁愛」是等差之愛。)由此可見,基督教在促進美國的興起和社會文明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美國在贏得獨立戰爭之後,至1787年期間,並未完成真正的國家構建過程,這時美國的政治到了關鍵的時刻:首先,美國在外交上面臨著諸多困境,難以簽訂有效的國際條約。英國政治家說:「簽訂對美利堅各邦具有約束力的條約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簽訂條約勢在必行,那麼只能和各邦分別簽訂。」;其次,美國內政上的問題,主要是《聯邦條款》和聯邦體制使得美國國會本身是一個無權的國會。有的州不派代表參加國會,使得美國國會連開會的法定人數都達不到,更談不上形成會議的決議了。國會甚至沒有永久的總部或國會大廈。歷史學家彼得?歐努夫說:「13個各自為政的政治團體是《邦聯條款》的前提條件,條例有效地阻止了各邦對國家政治事務達成一致意見。」 馬薩諸塞州行政長官約翰?漢考克說:「當務之急,是如何加強與完善邦聯職能,以使其能夠勝任邦聯事務。各邦對此需高度關注,這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再次,財政、稅收和債務對聯邦來說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1783年邦聯債務高達數千萬美元,而國會沒有實質性的徵稅權;最後,各州間的貿易和州際利益的協調,也是當時的難題。這時,美國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來協調國內各州之間、以及美國與國外之間的關係。否則,美國必將分裂。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實驗:召開制憲會議,制定世界上第一部《憲法》。(憲法是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而法律則是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夠更改的。) 這裡我們必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當時掌握著美國最高軍權的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後來成為美國的首任總統,他首先開了個好頭,他堅決擯棄「人治」而選擇「法治」。在他1796年的總統告別演說里,他深情地說:「我懷著歡欣和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實現盼望已久的退休之後,能與我的同胞們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溫暖,這是我一直衷心嚮往的目標,並且我相信,這也是我們相互關懷、共同努力和赴湯蹈火的理想報酬。」在華盛頓看來,打天下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永遠坐天下,而是為了和人民一起創造與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溫暖」,並把這種溫暖視為「赴湯蹈火的理想報酬」。 1787年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主持人喬治?華盛頓說:「我認為(邦聯)國會必須擁有比在1787年制憲會議召開前的政治氛圍更多的和更廣泛的權力,合眾國的每一個部分都深深感到了國會的無權和無能為力帶來的影響。」制憲已經勢在必行。 當時,有許多人懷疑:美國的憲政能成功嗎?因為,從1787年當時的世界政治地理版圖來看,世界上大多數都是君主制的國家。(後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仿效美國,結果都失敗了,法國:1793年憲法及其挫敗;拉丁美洲:1810年至1820年的建國、制憲及其挫敗;中國:1911-1915共和革命、制憲及其挫敗;)如果美國制憲成功,這部憲法能實現何種政治願景:能確保共和政體的正常運轉嗎?有能力確保國家和國人的安全嗎?國人的自由和財產是否有保障?社會是否會更繁榮?人們能享受怎樣的公共福祉? 在設計出一個優良的政治體制之前,人們必須對政治概念有正確的理解,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識: 如何正確理解政治? 在國內,「政治」這個詞經常遭到廣泛的誤解。說起政治,很多人容易想到意識形態宣傳或是宮廷政治。前者會讓人聯想到中學政治教科書、每天30分鐘新聞以及各種政治學習活動;後者會讓人聯想到電視劇《漢武大帝》和《甄嬛傳》,甚至是流行的官場小說。因此,關於政治的思考,容易被誤解為「政治說教的技藝」或「宮廷政治的指南」。實際上,自柏拉圖(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以來,政治思考關注的首要問題既非說教亦非權術,而是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為了共同體的福祉,應當構建何種政治秩序?」或者說「政治是如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國家治理方法。」 有哪些最基本的政治常識? ①為什麼要有國家和政府?回答是:如果沒有國家和政府,人們就會處於戰爭狀態、或原始生活狀態,所以國家和政府是必須的。 ②人們需要的是怎樣的政府?回答是:美國的精英們努力設法找到一個比國王專權(主權在國王、治權也在國王的制度)更好的制度。美國財經專家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人類社會是否真正能夠通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建立一個良好的政府,還是他們永遠註定要靠機遇和強力決定他們的政治組織?」,最終,美國找到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優越的憲政民主制度,也就是「主權在人民,治權在精英」。 ③為什麼設計制度時必須首先考慮到「人性」?回答是:任何制度都需要人來執行和遵守,只有在對「人性」有全面的了解之後,才能設計出有可行性的、能造成良好結果的政治制度。 ④那麼「人性」是怎樣的呢?回答是:中國古典思想中的人性論有這樣2種觀點: 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孟之道)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shuo)我也,我固有之也。」(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噁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說:「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yu)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醫生善於在病人的傷口上吸吮膿血,並不是與病人之間存在骨肉親情,完全是因為他的利益在於病人的回報。所以車匠造好車子,就希望別人富貴;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別人夭折死亡。並不是車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別人不富貴,車子就賣不掉;別人不死,棺材就沒人買。) 事實上,這些「人性」的特點都存在,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人與人之間表現出來的「人性」上的差異呢? 我認為:「人會有表示同情心等陽光的一面、也會有損人利己、貪婪等黑暗的一面,只是在每個人內心中所佔的比例不同而已。當「善」被發揚「惡」被抑制時,人就表現為「善」,反之,就表現為「惡」。而影響人與人之間「人性」差異的因素主要有:「生存本能、遺傳基因、環境影響、教育程度、政治秩序。」下面我舉一些例子來解釋一下: 生存本能(例子):當一個人窮困潦倒,沒有食物時,他就會去偷去搶。 遺傳基因(例子):如果地球上的三種人:歐洲的白種人、亞洲的黃種人、非洲的黑種人分別生活在三個互相隔絕的星球上,結果會怎樣?我想結果是:在白種人的星球上,現在就處於工業和科技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就與今天的歐洲差不多;在黃種人的星球上,現在就處於農耕時代,人們正在忙著種地或給皇帝三跪九叩;在黑種人的星球上,現在就處於原始時代,人們正在圍著篝火跳舞或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資源而廝殺。三者比較,可見人性中「文明」與「野蠻」的差別。 環境影響(例子):大家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新官上任,如果周圍是一大群貪官,不久這新官十有八九也成了貪官,因為,「如果你不貪,那就是也不讓別人貪」,貪官們一定不會放過你。 教育程度(例子):作為基督徒的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先生曾說:「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蔣經國總統在台灣人民強烈要求民主的呼聲中,順應民意,開放「黨禁報禁」,還政於民。這與他受到基督教義的影響、以及他父親蔣中正先生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世界上還從來沒有哪個獨裁者會主動交出自己的權力,也從來沒有一個既得利益者甘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1961年寫給蔣經國題的對聯)「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是蔣經國先生的座右銘。 政治秩序(例子):世界上最苦難的地方往往是這2種情況:一種,政府權力太弱的地方,造成人們互相掠奪,弱肉強食,秩序混亂,損人利己是常態;另一種,政府權力過大,當權者濫用權力,欺騙和魚肉人民,不折手段地維護自己的權力和統治集團的利益,嚴重侵犯人們的自由,使得人們的「是非」觀念喪失;因此,我認為政治秩序對「人性」的影響非常大或者說是最大的。 再回到1787年的美國。那些參加制憲會議的基督徒們,認為責任是他們行為方式的指導原則,義氣、虛榮、個人偏好不會影響他們在國家重大利益問題上的抉擇。他們奔赴費城,去開一個決定新大陸未來命運的大會:建立國家政治體系,創造一個地球上從未有過的嶄新的國家。 當時,美國的制憲過程相當地嚴謹,充分考慮到「人性」中的弱點,只有抑 「惡」才能揚「善」,關於《憲法》中的問題被「千錘百鍊」。 1787年5月25日制憲會議正式開始,會議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指定華盛頓做大會主席。第二個決定是指定維州、紐約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三位代表,制訂大會規則。規則被立即通過,那就是:保密原則和重複審議原則。 保密原則:「會議期間,關緊會議大廳的門並由警衛把守,所有報紙記者不得入內,所有與會無關人員一概不得入內,任何代表不得在任何公開場合討論任何會議內容,當然更不許透露給任何自己的親朋好友。」這種保密的做法,在當時受到外界許多人的質疑,被認為是「暗箱操作」。四十多年之後,(托馬斯?傑斐遜的知交)費城會議的中堅人物麥迪遜對費城會議的保密原則做出了解釋:「會議的保密規則是為了與會代表能暢所欲言,並在此前提下隨時修正見解,改變決定。如果大會對外公開,將不會有代表願意就已經發表過的意見作出修正,因為這就等於承認先前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麥迪遜指出:無人願意公開承認錯誤,所以,如果會議內容對外公開,憲法大會必然失敗。等於說,如果從抽象的、脫離實際的自由觀念出發,愚蠢地恪守一時一地一人一嘴的自由,如果追求徹底的公開化和透明度,費城大會的憲法討論必將歸於失敗。」歷史證明,這項保密原則不僅是正確的措施,而且是智慧的選擇。 重複審議原則:正如維州代表大會提交麥迪遜起草的憲法草案時所言:「恭請隨意修改,但是務必充分討論」。費城會議就諸多討論過、表決過的議題重新討論、重新表決是家常便飯。他們甚至可以無所顧忌地自我否定,推翻決議,很多議題不僅重新討論和表決,而是多次重複討論,多次重新表決。反覆討論、表決最多的議題之一,是總統產生的辦法問題。代表們在人民直選、立法機構直接指定和立法機構指定選舉人選舉產生,三種方案之間,游移不定。每個方案都經過了討論和利弊權衡,都進行過表決和再表決,做出過決定和再決定。大會全體代表就這一程序重複討論、重複表決次數,高達60次。最終在各種意見的基礎上,做出一個比較正確的抉擇。 詹姆斯?麥迪遜記錄了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的全過程,著有《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全書按麥迪遜在制憲會議期間的原始手稿排印,保留歷史原貌,還原美國建國之父們設計聯邦政府的關鍵歷程。麥迪遜的記錄自始至終、一天不缺,寫法類似連續劇,記下了歷史人物(代表們)在特定場景(每天不斷深入的辯論)上的台詞(發言)。 制憲會議之後,制憲會議代表、聯邦黨人漢密爾頓、麥迪遜和傑伊三人為說服紐約州人民批准憲法,在紐約報刊上共以「普布利烏斯」為筆名而發表的一系列的論文文集,共著了85篇文字,後來這些文字被彙編為《聯邦黨人文集》。這部作品被視為對美國制憲精神的最佳闡釋,又被稱為美國憲法「聖經」,亦為後人展示了在制憲時刻,什麼是系統、健全和有效的政治思考。那麼,對美國制憲會議來說,什麼才算是有效的政治思考呢?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包老師把它們歸納為六個特徵: 一、對人性的洞察 對美國制憲會議來說,有效政治思考的首要特徵是對人性的洞察。人既有可能做好事,又有可能做壞事,這是有效政治思考的起點。(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英國)亞當?斯密: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他提倡:「經濟體制之建構,應以保障個人之生存及發展為原則。因為每個人若能充分發展自我,則社會整體也將獲得進步。」在構建政治秩序時,必須對人性要有深刻的洞察。尤其是,一個人獲得政治權力後,做壞事的能量可能會很大。漢密爾頓說:「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他說了兩個意思:一是政府是必需的;二是政府權力必須受到制約。而這兩個主張都基於同一個前提,即「人不是天使」。普通人不是天使,統治者也不是天使。在組織一個人統治人的政府時,最大困難在於必須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統治者,然後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無疑問,依靠人民是對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經驗教導我們,必須有輔助性的預防措施。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大約早在300年前就提醒過人們:「一切擁有權力的人都有濫用權力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傾向;任何專制的國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極力降低國民的心智。」 二、對權力的防範 有效政治思考的第二個特徵是對權力的防範。從美國制憲會議的記錄來看,參與會議的代表們時時對政治權力抱有警惕之心,認為政治家和官員可能是靠不住的。孟德斯鳩曾說:「任何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邊界的地方才休止。」不少制憲會議代表都是孟德斯鳩的信徒。他們認為,當政治權力不被有效約束時,執掌這些權力的人有可能淪為「壓迫者」或「暴君」。《聯邦黨人文集》:「不可否認,權力具有一種侵犯性質,應該通過給它規定的限度,在實際上加以限制。」對掌權者來說,漢密爾頓和麥迪遜闡述的著名原則是:「權力必須要靠權力來制約,野心必須要用野心來對抗。」也就是說:防止把某些權力逐漸集中於同一部門的最可靠辦法,就是給予各部門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門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個人的主動。在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樣,防禦規定必須與攻擊的危險相稱。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 三、對制度的精心研究 有效政治思考的第三個特徵是對制度的精心研究。政治制度是政治的遊戲規則,而憲法是所有規則中最重要的規則。如何搭建好的政治制度框架,是政治思考的重要一環。參會代表們討論問題的步驟是:首先確定政治原則,接著選擇方案,然後再討論制度細節。美國制憲會議主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進行憲法設計:縱向是聯邦制模式;橫向是三權分立模式。與過去的邦聯制相比,1787年美國憲法設計的聯邦制強化了聯邦政府的權力,但同時對州的權力做了較大的保留。橫向方面,制憲會議代表們認為,只有政治權力的分立制衡,才能保證政治權力不被濫用。換句話說,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的互相獨立與牽制,是保障自由所必需的。麥迪遜認為「立法、行政和司法權置於同一人手中,不論是一個人,少數人或許多人,不論是世襲的,自己任命的或選舉的,均可公正地斷定是虐政。」因為北美大陸「曾經是歐洲各地受迫害的酷愛公民自由與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難所。」人們害怕「君主制度捲土重來」再度遭受專制的迫害和喪失已經獲得的自由。保護自由,防止專制最大的可能只有消除權力的集中,民主的敵人是權力的壟斷,而權力本身又具有侵犯的性質,應該通過一定的體制明確權力的限度並加以規範。麥迪遜還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事實上只不過是人民的不同代理人和接受委託的單位;它們具有不同的權力,旨在達到不同的目的。……必須告訴他們:首要的權力不管來自何處,只能歸於人民;不管兩種政府中的哪一個以犧牲對方來擴大其權力範圍,這不只取決於兩者的野心或處事方式的比較。實際上和形式上都要求,在每種情況下事情應該決定於他們共同的選民的情感和許可。」美國憲法創造了聯邦制和三權分立的制度模式,展現了美國開國之父們的審慎思考與大膽創新的完美結合。 四、對政府效能的重視 有效政治思考的第四個特徵是對政府效能的重視。很多人誤以為美國制憲會議只強調約束政府權力,只重視實現權力的互相牽制。但實際上,很多美國制憲會議代表,特別是漢密爾頓這樣的聯邦黨人,對政府效能非常重視。政府效能是必需的,美國制憲會議的主要目標就是改革「無能的邦聯體制」,塑造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不少制憲會議代表一方面固然強調有限政府和分權制衡,另一方面卻強調政府效能和塑造強有力的政府。如果參照國家理論,把美國自獨立戰爭到制憲會議視為一個完整的國家構建過程,那麼至少在聯邦黨人看來,有效的國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東西。《聯邦黨人文集》提到:「明智而熱情地支持政府的權能和效率,會被誣衊為出於愛好專制權力,反對自由原則;但是,政府的力量是保障自由不可缺少的東西。要想正確而精明地判斷,它們的利益是不可分的;危險的野心多半為熱心於人民權利的漂亮外衣所掩蓋,很少用熱心擁護政府堅定而有效率的嚴峻面孔作掩護。歷史會教導我們,前者比後者更加必然地導致專制道路;在推翻共和國特許權的那些人當中,大多數是以討好人民開始發跡的,他們以蠱惑家開始,以專制者告終。」一個政府應該擁有全面完成交給它管理的事情和全面執行它應負責任所需要的各種權力,除了關心公益和人民的意見以外,不受其他控制。決定行政管理是否完善的首要因素就是行政部門的強而有力。一種優良的體制是分權制衡與政府效能的平衡。 五、對共同福祉的關切 有效政治思考的第五個特徵是對共同福祉的關切。美國開國之父們認為,憲法的目的不是為了擴張政治權力,而是為了保障共同體公民的安全、財產與自由。這一目的成為思考制憲問題的起點。比如,之所以需要必要的政府力量,是因為如果沒有必要的政府力量,就難以保障公民的安全、財產與自由;之所以政府權力不能過大且需要分權制衡,目的也是為了保障公民的安全、財產與自由。這就是說,憲法要把美國政府的權力構造得恰到好處。既不至於弱小到無力保護自由,又不至於強大到足以侵害自由。或者說,既不至於弱小到無力保護社會,又不至於強大到足以侵害社會。進而使得憲法能夠在保護共同體公民安全、財產與自由權利的基礎上,實現美國社會真正的長治久安。 六、多種因素平衡 第六個特徵是,有效政治思考還要兼顧以上諸種因素的平衡。美國制憲會議借鑒了古羅馬共和政體的傳統與思想,試圖在各個政治因素之間尋求平衡。因此,新憲法具有混合政體的色彩:一方面恪守著若干確定不移的政治原則,另一方面卻是不同政治力量妥協的產物。比如說,需要恰當地平衡聯邦權力與州權,平衡公民自由與政府力量,平衡人民主權與精英治理,平衡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三者的關係,等等。另外,憲法還需要在美國當時的歷史情境中,結合對人性、權力、效能的考慮,尋找諸種優良政治制度的最佳結合點。 從美國制憲經驗來看,對人性的洞察、對權力的防範、對制度的研究、對效能的重視、對共同體福祉的關切以及對上述諸種因素的平衡,構成了有效政治思考的基本特徵。 美國制憲的過程,有人比喻說:是「爭吵」的過程。制憲會議參加者(美國著名政治家、物理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說:「因為,等你再召集一批人來,發揮他們的聯合智慧,不可避免,也會把他們的偏見、他們的激情、他們的錯誤觀念、他們的地方利益、他們的私人之見,連人一起召集攏來。」誠然人非聖賢,造物在天,只有上帝十全十美,沒有人是完美的,在美國這些智者眼中的「人性」從來不是「高尚」、「高貴」、「高雅」、「純潔」的代名詞。宗教信仰傳統使得他們的人道主義深入骨髓、自由主義源自血脈,他們對人的理解、同情、寬容,是建立在眾人之上、一神之下為前提的。他們始終堅持「主權在民」的共和思想,在 「辯論、商談、比較、妥協和說服」中,設計出了對美國既實用又先進的政治制度。 然而,在當時許多人看來,這部《憲法》並不盡如人意。麥迪遜說:「對制憲會議的結果及其失望。……該文件既無法有效地解決國家層面的問題,也無法抑制各地對中央政府的厭惡之情。」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1787年9月17日《論憲法正式通過》演說講到:「先生們,我承認,這部憲法中的若干部分,我現在還不能同意,但我沒有把握說,我將來永不同意這些部分。……從這種感覺出發,我同意這部憲法,連同它所有的瑕疵,如果它們確實是瑕疵的話。因為我們的人民需要一個總體的政府,而現在我們還沒有。如果政府治理有方,對百姓來說也許是個福音。」 而用後來的標準來看,美國能迅速變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與這部憲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這部憲法中權利法案的缺失、總統制的(權力結構)制度模式以及民主(普選權)程度的不足,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質疑。有人甚至還認為,數十年以後的(廢除黑人奴隸制度)美國內戰跟這部憲法也有關係。儘管如此,這並不妨礙1787年制憲會議仍然是一個成功的制憲故事。 之後,美國又對憲法進行了補充,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於1791年12月15日獲得通過:「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伸冤的權利。」大家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誰都明白,要真正實踐這一主張,障礙不在普通百姓,而在掌權者。權力的集中是對平等和自由的最大威脅。所以,要落實「人生而平等的主張」,限制政府權力、監督政府權力就成為必然的選擇。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保障,恰恰也是因為它們在監督政府權力方面的獨特作用。希爾斯曼在《美國是如何治理的》一書中寫到:「不管民主的定義是什麼,沒有新聞自由,民主本身就無法存在。」我認為,民主對政府和官員來說就是引入2種機制:「監督機制和競爭機制。」缺乏這2種機制,人民就無法掌控國家的主權。 到目前為止,美國憲法共存在27個有效的修正案。其中,最初的10個修正案主要是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對政府的限制,因此被統稱為權利法案。 那麼,在實行憲政和民主之後,美國能否化解國內的各種矛盾呢? 或許,有中國人會問:「在資本主義的美國,靠他們這樣的政治秩序,就能化解階級矛盾嗎?」因為,大家都知道,從1949年以後的30年內,在已經消滅了「剝削階級」的中國卻一直在強調「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還宣傳:「階級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敵我矛盾。」僅僅為了「階級鬥爭」這個意識形態就斗得你死我活、傷亡慘重。那麼,美國在憲政之後的階級矛盾是怎樣的呢? 在美國這個曾經被我們認為階級界線分明的國家中,人們的「階級」概念其實更加模糊。即使在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鼎盛時期,那些為99%普通人的利益走上街頭去討伐1%巨富的示威者也大都不認為這是場「階級鬥爭」。隨著美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工會組織和法制的完善、稅收(向富人徵收高額的稅收,向窮人退稅)等經濟政策向普通大眾傾斜(因為大多數民眾的選票可以選擇執政者),縮小了貧富差距。「階級鬥爭」一詞已經罕有人提或無人提了。在美國,即使僱主和工人常常為加薪鬧得不可開交,也都明白雙方其實是依存關係,一方過不好,另一方也沒好日子過。富人和窮人也沒有直接利益衝突,後者即使看前者不順眼,也知道是前者的賦稅和捐贈維持著公共設施,文化場所和扶貧慈善機構的運作。這些人之間的隔三岔五的吵吵鬧鬧,其實不過是要在各自利益中尋找一個平衡。 另外,還有許多問題,例如:美國的教育制度、醫療福利、兒童福利、養老福利、人權保障、司法公正、等等問題,我在這裡不一一細述。大家可以通過旅遊、留學、考察去了解美國,或通過向親朋好友了解、通過互聯網(或翻牆)等方式了解美國現狀及其原因,這樣感受會更真切些。 這裡我再給大家提供一組數據:2016年人均收入,美國是55,904美元,中國台灣是22,082美元,中國大陸是8,280美元。而在美國買東西非常便宜、而且沒有假貨。簡單的例子:美國的汽油費、通訊費...等等(美國喝咖啡1美元,中國喝咖啡3美元) 此外,美國在世界上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沒:它是世界經濟與科技的領頭羊,它建立了人類合作擴展秩序、並且給其他國家樹立了典範,它是新國際秩序的提供者和守護者。 從上述美利堅合眾國興起的經驗,可以給我們以怎樣的借鑒和啟迪? 21世紀的中國在經濟上已經崛起,在政治秩序上如何走向?是遵循普世規則和一般邏輯?是借鑒別人的經驗、沿著別人已經造好的橋過河,還是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包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但是,包老師指出:有什麼樣的社會大眾和社會精英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和政治秩序。答案要我們自己去找。蘇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說過一句名言:「未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人要多去反思自己,多去反思生活,然後在反思中得到有益的部分,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動。) 對於一些專制國家(包括那些:沒有名義上的「皇」、卻有實質上的「帝」的國家)的人民,我有一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以「世襲的虛權皇位」(就像日本天皇、英國女王)換「憲政民主」。供大家參考和探討。 目前,中國的民主運動還處於啟蒙階段,需要更多的人傳播真相和政治常識,還需要讓更多的人擁有優良的信仰(包括:基督教等宗教信仰)和理念(包括:自由、平等、博愛)。試想:如果在1620年登陸美洲大陸的不是一群來自英國的基督清教徒,而是幾百個中國人,美洲大陸的今天會是什麼個樣子? 最後,我以信奉「自由、平等、博愛」的《基督公義交友會》的一段《感恩詞》來結束我今天的講話: 感謝基督將「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帶給了人間並且成功地在人間踐行了這一理念,使人類有了更文明、更科學、更有尊嚴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們因為「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同信念而團聚在一起,我們會員之間視彼此為弟兄姊妹,互相交流學習,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大家從我做起竭盡所能為傳播和踐行「自由、平等、博愛」而努力,願基督的公義和博愛的精神能拯救人們走出苦難、步入幸福,並且引領著我們各位弟兄姊妹!!!阿門!!! 祝大家感恩節快樂!謝謝大家! 作者:張敏傑 2017年11月23日星期四 感恩節
推薦閱讀:

花盆土壤板結原因及解決方法-頭條網
襲警者「火氣」十足的六大原因!最後一句亮了!
糖友血糖不穩定的原因 血糖波動自查10件事
你瘦不下來的原因是你沒吃夠!

TAG:美國 | 思考 | 原因 | 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