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讀懂黃賓虹 先讀懂「金文」
在近現代繪畫史上,黃賓虹一直是一個頗受爭議的畫家。他在世時難覓知音,被譏為「亂塗亂畫」,1936年,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認為:黃賓虹是個「落魄畫家」。他的畫作不為時人所喜,更是難以得到「專業畫壇」的認可,以致於在生命彌留之際,黃賓虹抒發了「我的畫要50年後才能為世所知」的感慨。雖然在50年之後,黃賓虹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中屢創高價,在畫壇形成了「黃賓虹熱」:師黃畫家紛至沓來,學術論著不斷湧現,專題展覽層出不窮,各類媒體廣為傳播。不僅使黃賓虹擁有了「南黃北齊」、「近現代中國畫壇四大家」的美譽,也使黃賓虹成為家喻戶曉式的公眾人物。在表象上看,黃賓虹的「臨終預言」似乎已經應驗,黃賓虹不僅已經為世所知,更是得到學界與畫壇的高度認可。
盛名之下,知音難覓。真正讀懂黃賓虹的,卻是寥寥。黃賓虹的畫作為何如當代藝術般晦澀難懂?這與他的畫風有緊密關聯。眾所周知,黃賓虹的山水畫大致可以分為「白賓虹」與「黑賓虹」兩個藝術時期。「白賓虹」時期的作品多為對傳統的臨寫,注重造型與筆墨出處。「黑賓虹」時期的作品則以「濃密厚重、渾厚華滋」為特徵,注重筆墨與個性特質。於是明晰黃賓虹筆墨的「來源」就成為讀懂黃賓虹畫作的關鍵。
作為一個在書畫學、金石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編輯出版等多個領域高屋建瓴的近現代文化巨匠,他對金石文字有著艱深的理解。他在《自題山水》中說:「畫法用筆線條之美,純從金石、書畫、銅器、碑碣、造像而來,剛柔得中,筆法起承轉合,在乎有勁。」 他將筆法歸納為「平、圓、留、重、變」五法,其實就是對於「金文」筆法的高度提煉。黃賓虹留存的書法作品,以金文居多,「金文入畫」順理成章。當然金文的線條,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繪畫的線條,有相當的關聯性。可以說,讀懂「金文」,就讀懂了黃賓虹。
後來,黃賓虹把點和線都看成半圓用筆,總結出太極筆法。他在《畫法簡言圖解》中描述了「一波三折」的太極筆法圖。「一波三折」一般認為是隸書筆法。黃賓虹「一波三折」觀點來自於他金文篆籀的研究:「筆宜有波折,忌率忌直。西漢隸書,尚存擒篆遺意,波折分明。籀文小篆,用於畫版,抑揚頓挫,含有波折,最足取法。大抵作畫當如作書,國畫之用筆用墨,皆從書法中來。」「一波三折」式的勾勒用筆,環環相扣,筆筆生髮,形成連綿不斷的呼應與韻律,形成黃賓虹山水畫的主要用筆形態。黃賓虹從金文、契刻刀法中,尋繹出書法的用筆法則,並通過《太極筆法圖》的演示,轉化為山水畫法中「一波三折」,這種由書法筆法向山水畫筆法的轉換,金文在其中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中介作用。
黃賓虹 金文篆書七言聯 浙江博物館藏
「渾厚華滋」是黃賓虹山水藝術美學特徵最為簡潔的歸納。「渾厚華滋」首先是一種筆墨境界,從這四個字的邏輯來看,「渾厚」指向用筆,「華滋」指向用墨,先能「渾厚」,方得「華滋」。黃賓虹山水畫中的「渾厚」不同於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雄渾」,還有厚重。同時也指向自然物象的精神特性和生命節律。金文所呈現出的渾樸意象是黃賓虹所關注的。「渾樸之氣」是金石繪畫共同的審美追求。線條渾厚華滋,凝重自然,個性張揚的「金文」也為許多金石畫家所親睞。黃賓虹長期沉浸於「金文」的世界裡,深入研習,黃賓虹的金文書法以六國文字為核心,兼容甲骨、商周金文、古陶、泉幣、古璽、封泥、兵器等寬泛的文字系統。因而,古拙、古勁、古意的金文是黃賓虹山水畫「渾厚華滋」美學風格的重要來源。
黃賓虹將文人畫分為三格:「一、詩文家之畫。有書卷氣,畫以氣韻重。二、書法家之畫。貴乎用筆,以書法為畫法,作法如寫字。三、金石家之畫。此種畫較前兩者尤為名貴,因古畫於銅器石刻中得來,金石家可領會其意味也。」黃賓虹之所以推崇金文書法,一方面是因為金文中留存中國書法用筆正脈。他認為,中國畫用筆的正確性是保證筆墨品質的重要根柢。蘊含於金文之中的「中鋒用筆」,不僅是書法藝術的核心,同樣是中國畫的核心。然而,中國畫的用筆極容易被忽視,容易被物象與造型結構所掩蓋。另一方面是因為金石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黃賓虹在致多位友人的信札中多次提及「金石」與民族文化復興的關係:「道咸之間,碑碣書法金石學盛,以開來學,今言民族文化,舍此無他求矣。」從中,我們似乎可以懂得黃賓虹繪畫的深層意義,這也是為什麼他主張「道咸畫學中興說」以及晚年提出「藝術是最高養生法」命題的真實含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