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欣賞】京劇經典:011《李清照》

雨中笠翁 歡迎光臨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京劇經典:011《李清照》

評新編京劇《李清照》山東濟南京劇院創作演出為紀念濟南歷史文化名人、一代詞宗李清照誕辰920年,該院邀請國內眾多京劇精英,共同打造了新編京劇《李清照》。該劇以其「綠瘦紅肥」的舞台效果,細膩委婉、壯闊激越的唱腔,生動感人的表演,贏得了內業外觀眾的好評。在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該劇獲得優秀劇目獎,實現了在濟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狠抓精品創作,打造山東氣派、泉城風格的藝術追求,同時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企業操辦的方式取得了兩個效益的雙贏。4月25、26、27日,首都觀眾將在長安大戲院和清華大學與京劇《李清照》再度謀面。人文之美《李清照》黃維鈞早年讀書時,喜歡李清照的詞,但從來不敢想李清照的生平及詩詞是可以寫成戲來演的。讀了羅懷臻先生新編京劇《李清照》劇本,看了濟南市京劇院的演出,我很佩服,也很讚賞。戲中的李清照,既是有史可據的歷史人物,又是編劇和導演(總導演是黃在敏先生)所認知和想像的藝術人物。從戲的構成來看,若抓李清照生平中哪一點作為戲核,加以鋪排而成塊狀結構的戲,不見得明智。本劇以李清照的生命流程為經線,把她的命運遭際、生存狀態、行為表現、文思才具、情感思緒編織進去,是頗見匠心之舉。此劇脈絡清晰、視點準確、刻畫細緻、思緒綿長,真切可感。戲共六場,第一場,便是趙明誠與李清照在後花園的隔牆相晤。兩人互相慕名,一見如故。趙明誠把自編的李清照的《新詞集》作為見面禮奉上。隔著一截景隨人移的矮牆,他們互通心曲。公子小姐私訂終身後花園,隔牆相會傳私情之類的戲,極易走上無新意的老路,可是這場戲因編導對這兩個人本性天然的自由心態和明快性格的把握而不同一般。戲排得很活,演得真切。第二場,寫李、趙婚後安居青州十二年,是對這一雙文人夫妻和諧生活的抒情寫照。這場戲裡寫夫妻倆互相支持,一起陶醉,過著遠離仕途、名利場角逐的淡恬而安寧的日子。但是「金人鷹視虎步窺中原,安寧從此休」的不祥時刻終於到來,南宋小朝廷下詔要趙明誠出仕做官。趙明誠臨別之際,李清照彈唱送夫君,趙明誠吹簫相和,離情別緒中播撒著令人惴惴的不安。此劇演出中每場的開頭、中間或收尾處都有與劇情相通的李清照代表作的歌唱,為全劇平添詩化和抒情氛圍,幽幽傳達人物的思緒,這幾乎成了這齣戲的劇品的組成部分,非常得體,也優美動人。第三場,寫趙明誠轉赴湖州上任時,病於南京。李清照按照趙明誠離別時的囑咐,在時局動亂難以安身之時,押著15車文器來到南京,與丈夫相會於秦淮河畔。這場戲是必要的交待,李清照以弱力之軀,以鬚眉所不及的堅毅,開始了艱難的人生之旅。這一場的收尾用了李清照的著名詩篇《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豪邁大氣、具有壯士情懷的詩句竟然出自這位婉約大師之手筆。其實這恰恰是李清照性格和人格的另一面。這一場的最後,導演通過獨唱、反覆重唱,並助以雷聲,濃濃地作了渲染和強化,相當具有感染力。第四場,趙明誠卧病南京,李清照奉葯侍候。戲的重點在趙明誠去世前與妻子最後的互通心曲。整齣戲由此逐步轉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開掘。在這場戲中第一次提出了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趙明誠問李清照:「讀書人一輩子該做些什麼?」李清照回答:「該做什麼做什麼。」趙的問題說明他臨終還不明白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而李清照的回答說明她對人生參悟得更透,胸懷更豁達,拿得起放得下。後面的戲正是以此為起點延伸和發展的。後面的戲從情節走向看,是沿著這樣一條線走的:趙明誠被誣與金邦有通敵之罪,李清照押著文物典籍追趕流亡小朝廷,想通過獻寶為丈夫辯冤,但作者和導演不在情節的表層大做文章,而把重點放在人物內心世界的遽變上。第五場,發揚戲曲時空自由的寫意手法,表現李清照押運文物寶器,苦苦奔走於浙東各府縣之間,追趕流亡小朝廷。不料小朝廷逃得比兔子還快,李清照永遠望塵莫及。她自越州、明州、台州又婺州地一路奔波,屢屢失望以後,發出憤懣之語:「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自有公論。」她不再追趕了。她的心態已由承認小朝廷的權威而變成對它的蔑視。家已破,人已亡,國也不國了,還向只顧逃跑的昏聵朝廷申辯什麼黑白清濁!這是入戲以來李清照的第一次精神的轉折和突進。她再也不那麼在意對小朝廷的尊重了。但是她仍然熱愛祖國山河,望著金華雄偉壯麗的八詠樓,她又留下不朽名句:「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題八詠樓》)寫得多麼氣勢宏偉。一句「江山留與後人愁」,道出了她雖然身處困頓,卻依然在作憂國恤民之思。李清照在婺州被惡人假傳聖旨奪取了大量珍貴文物,此事把李清照推向絕路,心靈遭受嚴重打擊。她發出了世道「不公正」的抗爭,她一反常態,把一向看得比命還重的書稿詩箋拋向空中 ,恨恨地發出怨聲:「都是無用的東西。」作者的筆鋒和導演的運思都在這段戲裡頗有深度地揭示了李清照的心靈頹變和精神危機,這是對人物心靈深處的燭照,更是對腐敗朝廷和人世黑暗的控訴。戲曲人物性格的設置,一順邊走向的多,而此劇中對女詞人李清照精神世界的塑造,經過起伏跌宕而進入逆向境界,我以為這是《李清照》在創作和演出中最具人文價值的地方。第六場,李清照已屆晚年。這場戲史實難考,具有豐富的浪漫氣息。這場戲裡的李清照已經生計維艱,精神頹唐,但豪放一如往日。她在酒肆里賒酒喝,一碗不夠要一壇,喝完一壇再要一壇。導演和演員把握得很好,演出了她頹唐表象之下靈魂的痛楚和獨特的氣質。綜觀李清照形象的塑造,不是一般地演示一個天才的曲折人生路,而是讓我們看到一個天才生命在重力擠壓下的扭曲與消解。李清照原本與世無爭,生活在自由天性之中,享受著充分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她的才華光耀千秋。但是在腐敗朝廷和社會黑暗的打擊之下,她成了放浪形骸、心靈麻木、良智掩藏的可憐人。在戲的最後,《李清照》的創作者和演出者懷著對這位天才女詞人的崇仰敬愛之情,恢復了她的尊嚴和秉性,喚回了她的才華。當她為自己「生不像生,死不像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而自慚,不肯承認自己是大名鼎鼎的易安居士時,她最親近的朋友和素不相識的酒友都向她舉起了致敬的酒杯,同聲齊喊:「我們永遠是你的親人。」戲的結尾打造得十分詩化,李清照在友善人們的簇擁之下,坐在鞦韆架上,彷佛又回到昔日青春洋溢的年華,佳句如涌。李清照在創作者和演出者的祝福下又重生了。好的戲在看完之後,讓人感動之餘,總會留下回味。《李清照》留給我的回味是:開始於美的呈現,經過美的挫傷、美的打擊,造成美的丟失和質變,最後在浪漫情調里實現了美的重生。應是「綠瘦紅肥」的遐想蔡體良看京劇《李清照》,自然會想到一代詞宗的膾炙人口的詩詞;再看《李清照》的舞台及其所呈現的舞台景觀,也自然會想到詩情畫意的舞台情景。京劇《李清照》的舞台,無疑讓我感受到了常說的「如詩如畫」般的情景,讓我入詩也讓我入畫,也就是說它所尋找的戲劇外部的形式,與戲劇的思想或想表述的主題,獲得了表裡相呼應的坐標。《李清照》舞台以李清照的13首著名詩詞為刻畫、塑造人物形象的支點,也是整體架構戲劇思想的骨架。舞台形式的確定、樣式的把握,乃至細節的呈現,它的「理論」依據同樣是這13首名篇所描述的意境,這便成了設計尋覓直觀形象的源泉。李氏的詞,樸素、抒情、委婉、含蓄、甚至抑鬱。這就決定了設計者在創作中,必須精心地去捕捉符合其生活環境的種種元素,更要細膩地去刻畫和遵循人物的心境。全劇截取了李清照一生中重要的幾段生活,並將它們有機地貫穿起來。而且傾斜在她的人生的後半段,充溢著濃濃的悲劇色彩。設計者正是找到了這棵「創造的種子」,以比較樸質的手段,營造了李清照的生活和命運流向的空間:場景不大,平台不高,迴廊不繁,屏障陋朴,卻向人們撲來了一陣又一陣帶著涼意的、悲情、傳統的文化氣息。《李清照》的景觀是有自己的張力的。我認為舞台設計創作中,需要有張力,有內在的意蘊,沒有必要做無謂的、矯情的張揚。創作中的張揚,是舞台藝術家缺乏自信的表現,也是創作中流露出來的浮躁表現。如果《李清照》舞台設計導向張揚,就會毀掉這個人物形象的「基座」,或者扭曲這台戲的演出風格。如在劇中也用上李清照在《如夢令》詞中的一句唱詞:「知否?如否?應是綠肥紅瘦」,是有指向的。「綠」和「紅」是兩種顏色,代替葉子和花;「肥」和「瘦」則是兩種形狀,用來形容葉子的茂盛和花的凋謝,來比喻和抒發女詞人暮春時節的傷感情緒,「瘦」的心境。我在這裡,想偷換一下審美的概念,「移情」到舞台美術創造中的原則。我認為設計者的藝術創造,已達到 「綠瘦紅肥」的舞台效果。因為舞台藝術是以表演為主體的,它是花,應成為「紅肥」的花。而舞台美術在一般藝術常規創造中只能是扮演扶「花」的綠葉。要顛覆這個傳統的舞台原則,至少在今天還是十分困難的。假如真的被「顛覆」,舞台藝術就將重新定位了。在當前的舞台上,存在著和不斷出現著一些試圖「顛覆」的舞台。盲目的大製作大投入、豪華包裝的舞台就是一例。舞台美術創造是非常物質化的。且不說它將是對有限的文化資源的浪費,在藝術創造中也是不可取的,也是違背藝術規則的。凡是將舞台盲目打造成「綠肥紅瘦」的,必然是花瓶式的擺設,掩蓋了舞台上的人物,「見物不見人」,並不是觀眾審美的初衷,凡是持這種觀念審視舞台的,出力不討好,成功率也是不高的。《李清照》的舞台是樸素的舞台,是「綠瘦紅肥」的舞台。我在觀看中有一種平實、平和的感覺。景的生活和文化氣息,包括燈光、服裝設計的處理,都是比較簡約和適度的。生活中的樸素是美德,是一種中和的生活態度;那麼,藝術創造中的樸素,尤其是在舞台上的創作,也是人們樂於接受的藝術美德,是一種美好的意境。在舞台藝術創作中,過分的奢侈,過分的鋪張,並不是成熟的表現。該劇設計者周本義先生十分洒脫地應對藝術創造的分寸感,以平實、平和的創作心態,與導演默契合作,從而使舞台散發出的詩化氛圍沁人肺腑。同時,也使李清照的舞台形象,像素描一般純情、清淡、馨香,與咀嚼、品味她的詩詞一樣耐人尋味,意味無窮。正如她的一首著名的代表詞作《聲聲慢》中所寫的那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我認為《李清照》舞台所籠罩的舞台氛圍與戲劇意境,正是這首詞的形象外化,達到了情景交融,給人以凄美的藝術享受。京劇是十分大氣的藝術,京劇舞台承載的藝術景觀,同樣需要拿出豁達、通靈的氣魄去把握、駕馭和創造,這樣才能無愧於國粹的稱謂。京劇《李清照》的舞台已邁出了可貴的一步。京劇《李清照》的困難傅 謹濟南市京劇院推出了他們的新編劇目《李清照》,有了這位古今第一女詞人,中國戲劇舞台上一向稀疏的女性文學家群落就更有生氣了。因當代戲劇家著力塑造而廣為人知的古代著名文學家形象里,李清照曾經是個空白。這部分緣於在當代戲劇舞台處理李清照題材有特殊的難度。這樣的困難,幾乎存在於劇作的方方面面。李清照雖然是中國歷史上聲名卓著的大詞人,但是有關她的生平行狀,人們了解得並不太多。近代以來文學史研究的進展,有關李清照的文獻並不鮮見,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歷史文獻的發掘,並沒有給戲劇家帶來多少幫助,相反,諸多史料的出現,反而讓今人塑造李清照形象更費躊躇。客觀地說,像李清照這樣知名的詞人,尤其是由於她寫出了那麼多感人至深的詞作,她的人格與生平都很容易被後人美化。文學史寫到大家的生平行狀,總是有意無意地去關注那些更易於引起後人景仰的優良品行,然而對他們曾經有過的某些令後人看起來並不那麼崇高甚至並不很光彩的言行,則或者是有意無意地視而不見,或者出於善良的意願,諱莫如深以至為其曲意辯解。因此,從歷史事實的角度重新認識與塑造古代文人形象,戲劇家們首先需要做的選擇,就是塑造的角度。有些人選擇的是將人物美化甚至神聖化的路徑,希望以他們塑造的比原型更完美的人物形象感動後人;有些人選擇讓人物回歸其本色的路徑,希望讓自己描寫的人物更接近其本來面目,希望後人能夠通過本真的人物形象感受真實的歷史與人性,由此加深對人本身的理解。如果我們可以將這樣的塑造分為「美化的書寫」與「本色化的書寫」這樣兩類,那麼,京劇《李清照》如同以往幾乎所有文學史一樣,無疑屬於前者。因此,我們從劇中只看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趙明誠的恩愛與酬唱,這樣的恩愛甚至是超越時空的,卻看不到他們的婚姻中始終存在的裂痕,這些裂痕包括天才的李清照與平庸的趙明誠對雙方才情高下迥異的心理感受,兩家長輩間激烈的政治衝突的影響,還有分居期間李清照因趙納妾傳聞而生的哀怨;我們從劇中看到了李清照的骨氣以及她可貴的愛國情操,卻看不到李清照晚年給皇帝寫求子詞時的複雜心態;當然,我們更看不到她晚年改嫁張汝舟旋即衝破重重困難終於與之離婚的痛苦經歷。對於《李清照》創作而言,另一個困難是如何處理她那些精彩的詞章。京劇音樂用的是典型的板腔體,它的音樂結構更適宜於以齊言對偶的上下句為主的詩讚體的唱詞,因而,李清照那些以長短句寫成的優美得無與倫比的詞作,要置入劇中,要用京劇的唱腔旋律演唱,顯然有特殊的難度。假如完全放棄這些詞作,固然可惜,將這些優雅的詞作改寫成齊言對偶句,也很難保證不傷害原詞的文辭與文意。而兩相權衡,劇作家選擇了將原詞直接嵌入劇中。這樣的選擇卻有更大的風險,即使作曲家有能力解決用京劇旋律演唱長短句的宋詞這一難題,作家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學才能,他撰寫的那些唱白如何能夠與李清照的詞作相匹配?確實如此,從目前的劇作中難免顯出文辭間明顯的落差,為保留原作的精華,劇作者幾乎是以獻身般的精神做出主動的犧牲,這是讓人欽佩的。京劇《李清照》的創作更大的困難無疑在表演上。以人物的一生而不是一件事來構築一部大戲,這是近幾十年里新出現並日漸為戲劇家喜愛的題材處理方式,但人的一生何其長而戲又必須短,其難度可想而知。困難不僅在於戲劇結構更在於舞台呈現——要在舞台上表現人物的整整一生,假如這一生又足夠漫長,而且還要由同一個演員扮演,無論是外在的妝扮還是表演的形體身段的大跨度,都需要藉助於許多特殊的戲劇手段。如果說劇本作者還可以選擇一個人一生的幾個片斷構成一部戲,以散珠式的結構串起全劇,那麼演員卻必不可免地要從這些跳躍性的場次中,把握與展現出主人公一以貫之的性格主核。具體到《李清照》,當劇作家放棄了李清照生活中那些更具戲劇性的、更能揭示李清照及其周圍人物複雜心理世界的事件,只剩下了李清照生活的一些浪漫的片斷以及她內心中那些更趨向於浪漫情懷的內容時,要演出李清照從天真爛漫的少女到白髮蒼蒼的老婦這大跨度的一生,既要具有性格的連續性又要從中見出歲月滄桑的遺痕,對於演員的挑戰性要遠遠大於劇作家。但我們看到,京劇《李清照》的演員們勇敢地面對了這一挑戰,雖然我們無法確認這是否就是歷史上的那個李清照,但至少京劇舞台上的這位李清照,已經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我們面前。從舞台呈現看,京劇《李清照》是一部有意境的劇作,雖在整體上需要推敲的地方還很多,但諸多富於想像力的細節,比如說那堵移動的花牆等等,已經給該劇的提高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要寫好演好這一題材,勇敢之外,還須有超越常人的藝術才華,而濟南市京劇院以及該劇的創作集體知難而上並且取得了目前的成就,也就格外令人敬重了。鞦韆上盪出的「詩」劉 平看濟南市京劇院演出的京劇《李清照》(編劇羅懷臻,導演黃在敏),給人的感受是:清新、雅緻、詩意濃郁。劇中主要描寫夫妻之情,以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生活為主,以琴心與劍鳴的婚姻生活為輔,在細膩刻畫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展現了李清照、趙明誠等人物的家國情懷,給觀眾留下了思考。這是一出情感濃郁的詩劇,它的矛盾衝突並不激烈,僅有的一點矛盾還是在描繪人物情感過程中帶出來的,劇中所描寫的人物也是普通人,儘管李清照是文學史上著名的詞人。因此,它不靠激烈矛盾衝突去吸引觀眾,而是通過對情與愛的描寫,對人物品性的描繪,展現出一幅田園詩般的文學風景,體現著一種詩情畫意的美感,使人陶醉其間、品味無窮。這種藝術效果的實現,與導表演及舞台各部門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在舞台創作中,導演對全劇的整體構思,演員對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把握,以及舞台美術包括布景、燈光、音響對整個演出氣氛的營造,都為這個戲的演出增添了光彩。該劇的舞台美術創作非常簡約,一副鞦韆,一堵矮牆,一張床,一桌二椅,既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依託,又為演員的表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導演的功力主要體現在人物塑造方面,他調動舞台各種藝術手段,重點突出一個「情」字,努力營造舞台上的「詩意」。如鞦韆架的利用就為突出人物個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幕一拉開,首先映入觀眾眼帘的是那副在燈光照耀下漂亮無比的「鞦韆架」,在優美的《如夢令》的吟唱聲中,引出了人物——李清照的出場,後面跟著婢女琴心。鞦韆遊盪,李清照新詞湧來,「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一首《點絳唇》吸引著愛詞人趙明誠出場,引出了一段美好的情緣。這是一個漂亮的開場,樸實、自然,且具有浪漫、詩意的情調。那堵矮牆的運用,不僅配合演員的表演活躍了場上的氣氛,也把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從最初二人見面的隔膜到兩人的心心相印,矮牆既是一個道具,又介入了人物情感,協助演員完成了人物情感的抒發。最有意味的是結尾時鞦韆架的又一次使用。經過「愛」與「情」的沐浴,經歷過戰亂的洗禮,受過欺騙的心更懂得了人間真情的珍貴。在戰亂中,李清照失去了她的所愛,被人騙去了她與趙明誠傾其一生心血收藏的寶貝。在那「氣壓江城十四州」的歲月里,李清照那柔弱的雙肩再無法承受這國恨家仇的巨大傷痛,她無路可走,幾近絕望——「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開歷史畫卷,有多少人為爭權而亡,又有多少人為奪利而死。然而,權也好,利也罷,到頭來終不過是過眼煙雲,只有詩情不死,惟有真愛永存!看得出來,編劇在描寫李清照這樣一位歷史人物時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所思所想,同樣,導演和演員也以自己的創作激情在舞台上「復活」著自己喜愛的人物。值得稱道的是李青(飾李清照)和李保良(飾趙明誠)的表演,尤其是他們的對手戲演得很有味道。如第一場中表現李清照與趙明誠初次見面的戲,演出了初戀情人的靦腆、嬌羞與歡欣。當李清照手捧著「知音」趙明誠編纂的《新詞集》時,一股「愛意」從心底湧出,「覷著他心兒怦怦跳,覷著他臉兒泛紅雲;覷著他膽兒忽然大,覷著他語兒變得輕。」當她與趙明誠走進婚姻的甜蜜,在琴棋詩畫、夫唱婦隨的悠然之中,他們沒有忘記國之利益,民之疾苦。在金人侵犯中原的危急中,李清照鼓勵「不願做官」的丈夫去萊州赴任。臨分別時她以「琴聲」為丈夫送行,趙明誠則以「簫聲」與夫人告別。此時,兩位演員配合默契的表演惟妙惟肖地演出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間相濡以沫、以及分別時的離愁別緒。第四場,趙明誠辭官回家養病,兩個人有一大段關於人生、理想的談話。為了卻丈夫的心愿——《金石錄》的編寫,李清照含淚提筆代丈夫編寫,「我來說,你來寫」,「我的字,你的書」,一幅「夫唱婦隨情意篤」的畫面展現在觀眾眼前,令人沉醉。而每一場開幕時的詩詞演唱,也體現了導演的整體構思,它不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為全劇的演出增添了詩意的光彩。為泉城才女塑像安 葵在中學讀書時,就曾饒有興趣地背誦李清照的詞。《如夢令》的清新雋永,引起人的豐富聯想;《聲聲慢》的無邊愁緒,給人以強烈感染。後來有機會到濟南,瞻仰大明湖畔的李清照祠,更引起我對這一代女詞人的無限崇敬。最近我去了濟南章丘(李清照的故鄉),遊覽了與趵突泉齊名的百脈泉,面對著神奇的梅花泉、墨泉,我想這不就是李清照那奔涌不止,千年來仍富有生命力的詩詞嗎?看了濟南市京劇院的《李清照》非常高興。這部由羅懷臻編劇,黃在敏、黃依群導演,李青擔綱主演的作品很好地為泉城才女李清照在舞台上塑了像。李清照對民族文化的貢獻在兩方面,一是她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二是她協助丈夫趙明誠收藏研究金石文物。她的詩詞的成就廣為人知,然而金石文物又是她與趙明誠情感相通命運與共的紐帶。在金兵大舉南下之際,趙明誠又蒙冤去世,這對李清照是巨大打擊。她為了保護丈夫視同生命的金石文物,並為了辯明丈夫的冤枉,隨著宋朝那逃跑的朝廷,一路奔波南下,這樣的生活閱歷,形成了李清照獨特而多樣的詞風。她的前半生生活閑適恬靜,詞風婉約,後半生國讎家恨集於一身,詞風中更兼豪放。她一生遭遇坎坷,但又缺少「戲劇性」,這給編劇和表演都帶來很大難度。劇本以李清照的詩詞貫穿全劇,用詩詞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用詩詞詮釋人物的命運,濃縮地表現了李清照的一生。導演也緊緊地把握住了詩詞的節奏,在舞台上演奏了一曲激蕩的詞人命運的交響曲。看得出演員為塑造人物所做出的努力。舞台上的李清照從十幾歲到七十多歲,年齡的跨度很大;由於經歷的變化,人物從外貌到性格,前後都形成強烈對比,優秀京劇演員李青用嗓音的清濁,動作的疾徐,感情的起伏等細緻地表現出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前半段表現李清照的純情,給人以清新靚麗的美感;後半段則主要表現人物的悲劇性。到了晚年,一身落魄,兩手空空,連一碗酒都喝不起,連自己是誰都不肯承認了,演員深刻地體會出了劇本所蘊涵的思想,表現出了詞人「失去自我」之痛,給人以巨大的震撼。最後,在僕人的提醒下,李清照從消沉中又漸漸振作起來,群眾對詞人的尊重又使她找回了自我,友人又「贊助」她出版了《漱玉詞》和《金石錄》,完成了一個完滿的結局,這既符合歷史的基本真實,也符合了觀眾的心理和願望。李清照是泉城的優秀女兒,人們看到濟南的泉就想起李清照。舞台上的李清照也必將向人們更生動地傳達出泉城的文化信息,我希望通過《李清照》的演出能使一代詞人的神韻和泉城的文化都更加發揚光大。

新編京劇《李清照》李青主演 山東濟南京劇院

點擊欣賞京劇:012《酒魂》

2011年11月13日


推薦閱讀:

學京劇的孩子
北京京劇院歷屆領導班子
革命現代京劇欣賞
揭秘京劇大師梅蘭芳與孟小冬的分手始末,一夫三妻終究是場悲劇?
京劇《探陰山》

TAG:經典 | 戲曲 | 京劇 | 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