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語文:打開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生活化語文:打開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小學語文生活化實踐的研究」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語文是學習一切知識技能的基礎工具。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一生髮展奠定寬實的人文基礎。新課程改革以來,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偏重課堂忽視個性體驗,語文教學模式僵化,缺少與學生生活的溝通。二是偏重知識忽視能力培養,語文課程內容狹窄,學生缺少語文實踐能力。由於偏重工具性忽視人文性,使得學生人文綜合素養不高,因而迫切需要建立與生活溝通的、開放的大語文教學系統。

同時,語文生活化課題的提出也是學校發展的需要。面向新世紀,我校在積累幾十年教育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提升了以「創生」為核心理念的寬基教育思想。即把創造、生成作為發展的根本,重視教育中每個個體不斷自我生成、自我變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作為實現「創生」的有效途徑,語文教育也是促進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與學習體驗從而實現探究創新的過程。同時也應是一個師生共同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過程。只有語文生活化才能充分激發起學生作為課程主體參與學習活動的強烈願望,才能使更多的學生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才能更有效地貫徹「創生」的理念,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弘揚學校的創生文化。

二、課題的界定

生活化:即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的、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教學生活化:即植根於豐富的生活,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方面智力潛能學習的過程。

語文生活化:即將語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以課堂學習為圓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延伸。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得到真正的情操陶冶,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更好地生活。

三、課題研究目標

(一)豐富語文生活化的理論。

(二)探索小學語文生活化的策略。

1.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2.課外閱讀生活化的策略

3.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化的策略

4.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生活化的策略

四、研究的步驟及方法

我們針對課題研究的目標、發展與問題,不斷及時調整課題研究的工作配檔,紮實穩妥地推進課題研究進程,做到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第一階段為初步研究、準備階段。(2004、2--2004、6)

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①籌建課題組,設計研究方案並進行論證,請有關專家提出修改意見,經過8次修改,確定了研究方案,做好了研究的準備。②明確子課題的負責人。子課題負責人組織本組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制定子課題研究方案,確立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的積累方法。③對研究對象進行實驗前的調查和座談,設計好相關的問卷調查表。一年級對學前識字情況進行調查,二年級至六年級對學生閱讀興趣進行調查。④制定培訓制度和管理課題的制度,學習語文生活化的有關理論,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經驗,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為進行初步探索性實踐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為課題實施、修訂階段。(2004、7--2005、5)

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①以「探索課堂生活化的策略」為突破口,促進教師生活化意識的形成。②聘請孫寶書校長與教師一同進行教材深化研究,挖掘教材蘊含的生活化資源。③進行階段性總結,確定課題深入研究的方向。

第三階段為課題研究深化階段。(2005年6月--2006年7月)

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從四個方面探索語文生活化的策略,①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②課外閱讀生活化的策略③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化的策略④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策略,形成論文、札記、案例分析等階段性成果。

第四階段為結題階段。(2006年8月--2006年12月)

全面進行課題成果的提升,確保課題順利結題。①總結課題研究執行情況,撰寫工作報告、研究報告,全面展示研究成果;② 彙編課題研究成果集;③制定課題研究延伸計劃;④ 請專家進行評估驗收。

在研究中主要採用了行動研究法,同時還藉助文獻研究的方法,了解了國內外此類研究的狀況,藉助調查法了解實驗的相關數據。

五、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語文生活化教學理論研究

——總結了「語文生活化四維論」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了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而忽略了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忽略了學生的生活。我們認為課堂系統地學習,對於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是非常必要的。融聽說讀寫為一體的課外閱讀的體驗,則是走向生活的第一步。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化最有利於將語文學習與生活溝通,讓學習更貼近生活,便於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運用,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這種生活的體驗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使學生真正受到啟迪。開發生活化校本課程不但豐富了學校課程,使學校課程多元化,還為學生體驗自然,體驗家庭生活,體驗社會生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搭建平台,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奠定基礎。

有鑒於此,我們在實踐基礎上提出「語文生活化四維論」即依託課堂教學生活化、課外閱讀生活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化、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生活化四條途徑,來實現語文生活化教育。其內在聯繫如下圖:

課程拓展創生

能力拓展創生

語文課堂教學 校本課程開發

學校

工具性 生活化語文 人文性

生活

課外閱讀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四維指標之間互相聯繫互相補充,從語文課堂教學向校本課程開發實現課程拓展創生;從語文課堂教學向語文課外閱讀實現教材拓展創生;從校本課程開發向語文綜合實踐實現生活拓展創生;從語文課外閱讀向語文綜合實踐實現能力拓展創生。同時,我們通過語文課堂教學與語文課外閱讀的結合深化語文工具性;通過校本課程開發與語文綜合實踐的結合深化語文人文性。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均衡發展,為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生活化語文教學策略研究

——總結了「生活化語文教學四維發展策略」

◆ 課堂生活化——「走進生活三部曲」策略

著名教育專家崔巒指出:要改變教學內容單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凝固、教學方法僵化的狀況,課堂要向自然、向社會、向現實生活開放。我們認識到生活化課堂就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讓課堂與生活鏈接,喚醒學生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去感知、理解語文,進行個性化解讀,真正實現「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溝通,才能使語文學習的天地更寬廣。在實踐中,我們總結出語文課堂生活化的「走進生活三部曲」即:對接生活、創設情境、立足開放。

(1)對接生活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資源,是培養能力的憑藉,是培育人文素養的載體和沃土。如果要實現語文與生活的對接,首先就要實現教材與生活的對接。所以我們根據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係,把教材分成三類,即:再現生活的教材、貼近生活的教材、遠離學生生活的教材。針對不同類型的教材,採取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 再現生活的教材:學習之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和景物,學習之後再到生活中驗證、提高認識。(附《教材深化研究》)

▲ 貼近生活的教材:對照現實生活學習,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鮮活的類似的典型,收集當時當地的實際材料,對照課文學習。還可以進行相關的參觀、訪問、實驗等拓展活動,結合教材觸類旁通,以加深感悟理解,受到啟發。(附《教材深化研究》)

▲ 遠離學生生活的教材:指導學生去分析對照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例子,或增加對比閱讀的文章,或觀看音像資料,加深理解,進而升華理解,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認識方法。(附《教材深化研究》)

(2)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獲得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從創設情境入手,讓他們主動參與、積極投入地學語文。比如通過遊戲、音樂、競賽、表演等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這樣會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貼近,使學習過程充滿情趣,富有童趣。

▲導入情景生活化。為學生建立起認知水平與文本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採用:①事物導入,用畫一畫、說一說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認識;(附:《爺爺和小樹》)②活動導入,在課前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累感受;(附:《風箏》)③故事放像,讓學生獲得課文更多的背景資料,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附:《女媧補天》)④巧設質疑,針對課文的生活結合點、重難點,讓學生質疑,調動學生生活積累;(附:《豐碑》)⑤音樂導入,以情激情;(附:《父親和鳥》《秋天的雨》)⑥觀察導入,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的結果展示出來;(附:《落花生》)⑦實驗導入;(附:《動手做做看》)⑧解題導入;(附:《世紀寶鼎》)⑨猜謎激趣;(附:《我是什麼》)還有對聯導入、競賽導入、猜讀導入、反常導入、評價導入、實物導入、討論導入等等。由於導入設計開宗明義,簡潔而又自然地與課文的內容銜接,給學生創設了聯繫生活的平台,為學習創設了一種良好的開端。

▲學習體驗生活化。就是用創設、引入生活情景的方式,還原生活場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去解讀文本,在生活中再次體驗文本的情感,在生活中實踐文本給自己的啟發,溝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聯繫。

可以採用:①音樂賞讀法,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在音樂聲中反覆誦讀;(附:《秋天的雨》)②空間轉換法,把課堂開放,到操場中去實踐、去觀察、去體驗;(附:《影子》《爬山虎的腳》)③辯論法,結合生活體驗用辯論的形式理解課文內容,表達個人見解;(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④故事鏈接法,在含義深刻的課文中鏈接主題相關的故事,以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附:《釣魚的啟示》)⑤表演法,對童話類課文採用表演的方式,體驗文本人物的情感;(附:《稱讚》)⑥批判式教學法,在不誤讀的前提下,對於文本中表達不當之處,可讓學生改寫文本;(附:《火燒雲》)⑦對比閱讀法,即把內容相關而又有所不同的課文聯繫起來,進行比較式的閱讀,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附:《秋天的懷念》與《地震中的父與子》合案)

(3)立足開放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寬廣。語文學習向生活開放,才會讓學生積澱豐厚的文化,才會開拓學生廣闊的視野。我們立足「四個開放」即:教材使用開放、學習內容開放、學習空間開放、學習方式開放。讓學生的生命因語文而精彩。

▲教材使用的開放:倡導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學地整合教材。首先是學科間的整合,語文與美術完美結合,創作了《童語與童畫》,學生在繪畫中放飛思維,在表達中凝鍊思想,打通了學科的壁壘。其次是教材使用的整合,分兩個層次:一是單元與單元之間的整合;二是單元內的整合。單元與單元之間的整合,強調歸類學習,以一篇帶多篇。單元內的整合,就是將存在相同之處的幾篇課文放在一堂課內學完。

▲學習內容的開放:我們創造性地開設了擴讀課。「擴讀課」就是在傳統語文課的基礎上擴展閱讀。確立了四種類型的擴讀:①針對教材的訓練重點進行擴讀,這屬於主題性擴讀——圍繞一個訓練重點,讓孩子們選讀課文之外的多篇文章。②學習「文選」,擴讀原著,使課文成為學生閱讀長篇的鑰匙。③學習短文,擴讀集子。④比較性擴讀。選擇不同類型的同一主題文章,讓孩子們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開闊視野,發現差異,提高能力。為上好擴讀課我們還精心編輯了《快樂閱讀》校本系列教材,以便豐富課堂學習的內容。要想將擴讀課落到實處,就要在文本學習時做到三突出,來保證文本學習質量,提供擴讀時間。突出精要,緊緊圍繞學習重點,問題設計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觸動學生心靈;突出層次,問題應層層推進,適合學生認知規律,要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將對教材的理解轉入到對生活的感悟中;突出關聯,抓准教材的生活聯繫點、讀寫能力訓練點、情景創設點、育人聯繫點,更有效地發揮教材的核心輻射作用,強化學以致用的意識。

▲學習空間的開放:教師們儘可能地打通教室與外部世界的聯繫,讓學生在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把校園、圖書館、體育場、農貿市場、風景名勝等變成學生學習、求知、感悟生活的課堂。

▲學習方式的開放:我們以教材為本,來創新學習形式,使學習形式生活化、活動化。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繪編連環畫,續寫故事;改編課本劇,表演課本劇;引導學生抓住古詩文語言凝練之處,意境深邃之處展開想像,改寫成記敘文,創編故事;學習寫景的文章,編寫導遊詞,組織小導遊活動;開展為課文插圖比賽活動,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構建課文人物廊,把課文中的人物分類彙集起來,為每個人物畫上畫像,配上說明詞……學生在這種探究性、創造性活動中,培養了理解、處理、整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的學習,同時情感、綜合素養得到了提升。

◆課外閱讀生活化——「三三三三」 制閱讀策略

語言素養的形成講究的是「浸潤」,只有讓孩子「浸潤」在語言的「大染缸」 里,天長日久,耳濡目染,才能在孩子身上烙下永久的印跡,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採用「三三三三」制課外閱讀策略,讓閱讀融進學生生活,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語言能力的提高。

(1)三層訓練制

我們針對不同年段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同,閱讀要求不同而進行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閱讀訓練。

▲ 低年級:聽我讀、看圖讀。針對低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小、閱讀能力較差這一現狀,我們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聽我讀」。在學校,語文教師每天有計劃地讀書給學生聽;在家裡,實施親子閱讀。二是「看圖讀」,低年級學生喜歡看圖,引導他們逐步從讀圖文並茂的書向讀純文字的書轉化。

▲中年級:師生同讀。中年級是學生讀書興趣和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為了抓住這一關鍵期,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師生按計劃在一定時間內同讀一本書,邊讀邊交流,讓學生學會選書、學會基本的讀書方法,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

▲高年級:自主性閱讀。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又有了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高年級的閱讀訓練目標開始向自主性閱讀轉化。即提倡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自主地閱讀。

(2)三會交流制

為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落實閱讀效果,廣開書源,學校、班級定期舉行三會。

▲ 好書推薦會。學生讀了好書想推薦給小夥伴,就會製作海報,藉助張貼薦書海報,召開推薦會來推薦新書,交流讀書感受。推薦會不但在班級、年級舉行,還在全校舉行。高年級學生藉助課件演示、演講、表演、互動等形式,向低年級同學推薦好書,提高了學生當眾說話的能力。好書推薦會為學生築起了一道防火牆,過濾掉了一些不適合學生閱讀的作品,培養了學生對讀物的選擇能力。

▲ 讀書競賽會。競賽會利用的是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採用競賽形式交流閱讀情況,它既能保證讀書速度,還保證讀書質量;同時還是學生閱讀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 圖書流通會。家庭藏書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書源,學校定期舉行文化節,舉辦圖書超市,大家把自己已經閱讀過的藏書,都擺在校園中班級的展台上,形成一個藏書超市。學生可以自由的在別人的藏書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書,採用書與書交換的方式,或低價購買的方式換著讀,讓家庭藏書效益最大化。同學們以書會友,增進友誼。

(3)三文展示制

閱讀生活的趣味性、多樣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也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加固了文化底蘊。為此,我們提出「三文」展示就是利用學生原創一報一刊一書的形式來展示學生閱讀成果,同時也為他們表達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創造出屬於自我的一片天地。

▲一文是讀書小報。重在報道各種讀書活動,推薦最新圖書,發表自己的讀書所感。

▲二文是讀書文摘。讀書文摘是學生文學社獨創的讀書成果展示形式。學生把自己閱讀到的精品文章,用文摘的形式抄錄下來,每一篇推薦文章的後面都有一則「溫馨悟語」:用三言兩語,說一說推薦的理由;或是文摘在同學中傳閱時留下閱讀感言。讀書文摘彙編成一本雜誌,圖文並茂,創意獨特,成為大家最喜歡的讀物之一。

▲三文是指自製書。我們開展系列編書活動,每個班級每個月都要編一本書,每一個學生每年也要自編一本書。低年級學生的自編書,主要以剪貼圖文、看圖寫話、編故事為主要內容,圖文並茂,生動活潑,促進了學生的自主識字。中年級學生的書則圍繞觀察作文和生活日記展開,記錄下他們成長的快樂和煩惱。翻開高年級學生的書,一篇篇精彩的課內外習作、讀後感和調查報告展示著他們的生活和閱讀天地。部分能力強的學生還創編長篇校園小說、童話集等。

自製書是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製作的,同學們在教師指導下,在家長的幫助下,從列印文字到編輯目錄,從謀劃篇章到版面設計,經歷編書的整個過程。為了充分發揮自製書的作用,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還開展了多層次交流和評價活動。自製書已成為學生最愛閱讀的書。它將學生的識字、閱讀、觀察、寫作有機的融為一體,將單純的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踐合二為一,學生們在創作的過程中體驗著語文學習的樂趣。

(4)三園陶冶制

學校傾力創建「成長樂園、親情家園、人本校園」的「三園」式學校。走進勝利大街小學就感覺如同走進了一幢清新卻又凝重的殿堂。學校就像精緻的工筆畫,淡藍色基調的牆壁,以自然、人文、科技為主題的大型壁畫,有一種凝重而不失活潑的「靜態美」。環境優雅的小花園,蝴蝶紛飛的生態園散發著自然的魅力;名人畫廊集結了國內外許多藝術大師不同時期的作品,學生靜靜地徜徉其間,彷彿行走在世界藝術長廊中;教學樓和活動樓牆壁上的《中華文化千句文》的詩詞壁畫傳播著經典文化,時常吸引家長、師生駐足誦讀;獨具匠心的「小書吧」「讀書銀行」,營造出一個溫馨的讀書氛圍。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景觀都在訴說著自己所蘊含的文化和科學信息,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進行生活的「再體驗」,使有限的空間發揮出無限的育人功能。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化——語文綜合實踐「三旅延伸」策略

為把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融入語文學習中來,實現聽說讀寫有機結合,使學生進行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網路似的而不是單線的,能動的而不是被動的語文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歷練,在「用」字上下工夫,在升華認識的基礎上表現生活。我們確立以課堂語文學習為圓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延伸的「三旅延伸」策略。

(1) 拓展之旅

它是源於教材、前伸後延的實踐活動,是課堂學習的擴展和延伸,學生在拓展之旅的過程中,動手做、動腦想,在實踐中加深感受,積澱語感,擴大信息容量。課文學習前走進閱覽室收集有關資料,拓展知識,豐富語言;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課文學習後,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利用文本表達上的含蓄朦朧處或留下的空白處,讓學生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詮釋去補充文本,或展開想像的翅膀去充盈去豐富文本。配合教材開展系列活動,通過「趣味引入——片斷欣賞——角色再現——故事瀏覽——創作聽評——作品推薦」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活動。

(2) 童年之旅

它是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的旅程,心理成長的旅程,它是學生彙報研究性學習成果的一種形式。包括:

▲自然之旅:呈現的是學生假期外出旅遊活動的收穫。學生在遊歷山川、飽覽山河景色的同時,為提高旅遊價值,豐富文化內涵,圍繞「優美景緻、物產採擷、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四個方面,將自己遊歷祖國大好河山時拍攝的照片展示出來,與同學們分享旅行的快樂;將旅行歸來後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童年之旅」小報記錄下來,更充分體驗、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奇秀壯美;舉辦旅遊實物展覽會,為夥伴們打開一扇感受祖國文化博大精深之門;圍繞一個地域、一種物產、一種風俗、一種建築等進行深入研究,真正領會各地的文化精髓,感悟到精神、品質。這種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實踐活動,幫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了學生生命價值。

▲社會之旅:即社會調查。此類實踐活動常以「小記者在行動」的形式進行。學生自由組合小組,確定研究主題,主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肯德基該不該吃?網路的悲與喜;連戰大陸行;名人與名泉等等。學生的調查不拘形式,不受限制,不受束縛,用童眼看世界,自由表達對生活的感悟。調查歸來,學生還像模像樣地寫出了調查報告。報告中大量的調查過程記錄,充足的事例,詳實的數據,旗幟鮮明的論點,顯示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學生置身於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在無拘無束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每位學生都成了學習的主人,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科學的探究精神,默契配合的精神。

(3) 蝶趣之旅

它是結合我校生態館、蝶趣園開發的實踐活動。生態園中有活體蝴蝶園、蝴蝶標本館、動植物標本館、貝殼礦物岩石館、海洋生物館、地理館,把這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使學生受益匪淺。包括:

▲導遊參觀,鍛煉口語表達。讓學生作生態園的講解員,在準備的過程中,搜集資料,編寫導遊詞,在為同學、家長、來賓一次次的講解中,提高語文能力。導遊參觀,讓學生對神奇的自然界充滿了好奇,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

▲學科整合、深入研究。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興趣點,選擇不同的研究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低年級學生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側重於蝴蝶畫的繪製,畫面下一行行拼音短句,寫出了孩子們對蝴蝶的喜愛讚美之情。中年級學生通過諮詢科學老師和上網查閱資料,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或結合自己最為喜愛的一種蝴蝶做深入的研究,了解它的產地、特點、分布情況……創作蝶詩、蝶趣小報。高年級的學生廣泛收集古今中外讚美、描寫蝴蝶的美文、詩篇做成文摘,從蛹化蝶的艱難的歷程感悟出蝴蝶的品質,寫出對人生的感悟。有特長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創作「蝶歌」「蝶舞」,製作蝴蝶標本畫。蝴蝶的研究給學生以做人的啟迪,升華了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感悟。

通過三旅延伸策略,我們實現了課內外相融合,多元化、多樣化的文化積澱和思想交融,促進了學生和諧發展。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生活化——校本課程「五源開發」策略

語文學習由機械走向靈活,由封閉走向開放,還需全面開發校本課程資源,我們緊密圍繞「生活」這個中心,採用「五源開發」策略,讓學生多形式、多渠道學習語文。

(1)學校資源的開發

為了給學生的未來生活即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學校確立了校本課程「為生活做準備」。這一課程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設置生活與安全、生活與禮儀、生活與藝術、生活與責任、生活與科學、生活與健康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創編三字經、兒歌、情境劇等,在實踐中認識生活,感悟生活。使學生達到「讀生活之書、行生活之路,做生活之事、明生活之理」 的課程目標。

(2)學生資源的開發

我校的學生生源差異很大,這種差異就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利用學生特長差異,讓能唱會跳、能說會演、能做會寫的學生展示特長,進行讀書巡講、科普巡講,使高雅的語言藝術、深邃的科技知識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利用學生生活的差異,開發校本課程「童年之旅」,讓學生分享旅行的快樂,分享旅行歸來後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為真正領會各地的文化精髓,感悟精神、品質,提供豐富而直觀的資源。

(3)家長資源的開發

採用搭建平台的方式讓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成立家長委員會,搭建參與教育平台,讓家長為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幫助;定期進行家庭與家庭間的聯誼,讓孩子走出獨生子女的孤獨,走向美麗的大自然,走向生活;每學期開展勝利特色家庭評選,舉辦特色家庭展示會,讓家長到校園中展示特長。搭建網路交流平台,利用校園網讓家長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進行交流。建立家校通,讓家校合力培養學生學習技能,培養良好習慣。

(4)社會資源的開發

社會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挖掘社會資源,共同培養學生。請進來:經常邀請友好共建單位、社區名人當客座教師,品名著、習書法、講交通安全;請老紅軍舉辦毛主席像章展覽,講長征故事;走出去:請周邊單位或教育示範基地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讓孩子們到科技館、博物館、奶牛場、氣象台、公交公司等地參觀,讓孩子們開闊眼界,豐富知識。

(5)網路資源的開發

一是利用網路讓學習內容得到開放。教師製作主題網站,來開拓學生視野。二是利用網路讓學習的領域得到拓展。學生通過互聯網訪問學校資料庫,訪問在線教師、同學,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語文。三是利用網路讓學習方式得到改變。網路是學生研究性學習、交互性學習的最佳資源。學生帶著問題在網上衝浪,在搜索中思維,在思維和協作中提煉自己的見解。網路還成了發布信息、與大家交流的平台。通過班級網頁,教師、家長、學生在網上相互交流。學生把自己的優秀習作、自己做的課件等都發到校園網上,讓網路變成了有影響力的展示舞台。網路資源的利用,讓狹小的語文學習空間變得廣闊而有生機。

總之,語文生活化注重語文學習的全面性、基礎性、豐富性、生動性、實踐性,鼓勵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獨立性,利於學生儘早形成學習一切科學知識的本領。「語文生活化」以其多元整合、均衡務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一條學科教學與活動教學兼顧的道路,較好地彌合了學與做的矛盾。「語文生活化」以無限廣闊的生活為依託,靠寬實的課堂、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造就了基礎寬實厚的學生。

六、課題研究的成效

(一)形成了自主創生的有效課堂

課題研究為我校的課堂教學賦予了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教學活動成為了師生生活的狀態,課堂不只是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感悟的過程。學生自覺喚醒生活中的體驗與積累,理解感悟文本內容,師生之間能真實地進行情感上的溝通、理解、合作、互動,課堂成為師生共創的精神空間。課堂教學不但融入了生活,還成為交流、交往、生成、生長的一種學習生活。

(二)建立了豐富多元的學校課程

課題研究使我校實現了校本課程的多「源」開發,構建起學校課程網路式建設體系,建立起外延寬廣的創新性課程,課程內容極大豐富,課程結構呈現多元化,為學生多元發展、個性化發展提供展示舞台,為學生獲得創生的幸福體驗提供了有效途徑。

(三)提升了寬實厚重的學生素養

語文生活化帶來了學生的很大變化,自主活動的學習形式,給予學生個性發展的充分空間,從而極大地激發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98%的同學表示對語文學習感興趣,而且86%的學生感興趣的原因是「可以有很大的收穫」。不僅如此,調查顯示同學 「更關心周圍的環境變化」「對大自然越來越了解」「變得愛動腦筋了」。通過課外閱讀,以及「童年之旅」「蝶舞童趣」「自製書」一系列實踐活動,學生關注自然,體驗生活,走向社會的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增強了探索精神,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語文綜合素養,為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40名學生參加了山東省首屆校園手抄報比賽,全部獲獎,22人獲一等獎,16人獲二等獎,2人獲三等獎。學生在各級報紙刊物發表習作189篇,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二百多人次。2006年4月《小學生語數外》發表了題為「蝶舞童趣」的專刊,報道了我校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

(四)實現了可持續的教師專業發展

. 課題研究實施中實行「教學、科研、師訓」三線聯動,使得實驗老師也和課題一起天天成長、時時發展。課題研究鍛煉了教師科研能力,錘鍊了專業基本功,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教學風格的初步形成。在具體操作方法上遵循「實踐、反思、發展」的基本路徑,教師基於行動研究和在行動中研究,強化了四種意識:問題意識、聯繫生活的意識、課程開發的意識、團結協作的意識。課題有力地推動了教師專業化成長。我校語文教師在全國各級教育報刊雜誌上公開發表論文、札記和教學設計25篇,執教各級公開課35節,其中國家級公開課一等獎2人,省級公開展示課3節,市級公開課6人一等獎,區級公開課8人一等獎。在各級各類論文札記評選中獲獎119篇。學校多次接待或應邀參加兄弟縣市區的教學研究活動,充分展示了我校開展語文生活化研究的成效。

七、研究中的反思與後續研究的設想

, 通過兩年多的課題研究,提高了學校的語文教學質量,也促進了教師的成長,推動了學校科研的進程,學校在語文生活化課題的啟發下,確定了「寬基教育研究」的國家級課題。作為學校龍頭課題,回顧研究過程,還應進一步豐富課題系列化研究,使課題具有更強的普適性。由於評價的模糊性和綜合性,語文生活化評價的研究一直是課題研究的瓶頸,在本課題的後續研究中,我們將對此進行繼續探索,不斷地豐富生活化語文教育的內涵,為學生的未來、學校的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文集》

2.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論

3.崔巒《小學語文與素質教育》

4.《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5.張孝純 《「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徵》

6.李鎮西《從批判走向建設》

7.林良富《課堂教學生活化實踐與探索》


推薦閱讀:

盛泉孝愛傳播帶你走進山東聊城、浙江海寧,體驗不一樣的旅居生活
實際生活中的獨立人格應該是怎樣的?
 婚姻生活中易被忽略的9大威脅
被施暴後,所有人都在勸我要大度
我的非法移民生活

TAG:生活 | 學習 | 文學 | 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