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體育與養生

體育與養生
體育與養生修身養性中國養生體育的歷史發展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保就是護利御害,養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證人的生命體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保持平衡和適應,也就是「天人合一」。養生涉及許多方面,張湛講的「養生大要」包括:嗇神、愛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室、反俗、醫藥和禁忌等十項。其中的嗇神、愛氣、導引、養形就屬於人的生命體的自我運動和鍛煉方面的活動。可見,在中國的養生體系中,人的生命體的自我活動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關於人體運動鍛煉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它是運用人自身的運動鍛煉手段,對人體生命功能進行強化或優化的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身體運動是為養生長壽服務,即以養護生命使達最長期限為目標的體育活動。由於它以養生保壽為目標,有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中國養生體育。中國養生體育的起源中國養生體育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據古籍《呂氏春秋·古樂》所載,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陶唐氏」時代「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肢體活動的大舞,來加以治療。可以說,這是後來的導引、按摩等古代醫療體育、養生術的最早形式。「導引」之名,就是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的含義中產生出來的。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產生的先導。長壽思想,即人類的「生命價值觀」,並非是有些書籍文章中所說的「自古有之」;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當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其產生的物質客觀條件,同時,人類文明發展促成了其產生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才有可能應時而發、應運而生。——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的情況下,雖然逐漸萌發了某些萌芽狀態的體育現象,但只是「自衛其生」而已(《體育之研究》語,「生」乃指生存而言,並無生命長壽之意)。據考古學家考證那時人之平均壽命才16 歲左右,「北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8—16 歲;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也只有19 歲,且只是對城邦居民的統計。原始社會後期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宗教,但並無向天祈壽的思想。到奴隸社會初期,夏代敬神,商代重鬼,順應「天命」,萬事祈天。所祈求的「福」,一方面含:「風調雨順」以保證物質財富的增加;一方面含「免於戰禍」,以求軍事上取勝,保證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不受掠奪,而並不包括「長壽」的希願。到了商殷後期,才逐漸產生了人對其本身壽命的祈求和願望,即開始出現了長壽思想。這一思想的產生,是人在社會上之自我價值認識的一大飛躍,也是「生命觀」的一大變革。這種新的「生命觀」的最早記載見於商殷巫祝之作《尚書》。在該書《洪範》中首次提出了「五福」和「六極」的具體要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其中所提及的「壽」(長壽)、「康寧」(健康無疾病)、「考終命」(壽命自終不橫夭)及「凶短折」(壽不長)、「疾」(不健康)、「憂」(感情不愉快)、「弱」(身體不強壯),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對生命與肌體和心理的全面要求,並把長壽放在首位。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健康長壽的要求成為全社會的祈求和希願。這反映在《詩經》這部古代詩歌總集之中:「永錫難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南山之壽」、「萬壽無疆」等詩句,散見於從各地收集的民歌詩作之中,這足以說明當時社會對長壽問題重視程度之普遍。《周易》作為我國著名的古典哲學著作,對於我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發端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書中反映了一些古代的養生思想。它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來闡述陰陽消長變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些客觀規律,進行指導人類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規律去修養生息,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科學的樸素認識。《周易》這種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我國古代許多養生思想學派的共同源頭和理論基礎。這種長壽思想之產生與發展,必然導致人們由一般地向天祈求,進而變成為人為的設想和人為的措施,從而導致養生思想的產生和逐漸體系化,並促成養生術的相應誕生與發展。所以,長壽思想是養生思想之先導,而養生術是養生思想之實踐的產物。伴隨著春秋戰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巨大發展,在諸子哲學,特別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養生思想與方法漸趨成熟,並形成了粗略的體系,從而揭開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中國古代養生史上新的篇章。養生思想的形成養生術是養生思想實踐的產物。長壽思想導致的養生思想,表現在人們社會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依賴於當時被視為國家大事之一的宗教信仰活動(《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消極方面;另一方面是依賴於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為措施,即養生思想指導下的社會實踐,這是積極方面。隨著養生思想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養生思想也日益豐富充實,有其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這反映了人類對養生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這過程反映在以下幾個觀點的形成和理論化上:第一、養生有「道」養生以求健康長壽,是有「道」可尋的。這「道」就是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也是養生這一事物的客觀規律。散著於春秋戰國而成書於漢代的《內經》。《內經》中有這樣的論述:「上古之人(實指商代以後的人),其知道(養生之道,即健康長壽的措施、方法、規律)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明確指出養生之道並非神秘之物,就是「形與神俱」的具體措施。第二、養生之道可「得」養生之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掌握了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不掌握客觀規律而違背之)則災害生,從之(掌握客觀規律而因勢利導)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內經》)。第三、防於「未然」在《內經·素問》篇中有這樣一段名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防患於未然的理論,它不但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成為了我國古代醫學和養生學的重要理論支柱,是養生術產生髮展的理論依據之一。第四、年壽可「變」雖然古代哲學中有「壽命在天」(孔子《論語》)的天命論思想,但社會的發展和實踐,自然導出人對天命的懷疑,而看到人為的作用,認識到了人的壽命和萬物一樣是可變的。《呂氏春秋》:「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這種可變的規律是可以掌握的,並且能夠有效地用於壽命的延長上,「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這一思想在《左傳》中也有表述:「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由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後之姓,至今為庶」。變化的思想,是對天命觀的一定程度的否定。由於相信人體自然之強弱和壽命之長短是可變的,而人的自為行動(如通過養生術)是促成變的途徑,這就為養生術的廣泛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使人們相信,在人體的健康長壽問題上,也能夠「人定勝天」(《苟子》)。第五、動以養生。「動以養生」的思想,以雜家的《呂氏春秋》為代表。這本書是由秦國呂不韋組織門下客人撰寫的。其中《本生》、《重已》、《責生》、********、《盡數》諸篇,有著系統的養生思想與方法的敘述,是對先秦養生知識的一個概括和總結。《呂氏春秋》對養生的概念有較正確的理解。指出「長壽」的意義並非人本來壽命短要加以延長,而是指善於養生,使人們活完生理機能應有的活動過程,即「盡數」。據《盡數》載:「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呂氏春秋》認為,要長壽就要養生,其方法是「順生」即順應人們生理機能、自然等生活規律;「節慾」即生活要有節制,對於聲色、飲食、起居、衣著之事,都要適度,否則對身體有害;「去害」即要去掉那些對健康有害的因素;「主動」,即運動,這是《呂氏春秋》可貴的養生思想。在《呂氏春秋·盡數》篇中,提出了著名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色亦然..」的論述,從而指出了運動的重要意義;主張靠積極的運動來增進健康,認為「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人賤之也,為其末也」。《盡數》說明靠服藥治病不是維護健康的好辦法,這與《內經》的《治未病》的積極防疾增進健康的可貴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其最可貴之處,則在於它闡明了「生命在於運動」的規律。在先秦時期,「動以養生」的思想逐漸成熟,提出了「勞」和「動」兩方面內容的「動以養生」觀念。「勞」包括「居無求安」(《論語·學而》)、「不妄作勞」(《內經》)和「一張一弛」(《論語》)、「務以自佚(逸)」《呂氏春秋·孟春記》)等諸方面,多屬勞逸結合與勞逸適度的自我調配,還並非有意識的身體鍛煉活動形式。「動」則指有目的的某些身體自我訓練過程。如:《禮記》中所說的「仲夏之月,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的登山遠眺活動;《漢書·藝文志》所說的戰國時人以「引步」(徒手體操)求健身的活動;《內經》所說的「廣步於庭」、「導引」、「按」(按皮肉捷舉手足)等身體操練形式;《莊子》所說的「吹響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都反映了當時已廣泛存在的「動以養生」的實踐活動。到漢代則將它全面總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導引體操套路體系。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導引圖》以及漢末三國時華佗《五禽戲》就是最好的見證。到唐宋乃至明清,更促成了它的全面發展,達到日趨完美、出類拔萃的地步。象形拳、八段錦、十二段錦及逐漸與武術結合的各種習武練功養生的套路形式出現,即為例證。第六、「靜以養生」「靜以養生」的思想,以老子、莊子為代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著有《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深為後世養生家、道家所重視。老子從「虛無、無為」的哲學觀點出發,提出了「恬淡寡慾」、「清靜無為」的養生思想和養生原則。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這些話都強調「致虛」、「守靜」,指出虛、靜是一切事物最根本的狀態,人們應該歸復於生命本源的虛靜狀態。老子的這些思想為後世以靜養生提供了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原則。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養生觀點,進而提出了「靜以養生」的思想。所謂「無視無聽,把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莊子·在宥》。要人們做到「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些思想構成了我國古代養生界主靜派的思想基礎,其對後世的養生家、醫學家,甚至哲學家所採用的修鍊身心的方法產生了影響。莊子提出養生的同時,對追求健康與長生的「導引」「養形」予以完全否定。《莊子·刻意》否定了五種人,其中一種人是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這種觀點顯然是片面的。然而,莊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提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養生原則,主張只有遵循自然法則,才能保持形體的強壯和精神的健全,卻是十分可貴的。「靜以養生」的思想,是在「動以養生」思想形成以後,在養生實踐中派生出來的一個支流。「動以養生」思想萌發於商末和西周,成熟於戰國末期和漢代;而「靜以養生」思想則萌發於戰國後期,成熟於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二者時間相距足有五百至一千年之久。「以靜養生」思想萌發於「勞逸適度」、「張弛相輔」、「不妄作勞」等有關勞逸結合的觀點;到了戰國末期,進而發展出與「動以養生」相對的一派主張,至漢以後才逐漸構成體系。提出了一套關於「養性」、「養神」、「練心」、「內修」、「行氣」、「胎息」等觀點和措施來,形成了「治氣養心之術」。經唐宋兩代而漸具規模,足可以和「動以養生」之術相比美。第七、「養備」、「動時」提出了養生之道的要領是「養」和「動」二字。「養」包括「信醫」(扁鵲《難經》語)即重視醫療保健,「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洒掃沐浴」等衛生保健措施,「不妄作勞」、「善於習動」、「導引之術」、「治氣養心」等身體活動與身體操練以及心理修養方面的健身措施。並指出養與動必須合乎「備」(全面認真)和「時」(適時而不間斷)的標準要求。《荀子》:「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使之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天論》)。《呂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華佗則進而闡明了這一觀點:「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養與動的觀點,構成了養生學的基本宗旨,而動是其核心,養是其基礎,有養無動則不能強身,有動無養則不能持久。第八、「動靜有常」《易傳》是「動靜有常」養生思想的代表。「易傳」是「易經」最古老的註解。在養生方面,提出了一些較為系統而深刻的認識,為後世的養生思想打下了基礎。《易傳》從陰陽五行等角度對精、氣、神、意進行研究,十分重視人的生命運動及其規律。主張「性命雙修」,認為「性」(神)是生命的本質,而「命」(形,即身體)是生命的本源。因此,必須「順性命之理」,「窮理盡性以至命」。所以,我國後來的養生學家多被稱為「養性之學」、「性命之學」、「盡性至命」之學。可見,《易傳》為養生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易傳》從「一陰一陽之謂道」(見《易傳·繫辭上》)出發,肯定了自然界中,存在著陰與陽、動與靜、剛與柔等兩種相反勢力的「相摩」、「相盪」,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主張生命的運動決定於陰陽二氣的動靜聚散。進而提出了著名的、我國體育界常引用的一句(話)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易·乾卦》)。即要人們去效法天地,按自然規律去以動養生,強調「動靜有常」,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概括起來說,古代養生思想,主要分為主動和主靜的兩種思路,主動派、主靜派在相對立中互相促進發展,同時又互相融和,形成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雖然各有側重,但終為一體;這二者的融和與發展,如形意拳、坐功二十四勢等之問世,標誌著中國古代養生術的成熟與全面發展。動靜結合論,及主動與主靜兩個側重面的發展,對中國武術的發展與流派之形成,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從養生術的具體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有兩點結論:第一、長壽思想的產生是養生思想形成的先導;長壽思想是在奴隸社會中後期才開始產生和發展的。養生術和養生思想都產生於其後。第二、養生思想產生於奴隸社會後期,成熟於封建社會初期以後,它是養生術產生的先決條件,養生術是它的實踐產物。管子的養生思想管子(公元前?——公元前645 年),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早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管子的養生思想主要是繼承發展了「易」的「性命之理」,用於上層統治者的延年益壽,為其畢生功業服務,其主要內容如下。1、「為身」管子是一位重事業、重實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非常重視人的聰明才智、道德品質,特別是身體健康。對此他統稱之為「身」,也就是「人格」的意思。他說,人要建功立業,最怕不能把自身搞好,不要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人能搞好自身,建功業於天下,自然會功成名就了。同時也說明了「為身」是「為國」、「為天下」的前提和基礎。管子上述論述,與後人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很接近。但後人所說的「修身」往往是側重於道德、學問的修養,忽視身體健康,管子的「為身」則是把健康長壽放在首要地位。他說:「導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中匡》)這深刻地說明了,管子重視德、智、體的全面發展,而身體是根本;同時也說明了管子是主張用「導血氣」這種養生方法來求得健康長壽的,而求健康長壽同時是為了「長心」、「長德」來提高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修養。管子講「為身」以「長年」,主張要「順天之道」,亦即順其自然之道。我國古代人以血氣為人體的基礎,順天之道以養生,主要就是「導血氣」,這一思想是管子養生思想的主體。2、「順天之道」以養生為身、為國、為天下,可以說是管子養生的指導思想。而「順天之道」以養生,則應是管子養生思想的主體。管子講「順天之道」,即順其自然之道,這種思想出於「易」,與後代老、庄說的「至大順」與「順乎天理」(見《老子六十五章》與《莊子·養生主》)的思想是一致的。(1)精氣凝聚為人,人得精氣以生管子認為人與萬物都是陰陽二氣這種精氣化生的。精氣集聚成人與萬物,而一經聚集成人與物之後,其內涵精氣就逐步消散,精氣散盡,人與物就自然消亡。但這種消亡不是化為烏有,而是精氣遊離復歸於自然,再重新集聚為人與萬物。其所謂鬼神,就是指流行於大自然中變化莫測的精氣,而不是一般意義的迷信之說。對精氣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大自然中的多種物質的統稱,是構成人與萬物的物質基礎。人是精氣化生的,所以養生就必須把養氣放在首位,而養氣主要是蓄養精氣。氣和血是不可分的,氣是血的統帥,血是氣的根本,所以管子才講導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管子講精氣「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說不僅人的肉體是精氣化生的,其智慧、品德也是精氣的顯示,精氣是人整個身心的物質基礎。蓄養精氣不僅可以長年,又可長心、長德,而達到其「為身」的目的。這樣管子就把養生健身與學問道德內涵相通的關係說清楚了,這不僅是他的養生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管子養生思想的哲學基礎。(2)「滋味動靜,生之養也」管子主張「齊滋味而時動靜。」養生要「順天之道」,而飲食營養、適當運動則是人維護生命的第一需要。管子講「齊滋味」,是說食品營養要多樣化不偏食,才最有利於養生。食欲不振、厭惡飲食的人,身體就不會好。飲食營養,應是養衛生命的根本。管子又講「時動靜」對如何順四時定膚色、滋味、音聲、治氣都作了說明,雖然其具體內容看來不盡合理,但動靜順乎陰陽四時則是我國養生學中不可動搖的原則。值得特別提出的是,管子講養生是把滋味動靜聯繫在一起提出的。而且要求滋味動靜都要適當。他說有了飽飯吃的人,特別需要運動,食物才易於消化吸收,營養成分才能遍及全身,而達到「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中匡》)的目的。管子的意思是要人動靜行止均有節度。四時生息不同,必須有所區分,出入生死不同而並存。養生需要物質,不能過於吝惜;但又必須防止養之太過,審取予之適當之。管於這樣要求滋味動靜以養生是有道理的。(3)養生在於治氣養神管子講「順天之道」以養生,講究「滋味動靜」,他認為這是必需的,但並不是高級的養生方術。管子認為高級的養生方術是治氣養神,亦即現存的氣功。管子認為人與萬物都是精氣化生的,精氣是生之主,人存有充足的精氣自然就會健康生存。所以養生要「順天之道」,最重要的是治養精氣。對精氣在《管子》書中論述其洋,但在辭彙用語上並不統一。在他的書中,神、靈、明、智、道、德、一等都是指精氣,或是指精氣的顯示。管子及我國古代聖哲認為精、神、靈都生於陰陽,只是最細微的氣,是物質性的、變化莫測的,明、智也是精氣(或精氣的顯示),道也是精氣,是化生萬物的本然之氣。精氣不斷運動變化,當它相對停留時就會生物,這就是德。道與德不可分,說起來就可以不區別了。在《管子》書中的一,也同樣是精氣。他說的「執一」、「守一」都是要人守住精氣。首先扼要地說明管子上述實質相同的眾多辭彙,對理解管子治氣養神的思想是必需的。管子講治氣養神要「順天之道」,其中心思想是靜虛。靜虛才能不傷害自己。如何才能做到靜虛呢?管子主張首先要靜虛其心,因為心是人體的主宰。我國古代人所說的心,是和腦(元首)相通的,只有心能靜虛,才能耳目聰明、身體健康。為使心神靜虛,他對心提出了一些規律性的認識。他認為心必須安寧,不能過分用智,不能受情慾和物慾支配,注意心理衛生永保心中靜虛,才能健康長壽。特別是不能過度思慮,否則內困五臟,外傷形體而危及生命。為此管子還提出「節五欲,去二凶」的方法。即節制耳、目、口、鼻、心之欲,去喜怒之二凶,這都是為了使心神靜虛不亂而說的。靜虛是養神之本,也是治氣之本。而精、神、靈、明、智、道、德、一都是指精氣或精氣的顯示,所以養神本身也就是養氣。治氣養神必須使心靜虛,這樣精氣自然就會集聚於心中。因而心靜無欲,就會虛凈,通於全身,自然會健康長壽。這就是治氣養神,達到最高水平的人了。管子講養生要「順天之道」,一方面講「滋味動靜」,一方面強調治氣養神。他絕不單一主動或主靜。而是從生命的自然需要出發的,養衛生命所必需的。而養生又不是單純的為養生而養生,而是為了身心全面健康,進一步為治國平天下服務。這就是管子養生思想的基本內容。老莊學派的養生思想我國俗稱的老莊學派,系指以《老子》(又稱《道德經》)和《莊子》兩書為理論指導的學派。《老子》的作者,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由於他一生中重視養生,所以成為我國古代的壽星。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莊子》(又稱《南華經》)的作者公庥為莊周及其門人,他繼承了老子的宇宙觀和養生思想。老、庄的養生觀的基本特徵是一切都想得開,以生死為朝暮,視榮辱得失如一。從人生哲學來講,這是一種消極的出世思想;然而,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卻是一種樂觀主義,對後世養生有很大的影響。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1)順應自然老子認為,人體的生理功能與自然界的變化休戚相關,所以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長生。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思是說,人要以地為依據,地要以天為依據,天要以「道」為依據,「道」要以自然為依據。也就是說,人體適應自然,仿效自然,只要人的生活能合乎自然規律,自然能長而久,人也能長生。順應自然是老莊學派養生的思想基礎。所謂順應自然,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是說人和動植物的生命的長短,都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由人的秉賦和動植物的性能所決定的,並非人的力量所能改變的;其二,是說人的養生必須順乎自然的本性,不可不適當地加入人為之力。莊子也告誡人們,養生必須適應人和動植物的本性,不可加以摧殘。祖國醫學就是根據老莊學派「順應自然」的思想,逐漸形成和發展為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和人與自然相適應的學說。(2)身心兼顧身心兼顧是老莊學派養生思想的核心。為了說明養身和養心不可偏廢,必須兩者兼顧,莊子還列舉了兩個故事加以闡明。一是單豹隱居行善,與世無爭,這是內心修養,可是卻死於餓虎之口;二是張毅每過高門懸掛的竹簾之下,總是疾趨而過,以防竹簾下墜受傷,這是對身體的保養,可是卻又死於內疾。莊子運用這兩個生動淺顯的故事,說明如果養身與養心不能全面兼顧的話,就猶如牧羊不鞭於後的效果一樣,告誡人們養身和養心兩個方面均不可偏廢。老子在《道德經》中亦有一段論述說,為什麼人不能都長壽呢?那是因為有的人認為過度地營養身體,過奢侈生活,就可以長壽。其實,追求這種保養,還是造成短命或夭折的原因。而真正善於養生的人,主要是採取謹慎小心,迴避禍害的態度。所以走路遇到( 為古代一種有角的猛獸)和虎可以迴避,上陣打仗也受不到兵刃的傷害。不去與虎爭路奪利無處用其角,虎也無處用其爪了;不忘乎一切地去殺傷別人,別人也就找不到下毒手的空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把自己置之於死地。老子這段話前面是告訴人們要重視養心,後面是提醒人們要注意養身,身心兼顧才能健康長壽。(3)清心寡欲《老子》認為,人要健康長壽,就要清心寡欲,節制嗜欲。他說: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因此,他主張:「少私寡慾。」往後的許多養生家在養生方面所提倡的恬淡虛無,修身養性,為此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可以說就是老子這種思想的具體化。同時,老子和莊子在養生方面都提倡寵辱不驚,超然物外。老子說:一般人受到榮寵和辱沒都會心神不安,把失掉名利看成失掉自己本身一樣的大患。其實,別人對你寵愛,也是對你的辱沒,因為他對你表示寵愛時,總是他在上,你在下,是他加恩於你,如果一個人甘居這種地位,那麼得到寵愛必會心神不安,失掉寵愛也會心神不安,這就是寵辱若驚。我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為太看重身外的名利榮寵了。如果我對待這些身外之物就象「無身」一樣,同它毫無關係,又有什麼大患可言呢?這就是患大患若身的意思。莊子也勸告人們不要把世俗的讚揚與非議看作是光榮與恥辱,而應當內心有自己的主見。《秋水篇》說:莊子釣於濮水,楚王派大夫二人,請莊子去做官,莊子也持釣不顧,表示願做曳尾龜。由於莊子具有清心寡欲、超然物外的思想,所以,什麼榮寵患辱,他都毫不在意,這樣可以避免「積憂成疾」,對健康長壽無疑是頗有裨益的。(4)生死齊觀莊子曾引老子的話說生死,終始是循環往複的,它既沒有開端,也看不到盡頭。「死亡將至」的憂慮,往往是老年人最大的心理障礙。莊子認為要消除這一障礙,就應當樹立超脫的生死觀。他把「死生」與「夜旦之常」、「物之情」聯繫在一起,強調生死現象是一種自然現象,他告誡人們,生與死就象晝夜交替的永恆現象一樣不可避免,是人力所無法干預的。莊子把那些既不戀生,也不懼死的人稱之為值得尊敬的「真人」,奉勸人們要樂觀地看待年少與年老,樂觀地看待生命的開始與終結。為了說明這個觀點,莊子還編了一個故事:有三個好朋友,名叫子桑戶、孟子為、子琴張。有一天子桑戶死了,孔子聞訊派學生子貢前往助理喪事。子貢去了一看,只見死者的兩個知心朋友,一個在彈琴,一個在編唱輓歌,臉上沒有什麼悲戚和傷感。子貢禁不住上前問道:「你們面對著死屍歌唱,這符合禮儀嗎?」二人笑著回答說:「你這種人怎麼知道禮儀的真意呢?」子貢回來把這件事給孔子說了,孔子感嘆道:「我和你應該尊敬他們這種超塵脫俗的人士啊!」這個故事表明,莊子是十分推崇超脫的生死觀的。老莊學派的養生思想,其內容極其豐富,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性,老莊學派的養生思想中也摻雜了許多消極和糟粕的東西,我們應該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和一分為二的態度去進行分析研究,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導引行氣術的興起「養生」在我國古代又稱為「攝生」,所謂「攝」,即有「保養」之意。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善攝生者」的論述。養生的理論和方法也叫做「養生術」。或曰「養生之道」。最早的,最典型且流行、實用的養生術,主要是導引、行氣術。關於我國養生活動的最早記載,應當首推古老的甲骨文。在現存的甲骨文中已發現有許多關於調理生活、衛生保健和預防疾病等方面的記載。至於我國養生術的起源問題,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是「創自黃岐」,相傳廣成子曾把「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無為爾識,允執厥中」的十六字真言寫在蕉葉上授予黃帝。也有的人經研究認為是釋教或道教的主張。其實,早在我國尚處於原始氏族社會時,各種形式的養生術已十分盛行。最早的「消腫舞」即是一種用於治病的導引養生術,在唐虞時代就很流行。《素問·移精變氣》記載:「往古之人居禽獸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呂氏春秋·古樂》也說:「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從這些古代文獻中不難看出,遠在氏族社會,我們的祖先已經採用運動肢體的方法來適應自然、養生保健、防治疾病了。《素問·導治方宜論》中指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故導引按者亦從中央出也。所謂「導引」,就是搖動筋骨、動肢節,是一種身體運動;「按」即抑按皮肉的意思;「」就是指捷舉手足的動作。後來,這種以肢體運動為主的導引術又和呼吸運動相結合,因而為我國傳統養生術的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莊子·刻意篇》記載:「吹響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已經考證,彭祖姓篯,名鏗,生於殷代,是人們理想中的長壽老人。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在《彭祖傳》中說:彭祖「常閉氣內息,從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行言笑。其體中或瘦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心存其體,頭面九竅、五臟四肢,至於毛髮,皆令其至。覺其氣運行體中,故於鼻口中達十指末。尋即體和。」葛洪在《彭祖傳》中對彭祖的養生術說得非常具體,就猶似當今的氣功、保健按摩等健身術。由此可見,我們今天所流行的傳統養生術,諸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保健按摩等,都是由彭祖的導引術演變而來的。在商周時期興起的長期思想的基礎上,至春秋戰國時代,已有專門從事養生的方士,並形成了專門的動作術語與方法,成為追求長壽的煉養手段。「行氣」一詞始見於《左傳·昭公九年》:味以行氣,氣以實志..在戰國初年,有一個呈十二面柱形的玉佩,刻著四十五個篆字,已對「行氣」的路線進行了詳細地描述,叫《行氣玉佩銘》,經郭沫若考釋,原文如下:「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機舂在上,地機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郭沫若對這段銘文作了銓釋:「吸入深入則多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這段行氣理論使我們看到,即扼要指出了古代導引行氣的全過程又與歷代練功家所說的「以意領氣」、「氣沉丹田」、「停閉意守」等練功方法基本一致。由此可見,戰國時期我國導引氣功術的確已很流行,並已發展到較成熟的階段。戰國時期是我國傳統養生術全面興起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殷商時期,人們把上帝看作是萬物的主宰,到了西周,又把主宰一切的上帝稱之為天,把天的意志稱之為「天命」。由於天命思想的束縛,人們把國家的興亡、四時的更替、人的壽夭福禍等等,都認為是天的意志。所以,儘管《尚書·洪範》記載了殷末周初人們對健康長壽的嚮往,然而始終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養生思想和方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以及一大批從奴隸制枷鎖下解脫出來的農民對「生」表現了強烈的追求。而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們,站在時代的前列,在總結和批判前人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猛烈地抨擊「天命論」的思想,公然宣稱天是無意志的自然物;人類的吉凶、禍福、貧富、病全,都不是天的意志。如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卿,《荀子天論篇》中就指出:「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使之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其大意是說,如果養生的方法完備,而又經常進行身體活動,就是天老爺也不能使之生病。然而,忽略養生,而又缺乏身體活動的話,就是老天爺也不能使之安全。荀卿所主張的這種用人事來代替天意,用人力與自然界作鬥爭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不僅為當時新興的地主階級在確立和鞏固封建專制統治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而且也為我國傳統養生術的全面興起提供了思想基礎。其二、由於戰國時期是「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期,各種學術思想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各種養生理論和養生方法也風行一時,因而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養生術的內容。譬如,《左傳》記載了房室起居與養生的關係,並對四時、五節、六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作了詳盡的論述,進而提出了適應自然氣候變化,調攝飲食起居,以及節制房事等養生主張。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歸真返樸」、「清靜無為」的養生理論,以及他所奉行的導引、吐納等練身方法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管子》認為「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提倡益氣保精的養生方法。而呂不韋則認為精、氣、神與形體的統一是生命的根本。因而主張注重對精神的保養。他在《呂氏春秋·盡數篇》中指出:「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先秦諸子從各個不同角度闡述了各自的養生理論和方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養生術,加之他們之間還有許多不同觀點的爭鳴,對活躍學術氣氛,提高學術水平而作出了可喜的貢獻。比如,老莊學派認為以「靜」養神可以長生,呂不韋提出了養生貴在於動的主張,他在《呂氏春秋》中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竭力主張通過運動來宣通血脈,以此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而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的繼承人則推崇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孔子家語》中說:「若夫智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夫。」成書於戰國末期的《黃帝內經》,是集先秦醫療及養生經驗大成之巨著,具有極為豐富的養生思想。該書對人體的生長發育過程的生理、病理現象,進行詳盡的觀察與概括的論述;並對生命的本質和起源進行了科學的探索,闡明了人體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確立了整體觀念,陰陽平衡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強調要適應四時陰陽,調理飲食起居以保存精氣的養生原則。《黃帝內經》的問世,對推動我國的養生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此,我國的養生術便沿著《黃帝內經》所確立的規範不斷地向前發展,並逐漸形成了道家、儒家、醫家、佛家等養生學派。秦漢三國時期導引養生術的規範化秦漢三國是我國養生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先秦諸子對養生實踐總結、歸納的基礎上,經秦漢三國時期的融合,奠定了我國古代養生的理論基礎。在長期實踐中,醫道、壽道、仙道煉養術都有了較大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不同的煉養體系,奠定了我國古代煉養術的基本模式。從此,導引養生術日趨規範。養生思想的發展1、《准南子》形神二元論的養生觀《准南子》一書是西漢中期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與方士集體編寫而成的。它以道家學說為主,結合儒、法、陰陽五行學說自成體系。其養生觀點,主要反映了道家與方士的思想。《淮南子》是形神二元論的養生觀。它說:「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意思是說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精神是起支配作用的。「靜漠恬淡,所以養性也」;「形勞而不休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見《俶真訓》),指出養生最要緊的是「靜漠恬淡,切勿過度勞形操神。」顯然,這使老子「無為而無不為」和莊子「清靜無為」思想在養生問題得以引伸和運用。2、桓譚、王充無神論的養生觀桓譚、王充都是東漢著名的無神論傳統的奠基人。桓譚(公元前23—公元56)認為養生可以延年,但有一定的限度,更不能長生不死。它反映了一種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從而對當時流行的讖緯神學進行了有力的抨擊。王充(公元27—97)則通過淺顯哲理深邃的論證,如在《論衡·論死》中說:「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對當時社會上神仙方士所宣揚的靈魂不滅論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從而使王充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戰鬥的無神論傳統的奠基人。此外,東漢末葉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學家華佗動以養身的導引思想,在這一時期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此內容在後面進行專門論述。導引術的發展1、導引專著的出現導引在漢代有較大的發展。1973 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 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批醫書,其中《卻穀食氣》和《導引圖》的發現,為我(國)們進一步了解漢代及漢以前的導引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長約1 米、寬0.3 米的帛上的《導引圖》,引起了醫學史界和體育史界的極大興趣和重視。《導引圖》彩繪有四十四個各種人物的不同導引動作,圖側並有文字說明,是迄今我國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導引圖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圖譜。每個圖象為獨立的導引姿勢,上下共四排,每排十一個。從導引圖中可看到,有人從事呼吸運動,有人在做肢體運動。進行肢體運動的人,除個別採用蹲、跪姿勢外,其餘全部是站立姿勢,並注意了站位的方向性。導引者有的徒手,有的手持簡單器械。總之,同先秦導引術勢相比,西漢初年導引術發展較快,術勢大量增加,重視動作幅度,以及導引與行氣相互滲透與交融,標誌著以療疾治病的單勢導引術已趨於成熟。2、東漢名醫華佗在總結前人導引術成就的基礎上,經過自身的實踐,創編了一個套勢相承的「五禽戲」,從而開創了導引術套路術式的先河。「五禽戲」把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代表性動作,按照鍛煉身體的要求進行編排,形成了動作互相銜接的五套運動健身術。據考證,「五禽戲」動作中的氣功外動,是按祖國醫學五行「相生」的規律,即肺金(鹿)→腎水(熊)→肝木(虎)→心火(鳥)→脾土(猿)的次序發出的,因而經常練習「五禽戲」,對健身強體,延年益壽有良好的功效。正因為「五禽戲」煉身的效果顯著,所以自華佗創編「五禽戲」以來,一直能夠在民間廣為流傳,經久不衰。華佗(公元141—208)名旉,字元化,東漢末年沛國譙郡(今安徽毫縣)人,他精於醫術,擅長外科手術。在養生方面,「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後漢書·方術列傳》。華佗重視運動對健康長壽和導引養生方面的作用。他(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三國志·華佗傳》。這種明確而具體的導引理論,是對先秦「動以養生」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發展。華佗在《莊子》「熊經鳥伸」和《准南子》「六禽戲」的基礎上創編了以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活動形態的五禽戲。他對其弟子說:「吾有一術,名曰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實踐證明,五禽戲也確能健身益壽。華佗的弟子吳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華佗的另一個弟子樊阿練了以後,活了一百多歲,仍然頭髮烏黑,精神健旺。華佗「五禽戲」的出現,在推動我國導引發展上有重要作用,後世成套導引動作的產生,很多都與「五禽戲」有關。對武術的發展,特別是對某些象形拳的創編,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華佗「五禽戲」的具體動作,早已失傳。惟南朝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所輯的「五禽戲」為現有所見的最早的術勢,是我們研究華佗《五禽戲》重要的文獻依據。原文如下:「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躑(擲),卻二躑(擲),長引腰,側腳(乍卻),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伸左右(左右伸)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也,舉頭,左擗(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鉤卻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用(鼓)力,各(右)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趾(距)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五禽戲」有五種類型的動作,作用各不相同。經常練虎戲可以增長氣力,精力旺盛;練鹿戲能固腰腎,增強行走能力;練熊戲能使脾胃功能增強,且能壯健力量;練猿戲能靈活腦筋,增強記憶,發展靈敏性,開闊胸襟;練鳥戲能加強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遠在巫醫盛行的古代,華佗就能提出以預防疾病為主的理論,創編成套的保健導引動作,是十分可貴的。華佗「五禽戲」的創編,反映了東漢末期導引養生術的進一步發展,它突破了「導引圖」單勢導引的局限,表現為成套導引術,並突破了「導引圖」單一療疾手段的局限,其功能發展為「兼利蹄足,具有強身健體,消除疲勞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秦漢時期導引術有了大發展並日趨規範。行氣術及理論的發展1、行氣術的發展秦漢以來,行氣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具體體現在,在這一時期,行氣術已經形成了兩個主要的派別。一派承老莊抱神守一行氣法,或叫守一行氣法。強調以守一修性,以「內氣」養性。通過意念固守身體某一部位,返觀內照,凝神入穴,從而達到以神養炁,以炁養神的目的。另一派則源於「行氣銘」後世稱之為「周天行氣法」。這種功法重視行氣路線的規定,一呼一吸為一循環是其基本特徵。《申鑒·俗嫌》在介紹行氣法時說:「善治氣者,由禹之治水也。..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回氣也。..故道者,常致於關,是謂要求。上面提到的「關」,即後來人們所說的「丹田」。「致氣於關」,即氣沉丹田之謂。2、行氣理論的發展秦漢時期,行氣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其體現在開始用陰陽五行思想與「精、氣、神」原理闡釋行氣理論,改變了「行氣有術」而「無學」的狀況。《太平經》以「順天地、法陰陽」為主旨確立了煉養「精、氣、神」三合為一的基本原理。在這樣的基礎上,東漢人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構成了「行氣」理論體系。《周易參同契》是魏伯陽對秦漢時期方仙道的揚棄,它以《周易》陰陽運動原理為骨架,以「黃老」精氣學說為內核,借用丹鼎爐火等術語,企圖構築行氣煉養術的理論模式。其主旨可以說在於闡釋修鍊「精、氣、神」的內丹術。(因此)可以說,它的產生,是對秦漢方仙道發展的小結,改變了神仙方士「有術而無學」的狀況,其理論體系奠定了後世內丹術的理論基礎。魏晉時期養生體育的哲理化魏晉時期社會思想的顯著特點就是玄學、道教、佛教的興起和發展。玄、道、佛的興盛助長了導引養生的發展,以致於兩晉南北朝成為導引養生髮展的重要時期。魏晉南北朝的養生思想和養生方法在前代養生髮展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初成體系。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到這時達到興盛。而魏晉南北朝由於社會動蕩不安,等級森嚴的政治制度使許多仕途無望的庶族地主崇尚清談,以怪誕的生活方式消極地反抗現實,形成了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玄學,鼓吹虛無寂靜,動中求靜,同道家思想相似。魏晉南北朝的養生也因玄學、儒學、佛教的參與,形成了以人生、生命、形神為中心的議題,重新對人的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進行深刻的反思。這一時期的養生思想和養生方法一反漢代的讖緯神學的迷信,追求個體的獨立,因此養生思想和養生方法都極為豐富,出現了象嵇康、葛洪、陶弘景等著名的養生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時期的養生思想多是良莠混雜,金丹大葯、成仙之學也盛極一時。而處於南北朝末期的北齊人顏之推,不為玄虛不經的神仙之道所蠱惑,獨闢蹊徑,提出了自己一套毫無神學色彩的養生觀,確立了他在養生史上的地位。以顏之推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顏之推字介,北齊文學家,琅琊臨沂人。博覽群書,「聰穎機悟,博識有才辯,工尺牘,應對閑明」。先仕梁元帝,後投奔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平原太守;齊亡後入北周,為御史上士(見《北齊書》)。所著《顏氏家訓》二十篇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顏之推的養生觀點和理論,其中《養生》篇專論養生,反映了他以儒家傳統思想為立身治家之道的觀點,是較有價值的養生遺籍。1、魏晉南北朝是門閥士族地主專政時期。士族地主階級腐朽墮落,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興盛以及儒學的流行,成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徵。玄學實際上是以老莊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為核心,「清談」作為玄學的一種表現形式風靡一時。佛教宣揚「靈魂不死」、「三世輪迴」、「因果報應」等。儒、道、佛都不同程度地對養生領域產生影響,使當時的養生論大多帶有玄虛、荒誕的色彩,這種神玄虛無的境界很適合當時統治者和上流社會追求驕奢淫逸和長生不老的生活心理。相比之下顏之推並不附和於玄學和清談,明確表示「虛談非其所好」(《北齊書》)。顏之推從儒家正統思想的角度去看待佛教,把佛教釋義「五禁」與儒教「無常」加以對應(《歸心》),對於那些神秘莫測的虛妄說教並不推崇。正是基於這種思想認識,顏之推把其養生觀的立足點建立在現實之上,主張從現實出發去達到養生的目的,所以顏之推的養生觀就獲得了自己的合理內核。他對當時士大夫的腐朽生活方式和「不能被甲執兵,以衛社稷」的士大夫極為不屑,斥之為「飯囊酒瓮」。希望通過基於現實的養生來達到健體長壽的目的,而不主張淫靡苟生。2、我國神仙方術淵源已遠,可上溯到戰國時期。傳至魏晉南北朝,當時的社會風氣使許多人醉心於神仙之術中,所以金丹大葯、練丹服食盛極一時。尤其是玄學和佛教的彼此滲透,道教和儒義的相互影響,使得神仙之術成為當時科學技術水平低下,社會風氣靡廢狀況下最為時髦的東西而為人們所熱衷。這種具有極大誘惑力和欺騙性的求仙之道,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在神仙之術風盛、金丹大葯日重的情況下,顏之推則能透過虛無飄渺的神仙幻景和紫霧蒸騰的煉坊迷煙,去尋求無神的養生思想和方法,而不被世俗的潮流所挾迫,對神仙之術大膽置疑,著力批判。這種勇敢精神是值得稱道的,使其養生思想融進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閃光因素。他認為成仙之道難以全信,指出象嵇康、葛洪等人所描述的求仙之道根本不可能存在,只不過是「屠龍之技」。而且即使這種「仙術」得以靈驗,「縱使得仙,終當有死」,尚「不能出世」,那種神仙之術於現實之人又有何意義和價值呢?這種大膽地發難,表明顏之推對養生問題的認識是同養生求仙思想對立的,它從根本上動搖了虛妄仙術的地位,從而把養生的根基重新挪回到現實中來。顏之推的這種無神論觀點,使他從現實中找到了有力的武器去回擊神仙之術尤其是「金丹大葯」之類的荒謬和誕誤。3、從現實出發和從實效著眼去探索養生之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狀況恣肆了當時以傲嘯山林、尋仙求神、崇尚虛無超脫的不正風氣,使當時養生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虛妄而脫離現實的糟粕掩蓋其精華的部分。然而顏之推在這一點上是比較明智的。顏之推的養生觀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認為無「身」則無以養「生」。他說:「夫養生者,先須慮禍,全身保性」(《養生》)。並以張毅、單豹、嵇康、石崇為例,說明養生必須有身為現實基礎,離開本身就談不上養生。這些認識同道家的神仙養生思想是有區別的,是神形觀在認識上的一種進步。顏之推的養生思想建立在現實生活基礎上,因而他對養生方法的抉擇和臧否也就近乎於實際。他反對濫服金丹大葯,認為要達到養生之目的,應該重視保健衛生,注意調養,養成良好的起居、衣食等日常生活習慣,適當注意藥物調護,才能健康長壽。從講求實效著眼,顏之推對當時流行的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它。葛洪所記的「牢齒之法」,他也因其切實可行而採納:「早朝建齒三百下為良」(《養生》)。顏之推還能較正確地認識當時一些娛樂活動與身體的關係。譬如當時圍棋盛行,社會上出現一種嗜弈終日的不良風氣。顏之推認為圍棋頗為雅戲,但應適可而止,「不可常也」,否則「令人耽憒,廢喪實多」。象投壺、彈棋之類,亦「消愁釋憒,時可為之」。他也提倡弓矢之利,但反對那種「揖讓升降」、「防禦寇難」的「弱弓長箭」(《終制》)。這些觀點,多少從另一角度反映了顏之推養生觀的實效性。4、顏之推曾先後出仕梁和北齊、北周。他身為命官,必然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變遷有聯繫。作為魏晉南北朝這個儒、道、佛思想充斥社會的歷史時期,顏之推的思想是不可能超脫現實的。他的思想觀念是以儒家傳統為本,因而養生觀也是以儒家傳統思想為基礎。顏之推「世以儒雅為業」(《誡兵》),所以貫穿《顏氏家訓》的宗旨無非是維護封建統治,教育子女盡忠守仁,忠君報國。這些觀點在養生價值的認識上已經把養生和儒家道德觀念聯繫起來,為維護儒家傳統道德倫理而養生,以養生為手段為封建統治階級「訓子」,這就使他的養生觀明顯地表露出濃厚的政治實用色彩。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能在當時神仙之學盛行的情況下提出沒有神學色彩的養生觀已屬不易。充分發掘他養生觀中的積極因素,對研究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養生術是有重要價值的。玄學對導引養生的影響所謂玄學,就是玄虛之學,或稱「清談」。它是一種儒道雜揉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玄學對人生生命在鼓吹即時行樂、糟賤身體的背後,卻深藏著對人生、生命的強烈追求和留戀。因此,玄學家們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養生主張,對導引養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嵇康。嵇康(223—262),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玄學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道家的養生學說並有所發展。著有《養生論》、《答難養生論》和《宅無吉凶攝生論》等養生專論文章。嵇康所處的社會時代是魏晉禪代,戰亂頻仍,民生凋弊,司馬集團倒行逆施,把名教否定的一面完全暴露出來,社會環境奢侈,浮華成風尚,居上者昏庸荒謬,很少考慮人們的安危禍福,整個社會充滿著荒謬、虛偽、貪慾。正因「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社會現實,嵇康把這一現實轉化為自己的苦難和深刻認識,並把解決這一苦難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具有鮮明的社會憂患意識。他認為造成這一苦難的淵源是異化的倫理綱常即「假」名教。「假」名教只會使人背離自然屬性,陷入無窮的貪慾之中,他認為:滋味、醴醪、芳香、喜怒、思慮、哀樂乃養生之大礙,也正因為此造成當時社會普遍的「嗜欲」和「逐名」。他認為人應該「感物而動,應事而作」。而沉醉酒色、醴醪之中,花天酒地的生活習性與人類延年的要求已達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有鑒於此,他認為只有「修性服食、恬淡無欲」,「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才能達到「與自然齊光」的養生境界。這在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社會,嵇康的養生觀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刺激了封建統治階層已經沉迷的靈魂。雖然他想用養生思想來改造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幼稚的,但他積極地與統治階級絕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卻在他的養生思想中得到明確的反映,映射出他的養生思想深刻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1、「智上於恬,性足於和」這是嵇康養生觀的核心,他從道家的觀點出發,對現實的感受,從人的存在論層面上挑明了「嗜欲」與「長壽」的對立關係,並建立起長壽觀的理論基點,而這一基點與統治階級的長壽觀是相離的。他認為人有「性動之欲」和「智用之欲」。性動之欲是人一種生理的本能需要「口之於甘苦,身置於痛癢,感物而動,應事而作,不須學而後能,不能借而後有,此必須之理,吾所不易也。」「智用之欲」則是以「智」逐欲,乃身枯之禍害,「神馳於利害之端,心鶩倦榮辱之途」。毫無疑問,這是對社會鬥爭中倦而不已的「智用之欲」加以否定。我們從嵇康的養生「五難」中可以看出「疾智」對人類長壽的危害,從而得出人類要延年則須使智上於恬,性足於和。2、「形神相關,表裡俱濟」形神關係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史上爭論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討論始於管子著作。《管子·內業》篇,雖未標舉形神問題,但提出了人的精神和形體來自天和地。嵇康繼承了前人的論述提出了「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的形神關係說,他認為兩者應「相親」而不是相互間的割裂。他把精神比喻作國君,形體猶如國家,國君主宰國家,而國家反作用於國君。嵇康的「形神相親」說辯證地說明了這兩者的關係,發展了養生學說。3、「慎眾險於未兆」嵇康的養生觀著重提到了防微杜漸的重要性,他認為世上的人之所以不善養生是普遍認為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從而輕視它。他用淺顯的事例說明生命機理的容易喪失,一次輕微的錯誤也會危及生命。不引起注意的小疾不斷積聚,使人的生理機能加速衰老。嵇康對當時人們普遍所持的生活觀深感憂患,勸告人們不要「害成於微而救於著」。不要象桓侯那樣「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而應該「慎眾險於未兆。」還沒有出現病狀以前就予以小心應付,「慎微如著」也就是要以預防為主。4、「恆養」、「服食」、「清泰寡慾」三者俱濟達到養生之目標,並非一日之功,他指出一些人「勞而未驗,志以厭蓑」是達不到養生目的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代價的過程。也只有長期才能體驗到,才能識別。想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途」,則必然會「意速而事遲」,前功盡棄。有了「恆養」的決心,輔之於「上藥」,「上藥」可養命。還須堅持「節慾」,「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只有恆養服藥,節慾三者相輔而成,才能達到「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生存」的境地。嵇康的養生思想立足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所以他的思想一開始就具有激烈的批判性和鬥爭性,從側面反映他的政治思想的養生觀也無疑是對統治階層養生觀的徹底否定,肯定「人性無為」,這是研究嵇康養生思想的焦點。其次他的養生思想中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當時「思不出位」的養生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對後世養生思想的解放具有推動作用。再次他的養生理論是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繼承,有所發展、充實,豐富了我國古代養生學說。道教對養生導引的影響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的巫術。然而,早期道教的真正建立,則在東漢時期。此一時期,一些神仙方士在佛教的啟示下,把神仙方術與黃老思想中一些神秘的言詞結合起來而創造了道教。因此,早期道教的前身是「黃老道」。東漢順帝年間(公元126年—144 年),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後稱天師道)標誌著早期道教的建立,他們信奉的主要經典是《老子五千文》和《太平經》。道教是一種以生為樂,重生惡死,甚至追求長生不死的宗教。兩晉之間的葛洪和齊梁之間的陶弘景,在繼承和發展早期道教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方術方面都不遺餘力,成為中國道教理論的奠基者以及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養生領域最有影響的人物。他們的神仙方術,除了提倡服食金丹以外,也致力於導引行氣術的研究和整理,使兩晉南北朝成為我國古代導引行氣術發展的重要時期,並對隋唐導引行氣術的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1、葛洪的養生思想及導引行氣術葛洪(公元 284—364 年)字雅川,自號抱朴子,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他的著作很多,除《抱朴子》外,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神仙傳》及《隱逸傳》各十卷,又曾託名漢劉歆撰的《西京雜記》二卷。其中《抱朴子內篇》二十卷,集中反映了葛洪的神仙思想,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統化、理論化,從而為神仙道教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作為戰國以來神仙理論和神仙方術之集大成者,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詳細地論證了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方法,鼓吹服食金丹,以致給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及隋唐時期的養生事業帶來消極影響。但是,作為醫學家的葛洪,在堅持「消未起之患,治未福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地真》)的可貴思想指導下,論述了大量的十分有價值的養生思想和養生方法,一直受到後人的重視和研究。(1)葛洪的養生思想首先,葛洪主張「籍眾術之共成長生」(《微旨》),即強調「眾術兼修」以養形。他在分析和研究不同流派的方術後指出:「養生之盡理者,即將服神葯,又行氣不解,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患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見《雜應》)。充分體現了「籍眾術之共成長生」的思想。其次,葛洪繼承了《太平經》的「守一」理論,及引用《仙經》「服丹守一,與天相畢」的「至道要言」,主張志神守一,養神煉心。他認為「志神守一」,首先必須排除干擾,除欲去害。因此他在《至理》一文中指出:「遏欲視之目,遣損明之色,杜思音之耳,遠亂聽之聲。..遣歡戚之邪情,處得失之榮辱,割厚生之腊毒,謐多言於拒機。」然後,專註一處,「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絳宮金厥中丹田也,或在人兩眉間,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也」(《地真》)。即要守上、中、下三丹田之神。這樣,才能達到神將守形,從而達到長生的目的。最後,葛洪提出養生應以不損不傷,「以不傷為本」的養生思想,他十分注意防止和克服損傷身體的各種因素,認為「傷損薄則易養,易養故得仙也」(《極言》)。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的防「傷」的措施和方法:「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同上)等等。葛洪認為:「治身養性,務謹共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傷。凡聚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至億也」(同上)。充分體現了葛洪不損不傷,「以不傷為本」的養生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和繼承。(2)葛洪的行氣理論和方法葛洪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人賴氣以生。(這種思想)他在《至理》中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他的這種思想與早期道教理論中對「氣」的認識可謂一脈相承。進而,葛洪提出了他認為最重要的行氣方法——胎息法。他說:「行氣有數法焉。..其大要者息而已」(《釋滯》),所謂:「胎息」,就是「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中」(同上)。具體方法是:「鼻中行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及引文,皆不欲令已耳聞其出入之聲,常令人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干,至干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同上)。葛洪還對「胎息」的時間進行了論述,認為:「當以生之時,勿以死之時,..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其從半夜以至日中六時為止;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死之時,行氣無益也」(同上)。並進一步指出,在行氣時應注意:「不欲多食及食生菜服鮮之物,令人氣強難閉。又禁恚怒,多恚怒則氣亂,即不得謚或令人發欬,故尠有能為者也」(同上)。另外,葛洪又提出:「行氣..又宜知房中之術。所以爾者,不知陰陽之術,屢為勞損,則行氣難宣也」(《至理》)。可見,葛洪的行氣術和行氣理論是十分全面的。(3)葛洪的導引理論和導引術葛洪繼承和發展了前人導引養生的理論和方法。他本著「宣動榮衛」、「療未患之病」、「通不和之氣」的目的,十分重視和強調導引。如葛洪《雜應》篇中記載:「養生之盡理者,..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氣血),使無輟閡」。又在《抱朴子·別旨》中進一步指出:「夫導引來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官血凝。實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矣」。葛洪的導引方法,不拘泥於傳統的導引術勢,「不在於立名眾物」,「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思,皆導引也」。(見《抱朴子·別旨》),導引的時間,也主張「不必每晨為之,但覺身有不理則行之」(同上)。可見,葛洪的導引方法大大突破和擴展了傳統的導引術勢,簡單易行,利於普及和發展。2、陶弘景的養生思想和養生術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士,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醫學家,道教思想家。其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並雜有儒家和佛教的觀點。著有《本草經集注》、《陶氏效驗方》等醫書,並撰《養性延命錄》和《導引養生圖》一卷等養生專著。其中《養性延命錄》輯錄了「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但有益於養生,凡無損於後患諸術的養生理論和方法,保存了大量古代導引資料。在《養性延命錄》中,陶弘景提出了被後人稱之為「六字吐氣法」的服氣法,即它巧妙地利用吹、呼、噓、呵、啼、呬六字發音的不同口型,牽動不同臟腑經絡,使之氣血暢通,祛病強身。這種吐氣法,深受後人重視,把它總結成口訣,廣為流傳。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還介紹了大量的成套的動功,如導引七勢、按摩八法、肢體運動八勢等。這些運動包括啄齒、漱唾咽津、握固、按摩和肢體運動。另外,他還輯錄了華佗的「五禽戲訣」。這是現存最早的關於華佗「五禽戲」動作的文字說明。總之,《養性延命錄》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對導引資料進行系統整理的專著,對後世研究養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佛教對於導引養生的影響公元前六至五世紀時,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創立佛教,漢代「絲綢之路」打通之後,逐漸傳入我國。在南朝梁武帝時,天竺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創立了禪宗。禪意為坐禪靜慮,靜坐修性。其方法大體與我國的「養氣」、「養神」法相似,並適合封建(貴族)士大夫的口味,因此,此法在當時很快地流傳開來。佛家在養生方面,側重「見性」,輕「修命」,提倡清靜養性,並形成了一套獨自的養生理論。尤其是「禪宗」一派,創所謂「大乘」教理,竭力宣揚清靜養性的觀點,至使佛家見長於靜功,而忽略動功。在運動養生方面,佛家偏於柔化,外功配合均以柔和動作為主,按摩亦運用揉法,《易筋經》以揉腹之法為最常用,而且一直沿傳至今。總之,玄學、道教、佛教三家對我國魏(國)晉時期導引養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隋唐時期導引養生的健康發展隋唐時期的養生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養生術特別是醫用導引術與道教煉養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表現出儒、釋、道、醫相互滲透發展的趨勢。這一時期,有不少醫學著作問世,最著名的有三部:一是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二是孫思邈的《千金方》;三是王燾的《外台秘要》。這三部著作都從防病治病的需要出發,輯錄了許多導引、行氣、按摩的具體方法,反映了這一時期養生事業的發展。巢元方的宣導法巢元方是隋代的太醫博士,撰有《諸病源候論》一書,該書廣泛吸收前人導引養生和治病的方法,論述了一千多種病候,並附有「補養宣導」的具體方法以代藥品。清代有人經過增補命名為《巢氏宣導法》,其中關於導引治病的具體方法有三百餘種。它的特點是以體操為主,配合呼吸吐納和自我按摩,這種把導引方法大量引進醫療的做法,為後代醫家廣泛應用導引療病開闢了新的途徑。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和養生方法孫思邈(581—682),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道教的虔誠信徒。一生著述甚多,《千金方》為其要,是《備急千金方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編,以及《福祿論》、《攝生真錄》、《攝養枕中方》等書,這些書中論述了養生理論和養生方法,一直為後人稱道。孫思邈從醫學角度出發,吸收道教修鍊方法,既強調養身,又強調養心,即身心兼養。在養心方面,他總結了前人養生經驗以及自己的實踐體會,規勸人們「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悁悁懷忿恨」。否則「則榮衛失度,氣血妄行,表生之本也」(見《備急千金要方》)。保神是孫思邈養生思想的基礎。什麼是神?神即精神。認為養生就得保神,只有「心神安定」,才能「身存年永」。至於如何保神,孫思邈從理論上提出了兩點:一是要「自慎」。按孫思邈的解釋,就是「安不忘危,恆以憂畏為本營。」「憂畏」二字就是孫思邈的所謂「自慎」的全部內容。他是教導人們要善於自覺地掌握一切疾病及災禍的根源,順應自然,遵循人體規律,在任何時候都做到不心亂神散,從而修神養性。二是控制情緒。孫思邈認為,善攝生者,應該常少思少欲,少喜少怒,少愁少哀。他特別指出了過激情緒對人體的危害,認為「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只有「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才能收到保神養生的良好效果。孫思邈除了在理論上指出保神的重要性外,還提出了兩種具體的保神方法:一是內視法,一是胎息定觀法。所謂內視法,就是養生者通過「外思其身,內視五臟」的活動來進行養神。孫思邈很相信這種內視法的功效,認為「常閉目內視,存見五臟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又說,人「若有痛處,皆存其火燒之」,便能解除痛苦。所謂胎息定觀法,被孫思邈認為是最好的保養養生法。他曾說:胎息定觀,是留神駐形之道。又說:此法不服氣,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須休即休,自在自由,無阻無礙。這種胎息定觀法,具體練起來可分為十二個步驟,即孫思邈所說的「五時七候」。五時者:第一時,要「心動多靜少思緣」;第二時,要「心靜少動多攝」;第三時,要「心動靜相半」;第四時,要「以靜多動少攝」;第五時,要「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七候者:第一候,為「神靜氣安」;第二候,為「形悅心安」;第三候,為「騰躡煙霞」;第四候,為「煉身成氣」;第五候,為「練氣為神」;第六候,為「煉神合色」;第七候,為「身超物外」。孫思邈認為,只有完成了五時七候,才算達到了精神修養的最高境界。孫思邈還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為例,極為主張適度的運動以養身。他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同上)「小勞」就是根據身體情況量力而行,以不「大疲」為限度。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論述了大量的養生術。他尤其重視行氣,認為「行氣可以治百病,..可以延年壽命」。所以在《千金要方·養性》和其它一些著作中,都記載了不少行氣方法。其中有胎息定法、六字訣、調息法、內視法、禪觀法等等。並對行氣時間及注意事項,也有所論述。他強調行氣的時間應在後半夜,日中前,氣生之時行氣:強調行氣時要先入靜,即靜心平氣,排除雜念,令「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以達到心靜神寧,神寧氣靜的境界。可見,孫思邈的行氣理論和方法為近現代氣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孫思邈還非常重視按摩,如摩面、摩腰、押頭、挽發、鳴鼓、松腰、叩齒等。在他的著作中,介紹了許多按摩方法,其中最著名的當推他創編的一套完整的肢體運動(即導引)——《天竺波羅門按摩法》十八勢。(見《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原文如下:(1)兩手相捉紐捩,如洗手法。(2)兩手淺相叉,翻覆向胸。(3)兩手相捉共按脛,左右同。(4)兩手相重按脞,徐徐捩身,左右同。(5)以手如挽五力弓,左右同。(6)作拳向前築,左右同。(7)如拓石法,左右同。(8)作拳卻頓,此是開胸,左右同。(9)大坐,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10)兩手抱頭,宛轉脞上,此是抽脅。(11)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12)以手反搥背上,左右同。(13)大坐伸兩腳,即以一腳向前虛制,左右同。(14)兩手拒地回顧,此是虎視法,左右同。(15)立地反拗身三舉。(16)兩手急相叉,以腳踏手中,左右同。(17)起立以腳前後虛踏,左右同。(18)大坐伸兩腳,當兩手相勾所伸腳,著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儘管以上「天竺按摩法」活動量不大,但能活動周身,起到舒筋活血作用。所以,孫思邈指出:「老人日別能依此三編者,一月後,百病除,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乏」。《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孫思邈在《孫真人攝養論》中還提出了按季候月令進行保健的守則。它根據不同季節氣候特點,規定了一些養生保健的注意事項,(指出)如:「二月,仲春氣正,宜節酒」,「七月,宜安寧性情,增鹼減辛,勿恣意冷涼」等。這些守則,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也是根據不同季(節)候與人體特點而制定的,因而也是較合理的。可見,孫思邈對醫學、養生學的貢獻都是卓著的,深諳養生之法。他活了101 歲,歷經北周、隋、唐三個朝代,90 多歲仍能著書講學,是古代醫學、養生學集大成者。司馬承禎的養生術司馬承禎(公元647 年—735 年)字子微,道號天隱子,謚正一先史。著有《天隱子》(又稱為《天隱子養生書》)、《坐忘論》、《修真秘旨》以及《修身養氣訣》、《服氣精義論》等著作。他在《服氣精義論》和《修真養氣訣》中,大量地論述了呼吸吐納和導引。在《服氣精義雜論·導引》中,他對導引的目的、功效和方法,作了詳盡的論述和介紹。他說:「肢體關節本資於動用,經脈榮衛實理於宣通。今既閑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資和暢。戶樞不蠹,其義信然」。並且還創編了一套包括導引、行氣、叩齒、按摩、咽津的導引操,並用口訣形式,傳諸於世。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司馬承禎在論述(行氣)、「行氣」法時,不滿足於傳統的「養氣」方法,而是大膽吸收佛教的「漸悟」、「禪定」、「止觀」等理論,解決了傳統氣法的入靜問題,從而建立起有別於道教上清派傳統氣法的養生方法。總之,司馬承禎引佛入道,不但較系統地解決了傳統氣法中的入靜問題,而且對唐末五代興起的內丹派「性命雙修」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可以說,司馬承禎是中國古代養生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宋元時期養生術的繼承、創新和完善宋代經濟的發展及城市的繁榮使人們生活內容日趨豐富,人們延年益壽的意願也因此而有所增強。宋代的科學文化特別是醫學的發展,為宋代以及宋代以後的明、清時期導引養生術的整理、繼承與完善提供了有利條件。以致於導引養生術在宋、明、清時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對前人資料的彙集整理和新的導引術式上的創新與新流派的出現和完善。《雲笈七籤》是宋真宗時,天禧年間(1017—1021 年),張君房奉命領校道書,撮其精要而輯成的一部道教類書的綜合選集,共一百二十二卷,其中「雜修攝」二十六卷彙集了古代導引養生的許多資料,如陶弘景《養生延命錄》;《彭祖導引法》、《赤松子導引法》。《婆羅門按摩法》、《王子喬導引法》等書以及各種服氣法等。《雲笈七籤》等書的刊行,對當代導引養生術的學習(繼承)與發展起了較大的作用,同時也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體育發展史提供了寶貴而系統的資料。這一時期,新的導引術勢有北宋陳摶(號希夷)的「十二月坐功」,南宋洪邁的「八段錦」、蒲虔貫的「小勞木」等,明時有高濂著的《遵生八箋》、周履靖的《壽世保元》、胡文煥編輯的《壽養叢書》、王文祿的《胎息銘》、羅洪先的《萬壽仙書》,顏偉的《方仙延年法》以及少林寺僧侶集成的《內功圖說》等等。在這些養生著作中,都強調了導引術是強身防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並從這些大量的書籍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對歷代的導引養生學進行了整理、創新,使之更加系統完善,易於施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以後的學者,如宋代文學家蘇軾、歐陽修,科學家沈括,清初的教育家顏元等均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導引養生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貢獻。中國古代導引養生學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之一,豐富精深,流傳至今,在養身祛病、延年方面,仍然發揮著較大的作用,也是海內外很多學者研究的熱門學問。兩宋時期流傳最廣、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八段錦》。《八段錦》就是指包括了八節動作連貫的健身徒手操。「錦」是指有彩色花紋光彩奪目的絲織品。把這種健身操稱之為「錦」,是對它健身效果的讚譽。《八段錦》最早見於北宋時洪邁著的《夷堅志》,該書記載:政和七年(1117 年),起居郎李似矩「嘗於夜半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並稱之為「長生安樂法」。八段錦」經過歷代相傳已有800 年左右的歷史,形成了很多的流派。南宋曾慥所輯的《道樞》中較為詳細地記錄了「八段錦」的動作要訣:1、仰手上舉所以治三焦;2、左肝右肺如射鵰;3、東西單托所以安其脾胃;4、返而復顧所以理其傷勞;5、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臟;6、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7、擺鮮之尾所以祛心疾;8、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這套八段錦經過後人的改進,(發展和演化)其動作名稱及動作也有些改變,其動作要訣也改得更好懂易記。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後七顛百病消。這套導引術包括了身體各部分活動,而且其動作是從上肢開始,依次為腰、腹、下肢的全身運動,並且很符合人體運動的規律。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對於祛病延年方面的研究,是有相當水平的。明清時期以氣功的廣泛傳播為主的養生體育氣功的根本精神即在於養生,這是基於中國人在文明和覺醒中對人的生命的本質的認識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和方法而產生的。明中葉徐春圃編有《古今醫源》一百卷,其中有不少關於養生練功的經驗,如「心調則息自調,靜久則息自定」,「遇小疾可行八段錦或用六字氣法」,「每夜以手擦湧泉穴左右各三百遍,正益下元」。他認為宋元以來養生科已被列為中醫十三科之一。這個說法雖和其他書載有出入,但至少可以說明,養生和氣功鍛煉已受到社會上的普遍重視。偉大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對練功有相當體會。他在《奇經八脈考》中指出了練功與經絡的關係說:「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定之。」張景岳在《類經》、《類經附翼》中關於「氣」的論述,對研究氣功的理論很有參考價值。他認為:「人之初生,先由臍帶,臍接丹田。是為氣海,即命門也。所謂命門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後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繫於此者,以其生氣之源,而氣強則強,氣衰則病。..」他還指出:「若攝生者,必明調氣之故..。」傅仁宇著的眼科專書《審視瑤函》中把「六字延壽訣」列在卷首部分,以示其重要性。王肯堂的醫學巨著《證治準繩·雜病》中指出:目內外並無障翳、氣色等病,只自不見的專盲症「有能保真致虛,抱元守一者,屢有不治而愈」。就是說,堅持練功可以收到治療效果。龔居中著的《紅爐點雪》一書中也有關於練功的記載。如「卻病延年一十六句之術」中有一則「運睛除眼害法」,治療目生障翳,方法很具體:「雙目輪轉十二數,緊閉即開,大睜逐氣,每夜行五、七次,障翳自散,光明倍常。」陳繼儒著的《養生膚語》一書,提出了練功要辨別虛、實、寒、熱來運用。他說:「卻病之術,有行功一法。虛病宜存想收斂,固秘心志,內守之功夫以補之;實病宜按摩導引,吸努掐攝,外發之功夫以散之;凡熱病宜吐故納新,口出鼻入以涼之;冷病宜存氣閉息,用意生火以溫之。」曹元白在《保生秘要》一書中列舉四十六種病的導引運動法。在練功的應用上主張動靜兼施,在操作方法上較巢氏《諸病源候論》更為具體了。如哮喘的導引運動法,「以手摩擦兩乳下數遍,後擦背,擦兩肩,定心咽津降氣,以伏其喘」。這些導引運動方法又全為清代沈金鰲抄集在他的《沈氏尊生書·雜病源流犀燭》中。沈氏強調指出:「導引運動,本養生家修鍊要訣,但欲長生,必先卻病,其所導所運,皆屬卻病之法,今各附於篇末,病者遵而行之,實可佐參藥力所不逮。」這些話說明練功對治病有利,可與藥物相輔而行。清初龍生洲編寫了《壽世專編》,上卷為《勿葯須知》,記載了不少練功方法,如導引卻病法、十二段動力、調息法等。與他同時的汪訒庵在其所著的《醫方集解》中也附有「勿葯元銓」一卷,搜集了明代胡文煥《類修要訣》中的部分練功方法。其中有一條記載說:「調息之法,不拘時候,隨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曲,解衣緩帶,務令調適。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呵出濁氣,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之。叩齒數通,舌抵上顎,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以一至十,以十至百,掇心其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心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清代陳夢雷等編輯的我國最大的一部醫學類書《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中也有導引方法的記載。僅以臟腑門為例。五髒的症治中均附有《千金方》、《養性書》、《保生秘要》等書中的導引法,作為治療措施之一。清代沈嘉澍在《養病庸言》中強調了「導引之功,百倍於醫藥,不可不知,不可不上緊學習」。他介紹了一則簡單的導引法:「導引必以數息入手,以心息相依為度。若於入手時,心或煩躁,不能數息,且觀息。初觀息必粗,漸觀漸細,亦足以使心息相依。」明代王陽明一邊講學,一邊要人靜坐。他聲稱這種靜坐和佛教的「坐禪入定」不同,乃是「收放心一段功夫耳」。他的學生劉君亮要去山中靜坐,王陽明指出:「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也。汝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這段話見《傳習錄》,是符合練功的原則的。清初顏元反對宋儒朱熹等的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強調「養身莫善於習功」,「一身動則一身強」,「常動則筋骨竦,氣脈舒」。這是很好的意見。但他也有「端坐功」配合動的鍛煉,具體做法是:「正冠整衣,挺身平肱,手交當心,目視鼻準,頭必直,神心悚,如此則扶起本心之天理。天理作主,則諸妄自退聽矣。」明清時期的養生練功專書,則有李中梓的《頤生微論》、高濂的《遵生八箋》、袁黃的《掇生三要》、冷謙的《修齡要旨》等。其中《遵生八箋》一書收集材料豐富,極有參考價值。清代後期有王祖源編著的《內功圖說》,包括十二段錦總訣、十二段錦圖解、分行外功法、易筋經圖解等。該書重視動功鍛煉,主張動靜結合。席錫藩編繪的古代內外功圖說,也詳細地介紹了多種導引治病的圖解,以及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圖說,總名曰《內外功圖說輯要》,共分28門、124 圖。北宋時編成的《聖濟總錄》一書中有咽津、導引、服氣三個部分。在咽津部分中提到「閉口,舌柱上齒,取津咽之,一日得三百六十咽佳。」在導引部分,指出導引的作用時說:「..汽滯則形病,導引之法,所以行氣血,利關節,辟除萬邪,使不能入也。」在服氣部分則介紹了一些鍛煉方法。張銳在《雞峰普濟方》中所介紹的「治腳氣腫痛及四肢風」的「腳氣導引法」,就是目前在應用的雙手攀足:「存息正坐,直伸兩足,立指在上,伸兩手齊足指,漸漸及足心。若肥盛人手不能及足者,以綿繩兩條,作兩捲子,蹬兩足心以手攀之,如此五、七遍。大輕腰腳,逐四肢風。」宋代蒲虔貫是很重視動功鍛煉的。他在《保生要錄》中說:「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濁。..故手足欲時其屈伸;兩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兩手雙拓——如拓石法;或腰胯左右轉,時俯時仰;或兩手相促細細捩——如洗手法;或兩手掌相摩令熱,掩目摩面。事閑隨意為之,各十數至而已。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壯,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體少不佳快,為之即解。」宋代的一些文學家如歐陽修、蘇東坡、陸遊等也都使用或論述過靜功導引的鍛煉方法。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中指出:「後世貪生之徒,為養生術者,無所不至,至茹草木及日月之精光,又有以謂此外物不足恃,而反求諸內者,於是息慮,絕欲,煉精發,勤吐納,專於內守,以養其神。其術雖本於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卻疾。」這對內守工夫作了能防病治病的正確估價。蘇東坡搜集了前人練功經驗加上自己的體會,由後人編入《蘇沈良方》中,也散見在《東坡志林》等書中。他向張安道介紹養生訣一段說:「每夜子時後,披衣起,面東或南,盤足坐,扣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視五臟,..待腹滿氣樞,則徐徐出氣,候出入息勻調,即以舌攪唇齒,內外漱練,..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南宋初的愛國詩人陸遊作《好事近》詞云:「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夜半忽驚奇事,看鯨波暾日。」這也是對練功的描寫。宋代的一些理學家如程頤、朱熹也以靜坐為一件大事。程頤主張靜坐,但怕被說成靜坐來自佛教,所以才說,靜便入釋氏,不宜用靜字,只用敬字。而朱熹則更進一步提倡「半日讀坐,半日靜坐」。朱熹還註解了《參同契》。在《宋元學案》中還記載了朱熹寫的一首《調息箴》:「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猗。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已而吸,如百蟲蟄。氤氳開闔,其妙無窮。」南宋初無名氏編的「八段錦」是較早的一套很好的動靜結合的鍛煉方法。在金元四大醫家的著作里,也有導引練功的記載。如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提到六字訣,並著有《掇生論》一篇。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提到導引為汗法之一。李東垣在《蘭室秘藏》中對因勞倦而致的木旺乘土的病症說:「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然後再配合中藥治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則談到「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在此時期,還有一些養生專著問世,宋代趙自化的《四時頤養錄》、陳直的《養志壽親書》、鄒鉉續作的《壽親養志新書》、元代王中陽的《泰定養生主論》等,都有養生練功方法的記載。第一、關於生命的本質——「氣」。中國哲學把天、地、人整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宇宙圖式,而構成其基礎、本原和動力的便是「氣」,生命的本質也歸結為「氣」。所以莊子說,人「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難經》亦言:「氣者,人之根本也」。但「氣」是什麼呢?從古至今,言人人殊,但如果從文化學考察,氣功的「氣」與中國哲學的「氣」有一個共同點:既是物質(呼吸的氣)又含精神,具體說來,這個精神就是一種泛道德主義因素,比如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就解釋為:「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所謂「氣者主心,心邪則氣邪,心正則氣正」,所謂氣功「六害」:「名利」、「聲色」、「貨財」、「滋味」、「侫忘」、「妒嫉」等等,強調的都是「氣」、「心」不分、生命與道德合一,這樣,「氣」本體實際上也就是倫理本體,倫理道德的自我完善,也就意味著生命的完善。既然生命本質帶有泛道德主義色彩,那麼,生命的外在身體也便屬於倫理關係,因此一切外在劇烈運動(如競技體育),不僅有害於身體,簡直就是對人倫關係的背叛!「體」和「力」的概念從來就沒有上升到士林文化。柔性文化中強烈的反「力」傾向,在孔子、老子、董仲舒到曾國藩等人著作中表現得十分明顯,梁啟超對這種反「力」的柔性文化深有感觸:以冒險為輕躁,以任俠為大戒,以柔弱為善人,惟以忍為無上法門。第二、對生命的態度和方法——「和」。中國原始文化產生了兩種辯證法:老子辯證法和儒家中庸辯證法,其共同點便是「和」:以維持機體系統的和諧穩定為目的,強調對立項的依存滲透、中和互補,避免激烈的動蕩、否定、毀滅、轉化,強調宇宙、社會、人生的同構互感的和諧,滲透到中國養生—氣功文化中,那就是:首先,養生是一個整體系統,人的身體與整個天地自然的和諧,養生尤其強調人的精神活動必須與四時季節的變化相和諧適應,所謂「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即是;其次,人自身內外身心的和諧統一——陰陽平衡,中國養生氣功強調的是呼吸、意念和動作的整體和諧統一,而不是西方式體育的對抗性力的運動;再次,人與社會的妥協和諧,在養生—氣功文化看來,人的生理健康不僅是治身,更主要是治心,而心理疾病更多的來自於人與社會的關係,要求人在社會現實中保持妥協和退讓的心態,以確保「全性保真」。這樣,養生—氣功精神就使人們面對的不是廣闊的外在的現實世界,而恰恰是以否定現實世界和個體生命的兩極矛盾、衝突、對抗和競爭為前提的,只有遠離現實、改虛守靜、收視返聽、擯除慾念,回歸到幻化了的心靈世界,即在心靈中內視「氣」的運行,從而達到物我皆忘的「天人合一」境界,這就是氣功的最高境界。中國茶道的典型:明中葉以後的茶人集團及其飲茶生活在明代中期以後,還有一種很值得一提的養生活動,是在廣大知識分子中廣泛興起的飲茶生活及茶人集團的活動。飲茶生活是唐、宋以來,文人生活文化的一個抉擇方式。它是有異於嗜酒狂放生活態度,而以淡泊寧靜生活為取向的另一種生活模式。曆元以迄於明,至中葉的七朝(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1430—1572),一百多年間,成為茶人集團的一種別具時代格的生活文化現象。飲茶生活,是明代中葉江南五府地區,尤其是蘇州府文人集團的時代風尚與特色。始生於集團成員間少數人的一種生活嗜好追求,而這種生活形態則漸被視為風雅可取的象徵意義。而文人集團之間彼此觀摩與影響,於是好事者也隨之走茶運水,而鼓動一代風氣。文人集團皆嚮往性靈生活,因為性靈是文人創作的源泉,也是不得志於現世,或退守隱居的安身立命藥方之一。而飲茶生活一旦進入文人集團性靈世界,彼此之間的交互融會,對提升生活文化,具有正面的效應。而文人集團中,有一部分特別鐘意於茶泉的文人,則以茶人姿態面世。時人也漸以走茶運水的茶人集團視之。茶人集團是指文人中對茶品有相同嗜好而又具有集體共識者而言。茶人集團內部成員,依其性情,志向有別,大抵上可區分為:隱逸茶人與寄懷茶人兩個類型。至於意不在茶,而以集團酬游為核心生活者,則不在此列。講求閑適、真趣、清賞的生活態度,是茶人集團意識的一種精神追求方式。在傳統文人的文化生活中,飲茶是透過茶品的謙德、幽趣的內涵,來達到超升性靈層次的高品味生活模式。傳統文人在專制時代,不論是在朝或居野,都有共通的時代苦悶與際遇不順。而明代中期以後的社會,外有國家存亡的危機,內有安身立命的困擾。文人處此境遇,各有其調適的方式,或與世不爭,或恬退放閑。此類狷行的文人,即與狂者恣意酒鄉不同,而以茶為性靈之寄託,藉以寓志罷了。飲茶與隱居明代江南五府地區,經濟一向富厚領先,中葉景泰以還,文人居家園庭但求其適,不以崇奢相尚。《松江府志》說:那時士大夫如周北野父子、曹定庵兄弟、蔣給事性中、夏方伯寅、許僉憲璘,致仕(退休)家居,無異諸生(當時的大學生)。時張庄簡公,官至大司馬,敝廬數椽,田不百畝。這僅是就松江一府而言,實際上也反應出江南五府的情形。隨著承平日久,物力漸舒,由人文薈萃的蘇州府,掀起一股風雅緻閑適相尚的流習,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評書、品畫、瀹茗、焚香、彈琴、選石等事,無一不精。當時騷人墨客,亦皆工鑒別、善品題。而關鍵性的人物,則是以沈周等為首的文人集團。東南好古博雅之士,稱沈先生。沈氏三代皆隱居不仕,所居有水竹亭館之勝,圖書鼎彝充溢。才兼三絕,嗜好品茗,風流文采,照映一時。其次有華尚古,是常州府無錫望族,有尚古樓,以收藏著稱,蘇州文人集團的儒雅閑適,與鄰近常州文人集團的好古富厚,兩股勢力結合往返,遂逐漸孕育出成、弘時代居家園庭的飲茶性靈生活文化特色。中明蘇州文人集團,以沈周等居家園庭的生活文化模式為典範,成為一時文人集團競相模仿的風尚。如「僦松軒」主人朱存理,於距家僅一水之隔的東郭主人百年二松下避暑。常攜書一束,琴一張,酒一壺,竹林石鼎,僦二松之下而居之,日讀所攜書。朱氏於諸老調落後,吳寬、沈周繼起,「復追逐其間」。本是酒士,後受王濬之等隱逸茶人的影響,遂嗜茶,由茶中過客而成為寄懷茶人。有部分嗜茶人士,特鍾愛於茗,以茶為性命,以茶為養志,作為終身嗜好者。據明代蔡翔《林屋集》載:南濠陳朝爵氏,性嗜茗,日以為事。「不為千金之動」,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茶友,就孤居深扃,名香凈幾,以茗自陶。事茗之本,就是在得其趣而已。蘇州文人集團中,已經有不少人士,以茶人自居,如王履約、王履吉兄弟,王浚之與吳嗣業等人,皆以善茗事著稱於時。一向被傳統忽視為小道末技一環的茶飲,已經在江南五府,尤其是蘇州一府,引起文人集團的重視與反應。這種有時代風格的生活文化,它背後所標誌的意義有三:一、商品經濟的繁榮,二、生活文化的精緻,三、安身立命的追尋。尤以後二者,為文人集團的共識。茶人集團,一般而言,對於居家園庭的布局,意在營造出一種出塵超凡的格局,花木扶疏、明窗淨几,固然為不可欠缺的要項之一,而嗜茶的茶人,多刻意與留心與茶寮的規劃,如陸樹聲的《茶寮記》、程季白的《白薴草堂記》中所敘述的。茗無茶寮的專設,多半於書齋、書屋中擺置茶具,以備品茶之時的需求,如費元祿的晃彩館、周履靖的梅墟書屋,皆於齋室中備置茶爐、茶器。知己友朋來訪,或蕭然獨處一室,汲泉烹茶,也最合適茶人的身份。茶人對品茶的流程,抱持一種敬慎的態度。李日華認為:茶以芳洌洗神,非讀書談道,不宜用。晚明松江文人集團的陳繼儒,對居家園庭品茶的見解頗有深刻的體會。如庭前幽花時發,讀書既倦,每啜茗對之。香色撩人,吟思忽起,遂歌一古詩,以適清興。又如:把住房建在松竹之間,閑雲封戶。徒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諧。茶煙幾縷,春光滿眼,黃鳥一聲。此時可以詩,可以畫。李氏在此強調茶品不宜太隨便,陳氏則突顯居家品茗幽趣。晚明社會的文人集團,目睹國事日非,一部分則褪脫文人身份,而以茶人自居。這是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要突破常軌,找尋安身立命之計,而選擇淡而有味的茶品,必定有其時代的意義蘊涵其內。茶味苦而後甘,淡而清遠,頗契合佛道兩家思想。而居家園庭的擇地布局,以不隘、不曠、不喧、不阻為首要條件,不外乎求得日常生活起居的安適。而僻地以居的本意,原在尋求心靈的安頓與靈靜。所謂獨坐丹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柱,看達摩面壁圖,垂釁少頓,不覺心靜神清。就是茶人在紛擾的外在時局中,企求內心寧謐世界的共同心志。飲茶與文物鑒賞社會經濟日趨安定富裕,器物玩賞成為名流富賈、文人閑士的珍藏、鑒賞與保值的搜集品物。而器物玩賞,最足以呈顯社會的好尚時潮與動向,同時也是文人取得社會地位,以及展現個人才華、財富的藉助物之一。江南地區以及各地文人集團中,不乏以收藏器物顯名於當代的例子。而這些知名收藏家,其中性嗜茶飲者,尤其值得注意。他們與富商時流,相互激蕩出時代的風尚,而影響及於晚明時期。在當時著名的收藏與鑒賞家中,有:黃琳、胡汝嘉多書畫,羅鳳藏法書、名畫、金石、遺刻至數千種,何淳之的文王鼎、子父鼎最為名器。金潤,正統戊午舉人,書畫清逸;王徽,天順庚辰進士;嚴賓,所畜古法書名畫頗多,有藤床棗幾,最稱奇品,往來顧東橋、文衡山諸公之門。胡汝嘉,嘉靖乙丑進士。顧源,家有日涉園,甲於都城。少負俊才,高自位置,非勝流名僧,不與梯接。工詩翰繪事,書法懷琳,畫山水師小米。年四十斷葷酒,獨處一室,禪榻凈瓶,蕭然壁觀,宛然一老爛頭陀。姚淛,工詞翰,兼寫梅枝,辟園秦淮之東,名日市隱,頗饒林麓之勝,召邀一時名士。司馬泰,嘉靖癸未進士。姚汝循,嘉靖丙辰進士,罷歸與詞人韻士,為彈箏邀笛之游,老於秦淮之上。其中名流,除何淳之為無錫人之外,皆為南京當地文人集團,又多為明代中期人物,同時也都是嗜茶人士,這些器物玩賞名家,與飲茶性靈生活之間,有極為密切之關係。再如「真賞齋」主人華夏,也有圖史之癖。文徵明雅同所好,歲輒過之。宴談之餘,焚香設茗,手發所藏,玉軸錦幖,爛然溢目。華夏所藏書法之珍,皆魏、晉、唐賢劇跡,宋、元以下不論;圖畫、器物,則為其次。無錫華家皆出南齊華寶之後,世界高貲,諸華之盛,為江南一大望族,又皆雅嗜珍藏,而走茶運水,茶友往來,則為其寄懷的餘事。時人說:貴家子弟,往往致飾精舍,爐香、瓶卉、珍玩種種羅列於前,而一本書也未曾手閱,卻告訴人說:此我讀書處也。語意雖在反諷時人的浮華不實,實際正好反應當時雅好珍玩的社會風氣。而這種風氣的形成,有助於飲茶性靈生活文比的提升,對於一個具有時代格的風尚而言,正是商品經濟繁榮景象的寫照,本不必以道德價值觀作為唯一的判斷。董其昌在書畫題跋中曾提到「晴窗啜新茗重題」。書法題跋,本質上即是賞鑒之意,而在啜茗流程中重提,則是器物賞玩與茶事合一的佐證。陳繼儒提出評賞古人書法名畫五宜,其中之一為春茶初肥之時,可以焚香評賞。董、陳二氏皆為松江文人集團領袖之一,又是寄懷茶人與隱逸茶人的典範人物。正說明器物賞玩與焚香品茗之間,有互通合一的文化現象。李日華在《春門徐隱君傳》中,也提到二者結合為一,提升飲茶性靈生活的例子說徐氏:絕意進取,日繙庄老,哦陶杜詩自適,產不及中人。潔一室,爐薰茗碗。蕭然山澤之癯也。性嗜法書名畫,評賞臨摹,日無虛晷。徐氏隱君子,則是隱逸茶人中飲茶性靈生活的典型人物。晚明文人集團絕意進取功名者,有一部人士則投身器物賞玩,日以品茗焚香消融為事,被目為清流的人物,後逐漸由文人集團中分衍而出。晚明江南五府,商品經濟發達,器物賞玩號稱大家,前有嘉興項玩汴,後有松江董其昌、陳繼儒等,其他名家好事者不勝枚舉。又因飲茶風氣日盛,壺器尚紫砂,名家壺制,價至數金。名壺、名茶流進豪富賞鑒家、文人集團成員居家生活中,逐漸成為賞析品評之時的精品。飲茶與詩文唱和文人集團共通意識在藝文表現上最為突顯,藝文在此是指才人文學而言。文人相聚,在明代一般以賦詩論文為主,琴棋書畫為輔,兼及戲曲技藝。而飲茶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例如隱士陳宗器,結屋數楹,榜曰「萬松」以寓志,因以自號。日游息其中,賓至瀹茗燃香論往事,或雜農談。景與意會時,於詩發之,若懵然無預人世也。陳隱士接客瀹茗燃香,賦詩自適,是明代茶人退世寓志的一般性情行為。而「落魄公子」吳嗣業(奕),是閣臣吳寬季弟元暉之子,其人性情尤為奇特示凡。他是明代不仕而市隱的典範人物之一,所謂的隱逸茶人。時人稱為「茶香先生」。名震蘇州地區文人、僧家之間,樂為布衣以終,蕭然東庄之上,日以賦詩啜茶為事。明代中葉以還,這種在知識分子中廣泛流行的飲茶賦詩酬唱的生活對於生活文化的提升與普及,具有正面的時代意義。一方面社會生活走向多元化,一方面政治控制逐漸鬆動。於是,文人集團的集社活動趨於活絡,文人生活文化中諸如飲茶性靈生活,在當時被視為一種較高層次的社會生活,當時也是一種超凡不俗的生活形態。明代士庶分際甚嚴,布衣博學能詩,既有縉紳、官僚願意降身酬游。生活文化等各層面,皆在遽變之中。而文人的文會社集,對飲茶性靈生活文化,往往也在此詩文聚會間開展。如祝允明為蘇州文人集團中解茶名士,與當代著名隱逸茶人吳大本、王濬之,寄懷茶人沈周、史明古、文徵明、唐寅等交厚。他們「事賢友士」的詩文社集,即常以飲茗焚香作為一種前序的雅緻氣氛,而後論文談辯,消日永夜,樂此不疲。歸有光與友人沈貞甫,時時過從,沈氏世居安亭,「以文學往來無虛日」。所至掃地焚香,圖書充幾。歸氏在安亭,無事每過其精廬,啜茗論文,或至竟日。啜茗論文賦詩,或焚香讀書習靜,在明代中葉的文人集團間,是一種日常性靈生活文化的普遍性寄懷行為。明代社會,不論是文人或茶人集團,詩文的酬酢往來,本質上就是文人取得社會地位、集團認同的必備條件,同時也是樹立個人聲望位階的才華展現。所謂茶人集團的精英分子,除具備傳統文人的格調,另披上嗜茶、擅茶的外衣而已。當時李日華論到文人集團詩文酬酢風尚說:時人為詩之弊,率為酬與游兩端。其實酬酢與交遊,正是文人集團所以能成群結聚,營造聲勢,瞰名一顧的主因之一。晚明社會,文人朋比派分,積習難解。謝絕酬游者,如徐樂軒,只能終隱植茗自適。不肯下人者,如姜子干,則被排擯於集團之外,尚需藉勢延譽自存。不然,就須如袁中道之輩,積極酬游,攀托集團領導人物。文人集團與方外野禪,也素來交契達趣,禪僧性近茗枕,話禪習靜,甚至藝文之間,茶煙裊裊而起。其性靈生活闊然無涯,藉助自然生態的陶冶,品茗的清課,以湧動藝文創作的心扉。飲茶與寄情山水壯麗仕、老而歸,此人情之所願;然事有與願相違,則偷閑言游,追隨煙雲以去。所謂:「身閑可以養氣,心閑可以養神,身心俱閑與道合真」。文人喜游,茶人擅趣,涇渭有別。一般言游,嗜茶人士與山僧往來,汲泉瀹茗是必然經歷的前序。這種藉山水潄洗性靈生活,在明代汗牛充棟的山水遊記中,大致上可歸納出一些生活文化現象:就是,凡涉及飲茶的遊記,作者必然是茶中人物,不論是寄懷茶人或隱逸茶人,或者是茶中過客,他們對茶泉都有一份不可言狀的情懷。因此,茶事札記入文,生動、性靈而有深意。如蘇州吳縣名士都穆,少從吳寬諸公之門,酷嗜山水,所至輒選名勝者以游,倘徉其間,極幽遐奇詭之觀。嘗游華山,有泉出竇間,飲之甘洌,名涼水泉。眾倦甚,道士持茗來獻。游靈谷,山中桃李盛開,而幽花異卉紛錯其間,午飲,方丈飲以香茗,叫做「八功德水」: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饐、八除。游山攬勝,有僧、道進茗,間得山中佳泉。山水之樂,茶泉幽趣,啟迪文人性靈生活,其中深意,不言可喻。明代中葉以還,禪風漸起,梵宇靜室所在,遺留豐碩可觀的茶詩文,如王守仁:「僧屋煙霏外,山深絕世;茶分龍井水,飯帶石田砂。香網雲嵐雜,窗高峰影遮;林棲無一事,終日弄丹霞」(《徑山志》)。陳言:「枕水軒窗面面幽,六塵飛不上簾鉤;一聲清磬海門曉,數點殘燈山寺秋。萵筍薦香茶可啜,蒲團作榻倦堪投;靈觀閣上憑看,宦海賓士若個休」(《金山志》)。徐問:「勝處樓台喜再登,竹邊又見舊時僧;禪門妙法性心解,石鼎新茶水火蒸。多病山林甘闐寂,生平冠蓋厭飛騰;元城素得西來力,試問高賢此亦僧」(《武進天寧寺志》)。薛應旗:「十年鬧市逐人登,今日相看白塔僧;石鼎香消紅火活,竹爐茶沸翠雲蒸。雨花滿座蒲團靜,過羽飛空鍚杖騰;可笑黃粱炊未熟,不知塵夢醒未曾」(同上)。這些詩作,出之於當代名家之手,說明文人山水攬勝之餘,茶興匪淺。同時也將文人與僧家的往來,以及山光水色的景象勾勒出,增廣文獻,豐富史材。這一點可以說,明人已盡到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而且也將當代多姿多採的性靈生活文化內涵與活動記錄下來。這應該說是一種高尚的,有益於身心修養的生活。山水攬勝,能蟬脫塵俗之累,霞外清音,幽絕之景,則令人心地清涼暢舒,也是性靈生活的一端。而茶是清心之品,最宜於山林水際,因此大量的山水茶事,為茶人雜記傳世。宋氏為松江茶人,自言:「凡待山水而適者,必其心先有所不適者也」,「能自適者,觸影寓物,每得其真」。「余非能適者,而登山臨水時,能以清恬閑曠心記之」(.. 山行雜記》)。清恬閑曠心境,就是游心物外的別解,也是山水飲茶生涯的本心。費元祿有晁采館,有湖近館,常在其中置舟飲茶。這是近家的山水攬勝,其趣淺近,意在求得性靈之適而已。其記事令人神往,「雪水烹茶,味極清冽,不受塵垢,所謂當天半落銀河水也。偶憶入白水山房,得見世外佳景。是時,春雪稍霽,庭敞積素。行眠低地,山白排雲。水壓平橋,水流半咽。萬樹梅飛,幽香自媚。方啜茗破寒,消搖閣道。即未能幽冷攝心,頗覺清涼入脾,足洗胸中柴棘」(《晁采館清課》)。「啜茗破寒」以下這一段世外佳景的記事,說明山水性靈生活與飲茶之間的圓融幽趣之意。《茶說》著者吳從先有《賞心樂事五則》,其三:「弄風研露,輕舟飛閣。山雨來,溪雲升。美人分香,高士訪竹。鳥幽啼,花冷笑。釣徒帶煙水相邀。老衲問偈,奚奴弄柔翰。試茗,掃落葉,趺坐,散坐,展古貴傕,調鸚鵡。乘其興之所適,無使神情太枯」(《明人小品集》)。「賞心樂事」四字,最足以剖析「性靈生活」的內涵;而「乘其興之所適,無使神情太枯」十二字,則是「性靈生活」的最確切的註腳。居家環境的選擇,本質上也是一種性靈生活的反應。如城居、郊居、鄉居、山居等,由近而遠,由喧而靜。尤其是文人山居的抉擇,主觀上就是要離群索居,追尋寧靜的性靈生活的一種方式。其中的設置,清貧不論,唯飲茶之設不可或缺。祁彪佳在《寓山草堂》中說:寓山之高,極於鐵芝峰。草堂平分之而在其右。堂內所少者,絲竹鼎彝之類。至於貅幾竹榻,茶灶酒槍,殆亦不乏。晨光夕曦,雲峰霞嶺,以此娛客。寓山園有四十八景,草堂為其中一景。祁氏盡金開園,自謂:「四時之景,都堪泛月迎風;三徑之中,自可呼雲醉雪。」可是寄懷茶人的祁氏,無福消受寓山園林,後以南都失守,年四十有四絕粒而死。隱逸茶人的費元祿、陳繼儒等人,卻得以悠遊山林以終。所以,亂世的文人集團變換茶人身份,也是苟全性命,且得閑適清賞的一種逃世方式。飲茶與品論茶事中明以來,蘇州地區文人集團人才輩出。史言:「吳中自吳寬、王鏊以文章領袖館閣,一時名士沈周、祝允明輩與並馳騁,文風極盛。」這些吳中名士,尤其是隱居不仕的沈周、史鑒、王濬之、朱存理、吳奕、陳道復、邢參等,與仕途不遂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蔡羽、湯珍、王寵等,以及去官告歸的袁祑、陸師道、王谷祥、黃省曾、都穆等。他們一生或余年,大都長居蘇州,固定活動往來於吳中山水窟。而且大都是嗜茶解泉人士,即所謂的寄懷茶人與隱逸茶人。他們對茶道的理論也有獨到的貢獻。王寵,自號宜雅山人,與文徵明、唐寅交最善,以諸生貢入太學,八舉不第。詩清新絕俗,兼善繪事,書法出入晉、唐,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吳中三家」。特善茶道,獨藏舉世名器「茶鼎」。蔡羽說:吳中善茗者,今其法皆出王子下。王子歸功於鼎。吳中舊有「茶具」,出自名家盧氏之手,而「茶鼎」則是洪武間,獅林寺僧所造,與宋代蔡襄「建盛」同傳於世。王氏暖茗的茶鼎,即可能是明初的傳器,因此頗為寶貴自珍,非至交則吝惜烹啜。《茶鼎記》,是茶史上一則少有學人爰引注意的史料,尤其對解開吳中飲茶生活史的傳承系譜,有決定性的啟鑰作用。此件茗器,與惠山的「竹茶爐」、供春的「紫砂壺」,以及蔡襄的「建盞」齊名。所謂:「書齋雅供,茶具為先」。擁有名器,又解烹點法,人生「賞心樂事」的性靈生活,在茶事上最易得到印證。這也是棲心塵外的幽人,為何耽性於茗泉的深意。而吳中人士被公認為最得烹法之妙。明代茶人一向主張:茶之為飲,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時廢而或興。能熟習而深味,神融心醉,覺與醍醐甘露抗衡,這是最好的鑒賞者。如果佳茗而飲非其人,就象汲乳泉以灌蒿萊,實在是罪過。如果一吸而盡,不暇辨味,則是最為俗氣的。這一段茶話,將茶飲的對象、煮法、品味,剖析得很明白。一方面提升茶人在生活文化中的位階,一方面告誡凡輩俗流。此外倪謙的《茶榜》、周履靖的《茶德頌》,則也將茶人對茶的鐘情體會,詮釋得入木三分。晚明文人多解茶,於天下茶品,知之皆甚詳。王士性官宦在外,有遊記傳世。他說:虎丘,天池茶,今為海內第一。茶品固佳,然以人事勝,吾台、大盤,不在天池下,而為作手不佳,雲南太華茶,四川凌雲,清馥也不減。王氏認為山川清淑之氣,使天下古今茶品常有異動。而茶品「以人事勝」,在於作手的優劣有別。論評茶品的見解,鞭辟入裡。閩人謝氏《論茶》中說:「茶之於人,功力最鉅。無論其品色、香味為大雅所宜,即益精神消壅滯,亦服食家之所不廢也。」但又引申綦毋氏的茶論,認為茶有一日之利,卻有終身之害。而飲茶者為節制茶弊,以膏腴厚味為手段,是本末倒置的作法,並移此論世人為俗見所蔽而不自知。馮時可是松江文人集團人物。宦遊在外,性嗜茶。有《茶錄》一卷傳世,記錄了雁山五珍及其品茗方法。品茶第一要件為水品,明代有關水品的著述,較著名的有田藝蘅《煮泉小品》、徐獻忠《水品全秩》等書,其他散篇札記,不可勝數,要在活水潔凈而已。而唐代品第天下名水的知識,至明代成為茶人的水契泉約,甚至水符的別識,是茶人瓮汲烹點的日課。天下名泉所在之地,也成為茶人聚集之地。陳文燭說:「玉山程孟懦善書法,書茶經刻焉。王孫貞吉繪茶具,校之者余與郭次甫。結夏金山寺,飲中冷第一泉」(《二酉園續集》)。文人的茶興好事,於此可見一斑。明代中葉以來,茶人集團漸從文人集團中分離出來,在茶人行為、身份上,可以察覺到,他們的人生、處世觀,有極為明顯的特徵與品味。而講求超逸性靈的風格,使得茶人集團在當代成為生活文化的典範人物。杜茶村說:「茶有四妙,曰湛、曰幽、曰靈、曰遠。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聞見,導吾沓冥」(《魚計軒詩話》)。杜濬,性疏懶孤傲,不欲以簪笏名,放浪江湖,詩文走天下。出自茶人的這一段話,頗能闡明嗜茶人士,藉茶提升性靈生活的深蘊,具有湛、幽、靈、遠四妙,與澡、美、改、導四用。飲茶於傳統文人的印象上,往往以末技小道視之。但是,對作為中明文人集團核心分子的茶人而言,卻能從細微淡遠處,光大茶事的內涵,普遍認為茶中有深趣,普遍認為茶類隱,茶亦德素。從各人的體會與創新出發,將茶事在性靈生活上的地位,重新加以確認。同時不斷深化茶飲的內涵,嘗試從:情、悄、靈、素、韻、奇、綺、倩等性靈內涵的不同角度上,詮釋茶事在性靈生活文化上的作用與功能。文人的性靈生活,在中明都有一種完成型的內造趨向,而這種趨向漸至鼓動時代風尚,成為文人集團普遍追求的生活文化模式。明人說:渚茶野釀,足以消憂。瀟散適志的生活文化,成為在野士人居家、攬勝、賞玩、藝文、茶賞的性靈綜合寄託,而以茶飲作為貫串居間的媒介與手段。不論是閑居之趣,或是山居之樂,啜茶品泉是不可或缺的要項,同時也是性靈生活的一種象徵與表態。對於茶人而言,茶與性靈之間,更是不可區隔劃分的生活文化內涵。雖然,有人批評刻意追求性靈生活的習靜行為者的是非,其實人生在世,苦多樂少,只要是適性洽意的嗜好追求,本不必過度苛求責備。如飲茶性靈生活在中明的開展,或許無益於世道人心,但對人性適志的安身立命,卻有莫大的助益。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特徵和意義中國養生體育的特徵中國的養生體育是一個獨立的體育體系,是世界體苑的一樹奇花,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一大貢獻。概括其特徵:1、講求性命雙修、神形俱養或心身並育。按今天的說法就是講求人的生命體機能的整體優化,要求人體的各系統或器官,在人的生命的全歷程中都處於相互協調的狀態,尤其是人的生命功能的兩大構成要素:物質的形、體、命,同精神的神、性、心的協調發展。中國古哲則認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體的同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范縝:《神滅論》)「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嵇康:《養生論》)精神同肉體根本不能分離,兩者是二而一的辯證關係。中國古哲還認為,在人的生命機能中,精神、意識又居於主導位置,人的本質就在於人有意識,「人之質,質有知也。」正如馬克思所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人的意識、精神活動是人的生命活動本質的決定因素,可見要保養生命必須進行精神神經系統功能的訓練和鍛煉,所謂「欲全其形,先在理神」(《七部要語》),所以在養生體育中就把神經系統的功能鍛煉置於首要位置。陶宏景把精神與肉體比作車馬的統一關係,兩者相依為命,但精神是積極、主動的決定性的因素,車無馬作牽引動力便成為廢物。人的一切行為、活動全由意識主導,養生保壽又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若無正確的意識主導,不善處理各種複雜關係,長壽必難實現;且人的心理精神狀態、喜怒情緒直接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活動,也直接影響著作為人的生命基礎的細胞的生命活動。因此,中國養生體育在神形、心身的協調發展中更注意利用一些特殊的運動方式,來鍛煉、調節人的神經系統的機能,這樣才有利於人體整體功能的優化。2、在運動方法上,運用並創造了一套對神經系統進行訓練與鍛煉的內動、靜動及兩者結合的運動方式。所謂靜動是指神經系統特別是信息、意識神經功能的自我調節、整合運動,以大腦的訓練鍛煉為主;所謂內動是指人體重心在空間不發生平位移的自我肌肉收縮運動,以植物神經系統的訓練與鍛煉為主;兩種運動方式相結合,互為作用。靜動就是調心,主要是對大腦機能進行整合鍛煉,以保持大腦處理信息機制的健康與活力。其主要運動方式是:調息入靜,暫時關閉一切信息通道(閉目、止聽、皮膚盡量脫離接觸等),把呼吸調節為「納唯綿綿,吐唯細細」,盡量減少或停止外部信息干擾,使大腦處於「關門盤點」狀態,對已接收信息進行清理,消除積熵,以保證信息機制的靈活運作,這種保證大腦細胞在自我靜態控制下的自由思維活動,便是靜動。內動則注重於植物神經及其調控的臟器的功能鍛煉,主要方法是腹式呼吸與腹肌、脊椎運動。還有就是靜動與內動結合的意念領動的肌肉收縮方式,即在半入靜狀態下進行的,由意念主導的各部肌肉的收縮運動。肌肉收縮運動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為了應答外部信息進行的運動器官的運動,競技運動皆為此種方式;中國養生體育則強調由自我意念主導的肌肉收縮運動。所謂氣功運動,本質上便是在意念的主導下肌肉按照經絡通道而進行的收縮運動。所謂氣感,就是自我對肌肉收縮的連續性的內感,所謂小周天、大周天就是意念主導的多種肌群參加的循環式的自我收縮運動,這種運動動作不大顯現於空間,也無外部信息或刺激的誘發,完全產生於自我的意念,在自體內進行肌肉收縮運動,也同樣能夠促進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改善。3、強調適量或適度的人體外運動。中國養生體育也很重視人體的外部運動,漢代名醫華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古哲認為人體各種形式的外動對促進人的生命體內外物質、能量交換,促進人體的血氣流轉有重要作用,「運體以卻病,體活則病離」是也。古人講的人體運動,首先是人的自然運動,包括人的各種勞動活動,「自朝至暮,常有所為,使外體不息」,參加各種農事、手工、家務、娛樂等形式的身體活動,使生命體「搖動不息」,但必須認真掌握「不當使極」、「覺勞即止」的原則,運動量和強度要適可而止。避免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運動,這是養生體育同競技體育所不相同的。中國養生體育對人類的重要貢獻還表現在它創造了一系列的人工編製的運動方式,主要是導引運動。導引是模仿動物的動作針對人體生命發展的需要而編製的動作組合。其重要價值在於:第一,這是人類自己為了自我優化生命機能的目的而創造的運動方式,表現了人對自己生命活動規律的認識的發展,也表現了人對於改造自身自然的創造能力的發展;第二,導引運動的動作組合,有許多是在同醫療活動的結合中形成的,通過肢體的定式化的運動以消除或減輕人體部位的病患。這實際上就是發展到今天的醫療體育之初形;第三,這種運動是個體自覺進行的自我運動,主張按照個人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來活動,不主張參加競技比賽,認為比賽競爭於養生保壽並無積極作用;第四,導引動作強調在意念引領下進行,運動動作必須與意念合一,意念先導,以意領動,意至動隨,心身融匯,身體運動同意念活動合而為一,心身並動,神形共練。導引在我國已發展成為重要的體育運動系列,不僅發展出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門類,也發展出上千種的氣功動功套路,對中華民族的體質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傳統養生體育對競技體育的影響1、對競技項目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中華民族在其數千年的歷史中,受各種社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長期處於封閉自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社會環境里,鑄成了追求人與社會、倫理與心理、理智與情感的和諧統一的理想,重人倫、重情操的美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現象的養生,則一直受其影響使以倫理道德觀念為基礎的養生思想和採用控制呼吸等方法獲得超自然體驗的養生活動,這不僅制約和影響了對中國競技體育的對抗性、競爭性以及運動員競爭精神、武勇精神的發揮,而且也使具有明顯對抗性、競爭性的運動項目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影響。首先,在倫理道德養生觀的影響下,一些競爭性、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往往被人們忽視或遭冷遇;人們更多地偏愛中庸、平和與穩重的非對抗性、非體力性運動項目。即使在對抗性項目中,人們也多偏愛對抗程度相對較弱的。如在球類這一對抗性項群中,我國運動員在無身體直接接觸的隔網類球類項目(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上,始終保持著較明顯的優勢;而在接觸較明顯、對抗性很強的同場對抗類項群(足球、籃球、冰球等)上,卻始終難以形成優勢。更如拳擊運動以「置人於死地」為取勝標準的,這對受到千年來倫理道德養生思想影響的中國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不僅如此,倫理道德養生思想還影響了許多以娛樂性為特點的中國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向競技性項目的轉化。例如,有可能發展成為世界性競技體育項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也在倫理道德養生思想的長期影響下,逐漸被淡化其固有的「技擊」性,過分強調「武德」而逐漸向技巧性和表演性方向發展。比如武術對打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對抗性運動形式,但按養生思想的觀點,主張不要真打,只要做做樣子即可。「射箭」這一已成為競技體育項目的我國傳統體育項目,也曾一度淪為實施禮教的工具。「足球」源於中國的「蹴鞠」,在齊、楚時代已很盛行,成為我國民間的一種娛樂性項目,但它也在花樣不斷更新、技藝精益求精的過程中,喪失其對抗之爭的固有特點。到漢代時,它進一步成為提高士兵身體素質的強身手段,可最終也未能在我國發展成為一項競技體育項目。另外,一些對抗性很強的項目也被逐漸轉化成娛樂性項目。例如「人馬合一」的中國傳統對抗性體育項目「馬球」,雖也有過李唐「馬球勢」的盛史,但到了唐代後期,由於受到軍隊中「騎兵優於步兵」的實用主義觀點的影響,而逐漸取代了「蹴鞠」,成為訓練士兵的一種手段,最後也逐漸消聲匿跡了。2、對競技體育訓練極限的影響訓練和比賽是競技體育的兩個基本過程。在這兩個過程中,運動員將承受極大的運動負荷。一個運動員承受極限負荷的應激能力直接決定了他的訓練水平和運動成績。因而,運動負荷的極限性已成為現代競技體育訓練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徵。從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全過程來看,運動員承受負荷的能力一直落後於國外體育先進國家的水平,這在很大程度制約了我國運動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究其因,在於人們對運動員承受極限負荷能力的認識,始終處於一種過於保守的觀念。而這種觀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傳統的健康長壽與自然養生觀的影響有一定的聯繫。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把健康長壽做為其主要願望。這種思想的核心,是任何人體的活動都要以有利於健康長壽為前提,有損於健康的活動不予提倡,甚至被禁止。道家的養生思想為「自然養生觀」,核心是宣揚一切都要「順其自然」;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一貫崇尚「無為」、「自然」,即一切聽其自然,復歸自然。在人生觀上,他們主張「抱朴」(保持自然純樸的狀態)、「無欲」、「復初」,提倡不譴是非的處世之道。這種理論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和處世方法,而且也在觀念、理論和方法上促進了以「順其自然」養生思想為原則的養生術的形成。在它的影響下,養生活動多以平和、自然和運動負荷適中的活動項目為主,活動的量和強度也多以不盡全力為準。華佗一再向人們強調「人體欲得勞動(運動——筆者注),但不得使極」的養生原則。也就是說,人們應該從事運動,但不能承受過大的運動量。正是由於這種思想和觀念的影響,使中國的一般大眾對運動員實施嚴格的極限負荷訓練和類似控制運動員飲食(體重)、服用藥物改變女運動員經期時間、調控運動員競技狀態、比賽中的合法身體接觸(衝撞)等做法,在感情上難以接受,甚至產生「競技體育是對運動員身體和健康的摧殘」之說。這種強烈的社會輿論,必然對我國教練員和運動員實施大負荷訓練等做法產生消極的影響,使之對運動員人體最大潛能持保守態度。自然養生觀的「順其自然」不僅指人體在自身活動中的順其自然,而且也指人體與外界環境相統一的順其自然。現代訓練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從時間生物學、時間醫學的角度,研究如何將訓練節奏、比賽節奏與人的生物節奏和影響生物節奏的自然節奏、宇宙節奏協調起來,以產生最大的訓練和比賽效益。養生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精神調攝、起居鍛煉和飲食調節。古人經長期摸索,總結出「因時養生」的重要原則,提出了只有「因時調攝飲食」、「因時起居」、「因時鍛煉」、「因時調神」才能更好地達到養生的目的。介於儒家、道家和法家各家之間的雜家學派的雜家養生思想中也早已有此論述。在雜家的代表著《呂氏春秋》中提出的養生之原則——節慾。運動強身和結合四季養生中,提出了「因時養生」的觀點。在《呂氏春秋》的《盡數篇》中對這一問題的闡述,與現代時間生物學、醫學的觀點有類同之處,這又是有積極意義的。我國中醫學已分支出一門新的學科——時間中醫學。我國一些體育科學者也已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3、對競技體育整體性調控的影響中國養生思想的另一個積極的影響是提出了一系列的整體養生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神形相關論」。即把生命活動的兩個主要方面——神(精神、心理)與形(軀體)視為一個整體。強調生理與心理調控的統一。這與現代訓練中由單純的體能、技能訓練轉向與心理、智力、思想作風訓練相結合的立體化訓練是一致的。二是「人天相關論」。即把人與自然(天地)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這與現代訓練中越來越重視對運動場外的各種環境的影響、調控也是一致的。三是「主客觀相關論」。即認為養生的主體,是參與養生的人。中醫學的觀點認為「三分醫治、七分調養」。這裡所指的「調養」和「自養」是指病人自己,說明養生術中貫穿著強調養生的自我性、主體性和自控性。這與現代訓練中越來越強調運動員的自我調控作用,強調教練員、科研管理人員對運動員的外控作用與運動員的自我控制作用的有機結合,以及「自控式訓練思想」的提出是一致的。四是「動靜相關論」。即指動與靜是事物的兩個方面,且是相對的。古人由「以動養生觀」發展到「以靜養生觀」,最後形成「動靜結合養生觀」。它的形成與發展必然帶來大量與之對應的動靜養生方法與手段,其中以動靜氣功和動靜導引術的產生與發展最具代表性。這些方法和手段已開始,並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到中國競技體育的訓練與比賽中。如心理訓練、恢復性訓練、健身和調治傷病,以及調控賽前競技狀態等方面。中國傳統養生體育對未來社會的價值現代社會誕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產業革命,使人類社會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城市化。城市化的生活與幾千年來人們所習慣了的農業社會的生活相比有明顯的區別,見表1。表1 城市生活與農村生活的比較農村城市人口分散高度集中生產分工不細分工精細能源人力、畜力為主機械力、電力環境自然環境為主人工環境為主心理緊張度低高人際關係密切疏遠社會角色單一多樣經過200年的發展,在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工作條件和生活方式,既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又對他們的健康帶來了新的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良的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威脅在前工業社會中,對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是瘟疫和饑荒。如公元 1000—1855 年西歐發生了 450 次農業欠收, 855 年中平均每兩年鬧一次饑荒,大量人口喪生。14 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至少奪走歐洲四分之一人口的生命。19世紀初,僅恆河三角洲一帶的霍亂先後引發了7次世界性的大流行,生命損失慘重。但是,二次大戰以後,世界局勢相對穩定,社會生產發展迅速,特別是由於醫學科研的不斷突破,曾經猖獗一時的急性流行性疾病不再是人類的主要威脅,代之而起的是心臟病、高血壓、癌症、肥胖症、神經衰弱等所謂的「文明病」。「文明病」的病因不再是病毒、細菌,而是現代社會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過度而不當的營養攝入、體力消耗不足、過細的分工造成的身體片面發展、神經系統的長期緊張、吸煙、喝酒等等。在這類疾病面前,現代醫療手段顯得回春乏術。社會迫切需要一套不僅有維護身體正常功能之效,而且還有糾正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特殊功能的健身術。2、現代社會心理壓力對健康的威脅1851年,英國的醫生賈維斯寫道:「精神病是我們為爭取文明所付代價的一部分。」1904年,精神病學家安米爾·克勒佩林發現不同的文化對精神病有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說,精神病患者除了生理、心理原因外,與潛在的和間接的文化因素有密切關係。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深化,人們越來越感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往往成為與人相對立的、支配人的異己力量。人們不斷地革新科學技術,本來是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的,但是到頭來,人卻淪落為物的附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自由,迷失在物慾的橫流中。在大城市茫茫人海中,人們卻有步入沙漠般的孤獨,感到世界和他人疏遠了。於是尋找失去的自我,是當代西方的一股潮流。當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異化問題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決,但是人們仍然試圖找一種方式能夠緩解它,減少它對作為社會的人的健康的威脅。1981年美國心理學家馬塞勒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許多非西方人產生的抑鬱症主要不是因心理問題,而是由於軀體功能受到抑制而導致的。然而西方人所產生的抑鬱症有許多是因為文化因素導致而出現了自我責備、負罪感和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等。精神高度緊張是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工業化社會的快節奏的工作、複雜的社會關係、多重的社會角色和激烈的社會競爭使人們經常處於應激狀態,不良的精神能量不斷積累,導致行為失常、神經衰弱,以致精神病例不斷增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僅有良好形態結構,發達的骨骼肌肉,還遠不足以稱為健康,還必須具有強健的心理素質。因此現代社會的健身術還必須具有心理鍛煉的功效。3、隨著西方文明在世界上傳播,這種文明所帶來的副產品——理性與感情的割裂,自我的分裂在更多的人身上表現出來。對於這一可怕的景象,精神分析法的大師弗洛伊德及其弟子曾做過許多種嘗試,然而他們深感從西方文化中尋找不到良策,卻從東方文化中受到了啟示。中國的傳統養生體育集東方文化為一身,對於調節西方文化思維方式所帶來的偏差有著特殊的功用。首先在接受中國傳統養生體育這一文化時,必然潛移默化地要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自我」觀念的影響,即使個人與社會周圍的人加強聯繫,產生關心,形成「伽利略」人格觀。這一過程必然有助於克服孤獨、寂寞感。另外,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象徵性思維方式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能把被「理智的我」牢牢束縛的「自然的我」解脫出來,同時通過模仿鷹、鶴、虎、猴等動作,象徵日、月、星、辰的行走,這些詩情畫意、浪漫色彩的運動過程令人體驗到想像的愉快、創造性的激情。這對於克服呆板的唯理性思維大有益處。其次,中國傳統養生體育講究「頭腦清空,萬念俱消,」要求做到「無意識」。這一活動過程必然消除自我的分裂,即做到理性的自我與感情的自我在「無意識」狀態下統一起來,使人在這一過程中完全復歸為一個自然的人,使他遠離現世的糾紛和煩惱,這一切對恢復人的心理健康有著其它方法無法相比的優越性。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養生體育,對於未來社會的人類來說,即使不去考慮它對防止疾病、增強健康的實際效益,而僅從協調人類文化環境,保持人類精神健康也有著巨大的價值。所以在未來社會中,中國的傳統養生體育將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起到東西文化互補、調解的作用。因此,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價值就不僅僅只是對中國人而言,而且具有廣泛的世界性意義。中外養生常談現代氣功與其鍛煉要領氣功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稱「導引」、「吐納」、「行氣」、「按躋」、「術數」、「坐禪」、「服氣」、「食氣」、「靜坐」和「卧功」等。它是人們治病健身,延年益壽的好方法,也是當代探索人體科學奧秘的一把鑰匙。氣功是一種鍊氣的功夫,是練功者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對身心(形體和精神)進行自我鍛煉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一種整體性的鍛煉,是一種「主動性的自動調整過程」,對人體起著「自力更生」、「自我修復」、「自我調整」和「自我建設」的作用。目前,科學界研究的結果證明,氣功中的「氣」是客觀存在的。它包括電子、紅外輻射、靜電富集、低頻磁信息、微粒子流信息和次聲等,是能量、物質和信息三者複雜的有機結合,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是生命現象的一種特殊表現。氣功中的「功」,即平常說的功夫。功夫的含意較廣,可以指練功的時間,練功的質量,練功的方法、造詣、本領等。總之是指對「氣」的煉法,即通過鍛煉,使真氣在人體內正常地、旺盛地運行,就是氣功的「功」。練功的時間反映了練功者的意志與決心。練好氣功要持之以恆,否則難以成功。練功的質量關係到練功的造詣。練功就是培育真氣,真氣充實,身體就強壯。真氣的鍛煉,要以「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黃帝內經·素問》)三個方面去進行。實際上就是「意念」、「呼吸」、「形體」的鍛煉,被稱之為氣功鍛煉三要素。練功的方法由於派別不同而異。我國的氣功大致可分為五大流派,即道家,佛家,儒家、醫家和拳家。道家的練功方法以「身心兼顧」為主,稱為「性命雙修」,即練功與養生並重。佛家的練功方法以「煉心為主」,即所謂置身體於度外。儒家練功主要講「正心」、「誠意」、「修身」,要求達到「止、定、靜」。醫家練氣功主要是治病,也講究養身益壽。古代醫家絕大部分既是醫學家,又是氣功家。拳家的氣功側重於強身禦侮、擊敵衛己,在保健中雖也寓有益壽延年的作用,但與上述幾家的養生氣功有較大的區別。武術界的氣功有不少是來自佛家,後世把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奉為宗師,發展成多種門派,太極拳流派的形成是具有著典型的氣功流派特點,而硬氣功多來自拳家。氣功是醫療與體育相結合的健身運動,是一種獨特的「自我鍛煉」方法。它的作用是通過意識的主導,用特定的方法進行鍛煉,以調整身體內部的功能,從而增強體質,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氣功和一般體育運動不同,它不追求短期身體的激烈運動,而是有意識地按練功原則,循序漸進,慢慢地調整人體的生理功能來發揮作用的。氣功有多種多樣的鍛煉方法,各有其不同功法和不同的特點。但總的來看,有其共性的一面,其共同的鍛煉要領可歸納為六點:(1)松靜自然。包括三方面的內容:①要求做到一個「松」字。練功時,不但要肢體放鬆、精神放鬆,又要做到以松為主,松而不弛,松中有緊,緊而不僵。②要求做到一個「靜」字。這是指精神狀態的相對寧靜,練功時,使大腦進入安靜狀態。這是在覺醒狀態下的一種特殊的「安靜」狀態。機體在這種狀態下進行著積極的自身的主動性的能量貯備。③要「自然」,如練功的姿勢、呼吸和意守,都應在自然的前提下進行。(2)意氣相隨。「意」是指練功者的意念活動,通過意念集中的鍛煉,去除雜念,可對人體功能產生良好的影響。「氣」包括呼吸之氣和練功家所說的「內氣」(丹田氣)。意氣相隨,就是練功者用自己的意念活動去影響呼吸,使之氣沉丹田,使體內的氣息運動和意念活動一致起來。(3)動靜相兼。「動」是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內氣)的運動;「靜」是指形體與精神的安靜。氣功鍛煉,在於促進和調整人體的生理功能,使之由靜的鍛煉而至更好地「動」起來,從而起到平秘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培養真氣、祛病延年、延遲衰老的作用,也就是對人體起著促進、調整、修復和建設的作用。所以,「靜」(內靜)與外靜是練功的前提。不能很好地「靜」,就不可能很好地「動」。「動」有內動與外動。但在動靜的練法上和結合上,有的先練功,有的先練靜,有的外靜內動,有的動靜兼練。動靜相兼的形式由氣功的功法決定之。在具體練法上,要根據年齡、性別、體質和是否患有疾病等情況決定練功的方法,使動功和靜功有機地結合起來。(4)上虛下實。上虛,是指上體(臍以上)虛靈;下實,是指下體(臍以下)充實。只有做到「上虛」,上體才會有輕靈無物、頭腦清晰、耳聰目明的感覺;只有做到「下實」,體內才會有精力充沛、內氣充盈、生機橫溢的象徵;而上虛下實又是以「下實」為基礎的,是靠把意念活動向下體引導來實現的(例如氣沉丹田或意守下丹田)。(5)火候適度即限度適應。火候不到,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火候太過,會產生不良影響。掌握練功的火候,要注意以下四點:①在意念活動鍛煉上,要作到若有若無,勿忘勿助,不要強行意守,不可強行意領。②在氣息鍛煉上,要作到力求自然、緩慢、柔和、均勻,深長的腹式呼吸和體內氣息的運行,都要在自然的前提下形成。③在姿勢的鍛煉上,要以自然鬆緩,舒適得力為宜,不能過於死板。④在每次練功的時間上,要留有餘力,留有餘興,不要勉強拉長時間,不要疲勞過度。(6)循序漸進。氣功是一種自我鍛煉法,其效果是隨著練功的進程逐步見效的,因此要避免急躁。練功者要正確理解功法和要求,堅持鍛煉,持之以恆,必有好處。什麼是瑜伽瑜伽一詞來源於梵文詞根「yug」,含意為「結合」。它指明人類本能從較低到較高的結合,用同樣的方式,也考慮到從較高到較低的結合,或同自我的結合,這也意味著與最高的宇宙萬物之靈相同化,使自己從痛苦和災難中獲得解放。在印度,瑜伽被看作是一種科學,同樣它也是通過身心的控制、改善精神狀況,使人們精力充沛、協調生活的一種方法。瑜伽的任何一種坐法和調息通稱為哈太哈瑜伽。它不僅是一種有助於獲得理想健康、永葆青春和延年益壽的療法,而且可以發展克服自身弱點的內力,冷靜地承受生活中的種種壓力,這樣就為身體適應較高階段的瑜伽練習做好了準備,例如:注意力的集中和冥想。哈太哈瑜伽對王瑜伽做了補充,而它的最高目標是超意識狀態的冥想。大量瑜伽信奉者告訴我們:那些凡是知道將瑜伽坐法,調息練習以及思想或注意力的控制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的人是可以達到理想境界的。瑜伽坐法和調息練習的目的既著眼於人體的物質改善,也包括心神的控制,即構成意識的能力,這有益於內力的改善,發展積極、樂觀的人生觀,解除對早衰和死亡的畏懼,從而進入一個寧靜的狀態。眾所周知,虛弱的身體不僅容易受傷和患病,而且也是發展精神控制力,提高自我表現的障礙。相反,一個穩定、健康的身體對於建立明晰的思維無疑是重要的先決條件。可見,一個人身心的協調穩定將使他的意識和內控力達到很高水平,從而改善精神狀況促進,並使精神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瑜伽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們加深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它是一種揭示隱藏於人類靈魂內部、產生靈感根源的方法,這也包括我們生存的多方面表現,它為較高水平的自我發展和較深的自覺提供了基本的原則。其中,最重要的,瑜伽教會了自我鍛煉,離開它很少能夠達到這一目的。然而,有時這種訓練中學到的東西可能非常零散和片面,這會導致盲信並妨礙將來的進步。因此,獲得所期望效果的正確方法在於自我鍛煉的穩定平衡。瑜伽不是一種宗教信仰,它是對意識內在發展的探索,可直接觸及到實際存在意識的最中心。它不包括對傳統習慣的盲從或仿效社會或文化行為的固定模式,它是使一個人逐步實現自己的全部潛力、使精神達到完全解放的方法。印度的偉大聖人們使瑜伽方法更加完善,每一種適應不同的氣質,這樣每個人則可以依據自己的智力和體能去達到這一目標。儘管這些瑜伽方法看來好象不同,但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自我的實現。實際上,所有瑜伽練習程度不同地有所混合,重要的是瑜伽的所有方法在教學訓練和自我控制方面,還沒有其它哪些方法可以與之相比擬。瑜伽與人的精神狀態醫學實驗和心理研究已表明:消極的精神狀態是危險的並會導致疾病的產生。它的表現形式是直接的或間接的,例如,以心臟病突出或心衰為例,也許可以追溯到由持續緊張而積聚的疾病等原因。當然,採用酒精麻醉或鎮靜劑,可以暫時避免它們,但這種療法具有極大破壞性,它們加速了老化過程,並遺留下了沮喪和功能喪失的後果,最終導致嚴重的疾病。多數情況下,人們往往被煩惱所困擾,他們想像一些沒有發生並且可能決不會發生的事情,例如,他們會突然變得窮困潦倒,他們有病或正要患病,他們害怕的孤獨生活,逐漸變老等等。不言而喻這些人會尋找辯解的理由,他們把自己的情形歸咎於物質環境,並導致處於一種極緊張忙碌的生活,然而與其承認這種假想的疾病,還不如返回到自身找原因。根據印度洛內夫拉研究室進行的瑜伽科學研究,以及西方醫療科學證明:經常的擔憂和長期的悲痛可以引起積石病,即在膽囊或腎內形成結石,而挫折和過度疲勞則會引起神經的耗竭。酒精、煙草和含油脂或鹽分過多的食物往往會引起高血壓,同時,願望未得到滿足,沮喪、失意和絕望則會使機體產生一種胃酸而引起潰瘍。突然的驚嚇會引起腹瀉,而頻繁的焦慮則會導致心臟及靜脈曲張。同樣,憂慮狀態則可能是引起慢性便秘的原因。所有這些都顯示了精神狀態的作用。當消極地運用時,遲早會使我們患病,當我們正確運用這種精神能力時,我們即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和觀點。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與信念相結合,將掃清我們的所有疑慮,就象具有了一種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的內在力量。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反應要比事情本身更為重要。當我們面對事實時,不論如何難對付,也比不上對此事所持態度的重要性。因為,在我們認真對付它之前,在精神上可以首先壓倒它們,也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自信心。當正確和謹慎地進行瑜伽功練習時,它將成為一種恢復平衡的可靠療法,並幫助我們發展自己的決心和抵抗力,而最重要的是使我們得到心情的平靜和內心的安寧。瑜伽中的冥想當思維在一定的方向上不間斷地朝著一個內部或外部的明確目標集注並且消除了長期的全部的精神煥散時就形成了冥想狀態。在冥想期間,身體得到靜止休息,以導致思維全神貫注於生命力。像不做夢地睡眠一樣,僅有象徵生命的呼吸在進行。在冥想期間,視丘下部重新補充了能量,如同睡眠期間進行的工作一樣。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鑒於睡眠是休息的一種補償,冥想更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因為,它包含重要的治療特徵。冥想有助於我們擺脫自己情緒上的紛爭、內心的失調和心理的緊張。它可以完全凈化精神並且從無意識的障礙中解放出來。冥想能夠使得內在靈光(靈魂中的指引力量)得以顯現。它負有啟發自覺的作用,因此,一個人有可能洞察到生活最高真諦的真正的根源。冥想的對象最重要的可能是自我,純粹的存在或宇宙的真義,最傳統的方法是將一個人的注意力集中於一個代表個人價值或象徵宇宙的物體上。例如,印度人將選擇一種神。熟悉的有:濕婆神、護持神、護持神之第八化身、加里或其它一些神的化身。同樣,他可以選擇神的音節「奧姆」,它被看作印度宗教的絕對象徵。對於一佛教徒來說,冥想的對象可以是釋伽牟尼蓮花式或輪狀式的塑像。一個基督教徒將選擇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作為偶像。猶太教的大衛之星或伊斯蘭教的四分之一新月狀,同樣可用於冥想之對象。概括地說,每個人可以根據他的信仰去選擇一種提高自己思維和精神的象徵和為冥想對象。目的不在於對所有不同的冥想技術進行詳細的研究,而是對那些渴望在這一精神道路上得到幫助的人們描繪一個簡單的練習輪廓。冥想依據的三種主要生理因素:1、必須採取舒適而穩定的姿勢,否則,冥想是不可能的。採取一種穩定的姿勢,意味著身體有意識的自我控制。在這一姿勢中,即使是最輕微的不舒適,都會影響到大腦,從而使精神渙散。因此,應該選擇一個能保持長時間而又未感到不適的姿勢。2、脊柱和頭應保持正直,但不要緊張。在瑜伽的古代文本中,強調了冥想期間保持脊柱直立的必要性,這樣可以避免腹部器官的壓力,否則,這種靜止姿勢可以引起便秘和其它方面的失調。另外,控制自身直立可以使尾骨和骶骨的神經得到豐富的血液供給,這將有助於它們恢復活力。3、在冥想期間,肌肉能量的消耗減少,這樣,心肺的活動將逐漸降低。此刻含碳氣體的產生達最低點,呼吸變得很輕微,以致一個人腹部幾乎感覺不到它。在這一狀態下,心神可以從機體活動引起的精神渙散中得到保護,並因此而使心靈深處得到完全的安寧。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瑜伽坐法根據古印度傳說濕婆神已證實瑜伽坐法有8,400,000種,和現在的種類一樣多,這樣使人們有可能保證身體處於極好的健康狀況並使他們的精神發展達到最高水平。為了有益於人類的目的去啟示他們並且給人們提供獲得迅速進展的方法,古代印度偉大的瑜吉們完成了許多瑜伽坐法的實驗。在古梵文版本中:如在《Shiva Samhita》一書第三章84—91 詩句中提出了84種坐法,而在《Gheranda Samhita》一書中僅對32種坐法做了描述。事實上,不管怎樣,僅要20—25 種坐法即可滿足維持或重建理想健康的需要。實踐已向我們表明:任何一種瑜伽坐法、調息、耐力及集中注意力練習對人的機體的健康都是極為有益的。沒有一種體育方法及運動在給予人們益處的同時又不使人感到疲勞和精疲力竭能超過瑜伽坐法的貢獻。它們在保護生命力和維持良好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是相當顯著的。這種練習不僅給整個身體以外部按摩,而且給內部器官提供了絕對無與倫比的練習方法。健康依賴於組成組織和細胞的狀況。在醫學界中已經清楚地認識到,肌肉的有規律的伸展和收縮是維持他們力量和彈性唯一的途徑。在實踐瑜伽坐法之前,我們如果了解身體的各種各樣生理機能,那麼指定的瑜迦坐法則能保待這些極好的機能,同時給全身提供了更大的機體力量。如果我們有意或無意去激發、恢復、加強和發展身體,我們應該知悉的是,這不僅會涉及到頭、軀幹、大腿和雙臂,而且會影響到內部器官,即從最小的細胞直到整個肌肉系統。肌體由細胞組成,從生物學觀點我們知道細胞是身體中最小的有機體單位,組成細胞的物質叫細胞質。它被認為是身體的生命物質基礎,沒有它即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細胞質使細胞有可能成為獨立的有機體單位,並使它生存、自我發育、各自的生長和繁殖。而那些細胞狀況的改變又要依賴於它們從屬器官的組織,它們必須通過蛋白質、脂肪、糖、鹽、水和氧氣的養育,以便始終保持活動,這樣才能製造使它們有可能去生存和行使正常功能的細胞質。組織由專有的細胞結合而成,身體的所有器官又由組織構成。根據那些器官的所屬範疇,每一種又有自己的結構和功能。當肌肉收縮時每一種肌組織與它們一塊收縮。當活動時腺組織分泌種種體液,而在正常運轉時,神經組織將傳導刺激。為了保持組織的良好健康,它們應得到有規律和極好的滋養。眾所同知,組織是通過血液得到多種多樣的蛋白質、脂肪、糖、鹽、氧氣等能源供給的。那些養料不僅依賴於我們食物和飲料的質和量,而且要依賴於我們的消化能力、營養成份被吸收的方式。因此,為了使組織得到非常好的滋養,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必須保持正常良好的工作狀態。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是胃、小腸、胰和位於腹部的肝臟。我們一天24小時始終在進行著呼吸運動。通過腹壁有節奏地向上向內運動。使這些器官得到輕柔的按摩。當腹肌變得強壯和富於韌性時,消化器官得到自動按摩則會產生很高效率。如果是相反情況,那麼將會出現消化不良和其它腹部疾病。要想有助於肌肉保持自身的力量和彈性,我們必須做那些使肌肉伸展和收縮的姿勢練習。瑜伽坐法表明它不僅可以保持腹肌的強健和彈性,而且保持腹部器官在適應位置,這樣也就保證了正常的消化和吸收作用。通過這一途徑消化系統可以將吸收的蛋白質、脂肪、糖和鹽恰當地輸送到全身。瑜伽就是這樣通過自身的調解,使人體生理機能有條不紊地協調運轉,達到人體健康的目標。心理疾病的瑜伽療法人是由身體、精神、靈魂所組成的。精神是直覺和情感生存的所在地,而靈魂是本性,這種本性是天賜與活力——即我們的意識部分。身體是靈魂安宿之地,並是每一個本性顯示的方式。因此,絕對重要的是保證身體處於良好健康狀態。為了達到身體的健康,人們應該從思想意識開始,因為不論怎樣都要依靠思想意識的作用,這是唯一可行的途徑。人們要想使身體保持健康必須使自己的感情或情緒與內在的生命力相一致。我們應認識到,每一種消極思想或情緒都是有害的。而積極的傾向則可以使身體得到恢復並保持理想的健康。在每一種疾病後面,必然有一種失調的精神狀態,因為身體是意識的反映,我們的思想、感情、信念和態度對它都有直接影響,因此,一種消極的思想、感情或言語都會象下意識地發布命令一樣,從而引起一種疾病的侵襲。每當我們控制我們的思想和情緒時,往往是一種從消極到積極因素的轉化過程,從而達到對不良身體的醫治作用。例如,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恐懼,使它轉變成信心,那麼我們則會充滿了希望、精力和自信。與此相類似,在精神控制下,我們可以將擔憂轉變成寧靜,妒忌轉變為仁慈,緊張變成放鬆,敵視變為友好,不了解到理解,焦慮變安靜,自私變無私,貪心變慷慨,譴責變寬恕,焦燥變平靜,挫折變順利,悲痛變歡樂等等,它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理想的健康和內心的歡悅。同時它也明確顯示了思想狀況、情緒態度和總體的健康狀況之密切聯繫。近年來,西方醫學提供了詳盡的證明:在精神和身體狀況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但大多數人還未意識到這一點。人們應該意識到,從病中復原的唯一條件是改變自己的精神狀況。一旦這些原因排除了,那麼由此而引起的結果也會隨之消失。外科醫師和大夫可以挽救生命和解除痛苦,然而,要使病人恢復健康的決定因素還在於他的內在意識和天生的生命力的密切合作。養生必先養德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經也」。極大地主張「養生必先養德」。古人提倡在養生過程中要注重講究修養,是含有極深的科學哲理的。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倘若不重視道德修養,追名逐利的精神枷鎖不能解除,大腦就不會安寧,整天思慮過度,勢必加速機體的衰老。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許多道德品質惡劣的不義之徒突然暴病身亡。這就是從一個側面說明缺乏道理的人是難能長壽的。已故前中華醫學會會長付連璋在《健康漫談》一文中明確指出:「個人主義往往是憂傷煩惱的根源。因為個人主義慾壑難填,一天到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妄想、憤恨和沮喪在他的腦海里『大鬧天宮』沒個安寧。這樣的人往往自食苦果,衰老過快,就是其中的一個。養生之所以要先養德,是因為良好的個體品德之修養,有益於健康長壽。孔夫子曾在《論語》中指出「仁者壽」。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則說:「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其意思是說,如果不講究品德修養,即使經常服食靈丹瓊漿,對延年益壽也無濟於事。明代醫學家孫志宏在《簡明醫彀》中指出:「德為福壽之本,若其剛惡不肯好德,柔弱而怠於修養,則禍極隨之,而絕福壽根源矣。至衛生一節,尤為修德中事也」。其意思可理解為如果不注重道德修養,即不能延壽,更不能得福,所以講究養生,首先注重個體道德修養。然而,要達到健康長壽,還必須善於在注重養德的同時進行養生。如何養生呢?明代名醫龔延賢在《壽世保元·延年良箴》中說得具體全面,「四時順攝,晨昏護持,可以延年;勿為無益,當慎有損,可以延年;勿令身怠,可以延年;寒暖適體,勿侈華艷;行住量力,勿為形勞,可以延年;悲哀喜樂,勿令過情,可以延年;動止有常,言談有節,可以延年;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極苦度厄,洛難扶危,可以延年;身心安逸,四大閑散,可以延年。」龔延賢所談的養生之道,包括了順天時,講人和,慎調理,涉及衣食住行,視聽言行,喜怒哀樂,若能做到這些,對身心健康,延年益壽是頗有裨益的。適者健康的奧秘生命的無限度的繁衍,是在自然選擇過程中通過生存競爭,導致「適者生存」的。按照達爾文的解釋,這「適者生存」中的「適者」,並不是一定要通過強大的或者無情的鬥爭,而只是意味著「最能適應」。可見,達爾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同樣也適用於人的養生保健。即當自然界和社會各種變化紛至沓來時,如果你都能適應,能迅速進行自我調節,並能在各種意想不到的變化中始終保持著心理寧靜和情緒穩定,那麼,健康長壽就有了基本保證。一個人在生活中需要適應些什麼呢?首先,要適應四季的變化。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四時變化,對人體健康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為此,我國養生家歷來十分重視四時養生法。《黃帝內經·素問》「和於陰陽,調於四時」的記載;管仲在《管子》中也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告誡人們要根據季節的特點,採取與之相應的養生方法,以保持身心健康。當然,除了飲食起居要適應四時的變化外,還要有樂觀的情緒和頑強的意志,因為多愁善感、意志薄弱的人容易使機體的抵抗力和適應力下降,容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其次,要適應環境的變化。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改變,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譬如,長期生活在僻靜山區的人一下子置身於雜訊刺耳的鬧市時,會感到很不習慣,心理失去平衡,呈現某些異常反應,影響身體健康。因此,一個人一旦變換了生活、工作環境,就要設法儘快使自己適應新的環境。對於年事已高的老年人來說,由於適應能力較差,應盡量避免環境的改變,否則對身心健康不利。例如,英國施羅普郡有位老人名叫托馬斯·伯爾,152 歲時身體還很健康。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想見見這位壽星,於是派人把他請到皇宮,讓他盡情地吃喝玩樂,生活雖然過得很快活,但由於環境改變太大,結果一周之內他就與世長辭了。第三,要適應人際的變化。天災人禍,人事滄桑,在人的一生中各種變化事故都可能發生。各種人際變化,如失戀、喪偶、事業的失敗等都會給人帶來沉重的打擊。有些人在突如其來的人際變化的打擊下一蹶不振,消極悲觀,身體健康很快每況愈下。為了避免各種人際變化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應加強思想修養,使胸襟寬闊,思想高尚,情緒樂觀。這樣才能做到「驟然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經受得起各種人際變化的考驗,保持身心健康。淺析古代飲食養生法《千金要方》云:「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合理的飲食常可使人身體強健,益壽延年,為此,歷代醫學家頗有心得體會,中國古代飲食養生保健方法對現代人的養生保健仍然具有極高的參考的價值,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養生保健經驗。食飲有節周代醫學家敖英在《米穀贅言》中說:「多食者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多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明《修真秘要》說:「食慾少而不頓,常如飢中飽,飽中飢」。《黃帝內經》說:「飲食自信,腸胃乃傷」。《備急千金方》指出:「飲食以時,饑飽適中」。《壽與保元》也指出:「大渴不喝,大飢不大食」。以告誡人們應食飲有節,不可暴飲暴食。飲食及時早在春秋戰國時的《尚書》中就有「金哉惟時」的記載。《千金要方》亦有「飲食以對」。是說按時飲食,才能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各種營養成份,使營養充足,血氣旺盛五髒得養。清淡為主宋代張果《醫論》云:「去肥濃,節酸咸」,是告誡人們飲食要清淡素食,少食辛辣厚膩酸咸之物。元朱丹溪《格致餘論》也說:「爽口作疾,厚味措毒」。晉《抱朴子》中又云:「若要長生,腸中常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多食瓜果蔬菜,少食高梁厚味,可使人大便通暢、神清體健而達益壽延年的目的。適溫而食《黃帝內經》告誡人們飲食要寒熱適中,適溫而食,「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過熱過燙會損害消化道粘膜,尤以食道粘膜,久而久之會產生食道癌。過食生冷,會損傷脾胃,使咽喉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上感、咽炎、胃腔疼痛、腹腔脹滿等。不可偏嗜《保生要錄》言:「凡所好之物,不可偏眈,眈則傷而生疾。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臟氣不均」。《黃帝內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氣味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就說明合理飲食,不可偏食的道理。食宜緩細《養病庸言》云:「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醫說》云:「食不欲急,急則換脾,法當熟嚼令細」。《長生秘訣》云:「飲食細嚼有益於人者三,益細嚼則食之精華能滋養五臟,一也;脾胃易於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怒後勿食孫思邈云:「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古人還云:「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真意是說進食時心平氣和,專心致致,才能有利脾胃的正常消化和吸收。餐後養生明聞尤《茶箋》載:「用濃茶漱口,可去煩膩,健胃,又可堅齒。」《千金方》云:「食畢當漱口數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並人無百病。飽食則卧,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等等,上述古人飲食養生方法,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天時養生辨析「冬煉三九,夏煉三伏」。其實這種理解是有其片面性的,因為它忽視了重要的「天時」對人體元氣陰陽運動的影響作用。所謂「天時」包括陰晴風雨和天體運動帶來的寒暑、月象及晝夜的交替變化規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陰陽升降規律。在一年四季中,由春至夏氣溫逐漸變暖,大自然中的陽氣由弱變強。受大自然的影響,人體元氣的陰陽也遵循了同樣的規律。根據陽動陰靜的原理,練功強身的運動量也應由小到大。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從秋天開始到來年之春,是陽氣由強變弱,陰氣由弱變強的階段,練功的運動是需相應地由大變小,到冬至前後則主要採取練靜功、內養功的方法,蓄養精神,這就是所謂「秋冬養陰」。由此可知,「練功」和「夏練」在動靜程度上是有區別的,並不是非要大汗淋漓才算刻苦鍛煉。正似一年中的陰陽交替規律一樣,一天之中的午夜如同深冬,中午好比盛夏,則早晨是練功的好時機,運動量稍大無妨,晚間則宜靜不宜動,冬令時節更需如此。對於上述兩個規律,一般可領會,並能遵循。唯獨月象變化規律很容易被人們忽視。所謂月象是月亮在一月中的圓缺變化規律。人們知道月亮對海潮有影響作用。但很少把月亮和人體陰陽變化聯繫在一起。內丹大師呂洞賓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練功經驗:「有人問我修行法,遙指天邊月一輪,」他重點強調的便是月象對指導人們練功有其重要的作用。《古本周易參月契》曾對月象與人體的關係做專門論述,認為從初一至十五,分別與三個卦象相對應,人體元氣陰陽也與這三個卦象一致,即:初一到初五為「震卦」,陽本向上搬運;初六到初十為「兌卦」,人體「陽頭」俱足。下半月分別與「巽」,「垠」,「坤」三卦相對應,人體元氣變化如下:十六到二十(巽卦),神水從「泥丸」而降;二十到二十五(垠卦),陰符下降大半;二十五到三十(坤卦),陰符窮盡。《古本周易參月契》還把古歷三十日比作一年的仲冬節,「草木皆催傷,估陽結商旅,人君深自藏,象時順節令,閉口不用談」,意思是說三十日沒有月亮的時候,如同一年中的古歷十一月仲冬時節一樣,人的中體陽氣非常微弱,應該安靜神志來保養身中的微陽正氣。為了保養陽氣,甚至應該告訴商人和旅客暫停往來,要求君王深居宮中保養身心。要按時隨著冬令季節調神養性。此時人們不僅不宜過勞,在安靜養神閉口養生去氣中使自己的「元陽」得到長存,不受損傷。一月之中的三十這樣做,對於下一個月的陽氣開發至關重要,一年中的仲冬十一月這樣做,對於下一年的人體陽氣開發大有益處。略談修身養性之原則人體的健康與長壽,有先天稟賦因素與後天因素,優越的先天稟賦條件如在後天不善於保養,也難免於早衰和夭亡。相反,先天稟賦差者,如能善於後天保養,依然可以健康長壽。因此,修身養性必須遵循其養生原則,才能對健康長壽達到一種功能放大的效應。適應四時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內經》提出的「天人相應」學說,鮮明地提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地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人類的生存必須賴以大自然界的條件,祖國養生學強調了人體與外在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關係。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提出了科學的養生道理和方法,揭示人們精神活動應隨四時不同的季節和以適應的調攝。「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充滿著欣欣向榮的生意,精神意志應當是活潑而富有生機;夏季要精神愉快,但不要過分激動,以適應自然界炎熱的氣候,有助於體內陽氣向外疏通開泄;秋季呈現一片蕭索的景象,人的情志應當保持安逸寧靜,使陽氣收斂;冬季應當讓陽氣藏於內,其心情應當含蓄一些,不要過分外露。這樣就有益於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所以,修身養性能適應四時,就能生長而存在。否則,能傷害萬物,導致疾病,招致早衰。精神保養修身養性十分注重精神保養,精神好乃是人體健康必備的基本條件。精神主要是指人體內在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態變化。《素問篇》中指出:「喜怒不節..生乃不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精神狀態與臟腑的主導作用。還說明情態劇烈變動,可以使人發病。故修身養性要把調攝精神放在首要位置之上。祖國醫學強調「形神合一」即形體與精神的統一。所謂形是指整個機體,是物質基礎;所謂神是指精神意志、思維以及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功能作用;神不能離開形體而獨立存在。形體強狀,必然精神飽滿,生理的活動正常、精神飽滿,生理活動正常、精神健旺,更能促進形體的健美。調節飲食飲食是攝取營養,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的來源。祖國醫學認為「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但是如果過量則失宜,「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會引起疾病,所以食量有節,可保持身體元氣,這是其一。久食高粱厚味,肥甘之品,有生熱、生痰生理之弊,可以損傷心脾,引起「厥心痛」、「冠心病」等,所以《醫學心悟》中主張「莫嗜高粱,淡食為最」。這為其二。其三,古人很重視五味宜調和適宜,偏嗜過極,則傷心。因此,攝食以營養身體,用藥物以治病。同時主張少飲酒,不吸煙,多喝茶。節慾養精「腎為先天之本」,腎精之盈虧,影響人的生長,發育、衰老乃至死亡的全過程。為此,祖國醫學一直強調「節色慾以養精」,是健康長壽不可缺少的條件。精為生命的根本,縱慾縱情,使得腎氣虧損,令人未老先衰,其至夭折。我國之所以大力提倡晚婚是有其科學道理的。如未及成年而結婚,對身體是很不利的,往往造成精衰、氣弱、神散、滑精、陽萎等。據國外統計,未婚青年男女都有手淫的壞習慣,男性約佔90%,女性約佔50%。不少青少年染上手淫的壞習慣後,想戒除又難以改掉,經常看一些黃色書刊,小報的色情描寫後,不由自主的又繼續手淫。手淫後思想中很後悔,日子久之,覺得自身虛弱,經常出現頭暈目眩、耳鳴、心慌、腰酸腿軟、記憶力減退等多種癥狀,思想負擔非常沉重,久而久之,影響學習、工作和身體健康。勞逸結合世界各國醫學專家一致認為,缺乏運動是二十世紀的基本問題之一,相繼提出「不運動造成肥胖,肌肉的飢餓,有成為流行病的危險」的警告。一百年以前,人的全部工作的94%靠肌肉力量完成,只有6%靠機器。然而,現代社會尤其在發達的工業國家,隨著機械化和自動化的高度發展,人的體力勞動越來越少,肌肉活動過少已成為危害現代人健康的主要禍根。《內經》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卧傷氣」,「形勞而不倦」。這些都說明了勞逸結合的重要性,強調運動對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顏元更明確地指出:「一身勁則一身強」,運動可以「暢其積鬱,舒其筋骨,和其血脈,化其乖暴,緩其急躁」。因此,在修身養性過程中必須堅持勞逸結合的原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理與養生疲勞的預防及處理每天,人都要工作、學習、運動,消耗機體中貯存的能量,當消耗的能量超過一定的限度或者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機體就感到疲勞。疲勞是器官或機能的過度運轉導致的狀況,表現為人機能衰退和周身不適的感覺。因此疲勞的預防和處理為人體對周圍環境和社會適應有著積極的作用。疲勞一般分為4種:(1)體力疲勞。體力活動所帶來的身體疲勞,只要不超過身體的極限疲勞,對人體是有益的;(2)精神疲勞。長時間的腦力勞動所帶來的精神疲勞,會引起全身無力、頭暈、頭痛、思維變得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等。精神疲勞如得不到恢復,對健康不利。(3)心理疲勞。主要是由於精神過度緊張等造成的,對身體的影響極大。(4)病態疲勞。患病初期出現的疲勞。疲勞又可分為三個階段:急性疲勞,持續工作後出現的疲勞,經過休息、睡眠及補充營養後,可以完全恢復;慢性疲勞,急性疲勞未恢復,又加大工作量,使疲勞積累加重,雖經短時間休息,仍不能恢復,此時不僅生理機能低下,還可能發生種種輕度的器質性損傷;過度疲勞,慢性疲勞加重,伴有對健康的明顯損害,此時不僅出現機體組織器官的機能紊亂,還可伴有組織器官的形態改變,成為一種病態。因此,避免急性疲勞的積累,預防積勞成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預防疲勞必須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機體抵抗力,生理極限及自身需要有較清楚的了解,及時對身體的感覺進行判斷,觀察疲勞發生的徵兆。其次,應該學會放鬆自己,有自己的娛樂方式。單純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都易使人感到疲勞,最好是把兩者穿插開,使工作內容富於變化。或者在學習中做做操,聽聽音樂,使緊張的神經得以放鬆,第三,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運動可以使機體保持充沛的體力,增強毅志,使人對外界環境產生親切感,易保持健康的心理,但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也不能超過機體的耐受力,否則可以產生運動性疲勞。如果疲勞已經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傷及身體的健康時,就需要停止你的工作和學習,尋找產生疲勞的原因,對症下藥,方能解除疲勞,恢復體力。如果是由於體力勞動過度,那麼休息是不可少的;如果是緊張的心情所致,那麼調節情緒是主要手段。同時,可以到醫院求助醫生,切忌自己亂服藥。另外可以配合飲食和物理手段的治療。多吃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補充體內的糖貯備、維生素貯備,保證充分的能量供應,還可以進行按摩,溫水浴等治療,充分放鬆身體的肌肉和心情,達到治療的目的。健康長壽與人體平衡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物質、能量、信息三者的統一體。任何一部分失去平衡乃至疾病發生,因此,人體一日不可沒有平衡,失去平衡就談不上健康長壽。據國內某省一份有關報告指出,適當的運動可使人的免疫功能得以改善,人的發病率為1.9%,一點不運動的人,發病率達11.1%。美國一博士對3000 人進行追蹤調查,發現常坐不動的男子死於心臟病者高於常運動人的兩倍,然而,有些猝死病例又表明,超負荷運動破壞人內外平衡,會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損,使生理功能失調而致病,造成短命。重視飲食平衡中醫說「高梁體質之人,病,多不治」。《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現代醫學表明,進食太多,易引起肥胖促早衰。胖人比中等營養狀況的人平均少活10—12 年。超過正常體重,每公斤會使壽命短8 個月。前蘇聯長壽者學會指出:如飲食合理平衡,可延長壽命8 年左右,偏食、挑食造成營養不全,會產生毒素積聚,破壞正常新陳代謝。重視睡眠平衡常言道:「摳成的瘡,睡成的病」。睡眠過長,身體各機能獃滯,久之必致病,睡眠不足,則精神耗竭無以復養而致痼疾。據調查,每晚睡7—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不足4 小時者死亡率高兩倍,10 小時以上者80%短命。重視心理平衡祖國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均於健康不利。健康的身體寓於健康的精神。精神狀態不良,能使中樞神經傳導受阻,體內各器官生理功能失常,加速衰老。故《內經》有言曰:「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人要胸懷坦蕩,不因得失寵辱而或喜或憂,這樣,人的「真氣」才能保養,疾病也就不會發生了。「心病」最損人。開朗從容、樂觀溫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重視陰陽平衡祖國中醫理論曾把人體各方面歸總為陰陽兩大類。如表為陽,里為陰;熱為陽,寒為陰;氣為陰,血為陽等等。「陰陽和平,此乃平人」。調和陰陽,才能相生相長,健康長壽。綜上所述,人在求其健康長壽之中,由於每一個體不同,所求其鍛煉或養生之法也各有千秋。但必須要有其共同的歸宿——人體平衡。免疫功能與身體健康眾所周知,體質好的人其傳染病發生機會就少,反之,體質差,不僅免疫功能會下降,感染疾病的機會也隨之增多。據流行病學調查,在經濟落後地區的人群中,由於長期營養不良,不僅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遠遠高於營養狀況好的地區。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免疫系統有著微妙的識別「自己」和「異己」的能力。當外界病菌、病毒或其它微生物侵入人體後,免疫系統的衛士便群起而攻之,把入侵之敵消滅掉。免疫系統除了抵禦外來侵略外,還能維持人體的內在平衡,把已經老死的細胞及時清除掉。人的免疫系統還有神奇的「內保」功能,即負責監督體內細胞的異常變化,遇細胞發生異變便及時將其消滅,以保證不發生危及生命的癌變。正因為免疫系統具有這三種主要的功能,才使人體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證。營養、免疫功能和疾病是互為因果的。兒童時期營養不良不僅影響生長發育,而且影響胸腺的免疫功能。胸腺對營養的需求極為敏感,長期營養不良,胸腺就會發生不可逆轉的病理改變。即使以後營養恢復正常,受損的胸腺組織在結構和功能上也不如其它器官恢復得快。胸腺是人體抵禦外侵之敵的T 淋巴細胞的生成場所。一旦發生營養不良,就會導致T 細胞減少,身體即易受病菌、病毒、原蟲的侵害而發生疾病,膳食中足夠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6、葉酸、鋅、鐵等對保證細胞免疫功能有著極重要的作用。營養不良還會影響人體的體液免疫功能。體液免疫主要是通過B 淋巴細胞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實現的。蛋白質缺乏,熱量供給不足,特別是維生素(A、B2、B6、B12、C、E)、尼克酸、鋅、鐵嚴重不足時,可使B 淋巴細胞防禦性抗體能力下降,致使呼吸道粘膜遭受感染。營養不良也會使補體合成受到抑制。補體是血清中的一種特異性物質,是機體抗感染的因子之一,具有溶解、吞噬、殺滅細菌和中和病毒的作用。補體的降低或受到抑制,機體的抗病能力就會降低,易感染疾病。另外,據觀測,營養不良兒童的血清中鐵傳遞蛋白明顯降低,遊離鐵增多,從而為病菌、原蟲繁殖提供條件,增加感染機會。蛋白質、脂肪、熱能、維生素、煙酸和無機鹽不足,都與免疫功能有關。所以,膳食營養要全面而平衡,不可偏食、挑食。特別要注意多吃新鮮蔬菜,獲取足夠的維生素、無機鹽,以利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動物性食品、乳類、蛋類、豆製品能為人體提供優質蛋白質,是保證免疫功能的物質基礎,尤應給予足夠重視。體弱兒童、營養狀況差的孩子及年邁體弱者更應特殊照料。病患者除積極治療外,還應有效地補充營養,以提高免疫功能,促使機體早日康復。膽固醇與人體健康人們一提起膽固醇,就往往與現代難以治癒的冠心病、動脈硬化等極棘手的疾病聯繫在一起,引起許多人產生反感,認為它是不利於健康的有害物。其實,膽固醇也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膽酸、類固醇激素等合成與代謝活動都離不開膽固醇。沒有膽固醇,細胞就會因為沒有高質量的膜而破裂而死亡。連「人體衛士」白細胞的生存也離不開膽固醇。經許多醫務專家研究發現,血清中膽固醇過低,不僅會使具有多種殺傷功能的白細胞數目減少,活力不降,功能減低,而且有可能導致癌細胞趁機繁殖。據美國佛雷明翰心臟研究專家調查,體內膽固醇水平低的人往往早亡。男子體內的膽固醇每100 毫升血清若低於190 毫克,患結腸癌的機會將是正常人的3 倍多。而患慢性貧血的某些人與進食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過少有關。有位醫學專家經過動物實驗證實,長期食用不含膽固醇飼料的動物,其細胞的脆性明顯增高,而且存活時間較短。美國著名醫生布勞爾的研究也證明,進食不飽和脂肪酸容易使其在肝、腎內積蓄,出現在幼小紅細胞的細胞膜中。這些細胞雖被脂肪佔據,但因不含膽固醇而變得衰弱,而這被認為是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中風防治專家森幸男教授指出,血中膽固醇過低,可能是發生中風的一個危險因素。日本南方居民常吃肥肉等膽固醇豐富的食品,得腦中風者比北方少吃這類食物者少。美國科學家指出,在嬰兒期和童年期,一旦缺乏膽固醇,智力發育將會受到影響。此外,膽固醇在紫外線照射下,能轉變成維生素D,可促進鈣、磷的吸收,有助於骨骼的發育。可見,長期吃素或採用低膽固醇膳食的作法,對身體健康是有害的。最近,美國食物營養委員會指出:「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沒有任何理由對食物中的膽固醇含量作任何限制。」誠然,膽固醇攝入過量對人體健康不利這是人所共知的。因為過多堆積在體內的膽固醇能誘發動脈硬化、冠心病及膽石症等疾病。國外的一些學者認為,既不太多吃含膽固醇的食物,也不過分限制其攝入,這有助於保持血清膽固醇的平衡。只要每100 毫升血清膽固醇在190—250 毫克之間,肯定對人體健康利多弊少的。總而言之,不要認為膽固醇是人體健康的不利因素,還應看到它是人類健康的有功之臣,這一點在生活中切記不可忽視。肺活量與人的盛衰人的衰老和死亡,一直是科學家們進行探求的奧秘。最近幾年來由於研究人體科學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已揭示出肺活量和淋巴液的減少,是促使人類衰老和死亡重要生理過程的量化指標。因此,筆者僅就肺活量的減少而影響人的衰老和死亡問題,略談其一、二,以給人們一點啟迪和警覺。所謂肺活量是指人們在進行最大吸氣後,再做最後呼氣時所呼出的氣量,正常成人的肺活量平均值是男性3500~4000 毫升,女性2500~3500 毫升。肺活量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一般每10 年下降9~22%。科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的肺活量下降過快,則說明死期將至。最近,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一些科學家,經過長達30 年的研究,並對5200 多人做了兩年一次的體格檢查,其結果表明,肺活量的變化對近期和遠期死亡都能做出預告,並能預報一個老年人還能有多少年的壽命。測試還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肺活量可大於5000 毫升,並且下降很慢,即便是年愈花甲的老年人也能維持正常值。這是體育鍛煉之魅力所在,也是健身運動何以能益壽延年的生命效應。肺活量是測試肺通氣功能,藉以了解體質盛衰的窗口。如果限於條件不能隨時測量,可通過其他簡易方法及時了解呼吸功能。譬如,深吸一口氣,然後屏住氣,時間越久越好。正常人最大限度屏氣時間是,20 歲應大於1.5~2 分鐘,50 歲在30 秒左右。然後再緩慢呼出,呼出時間以3 秒多鍾最理想。低於正常時間,表明肺活量下降。另外,還可通過上樓梯進行評價自己的呼吸功能,若一步邁兩級,能快速登上五樓為好;單級登上五樓無明顯氣喘為不錯;出現氣喘為及格;登上三樓便氣喘吁吁為身體虛弱,肺功能較差。當然,最好還是定期(半年或一年)到醫院去測量一次肺活量,並要計下數據,計算出下降的百分率,以準確的了解體質有無變化。肺活量較低,動輒氣喘吁吁的人,不可能期望同肺活量高的人享有一樣的高壽。所以,國外已將肺活量作為預測衰老程度的主要生理指標。當然,要求人們及時測量肺活量並不是消極地預報「死」期、給人以精神壓力,而是讓人對自己的生命質量做到心中有數。因此,科學家說,如果這種方法可以比較準確地預報人的「死」期,那麼,人們也一定能設法找到推遲「死神」到來的辦法,其實最有靈效的方法就是積极參加體育鍛煉和健身活動。心率與壽命心率與壽命有什麼關係呢?讓我來看看科學家們的一系列十分有趣的研究成果。生物學家們統計,一般的動物一生中心臟大約要跳動八億次左右。一隻普通的老鼠的壽命大約是兩年左右,但它的心率很快,大約是900 次左右,而一隻一萬公斤的大象,它能活40—50 年,可它的心率很慢,每分鐘30 次左右,它們在一生中心跳的次數大約都是八億次,經過大量的統計研究,生物學家們終於揭開了動物壽命長短的奧秘,心率的快慢與壽命長短成反比。雖然影響生命的因素還有很多,但心率的快慢與壽命的長短實在是休戚相關的。人的壽命長短也是符合這條規律的。這早已被人們所證實。看來,要想長壽,得使自己的心臟跳得更慢一點啦(當然是在生理範圍的心跳減慢)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心率減低呢?當然得首推體育運動啦!常言說得好:「生命在於運動」。長期的體育鍛煉能使心率降低。人們也許會問,心率慢何以能常壽呢?其實道理並不複雜,緩慢的心率能使心臟的舒張期延長,使心肌得到充分的休息,使回心血量增加,從而使心臟每搏動一次射擊的血量增加。心臟是人體中最辛勤的器官,一天24 小時 它都在不停的工作。因為心臟一旦停止工作,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結束。人的一生中,心臟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計算一下的話,當你五十壽辰時,它所乾的工作量相當於18000 噸的重物舉到228 公里的高空,這足夠讓你吃驚的吧。看起來,心臟好象總是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一刻不休息。其實,心臟是挺會休息的,心動周期中的舒張期就是心臟的休息時間,如此忙碌的心臟要是不能從舒張獲得充分的營養,勢必早衰,人的生命也就不可能常久。人們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去睡覺,為的是恢復疲勞,聚積力量。而心臟的休息時間幾乎要佔去三分之二,在每一個心動周期中,它只用37.5%的時間工作,卻用62.5%的時間休息。這就是心臟具有強大推動力的奧秘。另外,由於心率的減慢,血流的動力學會發生改變。每搏輸出量的增加,使得射進冠狀動脈的血液呈勻速、單向流動。這種血流動力的「衝擊」,減少了脂類物質在冠狀動脈壁上的沉著,因而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率下降。這又是慢心率促進長壽的又一原因。長期堅持體育鍛煉的人,平靜的心率緩慢心肌贏得的休息時間長,因而「精力」充沛,能在漫長的歲月里為主人「泵」血供氧、營養全身臟器,同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減低,從而益壽延年。反之,平時少運動而心率較快的人,在每一個心動周期中心舒期時間短,心肌得不到充分休息,每搏量減少,這樣長年累月的頻頻跳動,必然「力不從心」,過早衰竭,人的生命也就隨之而縮短了。朋友,你想青春常在,延年益壽嗎?那麼請你參加體育鍛煉吧,運動會賦予你一顆健康的心臟。足部的保暖與預防感冒在日常生活中,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稍不注意,感冒便時有發生,給人們帶來很多不適。然而,對於青少年學生足部受涼也易引起感冒卻鮮為人知。那麼,孩子足部著涼又怎麼容易感冒呢?醫學家研究發現,足掌與上呼吸道粘膜之間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繫,一旦足部著涼,局部血管收縮,就會引起反射性地鼻、咽、支氣管等上呼吸道粘膜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弱,局部抵抗力降低,清除病菌、塵埃等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這時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細菌、病毒便乘虛而入並大量生長繁殖,使人罹患傷風感冒。由此可見,我國民間有句俗話:「寒從足下起」是很有道理的。祖國醫學認為:人的雙足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是貫穿上下十二經絡的重要起始部。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足的皮膚上有許多末梢神經感受器,它們在中樞神經的統一指揮下調節內臟器官。人的雙足是肢體的最末端,離心臟較遠,所以一般情況下,足的溫度是最低。青少年兒童足部皮下脂肪少,皮膚脂肪細嫩,活動又少,加之大腦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健全,禦寒能力低,所以,足部比成人容易著涼。春天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宜發生的季節,無論家長是在給孩子們換衣服或蓋好被子的時候,一定不要忽視孩子的足部保溫。如孩子穿的鞋要柔軟、乾燥,以減少熱的散失;襪子要經常清洗並在陽光下晾曬;孩子睡覺時蓋好被子,要檢查雙足不能露在外面;每天孩子就寢前要堅持用熱水給孩子洗腳;春天不能過早的給孩子們穿涼鞋、拖鞋,以免足部著涼。養生良方——睡前熱水洗腳熱水洗腳,在醫學上稱之為「足浴」。它是利用水溫和水流的物理作用,對腳部皮膚進行反覆刺激,通過擴張血管和刺激神經末梢,經大胸神經中樞的作用反射到內臟器官,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據我國傳統的中醫理論,腳部經絡密集,踝部以下有穴位33 個,兩隻腳上的穴位佔全身穴位總數的百分之十,五臟六腑在腳底都有相應的投射區。如能每天在睡前用熱水洗腳,好比銀針、艾條刺激這些穴位一樣,對健康大有益處。第一,睡前洗熱水腳可以保持腳部清潔衛生,增強腳部皮膚的新陳代謝,提高局部的耐磨能力和對外來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第二,由於足浴的水溫比體溫高,很容易擴張腳部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腳部血液循環加快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長途步行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洗熱水腳後肌肉疲勞、酸脹的感覺頓時減輕了很多。這正是由於足浴使血液循環加快,減少了乳酸在局部堆積的結果。對腦力勞動者來說,一天緊張的工作常使大腦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之中,夜晚往往難以入睡。此時,洗熱水腳可以通過刺激腳部神經末梢,反射性引起大腦細胞的興奮性下降,使大腦處於鬆弛狀態,起到鎮靜催眠作用。這對患有失眠症、神經衰弱的人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此外,堅持每天足浴,可以預防治療足癬、凍瘡、皸裂;對跟骨長骨刺者,足浴可以消腫止痛,減輕癥狀,對有雞眼、胼胝的人,足浴可以軟化增厚的角質層,便於修剪。足浴和通常洗腳在方法上不完全相同。足浴對水溫和水量有一定的講究,開始時水不宜過多,以浸過足趾即可,水溫在40—50 攝氏度左右。浸泡一會後,再逐漸增加水量到踝關節以上,水溫保持在60—70 攝氏度之間。此時,兩腳要不停地活動或相互搓動,以促進水的流動。每次足浴時間約30分鐘左右,當感到身上微熱,額頭有出汗感時,即可將腳擦乾。足浴後如能配合腳部按摩,效果更好。總之,睡前洗熱水腳,方法簡單易行,效果可靠,便於長期堅持,確實是家庭養生保健的好方法,勸君不妨一試。晨煉與睡覺晨煉雖然耽誤了一點時間,但對整個身體來說,比睡覺的作用還要大些。睡覺是身體必須的一項重要生理活動,每個人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中度過,青少年的睡覺時間更要長一此,一般在7—10 小時左右。睡眠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數量是指睡眠的時間,質量是指睡眠的深度。有些人雖然睡得時間較大,但是質量不高,常常是躺倒後很長時間睡不著,或是做夢、易醒、睡不踏實,這樣的睡眠質量,對身體消除疲勞的作用不大。若早晨早起半個小時鍛煉身體,並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習慣,就能提高睡眠的質量,躺床上後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很踏實,這樣的睡眠,就能很快消除身體疲勞,對身體健康幫助很大。可見,早晨早起半個小時鍛煉身體,既能提高睡眠質量,又能及時消除身體的疲勞,一舉兩得。當然,有些人認為,早晨鍛煉半小時能頂事嗎?事實上,只要能堅持經常晨煉,受益是肯定的。可以計算一下,一天鍛煉半小時,一年就是180 多小時,一生該是多少小時呀?這個數字是可觀的。國內外許多運動醫學專家研究證明,若每天堅持15 分鐘鍛煉,可使體質增強25%,每天堅持半小時鍛煉,可使體質增強50%。一個人如果從少年時期就堅持晨煉,那麼他們到老年期,其身體狀況一定是健康的,且他們比同齡老年人年輕約20 歲左右,抗病能力也增強一倍以上。人往往這樣,年輕時無所謂,到了老年就體會到鍛煉的重要性了。誠然,每天早起半小時參加體育鍛煉,雖然時間不長,但如養成習慣,就是一項長遠的體育投資了,其受益往往在晚年時期。因此說,晨煉還是優於睡覺,希望都加入晨煉行列,祝君健康長壽。青少年學生要養成合理的睡眠習慣睡眠對於人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人若絕食尚可生存數周。但若七天不能睡眠,便有其生命的危險。人的一生睡眠將佔去三分之一的時間,所以,睡眠的好壞直接影響人的健康長壽,尤其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更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睡眠才能使人精神飽滿,朝氣蓬勃,學習效率高。現代科學表明,睡眠會對記憶產生良好作用,能把白天的記憶進一步加強,有的還可以把信息條理化,甚至對重大的科學研究給予新的啟迪。一、睡眠的時間:有關睡眠時間的長短問題,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不同。未滿月的新生兒除了吃奶外,全部時間都處於睡眠或半睡眠狀態;4 個月的小兒每天需要16~18 個小時的睡眠;8 個月至1 歲的小兒每天需要15~16小時的睡眠;學齡期兒童每天則需要10 小時的睡眠;青少年每天需要9 小時的睡眠,20 歲以後每天有8 個小時的睡眠就足夠了。當然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睡眠時間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人需要10 小時,有的人每天只需要5個小時就可以了。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每天只睡4~5 個小時,仍然精神飽滿,一生中為人類做出了兩千多種的發明。但對於學齡期的青少年還是要保證8~10 小時的睡眠,以飽滿的精神和充沛的體力投人每一天的繁重學習任務。二、睡眠的姿勢:睡眠的姿勢是多種多樣的。基本上有三種,即仰卧、俯卧和側卧。由於各個人的健康狀況和睡眠習慣的不同,睡眠姿勢也很難強求一致,一般認為,仰卧是大字形,有利於血液循環,但不要將手放置胸部,以免引起夢魘;側卧時,可使全身肌肉放鬆,有利於胃腸蠕動,此時雙腿要自然彎曲,枕頭不要過於低。左側卧位不太好,因為人的心臟位置偏左,若向左側卧,心尖部部分會向左移動,致使心臟受壓,影響心臟的收縮功能;右側卧位,則無此弊,由於心功能不受影響,使血液循環良好,氧氣供應充足,大腦也會得到充分的休息。但俯卧位是不宜提倡的,因為它壓迫腹部,造成呼吸不暢,並影響消化。據學者研究指出,人在睡眠時的姿勢不是固定不變的,不管朝向那個側面睡,睡著了都要翻動。剛入睡時睡得很平靜,但不久就開始翻動,在整個睡眠過程中,體位變動20 到60 次。所以,睡眠姿勢應以有利於迅速入睡,睡得自然舒服為標準。三、睡眠衛生:(1)為使睡眠達到一定的時間和深度,必須養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睡,定時起。(2)睡前情緒要平靜,不要太緊張、興奮、不要看驚險小說,不要思考問題式長時間交談。(3)睡前不宜過飽,過飢。(4)睡前溫水洗腳,有助消除疲勞,促進入睡。(5)睡眠的環境宜安靜,室內通風良好,溫度適宜,但不宜睡在風口處。夏天中午不宜睡在屋檐下,以免感冒著涼,甚至中風。(6)睡眠時,無論天氣多熱,腹部要蓋好,以免受涼引起腹痛和腹瀉等疾病。維持人體健康的「充電」——午睡炎熱的夏季人們為什麼要午睡,解釋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一,夏日炎熱,氣溫高漲,此時人體的皮膚血管擴張,使血液大量集中於皮膚表面,大腦血氧相應減少,故有疲憊之意。其二,盛夏強烈的陽光刺激,使大腦皮質處於抑制狀態,令人昏昏沉沉。其三便是夏季日長夜短,晚間睡眠時間不足,而需白天的補充。至此夏日的午睡對於消除人體的疲勞,保持精力充沛便顯的如此重要。因而,堅持必要的午睡是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這在中小學生中就更有其特殊的意義。既然午睡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那麼在午睡過程中更要講究一點科學的睡眠方法,以此達到預期的目的。首先,午飯後不要立即進行午睡,其原因是飯後大量的食物尚在胃中存留,飽腹感極強,最好是休息片刻再進行午睡這樣有益於食物消化。再則,如有的人習慣於伏在桌子上以手為枕進行午睡,醒後感覺兩手發麻,使人不能馬上進入正常工作和學習。還有的人習慣背靠在椅子上兩腳置於辦公桌上進行午睡,久而久之會損傷脊柱。睡在吊扇下或「穿堂風」處更易著涼感冒,影響身體健康。最好的方法是能睡在床上,如有空調設備那就更為理想了。關於午睡的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30 分鐘1 小時為宜,醒後如有不適感,可用冷水洗臉,輕微的活動一下身體,很快便恢復正常。淺議「生物鐘養生法」每個長壽老人都有其「長壽之道」,但個人的「長壽之道」不一定完全適用於廣大人群。為了探索能延長人群壽命的途徑和方法,近年來一種適應人體內部規律的生物鐘養生法正在興起。生理學家認為,人體各種生理活動都具有周期變化的節律。若人體生物鐘運轉紊亂,就會導致疾病、衰老、死亡。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就得順應生物鐘,「保養」生物鐘。順應生物鐘,是指人的一切活動要與體內的生物鐘的運轉合拍、同步。眾所周知,大腦皮層是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中樞,它的基本活動方式就是「條件反射」。人的長期定時地進行各項活動,就會形成良性的條件反射,生理學上稱之為「動力定型」。「動力定型」一旦形成,便有適應性和預見性,這對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和增進身體健康都大有裨益。譬如,每天按時起居、按時工作、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使人整天精力充沛;每天定時進餐,屆時消化系統的消化腺就會自動分泌消化液,每天定時大便可以預防便秘等。所以,一旦「動力定型」形成,就不要隨意打亂,這對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老年人「動力定型」的破壞往往是衰老、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英國施羅普郡有位老人名叫托馬斯·伯爾,他活到152 歲時身體仍很健康。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要見這位壽星,於是派人把他從他家鄉請到皇宮,讓他盡情地吃喝玩樂。這樣一來他生活是很快樂,但卻破壞了長期形成的「動力定型」,結果不到一周就逝世了。所謂「保養生物鐘」,是指消除一些干擾、破壞體內生物鐘正常運轉的因素,保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比如,急躁發怒會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導致心臟跳動加快,血壓升高;過分憂愁會使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慾減退;驚慌會使人六神無主、慌亂失措等等。各種不良的情緒都會干擾生物鐘的正常運轉。為此,應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各種不良的情緒,使心境從容坦蕩,悠閑樂觀。這樣就能避免生理失調,利於健康長壽。隨著生物鐘養生法的興起和研究的深入,人類的壽命必將進一步延長。心理與養生淺談精神因素與人的健康人的精神包括思想、情緒、性格、愛好、脾氣以及對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應,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情感和志向,同時也影響著每個人的身心健康。著名長壽學者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法》中強調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前蘇聯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也曾說過:「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生活的每一印象容易於感受,不論軀體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強健」。這都充分說明了精神因素對人體健康已至關重要。在精神因素中,人的情緒是很重要的形式。情緒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現象,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是機體內部狀態的外部表現。現代生理學、心理學和心身醫學的研究都足以證明,情緒的好壞對人的身體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消極情緒的負效應憤怒,憎恨,憂愁,悲傷,驚恐,焦慮,抑鬱,痛苦等,都是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活動。這種情緒的產生,一方面可能會引起人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如在憤怒或恐怖等強烈激情狀態下,社會出現意識狹窄,判斷力減弱,失去理智和自判力,引起正常行為的瓦解。另一方面還能引起身體各種器官及生理生化的一系列變化如表現出哭笑、戰怵、蹦跳等姿態反常或動作軟弱無力,以及臉色蒼白,心率改變,血壓上升,瞳孔縮小,呼吸頻率改變,消化脈活動受抑等,甚至血液的粘度和血中化學成分也會發生變化。這些對人的身心健康都會帶來嚴重的影響。在強烈的或持續的消極情緒狀態下,首先受到影響的是神經系統的功能。重者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輕者也可造成神經系統活動的嚴重失調而導致各種神經官能症。有時強烈的情感波動僅發生一瞬間,所造成的後果都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醫好,有的則終生精神處於病態。心臟和血管是對情緒反應最敏感的器官,它們總是首先捲入情緒的興奮。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自己的心臟砰砰跳動;憤怒、焦慮時則心率加快,血壓上漲等。這種不良精神刺激如果持續下去,並結合其它生理條件,就能造成心血管機能的紊亂,出現心律不齊,高血壓症和冠心病等。嚴重時還會導致腦血栓和心肌梗塞。在盛怒之下引起心臟病猝發而造成突然死亡的事例,已是屢見不鮮了。消化系統是情緒反應的另一個敏感器官。在不愉快的消極情緒作用下,如悲哀、痛苦時胃腸蠕動明顯減慢,胃液分泌明顯減少,胃腸機能受到嚴重擾亂,使人水不想飲,飯不想食。如果這種狀態長期繼續下去,就會造成胃炎、胃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一類胃腸疾病。情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作為人們反映客觀現實,適應環境以致改造環境的一種機能,是人類在系統發展長途中延續和發展下來的。即使是消極的情緒,有時也有其積極的意義。例如憤怒和仇恨這種消極情緒,由於它能使大腦皮質交感神經高度興奮,大量分泌腎上激素,血糖和血液含氧量增高,血壓上升,肌肉緊張度增強,體內中的潛能都動員起來了。因而能迸發出比平時大得多的力量。譬如: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幾個戰士把一門重炮拖到山頂,戰鬥結束後,十多人也無法挪動那門重炮。在適當的必要時刻激發一下這種情緒,在人們更有效地適應和改造環境的鬥爭過程中是必需的,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一般說即使是消極情緒所引起的身心變化,只要情緒很快平息了,相應的身心變化也會恢復的。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善於用理智的力量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活動。積極情緒正效應高興、喜悅、歡欣、滿意等愉快而平穩的積極情緒狀態,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夠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張力,能充分發揮有機體的潛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充滿樂趣和信心,表現出動作輕鬆有力,精力充沛,笑口常開,吃得飽,睡得香。此時,人體內的各器官系統的活動能協調一致,腎上腺分泌適量,整個內分泌系統和體內化學物質處於穩定和平衡狀態。只有這種情緒狀態,對人的健康和長壽才會有積極的良好的作用。經有關人士研究證明,長壽的人多半是樂觀者,世界上最老的老人,伊朗的阿巴斯·哈薩長壽的奧秘是「我有快樂的性格」。積極的良好情緒,還能使人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和更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能力。即使患有疾病,也能較快恢復健康。前蘇聯外科專家皮羅戈夫經過長期觀察得出一個結論: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癒合得又快又好。有經驗的醫生卻認為,凡是在遇到困難和危險時能說笑而不失去自制力的病人,能最迅速恢復健康。英國著名化學家法拉第年輕時身體很不好,加上長期埋頭搞科研,用腦過度,經常頭痛失眠,多方求治無效,有一次他請一位名醫生給他看病,這位醫生詳細詢問病情並多方檢查後,來開藥方,只是說了一句英國諺語:「一個丑角進城,勝過一打醫生」,說完便揚長而去,法拉第細細品味這句話深解其中奧秘。自此以後,他常常利用業餘時間去看滑稽戲,被戲中丑角逗得哈哈大笑。此外,還經常去參觀動物園、馬戲表演,及到鄉下旅遊,調劑生活情趣,結果他活了76 歲,在科學上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當然,就是欣喜、高興的情緒也需要適度,「樂極生悲」、「喜傷心」等經驗之談就包含這個道理,突然地狂奔喪生者也不在少數。除此以外,精神因素中的人的性格對健康的影響也是不小的。美國貝茲和托馬斯兩位醫生,通過30 年的觀摩研究以後,提出如下報告:有情緒易波動,急躁易大怒,太不知足或不想知足性格的人有77.3%患了嚴重疾病,包括癌症、高血壓、心血管病和情緒紊亂等;含蓄、安靜、知足性格的人中,嚴重發病率25%,有自發性、積極、開朗性格的人中,嚴重發病率佔26.7%。由此可見,精神愉快、良好的情緒、開朗的性格,可給人帶來幸福和長壽。怎樣才能消除心理疲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盡人意的事情時有發生,使人產生極大的痛苦和精神壓抑,加重了心理負擔,給人們的工作和學習以及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為了使人們儘快的解除煩憂和苦悶,使心理得到平衡。下面就介紹幾種快速消除心理疲勞的方法。合理化解法就是用幽默、風趣、詼諧的語言或動作,解釋自己的長處、體貌及行為,為自己的短處找到逗趣的借口,給自己搭個光彩的下台階梯。盡量從光明面看問題,如果能看到美好的一面,會使自己心安理得,樂觀開朗。情感轉移法就是設法儘快離開使人精神壓抑或痛苦或受折磨的困境,或盡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暫時丟開一切,去尋找快樂。如去出國走走,去跳舞、唱歌、旅遊等。情感轉移會淡化悲傷或憤怒等不良情緒,以調節自己的心境。情緒渲泄法就是把心理積壓的許多抑鬱情緒,如憂傷,委屈,苦惱,不平,憤怒等,讓其渲泄出去,不要長期壓在心頭。最好找信得過的親朋好友談一談,把內心的不良情緒清理出來。一吐為快解煩憂,會使心理得到平衡。升華法就是把自己原始的需要、動機和某種慾望,投射到文學、藝術、體育、科技領域中去,拋開各種煩惱和雜念,執著地去追求高尚的目標,並努力取得成就,使精神(心理)得到升華。積極利用好業餘時間對於那些感興趣的業餘活動要積极參加。如下棋,垂釣,養花,養鳥,聊天等,都可以使人得到放鬆,調和氣血,增強信心,促進心身健康。此外,自我調節無法消除的情緒困擾,可去心理諮詢,請心理專家或醫學心理專家給以指導或治療。適宜的心理應激益於人體健康所謂應激,是指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精神的外界刺激給人心理帶來的影響。狹義的心理應激是指意外的嚴重緊急事件,使精神和軀體承受巨大壓力時所引起的情緒狀態。廣義的應激是指所有生活事件對人的作用,不僅包括良性生活事件,也包括惡性刺激。應該說,人的生活處處都存在著應激,應激是人的活力的源泉。適量的應激對人的成長、進步、走向成熟都有積極意義。只有在外界刺激超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時,應激才成為致病因素。心理學家特別指出,有時候一些積極生活事件也能給人帶來不良影響,並非不幸事件才產生應激。心理應激與疾病有著密切關係,因為心理健康與否也決定一個人的健康水平。能夠及時適應、駕馭應激的人,心理健康能力就強;反之,極易患身心疾病。多愁善感,凡事斤斤計較,多疑慮,好猜忌,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人際關係處理不當的人,最容易被應激擊垮。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時,軀體疾病癥狀實際上是精神障礙的結果,如失眠,腹瀉、便秘、結腸激惹綜合症等。有時,機體以第三狀態來反應心理應激的結果。顯然,這些都是機體應激到達極限所發出的信號,需要及時疏泄轉換、化解,以防疾病的發生髮展。比如,工作過分緊張,感到十分疲勞時,應找一個度假休息的機會,放鬆放鬆;人際關係十分緊張,特別是矛盾激化時,應請第三者調解勸和:對工作生活環境無法適應時,應設法調換工作等等。這些都能避免應激造成的惡性循環、避免身心疲憊、精神崩潰對健康的危害。為了加強對應激的適應、承受能力,應努力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要有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學會應變和適應,即使在較強的心理應激下,也能維持自己適度的機能水平。應該懂得,生活中處處存在矛盾,不能一遇困難挫折就唉聲嘆氣,放棄追求;更不能無所事事,甘心沉淪,失去人生目標。要把應激作為鍛煉提高自己的一種手段來利用,這樣益於健康。欣賞有益於養生人生路漫漫,但人人都渴望著健康長壽。那麼,欣賞便給人們又辟出了一條小徑。由於中小學生每日繁重的學習,精神負擔過於沉重使其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失去平衡,久而久之將嚴重影響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因此中小學生應在生活中學會欣賞,利用一點時間,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儘快地從繁重的學習造成的精神負擔中解放出來。欣賞是一門藝術,它是高雅的、端莊的。它能給人以啟迪、享受。能開闊人的眼界、豐富情趣,使人賞心悅目。欣賞的對象極多,範圍極廣。有自然的,生活的,服飾的,藝術的乃至風俗人物、山川世情。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音樂欣賞,能給人們帶來良好的情緒。優美的音樂可以使人的大腦皮層放鬆,使人產生一種愉悅感。從而改善大腦皮層的功能,提高植物精神系統和邊緣系統的功能,使它們更好地控制和調節人體各種內臟器官的活動。又如,大自然景觀的欣賞,有四季無窮無盡的花卉,有映紅天邊的日出,有幽靜清秀的月夜,有茫茫林海的景色,有山泉飛瀑的韻音,有飛鳥禽獸,有東流江河,有挺拔群峰,有奇突的山巒,悅耳動聽的音樂、盆景、書畫..這類欣賞之物,有的在庭院可見,有的在家庭可聞,有的在自然界尋覓,有的在足下可涉。緊張而疲勞的中小學生如能利用一點餘暇之時,意在情趣之中去欣賞,去瀏覽。真是別有一番韻味,令人耳目一新,樂在其中。大自然是美的搖藍,美的世界,賦予人們美的魅力。只要走進大自然,就一定能領略到自然樸實的美,給人的身心以陶醉。到生活中去,樂趣油然而生;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青少年將更賦有青春活力。笑有助於延年益壽「笑一笑十年少」的說法早已家喻戶曉,簡單幾個字便道出其中的內涵。的確笑對人的健康大有其好處。笑,從微笑到哈哈大笑,有時更能極至捧腹,此一舉動便使全身肌肉參與活動,大有促進血液循環,舒通筋絡調劑精神,消除疲勞之功效;笑體現人的歡樂的積極情緒,能增進健康,給人以青春活力和朝氣,從而達到益壽延年的功效。法國巴黎的一位醫生亨利·呂班斯坦博士曾說:「笑是一種類似於在原地跑步的良好鍛煉方法。它可使肌肉強壯起來,加強心臟的律動,使血液增高和脈搏加快,支氣管擴張,肺部換氣加速」。笑,不僅等於給內臟按摩,而且也等於給小腹肌和胸大肌推拿。由於吸收了更多的氧氣,從而也凈化了血液。除此之外,笑,還能增進肝和大腸的功能。總而言之,笑,能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益,驅除緊張和疲勞,減輕痛苦,尤其對神經過敏或容易暴躁發怒的人來說是一劑精神良藥。笑口常開對身體健康尤其重要,那麼怎樣才能笑口常開呢?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遇到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難解問題時首先要正視現實向前看。二、要有事業心,工作中充滿樂趣。當你做好每一件事時,這種成功感是會有益於身心的,便會產生一種美好的心情。三、要堅持經常鍛煉身體,積极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體育鍛煉可以消除煩惱,帶來歡樂,增強愉快感。四、要廣交朋友,培養多方面的興趣與愛好,與周圍的群眾多接觸和朋友同歡聚,這對充實生活和培養愉快情緒大有益處。五、大度容人。對人對事要寬容,己者不欲,勿施於人。做事講其客觀度不糾纏其小,為人熱情,多做有益之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應該放棄開懷大笑的任何良機,使之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為了你的健康,願你笑口常開。悲之類型及其節制方法在人的一生中各種變故都有可能發生,如事業的挫折、親人的逝世、疾病的磨難等等,都會給人帶來重大的打擊,使人產生悲痛感。心理學家把人的悲傷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是悲慟型:即遇到悲痛之事總愛嚎啕大哭,淚如泉湧,痛不欲生,其悲勢如唐代詩人杜甫所說的:「悲風為我從天來」;第二型是悲切型:就是不論遇到多大悲痛之事,都不願放聲大哭,只是整天悲悲切切,凄凄慘慘,哭哭啼啼,淚水漣漣,其悲態猶如「悲淚點點到天明」;第三類是悲鬱型:這種類型的悲痛一般不輕易落淚,只是整天愁眉苦臉,憂鬱滿腹;第四類是悲忿型:這種悲痛的表現是欲哭無淚,欲悲不啼,悲中含怒,怒中藏悲。悲是一種不良的心理,長期的悲傷會使人體器官受到損害,甚至直接導致某些器官的病變。《黃帝內經》中就有「悲傷肺」的記載,肺是主「氣」的,所以又有「悲則氣消」之說。「氣」是人體的生理功能,為生命之動力,它在人體中周流不息,運行表裡,具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比營養的重要功能。人如果長期過分悲傷,會使體內五臟六腑的功能發生紊亂,從而誘發一些疾病。有的學者曾對55 歲以上的喪妻者進行調查,發現喪妻者在半年內的死亡率比未喪妻同齡者的死亡率高40%,而半年後,兩者的死亡率的差距就逐漸縮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妻子逝世後,在短期內經受不住失伴悲痛,精神上的崩潰導致生理上的崩潰的緣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悲」直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從而使體內兒茶酚胺釋放增多,心跳加快,外周小血管收縮,致使血壓升高。長期的悲痛使神經系統持續處於緊張狀態,膽固醇和脂質易於在血管壁上積聚,從而形成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當人悲痛時,血小板的粘滯性升高,從血小板釋放出的血栓烷增多,形成微血栓,容易引起心肌梗塞。由於交感神經興奮,血和尿中兒茶酚胺及其代射物含量增加,容易引起心率變化,其中以竇性心動過速較為常見。此外,過分悲傷會使體內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使胃酸分泌增加,容易導致胃潰病。由於悲傷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因此對「悲」應有所節制。對於親人的逝世而導致的悲痛,最好是以「自拔」精神來化悲痛為力量。當然,人是有感情的,親人的逝世不可避免會帶來悲痛,但切不可長期沉浸在悲痛之中,應當振作精神,善於自拔。對於由於疾病而引起的悲痛,最好的辦法是以「樂」散之,以「笑」驅之。祖國醫學早就有「喜勝悲」的記載,就是根據體內存在著的由於某種情緒激動過甚而形成的不平衡,再激發另一種可以戰勝它的情緒,使之復歸於平衡。「悲」這種不良的情緒,對人體雖有一定的摧殘力,但遇「喜」就要敗化了。俗語說:「樂而忘悲」就是這個道理。外出旅遊也是制悲的有效途徑。因為外出旅遊能開闊視野,調節情緒,擺脫悲哀感。在旅遊中飽覽大自然的風光,看看那雄偉挺拔的山嶽,賞心悅目的奇松怪石,蔚為壯觀的飛瀑急流,五彩繽紛的漫山野花,會使人心曠神怡,這樣,悲痛之情也會隨之減輕。飲食與養生飲食與身體保健飲食始終是人們注意與關心的問題。一個人一晝夜需要吃多少食物呢?一般來講,一個人一晝夜需要的熱量等於他消耗的熱量。如果吃得過多,就會使人發胖,並會誘發糖尿病、動脈粥硬化、肝功能障礙等疾病。因此,健康並不是意味著多吃。不過總是處於飢餓狀態也是有害的。一句話,飲食要適中才有益於人體健康。至於食品,從廣義上講無所謂有益或有害。只有堅持飲食多樣化,才能保證體內的營養平衡,偏食無疑對健康不利。就連蔬菜水果中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的纖維素,也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為它可以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調整消化道的功能,並能把多餘的膽固醇帶出體外。有些人有種不好的習慣,即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致使身體長期缺乏某種營養素,容易感染或招致一些疾病。誠然,不按時按量進餐同樣有害於身體。若午餐吃得過少,晚餐卻狼吞虎咽,時間長了不僅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而且容易使身體發胖。一天用餐一至二次,且總是匆匆忙忙用餐及總愛吃零食的人,最初可能僅僅引起消化系統的紊亂,以後則會導致胃炎、胃和十二指潰瘍等慢性疾病。吃飯時一定要把一切事務,特別是不愉快的事丟到腦後,也不要看書,因為看書和思考會影響消化功能。近年來,人們普遍認為應當限制食鹽和糖的攝入量。因為吃糖過多可導致發胖,並可誘發糖尿病,吃鹽過多會加重高血壓病,因為鹽會使細胞吸水,增加血液循環量,使心臟、血管及排泄系統的負擔過重。鹽和糖又不能不吃,因為沒有糖,就斷了大腦正常工作所必須的最佳能源;沒有鹽,細胞就不能從血液中吸收養分,也不能把代謝廢物排泄到體液中去。糖和鹽都是人的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關鍵在於用量適度。飲食文明的啟蒙教育應從小開始,例如,母親按時餵奶,嬰兒就能漸漸養成時間的條件反射,到時就會分泌消化液,使奶汁得到更好的消化吸收。遺憾的是一旦孩子長大,家長們就不注意他們的定時飲食了。同時還形成一些不良的習慣,如把各種各樣的食品往孩子嘴裡塞,以為孩子愛吃就是身體需要,胖就是健康。不少孩子新陳代謝紊亂,身體抵抗力降低,多病等就是這樣造成的。總之,飲食不當會致病,營養不足能降低人的抵抗力,引起各種疾病;營養過剩同樣能罹患各種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乳腺癌等,這會加速衰老過程。所以,只有合理的飲食才能保持健康。每天吃幾餐好「一日三餐」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般都是每日三餐為主。每餐之間間隔5~6 個小時,加上睡眠時間,正好為24 小時,這種膳食制度和工作制度相適應,進餐的時間正好是在全天工作開始之前、中途休息和結束之後,這樣可使身體在工作中及時得到營養補充,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工作效率。同時,這種安排也與食物在胃內的時間相一致,一般的混合食物在胃內徹底被消化吸收需要4—5 小時,胃的排空引起飢餓感,產生食慾。因此我們在排飲食時以一日三餐為主,並可再加一次點心,這樣更符合人體的需要。可在上午10 點左右或者下午4 點左右吃個麵包、饅頭、餅乾等。由於人每天要參加工作,飲食過量或過少都會影響工作效率。人在過分飽餐後大量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統,造成腦的缺血,使人產生嗜睡感,精神不集中,攝入過分少,機體不能得到充分的營養供給,也影響工作效率,因此在安排飲食中,早餐佔全天食物的20~30%,中午飯佔全天食物的40%,晚飯佔25~30%,如加一次點心,食入的量應隊上餐中減去,這樣才能避免攝入過多,影響下一餐的食慾。晚上睡覺前原則上不要吃東西,特別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因為夜晚睡眠時,人體器官處於安靜狀態,如胃腸中大量的食物進行消化,消化器官和神經系統就得不到休息,因而影響睡眠。而且臨睡前進食,還易引起肥胖。但在臨睡前喝杯熱牛奶或豆漿,可促進睡眠。在緊張的生活中,很多人經常不吃早餐,認為早飯吃不吃無關緊要,在中飯多吃一點就可以了。事實上,早飯十分重要。在全天工作即將開始,需要充分的營養以滿足機體的需要,而且胃腸經過休息,能夠很好地吸收消化食物。不吃早餐,會影響一天的工作效率,對於青少年學生來說,則對身體的生長發育有不良的影響,而且早餐必須吃富含營養和熱能、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各種營養素的食品。另外,飲食的安排還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的不同而定,如上夜班、三班倒的工人,卻要根據自己情況而定,盡量使飲食符合機體的需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更要注意安排我們的飲食制度,做到吃好,吃得合理,充分發揮食品的營養功能,增強體質,促進健康。貪食與營養過剩通常,我們只知道偏食對孩子不利,其實貪食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更有其負效應。要想讓孩子真正健康成長,做父母的必須合理調節孩子的飲食,並注意孩子鍛煉身體的科學引導。大凡做父母的,都比較疼愛自己的子女,有東西吃,巴不得子女吃個飽,吃個夠,以達到長得快些,長得胖些。為了使孩子能長得快些、長得胖些,許多父母總喜歡擠出一些錢來給孩子們增加營養品,甚至買些滋補品,這樣做時間一長,增加了孩子的依賴性,還會出現營養過剩,長成小胖墩,體形欠佳。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曾說過:「貪食的人愚笨」,換言之,貪食傷智,這是很有道理的。少年兒童零食慾過旺貪吃、亂吃,胃的負擔也過重,人體的血液相應被調到胃腸之中,以助消化,此時,大腦則相對缺血,時間一長,腦功能減退,常出現頭昏、精神不佳的癥狀,大腦的聰明才智,思維活動也受到壓迫,與其他少年兒童比較,顯得愚笨些。因此,做家長的要千萬注意孩子的飲食,科學合理地安排孩子的膳食,既做到攝取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素,又不至於營養過剩,以保障和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注重調劑食品的滋味在祖國傳統的飲食養生方面,歷來十分重視食品烹調過程中的鮮美味道。這些鮮美的味道能使人產生極強的食慾感,使其食慾大增。然而,食物的滋味不能過於濃厚,否則就能令人臟腑生病。祖國醫學歷來認為,酸味入肝養肝,甘味入脾而養脾,鹹味入腎而養腎。如若多食則使其所主之臟傷矣。祖國醫學還認為,酸走筋,多食小便不利;咸走血,多食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令人心痛;苦走骨,多食令人變傴;甘走內,多食心悶。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人體內臟功能保持正常,使之更好地發揮其生理作用,在飲食上要重視調劑食品的滋味。祖國醫學在膳食調劑一說中有其獨到之處,「心欲苦味,肺欲辛味,肝欲酸味,脾欲甘味,腎欲鹹味」。所謂「欲」乃善育之道也,反之,就要受到損傷。醫書上還曰:「多食咸,則脈凝注;多食甘,則骨病而發落;多食酸,則內皺而唇褐;多食苦,則皮桔而發拔。祖國醫學總結人們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從中認識到食鹽多,血脈凝,易發生冠心病,甘味多過,會引起糖尿病、痛風、齲齒病。高粱厚味,可導致物質積累。容易患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但是,如果攝取營養不足或偏食,同樣發生疾病,不利於人體健康。唐代名醫孫思邈最早認識到,不食雜糧,單食白米,得腳氣病。這是因為營養存在於不同的食物中,一種食物不可能具備各種營養,偏食必定要引起某種營養的缺乏,而導致某種疾病。此外,令人不解的鮮味也是一種味道,存在於四十餘種比合物之中,主要由谷氨酸、肌苷和烏苷酸組成。鮮味能使人產生愉悅感,能使大腦控制下的丘腦和腦垂體分泌一些對健康有益的激素、酶和酞膽礆,能把人體的各種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鮮味同甘、酸、苦、辛、咸一樣,都是人們可以利用的基本味道,它不僅可以調劑食品的滋味,還有滋補身體調整生理機能,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作用。葷素食物搭配宜於延年益壽古往今來,人們常以食肉的津津有味來體會那極有魅力的「香」字。在這種情況下,「素」的價值卻被人們給忽視了。「素」似乎多為盤中的油脂缺乏而為。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食肉可能有益於健康,但不可能有利長壽,這已基本被人們所認識,大量的事實也足以充分證明。青少年生長發育階段和青壯年做工費力時期,確實需要大量食肉,以補充肌肉、神經、器官、骨骼系統大量需要脂肪、蛋白、鈣磷,以及唯有動物脂肪才含的某些維生素。肉類食品充裕的人或民族,其身高、體重、身體素質等都較食素的民族要好得多。從中亞到歐洲,以及我國的北部地區,由於地理的原因,這裡的居民幾千年來一直以食肉為主,故在體格、體能、身體素質、健康狀況等指標均高於東亞熱帶地區居民。從延年益壽的側面來分析,經常食肉的人未必長壽。究其原因尚為複雜,眾所周知,就是選擇了運動量不大的運動,如中國的氣功、太極、導引、五禽戲和日本的禪宗、印度的瑜咖等等。過度的運動量,如同大量的用動物性脂肪一樣,本身就對身體有一種不利影響,輕緩平柔的活動絕不會出現大傷元氣的現象,這可能是亞太地區長壽者居多的一個體育保健的原因。從食物化學角度來分析,素食的分子結構與葷食的分子結構大不相同,它更多的是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然而,這些東西又極易被機體利用和吸收。相反,肉食的結構較為複雜,在體內燃燒時耗氧量如其它能量消耗都要比素食大得多,由此而常常引發不少機體內的代謝紊亂。尤其是成年人,就會使代謝負擔重,極易出現各種不測。最近,巴西出了一名231 歲的壽量,他的食物主要以花生殼、果核、野菜、仙人掌和小動物螞蟻等為主。於是,一位美國人類學家說:「如果人們採用人類史前食譜,大多數人可活到100 歲」。的確如此,素食更有利於長壽,葷食則有利於年輕人的生長發育。物性脂肪是造成心腦血管硬化的重要成因,由此而殃及人的心臟和大腦的正常功能。流行病學材料顯示,我國新疆、內蒙古地區的居民,由於長年食肉、食素極少,以致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很高,壽命不能延長。據資料介紹,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居民人均壽命只有50~60 歲,追期原因,一日三餐不離食肉,一年四季很少食用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因此,心血管疾病是其折壽的重要因素。西方發達國家居民也由於肉食太多而造成大量心臟血管疾病的流行,使許多人喪生,正因為如此,發達國家和有錢人並未因生活優越而一定長壽。然而,亞太地區的人們卻以素食為主或葷素搭配的生活習慣例有利於人們延年益壽。亞太地區日照充足,物產豐富,植物性食品種類格外齊全,再加上佛教在這個地區影響甚廣,因此,食素成風。亞太人雖然由此而損失了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但卻為老年人的保健的長壽奠定了基礎,與這種食素傳統相一致,亞太地區的體育保健也不像西方那樣以跑跳為主,而注重身體素質發展。在現代生活中有許多人對食素頗有好感,談論起來真乃振振有辭,眉飛色舞。其中最大的奧秘是認為食素能使人健康長壽。逛過寺廟的讀者,想必都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舊時的老僧,並不是想像中的「鶴髮童顏」而以面帶菜色者居多。當前,我國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已達到了「溫飽型」。可是平均壽命比起經常吃大量葷食的北歐人要低得多。只須稍分析一下國人的膳食結構,就會發現,穀類主食偏於過多地食用,大量的糧食都被轉化為熱量而消耗掉了。在副食品中,除了豆類含優質蛋白質外,不少人的食品中缺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鈣、鐵、鋅等重要無機鹽更是普遍不足。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如果長期缺乏優質蛋白質,必然會影響人體各組織細胞的質量。所以,中國人的體質要比北歐人差,此外,中國人患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症的也較北歐人多。北歐人經常吃肉類、魚、乳、蛋。這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魚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牛奶所含的鈣,正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防治高血壓病的理想保健食品。綜上所述,科學的膳食養生取決於葷、素平衡。提倡「基本吃素」,顯然是不科學的。近視與飲食據調查,目前世界上已有11 億人戴眼鏡,其中五分之四的人是戴近視鏡。科學家長期研究發現:近視,特別是青少年近視的發生除與遺傳因素或不良的讀書習慣有關外,還與不合理的飲食有關。第一、吃糖過多。不少青少年嗜吃甜食,如麵包、點心、糖果和加糖的飲料、冷食等。醫學知識告訴我們,人體內的體液呈弱鹼性。由於糖是酸性食物,過多攝入人體,體液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而機體調節機能卻會想方設法迅速恢復體液原來的弱鹼性。否則,新陳代謝就會發生紊亂。然而這一恢復過程需要消耗體內大量鹼性物質——鈣。據測算,攝入6 克糖需消耗相當於1.5 公斤牛奶的含鈣量。而當人體內鈣和維生素B1不足時,會直接影響機體對眼內壓的調節,造成視力的弱化。第二、食品缺鈣。視力正常的人,眼球壁有良好的彈力。而眼球壁的正常彈力是靠維生素B1和鈣質等重要物質來維護的。研究表明,在體內鈣含量處於正常狀態時,眼內壓保持正常;當鈣的攝入量不足時,會使眼球壁失去彈性,內壓減弱。醫學界認為,鈣不足則易引起血液滲透而降低血壓,導致晶狀體和房水滲透壓改變。當房水滲透壓高於晶狀體滲透壓時,房水就會經過晶狀體囊進入晶狀體內,促使晶狀體變凸,屈光度增加,從而造成近視眼,或導致近視眼的度數增加。第三,食品過精。醫學家用分光法檢查頭髮表明,近視患者頭髮中普遍缺少微量元素鉻。本來,大米、玉米、小麥等糧食和白菜、蘿蔔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鉻。我們不難發現,近幾年來人們吃的食物越來越精細,在食品精製過程中已失去很大一部分鉻,有些青少年又喜歡吃偏食,不愛吃蔬菜,這樣更造成鉻的攝入量不足。人體一旦缺鉻,胰島素調解糖代謝的功能便會受到影響,血漿滲透壓上升,水晶體屈光度增加,勢必造成近視。為了防止近視的發生和發展,應合理、科學地安排自己的食譜。研究表明,以下食物對保持視力和防止視力下降有顯著效果。1、維生素A 和B。維生素A 在動物肝臟中含量很高,其中的羊肝歷代被民間用作治療眼疾的良藥。此外,蛋類食品中維生素A 的含量也很高。胡蘿蔔素在身體中能轉化為維生素A,富含胡蘿蔔素的食品有胡蘿蔔、韭菜、青菜、菠菜、山竽、南瓜等食品,其中以胡蘿蔔含量最高。維生素B1的不足會造成視力減弱,因此可多吃富含維生素B1 的食物,如酵母、食用米糠、麥麩、瘦肉及豆類食物等。2、明目食品——肝。祖國醫學認為,近視與肝、腎不足,氣血虧損有關,因此應食用某些明目補肝的食物,以有效地防治近視的發生。研究表明,讓青少年多吃魚類眼睛或家禽眼組織,能對近視的防治起到良好作用。因為動物的眼組織除富含多種蛋白質和氨基酸外,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尤其硒的含量比其他組織高。烹制時,用清燉的方法能保持其較高的營養成分,若配以黑木耳效果更佳。3、鈣、鉻和鋅等微量元素。據分析,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黃豆、芹菜、海帶和木耳等,含鉻豐富的食物有瘦肉、雞蛋、水果、蔬菜等。含鋅豐富的食物有牡蠣、蘋果等。此外,龍眼、枸杞子也有改善視力的作用。民間有一種食法,用枸杞子七粒,嵌入一隻桂園中,每天蒸七隻服下,能防止或減少近視的發生。一些食品對視力有影響,如大蒜、臭味食品等,具有損肝、腎的作用,故宜少食。總之,近視與飲食有著極其密切聯繫,為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種類,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視力。科學選擇食物有益於健康增加能量每日人們在進行身體鍛煉之前,應補充必要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食用些米飯、麵包、土豆等,這樣才能增強耐久力。一旦人體缺乏葉酸,就會感覺疲勞並易患貧血症,所以,平時應多食用菠菜、動物肝臟、豌豆、扁豆及富含維生素的全麥食品。據資料介紹,美國婦女平均攝入鐵元素的量占標準量的85%,結果造成了貧血和疲勞症,往往睡眠時間很長,夜間頻繁驚醒。所以,在日常飲食中應多吃白豆、菠菜、杏干、全麥食品、蛤肉及瘦牛肉。同時還不能忽視維生素B1,這種物質有助於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分解,釋放能量。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有豬肉、葵花子、全麥粉及大米。增強大腦機能的微量元素是硼。含硼多的食物有蘋果、梨、葡萄、胡蘿蔔、花椰菜等。體內一但缺乏硼,人的警覺性就會降低。增強骨質據有關研究表明,25 以上的人每日攝取的鈣量為800 克,而一杯227 克的低脂式脫脂奶,則可提供一個人每日所需鈣量的1/3。如果把雞和蕃茄湯或葡萄酒一起烹制,雞骨中的鈣質就會溶於湯里,易被人體吸收,此外,澄汁、菠菜、蘿蔔葉及花椰菜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最近,科學家發現,如果一個人,一天內分三次飲用500 毫升的牛奶,那麼他可以吸收身體所需的50%鈣量。因此,科學家們建議要一日多餐,以便最大限度地攝取鈣量。保護心臟降低膽固醇含量,大麥和燕麥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大麥中的油脂化合物能減緩膽固醇的生成。同樣,鎂元素在人體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體缺鎂可導致高血壓,所以,全麥粉、蔬菜、干豆、酸奶是最佳選擇。預防疾病多年的實驗證明,經常吃蔬菜的人比不常吃蔬菜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小得多,在各類蔬菜中,花椰菜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抗癌蔬菜,因為它富含維生素C 和胡蘿蔔素,土豆和柿子椒也具有類似的效果。菠菜含有較豐富的葉酸,可有效抑制肺部和子宮頸的癌細胞擴散。蔬菜快速烹制能保留更多的營養成分,用微波爐加熱的蔬菜能使維生素C 之類的營養物質最大限度地被人體吸收,用水煮的方式則會失去大量營養成分。當然,最佳的辦法是生食蔬菜和新鮮水果。它們所含的維生素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在選擇蔬菜和水果時,最好挑選那些深色的。一個顏色鮮艷、表皮光亮的胡蘿蔔比一個顏色發白的胡蘿蔔含有更豐富的胡蘿蔔素。綜上所述,食物選擇的科學性,給人們提供了良好的養生保健理論基礎,望您大膽實踐。就餐期間看電視有損於健康為什麼就餐期間看電視有損健康呢?原來,人體的任何一部分在忙碌工作時,都需要獲得多的氧和養分供應,而血液是這些東西的運輸者和供應者。換言之,身體任何一部分在工作時,都需要較多的血液,就餐,是胃腸部分的重大工作。此時胃要進行蠕動,要分泌胃液,使食物與胃液抖勻,並逐漸進入小腸。小腸、肝臟和胰臟此時便要分泌出相應的消化液、消化酶以消化經胃液初步消化的食物。小腸亦要吸收經過消化分解的食物中的營養素,並蠕動以使食物殘渣移入大腸。胃腸這樣地緊張地工作,自然要有較多的血液流到那裡,適應他們工作和分泌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假如在就餐的同時欣賞電視節目,那麼,腦部的視覺中樞、聽覺中樞及其它有關部分亦同時工作,亦要有較多的血液流到那裡去提供較多的氧氣和養料,而人體內的血液是有一定數量的,固就餐時消化系統所獲得的血液供應,勢必因同時看電視而減少,這便容易引致消化不良、胃腸脹氣、腹部隱痛等癥狀。同時,胃腸大規模做消化工作而所得補給供應不足,若長期如此必會受到損害。所以,長期就餐時欣賞電視節目,消化系統出現種種毛病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此外,就餐時看電視,對於食物的色、香、味的注意力也自然大大減少,食物的色、香、味是通過視覺、嗅覺、味覺而刺激消化系統,促進消化液分泌的重要因素,故就餐時看電視,在這方面會削弱消化。盲日節食減肥對人體健康百害無一利隨著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人們對美的追求,在觀念上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體形態的美麗日趨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無論是在家庭和社會都掀起了一種減肥浪潮。其方式方法種種,另人眼花繚亂。然而盲目節食減肥,有損於人的身體健康,必要時會危極人的生命。目前,無論妙齡少女,婷婷玉立的青年女子,還是已有孩子的年輕媽媽,風韻猶存的中年婦女,對減肥依然興濃,而大部分又屬於盲目節食者。為了女士們真正擁有健與美,請注意切不可盲目節食。盲目節食,可以引起諸多疾病,如神經性厭食症。有的女青年,本來體態豐盈、健壯秀美,卻自以為已發福臃腫,於是面對色、香、味俱全的飯菜也不敢吃,或只是象徵性地吃一點。即使在大庭廣眾中胃口稍好,旋即又到無人處「癢嗓倒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出現胃口不開,難以下咽飯菜,或見食思吐。這樣,定會使胃液分泌日漸減少,胃腸消化腺體「廢退」,胃壁鬆弛,消化功能嚴重紊亂,形成神經性「反射」厭食症。厭食症導致營養嚴重匱乏,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後患無窮。由於盲目節食,致使攝入食物量過少而不能達到身體新陳代謝的良好水準,導致營養缺乏,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頭髮的生長發育離不開一種叫角骯的蛋白質,以及鐵、鋅等多種礦物質,嚴重缺乏時可導致枯發,脫髮,這對求美愛美的女性是最忌諱的。因此,絕不能為了所謂「苗條」而盲目節食,而應當適當進食一些富含蛋白質和礦物質的魚類、禽類、瘦肉、蛋類等。據有關資料介紹,少女月經「初潮」,脂肪在體內含量要達20%以上,而女青年的脂肪含量只有20~22%以上時,才能維持正常經期,否則,就會導致月經失調。盲目節食減肥正是女性維持健康之大忌。在減肥的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免食早餐。而且青少年學生佔有一定比例。其實這種做法與其主觀願望都恰恰相反,這樣做不僅不能變瘦,嚴重者還會造成多種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在早晨空腹時,體內膽汁中膽固醇的飽和度特別高,由於不吃早餐,因而膽汁酸分泌量很少,膽固醇溶解得也慢。如果人在早晨進食,因消化的需要,膽囊中的膽汁即可排出。若長期不吃早餐,就容易使膽液中的膽固醇析出而產生膽結石。其次,不吃早餐更會促成心臟病發作機會增加。據加拿大紐芬蘭大學斯高華醫生曾對38 人進行研究,其結果是這些人不吃早餐後血中血小板容易粘集,導致血流緩慢。而血流緩慢者易出現心臟病發作,腦中風等疾病。再則,不食早餐,易導致胃炎。如果不吃早餐,胃則收縮很小,因為它一夜「一米未進」了,中午飽餐一頓來個「早餐損失,中午補」,勢必使胃急劇膨脹,引起疼痛,日復一日長此以往便會導致胃炎。水果減肥宜於飯前食用飯後吃點水果可以幫助消化,消除油膩,有益於健康。這是人們多少年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大習慣。倘若以健美減肥這一願望來看待此類習慣,就大有改變「飯後食水果」習慣的必要性。因為,在飯前進食水果或飲用果汁,能夠有效地達到減輕體重的作用。如果你真的準備減肥,就請您從現在開始。據有關資料介紹,提出這項節食方法的有關人員指出,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餐前飲用果汁的實驗者進餐時所吸收的熱量比平時要減少20~40%左右。一個人每餐攝取的熱量,如果都能按這個幅度下降,無疑會具有明顯的減肥效果。美國一所大學研究人員最近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在飯前30到45 分鐘先吃一些水果或飲用一杯果汁,便能毫無「痛苦」地把體重降低。有關專家還認為,餐前進食水果或飲用果汁具有抑制食慾的作用,其理論根據是:水果內所含的果糖,使身體內渴求熱量的慾望得到滿足,於是人們在進餐時,對食物的需求便會減少。又有研究資料顯示,幾乎所有的實驗者在用「餐前果」之後,在進餐時對脂肪性食物的需求都大大減少,從而間接地阻遏體內過多脂肪的囤積。這一現象是研究者們所始料不及的。有這樣幾種人不宜飲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視茶為飲料之上品,經常飲茶不僅能促進體內代謝加強,更有利於食物的消化等。對於人體的健康也更為有益。然而,近期據醫學研究發現生活中有這樣幾種人不宜飲茶。兒童不宜飲茶。茶葉中的大量鞣酸會與兒童生長發育所需的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阻礙人體吸收,不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孕婦、產婦不宜飲茶。茶葉中的鞣酸可與食物中的鐵結合成不溶性沉澱物,使鐵不能吸收,導致貧血、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茶葉中的咖啡因和茶鹼會使孕婦心跳加快、排尿增多,加重心臟,腎臟的負擔,誘發妊娠中毒症。產前飲濃茶會引起失眠,到臨產分娩時,可能因子宮收縮無力而造成難產。哺乳期飲茶會影響乳汁分泌。老年人不宜喝濃茶老年人喝濃茶一小時後,人體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可造成血糖增多,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對冠心病患者會誘發心絞痛。失眼者不宜飲茶經常失眠的人臨睡前飲茶,茶中的咖啡因芳香物質會使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腦興奮,心跳、血液循環加快,而導致久不能寐。患有潰瘍病的人不宜飲茶在人的胃裡有一種磷酸二脂酶,能抑制胃壁細胞分泌大量胃酸。由於胃酸的增加會影響潰瘍面的癒合,加重病情,引起疼痛。便秘者不宜飲茶由於茶葉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質能減少胃腸道消化液的分泌和腸蠕動,起收斂作用,而導致便秘加重。此外,患有高血壓、甲亢、缺鐵性貧血、神經衰弱者也均不宜喝濃茶。雞蛋與人體健康眾所周知,雞蛋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由於吃法、調法不同,其對身體受益也有所不同。如果食用不當,非但無益,甚至對健康有害。有人說:「食生雞蛋有營養,最能補養身體。」這種說法不科學,生雞蛋有一種特殊的腥味,會引起中樞神經抑制,使消化液分泌減少,可導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雞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抗生物素蛋白能與蛋中的維生素結合,阻礙人體對生物素的吸收,使食物中的維生素B 失去效能;抗胰蛋白酶能破壞胰蛋白酶,妨礙消化道對蛋白質消化吸收。生雞蛋還常會被細菌和黴菌污染,測定表明,約有10%的鮮雞蛋含有細菌、黴菌、寄生蟲卵以及病的沙門氏菌。雞蛋不新鮮帶菌的比例更高。另外,生雞蛋的消化率只有50—70%。雞蛋煮熟了,不僅能破壞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而且消化率可提高到95%。因此,雞蛋一定要煮熟了吃。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樣,雞蛋具有遇熱凝固的特性和乳化性較強及發泡率大的特點,一般的蒸、煮、燒、炒、炸等烹調法,不會影響其營養價值。但雞蛋不宜過度加熱燒煮(即燒煮過老),否則會使蛋白質過分凝固、變硬,既破壞雞蛋的營養成分,又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根據雞蛋的特點,雞蛋因人而異更有益於人體健康。嬰幼兒吃蒸雞蛋羹,比其它食用方法好;老年人以吃荷包蛋或雞蛋羹為宜;孕婦、病人味覺相對降低,以沖蛋花、蒸蛋羹、湯食用為好。油炸荷包蛋或用油煎、炒雞蛋,雖然味香能刺激食慾,但高溫炸、炒會破壞營養成分,且過於油膩不易消化,對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良的人不利。從平衡營養角度考慮,雞蛋含維生素C 較少,因此,雞蛋最好和含維生素C 多的食物和蔬菜一起食用,以提高營養價值。若將雞蛋與黃豆製品,特別是凍豆腐調配混食,不僅能提高黃豆蛋白的效價,而且有利健康。如果將雞蛋與牛奶調食,即能改善風味,增進食慾,又可彌補單獨食用牛奶缺乏礦物質的缺點。吃雞蛋除了注意混食搭配外,還貴在量少次多。那種偶爾一頓吃幾個,企圖急補的做法,既不利於營養吸收,又造成浪費,還會引起消化不良。蛋黃富含脂肪和膽固醇,因此,血脂代謝紊亂的人、心臟病患者、血管硬化的病人以及中,老年人宜少吃蛋黃。蛋白可促進肝功能的恢復,因為蛋氨酸含甲基,能在體內合成膽鹼,膽鹼對防止脂肪肝的形成有良好作用,故肝炎病人宜多吃蛋白。腎炎病人發病期不宜食雞蛋,以免蛋白代謝產物尿素增加,使病情加重。值得提醒的是,雞蛋是發物,凡皮膚生瘡化膿者宜少食或不食雞蛋,以免炎症加劇。脾胃虛弱、胃脘脹滿、舌苔厚膩者,亦要少食雞蛋,以免悶滿不適。夏日飲水人不可一日缺水,水是人體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它占人體總重量的50%~80%,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都要靠體液進行調解。據生理學家研究測定,一個健康人每晝夜要分泌各種消化液,譬如:唾液、胃液、腸液、膽汁、胰液等達六升之多。消化液中含有大量消化酶,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消化吸收,變成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如果缺乏水,消化就要受到極大的影響。血液是人的生命之河,如果沒有水,這條生命之河就會幹涸。此外,水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調節體溫。人體除了通過輻射、對流、傳導等方式進行散熱外,出汗還能散失過多的熱量,使人的體溫趨於平衡。盛夏酷暑,當外界溫度接近或超過人體溫度時,皮膚輻射和對流散熱就失去作用。這時,唯一有效的就是靠汗液的蒸發散去大量的熱能。人體每蒸發一升汗水即能散去600 千卡熱量。炎熱的夏日每日每人每晝夜可排汗10 升左右。如果沒有汗水起調節作用,人的體溫恆定就無法維持,就會給人帶來難以想像的後果。生理學家算過一筆帳:生活在熱帶的人,為了調節體溫適應熱環境,一生大概排汗70~100 噸,足可裝滿25~30 輛載重3 噸的卡車。水還起著潤滑作用。人進食時口腔內要用唾液才能下咽,關節活動要靠關節腔內的滑液,眼球轉動要靠眼液潤滑等等。體液正常的人皮膚潤澤而有彈性,體態豐滿,人有精神。如果缺少水分,皮肉會幹癟,面容顯得憔萎,甚至眼窩塌陷,一派病態。看來,水與人的健康、健美也關係密切。健康人每日約需水2.5 升左右,勞動或運動時則需要量更大些。人體所需的水除了從一日三餐中攝取1000 毫升左右外,還要從飲料中獲得1200 毫克左右,剩下的300 毫升是糖、脂肪、蛋白等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的。人體對水的攝入量與排出量要保持相對平衡,才能保證身體健康。進入人體的水經過利用,排出體外的約1500 毫克,以出汗、呼吸、大小便排的約1000 毫升。支出多攝入少,人體就會處於缺水狀態而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會出現水瀦留現象,發生水腫。因此,飲水也應象吃飯一樣,每日喝幾次,每次一大杯,定時定量。切勿不渴不喝或渴急暴飲,兒童和青少年尤應避免這種做法。一般來說,當感到口渴時,身體已處於缺水狀態。此外,還要養成晨起後的飲水習慣,以及時補充一夜體液的消耗,至於喝什麼水好?這與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成年人可喝些茶水,因茶葉具有興奮神經、心臟和平滑肌的作用,還可利尿。飲茶後排尿實際上是一種極好的「內洗」過程,對促進新陳代謝很有好處。但晚間不宜飲濃茶,以防影響睡眠。兒童青少年可飲用白開水,夏日出汗過多時可稍加一點鹽。民間素有「白開水最養人」的說法。現代觀測證明,常喝白開水可提高血紅蛋白水平,加速新陳代謝,並有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至於各種飲料,可適當飲用,但不宜太過。特別是不要讓孩子過多飲用汽水,因為汽水等飲料喝得過多,不僅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而且大量的碳酸對於胃粘膜也是一種不良刺激,甚至會打亂孩子的飲食節律、影響正常飲食和營養。另外,不要喝生水,自來水雖經過凈化消毒,但在供水過程中難免會受到污染。高層建築的自來水多是先泵入貯水罐再供居民供用,安全係數更低。為防止傳染,不亂用水杯也很重要。因此,夏季的飲水不僅要合理適度,更重要的是要科學。運動與養生從平衡學說談體育鍛煉經過長期醫學研究證明,人體自然衰退和患病根本原因,是人體生理、心理與外界環境失去平衡所致。所以,醫學家認為人如果能在這三方面保持相對平衡,便可獲得健康長壽。人體是個矛盾的統一體,如肌肉的收縮與放鬆,神經的興奮與抑制,體熱的產生與散發,食物在體內的同化與異化作用,體液的調節等等。這些生理、生化矛盾一旦失去平衡,人體健康就無從保證。所提到的心理平衡,不外乎是以下幾方面。人類大腦中的下丘腦是情緒興奮中心,又是調控各種內分泌腺活動的樞紐。不良情緒會直接刺激下丘腦,影響內分泌活動的平衡。例如,持久憂慮,易患消化性疾病;情緒過分緊張、憤怒會使腎上腺髓質激素分泌增多,心跳加劇,血壓升高,血脂含量增加。相反,若下丘腦經常受到良性情緒刺激,就會促進內分泌腺正常活動,並能提高其功能。人體與外界環境指的是人體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即人是生活在不斷變化著的自然環境(氣候、地理等)和社會環境中的社會人。人除了必須保持本身的生理和心理平衡外,還必須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否則也會導致種種疾病。由於,生理、心理和環境三方面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在實現這三方面的平衡中,體育鍛煉起著積極的作用。眾所周知,體育鍛煉是科學的人體運動。這是由於它不單是運動器官的活動,而是全身臟器支援下的肌肉運動,同時全身臟器也得到了鍛煉,提高了自身的功能。例如野生動物的體質所以比同類家養動物健壯,壽命比家養動物長,原因就在於前者經常運動,後者卻很少運動。體育鍛煉的另一個功能就是防病治病。這是由於它能恢復和提高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起到藥物所起不到的作用。例如,體育鍛煉能加強機體對食物的同化和異化作用,避免體內熱量過剩、脂肪積累,防止肥胖和脂肪肝;生化反應的加強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血凝度,加速備註血液流動,增加心臟和肺部的氧供應,有利於防治高血壓、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體育鍛煉還能有效地調整植物神經功能,使主管血管收縮的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提高主管血管舒張的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運動還能加劇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有利於防治習慣性便秘和消化性疾病。再說,運動能加強人際交往,活躍情緒,不僅能提高機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而且能提高機體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可見,體育鍛煉在人類爭取健康長壽的實踐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生物鐘與體育鍛煉人體生物鐘運轉發生著周期性的變化,這一點越來越使人們接受。在生物鐘的支配下,人體各器官的機能時而亢奮,時而平和,張弛交替,有條不紊。雖然運動著的器官隨時都能為人體從事運動提供條件,然而,如果能參照生物鐘運轉的節律,在各器官處於最佳工作狀態的時候進行體育鍛煉,則能事半功倍,成效斐然。長期以來,清晨一直被人們公認為鍛煉身體的大好時光,如今越來越多的運動醫學家卻對此提出了異議。理由是,這不符合人體生物鐘運轉的節律,早晨人體各器官的機能運動不處在適宜運動的最佳狀態。不言而喻,運動首先需要能源,而人體提供能源的生物節律表明,早晨是肝臟中糖元含量的低谷,如果在這段時間從事體育鍛煉,運動者的能源將主要靠脂肪分解供給。作為能源物質而源源進入血液的脂肪,由於機體不能有效利用其中的遊離脂肪酸,致使血液遊離脂肪酸濃度顯著提高。過剩的脂肪酸儘管能為心肌活動提供能源,但它對心肌的毒性卻可產生各種心律失常,甚至引起致命的心源性休克,使人猝然死去。可見,以脂肪作為晨練的能源,代價太大,得不償失。最近研究發現,晨練還會增加冠心病發作的危險。美國有位學者在調查了四千名曾有心臟病史的病人後,證實上午九點鐘發作心臟病的機率比下午一點鐘要高三倍,清晨起床後幾小時更是心臟病發作的「高潮期」。根據生理學推測,這主要同早晨血液粘稠,容易形成血栓,進而栓塞冠狀動脈有關。為此,運動醫學家們告誡有晨練習慣的中老年人,最好在運動前喝一杯糖開水。這樣既可緩解糖元危機,使血液中的遊離脂肪酸濃度不致過高,又可稀釋血液,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同時還應減少運動量,避免臟器在不適應的情況下倉促「上陣」,超負荷運轉。那麼,根據人體生物鐘節律,何時運動危險最少,收穫最大呢?一些研究者認為,在一天24 小時內,健身運動者最佳運動時間是下午後半段和接近黃昏的時間,因為大多數人在這段時間體力、肢體反應的敏感度及適應能力均處於最佳狀態。人體在從事各種運動時,不會產生能源代謝紊亂和器官機能運轉的超負荷現象。大量研究證實,同樣的運動量,雖然早晨和傍晚都可以完成,但傍晚運動的人顯得格外輕鬆。總之,人們通過人體生物鐘運轉的節律和大量的生理學指標上看,早晨不是健身運動者的「黃金時間」,人們不必非要在早晨進行運動。晨練的科學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養生之道也越發被人們重視起來。早晨鍛煉身體已成為城鎮居民,青少年學生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人經鍛煉後都感到精神爽快、情緒高漲、精力充沛、朝氣蓬勃。但目前也有人擔心,由於大工業的高速發展,工業污染空氣如此地厲害,尤其早晨更為突出,在這種環境下進行身體鍛練,是否有害於健康呢?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對於晨煉的益與害必須進行具體的科學分析,以解除部分人的憂慮。鍛煉地點要有選擇性在一般情況下,清晨的空氣是比較新鮮的。但如果能到海濱、公園、曠野、林區等空氣新鮮的場所進行鍛煉,會使人感到心胸開闊,情緒舒暢。然而這些空氣新鮮的場所,空氣中含有大量的負電離子,沒有刺激性的化學污染物質,對身體鍛煉極為有益。反之,在空氣不新鮮的場所進行鍛煉,空氣中塵埃多,阻電子多,而且有害於人體的化學污染物的濃度也較高。所以,晨練時要有所選擇地去確定最適合鍛煉的場所。以增進人的健康,達到鍛煉的最佳效果。在選擇鍛煉場所時首先要特別注意遠離工廠,尤其是化工廠以及正在排放濃煙的煙囪。其二便是在有風的情況下,應注意選擇上風向。其三在鍛煉時間的選擇上,應盡量避免逆溫出現的時間。運動量要適宜,不能過於激烈空腹鍛煉是晨練的最大特點之一。由於空腹體內的營養物質必缺乏,鍛煉時機體必然要釋放一定數量的能,以供機體運動時的需要。過於激烈的運動鍛煉,將使體內貯備的糖大量消耗,久而久之可發生低血糖癥狀。如若參加運動量不大的鍛煉,譬如走跑交替或慢跑1000~1500 米,30 分鐘遠足活動,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都不會引起明顯的低血糖反應或影響胃腸的功能,以及久之發生的胃炎可能性。因此,晨煉時間應以不超過45 分鐘為宜。運動量應適宜,嚴禁過於激烈。結合健康狀況,要因人而異絕大部分的人晨練後都有一種輕鬆和愉悅感。沒有任何飢餓感,並且能習以為常。但也有一些人在空腹鍛練時就感到心臟或胃部不適常感到空虛,而食些東西再練就沒有這些不良癥狀,象這些人完全可以在晨煉前喝點液體流食或其它食物。對於平時在空腹鍛煉過程中有胃痛癥狀的人,鍛煉前可少量食些食物,然後再進行鍛煉,平日有憋氣、胸悶等心臟病的人在鍛煉時宜進行低強度的,速度緩慢的行走,慢跑等有氧練習。而不宜進行大強度,速度急促的短距離運動。有糖尿病的人在鍛煉前為防止運動中出現低血糖,可喝點牛奶,豆漿後再進行鍛煉。在懷疑感冒和已有感冒癥狀時,必須停止晨練,以免加重病情。清晨飲水與早鍛煉據國外調查,晨飲涼開水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一位研究者曾對5年晨飲涼開水的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統計,80%以上的老人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鬆動,也沒有得過大病。實踐證明,每天早晨鍛煉前,先用涼開水或淡鹽水漱口,然後再適量喝一些,就能收到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那麼,其奧秘何在呢?第一、人體經過一夜的睡眠,胃和小腸中貯存的食物,該消化的消化了,該吸收的吸收了,不被吸收的東西幾乎送到了大腸,這時,胃和小腸基本上都已排空,喝了水以後,排空的胃腸就被洗刷一遍,使胃腸十分清潔乾淨,這就大大有助於當天吃進去的食物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第二,晨飲涼開水。因腹中空空,水在胃中停留時間短,能迅速進入腸道,爾後被腸粘膜吸收進入血液中,可使高濃度血液稀釋,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和消化道的排泄能力,還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第三,清晨飲一杯涼開水不僅有潤喉、醒腦、防止口臭和便秘的作用,還對咽炎及某些皮膚病有一定的療效。第四,清晨起床後飲杯水,還有助於排便。排便動作固然與神經中樞的控制有關,但糞便中所含的水份多少,與排便的難易度密切相關。常飲水的人,尤其是堅持清晨飲水的人,由於腸胃每天得到洗刷清理,糞便不會淤積乾結,不易發生便秘,這是很多長壽者的共同經驗。第五,人到中老年,體內固有的水份逐步減少,可出現生理性失水現象。不愛喝水的中老年人皮膚顯得乾燥,皺紋可能出現得早而明顯。由於皮膚顯得乾燥,分泌減少,皮膚的抵抗力減弱,皮膚上的菌易於活動孳生,因而也容易引起癤、腫等皮膚病的發生。而堅持清晨飲一杯涼開水,可滋潤皮膚,減輕或推遲皺紋的出現。從而有美容的效果。第六,清晨飲一杯鹽開水,比飲涼白開水對人體的作用更大一些,它除了有和涼白開水同樣的洗刷腸胃的作用外,所含的鹽份對口腔和腸胃還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對預防口腔,胃腸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更為有益。值得一提的是,早鍛煉也不宜過於劇烈,只在飲水後散散步、打打拳或做其它輕微體育活動,時間宜在15分鐘左右,活動後休息片刻再進餐。鍛煉後不宜立即大量飲水在夏季運動時,人體散熱主要是靠汗蒸發,調解人的體溫。據有關人士測定,每蒸發一克水,能帶走體內6000 千卡熱量,由於夏季較炎熱再加上運動,人體大量出汗而引起體內缺水。因此,需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和鹽分,以維持人體的正常代謝。但飲水時一定要注意運動後不要立即大量飲水,最好是休息一刻鐘後再少量多次地飲用。運動後立即大量飲水對人體有三點之害處。一是機體代謝旺盛,體內積熱較多,大量飲水會增加排汗量,使體內鹽分損失更多,口渴感將更強;二是加重心臟和腎臟的負擔;三是大量的水進入胃中會沖淡胃酸,影響消化功能和食慾,同時會使細菌突破胃的「屏障」進入腸道,引起腸道疾病。此外,鍛煉時出汗多,鹽分損失大,運動後應適量飲用淡鹽水,以補充體內的鹽分。劇烈運動後更不宜大量喝冷飲。激烈的運動可使人的體溫暫時上升到39℃,甚至更高。這時大量喝冷飲猶如在燒紅的鐵鍋里倒入一瓢冷水,對消化道的冷刺激極強,會引起消化道劇烈蠕動,導致腹痛,腹瀉。同時,冷熱的強烈變化會使胃血管突然收縮,長此以往就會導致有的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引發消化不良等多種疾病,過冷的強刺激還會引起喉嚨疼痛,聲音嘶啞等。運動後何時進餐為好?從人體重量學的角度講,運動後匆匆進餐是不利於健康的,而應當有一定時間的間隔。劇烈的運動中,人體中的血液分布情況發生改變。由於肌肉的劇烈活動,肌肉中毛細血管開放的數量比平時高出20—59 倍,單位時間流過肌肉的血流量大大增加,這樣,有一部分流經內臟器官的血流供應,使消化道蠕動過程減慢,消化腺的分泌減少,消化吸收的過程減慢。當運動剛結束時,由於肌肉中的代謝產物還需要及時的清除,肌肉毛細血管開放仍較多,因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逐步恢復對消化系統的血液供應,也就是說,運動後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消化系統才能恢復正常的功能。從神經調節方面來看,內臟器官受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雙支配,在進行運動時,交感神經的活動加強,心肺功能增強而消化功能減弱。鍛煉結束後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開始減弱,副交感神經的活動開始增強,但是由於這些減弱或加強的變化是逐漸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運動後,由於交感神經仍舊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消化功能仍然較弱,這時如果馬上進食,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運動後休息一段時間才去進餐,這樣有利於健康。那麼運動後多長時間後進餐呢?這就要看運動量的大小和運動強度的大小而定了。一般說來,如果是參加運動量很大的訓練或比賽,在這期間可以補充一些飲料。若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不大,如一般的課外鍛煉,大約休息20分鐘左右,等到呼吸和心率等平復下來後,就可以去進餐了。健身、散步、樂趣散步是一種簡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運動養生法。俗話說得好:「晨起三百步,不用上藥鋪」,「飯後稍息百步走,人能活到九十九。」現代醫學表明,散步可以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加之輕鬆自如的情緒,使人氣血流通,經絡暢達,利關節而養筋骨;暢神志而益五臟。據研究,每天堅持定量的步行鍛煉,對人體各個系統及新陳代謝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散步時人體血液循環顯著加快,大腦供血量增多,因而思維效果比較好。故養生學家們向有「百練不如一走」之說。眾所周知,散步可以防治多種疾病,諸如神經衰弱、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消化不良等,還能消除疲勞、延年益壽。據記載,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晚年被貶南粵,時60歲不到卻已「形容惟悴,老態龍鍾。」他居粵期間,每天堅持月夜郊外散步,爬山登坡,傾聽風聲蟲鳴。半年之後,他就恢復了健康,精力充沛地從事創作,寫下了不少名篇。散步雖任何人隨時隨地皆可行之,但必須掌握一些要領方可收到養生防病的效果。其主要要領有以下幾點:1.散步前應使全身放鬆,適當地活動肢體,調勻呼吸,平靜而和緩,然後再從容散步。養生學家稱,全身放鬆是增加散步鍛煉效果的重要步驟,倘若身體拘束緊張,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2.散步時宜從容和徐緩,不宜匆忙,更不宜使瑣事充滿頭腦;步履宜輕鬆,有如閑庭信步。這樣,周身氣血方可調達平和。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指出,「行不宜疾」,始能收「氣血暢達,百脈流通,內外諧調」之效。3.散步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清人曹廷棟撰的養生專著《老老恆言》寫道:「居常無所事,即於室內時時緩步,盤旋數十匝,使筋脈活動,絡脈乃得流暢。習之既久,步可漸致千百。」 4.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日久天長,自然有效。以為散步十天半月便能見效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至於散步的時間和形式則可靈活掌握,不必拘束。清晨散步,空氣清新,可調氣養精神。飯後稍息30分鐘再散步,可健脾消食,古人云:「食畢須坐卧,稍暢而步行。」飯前散步亦有益處,醫書云:「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可治消渴症。睡前散步,可使心神寧靜,睡得舒適。散步的形式可與其他活動結合起來,如漫步觀賞花卉,結伴漫遊,訪賢問友,步行參觀展覽,或登山涉水。乘雅興安步當車,既可鍛煉身體,又可增加樂趣和見聞,可謂一舉兩得。夏天運動須注意什麼古人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先例,要想有一個健壯的身體,鍛煉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炎熱的夏天進行運動要充分地考慮環境因素及注意身體的感覺,不然反而達不到鍛煉的目的甚至會傷害機體,使機能水平下降。首先,在夏季高溫的環境下運動,補充體內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人體在運動時,體內的代謝水平比安靜時高10~20 倍,代謝產生的熱能,一部分被肌肉及內臟器官消耗,大部分則轉化為熱能向體外散發,這時就會大量地出汗,汗的成分中98—99%是水。因此大量排汗就會使體內的水分散失,當丟失的水分佔體重的4—6%時,人的運動能力就明顯下降,如果再堅持運動,可能就會引起脫水而致死。同時排汗的過程中,汗液帶走了大量的無機鹽,其中大部分是NA+離子,大量丟失無機鹽,會使機體的內環境受到破壞,造成機體內新陳代謝的失調。但如果補水呢?有的人運動完就一口氣喝了幾大杯的水;有的在開水中加糖或鹽。其實,夏天運動補水也有一定的學問,一般原則是補充丟失水分的量即出汗量,簡單的辦法是在滿足解渴的基礎上適當加飲一些,切忌暴飲。過量的水貯留在胃裡會使人感到不適,還使血液稀釋,血容易增加,加重心臟的負擔。如果加糖,最好糖的濃度以2.5%為宜;加鹽,水中的濃度以0.1%為宜,但如果運動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用涼開水就行。其次,要注意運動的時間,長時間在高溫下運動,會引起中暑和痙攣。太陽的暴晒,會使身體表面的溫度升高,引起痙攣,首先發生在小腿肌肉,1—2 小時後,腹部,上臂肌肉也會痙攣抽搐,這時應該立即停止運動,並走到蔭涼處,慢慢做放鬆動作,再飲足夠的水。如果發生中暑,出現完全無汗,嚴重精神混亂,不辨方向,嘔吐,腹瀉,高燒成休克,就應該馬上送到醫院急救。春天適當的運動可以使人保持充沛的體力,但不要進行力竭性運動,最好在通風蔭涼的室內運動,切忌在中午時分運動。冬季長跑宜於青少年身體健康對於青少年朋友們來說適度的進行冬季長跑活動,不失為增強體質、提高生理機能,鍛煉意志品質的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它的益處就在於以下幾類。一、改善心血管系統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據調查,普通人心臟重約300 克,心臟容積為600~700 毫升左右,通過長跑鍛煉,心臟重量可增加到500 克,心臟容積可達1300~1400 毫升,心肌力量增強,泵血功能得到改善,每搏輸出量明顯增多而泵血次數相應減少,然而這種相應的減少,可使心臟得到充分的休息,延長心臟的壽命。二、增強呼吸肌機能。長跑鍛煉能增大肺活量,提高機體吸氧能力,滿足人們從事體力和腦力勞動時對氧氣的需求。檢驗表明,人體處於安靜狀態時,不長跑的人每分鐘呼吸為12~20 次,肺活量3500~4000 毫升。經常長跑的人每分鐘呼吸為6~12 次,肺活量可達7000 毫升以上。三、能提高體溫的調節功能,預防感冒。冬季在室外長跑、冷空氣能刺激大腦體溫調節中樞,反射性地加快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對外界冷熱刺激反應的靈敏度,增強機體禦寒和免疫力,防止傷風感冒和其它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四、消除多餘脂肪,保持體型健美。冬季,人體熱量消耗比夏季少,容易發胖。而長跑時消耗的能量主要是脂肪,經常長跑即可消除體內多餘的脂肪,達到減肥健美的目的。此外,冬季長跑還能鍛煉人的意志和毅力,對有驕嬌之氣的人來說,長跑不失為一劑「治病」良「葯」。青少年朋友們請您們儘快投身於這場冬季有意義的健身長跑活動中去。把你們的身體練的更棒,更結實。健身運動也有「度」嘗到體育鍛煉甜頭的人,運動的勁頭往往會越來越大,乃至越過自己所能負荷的「度」,釀成悲劇。於是,運動醫學界提出:健身運動也有度。《跑步全書》的作者費克斯猝死在跑道上,使美國的跑步熱驟然降溫。人們大概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健身運動也有「度」!於是,一項沒有必要「和自己過不去」,輕視輸贏的運動——「輕體育」逐漸興起。運動者可無拘束、輕鬆愉快地進行自己喜愛的運動。跑步可快可慢,運動量有大有小,隨心所欲,絕不「勞其筋骨」,氣喘吁吁。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一旦越了運動者體能的界限,就會出現「過度」的麻煩。這種麻煩除了對肌肉、肌腱、關節和內臟造成損傷外,更主要的是可能使機體內分泌系統發生連鎖的不良反應。據運動生理學家研究,苛求運動量越大越好的人,在進行激烈運動後,體內某些激素的分泌量隨之下降,會「株連」免疫系統,導致「負性」反應。由於「負性反應」的影響,在運動1—2 小時內,血清里的某些免疫球蛋白會突然消失。就是說,它們在人體最需要免疫的時候,當了「逃兵」。此外,機體的免疫屏障作用在2—4 周內不易恢復,出現高免疫風險期,以致運動者易感染各種疾病。由此可知,一旦走向運動量越來越大,抵抗力越來越小兩個極端,後果是不堪設想。經常運動的人每每有種「欣快」感,這大概是「甜頭」之一。一位醫學心理學家說,這種「甜頭」是運動時大腦分泌的一種能使人「愉快」的化學物質所「釀造」的。一旦終止運動兩天,這種使人欣快的化學物質便驟然減少,致使運動者可能產生內疚、抑鬱、易激動和焦慮不安等癥狀群。這是因為,運動者在運動中總是鼓勵自己運動的時間越長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所造成的心身反應。一旦運動停止,隨著大腦產生「愉快」物質的量的銳減,人們便急不可奈,癥狀叢生。這就是學者們新近提出的「運動成癮」症。運動一旦成癮,人們就不得不著迷於某種運動,鍛煉時間和運動量往往越過自己所能負荷的「度」,天長日久,便會積重難返,自食「過度」負荷運動的苦果。一位哲人說過:「真理愛它的界限,因為它在邊界上遇到了美」。願這個哲理為健身愛好者借鑒,還是量力而行,避免招來「過度」的麻煩。「走」向健康一項古老的健身運動——走步,正風行於西方發達國家。有人這樣總結近30 年來在西方青年人中出現的各種「熱」:如果說60 年代是賭博熱,70年代是吸毒熱,80 年代前期是跑步熱的話,那麼,進入90 年代則是走步熱了。走步熱的興起,引起了一些運動學家和醫學家的關注,他們甚至認為:「逐漸風行的走步活動,已使傳統的跑步、騎自行車、爬山和游泳等項運動為之遜色了。」人們所以如此推崇走步,以至達到「熱」的程度。可見,人們從走步之中受益不淺。走步是一種有氧運動,既無猝死之虞,又能增強心血管的功能。從事跑步或其他較大運動量的活動時,因耗氧量過大,心肺功能難以滿足機體各器官的氧耗,熱必入不敷出,出現無氧代謝。這對有心臟病或有潛在心臟病的人是很大的威脅,容易發生心力衰竭、心絞痛、心律失常、甚至誘發猝死。走步則不然,可快可慢,量力而行。由於走步時呼吸不過於急促,心率在110/分左右,心肺一般都能從容地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使各組織器官的活動始終在有氧環境下進行代謝活動。因而較少發生運動意外。走步會引起機體有節制、時間不太長的低頻率大幅度振動,對血管平滑肌有一定的「按摩」作用,能促使血管更有力地收縮和舒張。這種大幅度的振動和對血管的「按摩」作用,能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並能加速對已有沉積物的沖刷。再有,因走步的衝擊力較弱,不會損傷關節和大腦。走步沒有跑步時體重對膝關節和踝關節那樣大的衝擊力,不會造成關節損傷。因此,對為減肥而進行運動的胖人來說,走步的減肥效果比較好,且較少發生損傷性關節。這是因為,走步時身體移動的速度較慢,地面給予兩足的反作用力較弱,加之便於充分發揮脊椎骨生理彎曲的減振功能,使地面的反作用力不易傳向大腦,引起大腦的振動,因而有利於保護腦的功能。輕快的散步能加快血液循環,使人精神輕鬆愉快、思維活躍,引發出靈感的火花。另外,走步不象有些運動那樣精神緊張,擔心碰著人或器械,因而也有利於保持思維的連貫性。英國小說家狄更斯每天步行30 多公里,使自己進入創作的「臨戰狀態」,然後才伏案疾書。德國詩人歌德晚年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踱步中口授寫成的。他說:「我思維中最珍貴的東西和表達思想最好的方法,是在我行走時產生的。」目前西方有句格言:「散步出智慧」,看來此話一點也不誇張。難怪有人說散步是文人墨客強身健腦,活躍創作的「職業運動」。不言而喻,走步是老少皆宜的健身運動。這是因為,它安全、輕鬆、無需訓練並行之有效。一位運動生理家說:「今天,步行絕不應認為只是人體空間移動的手段,更主要的是使人得以長壽健康、精神飽滿和情緒平衡的重要手段。」邁開您的雙腳走起來吧,它將使您「走」向健康。減肥與運動眼下,減肥成為了一個時髦的詞兒,報紙上,雜誌上,電視廣播中「減肥」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一些人為了減肥,特別是一些女青年為了追求苗條的體形,甚至好幾天不吃不喝,或者玩命似的進行運動,這一些不科學的減肥方法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大家所熟知的美國著名流行音樂歌手卡蓬特就是因為為了減肥而長期飲食不足,運動過度而最後導致紅顏早逝的,實在令人可惜。那麼,怎麼樣才算科學的減肥呢?怎樣運動才能達到最佳的減肥效果呢?首先,我們必須對肥胖這個概念有一定正確的認識,生活中,人們根據經驗,從面容和身體外形來判斷某人的肥瘦,這有一定的可靠性。營養學上把人體內的脂肪過多稱為肥胖。男子脂肪超過15%,女子超過30%為肥胖。由於機體脂肪以外其他成份量的變化很小,一般情況下引起體重變化的因素主要是脂肪,因此通常就以體重的變化反映體內脂肪的多少,評定人體是否肥胖。一般認為,超過標準體重的10%為超重,超過20%為輕度肥胖,超過30%為中度肥胖,超過50%為重度肥胖。目前我國還沒統一的標準體重的數據。較通用的計算公式如下:成年:男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女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用體重來評價肥胖的方法雖然簡單,但還是較粗略,並可能有誤。因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體重與脂肪並不成正比關係,如肌肉發達者,體重可能「超重」,但體內脂肪並不多,這是「假性肥胖」。而一些骨骼較小者,體重雖然不超標準,但體內脂肪可能較多,叫做「隱性肥胖」,所以評定肥胖程度,除體重之外,還需參考皮下脂肪的厚度,才能全面衡量是否肥胖。目前,在科究中用的多的是體密度法(也叫水下稱重法或稱體容積法),它是利用物理中的阿基米德原理,稱量並計算全身的體脂,這種方法是當今評定脂肪多少和肥胖的最準確的一種。目前世界各國減肥的方法很多,如飲食減肥法、運動減肥法、藥物減肥法、氣功、針灸按摩減肥法、行為減肥法、手術減肥法等。其中運動減肥法是深受人們歡迎而行之有效的一種好的方法。運動能增加能量消耗,是造成機體熱能負平衡的一種手段。此外,運動還作用於神經內分泌系統,使之改善對脂肪代謝的調節,促進脂肪的分解,減少脂肪的合成。如運動的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釋放脂解激酶增加,從而使甘油三脂的水解過程加強。運動還同時使胰島素的分泌減少,從而抑制體內脂肪的合成,促進脂肪的分解。運動可使血液中遊離脂肪酸和葡萄糖利用率增高,一方面使脂肪釋放大量的遊離脂肪酸,細胞縮小;另一方面,使多餘的葡萄糖被消耗,不轉變為脂肪,減少異生脂肪的聚積。但是,不是任何運動都能減肥,必須講究科學性,符合下面的條件,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一、運動時,以中等負荷強度為宜。以心率計為每分鐘110—130次。強度過大,能量消耗是以糖為主,此時反而抑制脂肪組織中脂肪酸的釋放,肌肉氧化脂肪和能力也較低。而負荷強度小,機體熱能消耗不多,達不到熱能負平衡,起不到減肥作用。二、運動要持續較長的時間,中等強度運動時,開始階段不是立即動用脂肪,因為從脂肪庫釋放出脂肪並運到肌肉,需要一定時間,一般至少20分鐘。因此,消耗體內脂肪的運動持續時間至少在30 分鐘以上。1—2 小時更好。三、要經常運動。經常運動可使體內神經內分泌系統,以及酶的活性等生理生化過程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使骨骼肌氧化脂肪酸和酮體的能力加強,這有利於消耗體內的脂肪,所以要減肥,必須做到持之以恆。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準備活動在英文中叫做「Warm—up」,意思是熱起來,因此也有人把準備活動稱為熱身運動。顧名思義,準備活動也就是在運動前把身體熱起來,這就象是在使用有些機器時要事先預熱一樣。人在未參加劇烈運動前,身體處於相對安靜狀態,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比較低,運動器官及內臟器官的活動能力還沒有動員起來,人體處於這種狀況,是不宜參加劇烈運動的。準備活動能夠使肌肉,肌腱里的肌梭和腱梭不斷產生衝動,繼而通過傳入神經把衝動傳到大腦皮層,使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漸進興奮起來,並且提高到一個適宜的水平,從而加強各種神經中樞之間的密切的協調的聯繫,迅速準確地調節和支配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活動,充分發揮它們的活動能力。我們知道,肌肉是直接便產生運動的器官,肌肉的運動是受神經支配的,由大腦皮層運動中樞傳出來的興奮要經過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然後再通過神經纖維達到骨骼肌。而內臟器官是受植物性神經系統支配的,興奮由大腦皮層傳出後,需要經過皮層中樞,最後才能到達所支配的內臟器官。生理學研究指出:植物神經系統傳遞興奮的速度比運動神經慢。這就決定了當運動神經迅速提高其機能時,植物神經所支配的內臟器官還處於相對靜止狀態,這就是內臟器官所表現出來的惰性,若不克服就劇烈運動,植物性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機能一時滿足不了劇烈運動時的需要,運動機能與內臟機能之間就會出現失調。這就是突然的劇烈運動會造成出現心慌、呼吸困難、四肢無力、噁心、動作失調等現象的原因。通過準備活動,可以預先克服內髒的生理機能惰性,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使全身的血液循環加強,肺的呼吸能力提高,全身的物質代謝水平增高,人體的應激能力也相應提高。肌肉的粘滯性減小,肌肉、韌帶的柔韌性、彈性加強。準備活動後,關節軟骨增厚,關節腔中分泌的關節滑液增多,關節的活動幅度加大。這不但有利於提高運動能力,而且能夠預防運動創傷的發生。那麼怎樣進行準備活動呢?一般說來,準備活動分兩種,一是一般性的準備活動,二是專門性的準備運動。一般性的準備活動指的是做一些適應性的活動,如拉拉韌帶、慢跑等,或是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著重活動某一部位,而專門性的準備活動指的是在正式訓練或比賽前事先練習所從事的活動項目,如籃球比賽前進行上籃、運球等練習,專門性練習後技術動作的協調性增強,如準備活動時進行投籃的專門性練習活動後,投籃的命中率將大大提高。通過準備活動,能使運動員自我感覺良好、呼吸加深加快、心臟收縮快而有力、動作反應敏捷、注意力集中、技術動作發揮好、運動慾望增強,並且能夠防止運動性傷病的發生。另外,做準備活動時,還有量的問題。一般說來,準備活動的量及強度,與正式運動比應較小,以免由於疲勞影響成績。根據對各種項目的準備活動的調查發現,項目差異和個體差異都很大。每個運動員可以根據項目特點、個人習慣,季節氣候及賽前狀態,編製適宜的準備活動。通常以微微出汗及自感已活動開始為宜。運動後做好整理活動運動後做一些整理活動,這是為大家所熟悉的。運動時,人體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加強,如心率上升、呼吸加快加深、血液循環加快等。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加快。這些變化並不能隨著運動的停止而停止,而是要經過一個逐漸恢復的過程,這就好像汽車在飛快行駛時不能馬上停止的道理一樣,如果來一個急剎車,汽車的零件容易發生損傷,人體在劇烈運動時馬上停止,身體也會受到損傷,甚至發生重力性休克。比賽中,特別是在短跑中,有一些人跑完後因為很疲勞、就站在那兒不動,只顧大口的喘氣,結果腿一打軟,暈倒在地,這就是發生了重力性休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因為人體在運動時,大部分血液都在四肢的肌肉中,肌肉的不斷的收縮與舒張,能夠擠壓血液,使血液迴流心臟,血液循環通暢。若這時突然停止運動,肌肉的收縮與舒張減弱,就不能擠壓血液迴流,結果大量的血液瘀積在四肢,特別是在下肢里,腦部的血液相對減少,容易發生暫時性的腦缺血,缺氧,從而引起頭暈、頭痛、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心慌、氣短、出冷汗、四肢酸軟,甚至突然暈倒在地上。另外,人體在進行劇烈的活動時,能量物質的氧化是需要大量氧氣的,若運動量過大,氧氣的供應量跟不上,機體只好在無氧的情況下活動,如糖的無氧酵解供能。這時機體欠下的氧債是在運動後的恢復期未償還的,若是劇烈運動後做些整理活動和深呼吸運動,有助於氧債的償還,使心跳、呼吸逐漸平靜下來,減輕氣喘的感覺。另外,在劇烈運動中,機體產生大量的代謝廢物,進行整理活動,有利於更快地消除或排泄掉這新代謝廢物,防止疲勞的發生。整理活動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能使肌肉在緊張的運動後。得到放鬆和伸展,克服肌肉緊張和動作發僵,使肌肉的力量及早得到恢復。運動後的整理活動,可根據不同的項目而採用不同的方式,如跑步後的整理活動是跑到終點後再繼續慢跑一會兒,做做深呼吸運動或徒手操;游泳的整理活動是游到終點再慢游一段,扭扭腰,轉轉身,搓搓身體上的肌肉皮膚做幾口深呼吸。總之,整理活動就和準備活動一樣,是整個一段運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運動能使你變得更聰明為什麼運動能使人變聰明呢?重量學家經過實驗研究發現,運動能增大大腦皮質的溝回,使它的表面面積擴大,而且能增加大腦的重量。大腦活動的基本過程是興奮與抑制的交替,人在運動時,管理運動的腦細胞經常處於快速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過程,經過千萬次這樣的鍛煉,它的調節功能,反應的速度,靈活性和準確性便得到提高。據試驗「乒乓球運動員打乒乓球前的反應速度為0.09 秒,打乒乓球後的反應速度為0.07 秒,怪不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琴森指出:測定一個人的腦細胞的反應速度,就可以看出他思維速度和智力的高低。實踐證明,體育鍛煉是提高這種能力的重要措施。另外,大腦對身體的運動和感覺是對側支配的,左半球大腦支配右側身體的活動,右半球大腦支配左側身體的活動。兩半球又有密切的神經聯繫,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一般人的右手右腳活動多,大腦左半球就發達。而左撇子的人左手左腳活動多,他的右側半球就發達。大腦皮質的分工非常精細、左半球管理計算和語言,右半球管理空間和音樂。平時不是所有的神經細胞在工作,有一部分處於休息狀態,只是在參加體育運動和思考問題時才出來工作。如果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就能把這些腦細胞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力。至於運動能使大腦進行積極性的休息,運動結束後,能使人更加清醒爽快,大家都有這方面的體會。還有,體育運動能使腦子裡的化學物質內啡呔和腦啡呔釋放出去,參加到代謝中去,起到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的作用,使人更聰明,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提高。運動和疲勞疲勞是指人體在持續一定的工作或運動後出現的工作能力暫時下降的狀態,機能下降的意思是指不能維持特定的或正常狀態時完成的工作或運動活動。例如最大肌力降低,最大速度下降以及跑步堅持不下去等等。疲勞出現時,體內可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是一種防禦性的生理反應。是一種暫時的現象,經過適當的休息或調整即可消除。人體為什麼會發生疲勞呢?關於疲勞產生的機制,目前有如下幾種學說:1、中樞神經失調說,這種學說認為,人體連續的工作或運動,可使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之間的均衡性遭到破壞,造成過度興奮或過度抑制,破壞了原有的動力定型,導致皮層下功能發生紊亂,從而引起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失調,是一種神系官能症。這種學說能夠很好地解釋因為訓練過於緊張或學習工作用腦過於緊張而引起的精神上的疲勞。2、能源物質消耗學說:機體在運動或工作時,各種能源物質的消耗比安靜時有所增加,而且工作量越大,持續時間越大,其增加幅度越大,隨著糖、脂肪、蛋白質等能源物質的消耗和體內維生素含量的下降以及無機鹽,水份的減少,因而機體不能繼續勝任工作,有的學者稱之為「能源枯竭的疲勞」這種學說對於長時間大運動量的運動如馬拉松比賽後產生的疲勞能作很好的解釋。3.疲勞物質蓄積學說:人體在進行短時間大強度的劇烈無氧運動時,氧供應不足,能量釋放由糖的無氧酵解過程完成。此時,代謝產物和乳酸、尿酸、尿素、肌酐、肌酸等作為疲勞物質在體內大量蓄積,使肌肉活動產生障礙,產生疲勞,這就是為什麼短時間大強度的運動,速度和力量不能維持較長時間的原因。4.機體內環境變化學說:長時間的激烈運動使機體內部環境物理化學變化的穩定性發生改變,致使皮層下中樞協調機能紊亂,引起某些內臟器官的機能改變,效率低下,而出現疲勞。疲勞可分為以下幾類:1、肌肉疲勞:表現為肌力下降,肌肉收縮時間和鬆弛時間延長,嚴重影響肌肉的快速協調動作。肌肉疲勞的,還可能出現僵硬,腫脹和疼痛等感覺。2、神經疲勞:表現為大腦皮層機能低下,如反應遲鈍,判斷失誤,注意力不集中等。此時,大腦皮層其他部位及皮層下中樞機能亢進,出現頸反射亢進,膝反射改變,腦幹及小腦機能低下,動作協調性破壞和血壓調節惡化。3、內臟反射疲勞:這時因為呼吸肌疲勞,呼吸變淺,變快,心臟發生疲勞,收縮壓下降,舒張壓上升,脈壓減少,心電圖亦發生改變。另外,疲勞從發生的時間上還可以分為急性疲勞,慢性疲勞和過渡疲勞。發生疲勞後對人體的運動能力,工作能力和健康都不利,所以應當及時消除疲勞。消除疲勞要有針對性,若是運動量過大或運動強度過大,應調整運動強度或運動量,若是營養缺乏應當補充營養。當然,消除疲勞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睡眠。此外,還可以用物理的、心理的、藥物的各種措施,如桑那浴、氣功等等方法,使疲勞得到恢復。疲勞看起來對運動不利,但是從辯證的觀點來看,疲勞又是人體提高機能的需要。體育鍛煉,沒有疲勞就沒有良好的訓練效果。當身體活動時,體內各種物質分解旺盛,新陳代謝加強,在休息時,尤其睡眠時,合成代謝就佔主導地位,各種代謝產物逐漸被清除或氧化、機體得到完全恢復以後,潛在的工作能力要比原來的水平高,這就是運動生理上講的超量恢復,所以可以說,一定程度的疲勞是身體進一步提高機能的基礎。現在的運動訓練採用的超負荷的大運動量訓練就是這個道理。治療神經衰弱的好方法——體育鍛煉神經衰弱是一種屬於神經系統的功能性疾病。神經系統有兩種功能,即興奮和抑制功能,身體各部分的活動總是興奮和抑制不停的交替著,一部分神經細胞興奮時,另一部分神經細胞抑制,正常情況下,二者維持平衡狀態。而神經衰弱是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失調所造成的。導致神經衰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腦力活動過於緊張,如學習時間過長。二是精神活動過於緊張,如開車的司機,銀行里的會計他們的工作過於緊張。三是精神因素方面的創傷,如升學考試沒通過,失戀啦等等。四是因為生活制度紊亂,休息不足所造成的,如有一些人無節制地娛樂,通宵打麻將等等。治療神經衰弱首先要找出神經衰弱的主要原因,然後設法消除這些原因,如建立正常的生活制度,合理地安排學習,工作,休息和文娛體育活動的時間。適當的體育鍛煉對於神經衰弱的治療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在體育活動時,用腦佔主要活動的細胞可以得到休息,而另一些神經細胞的活動則增多了,使其逐步恢復正常,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協調一致。從而減輕癥狀,使患者精神振作。在體育運動中,由於肌肉和內臟活動增強,改善了神經系統和各器官系統的共濟作用。使人體活動更準確,更協調,更靈敏。所以有人說:「醫療體育是治療神經衰弱的無可代替的方法。」體療鍛煉要根據病人的不同癥狀而採用不同的方法:如對整日精神萎靡不振,頭昏腦脹的病人,應採用生動活潑的項目。如一些遊戲性的活動,一些不很劇烈的球類活動等。這些活動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的精神得到放鬆。而對於易興奮,易活動的人宜採用溫和平靜的體療方法,如太極拳、氣功、導引養生功等項目。降低大腦的興奮性。在進行體育鍛煉治療神經衰弱時有幾點值得注意:一、鍛煉要有系統性和規律性,即每天要進行有規律的活動,如早操、課(工)間操、課外活動和晚飯後散步等。二,要長期堅持鍛煉。神經衰弱是個慢性病,得病並非短期,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體療也需要長期堅持,要下大決心,就是病情已好轉,還需要繼續堅持,以鞏固鍛煉療效。三、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運動量要逐漸增加,不能突然加大,每次鍛煉後應自我感覺良好,稍有輕度的疲勞。如果失眠加重,運動後心跳加快,且長時間不能恢復,則表明運動量過大,應減量。話說運動飲料運動飲料是指為改善人體的運動能力而專門配製的飲料,現代體育運動中運動飲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運動飲料的種類很多,按其成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以含糖為主的果味飲料,電解質飲料,天然果汁飲料,藥物飲料、含氧飲料等。各種飲料雖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效成份,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都具有人體從事長時間運動時最需要的成份:主要是水,其次是碳水化合物。為什麼在運動時要使用運動飲料呢?我們知道,人體在運動時,體內的物質代謝加強,可比安靜時高10—20 倍。代謝產生大量能量,使體溫升高,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體溫,通過出汗蒸發的方式來散熱降溫,汗液中98~99%是水,大量出汗對身體的影響首先是脫水。脫水會使機體的生理機能和運動能力下降,嚴重時危及生命。一般來說,當脫水占體重的2%時機體的耐熱能力降低,脫水4%時肌肉的耐力降低,脫水4—6%時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均降低,再嚴重時脫水會使機體的體溫過高和循環衰竭,造成死亡。另外,隨著出汗大量失水,還從汗中丟失了很多的無機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除此之外,若運動時間過長,運動量過大(如馬拉松比賽),機體內的主要能源物質——碳水化合物消耗過多。人體的運動能力開始下降。使用運動飲料,不但可以補充人體內丟失的水分,而且還能給運動員補充適宜的營養,從而減輕或緩解他們的運動性疲勞,使他們在運動後或以後運動中更快地恢復體力,增進健康。運動飲料的品種很多,各具特點,怎樣科學而合理使用運動飲料呢?運動飲料的選用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一、進行長時間長距離耐力訓練或冬季運動項目,可採用高能量(即含糖量高)的飲料,如廣州的「健力寶」,美國的「蓋特洛德」等運動飲料,飲用這類飲料,有助於節約運動時體內糖元的消耗,維持血糖的正常濃度,預防低血糖引起的頭暈,無力或疲勞。二、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由於體內的水份很多,引起血液濃縮,血液中離子的濃度相對增加,這時應以補充水分為主,宜選擇礦泉水一類的運動飲料。即使採用電解質飲料,也必須保證糖的濃度在5%以下,無機鹽濃度在0.1%以下的。象獼猴桃運動飲料,即是一種適合在高氣溫條件下訓練時飲用的運動飲料。三、訓練強度較大,心率達到每分鐘160—180 次,造成體內乳酸及其他酸性代謝物較多時,宜選用鹼性的電解質飲料,如「健力寶」,美國的「蓋特瑞德」,日本三得利公司的運動飲料等。飲用後將有助於增加體內的鹼儲備,使體內的酸度下降,延緩疲勞的發生。四、在運動員存在一些特殊營養問題時,應有針對性地服用某些飲料。如出現運動性缺鐵性貧血時,可服用補血飲料,如現在有一種棗汁飲料,含鐵量很高,即可選用。若維生素缺乏,可服用一些人工配製維生素較高的天然飲料,也可以飲用一些含維生素豐富的飲料,如果茶之類。有些運動員體力差,可服用一些補腎益氣,壯陽養陰滋血的藥物飲料,象河北的「維力」和黑龍江省出的一種抗疲勞飲料,都含有這類中藥成份。有些運動員在比賽中興奮性較差,也可服用小量的咖啡或茶,以提高興奮性。身高的增長與青春期的運動人的身體高矮主要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後天鍛煉兩大因素。此問題人人皆知,當然在這裡我們並不排除個體心理狀況和社會因素。但後天的體育鍛煉更為重要,尤其是青春期的適宜運動更為人們所重視。一、抓住時機:青春發育期是人體增高的關鍵時期,在這期間要強化青少年把握住有利時機積极參与體育鍛煉,否則時機一過就難以彌補。二、營養要充足:要長高身體,骨組織的生長是首要條件。補充足夠的營養骨組織才能夠生長,因此在青春期要特別給青少年補充相應的營養素。當然最為主要的是鈣質,補充鈣質的最好方法是多喝骨頭湯。為更好的析出鈣,熬骨湯時最好加些蕃茄或醋。在補充營養素的過程中,要力爭求其均衡。三、多運動:體育運動可加強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加快骨組織生長,有益於人體長高。這裡介紹幾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供有意者試行。(一)懸垂擺支和引體後懸垂。可利用單杠或門框,高度應以身體懸垂在杠上腳尖剛能離開地面為宜。兩手握杠以肩寬為宜,兩腳併攏,然後可前後擺動,上下振顫幅度不易過大,時宜要短。最好每日早晨進行。(二)跳起摸高。用雙手去觸摸預先設置的物體,也可觸摸路邊的樹枝,籃球框或是天花板,單腳跳,雙腳跳躍均可。(三)下坡跑。選擇斜度較小的山坡,由高處向低處放鬆跑下,可重複4—5 次,但要安全。(四)游泳。在水中要儘力伸直雙臂、雙腿。游蛙泳和自由泳時,上臂使勁前伸,蛙泳用力向後蹬腿。每周至少游三次。體育鍛煉是人體增高的主要途徑,但在實踐過程中要安排好運動負荷,因人而異。這樣才能更快地取得成效。環境與養生環境壓力與身體健康人生活在空氣中,周圍存在著一個大氣壓力。當環境的壓力過低或過高時,人就會感到不舒服,嚴重的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可見,環境壓力與身體健康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實驗證明:地面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受到的大氣壓力為1.033公斤。成年人體表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厘米,就要承受一萬五千多公斤的大氣壓力。人為什麼不會被壓扁呢?這是因為,人體裡面和外面大氣壓力一樣大。內外壓力平衡,人就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空氣中了。大氣壓力是因大氣具有重量而產生的,因而在越高的地方大氣壓力就越小。像曾創造體育奇蹟的高原城市墨西哥城,氣壓是海平面的四分之三,而珠穆朗瑪峰上面的氣壓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當你乘飛機時,耳朵里常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因為隨著飛機的上升,外界氣壓逐漸降低,中耳內氣壓較外界高,使鼓膜外凸所引起的。當你登上高山時,由於外壓力較低,會引起腹脹及橫隔膜高位,嚴重的會發生腦水腫或腦血管破裂。因此,沒有經過訓練的,切不能隨意登上高山,特別是那些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病人。人耐高壓的能力比承受低壓的能力強。在2500米深礦井裡的大氣壓強是地面的1.4倍,這增加的三分之一個大氣壓人是完全覺察不出來的。就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一般也可以經受3個大氣壓。若以每下降10米或11米大氣壓強就增加1毫米水銀柱計算,人在地面以下9公里的地方還是不成問題的,但在水下的情況就不同了,水的密度約是空氣的800倍,在水裡每下降10米就要增加1個大氣壓,所以潛水者潛入一定的深度時就會感到耳朵痛。這是因為外部壓力將鼓膜壓向中耳腔的緣故。如果壓力過大,還會造成鼓膜破裂。所以,沒有潛水習慣的人切不要隨意潛水。即使訓練有素的人,在沒有防護設備時,也不宜深潛,否則,水的壓力可能將血液從口、鼻及身體各部分壓出。爬山、潛水時,周圍環境壓力會發生急劇變化,因此,為了身體健康,在進行上述運動時應量力而行。在日常生活中,當遇到周圍環境急劇變化時,應注意採取防護措施。例如,超音速噴氣式飛機起飛、雷電所引起的衝擊波、聲強達140分貝時,最好在掩耳的同時把口張開,使過強聲波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以抵消從外耳道傳來的壓力,防止鼓膜破裂。空氣污染與體育鍛煉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質,所以人們時刻不能沒有空氣。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空氣污染,人們在吸進氧氣的同時也吸入了多種有害物質。其中有使呼吸道內徑狹窄或阻力加大的二氧化硫,有影響血液輸送氧氣的一氧化碳,有引起急性哮喘的二氧化氮,以及導致肺癌的3、4 苯並芘,可見,空氣污染與體育鍛煉有密切關係,若選擇不好體育鍛煉的場所,就會危害身體健康,達不到增強體質的目的。據研究,城市空氣污染的程度隨時間變化而有明顯的差異。每天有兩個高峰期,第一高峰期是早晨6—8 時,第二高峰期傍晚5—8 時。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在一般情況下,第一高峰值大於第二高峰值。依季節不同兩個高峰出現的時間也有所不同,夏季第一高峰在清晨5時左右,冬季在7 時左右。第二高峰夏季在傍晚7 時左右,冬季在傍晚6 時左右。空氣在白天有兩個相對清潔時間,即上午10 時和下午3 時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了解空氣污染的特點,對正確選擇體育鍛煉的時間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如在冬季無風和微風天氣,應在早晨7 時前活動,體育課的時間宜安排在上午10 時或下午3 時。影響空氣污染的氣象因素中風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污染程度與風速呈負相關,風速大時即便是污染高峰時間,空氣污染也不嚴重。目前,空氣污染主要來自工業,企事業單位的鍋爐、機動車排放的廢氣和生活用燃料。由於在北方城市中,非集中供熱的稠密居民區、工廠附近的居民區、交通樞紐和商業集中地區空氣污染程度要比集中供熱地區、公園等地嚴重,因此分散採暖的稠密居民區的空氣污染尤其重要。另外,機動車輛通過量較大的地區空氣污染也較嚴重。因為在這些地區的空氣中;含有汽車尾氣排出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鉛等有害物質,以及含有多種毒物質的大氣飄塵。大量事實表明,飄塵小於5 微米的粒子吸入人體後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眾所周知,樹木草地有明顯的凈化空氣作用。因此,體育鍛煉最好到附近的公園、草地進行。據國外發生的多起空氣污染事件證明,空氣污染對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病患者威脅最大。所以,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要注意選擇室外活動的時間和地點,在空氣污染高峰時間最好不要到室外活動。據調查,污染地區與清潔地區相比,紫外線要減弱三分之一左右。為此,體育鍛煉應選擇在空氣清潔、陽光充足的地方進行。這是因為,紫外線有促進人體造血機能和殺菌等作用。再有空氣濕度與污染程度呈正相關,即水蒸氣容易以煙塵微粒為凝結核心而形成霧,使有害氣體不易擴散,所以,霧天空氣污染比較嚴重,不宜進行體育鍛煉。總之,掌握空氣污染的特點,正確選擇時間和地點進行體育鍛煉,會更有益於身體健康。早晨和黃昏時的空氣真的新鮮嗎?據有關科學儀器測定表明:城市裡清晨,傍晚和夜間的空氣污染都非常嚴重,晚上19 時至翌日清晨7 晨左右正值空氣污染高峰期,此期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苯並芘等有毒物質含量可比白天增加幾倍到幾十倍,主要原因是:由於夜間地面輻射散熱,近地面氣溫明顯低於高空氣溫,形成「逆溫層」,阻止近地面空氣中的污染物向高空擴散。另外,大多數綠色植物夜間不再進行光合作用,故這時非但沒有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相反因植物本身呼吸還要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所以,不管是煙囪林立的廠區,還是花木叢生的綠地,夜間的空氣都不新鮮。白天,當陽光普照時,地面溫度迅速升高逆溫層很快消失,空氣中的污染物便向高空擴散,同時綠色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此時空氣就比較新鮮了。據研究上午九、十至下午三、四時之間空氣更新鮮。此外,在濃霧瀰漫的早晨也不宜進行體育鍛煉,霧是飄浮在空中的細小水滴,由地面蒸發出來的水分子凝結而成,跑步或做其它劇烈運動時,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霧中大量水分子會吸進肺部,妨礙肺泡的正常換氣,使肌肉強力減弱,容易產生疲勞、頭暈、胸悶、氣急,霧天濕度大,皮膚散熱差,使人感到悶熱和渾身不適、易引起傷風感冒。霧滴中還溶進塵埃、病毒及其它有害物質,在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霧中的有害物質就更多,當人們做劇烈的運動時,呼吸次數和深度都比平時大,這些有害物質被大量吸入後,可引起氣管炎、鼻炎等病症,身體的某些敏感部位接觸這些有害物質,會發生眼結膜炎和過敏性疾病。此外,患有肺氣腫、心臟病和慢性支氣管炎的人更不宜在霧天里鍛煉。上述大量的實例都充分說明,晨霧中不宜跑步或做其它劇烈運動,應改在室內做徒手操,打太極拳,舞蹈等體育項目來鍛煉身體。雜訊與人體健康現代都市中雜訊對生活的干擾愈來愈嚴重,已成為影響人們休息、睡眠最煩人的環境污染之一。雜訊和環境其它污染物一樣,可引起人體許多不適感,嚴重的高頻率聲還可引起生理和病理改變,給人的健康造成損害。雜訊是影響人們休息、睡眠的主要原因,據測定,人在45—50 分貝環境中,感到安靜而舒服,達到60 分貝時,會嚴重影響睡眠或從睡眠中被驚醒。長時間處在雜訊環境中,還會引起頭痛、頭暈、失眠、煩躁不安、記憶減退、情緒緊張等神經衰弱癥狀。在高頻率強雜訊作用下,可造成明顯的病理改變。據實驗,動物在高頻噪音刺激下,可導致胸腺萎縮、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內分泌改變。心臟病人在強雜訊刺激下,可導致心電圖改變,引起舊病複發。長期過量的持續雜訊,會使人的聽覺發生暫時性或持久的減退,造成聽力下降或耳聾。生活中的雜訊顯然不太高,但它持續不斷地作用於人的神經,會使人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受到干擾。何況,生活中雜訊並不亞於街上的雜訊。例如,交通頻繁的街道,人行橫道上的雜訊為88 分貝,汽車喇叭為75 分貝,而在室內或樓道中,大聲談話聲可達70—80 分貝,幾個人大聲談話,一般在80 分貝左右,砰然關門聲也有80 多分貝,訓斥孩子聲,雜訊高者能到80—90 分貝。不難看出,生活中的雜訊對家庭成員和鄰里會構成嚴重干擾。青少年不宜使用化妝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追求美的要求也愈為強烈。大量的生活用化妝品也悄然進入每個家庭,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然而,生活用的化妝品絕大多數為人工合成的色素,在光合的作用下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毒性,這對青少年來說將有很大的危害。因此,筆者藉此機會向青少年朋友們略談幾點看法,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化妝品的毒性,主要是來源光的作用。這一點在含色素的化妝品中尤為突出。有人曾在暗室里將口紅與大腸桿菌接觸,並用20 瓦熒光燈照射,不久發現,20%的試驗樣品產生變異。這就是說:「光的照射可使口紅呈現毒性變異。除口紅外,化妝品各種人工合成的色素,在光的作用下,都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尤以醛類香料最為明顯。據有關資料表明,在日本青春期女子中三分之一有被化妝品傷害的經歷,每4 人中有一人為此住過醫院,接受過專門治療。經專家們對市場上近三十餘種主要化妝品作了調查檢測後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說:從一些化妝品中檢查出了亞硝基二乙醇胺,這是一種取代亞硝胺類致癌物,它經皮膚吸收,可進入肝臟而危及人的生命。還有人發現,化妝品對青少年危害更大,青少年塗抹口紅,面部化妝,容易引起皮膚色素沉著,也有個別的青少年使用化妝品不當引起剝脫性皮炎。所以有些醫學專家說,青少年學生尤其是少年兒童更不宜使用化妝品以免帶來危險。近期一位化妝品行家指出:眼下市場上女性化妝品有二三十種以上,男性化妝品也有幾十種,奉勸人們在使用化妝品的問題上,要從確保健康有益出發,應注意掌握以下幾點。一、要選購色素含量較少,刺激性小的化妝品,對一些香味過濃,氣味特異,色調濃烈的最好不用。二、使用化妝品時,應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凡皮膚過敏或頭皮有破傷者,一般不宜使用髮蠟,髮乳,兒童和少年由於皮膚細嫩,在使用花露水或成人痱子水時,宜兌上冷水稀釋原液,以減輕刺激性,使用口紅淺塗口唇表面,色淡一些,指甲油盡量不要使用。三、不論何種化妝品,在使用過程中如出現皮膚過敏,紅腫,發癢,有刺痛感或燒灼感,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皮膚異常——皺紋加深,皮膚變粗糙,皮膚表面出現皮屑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作用。四、使用口紅切忌濃妝艷抹。面部化妝要清淡,畫眉毛不宜過濃,關鍵在於能否掌握分寸,恰到好處。五、要注意方法,凡含酒精類化妝品,只宜將它灑在衣服上。如香水、花露水,切忌塗擦於顏面、太陽穴、頸項及皮膚暴露處。綜上所述,生活用化妝品青少年和兒童不易使用,因為它具有潛在的危險。為了孩子們的健康,青春期以前還是應提倡自然美。家用電器與夏令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用電器已愈來愈多的悄然進入每個家庭,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無比的優越。但在炎熱酷暑的夏日裡,如不注意其作用的科學性,卻會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疾病。冰箱病據有關資料表明,電冰箱易滋生耶爾贊氏菌和伊爾西尼氏菌。耶爾贊氏菌可引發人腹痛、噁心、嘔吐、水瀉、發冷發熱等癥狀,俗稱耶氏腸炎;伊氏菌能引起伊氏綜合症,主要表現為突然發高燒、咳嗽吐痰、皮膚丘疹、關節腫痛、嚴重時可造成呼吸衰竭和心臟病。預防冰箱病首先要注意食物存放的衛生條件,冰箱內存放食物時,要裝食品盒和塑料食品袋,並能將食品用具定期用酒精擦拭以達消毒之效,不要將食品裸露放在冰箱內。其二要定期清洗冰箱,最好15—20天為一周期,洗刷後放一些除臭劑,桔子皮也可以,以保冰箱內無異味,使食品免遭污染。其三是存放多日的熟食品要經高溫處理後再食用。空調病家庭安裝空調機能給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休息環境,對夏日預防中暑有極特殊的效果。眾所周知,空調是一種人工氣候裝置。如若人們長期置身於空調氣候中必定對健康不利。其原因如下,其一因空調機內時有水分滯留,在適宜溫度下,芽飽桿菌、棒萄球菌、阿米巴等病菌便會繁衍,十分容易引起疾病。其二長期使用空調會出現咳嗽、痰多、胸悶、發燒等病症,因此在天氣不過於炎熱時,不要整日開空調,要適當到戶外進行活動。風扇病電風扇如使用不當易患頭昏、頭痛、噁心嘔吐、腰背痛疼、血循環障礙等病症。因此要特別注意,一不要長久吹風更不能以扇伴睡。二不要短距離長時間直對猛吹。三不要大汗淋漓時猛吹易受涼而感冒。四是一旦得了風扇病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警惕家庭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已成為社會一大公害,並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每當人們提起環境污染,往往只重視工廠排放廢氣、廢水、廢渣以及垃圾和噪音。對於身邊的家庭環境污染卻大有忽視,然而,這種污染久而久之也將嚴重地影響人體健康。抹布污染在一些家庭中,抹布一身兼任數職。既抹櫥櫃門窗,又抹餐桌碗筷,有的還擦瓜果梨桃,真可謂萬能抹布,有些人用過抹布後隨便丟往一邊,而且一連幾天也不洗一洗,這就給病菌繁殖造成可乘之機,抹布成了病菌繁殖的溫床和傳播疾病的工具。因此家中的抹布要掛在通風向陽處暴晒。掃帚污染有一些家庭清掃室內衛生時只用一把掃帚,既打掃寢室、客廳,又打廚房、弄堂等。雖然表面上打掃得乾乾淨淨,但實際上卻已把外界的病原微生物帶到卧室,客廳等,四處擴散而傳播疾病。然而,掃帚使用後又被人們忘記在牆角暗處,常年曬不到太陽,從而使掃帚中的病菌更有利於滋生。因此,家中的掃帚也要專職專用,並要常沖洗常涼曬。毛巾污染目前在少數家庭還存在著一條毛巾,一個臉盆多人使用的不衛生的現象。從而給某些疾病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如沙眼紅眼病,肝炎等。常常是一人得病,全家無一倖免,這種情況不是少數,而且比較多見,因此,要注意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大力提倡一人一巾一盆,改掉不衛生習慣,以防傳染病的發生。廚房污染廚房是家庭的食品加工廠,也是家庭中最嚴重的污染源,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煙塵等都產生於此。據調查表明,做飯一小時,廚房內所含的一氧化碳量比原來要高出20 倍,如此濃度對人體極有害處。此外,還有丙烯醛,人們炒菜或油炸食物時,會產生一種無色有害的氣體——丙烯醛,它能使人流淚,呼吸困難、血壓升高。因此,廚房內的空氣一定要暢通,以使這種污染得以緩解。卧室污染每當人們早晨起床後,總會覺得卧室內的空氣混濁,出門再進來時這種感覺更為明顯,當太陽照進卧室之內,你會發現空氣中飄浮著許許多多的小顆粒,那就是飄塵,此時它的濃度是室外的2—5 倍,它主要源於人們穿,脫衣服,疊,放被單及人體少量皮屑脫落。飄塵能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或沉積於肺泡內,或被吸收到血液及淋巴液內,從而危害人體健康。美容污染鉛,尤其是有機鉛對人體有較大的毒性作用。如果你使用的是「霜」一類的化妝品也含有鉛,並很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冷燙液是一種美髮用品,也是一種潛在的污染物,如使用過量會出現手掌灼癢,皮膚紅斑等,如不慎濺入眼睛,還會引起化學性灼傷。綜上所述,有關家庭中的環境污染不可忽視,為了您的健康,每個家庭的環境都重新建立一個符合家庭衛生標準的優美環境。花香與健康國外對花香與人體健康做了許多研究和報道,早在6O 年代初,法國衛生部對蔻蒂香水工廠的女工肺部作了全面檢查,令人奇怪的是女工們沒有一個是肺結核病患者。蘇聯在塔吉克共和國建成一座用花香治病的「健康公園」,經長期臨床試驗表明,十五種植物的花香對治療心血管病、氣喘病、高血壓、神經衰弱等有較好的療效,幾年來陸續接待了近百萬療養者。美國的兩位學者經研究還發現,某些植物的花香,可促進孩子智力發育,由此美國學校行政部門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大量栽種各種花草,讓芬芳溢滿校園,以利於師生們的身心健康。花香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其原因何在?據研究,花卉能散發出一種襲人的香氣,這種香氣來自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一種氣化芳香油。人們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發現,花卉的香氣,通過人的嗅覺,可調整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大腦功能。因此,人們嗅到花香會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清爽。現代醫學研究還發現,花香可以殺菌,凈化環境,不同的花香對人有不同的療效。例如:天竺花香對人有鎮靜、消除疲勞和安眠之功效;菊花中含有龍及、菊花環酮等芳香物質,有祛風、清熱、平肝、明目之作用;丁香花中含有丁香油酚,其香氣可使牙痛病人鎮痛;桂花有解郁、避穢之功,聞之沁人心脾,疲勞感頓消,對一些狂躁型的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療效。薰衣草對心臟病患者特別是心跳過速的人有顯著療效。花香能治療眾多疾病,說明花卉本身含有治病的物質,因此花卉亦可入葯,或做葯膳,這在我國已有歷史。目前風靡全球的花粉食品,就是由花卉的雄性生殖細胞——花粉顆粒製成的。科學研究已證實,花粉含蛋白質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五,氨基酸十幾種,維生素、礦物質也齊全,還含有一種叫芸香的特殊糖苷,對毛細血管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病和心臟病。因此花粉不僅是一種營養滋補品,而且是一種食療食品。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氣體——植物氣體目前,用植物的氣體治療人類疾病,已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普遍重視。很多植物能分泌一種特殊的芳香物質,這種物質吸入肺部後,有消炎、利尿、加速呼吸器官纖毛運動和祛痰的作用。為此,許多國家都把療養院或醫院建在森林裡。例如,俄羅斯已建立風格獨特的「植物氣體治病診療所」,病人只要到某種植物園去聞聞氣味,就能獲得療效。西德建有「森林醫院」,日本建有「森林浴場」。森林能消除噪音,使人感到特別的寧靜。綠色的環境和優美的風景不僅能給人以安謐舒適的感覺,而且還能調節神經系統機能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以及增加心肌營養,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另外,許多樹林、花卉,如樟樹、松樹、樅樹、杉樹、按樹、天竺花、迷蝶草、熏衣草、丁香花等等,還能分泌一種沉鬱的葯素,能抑制細菌繁殖。驅除害蟲,治療一些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爽快的聯想。「每當人們來到綠地、田野或森林時,便感到心曠神怡,疲勞頓消。這是因為綠色植物組成的自然環境,對人的神經系統會產生一種良性刺激,使人精神放鬆,皮膚降溫,脈搏減緩,呼吸均勻,血壓穩定。據統計,人在綠地里比在城市中脈搏每分鐘可減少4 至6 次。可見,綠地的氣候對人體新陳代謝機能有著重要作用。據史料記載,名醫華佗曾把丁香、檀香等做成香囊懸在室內,用以治療肺結核、嘔吐、腹瀉等疾病。我國民間有讓麻疹患兒吸煮香菜蒸氣的方法,來促使麻疹發透。近代醫學研究證明,某些植物和花香是人類天然的「保健醫生」。如茉莉、薔蔽、石竹、鈴蘭、紫羅蘭、玫瑰、桂花、木犀草散發的香氣不但有凈化空氣的作用,而且能抑制結核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天竺花香氣對人體有鎮靜、消除疲勞和促進睡眠的作用。米蘭的香氣有一定的抗癌功效。茉莉花香有理氣、解郁、避瘟的作用。桂花含癸酸內酯、芳香醇氧化物,其香氣對哮喘、腸風血痢有療效。梔子花香味對肝膽疾病有一定輔助療效。丁香花含丁香油酚等物質,具有凈化空氣和殺菌作用。植物氣體為什麼具有如此特殊的療效呢?原因是它們散發氣味含有揮發性油液,即各種特殊的酯類物質,具有發汗解表、驅風鎮痛、殺蟲抗菌及消毒的功能。再就是這種氣體能刺激人體嗅覺細胞,通過大腦皮層,引起身體內部一系列生理變化,使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加速,精神得到調節,抵抗力得到加強。讓我們與大自然為伴,寄情於綠葉紅花,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吧!自然力鍛煉A、B、C所謂自然力鍛煉是指利用自然因素:陽光、空氣、水、森林、沙灘等進行身體鍛煉。它不但能使人們產生回歸大自然的感覺,充分享受大自然恩賜的無限情趣,而且更具有其體育健身之功效。自然力鍛煉對於整個機體,特別是對體溫調節器官進行特殊的鍛煉,使之適應各種氣象因素。在自然力鍛煉過程中,由於特殊刺激物多次作用於人體,在神經調節的影響下,形成一定的機能系統,以保障有機體適應的功能,使有機體很好地接受寒冷和高溫的強刺激,從而增進身體健康,降低發病率。陽光浴陽光浴是利用太陽光照射進行身體鍛煉。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極強的殺菌力。紅外線也具有滲透物體的加熱作用,它的溫度可以深入人體內部,使機體深層組織的血管擴張,心跳有力,呼吸加深,促進血液循環,使全身的新陳代謝旺盛,人體內的特殊營養素也需要陽光的光合作用而產生,以使人體平衡。但是,人們在進行陽光浴之時也需謹慎,應逐漸適應陽光照射,以免被強烈的太陽光灼傷,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如肺結核,急性炎症,腫瘤等,不能進行陽光浴。陽光浴宜從天氣變暖時開始,經過夏季一直堅持下去。冬季照射要時間適宜,因人而別。凡是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均可進行陽光浴,但最好選擇在郊外河邊湖畔,或躺或坐或在活動中進行,頭部可用白帽或遮陽傘遮擋,並要注意變換身體姿勢,浴後要洗溫水澡。空氣浴所謂空氣浴是指利用空氣進行身體鍛煉,根據四時氣溫的變化和人體熱感的不同,空氣浴可分為三大類即:熱、涼、冷。當然最好的場所應該是海濱,湖畔,山林或沒有大氣污染的地方。在幽靜的大自然中任你坐、卧或進行各種各樣的體育健身、娛樂活動。但要注意自我調節冷熱度,避免打寒顫、中暑等。劇烈徵象一出現,或做體操,跑步暖身,或避開暑熱,在潮濕的風天空氣浴的時間要短,如遇大風大霧應停止鍛煉。水浴水浴顧名思義水中鍛煉。水浴是較強烈的自然力鍛煉身體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水的傳導性比空氣大得多。經常進行水浴可有效地預防天氣突然變冷對身體的不良作用,還可大大降低感冒的患病率。水浴有以下幾種方法:濕布擦身、淋浴,洗冷水澡,冬泳等。天冷時,水浴前要做好準備活動熱身,水浴結束後要用干毛巾擦摩身體,以表面皮膚髮紅為止。水浴分全身浴和局部浴,最常見的是用冷水洗面,洗腳和含漱咽喉,這些對降溫最為敏感的部位得到鍛煉,可有效地預防感冒。綜上所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修身養性的場所,又能使人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無限情趣,陶治情操,象這種飽含自然力的體育健身活動又何樂而不為呢!盛夏謹防日光性皮炎在炎熱的盛夏,由於長時間的日光曝晒,使人的面、頸、手背、前臂等裸露部位的皮膚會出現丘疹、紅斑、以至水泡,並有灼熱及針扎之感。待幾日後皮膚的紅腫逐漸消退,並有糠秕狀脫屑,還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部分人除皮膚損傷外,還伴有眼結膜充血,眼瞼腫脹,以及噁心、心悸、頭昏、發熱等全身癥狀。日光浴皮炎主要是由於日中的紫外線對皮膚作用所致,多見於春夏兩季,且膚色白的人較易發生。因為白人的表皮里黑色素較少,遮光作用差,不能耐受日光的長時間照射。預防日光性皮炎,重要的是要適當增加室外活動或鍛煉時間,以增強皮膚對日光照射的耐受力。不經曬的人,可採取逐漸照射日光的方法以適應日晒。對日光敏感的人應避免日晒,外出時可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並在深露的皮膚上搽抹適量的防晒劑(10%氯奎軟膏,水楊酸苯脂洗劑等)。此外,還應避免服用磺胺及冬眼靈類藥物,因這類藥物能增加皮膚對日光的敏感。多吃灰菜、油菜經日晒後也容易引起皮炎,因這些蔬菜中含卟啉類物質較多。一旦發生日光性皮炎,應停止在日光下活動,重者可做冷濕敷,或外用爐甘石洗劑、地塞米鬆軟膏、撲爾敏、煙醯胺等藥物,以助皮炎的消退。中藥可用五花湯(紅花、雞冠花、凌霄花、玫瑰花、野菊花各10 克)進行治療。青少年學生們在生長發育階段,他們的皮膚還是比較嬌嫩的,因此,在夏日炎熱的天氣之時,應盡量減少戶外的活動,以免影響您的健康。盛夏影響人體健康的機制盛夏酷暑,很多人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癥狀;腸道傳染病在夏季亦大量發生;若在烈日下長時間勞動或趕路,還會發生中暑..盛夏的暑熱天氣到底是怎樣影響人體的呢?從其機制上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體溫調節障礙。根據人的生理機制,人體能在不同的氣象條件下進行體溫調節,使體內產熱與散熱之間保持相對平衡,這種平衡是受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控制的。機體向外散熱的方式主要是: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常溫下人體一晝夜約散發2400—2700 千卡的熱量,其中30%通過對流,45%通過輻射,25%通過蒸發而放散出來。氣溫過高且具有較強的輻射源存在時,依靠對流和輻射散熱就受到了限制,機體不得不靠蒸發的方式散熱。實際上,高溫炎熱之時,人體排出的汗液往往不是完全以蒸發的方式散發,而是形成珠淌下,故不能完全起到蒸發散熱的作用。特別是在高溫、高濕、低風速的情況下,淌汗更多,有效蒸發率很低,導致體內蓄熱,使體溫調節發生障礙,容易出現頭暈目眩,心悸胸悶,噁心嘔吐等中暑癥狀。2、水鹽代謝失調。水與電解質的平衡是機體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水鹽代謝失調,會使機體代謝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盛夏季節,正常人每日大約排汗1000 毫升。在高溫和熱輻射環境下從事體力勞動,排汗顯著增加,每日可達3000—8000毫升。大量出汗,使體內水分、氯化鈉、水溶性維生素喪失過多。可引起水鹽代謝平衡紊亂,導致體內酸鹼平衡和滲透壓失調。3、消化功能降低。暑熱季節,由於體內血液多集中於體表,會引起消化道貧血,唾液分泌減少,澱粉酶活性降低,胃液分泌亦減少,造成食慾減退。高溫條件下食慾降低,多為口渴引起飲水中樞興奮而抑制進食中樞所致。此外,由於大量排汗和氯化物的損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減少,導致胃液酸度降低,甚至引起無胃液症。因口渴而飲進大量水分,也會稀釋胃酸。這些都會給腸道致病菌以可乘之機,再若飲食不潔,有可能造成消化道疾患。4、心臟負擔增加,在長時間的高溫作用下,由於機體水分損失,血液濃縮,而為了散熱又要向高度擴張的體表血管網輸送大量血液,致使心臟負擔增加。同時,血液溫度亦升高,可直接影響循環中樞,使心率加快。長期在高溫環境下勞動,心臟因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久之可使心肌發生生理性肥大。在高溫作用下,皮膚血管擴張,血管緊張度降低,可使血壓下降。但在高溫下從事重體力勞動,則會使血壓迅速升高。5、神經系統受抑制。不難發現,人們在盛夏高溫環境下,常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現象,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共濟失調、思維及判斷能力降低等,影響工作效率。此外,盛夏由於大量出汗,水分和鹽分經汗腺排出,通過腎臟排泄的水鹽量大大減少。若水鹽補充不足,則可使尿液濃縮,加重腎臟負擔。可見遵循夏季養生諸法,對人體健康和平安度夏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金秋時節莫忽視傷寒病的發生金秋前後是傷寒病多發的時節,主要在8—10 月份發病率最高,佔全年發病人數的。傷寒主要是傷寒沙門氏菌(簡稱傷寒丁菌)引起的一種消化道傳染病。當然不注意飲食衛生也易患疾病。人們對傷寒普遍存在著易感性,青壯年尤甚,約佔病人的。近年來兒童發病也有所增高,其中以7 至14 歲兒童少年發病率最高。傷寒的發病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散髮式,多數是由於和傷寒病人及慢性帶菌者密切接觸引起的,這種發病方式較為常見。另一種是流行式,病人成批突然發病,原因是由於水、公共食堂、出售的食品等被傷寒桿菌污染所致。傷寒病的癥狀一是持續性發熱,時間一般為10 至14 天左右。最高熱度可達40~41℃;二是相對緩脈,體溫升高,脈搏緩慢;三是無欲狀貌,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無動於衷,並有耳鳴、耳聾、昏睡、譫語等;四是脾腫大;五是有玫瑰疹。傷寒病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必須認真對待、搞好預防。一、控制傳染源。除了帶菌者是重要的傳染源外,病人或與病人密切接觸也是傳染源。對病人要爭取及早診斷、及早報告、及早隔離、及早治療。他們的排泄物、內衣及生活用品要徹底消毒。二、切斷傳播途徑。傷寒桿菌隨著病人和帶菌者的糞便、尿排出體外後,可污染水源和食物,引起傷寒流行。也可通過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媒介等途徑傳播。因此,要搞好環境衛生及病家消毒。要嚴格管理飲食衛生行業,不合乎衛生標準的食品堅決不許出售。平時做到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潔飲食及腐敗變質食物。三、提高人群免疫力。易發傷寒及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應進行預防接種。不過接種只是降低發病率的一個輔助措施,關鍵還在於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冬季要重視孩子的衛生保健冬季氣候寒冷,太陽照射的時間短,室內外的溫差又較大,這將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很不利。況且冬季又是多種流行性傳染病發生的季節。如麻疹、流感、百日咳、腥紅熱、腮腺炎、流腦等。如疏忽中小學生的衛生保健工作,就極容易受到傳染病的危害,甚至嚴重影響學生們的生長發育。因此,教師和家長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一、要重視個人衛生,要經常給孩子們講解衛生常識,進行必要的衛生教育。要常督促這部分學生洗頭、洗澡、勤洗勤換衣服,被子要勤晾曬。並要養成他們勤刷牙、嗽口、洗手剪指甲等良好的衛生習慣,以保護皮膚和口腔的清潔。二、冬季居住環境要保持清潔衛生,環境對人體健康關係極大,如溫度、濕度、陽光、空氣等都與健康關係很大,要注意室內溫度的恆定,要以15℃~20℃為宜,室內通風要良好,不要有濃煙和帶有刺激性的氣味,以免污染室內的空氣,另外,還要讓這部分孩子多參加一些室外的體育鍛煉,使他們每天都能接受一些必要的自然力鍛煉,鍛煉過程中盡量避免雜訊的污染。三、重視孩子們的合理飲食。冬季飲食大多比較單一,我國北方更為突出。由於水果、蔬菜相應地較少,應多給孩子們補充一些內含營養豐富,熱量價值高,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羊肉、瘦豬肉、牛奶、豆漿、雞蛋等,還要以少食多餐為原則。盡量調劑飲食的花色品種。四、要努力做好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由於冬季室內活動量較大,人員參雜密度高易形成傳染病的重要傳染條件。因此,要盡量阻止孩子們到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中小學校、託兒所,幼兒園要建立必要的衛生制度,餐具要定期消毒,已患病的孩子要及時送至病院進行治療。為了您的孩子健康,請莫忽視冬季的衛生保健。

推薦閱讀:

體育刮來一陣風。
世界盃4/1比賽預測:「內少」準備好回家了嗎?「姆巴佩」需要重點關照!
【體育競技】 索契冬奧:多少巨星曾品嘗王濛式悲劇
格雷森-阿倫:NCAA的喬弗里大帝/小剝皮混合體
明星喜歡打高爾夫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TAG:體育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