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限制進口奶粉過快增長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宋亮
進口奶粉價格呈現倒掛趨勢,對國內乳品加工和奶牛養殖業衝擊明顯。面對進口奶粉對國內市場造成的衝擊,建議在不違反WTO原則下,對於進口過快增長的乳品通過技術標準來加以限制,加大對於不合格產品的打擊。
海外乳企衝擊國內市場
近年,隨著乳品量進口越來越大,進口奶粉價格大幅波動,並呈現倒掛趨勢,對國內乳品加工和奶牛養殖業衝擊明顯;由於進口原料質優價廉,企業大量使用,替代國內原奶,引起上下游產業矛盾進一步加深;隨著國際化發展,國內企業加快海外投資布局,從而減少了國內奶源、加工等方面投資。上述三大矛盾,伴隨產業深入調整及外部進口增大,開始進一步激化。
進口與國內加工及養殖矛盾
首先,進口乳品目前已經佔據國內整體乳品消費量的三分之一。今年1-9月份,全國乳製品進口量共計149.86萬噸,同比增長36.5%。其中,液態奶累計進口量達24.64萬噸,同比增長70.8%;干乳製品累計進口量為125.2萬噸,同比增長31.3%;進口大包裝奶粉(原料)累計達81.41萬噸,同比增長50.0%;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8.98萬噸,同比超過100%。
筆者預計,今年全年進口乳品量超過180萬噸。其中,液態奶進口量約30萬噸;大包裝奶粉進口量約100萬噸;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口量約10萬噸。進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約1350-1400萬噸,佔全國用奶需求量的三分之一,按照國內泌乳奶牛奶牛平均單產6噸,進口乳品折算原奶相當於230萬頭泌乳奶牛年產量。
其次,進口快速增長對國內企業帶來較大壓力。一是造成國內乳品產量有所下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份,國內乳製品產量2198.8萬噸,同比下降0.04%。其中,干乳製品233.13萬噸,同比下降35.8%,液態奶1993.14萬噸,同比僅增長0.7%。二是影響到國內企業的正常經營。目前,國內大部分含乳飲料、酸奶製品、烘培食品、糖果等基本均採用進口奶粉作為原料,更多的奶粉生產企業也轉向海外採購原料。
從國家統計的干乳製品產量大幅下降,可以說明國內大部分工業奶粉生產企業已經減少生產,國內原奶大部分都壓給乳品企業,在政府積極倡導和出於保護奶源目的,國內乳品企業一方面積極收奶變成產品,推向市場進行促銷;一方面噴粉入庫。收奶噴粉佔用了企業大量資金,而市場促銷又減少企業正常盈利能力。
加工環節與養殖環節矛盾
長期以來,由於養殖與加工環節沒有形成穩固合作共贏關係,加上養殖主要以小規模及散養為主,市場議價能力弱,所以雙方此消彼長的利益博弈矛盾一直存在。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散養基本已經退出市場,小規模養殖近些年隨著比較收益下滑也陸續退出市場,而大規模養殖增長速度慢於小規模退出速度,造成2013年「奶荒」。
今年,進口奶粉價格大幅下降,國內原奶價格居高不下,造成大多食品企業儘可能選擇使用進口奶粉作為原料。同期部分工業奶粉企業減產或停產,國內原奶都壓給了乳品企業,在個別地區乳品企業也減少收奶量,從而激化了上下游矛盾。但實際上,今年在國內外原奶價格差距較大以及經營壓力很大情況下,國內乳品企業沒有出現大面積的拒奶情況。目前,國內乳品企業奶粉庫存壓力大,預計到明年下半年才能夠完全清理結束。
國內奶牛養殖最大問題就是奶價不具國際競爭力,主因:一是因為成本高,目前,無論大規模養殖還是中小規模養殖,由於苜蓿等高蛋白飼料缺乏、牧場養殖管理不足、中小規模養殖品種改良不夠、防疫費用高漲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其系統性成本高。二是對於佔主體的中小規模養殖,仍然獨自承擔養殖風險和市場風險,因為潛在成本大,比較收益低,養殖積極性不高。
筆者認為,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擁有非常好的農業發展基礎,長期來看,在奶牛養殖及原奶價格上具備國際競爭實力。過去十幾年裡,中國原奶價格低於國際平均價格就是明證。但近五年,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以及資源日益緊缺,養殖成本快速上漲,造成今天價格高於國際。
根本上,這是由於整個奶業發展時間短,從過去小農奶業向現代化奶業發展過程中,由於從牧草、防疫、配種等系統性的產業發展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從而造成成本高漲,而這些年在規模化方向上又走過不少彎路,無疑進一步加劇矛盾產生。
實際上,中國奶牛養殖的方向很明確,堅持「種養」結合,推動專業分工,發展適度規模化和適度精細化。而這種發展模式才是最經濟的、可持續的,才能夠讓我們在未來與國際原奶價格相比具備較強優勢。可見,當前中小規模養殖仍是未來中國奶牛養殖的主體,是奶業發展的脊樑。
目前問題是如何對其進行專業化改造,發展家庭牧場或者形成合作社模式,而核心在於如何推動土地流轉、如何增強其融資能力、如何為其構建配套灌溉、防疫等基礎服務設施等。這一方面,提升奶農的積極性;一方面推動上游系統產業全面建立起來;一方面有助於提升上游議價能力,與下游形成穩定合作關係,減少博弈。只有當符合中國現代化養殖業的產業組織模式建立起來的時候,才能從根本上降低養殖成本。
乳業海外投資增加與國內投資減少的矛盾
從投資角度來看,當前國內乳品產業資本海外投資在不斷增多,但奶牛養殖社會融資能力也在不斷增強。當前國內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汽車等行業投資力度下降,更多資本投向農業為主的基礎領域,奶牛養殖及相關加工領域投資並沒有出現大幅下降趨勢。
恆大、阿里、華潤等企業已經開始進入養牛和乳業領域,源天然、聖牧等通過上市融資,外資也在加大對華奶業投資,比如恆天然、通用磨坊、朝日等。可見,國內奶牛養殖產業並未因為產業資本走出去而投資熱度驟減。
乳品企業海外投資帶來的根本問題在於,海外奶源的使用將會減少對國內奶源依賴,短期會影響國內奶牛養殖健康發展。但從本質上看,中國乳業發展,核心在於加工企業,基礎在於養殖環節,這是中國產業特定環境和發展歷史決定的。
因此,乳業強大,以奶源基礎,但發展更仰仗加工企業。只有加工企業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實力後,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護本國養殖產業。如果企業不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未來面對海外低價優質產品競爭將處於不利地位,加工企業衰弱必將影響上游奶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總結及建議
對於乳品進口與國內奶牛養殖及乳品加工之間矛盾要有正確的態度。長期來看,國內奶牛養殖與乳品進口是不矛盾的。按照原奶折算,近兩年中國大陸地區原奶消費量大致在4000-4300萬噸,而實際國內原奶產量大致在3500萬噸。
到2020年前後,隨著三線以下地區9億人口的消費培育起來,筆者初步測算國內原奶需求量將達到6000-7000萬噸。國內奶牛養殖長期來看將受到水、土地等資源瓶頸限制,產量增長空間有限,到2020年預計提供原奶產量不超過6000萬噸,未來我們大約有1000萬噸原奶需要依靠進口。
但是,當前進口乳品價格大幅波動及進口量快速增加,對國內市場帶來的傷害確實需要引起行業及政府的關注。筆者建議,一是在不違反WTO[微博]原則下,對於進口過快增長的乳品通過技術標準來加以限制,加大對於不合格產品的打擊。二是中外政府及企業應考慮如何採取措施來保證進口大包裝原料奶粉價格在一定時期的穩定,這對於國內奶牛養殖以及出口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三是目前對於養殖企業及養殖戶來說,儘快通過加強管理、改良品種、發展高蛋白牧草等方式,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而國內加工企業儘可能保持穩定收奶。政府與協會應積極協調,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補貼力度。
國內奶牛養殖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需要時間,而國內企業轉變為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國際化大型企業也需要時間。在這個階段,如何協調處理進口乳品、海外投資與國內奶牛養殖之間的矛盾?
在這裡,要提出一個「乳資源分工」的概念。隨著中國市場全面融入國際乳業市場,國內乳資源與國際乳資源在中國市場上必然扮演不同的角色。國內奶源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成本不具優勢。因此,通過產品結構分工,引導國內外乳資源進行分工,一方面可以保障國內消費需求,保持市場開放;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國內奶牛養殖產業。
加入WTO以後,乳資源在中國市場上會實現自由配置,廉價產品會湧入進來。在這種背景下,保護國內奶源最根本的辦法要從乳自身的優勢出發,與肉、糧食等其他農副產品相比,乳具有明顯的地域優勢,在於乳蛋白具有很強的活性,從營養角度看,低熱度加工、近距離、短時間飲用最合適。
換句話說,保護本國奶源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低溫產品,同時將低溫價格與常溫拉開,常溫產品儘可能做到滿足基本需求,而低溫產品更加營養,低溫價格高於常溫,有利於彌補本國原奶高價劣勢。重點來說,政策層面需要對國內乳產品結構發展有一個正確的引導。
推薦閱讀:
※《老吳手機報》090:美國讓中國輸給了鼻屎大的新加坡!
※傻瓜學壟斷了中國歷史三千多年
※中國為什麼不能有巴菲特?
※Ron Gessel:中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