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乙狀竇後的那些肌肉

  第二層:頭夾肌、頭半棘肌、頭最長肌

  第三層:頭上斜肌、頭下斜肌、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

  1、皮膚切口為斜行縱切口,位於耳後髮髻內,根據乳突根部,按需暴露CPA上中下神經血管複合體中的某一個來確定骨窗位置,再以骨窗為中心作此切口。右圖術中照片已旋轉至左側解剖圖的相同方位,以此方便對照。

  2、切開皮下脂肪,術野上部分離上項線以上筋膜和肌肉,術野下部分離頭夾肌淺部筋膜,暴露頭夾肌(SpC),基本平行於其纖維縱向切開。在這個切口中,有時可見胸鎖乳突肌後上部,連同頭夾肌前部一起牽開至前方。

  3、牽開頭夾肌即可暴露所謂的莖突隔膜(styloid diaphragm,SD),該層筋膜內必定走行有枕動脈,而在枕動脈上方深面常有乳突導靜脈孔,內有匯入前方乙狀竇的導靜脈。因此切開此層筋膜時不可一下子切得過深,並要注意上述血管的解剖方位,預先做好止血準備。枕動脈可電凝或結紮後切斷,乳突導靜脈孔可用骨臘封閉或電凝。在莖突隔膜後方稍深面,可見縱向走行的頭半棘肌(SsC)的前下份,由於我們的切口是斜行,故切口與此肌肉之間呈一角度,通常仍按原切口方向切開此部分頭半棘肌。

  4、充分切開莖突隔膜和頭半棘肌,即可顯露最深面的頭上斜肌(OCSM)。需時刻銘記該肌肉為枕下三角的一條邊,而該三角內則是椎動脈。小心地沿骨膜下剝離該肌肉向前後兩側,遇靜脈性出血則提示可能已進入椎動脈周圍靜脈叢系統(Al-mefty所謂的「第二海綿竇」),此時需謹慎或停止操作,骨臘或明膠海綿壓迫即可止血。該步分離為乙狀竇後入路的最下界,常用於暴露下神經血管複合體,用於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對於三叉神經痛則無需到如此下方的區域。

 5、肌肉充分分離後,即開始作骨窗了,我們習慣洗下骨瓣,骨窗前緣至乙狀竇後緣,骨窗的上下緣以及硬膜切開方式則根據不同需要決定,逐層、疊瓦狀嚴密縫合肌肉、皮下和皮膚。

  6、分離肌肉時,多數情況可在切口下三分之一、頭夾肌筋膜水平「遭遇」到枕小神經(lesser occipital nerve),其為頸叢的淺支。有文獻稱將其切斷或損失可導致枕部感覺障礙,個人體會是,將此神經切斷並不一定引起相應癥狀,而為了勉強保留而分離牽拉者,或許有時是術後枕部麻木或疼痛的來源,具體仍需進一步研究。

  誠然,乙狀竇後入路通常情況下是不需要這樣逐層分離肌肉的,但個人認為,作為一名神外小醫生,最好具備這樣的「強迫症」,每一步操作都應該知道個所以然
推薦閱讀:

西媒稱翹二郎腿並非壞事 拉伸肌肉穩定骨盆關節
人體器官 - 肌肉
「你一身肌肉有啥了不起?有種別吃蛋白粉啊!」「你可閉嘴吧!」
9個BOSU動作鍛煉核心能力,緊實協調你的肌肉

TAG:肌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