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意瑞之旅(六)法國巴黎遊覽篇
波旁宮, 又名國民議會,是座具有260多年歷史的古典建築。坐落在法國巴黎塞納河南岸,原是國王路易十四的女兒波旁公爵夫人的王府。1789年以後,波旁宮差不多一直是法國最高立法機構的所在地,它被看作是法國法律的象徵。1830年起用作國民議會,拿破崙當皇帝時,將波旁宮臨塞納河的一面改成柱式門面,以便與河對岸雅典風格的瑪德萊娜教堂遙相呼應。
這是塞納河北岸的阿爾瑪廣場的火焰紀念碑。 1987年為了紀念法美友誼,《國際先驅論壇報》捐贈了複製的自由女神像火焰紀念碑,安置在了阿爾瑪橋北岸的阿爾瑪廣場。紀念碑下有一條地下交通隧道,叫作阿爾瑪隧道。1997年8月31日,原英國王妃黛安娜在這裡遭遇車禍身亡,時年36歲。從此,這裡也成為了黛安娜王妃崇拜者悼念她的地方。
來到遊艇碼頭,看到藍色的天空漂浮著濃厚的白雲,深深感到這天兒太給力了,倍兒爽!
這就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於1889年建成,坐落在塞納河南岸馬爾斯戰神廣場的北端。這是一座整體鏤空結構的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埃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鐵塔設計新穎獨特,是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是法國巴黎的重要景點和突出標誌。 1884年,為了迎接世界博覽會在巴黎舉行和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時,法國政府決定修建一座世界最高的鐵塔,來展示法國工業革命的偉大成果。當時決定修建的只是一個臨時性的建築,在博覽會之後能夠輕易的拆除。經過反覆評選,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鐵塔被選中,建成後鐵塔就以埃菲爾的名字命名。然而當修建埃菲爾鐵塔的構想最初被提出時,很多巴黎人甚至是法國人都強烈反對,甚至掀起了一股抗議浪潮。當鐵塔開始破土動工的時候,超過300位知名人士在內的巴黎市民聯署了一份請願書,要求停止這一工程。他們聲稱埃菲爾的「大燭台」會損害巴黎的名譽和形象,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就是其中一位。1889年5月15日,為了給即將開幕的世界博覽會剪綵,鐵塔的設計師古斯塔夫·埃菲爾親手將法國國旗升上鐵塔的300米高空。當巴黎世界博覽會閉幕之後,巴黎人已經接受和喜歡上了它,自此,埃菲爾鐵塔成為了巴黎的象徵,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
塞納河上停靠的維京式海盜船。
塞納河是法國的第二大河流,也是巴黎的母親河。塞納河穿城而過,把巴黎城分成了西岸和東岸,但兩岸之間並沒有任何阻隔。巴黎人在河面上建起了36座橋,這些橋各有各的名字,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故事,它們和兩岸的古老建築一起,共同承載了巴黎的歷史與變遷,成為塞納河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亞歷山大三世橋。這是塞納河上最壯觀最金碧輝煌的一座橋,建於1986至1900年,是當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了慶祝俄法結盟而送的禮物,大橋的名稱也得自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力山大三世。俄法兩國曾是世仇,拿破崙曾揮師攻打俄國,百年後兩國一笑泯恩仇,而且意味深長地將橋通向拿破崙墓。橋樑南北兩端的四個橋頭柱上是騰空而起的金色飛馬雕像,橋上的雕塑、飾品都是金色,花朵燈飾由帶著翅膀的小愛神托舉著。
亞歷山大三世橋北端的橋頭柱。
佩蒂特橋,又名小橋。這是塞納河上最短的橋,僅長40米。9世紀時曾經有一座相應的「大橋」存在過,後被兌換商橋所代替。現在的小橋是1853年重修的,左邊就是巴黎聖母院。
西堤島。是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兩座島嶼之一(另一座為聖路易島),是巴黎的地理中心,也是巴黎的歷史發源地。著名的巴黎聖母院、聖禮拜堂和巴黎古監獄等景點都位於該島。
西堤島和達彌耶特橋。
遊艇行駛在盧浮宮博物館下。
兌換橋及司法大廈。 早在羅馬時代,該處就建有橋樑用以連接西鐵島與塞納河右岸。14世紀至17世紀,巴黎的兌換商們(富有的珠寶商和金銀匠們)開始在這座橋附近聚集。1621年,這座橋及周邊的居民區在一場大火中被摧毀,兌換商們於1647年重新修建了這座橋,1786年又曾重建。橋上也和米歇爾橋一樣裝飾著拿破崙三世皇家標誌「N」。 司法大廈,曾是皇宮的一部分,是法國國王最古老的宮殿。14世紀查里五世決定將其作為法院使用,成為巴黎古監獄所在地,現在是法國高等法院。這裡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經囚禁過4000多人,其中包括2600名貴族,最有名的是路易十六的瑪麗·安東奈特皇后。
返回時在橋拱下遙望亞歷山大三世橋。
比哈坎穆橋。1878年這裡曾修建了一座名為巴溪橋的鐵橋,1900年為了世博會的需要,在這裡建設了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1902年完工。1949年,為紀念1942年自由法國部隊在利比亞沙漠取得的大捷而改名為比哈坎穆橋。
穿過比哈坎穆橋,大名鼎鼎的埃菲爾鐵塔全貌一覽無餘地出現在眼前。
阿爾瑪橋。此橋得名於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阿爾瑪戰役,英法聯軍戰勝俄國軍隊。橋長153米,寬42米,1856年落成,拿破崙三世為其揭幕。 阿爾瑪橋下的輕步兵雕像,巴黎人將其作為塞納河發洪水時的水位測量儀。當塞納河的水面到達輕步兵雕像的腳部時,關閉河堤的行人通道。當水到達雕像的大腿時,河流不可通航。1910年塞納河大洪水期間,水面曾到達過輕步兵雕像的肩部。
告別了塞納河,我們又來到協和廣場遊覽。 巴黎協和廣場始建於1757年,工程歷經二十年,於1775年完工,是法國最著名的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協和廣場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的廣場,18世紀由國王路易十五下令營建。建造之初是為了向世人展示他至高無上的皇權,取名「路易十五廣場」。大革命時期,它被稱為「革命廣場」,被法國人民當作展示王權毀滅的舞台。1795年改稱「協和廣場」,1840年重新整修,形成了這樣的規模。 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史稱法國大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1789年9月,國民公會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國王路易十六、皇后瑪麗·安托瓦耐特以及大約1100名皇室成員及保皇派被送上了設在協和廣場上的斷頭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斷頭台的設計和革新者恰恰就是路易十六本人。 廣場呈八角形,中央矗立著埃及方尖碑,是由埃及總督贈送給查理五世的。方尖碑是由整塊的粉紅色花崗岩雕出來的,上面刻滿了埃及象形文字,讚頌埃及法老的豐功偉績。廣場的四周有8座雕像,象徵著法國的8大城市。
協和廣場呈中央矗立著埃及方尖碑,是1831年由埃及總督贈送給查理五世的,上面刻滿了埃及象形文字,讚頌埃及法老的豐功偉績。這塊方尖碑23米高,230噸重,由一塊完整的巨形粉紅色花崗岩雕琢而成,在經歷了兩年半的海上航行之後,於1836年10月由埃及盧克索運抵法國巴黎。
方尖碑廣場的一塊不引人注目的銅牌,說明這裡曾是斷頭台所在位置。那上面簡單地記錄著: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與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處死於此。
協和廣場海神噴泉。廣場的北邊還有一座河神噴泉,這兩個噴泉都是羅馬聖彼得廣場噴泉的仿製品,落成於1835至1840年之間。 噴泉有三層噴水池,底層噴水池內有6個精美的青銅雕美人魚,手中各抱一條魚,從魚嘴中噴出幾米高的水柱,水花飛濺,宛若飄紗。
協和廣場河神噴泉。噴泉的設計、形式與「海神噴泉」無異,只是所有人物的動態有所不同。
協和廣場北端的右側是法國海軍總部,左側是克里昂大飯店。從兩者之間看過去,是瑪德蘭大教堂,當年拿破崙曾打算把這裡作為他新婚典禮的地方,卻因婚約解除未能舉行而成為了永久的遺憾。
法國海軍總部。其前方有兩座女神雕像,這樣的雕像在協和廣場一共有八座,分別代表著19世紀法國最大的八個城市的雕像,西北是魯昂、布雷斯特;東北是里爾、斯特拉斯堡;西南是波爾多、南特;東南是馬賽、里昂。
位於協和廣場東側的杜樂麗花園。
協和廣場周圍的紀念碑式燈柱。
協和廣場的西側,即是著名的香舍麗榭大道,可以直接看到矗立在戴高樂廣場的凱旋門。
離開協和廣場時,我們也遭遇到巴黎式的堵車。可見,堵車並非只有在北京可以見到。
列奧波得-謝達爾-申高橋和奧賽美術館。原名為索爾菲雷諾橋,是為紀念1859年索爾菲雷諾戰鬥的勝利,由拿破崙三世於1861年命名。1961年改建為一座鋼結構步行橋,1992年再次進行改建,成為單拱橋。
奧賽美術館。它是巴黎的近代藝術博物館,與盧浮宮、蓬皮杜藝術中心一道並稱為巴黎三大藝術博物館,主要收藏從1848年到1914年之間的繪畫、雕塑、傢具和攝影作品。博物館位於塞納河左岸,和盧浮宮隔河相望。1978年被列為受保護的歷史建築,1986年改建成為博物館,將原來存放在盧浮宮、茹德葆博物館以及蓬皮杜藝術中心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內的有關藏品全部集中到這裡展出。
多比亞克橋,也叫皇家橋。1882年落成,1890年因大雪而受損,1893年重建。
夕陽映照下的盧浮宮博物館。
傍晚的巴黎聖母院。
說起巴黎聖母院,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最早認識它,大概就是在法國電影《巴黎聖母院》中,維克多.雨果筆下的艾斯米拉達和敲鐘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坐落於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島上,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它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巴黎聖母院全部採用石材建造,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所以,當人們站在聖母院前,也即是處於法國的中心點,可想而知,聖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自十一世紀始,聖母院經歷了許多法國重大的歷史事件。1944年8月26日 巴黎解放紀念典禮和1970年11月12日的戴高樂將軍的國葬等,都是在這裡舉行的。
巴黎聖母院的對面,據說是巴黎警察署。
巴黎聖母院內。因為天色已晚,時間有限,我們只能匆匆忙忙地粗粗看了一下,因此感到非常遺憾。
夜色中的巴黎聖母院。
先賢祠,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安德烈·馬爾羅、居里夫婦和大仲馬等。至今,共有72位對法蘭西做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其中僅有11位政治家。
聖心大教堂。 修建於巴黎市北部第18區的蒙瑪特山頂,教堂呈白色,風格奇特,既像羅馬式,又像拜占庭式,兼取羅曼建築的表現手法。它潔白的大圓頂具有羅馬式與拜占庭式相結合的別緻風格,頗具東方情調。教堂門口有兩座台階,沿著山坡而上,使教堂顯得更為高聳雄偉。大門口有三扇拱形門,門頂上有兩座騎馬的雕像,一座是國王聖路易九世,另一座是法國民族女英雄貞德。
聖壇。聖壇的上方是巨幅天頂壁畫,高大的耶穌伸開雙臂站立中央,身後有光環,頭上方有展翅飛翔的和平鴿,再上方是呈倒影式的天父,只露頭和雙肩,頭戴三層寶冠,右手結印,三指伸直,無名指和小指彎曲。耶穌兩臂斜上方有兩排天使恭敬站立,聖母隨侍右側,左側為舉旗天使,腳下為下跪的主教與衛士,他們的後面站著向上帝祈禱的各色人物。
在蒙馬特山頂聖心教堂前俯瞰巴黎夜景。
從蒙馬特高地下來,我們一路欣賞著巴黎的夜色。
這是巴黎最著名的夜總會—紅磨坊。 紅磨坊位於蒙馬特高地腳下白色廣場附近,是法國最著名的歌舞表演廳,誕生於1889年10月6日。
夜色下的凱旋門。
夜色中的埃菲爾鐵塔。
晚10時整,埃菲爾鐵塔上的2000隻白熾燈泡一起點亮,閃爍的燈光將鐵塔妝點得更加輝煌壯觀。
11月3日晨,我們前往戴高樂廣場,觀看一下白天的凱旋門。一路之上,巴黎式的堵車也是讓我們頭痛不已。
凱旋門。又稱雄獅凱旋門,位於巴黎戴高樂廣場中央,是巴黎四大代表建築之一。這座雄偉的建築是拿破崙為紀念1806年2月在奧斯特爾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下令修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所以,被稱為「星形廣場」。1970年戴高樂將軍逝世後,遂改稱為戴高樂將軍廣場。 凱旋門右側門柱上的雕塑名為「出征」,展翅的自由女神後跟隨著朝氣蓬勃去往戰場的戰士;左側門柱上的雕塑名為「勝利」,表現了拿破崙大捷歸來後舉行慶祝勝利儀式的歡騰場面。
老佛爺百貨公司(Galeries Lafayette)是巴黎最大的百貨公司,平均每日有10萬人次光臨,建於1895年。這是位於巴黎歌劇院附近的總店的29號門。
巴黎天主聖三教堂。我們對老佛爺購物不感興趣,徑直來到了北面的巴黎天主聖三教堂。教堂興建於第二帝國時期的1861-1867年,花費400萬法郎,是奧斯曼男爵主持的巴黎美化和重建工程的一部分,其外觀顯得古老、典雅而美麗。
虔誠的天主教徒。
教堂內的管風琴頗具盛名。
巴黎歌劇院。位於老佛爺百貨公司西南方,是一座擁有2200個座位的歌劇院。 1667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國第一座歌劇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後於1763年被毀於大火。 1860年,年僅35歲的沙爾勒加尼葉承擔了新歌劇院的設計重任,1875年新的歌劇院建成,這是舉世公認的第二帝國時期最成功的建築傑作。 法國喜劇電影《虎口脫險》中,英國飛行員跳傘降落在一座歌劇院的屋頂上,就是巴黎歌劇院。
歌劇院側面的雕塑。
在歌劇院外拍攝的模特兒。
巴黎歌劇院的正面,雄偉莊嚴,豪華壯麗,透過歌劇院廣場及歌劇院大街,可以直視國王宮殿及盧浮宮博物館。
推薦閱讀:
※「法國已處於戰爭狀態」,奧朗德要修改憲法中雙重國籍等條款
※年薪百萬歐元征75%重稅 法國富人紛紛捲款逃離
※為什麼說法國浪漫到骨子裡?
※法國·普羅旺斯的薰衣草花海,真的太美了
※法國:巴黎Hotel?Crayon?Paris酒店
TAG:法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