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輪複習教案(22):傳記閱讀(中)
08-06
第二步,因波求源——實戰應用展示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不朽的貝多芬羅曼·羅蘭在大風雨中,大風雪中,一聲響雷中,1827年 3月26日,貝多芬咽了最後一口氣,一隻陌生的手替他闔上了眼睛。貝多芬!多少人頌讚他藝術上的偉大。但,貝多芬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般受苦而奮鬥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鬥爭到疲憊的辰光,到這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貝多芬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鬥的歡樂。他在《致不朽的愛》一信中有言:「當我有所克服的時候,我總是快樂的。」《致韋格勒》一信中又說:「我願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來過恬靜的日子的。」他還分贈我們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他彷彿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溝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說:「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學問,在這方面的研究,他給我的指導和在音樂方面沒有分別。使他陶醉的並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爾巴策對貝多芬欽佩之中含有懼意,在提及他時說:「他所到達的那種境界,藝術竟和獷野與古怪的元素混合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響曲》時也說:「儘管你時常聽到它,它對你始終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總教人充滿著恐懼與驚異。」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讚歎:「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這是不錯的: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種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餘的部分接戰之下,便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後,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聲響的,可怖的靜默,一陣復一陣的狂風,有如《英雄交響樂》與《第五交響樂》。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著一縷希望。但自1810年後,心靈的均衡喪失了,目光變得異樣。最清楚的思想,也看來似水汽一般在升華: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們的又凄涼又古怪的騷動,罩住了心;往往樂思在薄霧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後,完全消失了,淹沒了,直到曲終才在一陣狂飆中重新出現,即使快樂本身也蒙上苦澀與獷野的性質。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合著一種熱病,一種毒素。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韋格勒書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遠受著毒害……」黃昏來臨,雷雨也隨著醞釀。爾後是沉重的雲,飽蓄著閃電,把黑夜染成烏黑,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樂》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被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還給了我們。什麼勝利可和這場勝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場戰爭,奧斯特利茨(系拿破崙1805年12月大獲勝利之地)哪一天的陽光,曾經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經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選自《貝多芬傳》,傅雷譯)1.文章寫貝多芬去世時「陌生的手替他闔上了眼睛」這一細節,有何作用?請分別說明。答:第一步,知題尋法:題干中有「細節」「作用」等詞語,已經明確了本題屬於「細節作用題」,並且屬於寫人物的細節作用,因此可以從「細節內容+獨特形象+表現主題+讀者心理」等角度綜合考慮。第二步,因波求源:解答角度(四角度)原文對應(尋求根源)細節內容開篇寫完惡劣的天氣後,寫貝多芬去世時的狀況,陌生人來給闔眼,不認識的人也對他無比崇敬獨特形象是陌生人給他闔眼,不是親人,才體現出貝多芬人格的偉大,也讓傳主形象真實可信表現主題陌生人願意這麼做是因為貝多芬的經歷和他的成就,側面展現了貝多芬形象的偉大,這也是本文的主題讀者心理讀者願意了解偉人平凡的一面,本文展現的是貝多芬去世的時刻,讀者很希望了解下文,所以這一細節又起到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作用[規範作答] 暗示貝多芬不認識的人也對他無比崇敬,表現貝多芬的偉大,側面展現了貝多芬的形象,又起到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作用。2.這篇評傳中,作者多處引用貝多芬書信中的原話和他人的評語,簡要分析這樣引用的作用。答:第一步,知題尋法:題干已經明確了「引用的作用」,所以從「傳主+文本+結構+讀者」四個角度思考;同時還要注意題干中「引用貝多芬書信中的原話和他人的評語」,這需要區分引用內容,分別作答,還要綜合回答引用的總體作用。第二步,因波求源:解答角度(四角度)原文對應(尋求根源)傳主引用貝多芬書信中的原話,它可以印證作者的觀點,直接展示貝多芬的精神;引用他人的評語從側麵塑造貝多芬的形象文本引用傳主的原話,可以使傳記具有更為真實感人的力量;引用他人的評語,使文章對人物的評述更加全面、客觀、真實可信結構文章採用倒敘方式,穿插引用了貝多芬書信中的原話和他人的評語,使行文自然流暢讀者多處引用貝多芬書信中的原話和他人的評語,再加上作者的評價,有助於讀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傳主的精神和影響[規範作答] ①引用傳主的原話,直接展示傳主的精神,增強了感染力,也為作者的評述提供了依據;②引用他人的話,使文章對人物的評述更加全面、客觀、真實可信,也能從側麵塑造傳主的性格;③多處引用貝多芬書信中的原話和他人的評語,這二者再與作者的評述相結合,有助於讀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傳主的精神和影響(提升了傳記的閱讀價值)。[鞏固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王永志:「大總師」飛天夢李舒亞一戶貧農家的孩子,起初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不曾想命運卻推著他的夢想越走越遠,他也逐漸成長為中國高科技重大專項——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終在他的引領下成為現實。這位總設計師就是王永志。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遼寧省昌圖縣的老房村,他們家主要靠租種財主家的土地和外出打工為生,他通過觀察富人家孩子背著書包打雪仗的行為得到啟示:求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1952年,王永志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1955年開始了在莫斯科航空學院的留學歲月,1961年3月王永志婉言謝絕了莫斯科航空學院副院長克里莫夫想讓他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的挽留,登上了歸國的國際列車。20世紀70年代後期,人到中年的王永志被任命為中國新一代戰略導彈的總設計師。他形容自己成了「那個總在探索的人」,永遠在研究最前沿的新型號。1988年底,仍停留於紙上談兵的「長二捆」,憑著三頁草圖拉到了第一單大買賣。美國休斯衛星公司願委託中方發射一顆澳大利亞衛星,條件是火箭必須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發射試驗,否則,不僅中止合同,還要中方賠償100萬美元。1990年6月30日,「長二捆」火箭如期屹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等候發射。7月16日,在驚天動地的呼嘯聲中,「長二捆」直上雲霄,一舉發射成功,實際運載能力超過設計值,達到9.2噸。從此,中國火箭不僅進入國際市場,火箭運載能力還翻了近兩番。「我們用別人的錢,賺了外匯,發了工資,還發展了高科技!」追憶起人生中這段難忘的經歷,老人高興得彷彿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發射場。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正式批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兩個月後,王永志被正式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任總設計師。儘管是自己夢寐以求的任務,但王永志坦言:「載人航天工程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作為總設計師,王永志面臨的首要難題是比美俄起步晚了整40年,什麼樣的方案才能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在王永志的主持和建議下,專家們研究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設想: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發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設艙段組合式的空間站。他的核心理念是:不能保守,又要可靠;既要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借鑒國外航天的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更要融合現代先進技術。整整7年,王永志帶領中國載人航天隊伍默默奮戰,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成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才開始為人們所關注。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楊利偉走出艙門向人們揮手致意……那一刻,王永志落淚了。他說:「在我的一生中,這樣眼淚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是極少的。我最引以為豪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現在,王永志最大的願望是培養一批中國航天領域未來的領軍人物。他說:「我也是年紀越大才越體會到,一個人再能幹,他能幹多少年、多少事呢?」他寄語年輕人:「勤奮加機遇等於成功。不要羨慕我們這代人趕上了這麼多好機會,如今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大,機會天天有,關鍵是,你準備好了嗎?如果沒有準備好,機會就是別人的,不是你的。」(摘自《人民畫報》,有刪改)相關鏈接①「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它的總設計師是王永志院士。(摘自「百度百科」)②王永志指出,發展載人航天事業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太空有許多對人類有重要價值的資源,人類為了社會進步和生活,需要不斷擴大活動領域。載人航天活動,就是人類擴展活動領域和進一步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空間資源的重要手段。(摘自《神舟飛船總師王永志:「伯樂」錢學森指導我一生》)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A.文章第一段高度評價了王永志所取得的成就,表達了作者的崇敬之情,同時統領全文,引出下文對王永志事迹的具體介紹。B.出身貧寒的王永志通過觀察富人家的孩子得到啟示:求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他認為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有求學的機會。C.王永志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而感到自豪,也為中國航天領域未來缺乏領軍人物感到擔憂。D.王永志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任總設計師後面臨的首要難題是尋找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提高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的方案。E.王永志認為,要大力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因為它是擴大人類活動領域、促進社會進步、改善人們生活的重要手段。AD[解析] B.「他認為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有求學的機會」屬於臆測。C.「也為中國航天領域未來缺乏領軍人物感到擔憂」不符合文意,原文只是說「現在,王永志最大的願望是培養一批中國航天領域未來的領軍人物」。E.「它是擴大人類活動領域、促進社會進步、改善人們生活的重要手段」說法錯誤,相關鏈接中說的是「載人航天活動,就是人類擴展活動領域和進一步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空間資源的重要手段」。2.王永志在中國載人航天領域做出了哪些貢獻?請簡要概括。答:[解析] 這是一道信息篩選類題目,解答時首先鎖定答題區間,然後從中提取關鍵詞句,最後整合信息分條作答。通讀材料可知,此題的答題區間為正文第十段、第十一段和相關鏈接中的材料①。第十段講了王永志在戰略方面的貢獻,第十一段和相關鏈接中的材料①講了王永志在實戰方面的貢獻,如在王永志的帶領下,團隊成功發射「神舟一號」「神舟五號」等。[答案] ①在王永志的主持和建議下,專家們提出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設想;②王永志帶領中國載人航天隊伍,成功發射「神舟一號」「神舟五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完第一步;③以王永志為總設計師的「天宮一號」成功發射,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3.文章的正文部分是如何組織材料的?這樣組織材料有何好處?請簡要分析。答:[解析] 解答此題,要重點分析文章的寫作順序、傳主的經歷是如何貫穿起來的、選材的詳略搭配等。如文章中大量使用時間詞,表明是以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的。好處可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答案] ①以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清晰;②以有關「載人航天」的事迹為主,同時輔以其他事件,使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③文章中引用傳主的話語,突出傳主形象,也增強了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讀性。4.王永志院士能夠成為中國「飛天夢」的「大總師」是有原因的,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答:[解析] 探究類題目一般有兩個方向,一是向內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內挖掘就是從文中篩選整合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內容,向外延伸就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結合文本和實際進行論述。此題屬於向內挖掘的題目,題干要求結合全文分析傳主成為中國「飛天夢」的「大總師」的原因,實際上是要求挖掘傳主和這方面相關的優秀品質。分析時要先根據文章的內容簡單劃分層次,然後逐層概括出傳主相應的品質,答題時可反過來,先答出品質,然後用文中的具體事例進行論證。[答案] ①思考人生,改變命運:通過觀察富人家的孩子得出啟示:求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②熱愛祖國:放棄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的機會回國。③勇於探索:他形容自己成了「那個總在探索的人」,永遠在研究最前沿的新型號。④善於抓住機會:他趕上並抓住了國家大力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機會,並寄語年輕人要做好抓住機會的準備。⑤對載人航天事業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載人航天活動,是人類擴展活動領域和進一步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空間資源的重要手段。解題4步驟——力爭「探究傳主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題多得分在傳記的「傳主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作者的寫作背景與寫作意圖」「對某個問題提出個性化見解」三個探究點上,高考命題者最關注的還是第一個,因為傳主一般是對國家或人類做出重大貢獻或有重大影響的人,因此命題者的眼光常聚焦於此。「傳記所反映的人生價值」應包括傳主本身體現出來的人生價值和作者或傳者的情感所反映出來的人生價值。「人生價值」指人基於一定的人生觀對人生的意義所持的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文本中一個人對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則是指文本體現出來的、產生於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屬於歷史性的;另外也包括文本本身與當代社會的精神之間的相通之處,屬於現實性的。「時代精神」則集中體現在文中人物的精神風貌上。解題的四大步驟選准思考角度命題者命題時主要從兩個角度切入。一是能發現傳主身上優秀的品質和價值,尤其是那些足以影響他人的思想、品格等。如:自立自強、積極進取、責任心、信仰、尊嚴、質樸、善良、愛崗敬業、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等。二是探求傳主取得成功、成就,做出貢獻的原因,從而發掘傳主身上優秀的東西。因此,在答題前,找到切入點很關鍵。這個切入點在題干中往往有明確的提示,如「優秀品質」「談談你的看法」等。作答時應圍繞「優秀品質」組織材料,分析概括。梳理成長曆程全面梳理傳主的成長經歷,並感悟其心路歷程。注意從以下方面梳理:(1)要善於梳理文本中的人物描寫,包括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和細節描寫,發現人物身上體現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2)梳理事件,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善於做因果思考,從而發現其意義和價值;(3)梳理傳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對影響傳主成長的各種因素做出符合實際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從而揭示出傳主的典型社會意義和影響。(4)梳理關鍵性語句,梳理文中某些抒情性、議論性的句子,這部分語句多是從傳主身上得到的關於人生或社會的獨特感悟。由淺入深解讀對於一篇傳記,了解傳主其人其事,這是淺層面的;聯繫自己的個人生活經歷和體驗進行解讀,獲得個性化的理解,就深了一層;還可以聯繫文本產生的時代,看它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還可以聯繫現實生活的實際,看它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還可以把文本里呈現出來的人和事抽象化、符號化,這樣就可能獲得具有更寬廣的普遍適用的一般性意義。言出有據,規範答題無論何種角度或層面,探究都是在「觀點—材料」層面內展開:先確立觀點(傳主身上的思想品質是什麼,或成功的原因是哪一個),再在文本內多方尋找材料加以證明(或在文本外尋找材料,這一點視題干要求而定)。因此,需要在文本內多方面多角度尋找,發掘材料,做到「負責任」(合理表達,言之有據,理由充分)的探究。[讀文示範](2016·高考全國卷丙)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相應的題目。一代通儒顧炎武顧炎武從科舉制度桎梏中掙脫出來後,便一改舊習,自誓「能文不為文人,能講不為講師」,力倡「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為了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也為了擺脫糾纏,躲避豪紳葉方恆的陷害,他以游為隱,將家事稍作安排,便隻身出遊。最初往來於山東、北京、江蘇、浙江之間,自康熙元年起,其遊蹤擴至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以友人所贈二馬二騾載書自隨,南北往返,風塵僕僕,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把自己的後半生獻給了著述事業。顧炎武每到一處,必考察當地風土人情、山川地理,如與平日所聞不符,便打開書卷驗證。旅途中則在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就翻書溫習。據他在《書〈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後》回憶,自己曾臨泰山,謁十三陵,登恆山,抵太原,「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餘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獻資料一分為二,將有關水利、貢賦、經濟、軍事部分,編為《天下郡國利病書》;有關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勝部分,則編為《肇域志》。《日知錄》是顧炎武的一部讀書札記,最能代表他的嚴謹篤實與學術創新,也反映了他一貫不願「速於成書,躁於求名」的治學品格。全書共三十二卷,以「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為宗旨,體現了他的學術、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後,他又不斷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餘卷。顧炎武在該書的題記中說,他從小讀書,「每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一旦發現前人著述中已有類似論說,一律刪去。積三十餘年,編成此書。取《論語》子夏之言,命名為《日知錄》,供後人研討。顧炎武把《論語》中的「博學於文」「行己有恥」作為自己的治學宗旨和處世之道,虛懷若谷,嚴於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來,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交友是益學進道的重要途徑,古人學有所得,未嘗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尋友交友構成他為學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學交友過程中,他始終推友之長,虛己待人,以友為師,其高尚品格足為後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廣師》,從學術視野、學術貢獻、博聞強記、文風雅正、治學態度等方面,對同時代的十位「同學之士」加以稱許。其弟子潘耒在《日知錄》序中,盛讚其師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賢豪長者。天下無賢不肖,皆知先生為通儒。顧炎武一生,始終關注「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早年奔走國事,中年謀求匡複,即使暮年獨居北方,依舊念念不忘「東土饑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纏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為己任。他主張,天生豪傑必有所任,「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正是自己的責任。顧炎武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關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來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對於一個舊時代的思想家和學者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面對明清交替的現實,顧炎武從歷史反思中得出結論:「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後世學者將他的這一思想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頗有道理的。(摘編自陳祖武《顧炎武評傳》)相關鏈接①顧炎武(1613~1682),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初名絳,字寧人,學者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遍游華北,所至訪問風俗,搜集材料,學問廣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反對空談「心、理、性、命」,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顧亭林詩文集》等。(摘自《辭海》第六版)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為人……深信他不但是經師,而且是人師。(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讀文技巧演示][題目] 後人將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請結合材料及相關知識,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看法。答:選准思考角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體現了顧炎武什麼樣的精神,由此可以確定本題探究「傳主身上優秀的品質和價值」。梳理成長曆程(1)從文本中的人物描寫方面:「能文不為文人,能講不為講師」,力倡「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以看出其勇於擔當的精神。(2)事件:「以游為隱」的事件中隱含的是其嚴謹的治學作風和對大好河山的熱愛。(3)傳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從「科舉制度桎梏中掙脫出來」「面對明清交替的現實」交代的是社會背景,隱含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是愛國情操,表明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是一致的。(4)關鍵性語句:「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早年奔走國事,中年謀求匡複,即使暮年獨居北方,依舊念念不忘『東土饑荒』『江南水旱』」「顧炎武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關注」等評論性語句中隱含的是顧炎武的家國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意識。由淺入深解讀根據題干中的「相關知識」,聯繫相關鏈接,寫作本文是為了教育後人要有顧炎武這樣的愛國情操,這樣的擔當意識。言出有據,規範答題①顧炎武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意識;②在顧炎武看來,普通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③「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對我國愛國主義傳統的自然引申與合理髮展;④這一觀點具有積極意義,教育後人要勇於擔當,愛國奉獻(意思對即可)[鞏固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萬里長空繪彩虹——記中國第一飛行女將軍岳喜翠岳喜翠,中國第一位飛行女將軍。聞名遐邇的「功勛飛行員」,在展翅藍天近四十年里,安全飛行6000多小時,航程200多萬公里,是我國女飛行員中飛行年齡最長、飛行時間和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最多的一位。多年來,岳喜翠飛遍祖國東西南北的長空,在藍天白雲之間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航跡:100多次出色地完成了軍事演習、科研試飛、搶險救災、飛播造林、人工降雨等重大任務,並成功地進行了首次飛機大面積人工降雪、人工消雨,填補了我國航空氣象史上的空白。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祖國的萬里長空譜寫出一曲曲英雄壯歌,描繪出一道道絢爛彩虹……岳喜翠出生於山東的一個礦工家庭,兒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像雄鷹一樣翱翔藍天,一覽祖國山川河流的美麗壯闊。1965年7月,國家招收第三批女飛行員,岳喜翠剛初中畢業,憑著優秀的學習成績、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對祖國的無比熱愛,走進了航校。面對嚴格的軍事訓練和艱苦的學習生活,這個礦工的女兒繼承了父輩那種堅忍頑強的精神,爬山、跑步、打旋梯、翻滾輪,訓練場上,她的汗水一遍遍地浸濕了衣裳。正當一切順利進行,她即將展翅高飛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打擊卻迎面而來。醫生診斷她患了風濕性關節炎,搞不好就可能永遠停飛!抱定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堅定信念,她給自己安排了嚴格的治療、學習計劃,一邊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一邊按教學計劃自學功課,同時忍著疼痛頑強地進行體能訓練。開始時全身刺痛,幾分鐘下來,渾身汗透,可她咬牙堅持,兩個多月後,她奇蹟般地恢復了健康,重返航校。從航校畢業後,經過幾年的艱苦訓練,岳喜翠達到了全天候的飛行水平。23歲時,領導任命她擔任機長。擔任機長的第二年,她接受了一項衛星回收的飛行任務。岳喜翠帶領機組人員冒著酷暑高溫,駕機從武漢飛到山東萊陽,參加衛星回收模擬試驗。剛下飛機,面對著一雙雙質疑的眼睛,岳喜翠在心裡告訴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打消大家的顧慮。一到試驗場地,岳喜翠就帶領大家調查、研究,分析相關問題,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科研組的同志虛心請教。為了夜間航行準確無誤,便於跟蹤觀測,他們在萊陽地區不同方向擺了五個點,用探照燈照明觀測,及時收集並上報攝影機所拍攝到的各種信息數據、衛星號碼等。就這樣,岳喜翠帶領著全機組人員與科研人員密切合作,用兩個月的時間圓滿地完成了科學試驗任務,受到國家科研部門的讚賞。在這次任務中,岳喜翠的獨立工作能力和獨當一面的組織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航空事業是科學的事業,航空科學涉及的學科門類很多。為了延長飛行生命,她不斷學習新的科學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飛行技藝。她先後駕駛過五種不同型號的飛機,由於各種機型差異較大,每駕駛一種機型之前,她都要全面學習新的駕駛理論和航空技巧。1985年,領導決定讓她改飛新型飛機「安-26」,這對於已進入中年的她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為了克服記憶力差的困難,她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背數據,夜深人靜時還在鑽研新的理論。只要有機會,她就到駕駛艙里觀察、揣摩。就這樣,經過一年多的刻苦努力,她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駕駛新型飛機的資格證。還記得1978年冬天,新疆地區發生嚴重的乾旱,200多萬畝冬小麥急需大雪覆蓋,天山牧場400多萬頭牲畜急需水源。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氣象局決定在新疆地區進行我國首次大面積飛機人工降雪試驗。飛機人工降雪的最大特點是要在惡劣氣候條件下操作。這樣,會給飛機駕駛帶來極大困難和危險,這對飛行員的駕駛技巧和心理素質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運輸航空兵部隊和岳喜翠接受了這項試驗性的任務。那天夜裡,天氣突然變化,岳喜翠帶領機組迅速進入陣地,等待起飛。不久艙外下起了冰粒,噼噼啪啪地砸著機身,機窗上也蒙上了一層霧霜。駕駛員看不清起飛跑道,情況非常緊急。在這個關鍵時刻,岳喜翠表現出了超人的膽識和高超的技藝,憑儀錶操作強行起飛。當大家克服一切困難、將大量的催化劑灑向濃濃的雲層時,飛機像勝利的雄鷹一樣在雲海里來回盤旋著。岳喜翠在近40年的飛行生涯中,無數次地為祖國的科研試飛建立功勛,其中最值得驕傲的是為「神舟」五號做過多次空投試驗。1996年,身為某運輸航空兵副師長的岳喜翠,受命為飛船返回艙模型進行高空空投試飛。這種試飛在國內沒有先例,在試飛飛機的手冊上也查不到相關數據。這項沒有前人經驗和現成資料的試飛任務,需要我國科研人員和岳喜翠機組從零做起。五年多的時間,岳喜翠帶著這些空投員、空投師們克服重重困難,進行了五十多次高空空投試驗,為科研部門獲取了寶貴的測試數據。當岳喜翠目睹宇航員從太空成功地安全返回地面時,想到自己在飛行生涯的最後階段,能參與完成「神舟」五號飛天的使命,她感到無比欣慰。從一個女飛行員成長為中國第一個飛行女將軍,岳喜翠在藍天上書寫了屬於她的生命華章。(選自《決策與信息》,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A.為了實現一覽祖國壯麗山河的夙願,出生在礦工家庭的岳喜翠憑著優秀的學習成績、過硬的身體素質和頑強的毅力考進了航校並成為中國第三批女飛行員。B.文章適當運用心理描寫來表現人物,使得傳主的形象更為飽滿,如寫她擔任機長參加衛星回收模擬試驗、面對他人質疑時的心理活動,雖一筆帶過,卻言簡意豐。C.岳喜翠是敢於接受挑戰的人:23歲擔任機長;進入中年接受改飛任務,以優異成績取得新型飛機的駕駛證;飛行生涯的最後階段參與「神舟」五號飛天的工作。D.在岳喜翠的職業生涯中,為「神舟」五號做過多次空投試驗是最讓她驕傲的事。這樣的試飛由她首創,她不得不從零做起,克服重重困難,耗時五年才完成任務。E.本文通過岳喜翠在成長經歷中的諸多典型事例,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她成功的主客觀因素:個人的勤奮努力、領導的賞識重用、團隊的精誠合作、困難的磨練砥礪。BC[解析] A項不準確,原文是「憑著優秀的學習成績、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對祖國的無比熱愛,走進了航校」,並沒有寫出她在考航校時展現出「頑強的毅力」。D項錯,「這樣的試飛由她首創」表達有誤,原文是她「受命為飛船返回艙模型進行高空空投試飛。這種試飛在國內沒有先例」。E項錯,本文並沒有用典型的事件表現領導的賞識重用和團隊的精誠合作這兩點。2.請根據原文概括岳喜翠的性格特徵。答:[解析] 回答這類問題,要注重篩選傳主的事迹並思考這些事迹體現了傳主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如第二段,交代了岳喜翠兒時的夢想,後來憑藉優秀的學習成績等進入航校,由此可以總結出岳喜翠少時就有遠大的志向;第三、四段,寫岳喜翠在訓練中的堅忍和面對病痛時的頑強,據此可以總結為她有堅忍頑強的意志;第五、六段,寫她航校畢業後的艱苦訓練,擔任機長,在衛星回收模擬試驗中認真學習等,這些可以總結為她刻苦好學等。結合文章,簡要概括即可。[答案] ①少有遠志;②意志堅忍頑強;③嚴謹認真;④刻苦好學;⑤膽識過人;⑥敢於接受挑戰。3.簡要說明文章標題的特點及含義。答:[解析] 回答問題注重把握題目的含義、使用的手法以及在刻畫人物等方面的具體作用。本文標題有主標和副標,主標「萬里長空繪彩虹」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了岳喜翠的光輝業績;而副標「記中國第一飛行女將軍岳喜翠」則表現了岳喜翠「第一」的功績及「女將軍」的身份等。[答案] 文章標題分主標題和副標題。主標題「萬里長空繪彩虹」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展現了岳喜翠在航天事業上留下的光輝燦爛的業績,形象生動,韻味悠長。副標題交代了岳喜翠的身份,並且以「第一」突出了她的功績。4.文章稱岳喜翠為「英雄」,請簡述岳喜翠在其職業生涯中堪稱第一的「英雄業績」,並結合文本說說你的「英雄觀」。答:[解析] 回答這個問題,要注重對岳喜翠事迹的篩選以及分析這些事迹體現的人生價值、時代精神等。如岳喜翠是我國第一位飛行女將軍,她執行的急難險重任務最多,所做的飛機大面積人工降雪、消雨等填補了我國航空氣象史上的空白等。對「英雄」的看法方面,注重聯繫岳喜翠的做法體現的意義並結合自己的「英雄觀」,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①她是我國第一位飛行女將軍,也是女飛行員中飛行年齡最長、飛行時間和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最多的一位。②她帶領團隊成功地進行了首次飛機大面積人工降雪、人工消雨,填補了我國航空氣象史上的空白。③她帶領團隊為「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模型進行高空空投試飛,這在國內沒有先例。岳喜翠的經歷告訴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功績顯著、敢為人先、有所突破,這樣的人物就稱得上是英雄。明陷阱,細比對,全取選擇題5分傳記閱讀其中一題採用多項選擇題的形式,對傳記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共5項,選擇最恰當的2項,分值為3分,2分,1分,0分。滿分5分。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對信息的篩選整合能力和對人物形象的賞析能力。解答要領:材料事迹內容符,概括分析不虛無。品質精神有升華,情感褒貶顯意圖。要領闡釋:本題的5個選項涉及傳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細節、性格特點以及傳文的主要內容。解答此題,宜將5個選項的「分析和概括」分別與原文中的相關語句加以比照作答。一、綜合性選擇題選項常見的陷阱綜合性選擇題0~1分項特點:主要在人物(主要是傳主)、事件上設陷阱。1.人物方面陷阱(1)張冠李戴(對象):就是在有關聯的表述對象上設置干擾,把甲某說成乙某,或者把甲某的事迹、言論、成績、貢獻等說成乙某的。另一方面,在同一對象的不同方面設置干擾,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說成乙方面,如把時間、地點、事件等說成另一時間、地點、事件等。(2)行為有偏差(行為):就是在選項表述過程中,或擴大傳主行為,或縮小傳主行為,或把傳主的行為給改換了。(3)曲解觀點或建議(語言):這一陷阱往往從兩個方面設置,一是曲解傳主的建議、觀點,一是曲解別人對傳主的建議、觀點。這裡的曲解是指選項在表述觀點或建議時在肯定與否定,是與非,有與無,表揚與批評等方面設置干擾,與原文相悖,造成與原文不符。(4)曲解傳主興趣:就是在選項設置時有意把傳主的興趣愛好給轉換,或在時間、地點上給換位。(5)無中生有:此陷阱在選項的表述中包含兩個方面:第一,選項中的內容在原文中沒有提及;第二,選項中的內容在原文中沒有暗示或根據,屬主觀臆斷。2.事件方面陷阱(1)篡改時間或時態(時間):此類陷阱的干擾項就是命題者故意把現實中未發生的事件(又稱「未然」)判斷為已發生(又稱「已然」)或把已發生的事件判斷為未發生。(2)以偏概全或說法絕對(範圍):就是在選項設置時把個別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數的表述成全部的、普遍的、整體的、所有的。特別是傳主對事件的處理方面。(3)曲解原因、篡改結果、因果倒置(因果):就是在選項表述中把事件發生的原因給換了;或者把在某原因下發生事件的結果給換了;或者把「因」錯斷為「果」,「果」錯斷為「因」,顛倒了兩者的關係。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強加因果,把沒有因果關係的說成因果關係。二、傳記綜合性選擇題解題步驟及解題示例1.步驟:看選項——對原文——細比較——綜合考慮,定選項不管是0分項、1分項,還是2分項,或3分項,我們都要根據選項內容找到文本對應句子,細心比較,來確定選項內容與原文意思是否相符,最後綜合比較,確定選項。2.解題示例:閱讀《一代通儒顧炎武》(文本見本專題提分方案3),完成下面的題目。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看選項對原文細比較A.顧炎武之所以不顧家庭,離家出遊,固然有躲避豪紳陷害、以游為隱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實現他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的理想。為了一抒山河壯懷、廣交天下賢哲,也為了擺脫糾纏,躲避豪紳葉方恆的陷害,他以游為隱,將家事稍作安排,便隻身出遊。選項「不顧家庭,離家出遊」的說法曲改原文事件結果,原文表述為「將家事稍作安排,便隻身出遊」B.顧炎武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驗證文獻記載,搜集著述材料,把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結合在一起,大大開闊了他的學術視野。以友人所贈二馬二騾載書自隨,南北往返,風塵僕僕,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把自己的後半生獻給了著述事業。顧炎武每到一處,必考察當地風土人情、山川地理,如與平日所聞不符,便打開書卷驗證。選項「顧炎武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對應「以友人所贈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驗證文獻記載」對應「每到一處……便打開書卷驗證」;「搜集著述材料」在本段的後文有所交代。只有「大大開闊了他的學術視野」在原文沒有直接對應點,但能從原文中看出C.顧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萬里的旅途中,覽書萬餘卷,寫成《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等著作,終成一代大家。據他在《書〈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後》回憶,自己曾臨泰山,謁十三陵,登恆山,抵太原,「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餘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獻資料一分為二,將有關水利、貢賦、經濟、軍事部分,編為《天下郡國利病書》;有關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勝部分,則編為《肇域志》。有關《日知錄》,原文表述為「積三十餘年,編成此書」,本選項把傳主的行為結果給改換了;而《音學五書》原文並沒有提及著述時間,因此,關於成書時間便是無中生有了D.顧炎武足跡半天下,廣交賢豪長者,又在《廣師》中對十位「同學之士」推崇備至。他的弟子潘耒稱讚他,天下無賢不肖,無不知道顧炎武為通儒。在為學交友過程中,他始終推友之長,虛己待人,以友為師,其高尚品格足為後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廣師》,從學術視野、學術貢獻、博聞強記、文風雅正、治學態度等方面,對同時代的十位「同學之士」加以稱許。其弟子潘耒在《日知錄》序中,盛讚其師足跡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賢豪長者。天下無賢不肖,皆知先生為通儒。「足跡半天下」對應原文「盛讚其師足跡半天下」;「廣交賢豪長者」對應原文「所至交其天下賢豪長者」;「又在《廣師》中對十位『同學之士』推崇備至」對應「從學術……對同時代的十位『同學之士』加以稱許」;「他的弟子潘耒稱讚……無不知道顧炎武為通儒」對應選段最後兩句。選項各個片段在原文都能找到對應點E.顧炎武一生奔走,始終以豪傑自視,雖沒有完全實現他「救民水火」「興太平之事」的雄心壯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業。顧炎武一生,始終關注「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早年奔走國事,中年謀求匡複,即使暮年獨居北方,依舊念念不忘「東土饑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纏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為己任。他主張,天生豪傑必有所任,「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正是自己的責任。原文第四段表述為「早年奔走國事,中年謀求匡複,即使暮年獨居北方……」,所以「一生奔走」的說法不恰當;「以豪傑自視」,文中並未明確指出綜合考慮,定選項對比各個選項後,發現B、D選項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對應點,並且B選項最後一個片段需要概括才能得出,所以B項難度高於D項,所以B選項3分,D選項2分,A選項有對應的也有錯誤的,所以A項1分,C、E選項錯誤多,所以不得分。答案:答B給3分,答D給2分,答A給1分,答C、E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鞏固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姜亮夫自傳1902年我出生於一個以教書為生的家庭。父親是個維新人物,所以我自幼受父親影響,成為一個有強烈愛國思想的青年,自中學起一直參加政治運動。中學畢業後,入成都高等師範學校,遇到了好幾個學識宏通、人品極高的名師,受林山腴、龔向農兩位的影響最大。兩位先生教我讀基礎書。在成都幾年,我好好讀了《詩》《書》《荀子》《史記》《漢書》《說文》《廣韻》,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這是我自認一生治學的得力處。後來,我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跟王國維學文字聲韻之學。其實,我本想做個「詩人」,就把在四川時所寫的四百多首詩詞,拿出來請教王先生同梁任公。他們都認為我不適宜於文藝創作,主要是「理障」而無才華。這與林先生意見全同。回去後,我把這小集子燒了。詩人之夢幻滅,這是我治學之道中的一個關鍵性轉變。我遂從王先生指導以《詩騷聯綿字考》一書得卒業。王先生蹈昆明湖死,任公先生也去了天津。我只得離開清華。因王先生事件的感召,抄錄有關楚辭的材料,撰寫《屈原賦校注》。後來到上海,此時接觸了一些學人,一些新知識,受章太炎先生影響最大。一面教書,一面大量剪貼了唐宋以來的筆記、文集等,成了中國經濟、社會兩史資料輯。上海一·二八事變後,我回昭通老家,奔祖母的喪事。次年我受河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之聘,在開封三年。我雖然做些較巨型的工具書,但此時是我一生在學術上彷徨的時候。在一種不得已的情況下,我決定到法國去。到巴黎後,我參觀了許多博物館及專藏中國藝術品的美術館,覺得他們研究中土文物制度歷史的方法,與我們大不相同。目睹分藏於內的故國文物,深為祖國珍貴的文化藝術流散異域而感到痛惜。於是我如瘋似狂地抄錄、攝影,忙得不亦樂乎。其時,老友王重民在巴黎國民圖書館編伯希和弄去的「敦煌經卷目錄」,約我攝製語言學部分的韻書卷子。於是,我又走上讀歐洲所藏敦煌卷子的道路,也不去讀巴黎大學的考古學了。我還從巴黎到倫敦、羅馬、柏林去尋找。直到七七事變前七天,我才從西伯利亞回到北京。此後的五年時間,我整理了在歐洲所得的敦煌切韻卷子,成《瀛涯敦煌韻輯》一書。陸法言[注]一系的韻書,到此算是復甦了。後父親去世,回家奔喪,不忍心再遠遊了,於是接受了雲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之聘。一直到雲南解放後,高教部調我到浙江師範學院,同我愛人一齊在中文系任教授。在杭州那些年裡,隨需要而工作。科研工作雖未斷,但多是「補苴罅漏」,至多也不過是整理一些舊作。大體都是為了某種需要而為之,並非我原定計劃。我一生業績只是讀書、編書、寫書,但我是個興趣廣博的人。對中國的學術,我幾乎都要嘗嘗味道。我的記憶力並不好,於是用三到之功:眼到、口到(誦讀)、手到。讀書必分類摘錄自己所需材料。我的資料卡片分不同類型,我還把一切有用的論文及一些詩文集、雜誌的篇目,一本本抄好、訂好,放在案頭。自己做了大量的工具資料書,把敦煌卷子有年代可考的抄成了一部《莫高窟年表》。自己讀書,也為人們做了些有用的工具書。這是承襲了王國維要研究周、金文而有金文著錄表而有的。最近完成的《楚辭通故》,是我四十年來不斷抄錄各代講楚辭的零星資料來總結的。我是個鈍根人,只能用這種笨法子。最近,我寫《楚辭通故自序》說到了一些治學方法,我綜合了一切社會科學來寫「屈原賦」,頗有游刃自如之樂。綜合研究不正是現代科學成就的主要方法嗎?社會科學也得綜合研究。但我始終對自己的工作並不滿意,認為成就不大。最近一位友人給我的信上說:「當斯時也,賣弄者,以夾纏訓話逞學力;念歪嘴經者以顛倒是非沖才華。然先生竟未為此風所動……治學求謹嚴、老老實實,做學問,越半世紀。」云云。讚賞我的話,慚不敢當,但說我不賣弄,不念歪嘴經,倒略略近之。我不是不想「賣」,不想「念」,實在只是一個「笨」字「了得」。(有刪改)【注】 陸法言,隋朝的音韻學家。其作《切韻》是漢語音韻學的第一經典,但原書在長期流傳中散失了。相關鏈接①他開始楚辭學研究是緣於恩師王國維先生跳昆明湖自盡,他內心極為傷痛,聯想屈原憂國憂民終投汨羅江,決心發憤撰寫《屈原賦校注》以寄託自己的哀思。因之楚辭成為先父以後七十年教學、科研生涯中致力最勤的研究課題。(姜昆武《苦行修善果——憶先父姜亮夫先生》)②他對綜合研究法的認識與他歐洲遊學的經歷相關聯,這促使他突破了自己「數十年單一的研究方法,吸收了國外學者綜合研究問題的經驗,在治學上開始有裕然綽然、有『無適而不可』之感。思想有凝滯的,可以抉擇了;材料方面有缺陷的,可以補充了。方法上更使我有了多樣化的路子,可以從四面八方來包圍它,有無往不適之樂」。(傅傑《姜亮夫教授學術傳略》)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A.當年王國維和梁任公看了姜亮夫的詩歌作品後,都認為他不適合進行文藝創作,姜亮夫就因為這件事情,放棄詩歌創作,改而專心從事學術研究。B.姜亮夫參觀了巴黎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之後,發現西方研究文物制度歷史的方法同我國完全不同,於是花費大量的時間抄錄、攝影,以學習這種方法。C.「陸法言一系的韻書,到此算是復甦了」,這是姜亮夫對《瀛涯敦煌韻輯》研究內容的介紹,也是對《瀛涯敦煌韻輯》一書價值的自我評價。D.姜亮夫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涉獵廣博,功力專深。他在楚辭學、敦煌學、古漢語、古代史等領域都做出了貢獻,尤其在楚辭學與敦煌學方面成績驕人。E.姜亮夫認為自己是個鈍根人,在進行學術研究時,只能用「三到之功」這樣的笨法子,但他並不主張別人學習他的這種治學方式。CD[解析] A項,理解不全面,文中還說「主要是『理障』而無才華。這與林先生意見全同」。B項,原文說「大不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且「以學習這種方法」錯。E項,「他並不主張別人學習他的這種治學方式」於文無據。2.作為一名有「強烈愛國思想」的學者,姜亮夫有哪些突出表現?請簡要說明。答:[解析] 作答本題,首先要找到答題區間,即第一、五段及相關鏈接①。然後,找出與「愛國」相關的敘述,組織語言,準確作答。如第一段有「自中學起一直參加政治運動」;第五段講他攝影、抄錄流散異域的祖國文物,致力敦煌學研究;相關鏈接①寫他有感於恩師王先生跳昆明湖自盡,並聯想到屈原的愛國精神,開始楚辭學研究。[答案] ①受父親影響,自中學起一直參加政治運動。②有感於恩師王先生跳昆明湖自盡,並聯想到屈原憂國憂民的精神,開始楚辭學的研究,並將其作為自己一生研究的主要課題。③痛惜祖國文物流散異域,抄錄、攝影;放棄考古學計劃,受王重民之邀,大量收集、整理散失在國外的敦煌卷子,致力敦煌學研究。3.本文在自敘自己的經歷時,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說明。答:[解析] 作答本題,首先要注意將本傳記和一般傳記做比較,一般傳記以介紹人物生平為主,而本傳記則以介紹學術經歷為主。其次,本傳記將學術經歷與生平相結合,表現了自己的家國情懷。最後,本傳記敘述與議論相結合,客觀總結了自己的一生。[答案] ①以介紹學術經歷為主要內容,寫自己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的各個階段;②寫學術經歷與寫生平相結合,呈現學術生涯背後的家國情懷;③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真實客觀地總結自己的一生。4.姜亮夫認為自己一生的治學基石和治學方法分別是什麼?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答:[解析] 回答「治學基石」,首先要理解「治學基石」的含義,即廣泛收集資料,編寫工具書。然後,從文中找出具體事例進行分析即可。回答「治學方法」,可根據「我綜合了一切社會科學來寫『屈原賦』」「社會科學也得綜合研究」等內容,得出「治學方法」為「綜合研究」,然後加以分析即可。[答案] 治學基石:廣泛收集資料,編寫工具書。認真閱讀國學基礎書籍,打下深厚的國學底子;博覽群書,摘錄資料,分類整理,在詳備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做大量的資料工具書,以全面了解研究對象情況。治學方法:綜合研究。吸收國外學者綜合研究問題的經驗,綜合一切社會科學進行學術研究,以開拓研究思路,補充研究資料缺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部編版:八上《第三單元複習提綱》
※地球概論複習題1
※現當代文學複習資料
※學會用課本複習,才能在考試中拿到好成績!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專項複習題(一)